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爬山虎的脚》教案

曲曲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曲曲”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薛法根《爬山虎的脚》教案(共4篇),欢迎参阅。

篇1:薛法根《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段。

3、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2:薛法根《爬山虎的脚》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萎

触着墙变(灰色)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分段、归纳大意。

2、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篇3:槐乡五月 教案 薛法根

槐乡五月 教案 薛法根

《槐乡五月》薛法根教学实录 (-01-19 22:28:14) 教案 薛法根 TITLE=槐乡五月 教案  标签: 教育 槐花 课文 词语 薛法根 槐乡 分类:名师经验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字。(师板书:槐)这个字你会念吗? 生:念huái。 师:(高兴地)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我已经读过课文了,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上念huái。 师:老师没有教,自己先预习了,这叫自觉!学习自觉的孩子总能学得更优秀,老师喜欢你! 师:谁能用“槐”组个词语? 生:槐树、洋槐、槐花。 生:槐花饭。 生:槐乡、槐花蜜。 师:(出示槐树图片)看,这就是洋槐树,雪白雪白的槐花。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叫“槐乡”呢?槐乡的孩子有些什么特别的生活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槐乡。 生:(齐读课题:槐乡五月) 师:下面请同学们各自认认真真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看一看生字表上的注音,读正确。然后联系课文的句子,划出带有这个生字的词语。 生:(各自认真地放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词语。教师巡视,不时倾听个别学生的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专心!从小有这样的读书习惯,终身受用。你从这篇课文中又学到了哪些新鲜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学到了这些词语:山山洼洼、瑞雪初降、酿出…… 师:(插话)酿出了什么? 生:酿出了甜的蜜。 师:那想一想,这个“酿”字可以组成什么词? 生:酿蜜。 师:对啦!一起读一读这个词语:酿蜜。 生:我划出了这些词语:醇香、熏醉、蒜泥、陈醋、炒芝麻。 生:我划了这些词语:衣襟、俊俏、挎走 师:(问学生)你的衣襟在哪儿? 生:(愕然) 师:(指衣服的前面部分)这就是衣襟,(指其他部位)这是衣袖,这是衣领。 师:现在请你将自己划出来的词语,加上刚才同学们划出来的词语,好好地读一读。 生:(各自读词语) 师:看老师写一个词。(板书:傻乎乎) 生:(齐读) 师:“傻乎乎”的意思懂吗? 生:很傻的意思。 师:你这个人真傻!你这个人真是傻乎乎的!意思一样吗? 生:语气不一样。 师:我说你傻,生不生气?我说你傻乎乎的,生不生气? 生:说我“傻”要生气,“傻乎乎”就不太生气。(众笑) 生:“傻乎乎”不是真傻,是傻得有些可爱。 生:“傻乎乎”是有点喜欢的意思。 师:课文中说那位小朋友“傻乎乎”的,你怎么理解呢?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自读) 师:你读出来这个孩子真的傻吗? 生:不,他有点…… 师:你也成了傻乎乎的了。(众笑) 生:有点可爱的傻。 生:陶醉了,被槐乡的香气陶醉了。 生:喜爱这个地方,不想走了。 生:他已经忘记了自己,被香气迷住了。 师:喜爱这个地方,陶醉了,所以说他“傻乎乎”了。这样的小朋友似乎就在你的眼前,你一定会拉他回家吃槐花饭的。读课文一定要注意这样的词,重叠的,想一想还是原来的意思吗?体会出其他意思了吗?读书不能读得傻乎乎的。现在读课文,发现这样的词语请你划出来。 生:(自读整篇课文,边读边圈划。) 师:很多同学一边读,一边将这些词语划下来了。哪位同学来读一读你发现的词语? 生:“槐花的山山洼洼……”这里有一个“白茫茫”。 师:一朵槐花能说是“白茫茫”的吗? 生:好多槐花,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还要在远处望过去的时候,才是白茫茫的'。 师:说得真好,这就是生活经验。体会一下“白茫茫”的一片,你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句子,果然有明显进步。) 生:这个句子里还有“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这两个词语,说明这个地方有很多的山洼、坡岗。 师:重叠了,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我还有补充,“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连在一起就是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的意思了。 师:对啊,漫山遍野的都是槐树、开满了雪白的槐花,这就是槐乡啊!想一想,这两个词语该怎么读才能读出漫山遍野的意思? 生:(读得很入情) 生:“啪啪啪……”这个句子里的“白生生”是形容槐花很白很白的样子的。 师:这里的槐花能不能用“白茫茫”? 生:你可以,因为白生生是说一朵一朵的槐花,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槐花。 生:白生生是让人感觉槐花很新鲜,刚刚采下来的。 生:很嫩很嫩的。 生:“白茫茫”表示很多,篮子是装不下的。 师:“白生生、白茫茫”都是形容槐花的。那“喜盈盈”呢? 生:是形容心情的,很高兴。 生:心里感受到的。 师: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句。 生:读句子:“中午,桌上……香喷喷的槐花饭……”这里的“香喷喷”是形容饭香。 师:写香味,是闻到的。还有哪些词也是形容“香”的?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划下来,有什么区别? 生:香的浓度不一样,清香是有一点香,醇香是很香,浓香最香了。 师:花香是有浓度的,说得真好! 生:(齐读:清香、醇香、浓香。) 师:还有这样的词语吗? 生:小小子(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这个词语不一样的,小小子是指人的。 生:是指小伙子的。 师:是小伙子吗? 生:是小男孩。 师:“小子”与“小小子”一样吗? 生:(笑)小子是骂人的,小小子是喜欢人的。(众大笑) 师:那你是小子还是小小子? 生:小小子。(众大笑) 师:称“小小子”的时候表示亲昵、喜欢,称“小子”就有点看不起人的意思了。话要说清楚、明白,对吗? 师:课文中重叠的词特别多,你要会体会,这些词包含什么样的感情?自己读,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感情,等会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生:(自读整篇课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请同学选择一个自然段来读给大家听。你认为哪个自然段读得最好,就读那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段中哪个字你感觉特别新鲜? 生:“飘”。(读句子。)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飘”字很特别? 生:这是说香气飘,不是走路飘。(众笑) 师:你真傻乎乎的。(众笑)小姑娘可以“飘”,你能说老头老太“飘”吗? 生:是说小姑娘走路很快,像风一样。 生:是说这些小姑娘身上有槐花,跑到哪儿哪儿就飘来了花香。 师:花香随着姑娘飘! 生:我还可以看出这些小姑娘很快乐,很高兴。 生:下面的“塞”也可以看出孩子们很高兴的。 师:(赞赏地)说个理由? 生:男孩子想怎么吃,吃多少都可以,太自由了,好幸福哦!(众大笑) 师:不用花钱买,也没有人来管,槐乡的孩子有口福,也真幸福!说得真好。那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呢?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字形容―― 生:乐! 师:你真聪明! 生:(选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请她再读一读这几句话,你们要仔细听,这几句话美在什么地方? 生:(再读1―3句。) 师:这几句话中,老师请你注意这三个字。(板书:似  像  如)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 师: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什么像什么?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如小辫。 师:(指学生)她们俩都有辫子。你们看,一条一条的槐花像谁的辫子? 生:(选择辫子。) 师:同样是槐花,为什么它可以比作不同的事物? 生:因为槐花堆在一起的时候形状不同。 生:姿态不同的。 生:看的距离不一样。 师:看的角度不一样花的模样就不一样了。“瑞雪”是怎么看的? 生:远看。 生:应该是远远地望过去的。 师:“圆球”是怎么看的? 生:近看。 师:“小辫”是怎么看的? 生:更近地看。 师:请你们来读。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前3句。) 师:读得不错,请你往下读。 生:(读完第一段。) 师:这两句话,你们自己读一读。老师这样写,像什么? 板书: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垮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生:像诗。 师:读读,还能发现什么? 生:句子与句子是对称的。 师:(惊喜地)对称的句子读起来就琅琅上口、有一种节奏感,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男女生互读) 师:感觉到哪些句子是对称的了吗?继续往下读。 生:(齐读读完第一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话中,有一个词很特别? 生:“浸”。 生:“浸”表示到处都是槐花,到处都是槐花的香味。 生:“浸”就是淹没了,一点都不露出来,就像“浸”在水里一样。 师:这一段写得特别美,请你们再好好地体验着读一读。 生:(自读第一段。)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觉五月的槐乡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 生:美! 生:香! 生:白! 师:浸在香海中,身在雪海里,那真的就叫:香―雪―海!读到这里,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槐乡的景色很美,槐花很香;槐乡的孩子很快乐。 师:课文最后写了这样两句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板书: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_______。)你能引用课文中的内容,将“槐花飘香”四个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时候,连风打着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师:槐花飘香,让孩子们深深地陶醉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中午,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小子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姑娘……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小蜜蜂……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有的槐花抱在一起……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 生: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槐乡的孩子在你走的时候还会送…… 师:是呀,槐花是香的,心中是喜的。五月,还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板书: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_______。)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小子呢……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朋友临走时……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姑娘…… 师:你还能从课文中发现,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吗?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时候孩子们可以一起玩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他们可以采来槐花

篇4:《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卧薪尝胆》

薛法根

师:看看黑板上的生词,哪个小朋友会读。

生:转弱为强

卧薪尝胆

受尽屈辱

兵败会稽

师:其他小朋友会听,会听的一定会读。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朋友现在看看这四个词,从下往上看,有什么联系吗?

生:从下往上看,是课文的内容,这几个词把课文连起来了。

师:是的,每一个词都表示了课文中的意思。现在老师请大家用上这四个词,用几句话简要地把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先练练。

学生自练。

生:两千多年前,。。。。。

师:能用几句话,就简洁地把课文的内容说出来了,非常好。谁再来说,这次,请每个同学认真听。

生:两千多年前,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向吴国求和。。。

师:说得很好,每个同学学了课文之后,都要用非常简洁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会读书的标志。这篇课文讲的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后,到吴国去做奴仆,奴仆你们见过吗?

生:就是服侍别人的。

生:就像现在的保姆。

生:奴仆的意思就是帮大王养马的。

生:就是侍候大王。

生:大王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生:就是帮有钱的家主做事。

师:两千多年前的奴仆和我们现在的保姆是不一样的,有什么不同呢?老师把它画出来。

师画。

师:低着头,哈着腰,看见别人来就这样。(动作)

生:守门人。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是女人,虽然很听话,可是还有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你觉得这样的人日子过得怎么样?

生:过得很苦。

生:从来没有好日子过。

师:这样的女人在古代被称为奴。所以奴在古代指女人,日子过得很悲惨。

师:再看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和女人过的日子又不一样。

师画。

师:这种人头上要戴着刑具,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犯罪的人,或者是战俘,这种人,后面还要插一根毛,像长着尾巴。这样的人像什么?

生:像动物。

师:如果别人给你放了根尾巴,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别人看不起我。

生:我会怒气冲天。

师:这是对人的一种侮辱,不把人当人看。

齐读侮辱。

师:就是欺负别人,也叫欺侮。

师:这样的人委屈吗?这对他来说就是屈辱。

齐读屈辱。

师:这样的人,被人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这样的人就叫什么?

生读“仆”。

师:这样的人在古时候是非常悲惨的,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勾践是在兵败会稽后,去吴国做奴仆,他会被怎么样地侮辱,受到怎样的屈辱呢?读课文。

师:谁来读。

生读“勾践夫妇。。。。。。。。才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师:读得真好,正确,流利,想读吗?

生:想。

师:想读就不读了。现在想想,越王受到了哪些屈辱,他认为是做奴仆的事情?

生:他们在吴国养马驾车,舂米推磨。

师:什么叫舂米推磨。

生:拿米放在里面磨,拿棒戳。

师画图。石臼。

师:看图,就这是舂米。

师:推磨见过吗?

生:见过。

师:在哪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生:我在家里见过。

生:我在乡下见过。

师:都见过,推磨的活你们见过吗?累吗?

师:非常累,人都干不动,所以让驴干。

师:一起读读。

师:小朋友也去舂米推磨,是屈辱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勾践是的?

生:因为他本来是很大的,现在是很小的。

师:说说清楚。

生:本来是国王,现在是奴仆。

生:他是无奈干的。

师:是的,被逼无奈。

生:一个国君,去舂米推磨,所以是屈辱。

师:课文中其实还没写完越王受的屈辱,谁知道其他的事。谁在课外书上见过?

师:没有吧,老师告诉大家,有一次国王生病,医生要验大便,国王让谁尝大便呢,就是勾践。

师:像这样的屈辱还有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受尽屈辱”这几个字的分量。一起读。

生读。

师:这样的屈辱整整受了三年。

师:这句话如果这样说:他们在吴国才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说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这样说,就说明他干得时间很短。

师:为什么这样说时间就显得短了。

生:如果说才干了三年,说明他们还想干。

师:如果这样,他们干得快乐吗?

生:快乐。

师:可是,如果是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说明什么。

生:很苦。

师:是啊,受尽屈辱,一起读读。

生读。

师:整整三年,越王勾践都这样过下来了,他所受的侮辱,屈辱,耻辱,他都忍下来了,他了不起,就了不起在,他能做到一个字,忍,他忍的是什么?辱。因为他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要报仇,这叫忍辱负重。

生齐读忍辱负重。

师:三年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做国君,回国后,他是怎么做的?请自读第四自然段。

指读。

生:白天。他。。。

师:先停一停,就这叫-

生齐:卧薪。

生接着读。

师:这就叫-

生齐:尝胆。

师:现在谁来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齐读。

师:如果勾践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苦胆,这样做叫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叫真正的卧薪尝胆。

师:你认为真正的卧薪尝胆还要怎么做?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虽然只写了一个词,可是很重要。

生:他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

师:卧薪尝胆不但要想,还要有行动。

生:他亲自下田耕种。

师:要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他和老百姓一起发愤,努力。

师:所以卧薪尝胆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他要下田耕种,他要使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要发愤图强。

师:老师还有问题,如果他回到越国以后,还要舂米推磨,还要下田耕种,他会认为这是屈辱吗?

生:不会的,因为是在自己国家干,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

师:在越国他是主人,在吴国他是奴仆,是被逼的。

师:所以这不叫屈辱。他这样干了多少年?

生:二十多年。

师: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卧薪尝胆的意思可能人人都懂,可是他包含的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要从书中读出来。我们一起读书。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学了卧薪尝胆的故事,学到这里,我要问大家,课文中的勾践卧薪尝胆,因为他要报仇雪恨,我们现在需要不需要卧薪尝胆?

生:不需要,因为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

生:其他国家都不和我们打仗。

生:我觉得表面上的意思是不需要的,里面的意思是需要的。

师:我觉得你说得还不清楚,能说得清楚点吗?

生:外面的意思就是睡在柴草上吃苦胆,是不需要的,可是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需要的。

师:是的,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所以,这个苦胆,尝的是什么?

生:尝是的精神。

生:胆量。

师:就是要有一种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齐读。

师:有人将这个故事写了一幅对联,我把他写出来,写完看看哪个小朋友能记住。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个建议,建议大家回去看课外书,或者问一下父母,如果同学们采纳老师的建议,我会感到非常高兴,愿意吗?

生:愿意。

师:刚才老师说的话中,有一个词出现了三次,是哪个?

师:再听一次。

生:建议。

师:有一个词,容易和建议混淆,是哪个?

生:意见。

师:说出来的是建议,不说出来的是意见。

师:课文中还有一个人,吴王。我们给他提个建议好吗?

生:我建议你要听你谋臣们的话。

生:我有个建议,要是太相信勾践的话,你一定会吃亏的。

师:勾践是个坏人吗?

师:破釜沉舟讲的是项羽,卧薪尝胆讲的是勾践,项羽是个英雄,有人说勾践不是英雄,这个问题,回去和父母朋友讨论。这幅对联,我建议大家记在心里,会终生有用。

[《卧薪尝胆》课堂实录--薛法根(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相关专题 爬山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