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洪世贤洪哥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洪世贤洪哥仔”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重力教案(共2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5.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木块,锯条,橡皮条,已知质量的钩码,重垂线,铅笔,刻度尺,质量均匀的金属板等.

课时安排:

新授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投影]

播放“运动员踢球、守门员接球、运动员用头顶球、人推物体(但没有推动)、火箭发射、压缩海绵”等录像资料.

学生观察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以上的观看,大家可以总结出这几个物体的共同点吗?

生1:这几个物体都在运动.

生2:不对,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比如说人推物体时并没有推动物体.

生3:海绵的情况和那几个物体有所不同,那几个物体都是从运动到静止或者从静止到运动,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海绵形状变化比较明显.

师:刚才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海绵之外的其他物体形状好像没有发生变化,或者说它们的变化从图中观察不出来.是不是真的没有发生变化呢?其他几个物体从运动到静止或从静止到运动,而海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新课教学]

一、力和力的图示

[演示实验]

演示用手压锯条、拉橡皮条等等,提出问题.

师:类似这些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

生: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小树在大风的作用下的弯曲,直尺在力的作用下的弯曲,绳子在力的作用下的扭转,弹簧对压缩它的物体的力的作用.

师:所有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要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师: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称为形变,从刚才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生: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

师:这是力的作用效果之一,除了这样一种作用效果之外,力还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试举例说明.

生1:用力推箱子,可以发现箱子开始运动了,说明是力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了.可见力可以使物体从静止变为运动.

生2:汽车停下来,首先要刹车,可见要使物体从运动变为静止,需要力的作用。

生3:飞行在空中的足球,当一个运动员用头顶一下,发现足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可见运动方向的变化需要力的作用.

师:刚才几个同学举例非常好,物体速度的变化称为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上述几位同学的话总结成一句话呢?

生: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结合上面的分析,再加上我们初中所学的知识,大家给力下一个定义.

生: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物体发生形变的原因.

师:当我们向东拉一个物体和向南拉一个物体时,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这样的物理量叫什么?以前我们所学的哪几个物理量和力具有相同的情况?

生: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

师:物理量都有自己的单位,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师: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什么工具呢?

生:可以用测力计(弹簧秤).

师:要具体描述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可以用力的图示的方法.

师:要想画力的图示,需要了解哪几个问题?

生: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下力的图示的练习.

(多媒体投影例题)

[参考例题]

如图3—1—1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选定标度.

(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倍于标度的线段;

(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

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图示用实物投影投到大屏幕上,和学生自己做的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同位之间互换进行检查,找出对方的缺点,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做得很好,看来大家初中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由于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力的图示画起来比较麻烦,我们以后会经常画一种简化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在力的图示的基础上,不对力的大小有具体的要求,只画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我们在以后经常要用到这种方法,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射出枪口的子弹,能打到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子弹离开枪口后受到一个推力作用

B.甲用力把乙推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

C.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

D.任何一个物体,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

解析:子弹在枪管内受到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强大推力,使子弹离开枪口时有很大的速度,但子弹离开枪口以后,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作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推力,因为不可能找到这个“推力”的施力物体;故不存在,所以A错.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甲推乙的同时乙也推甲,故说法B错.不论物体是否有生命或是否有动力,它们受到别的物体作用时,都会施力,马拉车时,车也拉马;书向下压桌子,桌子也向上推书,故C错.由于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的,找不到一个孤立的、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物体,所以每一个物体既是受力物体,又是施力物体,故说法D正确.

(投影展示物体下落的几幅图象)

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等.

师:这样几个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落向地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那么物体的下落是由于什么力作用呢?

生:是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

师: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师:要研究一个力,首先要研究这个力的三要素,重力的三要素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

生: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

师: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那么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呢?

生: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

生l:如果是规则形状的物体,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生2:不一定,当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是规则形状的物体,重心也不一定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比如一个空杯子,逐渐地向里面注入水,它的重心应该不断地变化.所以应该说成规则形状并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是在几何中心.

师:(鼓励的微笑)刚才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心可以随物体质量分布变化而变化.现在这里有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大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

(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参考案例]

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

这是一种老师们比较熟悉的方法.演示时可以增加重心在物体之外的情况.例如,如图3—1—2所示的薄板,在用悬挂法确定了物体的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线提拉,可使薄板水平平衡.

生:可以用悬挂的方法来确定这块薄木板的重心位置.

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

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改变薄木板的悬挂点,用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

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物体想办法测出他们的重心,例如我们的直尺、三角板、物理课本、橡皮等等.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薄物体的`重心)

[课堂训练]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无论怎样运动都受到重力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案:CD

解析: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产生两个效果:一个效果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使物体绕地球转动;另一个效果即另一部分力才是重力,也就是说重力通常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重力只决定于地球对物体的作用,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与物体是否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

师:除了重力之外,自然界还有很多力的作用,它们的类别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方法,这些相互作用都是由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演变而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四种基本相互

作用.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第56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注:由于这一部分是属于了解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科技论文的能力,是学生提高自己水平的很好机会,老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不能把一切都进行讲解,而是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作好准备.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总结一下.

生:这一部分叙述的是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分别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师:它们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电磁相互作用是存在于电荷之间和磁体之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称之为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存在范围很小,它们的作用范围只有10-15m,但是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自然界的这四种相互作用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许多科学家都认为这四种相互作用是一种相互作用不同的体现形式,也就是说有更为一般的一种相互作用就可以解释自然界所有的力学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法,并且在晚年致力于统一场方面的研究但没有成功.这也给我们同学们留下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同学当中有一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有.

点评:通过讲解这一部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了解,积极投身到为科学而献身的队伍中去.

[小结]

力的概念在初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它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难点,关键是在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问题上,并且两个力地位是相同的.重力是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一个概念,对它的理解主要应该放在重心的研究上,知道不同情况下物体重心的位置.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对它的理解不必太深,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 3.1  重  力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定义

2.单位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

2.电磁相互作用

3.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篇2:物理《重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难点:

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 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 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 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预习导入:

通过阅读“重力的由来”回答:

①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

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②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_________.地球上的 所有物体都受到________的作用。

通过阅读“重力的大小”回答:

①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正比。

②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________,二者关系可用______来

表示。重力用_____表示,单位是_____,质量用______,单位是_____.

通过阅读“重力的方向”回答:

① 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的,是指地球的_______。

② 重力方向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阅读“重心”回答:liuxue86.com

①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_______.

② 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_______,球的重心在_____,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

学习导入:

(4)重心

提出问题:什么叫物体的重心?

学生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点

规则:几何中心。 不规则: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来找重心。

课堂达标:

1、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所含的物质多少成正比

B.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因此物体的质量与它的物重相同

C.质量相同的木块与铁块相比,铁块所受重力比木块所受重力大

D.重力为1 N的所有物体,其质量为9.8 kg

2、人站在一个竖直上下的电梯上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梯匀速上升时,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

B.电梯匀速下降时,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

C.电梯匀速上升或下降时,支持力都等于人的重力

D.电梯没有开动时,人的重力才可能等于支持力

重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工具

小球、细绳、弹簧测力计、钩码、坐标纸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一、导入重力概念

1.学生观察漂亮的瀑布图片,思考:是什么力使瀑布飞流直下?

2.学生观察运动员蹦极的图片,思考:是什么力使蹦极的运动员急速下坠?

3.学生观察跳伞运动员跳伞的图片,思考:跳伞运动员为什么会落向地面?

经过学生观察思考,对重力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入重力的概念。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面受的力

教师通过图片说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

二、研究重力方向

【提出问题】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可以看出,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猜想】向下。

【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和重垂线

【师生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提出问题】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检验墙砌的直不直,要用重垂线还检查一下,大家知道这是利用了什么道理吗?并请一位同学上前展示。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肯定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巩固应用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四、自学重心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重心的概念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

课后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习小组之间交流。

教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篇3:物理重力教案

一、引入新课

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重力教案。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一)重力

想想做做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和大家想的意一样,地球和月亮之间的确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

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1.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想想做做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

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二)重力的大小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1.重力的大小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

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

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N/kg。

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

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

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2.练习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G=4×1000kg×9.8 N/kg=39200N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G=50÷1000kg×10 N/kg=0.5N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三)重力的方向知道了物体重力的大小和它的质量有关,接下来我们来了解重力的第二个要素:方向。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我们已经了解了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时都要落到地面。

演示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

(1)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它们方向是否相同?

(2)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3)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两条重垂线的方向平行,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建筑工人之所以用重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就是因为重垂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想想议议]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正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都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重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的人们都能安然无恙地生活在地球表面。

(四)重心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重力的第三个要素:作用点。

出示一根粉笔,这根粉笔受不受重力的作用?

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粉笔也受重力。将一根粉笔分成几段后。各段粉笔受不受重力?将粉笔分成几段后,每一小段粉笔仍然受重力作用,物体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centergravity),也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重力的作用线一定通过重心,所以可以用类似重垂线的悬挂法确定物体的重心。

请同学们确定一块方形薄板的重心,并交流自己的做法。

交流:先用细绳系住木板的一点悬挂起来,沿着细绳的方向在木板上画出一条线;再用细绳系住木板的另一个点悬挂起来。按刚才的方法在木板上画出另一条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这个木板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用悬挂法可以确定各种物体的重心。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

(出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和木球)如这两种物体的重心在哪儿?

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如将一粗细均匀的长棒从中间弯折成90°角,重心还在棒的中点吗?重心在哪儿?弯折后重心不在棒上,重心的位置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想想议议请同学们双脚分开站好,大家一定能很稳地站在地面上,如果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不动,只让你抬起一只脚,还能站稳吗?试一试,根据自己的体验讨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走钢丝的演员为什么要握一根长杆?

如果身体不动,抬起一只脚后就站不住,要想一只脚稳,身体就必须倾斜,身体倾斜时,人体的重心位置也会跟着移动。走钢丝的演员的重心位置必须落在钢丝上时才不会倾倒。人走路,脚下不稳时会自然地伸开双臂保持平衡,因此我觉得走钢丝的演员手握一根长杆是为了借助加长了的手臂调整重心,保持平衡。不倒翁身体的下部有一个很重的物体,上部几乎是空的,因此它的重心很低。将不倒翁扳倒后,重力的作用就会使它回到原来的位置,所以扳不倒。

三、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通过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篇4: 重力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篇5: 重力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1.重力的概念

A.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做如书中图所示的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B.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松开手就会被甩掉。那为什么并没有用绳把月亮拴在地球上,但是月亮总是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这又是为什么?是不是地球上有某种力,像拉着橡皮的线一样,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引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universal gravity),万有引力是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他是看到苹果落地受到启发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也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gravity)。通常还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C.想一想、你还看到过什么现像是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现在流行的蹦极、美丽的瀑布、荡秋千等,还有课前的实验,木球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A.复习:同学们还记得力的三要素吗?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就先来研究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B.思考并实验:同学们可以先大胆猜想一下物体的重力和什么有关?然后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标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知道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并想一想单位是什么。

g的单位可根据重力G(N)和质量m(kg)的单位得出:g=9.8 N/kg。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锭的品质是4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4×1000kg×9.8 N/kg=39200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2.质量是50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50÷1000kg×10 N/kg=0.5N

注意:质量的单位必须用kg。

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质量称为重量,同学们应注意区别。

(四)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实验来研究一下。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曲线图做出来。

我们研究发现,重力和质量成正比,用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五)作业:

找出身边的重力现象,并使用所学知识尝试出三道题。

篇6: 重力的教案

一、重力:

1、定义:地球上或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吸引力不是重力。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的符号:G

二、重力的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能说物体的质量跟重力成正比),

G/m=g

2、比值为物理常量g=9.8N/Kg

读作9.8牛顿每千克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顿。

3、公式:G=mg

注意:

(1)g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在地球上随纬度升高,g略微增大

(3)在计算题中,不做任何说明时,g取值9.8N/kg,如有粗略、大约、估算等词时,g取值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又叫铅垂线)

3、重垂线的作用:

(1)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2)检查台面是否水平。

四、重心:

1、定义:重力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确定重心的方法:

(1)对于规则形的几何体,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2)对于不规则形的物体,用悬挂法确定其重心。

3、重心不一定总在物体上。

篇7: 重力的教案

设计思路

《重力势能》一节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变化。教材首先从重力做功开始,讨论物体竖直向下运动、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以至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几种情况的重力做功,利用极限思想,严格证明了重力对物体做功与路径无关。分析“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来定义重力势能。然后再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再讲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这样将重力势能的讲法准确了,也加深了,思路比较清晰。

本节课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一节课内不容易全面理解和掌握,教学中不宜追求多而全,可以在后续课程中逐渐理解与加深。

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身边的实际例子,由简单的现象如自由落体等进行分析,便于得出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教法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激发探究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知识,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重力势能的表达式。使学生体会知识建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对生活中有关的物理现象观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得到物理结论,激发和培养

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重力势能的概念,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

第四节重力势能

(一)引入新课

问题1:水力发电站是利用水来发电的,水是利用什么来发电的呢?高处的石头欲落下,你为什么害怕,急于要躲开呢?(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

问题2:怎么样认识重力势能呢?

演示:粉笔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粉笔上升和下降过程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

功与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重力势能发生变化,重力要做功。我们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重力做功的研究。

(二)进行新课

本节课就从重力做功的研究入手,来认识重力势能。

1、重力做功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分别计算甲、乙、丙三种情况中小球由A到B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

过程甲、乙结果为:Wmg=mgh=mgh1-mgh2

过程丙: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情况,学生会感到困难。在分析过程中要体现出极限思想,主要强调的是科学方法。思路为:逐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进行分析计算。

(1)物体沿曲线运动,就已有的知识,重力做功能求出吗?(不能)怎么办?

(2)想一想我们能够解决的是什么样的情况?(物体沿直线运动过程重力做功,可以根据过程甲乙的计算结果进行计算。)

(3)回忆前面学习过的方法,可不可以变曲为直呢,怎么变?(将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

(4)怎么样来进一步计算重力的做功?(W=W1+ W2+ W3+…)这一过程中,教师听取学生汇报,点评,解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根据上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由于每一段很小很小,都可以近似看作一段倾斜直线;分别求出物体通过每一小段倾斜直线时重力所做的功;物体通过整个路径时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在每小段上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先猜想以下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有没有依据,

A A A h A3 A1 A2 h1 B丙

△h1 △h2 △h3 h h1 h2 B甲

B乙

h2还是一种感觉?然后再进行计算,自己检验你的猜想。结果:Wmg=mgh=mgh1-mgh2

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应该与那些量有关?如果轻重不同的石头从同一高度下来砸到脚上,感觉怎样?同一块石头从不同高度下来,砸到脚上,感觉又如何?分析出重力势能应该与重力、高度有关。

分析表达式:Wmg=mgh=mgh1-mgh2重力做功的大小等于物重跟起点高度的乘积mgh1与终点的mgh2两者之差,观察重力mg与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乘积“mgh”看出,

(1)与重力做功密切相关;

(2)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恰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

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

(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和它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Ep=mgh即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它所受重力与所处高度的乘积。

(3)重力势能为标量。

(4)单位:1J=1kg·m/s·m=1Nm

2

1 h

h1 2 h2举例计算如图小球在1和2位置的重力势能。(m=10kg,h1=3m,h2=1m)

3、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问题1:定性分析上图中小球从1→2和从2→1过程中,重力做功情况,重力势能变化情况?

问题2:定量分析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

结合上面的具体数值,计算重力势能的变化值,和重力做功的数值,首先建立一个数量上的概念。

分析:Wmg= mgh1-mgh2式中:Wmg为重力做功;EP1=mgh1为初位置的重力势能;EP2=mgh2为末位置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的变化表示为:△EP= EP2- EP1则:Wmg= —(EP2—EP1)= —△EP

问题3:小球沿光滑斜面下滑到底端,计算重力做功。

篇8: 重力的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有过做纸桥的经验、纸条,垫板,积木,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

(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

(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哪个桥面上放的东西越重,说明桥就越牢固)

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

(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

(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在这里记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

(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

(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

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

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

(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

(在这里由于都是波浪桥可能幼儿对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强,幼儿一时说不上来,可以让幼儿一起来数数大家分别有多少波浪,这样幼儿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实验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现的实验错误已没有,说明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

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波浪越多,放的积木越多,桥越牢固。

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

(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表现的很有兴趣,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纸桥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因为幼儿对两种桥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也不拖泥带水,直接引出了两种桥,请孩子们比较这两种桥的不同之处,并大胆猜想:波浪桥和水槽桥哪座桥比较的牢固?再请孩子们进行操作前,我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请孩子们用积木,将之放在桥的中间,来比较。可是我却忽略了判断桥的承重力的标准是什么?到底是桥塌下来了?还是桥倾斜了?故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判断标准也不同。好在两种桥的承重力区别较大,所以没有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在孩子们操作完后,我们发现波浪桥明显比水槽桥要牢固,可是在我的总结,对于概念却有些模糊,没有明确的讲出波浪桥牢固的原因。对于原理的梳理不够。

在第二次的操作中,是比较两种波浪不同的波浪桥。孩子们的操作得出,波浪多的桥比波浪少的桥,承重力会更加的好。同样的在总结概念时,我也讲的不是特别的清晰。而姐妹们给我的意见是:在每一次的概念梳理中,是不是在黑板上表示下会比较的好。在最后的讲评中,教师也应该明确下,进行最后的总结。

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两位老师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从对方的活动发现其特色和亮点,再由自己的活动中进行改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磨练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精彩。

篇9: 重力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重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重力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重力?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重力,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重力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重力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不再物体上(如图)。

4、重力大小:

5、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重力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重力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2)解题思路:把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则大圆板质量,小圆板质量,再以O点为原点,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其质心在C点左侧处。

2 、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 、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和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长度,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 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篇10: 重力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一一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20xx年,俄罗斯某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教师引导:重力势能具有巨大的能量,有些可以为我们利用,也有些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加主动的改造自然。从而引入新课——重力势能。

环节二:概念建立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回忆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重力势能发生变化,很明显示重力在做功。由此引导学生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提出问题:重力做功与什么因素相关?

给出如下三种情况:

(1)物体竖直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2)物体沿倾斜直线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3)物体沿任意路径向下运动,高度从h1降为h2。

让学生分别求出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对于第三种曲线运动的情况给出提示可以将曲线进行无限等分,每一份近似看成直线)。

环节五:小结作业

总结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总结势能的其他种类。

四、板书设计

篇11:物理《重力》教案

1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无影响。为了落实物理课标要求,教材编写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两处“想想议议”一处“想想做做‘一个探究实验,八幅插图,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力,我把这节课分为2课时来进行设计,重力的产生和大小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有学生实验,亲自体验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所以考虑在时间分配上,将这部分定为第一课时。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还有困难。根据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为: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讨论法、讲解法、直观演示法、探究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

5教学用具

钩码、弹簧测力计、投影仪、教学课件

6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讨论交流法

7教学过程

7.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导入

[演示]

(1)将一根粉笔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根粉笔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根粉笔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粉笔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三幅图的现象

[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讨论]不论粉笔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在地球上的物体好像被什么吸引着。

[生]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粉笔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活动2【讲授】新知学习

1.重力的产生

出示课件并板书: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生]粉笔无论怎样运动都最终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大讨论]还有哪些例子证明重力的存在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评价

[师]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你知道重力能为我们做什么吗?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自由讨论)

[生]盖大楼打地基时,就是把夯举高释放,夯由于受到重力而向下运动就能将地基夯实.

[生]跳水运动员走到高高的跳台上向下跳时也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才能在完成各种动作后入水.

[生]人和各种动物是由于受到了重力的作用才能安然地在地球上生存,如果没有重力,可能就只能像在飞船中的宇航员一样到处漂了.……

活动3【活动】实验前的准备

2.重力的大小

[师]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力的三要素,还记得吗?

[生]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重力的大小怎样确定,它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两幅图并猜想,教师给予评价

大胆猜想:

[生]一般看上去越大的物体越重,所以我认为重力和体积有关.

[生]我认为是和密度有关,一小块铁比一大团棉花要重很多,密度大的重力大.

[生]密度相同的物质,体积大时质量就大,体积相同的物体,密度大时,它的质量就大.所以我认为是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

活动4【活动】实验中的互助

验证猜想: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师]谁知道重力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

[生]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

[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如果指针没有指零还要先进行调零,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指示的值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师]同学们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交流实验的情况.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活动)

活动5【活动】实验结论的得出

[生]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生]每一次测出的重力与其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生]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师]我们用G表示重力,g表示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就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请大家自己表示出来,(一名同学板演)并说明单位是什么.

[师]向学生说明在使用公式G=mg计算时,质量(m)的单位必须用kg.重力(G)的单位必须用N.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取10 N/kg.

活动6【练习】应用练习

例1、一个木块的质量是0.6Kg,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g=10 N/kg)

已知:m=0.6 kg g=10 N/kg

求:G

解:由重力计算公式得 G = mg

=0.6kg×10 N/kg

=6N

答:它受到的重力是6 N。

例2、粗略的估算一下你自己的重力是多少? (g=10 N/kg)

活动7【测试】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总结本节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

活动8【作业】课后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写课后本上

活动9【活动】板书设计

篇12:重力

《重力》教案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    第二节  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A.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     N。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     N。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2)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

篇13: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产生的条件,

2、知道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 =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教法建议

一、有关大小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介绍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的方法,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有些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将物体的平衡内容(教材在第四章中进行了介绍)也对学生说明,也就是重心的稳度问题,建议在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研究的方法,在图片资料中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双圆锥(圆锥上滚)的图片,老师可以参考使用.

教学方法

提问引导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力?具体说明?

3、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

通过水会自动由高向低流动、树叶的飘落等等自然现象提出:

问题:什么是?它是怎样产生的?

回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

教师总结说明:

1、地球上物体受到,施力者是地球.只要在地球的引力范围之内,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作用.

(1)、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作用.

(2)、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问题:同一个物体,在下列情况下,所受的方向各是怎样的?

教师出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物体(水平地面上静止的物体、斜面上静止的物体、正在运动的物体等等)让学生讨论的方向.

共同讨论之后,教师说明并总结:

2、的方向: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无论物体运动状态如何,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质量均匀的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教师出示各种形状物体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形状、质量分布有关.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薄板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挂法得到(教师可以演示该实验,同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重心的位置可以 不再物体上(如图).

4、大小:

5、的测量:的测量用弹簧秤.

问题3:地球对地面上的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对地球是否有力的作用?教师进而提出:我们通常在研究物体受到作用,并不提出施力物体地球,相对于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作用,同样,地球也要受到物体对它的吸引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要强调物体受到的不等于物体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

(二)、让学生阅读有关万有引力的文章

(三)、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本课知识的理解.

6、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1

题目:采用悬挂法求得物体重心位置

内容:采用悬挂法得到某一不规则形状(质量分布不均匀)薄板的重心位置。写出实验报告。

课题2:

题目:用计算法求解某些物体的重心

内容:参考“探究活动”中所给的“质心与重心的求解”内容,对一些特殊形状物体的重心进行计算求解,利用初中所学的杠杆原理分析,写出专题性小论文。

1、求下列各物体的质心位置.

(1)如图(a)所示,有一串珍珠,每颗间距均为a,共n颗,其质量依次为 .

(2)如图(b)所示,质量分布均匀的三角板.

(3)如图(c)所示,匀质圆板,被挖去的小圆与大圆内切.

答案:

(1)答案:悬点下方 处.解题思路:以悬挂点原点,竖直向下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有: .

(2)解题思路:把 分成与AB边平行的几份,如图,当 时,每一份的质心都在其中点上,则 质心定在AB边中线CD上,同理也在BC边中线AE上,∴板ABC的质心在其几何重心上.

(3)解题思路:将负质量与坐标法结合起来求解:设圆板面积密度为 ,则大圆板质量 ,小圆板质量 ,再以O点为原点, 方向为x轴正方向,应用坐标法得 ,∴其质心在C点左侧 处.

2、如图所示,有两个相同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重量为GA、B球分别为将它们挖去半径为 和 的小球后剩余的部分,匀质杆重量为 ,长度 ,试求系统的重心位置.

答案:C点左侧0.53R处.解题思路:以C点为原点,cb方向为x轴正方向,结合坐标法与负质量法求解.

篇14: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及其方向和作用点。

(2)能用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培养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在发现重力与质量关系的规律时,指导学生学会用比值来处理数据的方法。

(3)在重力的运用上,教多的采用学生讨论,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重力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与人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比较简单的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让大多数同学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熟悉探究的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掌握公式G=mg。

一、重力G(gravity):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二、重力的三要素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重力的大小

(1)实验探究: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猜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方案与表格:

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重力与质量之比(N/kg)。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g=9.8牛/千克。

3、重力的作用点: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作用点在几何中心,重力的作用点也叫做物体的重心。

4、重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得出:什么是重力

(1)师:请大家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几个现象。

(2)播放视频:瀑布、投篮、苹果落地

(3)师:“水为什么往低处流?”、“向上抛出的球为什么总落回地面?”“大家知道牛顿思考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4)请学生简要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5)由前面故事指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在这里,针对善于思考的同学可指出: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不作深入讲解。)

(6)在物理学中,重力用大写的英文字母G表示(英文gravity的首字母)。

(7)师:大家是否能例举一些物体受到重力的现象呢?(强调:地面上以及地面附近所有物体都受重力作用。)

师: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8)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地面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观看视频,思考其共同特点:落回地面。

回忆小学自然课所知的物体受地球吸引的概念回答问题。

积极举例(跳水、滑滑梯、飞机失事坠毁等)。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观讲解:重力的方向

(1)演示:让粉笔由静止自由下落。

(2)演示:把一物体用细线悬挂在水平铁架台上,把物体抬高后放手,最后竖直悬挂静止。(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3)师:从这些现象中,你能猜想出重力的方向吗?(学生容易回答:垂直向下。)

(4)演示:如上实验中,把铁架台放在一斜面上,演示此时细线悬挂情况。(演示完后点击相应图片。)

(5)比较两图片,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方向即为垂直水平面的方向。)

(6)师: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检测一下你的桌子是否水平?

(7)介绍水平仪和重垂线的应用。观察粉笔自由下落的方向。

观察悬挂重物的细线静止时的方向。

猜想重力的方向。

观察铁架台倾斜过程中细线的悬挂方向,思考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

掌握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不能简单的说“向下”也不是“垂直向下”。

知识迁移能力强的同学应能想到利用铁架台实验的思路。

积极发现并了解重力方向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

3、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

(1)演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一个钩码(50克)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约0.49N)。

(2)师:你的体重(质量)是多少千克呢?你觉得你的重力大还是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3)提出问题:物体的重力大小和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吗?(看学生情况也可启发学生自己提出。)

(4)组织学生猜想

(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和制定表格

(6)请各小组交流方案和表格,帮助总结出实验方案和表格。

(指出应多测几组数据)

(7)请学生分组实验并收集数据。提出要求: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尝试发现规律。

(8)请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情况可提醒学生计算G与m的比值,在表格中补充一列,如:

钩码的质量m/kg 钩码受到的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N/ kg)

0.1 0.98 9.8

0.2 1.96 9.8

0.3 2.94 9.8

0.4 3.92 9.8

(9)由实验可总结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千克(用g表示)。(对有的同学得出的比值不正好等于9.8可稍作解释。)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mg。

强调:①在公式中,m的单位需用千克,计算出的G的单位才是牛。

②g=9.8 N/ kg,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③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作用,是一种力。在近地面范围内,重力是质量的9.8倍左右,但比如在月球上,物体所受引力约为地球上的1/6。(举例:宇航员的称重图片;播放宇航员月球行走的图片。)

(10)师:请同学们计算自己的`重力?(指出平时所说的体重其实是质量。)

(11)师:请大家想象一下,要是地球对物体没有重力作用将会是什么样子?

播放宇航员在失重状况下的生活场景。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物体重力的办法。

根据日常经验应能回答自己重力比一个钩码的重力大。

积极猜想物体的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能提出:物体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分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记录的物理量,并且根据方案制定实验表格。

积极交流实验方案和表格,如:钩码的质量m/kg,钩码受到的重力G/N。

认真实验并记录数据。认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总结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G与m的比值发现规律:G与m的比值基本上是一定的,即G与m成正比。

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计算关系。

理解质量和重力的区别。

掌握用公式计算重力的方法。

充分想象重力消失后的各种场景。体会重力作用的重要性。

4、简单介绍:重力的作用点

(1)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2)举例(课件):找出正方体、球、直尺的重心。

(3)请学生想办法用一个手指托住一把直尺(图),观察手指所在刻度。

(4)(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可放在扩展资料中)重心的应用:重心越低,物体越稳,如不倒翁。掌握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几何体的重力的作用点。

用一个手指托住直尺,观察手指所在刻度可知重心在尺子中央,从而体会重心的概念。

5、重力的图示:举例:试作出静止在一斜面上的质量为2千克的正方体木块所受重力的图示。

(目的在于通过作重力的图示总结所学内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作重力的图示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与回顾。

6、总结:探究生活中运用重力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可从中获得及时的教学反馈情况。)积极思考重力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能从重力的存在、大小、方向、重心等各个角度展开讨论,体会重力与世界的息息相关。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小论文:“假如重力突然消失”或“重力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反馈

(1)由于学生已知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所以对重力的存在直接能接受。

(2)在没有进行辨析前,很多学生确实会把质量与重力划等号。

(3)学生参与思考和动手的部分较多;学生展示自己平时课外知识的机会较多,比如关于失重、不倒翁等的讨论。

篇15:初二物理重力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2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6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今天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再一次将给大家,那就是牛顿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牛顿是因为被树上一颗苹果掉下来给砸了,然后就发现了力,这个力,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力,就是息息相关的了。

【生】那我也要被苹果砸一下。

6.2 新知介绍

一、重力

【师】老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生】会掉下来呀。

【师】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生】改变了。下落的速度变快了。是因为有重力。

【总结】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那么这个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师】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生】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师】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的大小

【师】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下面开始实验。

将实验所得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师】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分析】利用重力公式,G=mg=0.45kg*9.8N/kg=4.41N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三、重心

【师】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师】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生】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总结】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例题】小聪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如下:

(1)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记录如表:

①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②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2)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操作如下: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 (变化/不变);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 。

【分析】

①根据实验目的“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选取测量工具;

②分析表中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来作答,建筑工人经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解:(1)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重力,所以测量工具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物体所受的重力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比值是常数,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故答案为:(1)①天平;弹簧测力计;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不变;竖直向下。

篇16:初二物理重力教案

1、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C )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 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 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因为水受到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答案:重;竖直向下。

5、体检时测体重,一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是42kg.已知他每只脚与秤台的接触面积为l.4×10﹣2m2.

求:

(1)他对秤台的压力大小和压强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多少?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答案:他对台秤的压力为420N,压强是1.5×104Pa.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42kg,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3×104Pa.

篇17:《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节内容编排在《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中,这部分知识,特别是力这一基本概念,是本章的一个基础性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学习本节的后续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2.重点与难点

本节从力的概念入手来研究物体受到的重力,力的概念很抽象,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以现实生活的例子作为依托,列举了生活中学生能够感知的例子,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力的定义和力的表示法,对于力的相互性的理解是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角度定义的。可见,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重力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材从力的三要素的角度来介绍重力的有关知识,重力概念理解的难点是对重心的理解。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法来表示一个力,会画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会求重力的大小并能确定重力的方向。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会用县挂法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会求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力的产生原因、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作用的相互性。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用悬挂法来探究确定不规则薄板重心的位置。

3.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对知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猜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一观点。

三、教学方法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为此,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提出问题→科学想象或体会→探索研究→再创情境→得出结论→深刻理解、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弹簧秤;质地均匀不规则的.薄板,细绳;大圆环;三角板;重锤线。

五、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这几天咱中国人都为一只“飞船”上天和返回而振奋、而骄傲,这只飞船叫什么名字呢?

2.“神六”在太空中是随意遨游的吗?(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3.为什么“神六”会围绕地球旋转而不逃离地球呢?(这是因为地球对它施加了一个作用力,把它拉住了)

这实际上是力的功劳,事实上,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比如:大家现在就受到了力的作用,从本节课起,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力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并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力的存在和力的作用,要求:同桌双手相互推掌,一人处于被动,双方感受力的存在,如果用力还可以把另一人推开。

体会和思考:力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

2.科学想象并体会,探索研究上述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手、科学地想象并体会,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给以适当提示。

3.再创情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方木块,海绵。实验:手推方木块使之运动,手用力推海绵。

请学生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4.逐字分析,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思考:(1)力能够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吗?

(2)如何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引入: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结论:一个力总能找到它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例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那么它必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

提问:(1)用什么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2)力的单位是什么?

(3)力是标量?还是矢量?

(4)如何来表示一个力呢?(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5)力的图示是根据力的三要素来表示的,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例2:用力的图示法画出下列各力:

(1)重100N的物体在空中运动时受到的重力。

(2)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为20N。

(三)搜索重力知识,研究重力的三要素,引出并正确理解重心的概念(约41分钟)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情景:让一物体自由下落。

问题:物体下落是什么力的作用呢?

2.搜索已有知识,引出新的知识

问题:(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能否用实例说明一下?

(3)重力的大小如何计算?

(4)重力的作用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的?(等效替代)

分组讨论,并由代表回答。

3.再创情境,探索研究物体的重心位置

探究性问题:(1)物体的重心如何来确定呢?

(2)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其物体上吗?为什么?(讨论)

(3)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关系?讨论并举例。

探究性活动:用悬挂法测定薄板的重心位置。(测三角板、书本的重心)

(四)简要说明一下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学生自学并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概念;

3.重力、重心;

4.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六)作业

1.课本:P57 1、2、3。

篇18: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重力的产生

(2)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象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大小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法、观察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重垂线、制作的不倒翁、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看课件中的两幅图片,这是神七成功发射的图片,一幅是宇航员在太空出舱时的情景,另一幅是宇航员返回时出舱时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二、新授:

(一)重力的来由

1、指导学生做课件中所示的实验: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橡皮为什么不会跑掉?

天上的月亮能绕地球转动也不会跑掉,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再看课件,宇宙中的各个星体的运动都有一定的轨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这些力都是万有引力。

2、看课件,思考:图中的水、水滴、苹果、铅球的运动状态有何共同点?说明了什么?是谁给了它一个向下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地球上的物体是否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呢?

3、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会出现哪些合理的场景呢?请讨论。

(二)、重力的方向

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力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3个要素有关。下面我们就对重力的三个要素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研究重力的方向。

1、方向:用手提起系有橡皮的线的顶部,当它静止时,线的方向就跟橡皮重力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我们就叫做竖直方向。悬挂物体自由下垂的线称之为重垂线。再看课件,图中物体的放置方式改变后,重力的方向变了吗?说明重力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与物体的表面垂直呢?看课件,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哪个是正确的?

2、重垂线的应用:我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性质,常用重垂线来做什么?看课件。

3、同学们都知道,地球是个椭圆形,看课件,那么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到地面,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三)、重力的作用点

知道了重力的方向,下面我们来学习重力的作用点,请看书,了解重力的作用点在是哪里?

1、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如何确定呢?看课件。

2、如何找到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请大家课后尝试着去做一做?

3、再看前面的不倒翁,不倒翁被扳倒后又会自动立起来,为什么呢?看课件。

(四)、重力的大小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重力的方向、作用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大家做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板书学生的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与

①物体的体积;

②物体的质量;

③物体的形状;

④它相对地面的位置;

⑤物体的密度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上面的几种猜想中,其中体积和密度对重力的影响都可归纳到质量当中。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只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即可。其它的以后再去探讨。)

2、设计实验

要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呢?如何来做实验呢?

3、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并完成书中的表格、数据

5、展示:

6、结论

看课件,根据表中的数据与图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7、用公式表示为:出示课件

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用公式表示为:G = mg G——重力——单位(N)

m——质量——单位(kg)

g=9.8N/kg 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

三、课堂小结

看课件。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评价:

1、推出去的铅球仍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具有 ,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铅球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2、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万有引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

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4、宇航员从月球取回一块质量为2千克的矿石标本,拿到地球上,这块矿石的质量是多少?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板书设计参考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篇19: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重力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

重心的位置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一个圆环其重心就不在环上,而在圆心上.

对于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来确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手中的物体离开手后自由下落,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最后改变方向自由下落,通过分析这些现象得出重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4.小实验,确定重心的位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 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老师:放在讲桌上的粉笔盒、板擦,同学们课桌上放的书、铅笔盒,以及桌子、椅子,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受不受重力?

[学生]都受到重力.

[老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老师]在地面附近有没有不受重力的物体?

[学生]没有.

[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在铁架台的横杆上用线挂着几个物体,有重锤、有砝码.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刚才我们看到的小球自由落下的方向,一致不一致?

[学生]这些方向都是一样的.

我们把这个方向叫竖直向下,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大小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拿起金属球.

[老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学生]大金属球.

[老师]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哪个金属球的重力大?

[学生]大球.

[老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学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老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把大小两个金属球用胶条固定两根小线,并挂在两个弹簧秤上)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把测量值和计算结果填在教材P96的表格中.下面开始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写在黑板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这个结论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教师应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逐步进行引导)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

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结束后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将学生回答内容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正确解题过程的板书.

例题 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已知

求 G=?

答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4.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小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提问.

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老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学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引导大家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

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归纳出用吊线法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了重力,实际研究了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重力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没讲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重力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

篇20:八年级物理重力教案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2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弹簧秤等

教学过程

6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今天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再一次将给大家,那就是牛顿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牛顿是因为被树上一颗苹果掉下来给砸了,然后就发现了力,这个力,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力,就是息息相关的了。

【生】那我也要被苹果砸一下。

6.2 新知介绍

一、重力

【师】老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生】会掉下来呀。

【师】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生】改变了。下落的速度变快了。是因为有重力。

【总结】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那么这个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师】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生】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师】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二、重力的大小

【师】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下面开始实验。

将实验所得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结论】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师】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分析】利用重力公式,G=mg=0.45kg_9.8N/kg=4.41N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4.41N.

三、重心

【师】重心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师】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生】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总结】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例题】小聪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如下:

(1)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记录如表:

①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②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2)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操作如下: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 (变化/不变);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 。

【分析】

①根据实验目的“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选取测量工具;

②分析表中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来作答,建筑工人经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解:(1)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重力,所以测量工具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物体所受的重力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比值是常数,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故答案为:(1)①天平;弹簧测力计;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不变;竖直向下。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C )

2、设想从某一天起,地球对所有物体的引力均减小一半,那么对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船来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D )

A.船受到的重力将减小 B.船受到的重力将不变

C.船的吃水深度将减小 D.船的吃水深度将不变

3、如图所示,是一辆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在其支架的杆上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关于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mg

B.力的方向沿杆向上,大小为mg

C.力的方向垂直于杆向上,大小为mg

D.力的方向沿杆和竖直方向之间的某一点方向上,大小为mg

4、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是因为水受到

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方向是.

答案:重;竖直向下。

5、体检时测体重,一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体重计的示数是42kg.已知他每只脚与秤台的接触面积为l.4×10﹣2m2.

求:

(1)他对秤台的压力大小和压强大小各是多少?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多少?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多大?(g取10N/kg)

答案:他对台秤的压力为420N,压强是1.5×104Pa.

(2)如果他提起一只脚,体重计的示物是42kg,此时秤台受到的压强是3×104Pa.

课后小结

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重力公式:G=mg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相关专题 重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