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变压器

玖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玖月”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变压器(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变压器物理教案

关于变压器物理教案

高二物理变压器教案学案

变压器

[教学目标]

1、 了解变压器的构造与原理、理解变压器的电压关系与功率关系。

2、 用演示可拆变压器得到变压器变压规律。

3、 体验实验动手的乐趣,培养动手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电压关系与功率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变压器

变压器的构造: 原线圈 、副线圈 、铁芯 2.电路图中符号

二、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在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由于有交变电流而发生互相感应的现象,叫互感现象。

铁芯的作用:使绝大部分磁感线集中在铁芯内部,提高变压器的效率。

三、理想变压器的规律

理想变压器特点:(1)变压器铁芯内无漏磁

(2)原、副线圈不计内阻

篇2:变压器

教学目的:

l、了解变压器的构造,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变压器的变流比和变压比.

3、了解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教学准备:幻灯片、可拆变压器、学生电源、演示电流表、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二、新课教学:

变压器

1、变压器的构造:原线圈、副线圈、铁心

2、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在原、副线圈上由于有交变电流而发生的互相感应现象,叫做互感现象,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

3、理想变压器

磁通量全部集中在铁心内,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

4、理想变压器电压跟匝数的关系:

说明:对理想变压器各线圈上电压与匝数成正比的关系,不仅适用于原、副圈只有一个的情况,而且适用于多个副线圈的情况.即有

=…….这是因为理想变压器的磁通量全部集中在铁心内.因此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是相同的,每匝线圈产生相同的电动势,因此每组线圈的电动势与匝数成正比.在线圈内阻不计的情况下,每组线圈两端的电压即等于电动势,故每组电压都与匝数成正比.

5、理想变压器电流跟匝数的关系

(适用于只有一个副线圈的变压器)

说明:原副线圈电流和匝数成反比的关系只适用于原副线圈各有一个的情况,一旦有多个副线圈时,反比关系即不适用了,可根据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相等的关系推导出:

再根据 , , 可得出:

6、注意事项

(1)当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

)确定以后,其输出电压 是由输入电压 决定的(即 )但若副线圈上没有负载,副线圈电流为零输出功率为零,则输入功率为零,原线圈电流也为零,只有副线圈接入一定负载,有了一定的电流,即有了一定的输出功率,原线圈上才有了相应的电流( ),同时有了相等的输入功率,( )所以说:变压器上的电压是由原线圈决定的,而电流和功率是由副线圈上的负载来决定的.

篇3:变压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的构造.知道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理想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

5、理解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的电流关系问题.

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习惯.

2、从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

3、从理想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和谐、统一美.

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及辩证统一思想.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

2、在分析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流电源”;一般情况下,忽略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损失,则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学生明白,理想是忽略了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3、学生对原理和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习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

4、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和什么是降压,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 .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

5、介绍几种常见的,是让学生能见到真实的的外型和了解的实际构造.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找一些的给学生看一看.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6、电能的输送,定性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压输电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办法:

(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篇4:变压器

山东省沂源县第一中学【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2【教学流程图】由实例引出定义 作铺垫理解原理     想办法探究规律      自主的归纳总结         针对性解决问题           合理的引申外推           简单的基本应用        最后的课堂归纳【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发现问题          形成课题        建立假说    检验论证         评价发展(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变式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向往与热情.(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品质教学重点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规律.教学难点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基本规律的探究.               教学媒体    变压器模型、学生电源、闭合铁芯、小灯泡、导线、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生对话:    家庭用电一般是220V,我们听的录音机一般是几十伏或几伏,电视机高压包的电压达10000V以上,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不同的电压的呢?二、进行新课:1、变压器的定义: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设备(由学生讨论回答)2、  变压器的构造:闭合铁芯、原线圈、副线圈(学生对变压器模型进行观察、总结,并在练习本上画出结构图。老师用投影机进行投影)3、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原、副线圈中由交变电流引发的相互感应(由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铺垫:如图所示,A、线圈中通稳恒电流   B、原线圈中通线性变化电流  C、原线圈中通线性变化电流问: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情况?)4、变压器的基本规律:(1)电压规律:(提出问题:输出电压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进行猜测:与线圈匝数有关实验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A、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B、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C、学生进行数据处理检验论证 评价发展)(2)功率关系:(3)电流规律:(由能量守衡定律引入“功率关系”,让学生根据“电压规律”和“功率关系”自行推导“电流规律”)三、理解应用例一: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N1:N2=4:1,当导体棒向右匀速切割磁感线时(只计导体棒电阻,其余电阻均不计),电流A1的示数是12毫安,则副线圈中A2的示数应该为:A、3毫安       B、48毫安       C、零          D、与R阻值有关解析:导体棒匀速切割磁感线,将产生稳定的感应电动势,产生稳恒的感应电流,也就产生不变的磁场,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因此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引申:若导体棒匀加速切割磁感线会怎样呢?若导体棒以V=VM的速度切割磁感线又会怎样呢?例二:如图14-18所示是一个理想变压器,K为单刀双掷电键,P是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U1为加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I1为原线圈上的电流强度,则( )A.       保持U1及P的位置不变,K由a合在b时,I1将增大B  .保持P的位置及U1不变,K由b合在a时,R消耗的功率减小C  .保持U1不变,K合在a处,使P上滑I1将增大D  .保持P的位置不变,K合在a时,若U1增大,I1将增大解析:A、N1减小,N2、U1不变,则U2增大,I2增大,I1增大B、N1减小,N2、U1不变,则U2增大,I2增大,P增大C、U1、N1、N2、U2不变,R增大,I2减小,I1减小D、N1、N2不变,U1增大,U2增大,R不变,I2增大,I1增大总结:对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搞清谁决定谁。匝数比和输入电压决定输出电压,输出功率决定输入功率。探究例题:图3是一个理想变压器的示意图,铁芯上有三个线圈,其中有两个副线圈。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N1:N2:N3=10:5:1。已知负载电阻R1=110欧R2=11欧。在原线圈N1上加220V的交变电压时,求通过三个线圈的电流分别是多少?图3请同学们分析以下解法是否正确?解:由变压器的电压关系式U1/U2=N1/N2得N2线圈的电压为:U2=U1*N2/N1=110V线圈N2中的电流I2为10A由电流关系式得I1=5A,I3=50A我的观点是:探究过程:

总结: [自我诊断] 1.正常工作的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数值上不一定相等的是 [ ]A.电流的频率B.端电压的峰值C.电流的有效值D.电功率2.为了使理想变压器副线圈接上负载后输出的电功率变为原来的1/4,可采用的办法 [ ]A.使输入电压U1减为原来的1/4B.使副线圈匝数n2增为原来的2倍C.使副线圈匝数n2减为原来的1/2D.使负载电阻阻值R减为原来的1/43、用一理想变压器向一负载R供电,如图5-27所示.当增大负载电阻R时,原线圈中的电流I1和副线圈中电流I2之间的关系是 [ ]A.I2增大、I1也增大             B.I2增大、I1却减小C.I2减小、I1也减小             D.I2减小、I1却增大4、如图5-28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副线圈上通过输电线接有两个相同的灯泡L1和L2,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开始时,电键S断开,当S接通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副线圈两端M、N的输出电压减小B.副线圈输电线等效电阻R上的电压降增大C.通过灯泡L1的电流减小D.原线圈中的电流增大5、如图5-24所示,T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在电压一定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副线圈电路中接入三个电阻R1、R2、R3,各电表的电阻影响不计.当开关S合上时,各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A1示数变大           C.V1示数变小B.A2示数变大             D.V2示数变大6、 如图5-25所示,一台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原线圈匝数n1=1100,接入电压U1=220V的电路中.(1)要求在两组副线圈上分别得到电压U2=6V,U3=110V,它们的匝数n2、n3分别为多少?(2)若在两副线圈上分别接上“6V、20W”、“110V、60W”的两个用电器,原线圈的输入电流为多少? [拓展提高]     1、.(1995年上海高考题)如图14-19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副线圈上通过输电线接两个相同的灯泡L1和L2,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开始时,开关S断开,当S接通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副线圈两端M、N的输出电压减小B.     B.     副线圈输电线等效电阻R上的电压将增大C.     C.     通过灯泡L1的电流减小D.     D.     原线圈中的电流增大2、(全国高考题)如图14-20(1)、(2)两电路中,当a、b两端与e、f两端分别加上220V的交流电压时,测得c、d间与g、h间的电压均为110V,若分别在c、d两端与g、h两端加上110V的交流电压,则a、b间与e、f间的电压分别为( )A.220V,220V B.220V,110V   C.110V,110V     D.220V,0V变压器山东省沂源县第一中学【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2【教学流程图】由实例引出定义 作铺垫理解原理     想办法探究规律      自主的归纳总结         针对性解决问题           合理的引申外推           简单的基本应用        最后的课堂归纳【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发现问题          形成课题        建立假说 &

[1] [2] 下一页

nbsp;  检验论证         评价发展(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变式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向往与热情.(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品质教学重点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规律.教学难点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基本规律的探究.               教学媒体    变压器模型、学生电源、闭合铁芯、小灯泡、导线、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生对话:    家庭用电一般是220V,我们听的录音机一般是几十伏或几伏,电视机高压包的电压达10000V以上,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不同的电压的呢?二、进行新课:1、变压器的定义: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设备(由学生讨论回答)2、  变压器的构造:闭合铁芯、原线圈、副线圈(学生对变压器模型进行观察、总结,并在练习本上画出结构图。老师用投影机进行投影)3、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原、副线圈中由交变电流引发的相互感应(由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铺垫:如图所示,A、线圈中通稳恒电流   B、原线圈中通线性变化电流  C、原线圈中通线性变化电流问:副线圈中的感应电流的情况?)4、变压器的基本规律:(1)电压规律:(提出问题:输出电压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进行猜测:与线圈匝数有关实验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A、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B、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C、学生进行数据处理检验论证 评价发展)(2)功率关系:(3)电流规律:(由能量守衡定律引入“功率关系”,让学生根据“电压规律”和“功率关系”自行推导“电流规律”)三、理解应用例一:如图所示,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N1:N2=4:1,当导体棒向右匀速切割磁感线时(只计导体棒电阻,其余电阻均不计),电流A1的示数是12毫安,则副线圈中A2的示数应该为:A、3毫安       B、48毫安       C、零          D、与R阻值有关解析:导体棒匀速切割磁感线,将产生稳定的感应电动势,产生稳恒的感应电流,也就产生不变的磁场,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因此不会产生感应电流。引申:若导体棒匀加速切割磁感线会怎样呢?若导体棒以V=VM的速度切割磁感线又会怎样呢?例二:如图14-18所示是一个理想变压器,K为单刀双掷电键,P是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U1为加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I1为原线圈上的电流强度,则( )A.       保持U1及P的位置不变,K由a合在b时,I1将增大B  .保持P的位置及U1不变,K由b合在a时,R消耗的功率减小C  .保持U1不变,K合在a处,使P上滑I1将增大D  .保持P的位置不变,K合在a时,若U1增大,I1将增大解析:A、N1减小,N2、U1不变,则U2增大,I2增大,I1增大B、N1减小,N2、U1不变,则U2增大,I2增大,P增大C、U1、N1、N2、U2不变,R增大,I2减小,I1减小D、N1、N2不变,U1增大,U2增大,R不变,I2增大,I1增大总结:对这类问题首先要搞清哪些是变量,哪些是不变量,搞清谁决定谁。匝数比和输入电压决定输出电压,输出功率决定输入功率。探究例题:图3是一个理想变压器的示意图,铁芯上有三个线圈,其中有两个副线圈。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N1:N2:N3=10:5:1。已知负载电阻R1=110欧R2=11欧。在原线圈N1上加220V的交变电压时,求通过三个线圈的电流分别是多少?图3请同学们分析以下解法是否正确?解:由变压器的电压关系式U1/U2=N1/N2得N2线圈的电压为:U2=U1*N2/N1=110V线圈N2中的电流I2为10A由电流关系式得I1=5A,I3=50A我的观点是:探究过程:

总结: [自我诊断] 1.正常工作的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数值上不一定相等的是 [ ]A.电流的频率B.端电压的峰值C.电流的有效值D.电功率2.为了使理想变压器副线圈接上负载后输出的电功率变为原来的1/4,可采用的办法 [ ]A.使输入电压U1减为原来的1/4B.使副线圈匝数n2增为原来的2倍C.使副线圈匝数n2减为原来的1/2D.使负载电阻阻值R减为原来的1/43、用一理想变压器向一负载R供电,如图5-27所示.当增大负载电阻R时,原线圈中的电流I1和副线圈中电流I2之间的关系是 [ ]A.I2增大、I1也增大             B.I2增大、I1却减小C.I2减小、I1也减小             D.I2减小、I1却增大4、如图5-28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副线圈上通过输电线接有两个相同的灯泡L1和L2,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开始时,电键S断开,当S接通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副线圈两端M、N的输出电压减小B.副线圈输电线等效电阻R上的电压降增大C.通过灯泡L1的电流减小D.原线圈中的电流增大5、如图5-24所示,T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接在电压一定的正弦交流电源上,副线圈电路中接入三个电阻R1、R2、R3,各电表的电阻影响不计.当开关S合上时,各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 ]A.A1示数变大           C.V1示数变小B.A2示数变大             D.V2示数变大6、 如图5-25所示,一台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原线圈匝数n1=1100,接入电压U1=220V的电路中.(1)要求在两组副线圈上分别得到电压U2=6V,U3=110V,它们的匝数n2、n3分别为多少?(2)若在两副线圈上分别接上“6V、20W”、“110V、60W”的两个用电器,原线圈的输入电流为多少? [拓展提高]     1、.(1995年上海高考题)如图14-19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副线圈上通过输电线接两个相同的灯泡L1和L2,输电线的等效电阻为R,开始时,开关S断开,当S接通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副线圈两端M、N的输出电压减小B.     B.     副线圈输电线等效电阻R上的电压将增大C.     C.     通过灯泡L1的电流减小D.     D.     原线圈中的电流增大2、(19全国高考题)如图14-20(1)、(2)两电路中,当a、b两端与e、f两端分别加上220V的交流电压时,测得c、d间与g、h间的电压均为110V,若分别在c、d两端与g、h两端加上110V的交流电压,则a、b间与e、f间的电压分别为( )A.220V,220V B.220V,110V   C.110V,110V     D.220V,0V

上一页  [1] [2]

篇5:变压器

山东省沂源县第一中学【教材依据】人民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2【教学流程图】由实例引出定义 作铺垫理解原理     想办法探究规律      自主的归纳总结         针对性解决问题           合理的引申外推           简单的基本应用        最后的课堂归纳【教学简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掌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发现问题          形成课题        建立假说    检验论证         评价发展(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变式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向往与热情.(2).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品质教学重点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规律.教学难点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基本规律的探究.               教学媒体    变压器模型、学生电源、闭合铁芯、小灯泡、导线、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生对话:    家庭用电一般是220V,我们听的录音机一般是几十伏或几伏,电视机高压包的电压达10000V以上,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不同的电压的呢?二、进行新课:

[1] [2] [3] [4] [5] [6] [7]

篇6: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

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米尺、秒表、易拉罐、小桥模型、测力计、乒乓球、足球、篮球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同学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2)交流反思:

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使劲儿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4)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它静止的物体也运动起来?

二、猜想假想

(1)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及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全班交流。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介绍给大家?

(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三、制定方案

(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但是这些专题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

设计探究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不同的拉力。

(2)拉力和推力是有方向的

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学生制定游戏规则。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教师交待“这个游戏可以重复做,关键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实施探究

(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谈话:拉力和推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们的存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下面咱们来做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

学生分两组进行“拔河比赛”。

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讲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力、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五、展示交流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认为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认为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为什么?

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六、拓展创新

讲述: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它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超大秘密!

篇7: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2)掌握白磷、红磷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磷的含氧酸的性质,了解常见的磷酸盐。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NO2、NO、O2跟水反应的分析,掌握氮的氧化物、氧气和水反应的有关计算方法。

(2)通过比较白磷、红磷的结构和性质,提高比较能力,提高判断同素异形体的能力。通过氮族、氧族和卤族元素的比较,提高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NO2、NO、O2跟水反应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和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N2的化学性质,总结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教师提问]你能写出哪些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其中氮元素的价态分别是多少?

氮的氧化物中属于酸酐的有哪些?

NO和NO2如何转化?NO2、溴蒸气怎样鉴别?

如何收集NO、NO2?

[边讨论边总结]

(一)二氧化氮跟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一支10mL量筒)。

(1)轻轻摇动量筒,观察现象(水位逐渐上升,红棕色逐渐变浅)。

(2)用大拇指按住量筒口,取出量筒倒转振荡,再插入水中,观察现象。(水位迅速上升至量筒容积约 ,剩余 体积的无色气体)。

(3)将量筒口用橡胶塞塞住,从水中取出量筒,往量筒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溶液变红)。

通过以上实验的分析引出下列问题。

(二)NO2、NO、O2跟反应的计算

分析反应原理:

1.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

2.二氧化氮、氧气同时跟水反应:4NO2+O2+H2O =4HNO3

3.一氧化氮、氧气同时跟水反应:4NO+3O2+H2O =4HNO3

篇8:物理教案

【摘要】步入高中,相比初中更为紧张的学习随之而来。

本文题目:高三物理教案:机械能

1.深刻理解功的概念

功是力的空间积累效应。它和位移相对应(也和时间相对应)。计算功的方法有两种:

⑴按照定义求功。即:W=Fscos。 在高中阶段,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恒力做功。当 时F做正功,当 时F不做功,当 时F做负功。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功等于恒力和沿该恒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⑵用动能定理W=Ek或功能关系求功。当F为变力时,高中阶段往往考虑用这种方法求功。

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如果知道某一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数值,那么也就知道了该过程中对应的功的数值。

(3).会判断正功、负功或不做功。判断方法有:○1用力和位移的夹角判断;○2用力和速度的夹角判断定;○3用动能变化判断.

(4)了解常见力做功的特点:

重力做功和路径无关,只与物体始末位置的高度差h有关:W=mgh,当末位置低于初位置时,W0,即重力做正功;反之则重力做负功。

滑动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当某物体在一固定平面上运动时,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绝对值等于摩擦力与路程的乘积。

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做功与始末状态弹簧的形变量有关系。

(5)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点:○1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时间内做的总功可能为正、可能为负、也可能为零;○2一对互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总功可能为零(静摩擦力)、可能为负(滑动摩擦力),但不可能为正。

2.深刻理解功率的概念

(1)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式: ,所求出的功率是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

(3)功率的计算式:P=Fvcos,其中是力与速度间的夹角。该公式有两种用法:①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这时F是该时刻的作用力大小,v取瞬时值,对应的P为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②当v为某段位移(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则要求这段位移(时间)内F必须为恒力,对应的P为F在该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

(4)重力的功率可表示为PG=mgVy,即重力的瞬时功率等于重力和物体在该时刻的竖直分速度之积。

2、斜面上的弹力做功和摩擦力做功问题

3、滑轮系统拉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当牵引动滑轮两根细绳不平行时,但都是恒力,此时若将此二力合成为一个恒力再计算这个恒力的功,则计算过程较复杂。但若等效为两个恒力功的代数和,将使计算过程变得非常简便。

4、求某力的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方法

平均功率的计算:

5、机车的启动问题

问题1:.机车起动的最大速度问题

问题2:机车匀加速起动的最长时间问题

问题3:.机车运动的最大加速度问题。

功和功率的计算

1、求变力做功的几种方法

功的计算在中学物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学阶段所学的功的计算公式W=FScosa只能用于恒力做功情况,对于变力做功的计算则没有一个固定公式可用,本文对变力做功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等值法

等值法即若某一变力的功和某一恒力的功相等,则可以同过计算该恒力的功,求出该变力的功。而恒力做功又可以用W=FScosa计算,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

(2)、微元法

当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作曲线运动时,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变,且力与位移的方向同步变化,可用微元法将曲线分成无限个小元段,每一小元段可认为恒力做功,总功即为各个小元段做功的代数和。

三、平均力法

如果力的方向不变,力的大小对位移按线性规律变化时,可用力的算术平均值(恒力)代替变力,利用功的定义式求功。

(4)、图象法

(5)、能量转化法求变力做功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已知外力做功情况可计算能量的转化,同样根据能量的转化也可求外力所做功的多少。因此根据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可从能量改变的角度求功。

①、用动能定理求变力做功

动能定理的内容是: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它的表达式是W外=EK,W外可以理解成所有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多个力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的都是恒力,而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比较容易计

算,研究对象本身的动能增量也比较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就可以求出这个变力所做的功。

③、用功能原理求变力做功

功能原理的内容是:系统所受的外力和内力(不包括重力和弹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机械能的增量,如果这些力中只有一个变力做功,且其它力所做的功及系统的机械能的变化量都比较容易求解时,就可用功能原理求解变力所做的功。

④、用公式W=Pt求变力做功

机械能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一、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1、对机械能中的重力势能的理解

机械能中的重力势能是一个相对值,只有选定了零势能参考面才有物体相对于零势面的重力势能。在机械能守恒关系式中初、末两状态的机械能应相对于同一参考面。

2、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条件的理解关系到能否正确应用该定律,对该定律的理解可从以下两个方面:

(1)、从力做功的角度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对某一物体,若只有重力(或弹簧的弹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则该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对某一系统,物体间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系统跟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有转变成其它形式的能(如没有热能产生),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3、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守恒的理解。

正确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守恒的涵义,对于正确写出守恒的物理表达式十分重要,同时对守恒的理解不同,其对应的物理表达式也不同。对守恒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

(1)、所谓守恒即系统的初态的总机械能E1等于末态的总机械能E2,其相应的物理表达式为:E1=E2。

(2)、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可理解为系统的能量只在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系统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和系统动能的变化量数值大小相等,即Ep=-Ek。

(3)、如果系统是有A、B两个物体组成的,对于机械能守恒可理解为系统的机械能只在A、B两物体之间相互转化,A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量和B物体的机械能的变化量数值大小相等,即EA=-EB。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物体运动中的机械能守恒

2、变质量问题中的机械能守恒

3、多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守恒问题

4、弹簧问题中的机械能守恒

功能关系

1、常见力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对应关系

①重力功:重力势能和其他能相互转化 ②弹簧的弹力做功:弹性势能和其他能相互转化

③滑动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④电场力做功:电势能与其他能相互转化

⑤安培力做功:电能和其它形式能相互转化

⑥分子力做功: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之间的能的转化

⑦合外力做功:动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

⑧重力、弹力外的其他力做功: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

2、功是能量的转化的量度 W=E

冲量、动量与动量定理

1、冲量---求恒力和变力冲量的方法。

恒力F的冲量直接根据I=Ft求,而变力的冲量一般要由动量定理或F-t图线与横轴所夹的面积来求。

2、动量---动量及动量变化的求解方法。

求动量的变化要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动量定理。

3、动量定理:

应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为:

10明确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20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

30选取正方向,确定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始末两状态的动量;40依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

小结:

三问法应用动量定理:

一问能否用(涉及力、时间和速度变化的问题,不涉及加速度与位移)

二问研究对象与过程;三问动量的变化与合冲量

篇9:物理教案

一、基本说明

1、本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学内容

1)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或模块:九年级

3)所属的章节:第十六章第三节

4)教学时间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多媒体展示:炎热夏季的一天傍晚,甲、乙两人在湖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湖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岸上、湖中、两者一样三者观点都有,到底哪种观点对呢 ?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

出示图片,夏天,岸上的沙子被晒得很烫,而海水却很凉,你有这种感觉吗?你想不想知道为什么?

推进新课

一)探究物质的吸、放热性能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是初中物理中比较困难的实验之一,设计和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需要注意及时指导和协助学生,以保证每组学生都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下面对探究的各个环节加以具体说明。

(1)提出问题

从生活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性能不同,这里还要把这个比较笼统的问题描述为明确具体的可验证的物理问题。教师可以予以引导:如果上面两幅图中都是水或都是砂子,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也相等,显然,它们吸收的热量必定相等。那么,不同物质(如水和砂子),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它们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吗?

这已经是一个可验证的问题,其中包含限制条件,如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不同物质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技术条件予以控制和测量,为下面设计实验提供了基础。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这仅仅是一个实验计划而已,还要具体设计怎样 实现这些要求。具体做法是:不同物质选择水和砂子;质量相等要用天平称 量;升高的温度通过温度计测量出来;水和砂子吸收热量的多少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因此要用两个相同的加热源(如相同的酒精灯,但从安全性考虑,尽量不要用通常的“热得快”等电加热器)。另外,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此外,砂子需要不停搅拌,否则会受热不均匀。实验中也可选用水和煤油(或酒精、色拉油)对比进行研究,可以省去搅拌的麻烦。 但煤油、酒精和色拉油均属易燃品 ,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由此看来,本实验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可以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弄清表格中各行各列表示的含义,包括其中的单位等,这是以后阅读、使用和设计表格必备的知识。

实验的步骤要让学生自己设计,以锻炼他们设计实验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兹举一例,仅供参考:①按照图16.3-1和图16.3-2所示,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等组装两套器材;②用天平分别称取100 g水和砂子,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③记录水和 砂子开始时的温度;④同时对水和砂子加热,记录在加热1 min、2 min、3 min……时水和砂子各自升高的温度。

本实验的操作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同组学生互相配合,对实验结果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要能得出定性结论即可。

(3)分析与论证

学生实验取得数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质量相同的水和砂子,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描述结论时,初学的学生不一定能做到简洁而准确,只要能大致地将问题表达清楚,就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但教师一定要规范描述到“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水吸收的热量比砂子吸收的热量多”。

二)比热容

比热容的定义可以直接给出,但教师要引领学生解析其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如为什么要限定“单位质量”“温度升高1 ℃”,这是因为比热容是以热量来定义的,而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都有关。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出现的唯一一个由两个以上物理量来定义的物理概念,教师对概念的表述与单位的教学都要充分估计学生认知的困难,把铺垫和引导做得细一些。

对于比热容的单位,要结合阅读数据表“一些物质的比热容”,明确其含义。因为热量计算公式课标没有要求,教学不必要补充传统教材中的吸热公式和放热公式,不引入相关计算,而是把重点放在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上。

通过阅读数据表,要求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会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这里可以设计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常用热水来取暖?汽车中为什么用水来做冷却剂?这些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了突破难点,教师应先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然后汇报辨析,教师梳理总结。对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教师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其两方面的含义:质量相同、升高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多,所以用来作发动机的冷却剂;质量相同、降低的温度也相同时,水比其他物质放出的热量多,所以冬季常用热水来取暖。

三)热量的计算

展示问题1:①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即可得出:吸收的热量Q1=4.2×103 J。

展示问题2:2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2=2×4.2×103 J=8.4×103 J。

展示问题3:2 kg水温度升高50 ℃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讨论得出:吸收的热量Q3=50×8.4×103 J=4.2×105 J。

展示问题4: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成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成正比,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与物质的比热容成正比,计算公式:Q吸=cm(t-t0)。

学生自己推导得出:物体放出热量计算公式:Q放=cm(t0-t)。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个完整的探究应包括哪些过程。

2.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

3.Q吸=cm(t-t0)。

4.Q放=cm(t0-t)。

篇10:变压器管理制度

一、机电值班人员负责变压器的清洁、操作、巡检、记录、维修、保养。

二、机电科负责变压器的综合管理,并监督各项工作的完成。

三、机电值班人员每班巡视变压器室,天气等恶劣条件下,需增加巡视次数。

四、认真检查变压器的运行状况,确保变压器的正常运行。

五、变压器有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机电主管。

六、停送变压器必须经机电主管批准并有人现场监护。

七、保持室内清洁,室内严禁存放可燃物品。

八、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变压器围栏。

九、妥善保管消防器材,保持室内清洁。

篇11:变压器管理制度

1、变压器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装设保护和测量装置,应有铭牌并标明运行编号和相位。

2、室内安装的变压器应有足够的通风,避免变压器温度过高。

3、新装、大修、事故检修或换油后的变压器,在施加电压前静止时间不应少于24小时。变压器进行加油、滤油及换矽胶后,必须待变压器内部气体排完,方可投运。

4、新安装和大修后的变压器在投运前,应在额定电压下做冲击合闸试验,冲击过程中变压器均应无异常现象。

5、变压器并解列运行,除应具备并列运行条件外,还要检查实际接线方式、电压、潮流分布和继电保护的现有情况,以防止操作中出现各种不正常情况。

6、分接开关的调整,应根据命令执行,调整后应将分接开关的调整动作次数记入检修记录。

7、按照《变压器运行规程》进行变压器巡视检查

8、变压器不正常运行和处理

(1)变压器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不经调度和分管科(区)许可)应立即停运。

1)变压器声响明显增大,内部有爆裂声;

2)严重漏油或喷油

3)套管有严重的破损和放电现象;

4)当变压器附近的设备着火,爆炸或发生其他危及变压器安全情况,

5)变压器在正常负荷及冷却条件下,温度指示正确时,变压器温度超过85℃并不断上升;

(2)变压器保护动作:

1)重瓦斯保护、差动保护动作跳闸后,未查明故障原因不得送电。

2)变压器过电流保护接跳闸后,查明事故原因或故障点后,依次试送电。

3)变压器过负荷保护报警后,应按限电顺序限制负荷。轻瓦斯保护动作发出信号后,应检查变压器并及时消除缺陷。

9、变压器的试验及检修

(1)变压器每年做一次预防性试验,变压器油每年做一次预防性化验,变压器继电保护每年校正一次。瓦斯继电器必须每年进行一次校验。

(2)变压器一般在投入运行后的5年内和以后每间隔大修一次,运行中的变压器当发现异常状况或经试验判明有内部故障时,应提前大修;运行正常的变压器经综合诊断分析良好,经批准,可适当延长大修周期。

篇12:变压器绝缘材料

变压器绝缘材料

4.2不燃油或高燃点油 早在1929年英国斯旺(Swan)公司就开发了阿斯卡雷尔(Askarel)不燃油,其主要成分是聚氯联苯(PCB),如三氯联苯、六氯联苯.PCB有很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电气强度,但PCB有毒.自1970年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均明令禁止使用和销售这种油,并对PCB变压器进行无害化处理,且对不燃油和高燃点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作 者:王树森  作者单位: 刊 名:变压器  ISTIC PKU英文刊名:TRANSFORMER 年,卷(期):2005 42(4) 分类号: 关键词: 

相关专题 变压器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