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春江花月夜教案

wwj12345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wwj123456”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选修)春江花月夜教案(共13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二选修)

春江花月夜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授课类型:理论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置身诗境,赏析本诗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

缘景明情,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了解和把握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想象,掌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写作线索,发挥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

理解“月”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月亮的变化,看景、情、理的有机融合。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诵读法   探究法   讲析法和点拨法

2.教学用具:音频资料 图片 多媒体

(二)教学手段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使学生在吟诵中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奥运会昆曲《春江花月夜》

2.导语:同学们听出来这是哪首昆曲么?(《春江花月夜》)没错,就是这样的一段春江,一轮明月,一篇诗行,成就了唐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张若虚。也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通过之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本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登上那顶峰上的顶峰,去看看那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3.了解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二)整体感知,充分阅读

1.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感受作者心境与表达的主要情感。

2.通过默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相思之情,引出作者在看见

美丽壮观的自然景物,特别是--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时所

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的相思之情。

3.让学生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将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并指导学生找出月的变化规律,从而导出文章线索--月。

4.通过月亮位置的变化为学生们描绘一幅“月亮变化图”,并以

此为参照,深入赏析课文。

(三)赏析品读,深入理解

1.找三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的时候,诗人看见了哪些美景?

(2)当孤月高悬时,诗人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可用原文)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并在回答的过程中体现世人所不

能解答的疑问,从而引出诗人笔峰一转,将对世间的疑问转入

了对人生的思考,即诗人后来所想到的,感叹“宇宙永恒,明

月常在,生命个体的短暂,而人类历史繁衍的永恒”,体会诗

人 “哀而不伤”的情感态度。

五、艺术特色(总结概括,不讲)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六、板书设计

江                月

花  张

月  若     月升   月悬   月斜    月落

夜  虚

(位置变化)

邵美琪

篇2:春江花月夜(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师: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寄托着别样的情感。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这首诗被成为“孤篇横绝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诗人便是张若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月下美景。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音频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四、 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1、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译文: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2、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3、余下十六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总结

1、内容述评 :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椋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

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

3)研究材料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篇3:《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一)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三)、余下十六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总结

1、内容述评 :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得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虽然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椋xiòng)绝的宇宙意识,展现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2.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作业参考答案: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 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 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 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 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 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3.从诗歌“花”“月”等意象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范文: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从地平线升起,远远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闪耀于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江天一色,纤尘不染,一轮皎洁的孤月悬挂在半空中。

我所仰望的明月,在五千年历史的天空游弋。它越过秦汉,越过唐宋明清,在滔滔的长江中浸洗过,在滚滚的黄河中沐浴过,多少人的目光和灵魂被它朗照?李白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问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苏东坡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光在李清照的词里平平仄仄吟诵,月光在阿炳《二泉映月》的弦上流淌,月光蘸着花香在朱先生的荷塘上空朗照.......我们托着月亮,一步一步想岁月纵深处走去,我们偎依在月我交融的怀里取暖。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张若虚笔下的春之画,江之卷,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也品味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宇宙人生哲理。诗人认为人生的短暂的,而人类却是绵延久长,可以与江月共存的。同时,我们还赏析了诗中的游子思归和思妇相思之情,学习了诗人巧妙的手法。学习了这么优美的诗篇,今晚,仰望天空,看到那弯清冷的新月时,我们又能生出多少美丽的遐想啊?祝:今夜好梦!

蔡锦辉

篇4:春江花月夜(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春江花月夜》 课堂类型 欣赏课

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思考: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   B委婉恬静    C深沉低缓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小结: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思考: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数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四)渔歌唱晚

思考: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小结: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G乃归舟与尾声

思考1: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小结: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G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思考2: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小结: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乐曲的艺术特征

1、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2、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3、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四、课堂小结

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分类作业 A类: 探究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夜归鹿门歌》

板书设计 远与近的描绘

动与静的画面

情与景的交融。

课后反思

篇5:春江花月夜(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和文学共同的美。

4、学习如何将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2、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3、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二、音乐分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旋律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四)渔歌唱晚

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G乃归舟与尾声

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尾声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诗歌赏析

(一)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四)

四、写作特点

1、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2、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3、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4、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篇6: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赏析.配乐《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 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 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 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 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播放配乐flash)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 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 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 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 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 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 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 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 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7:春江花月夜(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说起我国唐朝文化,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对,唐诗)那么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个人,他一生只留下两首诗歌,却因为其中一首,他的名字流传千古。这首诗被评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连闻一多先生都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张若虚)这首诗歌是……《春江花月夜》。

好,今天我们就跨越时空的界限,和诗人张若虚共赏这良辰美景--春江花月夜,置身诗境,感受诗人此情此景下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二、配乐诗欣赏和朗诵

1、欣赏配乐诗歌朗诵,引导学生一边静听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带领学生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随着诗歌的感情进展抑扬顿挫地诵读,更真切地体味诗歌感情。

三、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⑴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春江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

⑵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春江月夜美景: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从地平线升起,远远望去,就好像从浪潮中涌出一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闪耀于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江天一色,纤尘不染,一轮皎洁的孤月悬挂在半空中。

⑶画面回顾:通过课件展示画面,提问该画面对应哪句诗句。(这过程是先把诗歌文字转化为散文,再把语言文字还原为符合诗歌意境以及学生审美情趣的画面。)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诗人所阐述的宇宙人生哲理”深刻”在哪?分析以下诗句,看看本诗与一般的宇宙人生哲理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

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 )

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⑶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教师小结:

人生与宇宙的奥秘一直是人类苦苦思索而永远感伤的命题。人生短暂,宇宙无穷。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没有落入前人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江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学生齐读诗句。

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诗人把这种相思之情表达得非常真切、细腻,体现在哪里?我们通过填空练习来进行分析(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__月__”来___烘托__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__拟人_化,“__徘徊__”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_。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_落花、流水、残月_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_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_凄苦寂寞_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_沉沉_”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_无限_”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归纳:如何使描写更生动、抒情更真挚?(引导学生归纳)

抓住细节

篇8:春江花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春江花月夜(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花了10分钟时间初步感知了这篇杰作。大家对诗歌朗诵者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是很满意,我们班人才济济,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

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

请大家把昨天要求大家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的作业拿出来,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

展示两篇。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结合诗句阐释。

教师小结。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学生齐读诗句。

填空归纳分析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要求结合诗句阐释。

(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__月__”来___烘托__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 __拟人_化,“__徘徊__”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_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_。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_落花、流水、残月_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_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_凄苦寂寞_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_沉沉_”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_无限_”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四、拓展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 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

(2) 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

(3) 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

触此景生此情。

2、教师评价总结。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c、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五、作业:

1、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任选其一)

2、方法指导:(1)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

(2)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

(3)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六、齐读全诗结束。

七、教学反思:

张若虚的这首诗可谓名家名篇,所以从我本人到学生对这首诗的期待值都非常高,当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点变高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如何在保证这首诗的整体意境美的同时,又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成了我备课时考虑最多的问题。

所以在不破坏诗歌整体美的.前提下,我选择了从三个方面来赏析此诗,情、景、理的交融是这首诗的最大特征,也是即景抒情诗的共同特点,这样由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感知理解作品,由景到理,由理到情,最终理解作者的深层情感。

另外,诗词教学就是学生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巩固所学的过程,所以能够通过此文把以前曾经学习的诗文联系起来,对于学生理解这些诗文也必定有好处。于是教学以意象为中心把学生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分析这些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总结出这种意象的一般寓意。从实际操作的效果看,这种设计是符合学生要求的,也是有利于诗歌教学的。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很好。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由于学生课前的作业没有完成的很好,所以对于“景物的再现”的交流进行得不够充分,同学们对于夜景之美的欣赏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以后应加强学生独立欣赏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附:

1、板书

2、参考诗句

a、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b、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c、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篇9:选修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选修语文《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教学内容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

CAI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

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

来往春江有钓船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三、作品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 B委婉恬静 C深沉低缓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3.视唱

4归纳;

旋律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四)渔歌唱晚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欸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五、全曲欣赏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六.课堂练习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 请举出在诗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春江花月夜》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春江花月夜》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

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篇10:《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课 型

诗歌赏析课

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情简析

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

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

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十一、师生共同诵读:(配乐)

仅仅一节课,不一定能领略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的意蕴。师生共同诵读,加强理解。

学生品味诗句,思考这些诗句通过写月表达什么情怀。学生基本能答出是思乡、相思之情。教师因势利导,导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教师明确。

学生自由诵读,自主把握节奏。

学生倾听教师朗读,体会感情和节奏。

学生多种形式诵读(或齐读、或自由读),注意把握节奏和感情。学生自主评价朗读情况.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生个性阅读,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或描述诗句的画面内容、或品读诗歌炼字的妙处、或体验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本课难点。

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教师检查。

师生共同诵读。

从古诗切入,引出月这一诗歌意象,自然亲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学生自主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

让学生自由读,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促进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学生在教师范读后展开诵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要赏析的内容,并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韵美。

问题的设置主要涉及对诗作内容的理解。文本解读是基本的,学生自主解读、自主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为后面的赏析作基础。

赏析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赏析,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和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情感。想象和联想是赏析诗词的一种方法。学生描述有助于其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个环节是对全诗内容的整理,利于学生对诗作的整体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诗的精髓。

拓展鉴赏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积累鉴赏方法。

在音乐声中、诵读声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

板书设计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作业设计

①背诵全诗。

②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意象。

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每一个问题的探究结束后,学生发言,学生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教师及时点评,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及时反思。

张含光

篇11:《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高二选修)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走进诗歌塑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3.赏析本诗的情、景、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培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方法指导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

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三、预习导引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     人,     诗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      、       、     号称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                          。

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2字音辨识

滟滟( )芳甸( )似霰( )汀上( )纤尘( )纤夫( )皎皎( )浦上( )扁舟( )扁担( )徘徊( )( )砧上( )碣石( )潇湘( )( )

3词语释义

滟滟            芳甸              霰         穷已       但见        扁舟         离人            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          徘徊        无限路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根据诗意,划分本诗的层次(提示:本诗可以分为三层)

四、预习疑难:

五、课堂学习

1诵读指导

①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

② 再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感

③ 美读课文,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内心情感

2你认为本诗的层次结构该如何划分?请写出层意

3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5.在你学过的古诗中,哪些诗是写有关月的,你能写出一首来吗?

6欣赏诗的景物美:读诗歌前八句,诗歌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7 领悟诗的哲理美:读“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看到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8鉴赏本诗的情感美:读“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旨,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是一首抒情诗还是一首写景诗?其感情基调是积极还是消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0前人认为这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谈谈你的看法。

11你喜欢哪一句,结合自己理解,与同学们交流。

12探讨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明月

江水

落花

13作者是如何将景、理、情融为一体的,结合具体诗句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14你对本诗的内容有何评价?学完本诗你有哪些人生感悟?请写下你的心得体会。

六、课外阅读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找出诗歌所写的意象,谈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白居易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燧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⑤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使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的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⑥北方的风雪中,大豆高梁小麦棉花早已收获;南方的烟雨里,水稻茶叶甘蔗桑叶正在成熟。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的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

2.②、③段罗列了不少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景和物,如“断桥”“桃花”“斗篷”“墓草”等等, 却不直接写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⑤段写南北气候,寒风暖气来来回回“反攻”“打入”“占领”。联系全文,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末尾,作者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作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叶雅殷

篇12:高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

高二音乐《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欣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三、总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篇13:《春江花月夜》高二语文教案

《春江花月夜》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象其它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记住: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②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幺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关于这条理论,同学们可阅读课本《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的“意境”部分和“文学欣赏的心理过程”)。

③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层次结构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喊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一二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六、赏析诗歌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副画面。

3、学生描绘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导: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出示幻灯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七、课文译文。

相关专题 春江花月夜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