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案

myjinji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yjinji”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素教案(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元素 教案

元素 教案

教案类别 常规 授课时间 1 授课班级 9.1-2 课题 课题2 元素 课型 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元素涵义;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符号;会运用元素概念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件演示的观察,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认识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 辅助手段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复习讨论] 二氧化碳、水和氧气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共同原子是哪种? [提问] 氧原子是怎样构成的?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讲述] 凡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为8的原子都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 [板书] 一、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讨论] 质子数11,电子数为11的微粒与质子数为11,电子数为10的微粒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 [说明]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用图示法激发兴趣 概念的引出。 复习原子的构成。 引出元素的概念。 在理解元素的概念基础上进行记忆。 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   亮兵中学活页教案 流水号: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投影] 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引入] 指出下列各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氧气、氮气、碳、硫、铁、二氧化碳、水、五氧化二磷、氯化钾、氯酸钾) [讲述并板书] 2.单质和化合物 ①单质: ②化合物: [讨论] 根据上述物质组成元素的`分析,得出氧化物的概念。 [讲述并板书] ③氧化物: [投影] 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学生做练习二 [阅读]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地壳中的元素及生物体细胞中的元素。 [板书]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讨论] 氢元素符号的意义 [板书] 2.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 微粒符号“H”和“2H”的含义           投影]课堂练习三(附3)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加强理解和记忆。 巩固概念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初步识记常见元素符号和名称。 初步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进一步理解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学内容及过程(侧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设计意图 教后修改 小结] 1.元素 2.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3.元素符号及意义       [投影] 随堂检测(见附4) 总结,归纳以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突出重难点。   巩固加深理解   对本节课问题设计   板 书 设 计    课时2  元素 一、元素概念 二、元素符号 三、元素周期表   教研组长检查反馈   学校领导检查反馈  

篇2:卤族元素教案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

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

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原子半径、 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题目常通过以下几方面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

①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条件及难易程度;

②氢化物的稳定性;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④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⑤非金属单质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

⑥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现的化合价;

⑦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相对高低(如在HClO中,氯元素显正价,氧元素显负价,则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氯强)等。

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主要性质的递变性(从F→I)

⑴单质颜色逐渐变深,熔沸点升高,水中溶解性逐渐减小;

⑵元素非金属性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卤离子还原性增强;

⑶与H2化合,与H2O反应由易到难;

⑷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水溶液酸性增强;

⑸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⑹前面元素的单质能把后面元素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2、卤化氢

均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酸雾。

⑴氟化氢(HF):很稳定,高温极难分解,其水溶液是氢氟酸,弱酸,有剧毒,能腐蚀玻璃。

⑵氯化氢(HCl):稳定,在1000℃以上少量分解,其水溶液为氢氯酸,俗称盐酸,强酸

⑶溴化氢(HBr):较不稳定,加热时少量分解,其水溶液为氢溴酸,酸性比盐酸强,HBr还原性比HCl强,遇浓硫酸被氧化为单质溴(Br2)。

⑷碘化氢(HI):很不稳定,受热分解,其水溶液为氢碘酸,酸性比氢溴酸强,HI是强还原剂,遇浓硫酸易被氧化为单质硫。

3、卤素及其化合物主要特性

⑴氟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①卤素单质Cl2、Br2、I2与H2化合都需要一定条件,惟独F2在黑暗处就可与H2化合爆炸。

②卤素单质Cl2、Br2、I2与水反应的通式为:X2 +H2O=== HX+HXO(I2与水反应极弱),但F2与H2O反应却是:2F2+2H2O=== 4HF+O2

③氟无正价,其他都有正价

④HF有毒,其水溶液为弱酸,其他氢卤酸为强酸,HF能腐蚀玻璃;

⑤CaF2不溶于水,AgF易溶于水,氟可与某些稀有气体元素形成化合物。

⑵溴的特性

溴在常温下为红棕色液体(惟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极易挥发产生红棕色有毒的溴蒸气,因而实验室通常将溴密闭保存在阴冷处,并在盛有液溴的试剂瓶内常加适量水。盛装溴的试剂瓶不能用橡皮塞(腐蚀橡胶)。

⑶碘是紫黑色固体,具有金属光泽,易升华(常用于分离提纯碘),遇淀粉变蓝色(常用来检验碘的存在),碘的氧化性较其他卤素弱,与变价金属铁反应生成FeI2而不是FeI3。

篇3:卤族元素教案

一、 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卤族元素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因为是第一次出现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知识的系统学习。其特点是有很强的规律性,并且会出现很多新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变化。而在卤素之后,紧接着还有两章新的元素及其单质和化合物的学习,分别是氧族和碱金属。若能在这章的学习中能很好掌握变化规律及学习方法,并能把这些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化学学习中,那么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

2、本节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卤素的第一节氯气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习的卤素原子结构的异同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学生已经知道了氯气很活泼,能和很多物质反应;知道了氯原子的结构决定了氯气的性质。而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化学反应是怎么发生的,生成物是怎么形成的。虽然这些知识很抽象,学生理解时会有些困难,但它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找出规律。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知道化学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通过动画、模型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 说教学过程

四、 几点说明

1、为了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本节课的板书利用多媒体显示。

2、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节课的课件是从网上下载,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了选择利用。

篇4:元素教案2

元素教案2

元素,元素符号初中三年级教案来源:考卷网日期:-06-02 08:42:41点击:1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本文摘自?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元素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原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联系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区别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9举例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39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244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

篇5: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范例

一、课程标准要求: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材整体分析:

本节在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通过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规律,使学生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整合ⅶA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探究金属钾的性质,使学生学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认识元素周期表,体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即位、构、性)的关系,初步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指导下探究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对化学1和初中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同时体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1、以第3周期元素和ⅦA、ⅠA族元素为例,使学生掌握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3、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总结能力;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课】前面我们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基本结构以及排列方式,那么它对我们学习化学有什么作用呢?大家知道,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做出很多大胆的预测,如他就预测过在铝和铟之间存在一种元素—-“类铝”,4年后该元素被法国化学家布瓦博朗发现,被命名为“镓”。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他们关注元素周期表的重要作用            
【设问】你知道门捷列夫是如何做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的吗?        

引起思考,激发兴趣        
【转承】元素周期表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的,要想深入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搞清楚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间性质有何递变规律。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索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板书】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转 折】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以第三周期的元素为例来研究同周期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递变。但在学习之前,我们还是先来学习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的判断依据        朗读:书本面方法引导:元素失电子能力强弱判断依据和21面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判断依据                         为实验中得出结论打好理论基础                 
【活动探究】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强弱的比较        【指导实验】金属失电子能力的比较        1、Na、Mg、Al与冷水的反应        2、Mg、Al与热水的反应        3、象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        【投影】实验现象        【板书】1、失电子能力:Na>Mg>Al        观察、思考        通过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所得水溶液碱性强弱得出结论:        失电子能力:        Na>Mg>Al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阅读探究】硅、磷、硫、氯与氢的反应及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板书】2、得电子能力:Si

根据与氢反应难易程度和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得出结论:        得电子能力:        Si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           
【板书】3、结论:同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转问】同周期中元素间性质为什么有这样的递变规律呢?跟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观察第三周期的元素原子比例示意图,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大小,思考        【媒体展示】第3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观察、思考            学生代表发言             训练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         
【点评并板书】同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核电荷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依次增强,所以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而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        

【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失电子能力K>Ca, 所以碱性KOH>Ca(OH)2         (2) F2的得电子能力强,所以HF的稳定性大于H2S         (3) HClO比H2SO4酸性强。         (4)原子半径:Cl>S>O        【课堂练习】答案:        1、对        2、对        3、错        4、错         
第 一 课 时 板 书 设 
第三节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一、    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        1、失电子能力:Na>Mg>Al        2、得电子能力:Si

【课后作业】

教材P27页第3题

【课后练习】

1、下述事实能够说明硫原子得电子能力比氯弱的是( )

(A)硫酸比盐酸稳定       (B)氯化氢比硫化氢稳定

(C)盐酸酸性比氢硫酸强   (D)硫酸酸性比高氯酸弱

2、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它们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顺序为:HXO4>H2YO4>H3ZO4,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 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Z

(C)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X>Y>Z

D)单质与氢气反应容易程度:X>Y>Z

3、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大

篇6:元素周期表教案

元素周期表教案分享

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了解原子课外电子的排布,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内容分析: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

学情分析: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信息,但是对元素和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内容的需要,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评价设计:

本课采用复习回顾和课堂回答的形式巩固2个学习目标。本节主要通过问题来导学,即教师设疑,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教师释疑。不但能有效地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而且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效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这幅表格包括了人类发现的所有元素。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排列具有一定的规律。可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排列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看看这幅表格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

2、内容组织:

复习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下初中学习的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提问:原子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学生回答,教师投影:原子的组成

讲解:初中时学过,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用“A”表示,“Z”“N”分别表示质子数和中子数,即Z+N=A,在化学中我们用AZX表示某原子。除了这种表示原子的方法外,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还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练习:对照元素周期表,画出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投影前三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问题1:这种排列具有什么特点?(提示:横行按什么顺序排列;纵行按什么顺序排列)

学生讨论

总结:横行: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行,这样形成的横行称为周期。纵行:按照电子层数递增,在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列,这样行成的纵行称为族。

问题2:前三周期中,电子层数和周期序数有什么关系呢?最外层电子数和族序数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

师生总结:在前三周期中,元素电子层数和周期序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和主族序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任一周期的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过渡:下面我们具体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投影:投影元素周期表。

问题3:参照元素周期表,观察每一周期(横行)有哪些特点?各周期元素分布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既为一个周期,每周期所含的元素个数逐渐增多。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2、8、8、18、18、32、26。最后一周期没有排满。

投影小结:元素周期表共有7行7个周期,每一周期元素个数并不一定相等,

周期序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问题4:与每一周期元素作对比,族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族元素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即有18族。每一族所含有的元素个数不相同。中间元素个数少,两边的元素个数多。元素周期表中虽然含有18个纵行,但不是18个族,只有16个族,每一族含有的元素个数不相同。

投影小结:族主要有主族(A),副族(B),零族和VIII族。

问题5:具体某元素(如:N),我们如何表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呢?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元素周期表包括横行和纵行。因此,我们在表示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具体位置的时候,既要表示出它所在的周期,又要表示出它所在的族。格式为:第X周期第Y族。氮元素的表示这是:第2周期第ⅤA族。在表示元素位置时候,主副不用汉字,用“A”、“B”表示,前面的序数也不用汉字而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投影小结:元素周期表中,周期用纯数字表示,族用“Ⅰ~Ⅶ”和“A”和“B”表示。“A”代表主族,“B”代表副族。如:“N”所在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ⅤA族。

练习:写出下列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Na    V   CI   Sn    Cu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学生板演,教师对错误的地方作必要的更正。

过渡: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关键是指导我们实际的运用。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

随堂练习:投影:

3、课堂小结:投影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同学们在课后应该及时复习,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会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布置作业:投影

1、熟记1~36号元素顺序和符号

2、熟记主族和零族元素名称和符号

篇7:元素周期表教案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位置间的关系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的认识,渗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象跟本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及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

[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篇8:元素周期表教案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b.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1~8重复着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周期除外;

c.每一周期从左到右依次是:碱金属____,过渡元素____,稀有气体____。

2、纵列--族

①概念

②主族和副族对比;

③特点:

a.主族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b.还有一个第0族和一个Ⅷ族。

[教师讲解]通过上述的学习若给大家一个原子序数,应该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出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反过来若知道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应判断出它的原子序数跟写出它的原子结构简图。这需要大家最好能记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通过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之。

[随堂检测]

1、推算原子序数为6、13、34、53、88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下列各组中的元素用原子序数表示,其中都属于主族的一组元素是(    )。

A、14  24  34     B、26  31  35

C、5  15  20      D、11  17  18

篇9:元素周期表教案

一、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必修一中金属钠和非金属氯气的学习,给孩子学习本章知识提供了感性认识材料,为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的学习也后面的选修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

二、 教学内容

《元素周期表》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表示等。教学中,应以元素的原子结构为基础,通过相邻原子在原子结构上的区别找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训练了孩子的思维。对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孩子起到导学作用。

篇10:元素周期表教案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回顾原子的结构;

2、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孩子亲自实践,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化学史培养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孩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给孩子一种研究化学的.方法;并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则对孩子进行事物的联系和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为此,本节课安排了以下教学方法:

a) 温故而知新,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从初中熟悉的原子结构入手,引出原子的表示方法,azx。

b) 本节课的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采用讨论探究法。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探究,让孩子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对于微观领域(如:原子核外电子分布)无法观察到的地方用多媒体进行投影,帮助孩子理解记忆。

c)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学习和总结,利用练习的辅助作用,巩固和加深孩子对现学知识的理解。d) 课后作业,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熟练运用。

篇11:《碱金属元素》教案

《碱金属元素》教案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金属钠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的最终产物是( )

A.Na2O B.NaOH C. Na2CO3 D.Na2O2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引入]

钠的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界没有游离态的金属钠存在,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知道,它在空气中经过了复杂的反应,但最终产物是碳酸钠,我们在初中也学过碳酸钠的一些的性质,现在大家一起回忆一下碳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可以与酸及某些盐发生反应),碳酸钠是钠的一种重要化合物,除此之外钠的化合物还有哪些?(氢氧化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硫酸钠等),碳酸氢钠是碳酸钠的酸式盐,那么它与碳酸钠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物质的有关性质.

[板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过渡]:我们这节课主要讨论它们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们都是碳酸这种弱酸的盐,那么大家想象它们共同的性质是什么呢?是不是都能与某种物质反应生成CO2呢?

[板书]:(1)与酸的反应

[练习]写出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属于离子反应, 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与酸反应,现在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热稳性上是不是一样,能否根据已有知识来判断,如果它们受热分解,产物可能是什么呢?如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呢?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分别加热碳酸钠 碳酸氢钠

[板书](2)热稳定性:

2NaHCO3 ====== Na2CO3 + CO2↑ + H2O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的差别可以用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

[板书](3)用途:

Na2CO3: 制皂 玻璃 造纸 纺织

NaHCO3: 发酵粉 灭火器 治胃酸过多

巩固练习:

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少量的NaHCO3? [指导练习] 除杂:(1)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2.往碳酸钠溶液加入下列物质,能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现象的是( )

A.Ca(OH)2 溶液 B.Na2O2 固体 C.盐酸 D.Na2O固体

[教学目的]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别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对比法、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

我们过去学过泡沫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筒内装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发泡剂的混合液,玻璃瓶里装的硫酸铝的饱和溶液。

把灭火器倒转时,筒内的两种药液相互混和后,发生如下的反应:

A12(SO4)3+6NaHCO3=3Na2SO4+2Al(OH)3+6CO2↑

大量的二氧化碳跟发泡剂形成泡沫,从喷嘴中喷射出来,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最终是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的密度大,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中,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其实泡沫灭火器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一种, 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包括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及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内充装的.是干粉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在消防中是广泛应用的,如碳酸氢钠干粉、改性钠盐干粉、钾盐干粉、磷酸二氢铵干粉、磷酸氢二铵干粉、磷酸干粉和氨基干粉灭火剂等。干粉灭火剂主要通过在加压气体作用下喷出的粉雾与火焰接触、混合时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灭火:一是靠干粉中的无机盐的挥发性分解物,与燃烧过程中燃料所产生的自由基或活性基团发生化学抑制和副催化作用,使燃烧的链反应中断而灭火;二是靠干粉的粉末落在可燃物表面外,发生化学反应,并在高温作用下形成一层玻璃状覆盖层,从而隔绝氧,进而窒息灭火。另外,还有部分稀释氧和冷却作用。那么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受热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对空气产生稀释作用

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kg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另外,二氧化碳从储存容器中喷出时,会由液体迅速汽化成气体,而从周围吸引部分热量,起到冷却的作用。

清水灭火器中的灭火剂为清水,它主要依靠冷却和窒息作用进行灭火。

简易式灭火器 简易式灭火器适用于家庭使用,简易式1211灭火器和简易式干粉灭火器可以扑救液化石油气灶及钢瓶上角阀,或煤气灶等处的初起火灾,也能扑救火锅起火和废纸篓等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灾。简易式空气泡沫适用于油锅、煤油炉、油灯和蜡烛等引起的初起火灾,也能对固体可燃物燃烧的火进行扑救。

篇12: 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碱金属元素(第一课时)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相关专题 教案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