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koehan432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oehan4321”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共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回顾明朝至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历史,知道明朝至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阅读分析史料,分析比较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与以往“西学东渐”的差异。学生获取信息与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撰写人物简介,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了解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及其意义)、容闳(早期留学生的救国梦想及其所提出的具体措施)、郭嵩焘等三人的主要事迹。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近代先进思想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史料,归纳魏源、容闳、郭嵩焘(悲剧人生)三人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

3、通过比较魏源、容闳、郭嵩焘三人的遭遇,归纳三人经历的共同之处,感受近代仁人志士艰辛求索的苦旅,体会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和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教学重点:

魏源、容闳、郭嵩焘三人的主要事迹及主张,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

教学难点:

思考近代中国的探索之路如此艰难之因。

教学策略:

1、主要结合史料以分析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在其中贯穿讲授、阅读、比较、分析归纳、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2、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选择典型史料。

3、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魏源、容闳、郭嵩焘等人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

1、活动一:史海寻踪展示晚明传教士图片及介绍,展示《坤舆万国全图》,《几何原本》,自鸣钟模型等史料。

(1)提问:这些人物有哪些相同的身份与经历?

(2)提问: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哪些知识?体现了当时的一个文化现象是什么?

(3)晚明致力于西学东渐的中国代表人物是谁?这些现象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观察分析史料,思考作答。

对晚明西学东渐历史教材表述比较简略,教师补充部分典型史料,有利于学生了解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为与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比较奠定基础。

2、环节二:开眼看世界—人物篇展示人物简介任务单,简单介绍要求,要求同桌合作完成。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展示成果。通过本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与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提高课堂效率,对魏源、容闳、郭嵩焘等人物有全面的了解。三是熟悉介绍历史人物的一般做法

3、环节三:晚清先行者---思想篇呈现史料,逐一引导学生分析,突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然后提问:

(1)三人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之处?

(2)为何在此时提出?

(3)要求学生列表比较晚明西学东渐与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差异。学生阅读史料,思考归纳三人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并结合近代中国史实,理解其思想主张提出的背景。并列表比较与晚明西学东渐的差异。目的是在归纳晚清提倡学习西方的人物的共同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与晚清西方工业文明输入的不同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4、环节四:晚清先行者──溯因篇引导学生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回顾知识,说明近代学习西方的艰难之因。并结合史料分析还有哪些原因。学生分析作答。通过本环节,回顾综合探究七的有关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从文化层面思考中国近代化如何如此艰难。

5、环节五:晚清先行者—启示篇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对本课进行总结。思考问题: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同桌合作回答。通过本环节,培育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检测重点与难点落成程度。同时培育学生以史鉴今的意识,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篇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1

学习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一块抄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让我们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② 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③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② 请同学读课文,正音。

③ 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④ 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做上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① 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做上记号。

② 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③ 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欢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是早已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光线怎么那么美!”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让大家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④ 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⑤ 有表情地朗读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课文,深入感悟

① 朗读课文1—6自然段。

② 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③ 联系实际,同学们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④ 自己试着背背第7自然段。

⑤ 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节。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① 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同学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 合作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自己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自己去旅游,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③ 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① 读一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② 向大家介绍你是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作业

① 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 抄写生字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难点: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设计意图:文本的开篇就是一个很好的情境创设,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营造一种宽松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选择后,再去领悟文中的选择时,或许更能感悟作者爱书的人文情怀。]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设计意图:就题质疑的方式似乎陈旧,但并不落后、过时,语文教学应讲追求扎实、有效。只要能服务教学,有益于学生语文学习,就是好方法。本文围绕课题质疑,很容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旨:作者只选一本书旅行的原因。]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中,继续关注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避免常规教学中受公开课的影响,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忽视学生生字学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特别强调第二课时学习,以致第二课时,任务重,头绪多,走马观花,无法落实。]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设计意图:由内容的把握到情感的感知、体会,是阅读教学中质的飞跃与提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定好阅读教学的“调”(情感),更难得的是这种情感得自于学生自主的畅所欲言与感悟。]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交流品读中的思维碰撞,感悟、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感悟、学习比喻的表达方式并读好课文。在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教师心中不可不分轻重,满盘皆抓。教师应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对表达的方式并不了解,更不知道一些俗语。)对教学重点放在比喻的表达方式上,不仅让学生学习体会,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模拟表达,各抒己见,积累内化。除比喻的表达方式外,其它如假设、设问、反问等的表达方式,学生有所感悟,教师点到即可,把重点放在指导品读上,让学生读出滋味来。]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有一种果子叫长生果,你们见过吗?(板书:长生果)

2、说实话,老师也没有见过,不过在神话中听说这种果子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我的

“长生果”(完成课题板书)

3、齐读课题。

4、课题中的长生果打上了引号,可见它并不是指真的长生果,那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⑴ 课题中“长生果”指的是。

⑵ 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___和___的几件事。

2、遇到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交流。

(板书:读书 作文)

三、自读自悟

1、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边读边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板书:饱览“香烟人”画片《秋天来了》、看图书、阅读文艺书籍《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读中外名著。

3、从作者所读的书籍中你看出了什么?

(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从中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

书的类型:我对书的情感、“香烟人”画片、看图书、阅读文艺书籍、读中外名著。

4、作者是怎样读书的呢,他对书倾注了哪些情感?仔细阅读写他读书的段落,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完成如下表

格:

书的类型 我对书的情感

“香烟人”画片

看图书

阅读文艺书籍

读中外名著

四、交流,教师点拨

1、读自己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例如:如醉如痴、津津有味、牵肠挂肚、囫囵吞枣等。

(贴出小黑板条)

3、点击多媒体,填表。

4、从表上所填的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作者很爱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

5、像他这样读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读书,简直就是一个(书迷,书虫,书痴,书狂)

五、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者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一大

乐事。正如文中所写:

(点击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段话写得多美呀,他把读书当作人生中的一件美事,所以描绘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才能写得这么美,让我们自己试着美

美地读一读吧。

3、指读、评议。

4、师范读。

5、全班齐读。

6、小结:

作者爱读书,他从书中得到了报偿和馈赠。

六、交流

1、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多媒体出示道理。

3、学生结合文中事例和自己平时写作谈谈感受,理解词语:呕心沥血。

4、欣赏作者写秋天的作文,理解:别出心裁。

5、作者的作文得了“甲优”和“赞誉”都归功于(读书)这就是读书给他的报偿和馈赠。(板书:报偿 馈赠)

七、总结、升华

1、读书使作者一生受益,他成功了,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作家,有着精彩的人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阅读,生命因你

而精彩。”

2、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是因为(作者喜欢读书,它使人一生受益)正如沙士比亚所说(出示:齐读)

所以课文一开篇就说(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齐读)

3、分享一首小诗:神奇的书。

4、总结: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

【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读书 作文

饱览“香烟人”画片

看图书:报偿《秋天来了》 甲优

阅读文艺书籍:馈赠《一件不愉快的往事》赞誉

读中外名著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很长,如何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想首先得让同学们运用以前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快速地阅读,迅速地捕捉文中所传递的信息。

第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既做到以学为主,也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第三、精心处理教材,紧扣文章主线展开教学,教学线路清晰,重点突出。

这堂课,开篇与结束紧密相连,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给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之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大段的老师的话语,看似说得有些过多,挤兑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但是使学生对阅读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所以我觉

得这些时间花的也是值得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篇3: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这篇选学课文是一以写景为主,以景抒情,展开联想,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的散文,课文在描写杭州西湖的春景时,抓住一个“绿“立意新而深,语言形象、生动,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和教育。

2.全文短小精湛,只有三个自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游西湖的总感觉,作者把西湖景色的特点概括成一个绿字,醒目地突现出来。这个绿字吸引我来到西湖边,使我流连忘返。2、3自然段课文围西湖的绿展开,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的特点。写灵隐的绿,绿得“苍翠欲滴”,绿的发黑,绿的发蓝;而花港观鱼的绿,则绿的鲜,绿的亮。只觉的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这样的清晰的.结构,这样生动的抒情,适宜于朗读,也适宜于列提纲背诵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会列提纲,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描写绿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是如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

4.感觉西湖景色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列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按课文内容的先后,扫地点的转换,抓住有关景物特点的词语列提纲,理解描写绿的词语。

四、教学准备

小黑权、投影、词语片。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这是一篇远选学课文,节选自宗的散文《西湖漫笔》。节选时有改动。我们准备用一节课完成学习任务。

本文课题只有一个字“绿”。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的?(板书课题,作简短谈话)。

2.自学课文。边读边学习字词,读通课文,作自学检查:

(1)扫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注意有否加字,字音是否读准。

(2)检查生字:叮(dīng)婷(tíng)宛(wàn)读准一个前鼻音,两个后鼻音。)

(3)检查是否按查字或联系上下文学懂了词语。重点是:流连忘返、苍翠、心旷神怡、婷婷、宛转。(如有其他词语学生不懂的,也可以讨论。强调学生自己学懂。

3.理清课文脉络,把本文分成两部分来学。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讨论:“它”指的是什么?(西湖的美景)西湖春天的美景那样地使“我流连忘返。那么,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我流连忘返呢?从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了解西湖的绿,体会到了西湖的绿,进而认识到绿的意义。本文为什么要以绿为题(杭州西湖的特点,就是给人以满目绿,一个引站千个爱西湖、爱祖国河山的读者的心。)

(2)说说作者是如何具体领略这个绿字的(学生轻声自由读2-3自然段。也可放录音,让学生轻轻跟读)读后想想,回答问题。

4、根据上面的讨论,你能否给课文分段如何分?(分作两段。第一段(1自然段):总写作者游西湖,领略到一个绿字。第二段(2、3自然段)分别写了灵隐、花港观鱼两地“绿

的不同特点。表现了本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特点。)

5。根据单元:列提纲、背诵课文:的训练重点,我们已经按要求学会了背诵三课文。同样,我们也要用“列提纲的方法背诵这课文,而且要更好地背诵。

(1)指名抓主要词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2)学生背诵课文第三产业自然段。

①先指出作者游灵隐看到的景物,默读课文。

②再划出写这写这些景物“绿”的词语,读读课文。(灵隐:满目是绿,道路两边……苍翠欲滴,似……也是绿的;飞来峰上,有的……有的……峰下小路……直绿到……;冷泉亭下……在一片绿色之上……)

③以引读法牢记写绿的段落,为背诵作准备

(3)学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①自学。根据本段特点,划出作者游花港看到哪景物?指出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看到的事物,哪些地方写了联想的(师生讨论。看到的:绿叶、水珠儿、想到的:鲜亮生命力。)

②引读法朗读第3自然段。(老师读看到的,学生读联想的)。

6、指导给课文列提纲。(提纲上有:地点、景物、有关景物特点的主要词语。重点2-3自然段。

7、按提纲背诵课文。(主要背诵2、3自然段)背诵过程是:每人轻声试背,同桌同学互背,指名背加评议,全体齐背。)

篇4: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2、时代背景介绍。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二、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思考: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几个?每个立足点写了什么景物?

2、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4、这篇散文上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三、学生精读课文,讨论并归纳

1、作者写景有三个立足点。

第一个立足点是山边,写梅雨潭的远景。

第二个立足点是梅雨亭边,写梅雨潭的环境:山、岩、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个立足点是梅雨潭边,写梅雨潭的绿: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联想。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

2、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作者是这样抓住“文眼”来写“绿”的:

文章开头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便按游踪之先后,远写飞瀑及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实际上仍抓住“惊诧”来写:“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则是有不尽的活水深潭,是充满生机之绿,这也是梅雨潭可爱之由。其瀑流飞泻而下的气势、威力令人“惊诧”,水花飞泻情景更可“惊诧”。然而写到梅雨潭的绿招引我们去“追捉”时,“我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这显示作者先写瀑布,不过是用作陪衬,强调了“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惊诧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显示“惊诧”这“文眼”贯穿始终,而在“惊诧”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绿”的强烈印象。

文章充分体现了“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课文结构:(投影屏幕显示)

开头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结尾扣题: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4、本文是这样做到情景交融的:(以课文第三段为例)

我们先看作者怎样写景: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首先看到那醉人的绿,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然后作者用博喻来描写了潭水的水波、水光、水色,但还觉得未能很好地表现出这绿的可爱,于是用了一连串的比较,通过这比较,突出地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恰到好处。

通过比喻和比较,这奇异的绿,可爱的绿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面对这奇异、可爱的绿,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当“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时,“我们开始追捕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者用“招引”一词是拟人用法,把静态的“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写成动态,反衬“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急切心情。用“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等动词,准确、自然地写出了探奇揽胜的急切心情。这时,“我的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看着那醉人的绿,作者情不自禁地“想张开两臂抱住她”。当作者尽情地欣赏发潭面、水波、水光、水色之后,当作者又用心地比较了水光、水色之后,那种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终于倾泻而出,达到了高潮:“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含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感情的倾泻,不但表现在语言上直接抒发,更表现在动作上的情不自禁:“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还忍不住要从此叫你‘女儿绿’。”

这样,作者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就把狂喜、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梅雨潭的一片绿色之中,情与景交织在一起。

四、谈谈《绿》的抒情特色

学生讨论并归纳。

朱自清散文《绿》中关于梅雨潭之绿的一段文字,高超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作技法。情因景而起,因此无不与景物特征相吻合;对绿的特征描写得真切,尤其能体现作者地景物绿的感情。作者描写绿的润泽光亮,正是为了抒发对绿的倾慕、热爱、向往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地、静态地表达感情,阅读时,我们会感到他的感情是流动的、发展的。朱自清紧紧地扣住了接触之前、初次接触、不断感受、完全融入景场这一时间过程来抒发情感。表达了感情的流程,丰富了感情的层次,加深了感情的渲染力度,使文章呈现一种自由而细腻地展开心理流程的美感效应。

1、接触景物之前,表达对景物的神往之情。作者尚未到梅雨潭边,就感受到有“闪闪的绿色”、“离合的神光”在吸引着他。于是开始“追捉”美的诞生地。揪、攀、小心探身、鞠躬过了石穹门——这一系列动作,既写出了潭边之路的奇险,到潭之边行程的艰难;又突出表现了景物“绿”对作者的吸引力,作者对景物“绿”的无比神往;同时也确定了读者的审美方向。

2、接触景物之初,抓住第一感受。既到潭边,亲眼见到神往已久的景物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这是第一感受。“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醉人和奇异,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心理学表明,第一印象(感受)往往能体现事物的概括性特征。下文对景物“绿”所作的具体描写,就是这一特征的展开。第一感受,不断地深入下去。

3、浮想联想,表达对景物的热爱。为了突出描写梅雨潭之绿的醉人和奇异,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显示潭水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油一般……”这是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颜色的亮度、纯洁的比喻,集中寄寓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作者又用联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以北京什刹海绿杨之淡、杭州虎跑寺绿壁之浓、西湖波之明、秦淮河水之暗,和梅雨潭相比,把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不但为写绿色平添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而且也能在广阔的背景中,引导读者透过作品的语言文字,展开再创造的想像力。这一联想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挡不住的赞美。

4、感情逐步投入,探求景物特征的来源。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醉人的绿呢?是潭水深吧!为什么会这般鲜润呢?是蓝天融了一块在里面吧!这种没有答案也不需要答案的猜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感情已慢慢放开,从景物联想到景物的来历,“爱屋及乌”,已投入到痴迷的状态。

5、刻画景物神奇的魔力,抒发作者和景物为一体的感情状态。朱自清热情奔放又不乏天真的幻想:如果有一个舞女,手持绿水裁成的丝带,一定能临风飘举,翩翩起舞;如果有一个盲妹,拿潭水作眼睛,一定能明眸善睐。绿是生命的灵动之气,万物赖绿而生机勃勃。作者忘乎其所,拍、摩、掬,一连串行为莫不是潭水之绿的魅力所致。至此,作者的感情也至高潮,读者也久久不能平息,和作者一起共鸣了。

五、小结

这篇散文热情地描写了梅雨潭之绿,抒发了作者对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现了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篇5: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篇6: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辨字组词:

尾炊()歇()诲()

娓()吹()息()海()

二、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2、指读。

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4、描红临写。

5、评价:

①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②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2.陶校长的演讲

一、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地演讲课文。

二、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演”什么意思。

(在群众集会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出示卡片“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3)老师演讲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发表了什么见解,明白何为演讲。

2、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板贴小小演讲家标志)

请一学生说说现在能作个演讲吗?从而明白作演讲首先要有话要讲,然后向大家提供一篇演讲稿,打开课本。

二、感知演讲稿

1、自读课文,想想作者跟同学们谈了些什么。(板书:读)

2、交流讨论,从中明确文章的层次。

(1)演讲稿共几个自然段。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演讲的中心话题。(板书:四问)

(3)分别指名读2――6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习演讲

(一)学习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1)假如让你来讲健康问题,你会从哪几方面来讲?

(2)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也可同座交流。(在”读”字上加圈)

(3)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问健康: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1)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如果不行,就再读读(“读”字上加圈),抓重点句子,不太理解的地方读读想想,体会一下作者的见解是什么,想说明什么。

(2)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否则”: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

3、练习演讲

(1)各自练习演讲这部分。

(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

(3)指导感染性演讲

A、了解作者

(1)看画像,说说是谁。板书“陶”说说去“阝”加“艹”是什么字,加“氵”是什么字,学生描红“陶”,课题板书完整。

(2)介绍演讲稿写作背景。(画像旁投影文字)

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皖南事变后,重庆政治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受到特务威胁和经济断绝的严重困难。全体师生在陶行知带领下,团结一致,开荒生产,一日两餐稀饭,度过艰难时期。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B、进一步了解演讲特点

读了作者介绍是不是对演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明白演讲不仅仅说明事理,发表见解,还在于说动听众,让人受启发,所以演讲还要有感染力。出示卡片:感染听众受到启发)

C、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染力地演讲,可利用重音、停顿、语气、手势等帮助表明自己的见解。

D、指名演讲第二段,评出小演讲家,然后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小结过渡: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演讲要有个中心话题,围绕中心准备好从几个方面展开讲述,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语气、语调、重音等,还可加上适当的手势,尽可能地感染听众,让听众受到启发。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着演讲第三自然段。(明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一读再读。)

(二)学习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习,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然后练习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

(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指名演讲

(二)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四、作业

1、从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挑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抄下来,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可举例谈自己的认识。

2、用一读再读的方法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练习演讲。

板书:

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生命之本

四问学问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也是学习

道德做人的根本

卡片:否则、堡垒、锻炼坚韧不拔彼岸

篇7: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学习目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篇8: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抓住不同季节的典型景物。

2、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描写的方法把内容写具体,表达自己的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运用本单元课文中观察和描写的方法,表现季节的特点,把内容写具体。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副生动精彩的画面,那神奇绚丽的自然之景让我们感到惊奇与敬畏,也激发了大家观察的`兴趣,很多同学开始留心生活,开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变幻多姿的四季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与美:春天,万物复苏;夏天,骄阳似火;秋天,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那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在这个季节里,你获得过哪些快乐?

二、描述画面,猜想季节

1、用简短的语言,抓住典型景物,表现季节的特点,但不允许说出季节的名称。

2、指名猜想同学们描述的是哪个季节,要求不仅说出是什么季节。

三、分组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四、品位四季,引导口头表达

1、创设情景,学习表达

你们最喜爱的季节是什么?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为什么?

2、出示范文,引导表达。

要求学生朗读范文,说说文章为什么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组织讨论,相机归纳:抓住春天的特点,抓住典型景物的形态、色彩、变化,从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想象到的等不同方面,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得便法手法进行细致地描写,描写有序,语言生动,抒发真情。

3、鼓励学生抓住季节特点,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变换观察角度和表达顺序,重选典型景物以及任务的衣着、开展的活动,改写、补充、续写范文,启发学生多角度构思,多角度描写,防止个避免学生习作千篇 一律的现象。

五、描绘四季,鼓励动笔成文。

篇9: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分析:

1.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有过迟到的经历吗?说说你迟到的原因及你当时的心情。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迟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么原因迟到了,这些事又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次浏览,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4.师生共同归纳主题性问题:①父亲对我的态度为什么截然不同,这两种态度说明了什么?②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厉?③父亲到底是怎样爱我的?

三、精读,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带着问题①,自读自学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书:很疼、很严)

2.语言训练:将这句话改换语序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①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②我的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但是他很疼我。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呢?

2.指名回答。

(三)学习第3-10自然段。

1.自由读第3-10自然段,说说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父亲对我很严很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父亲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去理解)(板书:很严很严)

2.父亲为什么这么严厉地打我?读文,找出作者的表现说明我该打的原因。(结合课后习题3理解,体会我的心理活动)

3.我挨打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上学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学,有情有可原之处吗?

4.有,为什么父亲还是打了,最后又为我送来了夹袄和钱呢?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你的心情如何?此时,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过渡:我的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此,而是韩老师的教育让我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深沉的爱。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细细品味。

四、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承上启下,激发学习兴趣。

1.上节课,我们学到我挨打后,还是去上了学。然而,在韩老师要我们静默时,我听着,听着却鼻子不禁抽搭起来,想要哭。我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我都想到了些什么?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

2.学生静思后,指名回答。(体会我在韩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到父亲打自己,是关心自己良好品质的形成,对自己的.严厉是一种真正的爱。)

二、继续学习。

(一)学习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15自然段,说说父亲又是怎样疼我的?(引导学生抓父亲的动作体会)

2.联系前文,说说你对父亲爱的理解。并完成下列填空。

是我的父亲很疼我,()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是他对我深沉的爱。

(二)学习第16自然段。

1.是啊!无论是我的父亲很疼我,还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这都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板书:深沉的爱)

2.能享受这么深沉的爱,要是你,你有什么想法?又决定怎么做呢?(指名说)

3.带着你刚才的想法和感受读最后一自然段。

4.指导感情朗读。(轻松、愉悦、充满感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熏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观,都源于——(父亲深沉的爱),带着这种体会再读第一自然段。

2.在头脑里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写让她感动的生活经历的?(选取典型事例,有详有略叙述,前后对比来突出重点;注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会像作者一样有让自己感动的生活经历,学着作者那样说一说、写一写,与大家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8.迟到

很疼 很严,很严 很严

深沉的爱

篇10: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选取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出一个100—200字左右的片段。师生结合习作评价表,就主要训练点进行共同评析。

【教学重点】

按要求写出一个给自己启发的故事片段。

【教学难点】

一是如何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事例,二是在评改中指导学生如何按要求写好片段。

【教学准备】

师准备简单的ppt课件,学生准备好黑色笔、红笔和原稿纸。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师:生活是一本书,善于读这本书的人,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写一件给自己以启发的事情,为生活这本大书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吧!

二、温故知新,审题,自主汇报习作选材:(6分钟)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本组所学课文,看看四位优秀的作家从哪些事情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说一说,看表格中空白处该怎样填。(出示ppt)

《钓鱼的启示》——作者钓到一条大鲈鱼,还未到开放捕捞时间,父亲坚持让作者把鱼放回湖里——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设法赶制毛衣实现梦想;举办别致的时装展——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中也是这样。

《落花生》——一家人在收获节时议论花生——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珍珠鸟》——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同学们,在你们自己的丰富多彩生活中,有哪件事情给你的启发让你至今印象深刻?先自己思考一分钟,再跟你的队友们探讨两分钟,接着老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分享成果!

板书:生思考时师板书“生活的启示”,然后生汇报,师板书。

三、引导、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选择写作题材:(5分钟)

生活中,同是一件小事,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就从中获得了启示,这是因为他善于联想,思维活跃。一时联想不起来没关系,老师来帮帮你,请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点儿礼物(出示ppt)

你苦练书法,有一天,你的书法作品获奖了,此时,你明白了。

那次踢球,我明白了。

那场篮球赛,我明白了。

妈妈让你独自去买菜,你,这件事让你明白了。

记得那年学骑自行车,你,这件事让你明白了。

在你身边肯定还有很多“小事中蕴藏大智慧”的例子,静下心来想一想,选择其中一件,按要求写一个片段。

四、自主习作,写一个片段。(10分钟)

题目:一件给我启发的事。如果能自己拟一个更贴切的题目,那就更棒了!(ppt呈现)

写一篇100—200字的事情片段,有意识地详写事情的关键部分,并能用一两句话表达所受到的启发。

生:取出原稿纸和黑色笔,写作片段。

师巡堂,重点指导学困生。

五、师生点评并给出修改意见(12+3=15分钟)

六、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小结:生活往往用“启示”的方式给我们以馈赠。善于积累,善于思索,善于总结,我们也因此不断地成长。请同学们继续修改并完成这篇习作,写出得意之作,向班报编辑部投稿。

作业:课后继续修改并完成整篇习作,明天交。

篇11: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缄、霹、雳”3个生字,理解缄默、霹雳、铁树开花“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一句话\"的含义。感悟作者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理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星火可以燎原,水滴可以穿石,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一担爆发,就会有很大的震撼力。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感受《一句话》的威力。

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散文诗,对于闻一多先生大家了解多少?

1925年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回来,当他踏上祖国的土地时,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他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想改变中国的命运,他也坚信:中国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这首散文诗就是闻一多先生心灵的独白。

二、扫清阅读障碍。

让我们走近这篇散文诗吧!

1、初读诗歌,找出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字词。

2、汇报。

学习“ 缄默”:找一名学困生领读、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造句、找近义词……

学习“霹雳” “祸”:观察字形、指导书写、理解词义。

学习多音字:着zhe(看着) zhuó(着色、着手) zhāo(高着 花着) zháo(着火 着急)

教jiāo(教唱歌)jiào(教学)

三、把课文读流利。

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流利。

2、指名读。

3、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划分断句、重读、声调。

4、和同桌练读,互相指正。

5、师生对读。

6、男女生比赛读。

四、品读诗歌。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学习第一节

2、抓住重点次默读诗歌第一节。能读懂多少就读懂多少,并写下批注。读不懂的就做以下记号。

3、汇报并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祸——封建军阀统治十分黑暗,百姓不敢发表言论,说错了话就会引来祸患。

火——民众积蓄的力量

火山的缄默——人民群众沉默了千百年,他们饱受欺压和凌辱,一旦爆发,就将显示无比巨大的震慑力。

青天里一个霹雳——民众反抗声势浩大。

4、学习第二节

默读——汇报

铁树开花——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发抖、伸舌头、顿脚——恐慌、畏惧。

5引读:

百姓沉默了五千年了,他们受压迫五千年了,今天他们终于爆发了,他们擂起了反抗的战鼓,如青天里的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从此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了,看,山坡上胜利的红旗迎风飘扬;听,远处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青天里想起了一个霹雳——咱们的中国!

请同学们说一说刚刚读完这两句话后心里有什么感受?(热血沸腾)

这说明你已经融入了是个当中,你已经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所感染,假如你就是作者,你会怎样朗读这首诗歌呢?

6角色读。

7汇报读。你的朗读感染了我,相信也感染了大家。

8一句话指的是什么?

五、总结

同学们,当我倘佯的闻一多的这篇作品中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的灵魂受到了洗礼,那么能说一下你们的收获吗?

就让我们带着对先烈的缅怀,对祖**亲深深的祝福,一起朗诵这首诗歌吧!

整体朗诵诗歌,再次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篇12: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知识与能力:通过多样诵读,理解,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的心在诗中

过程与方法;学习诗歌诵读技巧,教会学生诵读,赏读,品读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回归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中国近代文学有这样一位人他自称“东方老憨”,然而热情洋溢,感情丰富。朱自清称他为抗战前的诗人,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书籍进行整理与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他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他就是闻一多,出示闻一多的简介,指生读,今天我们就走进闻一多去欣赏他的诗歌,感受震天憾地的民族魂。出示《一句话》,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让学生画出生字,注意停顿。

2自由读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4指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交流上述问题。

6浏览课文,文中“一句话”之哪句话?

二了解背景

过渡:咱们的中国这句话在今天说起来感觉很平常,诗人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呢?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出示社会背景,由资料你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吗?在这种情况下,闻一多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大家的呢?自由读第一小节,

三品读诗歌

1自由读第一小节,思考,你有什么问题?

2交流,在统治压迫下,人们怎么做的呢?师引读如晴天里的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由这句话你想到什么?指导读,劳苦大众怀着怎样的情感?

过渡:火山的缄默意味着什么?作者用什么比喻对中国崛起充满信心的?

3自由读第二小节,写写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交流:铁树开花。对那些不相信的人怎么做的呢?谈谈你的理解,指导朗读,

5对比“咱们的中国”

指导朗读

6齐读全诗。

三拓展

出示开国大典图,冰雪图,奥运绘图体会咱们的中国。

四结束《七子之歌》

板书设计I 一句话

闻一多 爱国

咱们的中国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篇13: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用瑰丽流畅的语言,淋漓尽致的描绘了雨巷基隆的雨景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基隆港无限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优美,培养语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雨景之美和壮观,,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本课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雨景之美和壮观,,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本课由细节入手,细腻简洁的描绘手法。

教学构思:

通过汇报查找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基隆港理位置,以及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作用,增加对基隆港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的方法:品读,评读,选读,背读等,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质疑问难的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的过程:

一、导入

在预习中同学们查找了基隆港的资料,你了解它的位置与交通情况吗?学生自由发言

二、细读课文

1、品读

学生一边读一边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画下来,仔细品味这些词的好处。小组内交流

2、评读

一边读一边评议重点词句,或者段落的意思,从中体会基隆港的美丽景色。学生可以讲评写在书的旁边,已备交流。

3、选读

讲自己喜欢的内容找出来,通过朗读,体会其含义。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4、背读

将需要积累的的内容背下来。

三、质疑问难

对于本本科的学习你还首什么不懂得提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五、浏览课文,想想课文第3、5自然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业设计;

仿照课文描写家乡的雨景。

板书设计

千变万化

雨港基隆 形态、声音

美、壮丽、惊奇

篇14: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港之美。

2、在文中找出重点词句来体会雨港之美。

3、体会雨景之美,培养审美观。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雨港之美。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导入。

2、揭示本课任务:学习《雨港基隆》,进行拓展阅读。

二、学习课文《雨港基隆》

1、学生自收朗读课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

2、引导学生谈谈雨港基隆给你留下的粗略印象。

(天气变化无常、雨景美……)

3、学生交流。

4、再读课文,划出天气无常的句子,尝试着有感情朗读。

(原来是蔚蓝的天……使你的眼睛应接不暇。)

5、讨论: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写雨景美?

(1)电线上的雨点;

(2)倾盆大雨;

(3)骤雨初歇;

(4)晚上雨景。

6、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句段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7、赛读:看谁读出了雨港之美。

篇15: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二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二)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之国 教材内容: <<有趣的汉字>>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语文 第九册 第5单元  (需3课时) 教材分析: 有趣的汉字的阅读材料,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 字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游戏形式.<<字谜七则>>提供的字谜是一些范例.有三种形式:①-④是字谜,⑤⑥是画谜,⑦是动作谜语.   <<有趣的谐音>>介绍了使用谐音的几种传统语文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有趣.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没有文字,为了帮助表达,记性等.<<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它告诉我们,册,典,删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今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木头上写字有关.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虽处在语文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识字能力都比较强,但学生对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不够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教学理念: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1.教学重点: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教学难点: 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爱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板书:汉字),你们对汉字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导入课本内容) 2.指明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学习内容: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介绍及同学们的发言,我们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更多地理解汉字吗?让我们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遨游汉字王国. 二.浏览阅读材料,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 1.师:汉字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浏览阅读材料,看看汉字有趣在哪里? 2.提出阅读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的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份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没,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3.学生个性阅读后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课文以字谜,谐音,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向我们讲述了汉字的神奇) 三.合作学习,制定学习计划. 1.师:同学们,汉字如此神奇,我们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很好地认识它呢? 2.自渎课文提示,明确学习方法.   (自由组成小组,讨论活动内容,指定活动计划,活动结束展示成果.) 3.指导制定活动计划. (1)活动计划有哪些内容? (活动计划包括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2)默读活动建议,明确活动内容.   ①.自渎活动建议.   ②.汇报交流.   (围绕汉字的有趣,有选折地开展活动.)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选活动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4.展示各组指定的活动计划.   5.评议,完善活动计划.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汉字的神奇,有趣,课后同学们应根据制定的活动计划,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在活动中真切感受汉字的奇妙.     五.工作优化设计   搜集,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同学们,上两节课大家按照指定的活动计划认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定体验到了汉字的有趣,这节课,我们就来展示一下活动成果.   板书:有趣的汉字.     展示成果,体会汉字的神奇.   (一)字谜竞猜.   1.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为四个活动大组,每组各选派3-5名队员参加竞赛.  (2)各组队员应认真听清楚要求后作答.   2.活动开始   (1)必答题(字谜)(各小组把答案写在答题板上)   字谜举例:   ①你我各一半,互相来征战.(  )   ②三匹马.(  )   (2)抢答题:   要求:主持人说完谜面后各小组方可抢答,提前抢答失去一次答题机会,答对加十分,答错倒扣十分.   (3)附加题:   各组按顺序展示自编字谜,编得合理的谜语每条加十分.  3.统计成绩,宣布比赛结果.   4.畅谈感受,体验乐趣.   (1)说说搜集字谜过程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2)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及感受.   5.小结猜字谜的方法: (猜字谜有三种方法:组合法,形象法和意会法)   (二)谐音示图   1.出示课文中的歇后语,笑话   (1)读一读.   (2)说一说谐音的有趣. (3)说说在搜集谐音资料时除了歇后语,笑话,还从哪里搜集到相关资料.(古诗,对联)   2.畅游谐音园.   (1)歇后语.   一学生说歇后语前半句,其他学生说后半句,并指出其中的谐音字.   (2)笑话.   ①指名说笑话.   ②说说笑点在何处?   (3)古诗.   ①指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搜集的古诗,并用有色笔在谐音字下做记号.   ②齐读故事,体会谐音在古诗中的妙用.   (4)对联   ①指名出示搜集到的对联上联.   ②小组合作对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三.小结. 同学们,在活动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课后,让我门一起行动起来,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类,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四.作业超市   自学<<仓颉>>等第三课时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2)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1)书面汇报. (2)合作汇报. (3)制成演示文稿汇报. (4)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   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六.作业超市.   针对三节课的学习,写一份心得体会. :<<我爱你,汉字>>人教版新教材 五年级语文 第九册 第5单元  (需五课时)   教材分析: 我爱你,汉字的阅读材料,分汉字的演变,错别在的危害,汉字书法欣赏三个部分.   <<汉字的演变>>是一个表格,以日,月,车,马四个字为例,显示几千年来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点值万金>>是一件真实的事,讲由于一点之差,使价值18万的塑料袋成为一堆废品,警示我们要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赞汉字>>和<<书法作品赏析>>分别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汉字之美,可以互为参照印证. 学情分析:   目前街头招牌,广告,电视以及学生们的作业本中文字错别字相当多.我们要以此我例,引导学生调查社会用字,以便警示同学们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教学目标:   1.开展我爱你,汉字综合性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对汉字的热爱,并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实事.   2.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4.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感受汉字神奇,有趣,古老,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汉字的感情,努力学好汉字,继承和发扬汉字文化的优秀传统.   1.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纯洁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养成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2.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并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热爱. 2.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自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自读,理解内容. 2.谈谈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喜欢的一段话,读出对汉字的热爱. 4.抄一抄你最喜欢的语句.   二.制定活动计划 1.师导入: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我们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想想我们要怎样进行学习呢?   (先制定计划,再搜集资料,最后展示成果)    2.回顾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定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结束后展开活动成果. 3.明确活动建议 (1)自由读活动建议. (2)指名读活动建

篇16: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幻灯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的不同是文言文——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

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

第二句: “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第三句:“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个“曰”,要读出说的语气。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

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预设方法二:看注释;

预设方法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预设方法四:看课文插图理解;

预设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预设方法六:……

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孔君平诣其( )父

此( )是君家果

( )为( )设果

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 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幻灯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 )用了“未闻”这样——(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2、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 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六、课外作业。

把《杨氏之子》和《徐氏之子》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会听

聪 反应快

杨氏之子 会说

惠 有教养

有礼貌

教学反思:

篇17: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幻灯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的不同是文言文xxxx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xxxx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

刚才老师注意听了一些同学的朗读,有些同学读时磕磕绊绊、一顿一顿的。而有些同学读得流畅通顺,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吗?生交流。

2、确实读文言文我们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试着再读一读。(让学生在书上做好停顿记号)

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文中共有五句话,老师请五个同学读。正音,注意学生的停顿。

第二句:“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个“诣”是拜见没错,但它不是拜见一般的人,专门指拜见他尊敬的人或他的长辈。)

第三句:“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

第四句、第五句:都有一个“曰”,要读出说的语气。

第五句:“应”读四声,表示很快接着别人的话。“禽”是生字,在这里是鸟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xxxx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1.师:真了不起,刚接触古文,就能把古文读得这么好,这么流畅。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读懂它?

预设方法一:先把每个字的意思搞明白,再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预设方法二:看注释;

预设方法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预设方法四:看课文插图理解;

预设方法五:也可以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师:请你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一会我们来交流。

3.师:你读懂了吗?会说每句话的意思了吗?老师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孔君平诣其父

此()是君家果

()为( )设果

师:短短的时间里这么难理解的文言文句子居然能自己读懂它,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到底懂不懂,下面这个环节就见分晓了。

四、读懂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姓杨人家的儿子是梁国人,当时只有九岁,非常聪明。)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了杨氏之子生活的国家,以及年龄、性格特点。“甚聪惠”的“惠”通“慧”,“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

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xxxx”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xxxx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孔君平并没有说你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只说了一句话“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就听出来了,言外之意xxxx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xxxx“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xxxx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像这样的人,我们说他是xxxx能说会道、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分角色读对话。

3、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老师查了《辞海》,发现“惠”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幻灯片出示)仁慈、柔顺什么意思?就是有教养、有礼貌。刚才我们讨论了这个小孩的聪明。那么,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非常有礼貌,给孔君平准备了水果。当时的情况是xxxx孔君平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那他就是小主人了。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xxxx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幻灯出示: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就xxxx(不得体。因为孔君平毕竟是来拜见他父亲的,这样会让客人尴尬!)用了“未闻”这样xxxx(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不让对方难堪,又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对方。)

读书就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就要细细地品赏。就要咬文嚼字,这样才能把话中话都读出来。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xxxx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xxxx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2、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4、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六、课外作业。

篇18: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篇19: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学习第一,二段,知道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练习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检查预习

1.听课文录音,把自己读错的字标出来.之后,多读几遍.

2.联系课文说说词语的意思(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字词练习)

3.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4.你划下了哪些令你最感动的句子?

(三)分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一件是讲老班长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他自己没吃一点鱼;一件是讲快走出草地时老班长牺牲了.)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说说段意.(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22自然段;第三段.23---33自然段;第四段,34自然段.

(四)通过自学,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1.齐读第一段.说说关于老班长的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注意体会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看你从文中体会到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或提出异议)

可引导讨论:

(1)你觉得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老班长对我们非常负责?

(2)当小梁发现老班长不吃鱼汤却嚼草根,咽着鱼骨头时,老班长地神态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词句.(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2)

(3)想象一下,老班长的神态变化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单击课前预习中的内容理解3

(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单击内容理解4)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为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单击内容理解5)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

2.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单击内容理解7)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单击内容理解6)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单击内容理解8)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相关专题 五年级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