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米慧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米慧”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共15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设计

课时:

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被后人誉为“善写山水的大手笔”,他的山水游记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受他的影响。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解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断,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这篇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耐人寻味。

(三)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2)播放应掌握字、词的幻灯片。

幻灯片一:

⒈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遂 寝 藻 荇

⒉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⑶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思下考以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二:

思考题一: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用文中词语)

②学生思考、讨论。

③明确思考问题一: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翻译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⑺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

①学生思考、讨论。

②明确:

第一层:(开头……相与步于中庭)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结尾)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⒉精读课文

⑴播放思考题幻灯片。

幻灯片三:

思考题二: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

思考题三:文章第三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二:

“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教师讲解: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

⑷明确思考题三:

课文第三层,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

这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x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x的。

⑸朗读,并简要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妙处。

⑹播放写景语句的幻灯片。

幻灯片四:

朗读,并简要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妙处。

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⑺学生思考、讨论。

⑻明确写景语句的妙处。

①句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②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③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⑼指导学生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看似浅显,却别有情趣,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心境的?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的适当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探究内容:

思考:《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活动过程:

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参考答案:

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在物欲横流,精神滑坡的社会中,我们应保持一种内心的宁静,同时更应做一有心之人,要善于观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

篇2: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2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如何书写呢?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里面的内容有着什么精彩的环节呢?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对于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风尘女子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遂至

怀民亦未寝 步于中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1. 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篇3:记承天寺夜游优秀

【设计思想】

本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时写的一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此文,并没有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以一字“撬开”整篇文本的阅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苏轼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感知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切文章题目,没有主题先行的导语,没有哗众取宠的煽情,朴素无华中直指课文内容,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

二、疏通与诵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朗读;

②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③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因为文章短小,仅仅84字,文字浅显,没有什么字面的障碍,初二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断句训练。在断句过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读节奏,强化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举多得。疏通文意,为下面的赏读张本。)

三、赏读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要让大家从文章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词?

预设准备: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准备:

入夜即睡,闲也;见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也。赏月的只有两人,别人都是忙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惟其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准备:

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要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上这么解读这个“闲”,说是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

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

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准备:

① 并没有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思乡之时,他眼里的月色如霜,冷冷地,烘托出凄清的心境;而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而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作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 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历经八州,身行万里。但他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诗云“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发安慰之语;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需要提供帮助,借助丰富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准备:

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但豁达。张怀民在黄州有建“快哉亭”,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空闲时间,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紧紧扣住一个“闲”字,层层深入理解文本,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不断丰厚文本阅读,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达到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设计做到简约而不简单。)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

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的任务。教师在赏读基础上,给学生以抓手,使得学生当堂成诵。)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推荐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总结收束全文,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阅读推荐,引发阅读兴趣,开阔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的积累。)

篇4:《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文章

篇5: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观。

3、通过反复的读,熟读成诵。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读,读懂文章的内容;通过读,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当场背诵。

2、难点:通过读,读出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人生观。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在刚刚过去的八月十五中秋的晚上,老师走到外面,抬头望月,因为受到台风“凡比亚”的影响,月色灰蒙蒙的,于是我想到了这几句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月的文章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月的小品文,那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

1、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做好笔记,注意老师的停顿,重音,把握节奏。

2、学生对照自己的笔记,自由大声的读。

3、请学生示范读。

4、请学生点评示范学生的'读,主要是从字音,节奏,重音方面评价。

5、老师强调朗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和重音。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6、全班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再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翻译课文)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及小组合作的方式翻译课文。

2、老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

3、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或者师生合作解决。

4、重点字词课件展示,学生做好笔记,并齐读。

例如:欣然:高兴地样子念:想到遂: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澡荇。

5、检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串讲课文即整篇翻译文章)

四、读出情感

1、老师带领学生齐读文章(看学生的表现来决定带读的次数),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按照老师的带读,自由的读。

3、请学生读自认为自己情感把握最好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是用什么语气或者情感来读的。

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快的语气)怀民亦未寝(高兴的语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深沉的语气)

4、全班读书,按照老师、学生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情感,齐读课文。

五、读懂人格

1、老师提出问题

(1)通过我们的读,我们已经体会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的高兴变为最后的深沉、遗憾,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的变化呢?(由此问题引出第二个问题)

(2)我们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体会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由此问题引出第三个问题)

(3)分析“闲人”体会出作者的豁达乐观的人格魅力。

2、明确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我们两人能欣赏到这样的月夜美景,因为我们两人是“闲人”,是清闲的人。但是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因此除了清闲以外,我们还有雅趣。

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苏家三父子占了三个席位。古人学而优则仕,因此苏轼不可能很闲,(由此巧妙引出作者当时的处境,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但是当时的苏轼确实很闲,因为苏轼当时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仍然能有如此雅兴去欣赏月夜美景,说明了苏轼有一颗乐观豁达的心。

六、总结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人生失意的时候,还能保持着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希望我们的同学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像苏轼学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背诵课文

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学生自由背诵)

八、全班集体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在背诵中结束这节课。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翻译全文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高兴深沉

闲人乐观、豁达

篇6: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创作的,如今,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课。那么,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是怎样的呢?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篇一: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遂至

怀民亦未寝 步于中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1. 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5.总结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六、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东坡志林》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篇7:记承天寺夜游

林  毅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篇8:记承天寺夜游

苏教版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苏教版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2分)

(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 (6)怀民亦未寝 ( )

(7)水中藻荇交横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分)

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3分)

5、品味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3分)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我选

理由:

6、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4分)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死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篇9:《记承天寺夜游》

一、学前热身

猜猜看: 他是谁?

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元一不精。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二、学海导航

同学们,古往今来,山川景物,日月草木,曾勾起文人多少感慨,几多情怀?才华横溢的苏轼仕途不畅,频遭贬滴,但他却活得旷达洒脱!只要活着,他就不放弃机会,就要拥抱自然造化的一切,生命不在于时间的短长,而在于质量和过程。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潇洒?试问,庸陋之辈可有此般兴致与胸襟?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 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三、出海储备

亲爱的学友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语文快乐之旅就要出发了,在这次航海中假如你遇到了困难,千万不要忘了运用老师为你准备好的知识储备,它们会帮助你战胜风浪,使你顺利抵达彼岸。

资料一:

20xx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 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不朽 篇章。

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滴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学海夺宝

学法指导:文言文四步阅读法

一读,找生字,读准音。二读,断句子,明节奏。 三读,看注释,通文意。四读,品语言,悟意蕴。

活动一:试一试,看谁字音读得准

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下列字音。 解 ( ) 衣 遂 ( ) 至 未寝 ( ) 藻 ( )荇 ( ) 相与 ( )

活动二:比一比,看谁节奏划得明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学法指导: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注意语意连贯。

念 无 与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盖 竹 柏 影 也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存 交 横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活动三: 赛一赛,看谁文意读得通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① 月色人户:

②欣然起行 :

③念元与乐者 :

④遂至承天寺 :

⑤怀民亦未寝 :

⑥相与步于中庭 :

⑦积水空明 :

⑧盖竹柏影也 :

⑨ 旦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存交横 , 盖竹柏影也。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夜 ,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3。 将下列句子复原为文言文 :

①想到没有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 我 )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 也没有睡觉 ,( 我们便 ) 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②哪个夜晚没有月色 ? 哪个地方 没有竹子和柏树 ? 只是缺少有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活动四: 品一品,看谁意蕴读得深( 合作探究,品析语言,体味意蕴 )

A。 你能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吗 ? 你能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吗? 你能简要分析其写景的妙处吗?

学法指导:品析语言要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传神之处。

例:比比看,下列句子有何不同,表达效果如何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 , 水中藻存交横

B。 你能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吗 ? 作者为何自称“闲人”,你怎么理解 “闲人”的含义?你认为作者当晚是怀着什么心情来赏月的呢?

学法指导 : 可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性格来理解文章内容。

五、学海踏浪 (身临其境,快乐体验)

想一想,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对白? 他们会谈身世遭遇,抒理想抱负,叹壮志难酬,还是赏月下美景?

我说子瞻兄呀 :

怀民兄呀 :

六、学海采珠

随堂反馈 (20分钟独立完成 )

1。 解释下面加横线字词的含义。(10 分 )

欣然起行 ( ) 念无与乐者 ( ) 月色入户 ( ) 遂至承天寺 ( ) 怀民亦未寝 ( ) 积水空明 ( ) 解衣欲睡 ( ) 盖竹柏影也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50分)

(1)念元与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3。阅读课文后 , 回答下列问题。(40 分 )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 ?

(2) 作者如何描写夜景 ( 用原句回答 ),你有何感受?

(3) 夜游期间作者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七、学海拾贝 (收获与反思档案 )

亲爱的学友 , 快乐的语文学习之旅到此结束了,经过你的勤奋努力,相信你一定收获了许多,请大家收网看看,你有哪些收获?也许是一次积极的发言,也许是一次快乐的合作,也许是一个深入的思考,也许是一个独到的见解,当然别忘了老师给你的鼓励眼神,同学给你的灿烂微笑……但也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大家互相评价 , 记下你的收获与反思。

篇10:记承天寺夜游评析

记承天寺夜游评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是一节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节课 。丁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突出了一个字,那就是“实”,各项教学目标均落到了实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落实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这一教学目标准确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导向。

本堂课落实这一课标要求到位,效果显著。如:教师引导学生对“解衣欲睡”的“欲”;“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引导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些字表现出的“遇月、寻友”的过程;引导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句子,引导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中的两个问号和“盖”字等等。

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走进文本,批文入境,批文入情,赏词析句。钱梦龙先生曾于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言”“文”的关系问题反而变得更为突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将有怎样的突破?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两极中的均衡”,“文与言的和谐”,对此本节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为纠正言而无文、落实新课程标准提供了方法上的保证。

2、落实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到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质疑。丁老师从标题问难、释义问难、赏析问难、情感问难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在各个环节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积极的思考,情感的'调动,个性思维品质也彰显鲜明,不少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语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自主理解,其中有学生对“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提出的大胆解读很有诗意,是在丁老师层层引导下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然生成和高度升华。圆满完成了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的教学目标。

3、落实了以朗读为基础的教学要求

朗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丁老师的整堂课“从读中来,到读中去”。咬文嚼字读、声情并茂读、创设情境读,音乐渲染读,重点字重读、拖长重点字音读、稍快一点读、稍缓一点读、结合身体语言读、由动作推想朗读。。。。。。方式丰富多样,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指向文眼“闲人”。通过反复朗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感慨这样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出来。引导到位。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

4、落实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

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是不可能的,课题组从研究解决的问题出发,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文本的诵读三个维度制订了三个观测量表,从不同的维度来考量课堂的达标度,使课例研究有果可寻,有因可找。落实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检测

5、值得商榷的问题:

①„文‟与„言‟的关系。突出“文”固然重要,但“言”是基础,两者之间关键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课例中对句子的疏通和理解,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质疑,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调动较弱。因为从下个环节赏析品味语句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句子本身含义的把握还是没有到位,影响了其对句子深层意蕴的体悟。

②课例选文寥寥八十余字,言约义丰,内蕴深醇,适合“三备两磨”,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是否具有推广参考价值,有待在实践中检验。

篇11: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 结合作者的遭遇,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3、 欣赏文中关于月夜美景的描写的意境和技巧

4、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乐观豁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坎坷

5、 背诵全文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在于掌握文中的重点词句

2、 难点在于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

三、教学时数

一个课时

四、内容步骤

(一)引入课文

从苏轼的'《浣溪沙》引入《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点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的诗文充满乐观积极的心态,《记承天寺夜游》亦是如此。

(二)介绍作者

学生凭记忆或查阅工具书完成课件上的填空题,从而了解作者。

(三)看动画片

点评片中朗诵,纠正动画片中错误的字音,补上读漏的字词。

(四)掌握词句

1、解释词语:

解衣 入户 欣然 起行 为乐

相与 中庭 空明 交横 闲人

念 与 者 遂 步 但 耳

2、翻译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注意划线的词语,下同)

念无与为乐者 (注意补上省略的词语)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意调整语序)

(五)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来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并且沦为“闲人”?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诗句,弹劾他诽谤朝政。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让他险些丧命。这就是『乌台诗案』。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 救,十二月他获释出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但不得『签书公事』,只能做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注: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事长官,宋代专门用来闲置被贬的官员)

2、苏轼为什么会无与为乐?

当时他十分孤独,因为他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自然少人来访,怕受他连累,况且他已经失势,自然没人巴结。

3、作者为什么找张怀民同游?张怀民为什么也没睡着?

张怀民,宋神宗元丰六年贬黄州做主簿,初时寓居承天寺,曾在住所旁筑亭,以纵揽江山美景,苏轼把它命名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

他俩同病相怜,心有灵犀,一样抑郁难眠,所以苏轼特意去找他。(注: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4、作者发出什么感慨?说自己跟张怀民都是少有的闲人 ,闲人指什么?这反映出他怎样复杂的心情?

闲人的含义:

(1)被贬官流放,有职无权,很清闲的官员。(2)有闲情逸趣的人。

复杂的心情:

(1)被贬的抑郁烦闷。 (2)无与为乐的独独。(3)赋闲的自在悠闲。(4)偕友同游的喜悦。

(5)欣赏夜景的快乐

总之,这时,他虽然郁闷悲愤, 却能坦然面对被贬赋闲的遭遇,乐于会友,乐于游玩,安于清闲,变得乐观豁达,淡泊功名。

1076年,苏轼被贬密州时,已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那时,他已经觉得做京官很危险,还不如做地方官,能远离高层的政治迫害,安全。1082年又被贬黄州,他更会这样想。

《水调歌头》还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显然, 他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贬谪赋闲,变得十分豁达开朗了。

苏轼被贬八州,但仍很乐观。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六)语言欣赏

6、苏轼夜游时看到什么景色?

苏轼看到月下的庭院、竹柏的影子。

7、苏轼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夜景?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一下。

苏轼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1)庭院如积水;(2)竹柏如藻荇。

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月下庭院的空廓明亮、竹柏倒影的纵横交错,间接写出月色的皎洁。

(七)谈点感受

8、学过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也遇到挫折,会怎么办?苏轼的做法给你什么启发?)

我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如果遭遇不幸,千万别灰心丧气,悲观绝望,要懂得往好处想,乐观豁达,坦然面对,可以跟朋友交往游玩,欣赏美景,寻找快乐,借以排解孤独,宣泄抑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从造成不幸中摆脱出来,

9、请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八)减字背诵(略)

篇12: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

资料助读 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 走进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字子瞻,号 ,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 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概括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

人物 ,起因 。

主要内容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描绘画面: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

复杂情感:

四、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突出其 的特点,“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篇1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记承天寺夜游》,借助资料筛选勾画相关信息。

(2)、复习整理有关“月”的诗句。

4、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4、美育目标: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一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处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较薄弱,文言文小品又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生疏的内容,加之作者又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所以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法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通过听读、个别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促进背诵。且文章仅80余字,适合反复吟咏,以至成诵,从而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腻而含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苏轼和苏轼生平,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合作式学习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探究法、拓展法等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王菲《但愿人长久》

【百度视频:王菲《但愿人长久》】

www.tudou.com/programs/view/JQt3a9V6zS0/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融合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是依据古代的哪位大文豪的诗作吗?(苏轼)

【百度图片:苏轼】

1. 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D5%E9%F8%CF%F1&in=32152&cl=2&lm=-1&pn=24&rn=1&di=19804591095&ln=&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2. 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D5%E9%F8%CF%F1&in=12204&cl=2&lm=-1&pn=23&rn=1&di=3810141003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回答,师总结)

【百度百科:苏轼】baike.baidu.com/view/2517.htm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由流行歌曲转入苏轼其人,让学生走近苏轼,感受苏轼其人,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做铺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1、 让学生听课文音频,找出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点拨句子的停顿、节奏。

【百度搜索:《记承天寺夜游》朗读】:

v.ku6.com/show/BK4y4yF3yRH551Y4.html

2、 让学生上黑板正音:

正音:藻荇(zǎoxìng) 竹柏(bǎi)

3、自由放声朗读:

注意停顿:(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朗读中,以声正字,以声断句,以声达意,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渐次提高,最终熟读成诵。】

(三)、疏通文意

1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学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

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1

1)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设计意图: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由大家讨论,老师加以点拨。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给予强调和提示,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能达到熟练准确翻译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又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

(四)、品位探究

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8

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心情苦闷。

2、苏轼“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

【百度搜索:《记承天寺夜游》p pt 】:

wenku.baidu.com/view/7f90c15bbe23482fb4da4c4c.html

3、文中描写月色动静结合,语言高度凝炼。请分析写月光的句子,并分析你最欣赏的词的妙处。

整理归纳为: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的倒影。 “影”写出月光透过竹叶,投影在地上,月光的意境巧妙地托出。这样形成一种空明澄澈的、疏影摇曳、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的美妙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

4、这是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指名学生回答)

幻灯片出示:写“月”诗句。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5、清代文学家、评论家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诗句都是写月,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我们从众多诗句中试选取一句,来比较一下,苏轼笔下的月景和其他诗人笔下的月景有什么不同呢?(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整理归纳为:

王维 -- 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张九龄 -- 诗人想起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李白 -- 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

苏轼 -- 间接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6、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8

整理归纳:

既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是作者被贬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包含了作者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7、从中我们能读出苏轼面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呢?

整理归纳:乐观豁达

8、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么?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整理归纳:

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作为一个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正是诗意的人生的体现。

8、试以本文内容为题拟一副对联。

整理归纳:(见板书)

(五)、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表达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苦”中寻“乐”。同样,我们现在有些人抱怨生活的“无趣”,其实他们只是缺少一双能看见色彩的眼睛。我们用有色彩的眼睛,才会看见有色彩的人生。我们要学习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品味课文内容时,主要以重点词语为突破口,带动全篇的品析,引导学生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清幽宁静的景致、复杂微妙的心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六)、拓展练习:

月夜无眠的苏轼与张怀民二人在如水的月光下,会聊些什么呢?学习了本文,请为二人设计一段在庭院散步时的对话。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苏轼“闲人”的印象,以挖掘学生更为独到的见解。】

附:板书设计:

○闲   欣喜、落寞、达观……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学生诵读、启发、合作讨论为主,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从教学目的确定到具体的教学步骤,都紧密与新课标相结合,充分挖掘其潜力、引导学生互帮互助,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不知不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魏华

篇14: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掌握一些实词,能译重点句子,理解中心、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复杂微妙的感情。

教学难点:同“重点”并理解“闲人”的深刻内涵。

德育渗透要点:学习苏轼做一个乐观豁达、积极进取之人。

教学步骤:

一、 一分钟演讲:师生简评。

二、 激情导入:

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从此苟且偷生。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属于哪一种人呢?(学生如果说出第一种就不再往下引导,如果说不出就按下面往下引导)。我们曾经学过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也是他被贬黄州的元中五年所作。学生背诵“山下兰芽短浸溪,——”。同学们背诵此词后说说苏轼是个什么人。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浣溪沙》中著名的句子是“谁道人生不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可见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内心世界。{板书}

三、 复习检查:

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其他同学大声地自由朗读、背诵全文。指导一个默写到“相与步于中庭”,一个默写“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结尾。要求学生写得不要太高了,写一行空一行,老师要在字里行间作笔记。

师生共同纠正默写的错误。

提问以下字词解释: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 相与步于中庭 空明

交横 盖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 解读全文:

全班同学朗读全文,粗略感知全文。

问:时间?

明确:“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了年月日,又写个字“夜”。

问:夜里干什么?

明确:“解衣欲睡”。干脆睡觉吧。没有什么事可干的,也没有作业可写也没有电视可看,也没有家人一起说话,也没有朋友喝酒聊天。这是怎么回事?

背景简介: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诗中有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是以诗诽谤新法,于是将他逮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经弟弟苏辙等人多方营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县南。虽给了他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不准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与他往来。

原来他是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问: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月色入户”。月亮悄悄地带着它详和的银光走进了苏轼的家里。问:这句是什么修辞?

明确:拟人。(板书)苏轼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问:干什么?

明确:赏月,寻找乐趣。

于是他兴奋喜悦地“欣然起行”。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 顿显波澜。

问:为什么“月色入户”能使苏轼披衣而起,兴致陡增呢?

明确: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苏轼对大自然特别是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留下的诗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咏月佳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二是由于贬谪中的孤独和郁闷,他企图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以排除,调整好心态,重归于平静坦然、乐观旷达的心境中。他东走走西看看,一个人没啥意思,再有一个人共赏这良辰美景就好了。“念无与为乐者”就是这个意思,于是他就想着找朋友去。

问: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谁啊?

明确:张怀民。

问:张怀民住在哪儿?

明确:承天寺。

怀民简介: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县南。张怀民,名梦得,他和苏轼遭遇相同,也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里。他在寺旁还建了一大体上亭子。苏轼题名为“快哉亭”,就是“快乐亭”。在这里他们可以共同排遣被贬后郁闷的心情,可见,他们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亲密战友。从哪儿能看出他们性情相投呢?“怀民亦未 ”中“亦”,“也”的意思。张怀民想必也不愿错过这良辰美景。于是他俩就“相与步于中庭”,在庭院中悠闲地散步。以上是全文的第一层(板书)。

问:这些是叙事还是写景、抒情、议论?

明确:叙事(板书)。

问:叙了何事?

明确:一、写“寻友赏月”(板书)。

问:以下转入到写什么了?

明确:写景。(板书)学生齐声朗读写景的三个句子。作者写月色用了18个字,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

问:那到底绝妙在哪儿呢?请同学们从写法角度入手回答。

审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脱俗(板书)。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光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错觉。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积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错在一起。不对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 “盖竹柏影也”。原来月光把院里竹树柏树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问:那天的月夜一定还伴着什么?

明确:微风。竹柏的枝叶在摇曳着,于是它们的影子就在清澈如水的地上柔情地摇啊摆啊,摇啊摆啊。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是绝唱;

问:还有什么绝妙之处?还是从写法上分析。

明确:二是动静相结合。

问:哪句给人一种静谧之美?明确:“积水空明”。静景(板书)。

问:哪句给人动态摇曳之美?明确:“藻荇 横”。动景(板书)。

问:还有绝妙之三?明确:“处处有月处处不提月”(板书)。三句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把影子从空中到地上整个地包裹了起来,象一个空灵透明的水晶球,好一个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层是写景,写了良辰美景(板书)。

问:文章最后一层是什么?

明确:三、抒情、议论(板书)。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层。连续两次发问,是什么问句?明确:反问。

问: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 ?

明确: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处都有竹柏”,这是个否定的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所以感情强烈,是抒情的表达方式。

问:这两个反问句是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板书),它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板书),饱含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重点解决:此时此刻苏轼有什么人生感悟呢?也就是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大自然的美景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的。但你不能只顾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开阔一点、对名利看淡一点,把闲暇时间给自己多一点。当然同时你还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还应该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欣赏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时时处处享受到大自然美景。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书)!这是第三层。所以“闲人”在这里有哪两个意思呢?清闲之人、雅趣之人(板书)。

难点突破:刚才说到最后一句话还饱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复杂,不止一种感情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磨。难捉磨也要捉磨,老师先不让同学们捉磨这句话,降低难度。

问:先看这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

问:我们再来挖掘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含有这三种感情呢?

明确:有。苏轼有闲暇、有情致赏月,欣喜;想不到是作为政治犯的角色在赏月,悲凉;他俩此时此刻有的是时间漫步、悠闲。至此,全文寥寥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板书)。

德育渗透:

问:苏轼在内心深处愿意做一个整天赏景的'清闲之人吗?为什么?

明确:不。因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大报负的人,此时此地赏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排遣郁闷、调整心态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办法。他的好朋友黄庭坚等人就在被贬中郁愤而死。他被一贬再贬却不气不死,就是他有旷达超脱陶醉凄凉之因。

篇15: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相关专题 承天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