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anna265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anna2651”参与投稿,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三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共12篇),供大家阅读。

篇1:初三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初三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材分析

1、《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本课在本单元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人物分析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教学目标及要求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3、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二、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共性——善变的性格

3、自主讨论法

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三、学法指导

本文在分析人物,环境时抓住一个“变”,在构思铺排时抓住一个“巧”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在初二学过一篇《变色龙》还记得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变色龙”是指谁?为何称之为“变色龙?有何特点?”

明确 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特点——善变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 希望(正直,有良心)→福星唯一希望→不是他,

后: ↑ ↑ ↑

恐怖 流氓,坏蛋 不安

是他→流氓

↑ ↑

哆嗦打听 煞白暴怒

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

对 民,爱慕虚荣。

比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篇2: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重点是:关键是通过对小说跌宕起伏的巧妙地情节结构分析,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爱情,只有金钱的现实。

2、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较多,不同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描写的角度、方法,人物的命运、性格也有差异,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

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难点应该是: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和相关情节,分析不用人物性格特点及在小说结构和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本课灵活彩线、面、点结合方法,从结构到内容,从整体到细节,由外表到内心,由个人到社会,层层深入地分析欣赏小说独特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刻的主题思想。

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线”一一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以点画出一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线索深入分析全篇课文,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接着从“面”上全体把握小说的人物及其作用,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从“点”入手,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及前后态度变化,分析人物性格,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3、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组织教学,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难点突破、重点探究等教学环节,及师生双边活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

“十年思盼,天涯海角,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近在咫尺,骨肉恰如陌路人。”这付对联是对崇拜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生动概括,今天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从中会得到进一步诠释。

二、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年轻时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于是,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终于被弃之家门外)

2、明确线索:

小说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小说的情节,可以用一个“变”字来概括

于勒经济地位经历哪些变化?

明确:经济地位:穷——富——穷(明线)

随着于勒经济地位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态度变化:恨————盼————躲(暗线)

围绕这些变小说设置哪些悬念?哪些巧合:

学生讨论:(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3、理清结构

(1)填空

开端(____于勒)——发展(____于勒)——高 潮(___于勒)——结局(____于勒)

明确: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 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2)小结: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对比鲜明,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构思很巧妙

4、归纳主旨:

(1)、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难点突破:

1、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提示: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一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二是看作者在谁的身上用的笔墨最多。

讨论后明确: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的腐 败现象,而文描写内容较多并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

2、其他人物分别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我”是见证人;一方面让“我”充当故事的叙述者,使行文显得真切自然,同时“我”又是故事中的角色,“我”的善良、纯真正好反衬了父母亲的自私冷酷,使文章更具讽刺意味;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姐姐姐夫是从侧面反映资本主社会金钱不仅左右着亲情,还影响爱情。

四、重点探究:

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种人?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有表情的演读)

讨论明确: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从语言、动作、神态、心情细节描写中可看出来;

——从菲利普夫妇对弟弟前后不态度变化中可看出来;

——从与“我”对叔叔的不同态度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从社会背景及家庭现状及痛苦心境中可以看出来。

五、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语言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叔叔: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恨——赞——躲

篇3: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应聘上的演员准备演出:设计好动作、神态等,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写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想象一下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篇4: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3、正确的对待金钱与亲情。

教学重点:

对小说“三要素”的把握及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小说语言特色的赏析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两样东西——金钱和亲情,摆在你的面前,而你只能选择一种,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亲情)

是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会这样选择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分离几十年的亲兄弟非但不去相认,而且避而远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

二、互动学习设计:

(一)目标展示:

首先大家来齐读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品味小说的艺术特色。

3、正确的对待金钱与亲情。

(二)知识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同时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屏幕出示)

1、选自短篇小说集( ),作者( ),( )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 )、( )等。

2、小说的三要素有( )、( )、( ),其中( )是最重要的。

3、字词:

阔绰 栈桥 褴褛 十拿九稳 与日俱增

(三)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出示)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2、读出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句段,并且谈谈感受。

3、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点拨:对的主题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

A、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四)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大屏幕展示)

1、试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段意(用一个字概括)

2、你认为的主人公是谁?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起作用。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明确:

①故事情节

开端(1—4)盼

发展(5—19)赞

高 潮(20—47)赞

结局(48—49)躲

②主人公应该是菲利普夫妇

判定主人公是谁,关键看这一人物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③举例略

A、社会环境描写反映一个时代或地区的风俗习惯,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B、自然环境描写主要起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作用。

(五)品味赏析:

对于小说的学习,仅仅抓住三要素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它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就的语言运用和对比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体会它的作用。

2、以第14自然段和第25自然段为例赏析语言特色。

写作特色总结(大屏幕展示)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环境描写,烘托心情;

对比手法,深刻鲜明;

语言传神,看头心灵。

(六)课后练笔:

借鉴写作特色,进行想象写作:

“我们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长的非常像于勒……”相关文档推荐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五课《我看》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1课《沁园春·雪》课文原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沁园春 雪》教案三篇查看教案全部文档资源 >>

篇5:初二语文《我叔叔于勒》教案

初二语文《我叔叔于勒》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示例:拮据栈桥褴褛狼狈不堪

(2)理解

再读课文,然后概述故事情节。(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品味

(1)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也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四)感悟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迁移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六)推荐作业

1、写一篇作文,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2、阅读莫泊桑的其它作品,并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篇6:《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5、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1、生字注音

拮据(jié)赚钱(zhuàn)不堪(kān)计较(jiǎo)栈桥(zhàn)糟蹋(tà)流氓(máng)

牡蛎(lì)狼狈(bèi)煞白(shà)恐怖(bù)无赖(lài)别墅(shù)阔绰(chuò)

多音字辨析据: jū(拮据) jù(根据) 煞:shā(煞风景) shà(煞白)

2、作者简介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时代背景

《羊脂球》共收集了6篇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热情,揭露资产阶级的怯懦无耻;有的真实地再现了法国中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苦难命运、拼命的挣扎与不屈的斗争;有的则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伪善、贪婪、狡诈、精神的堕落、道德的败坏、生活的糜烂等等。在作品中,作者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爱憎,对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对中下层人民,怀有一定程度的赞扬与同情。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作者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二、细读课文,整体把握。

1、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我”、父亲、母亲、大姐、二姐、二女婿、于勒、船长……

2、 复述故事情节。

3、 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②期待—→破灭(心理)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

明确:

①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②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③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④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4、 做想象性的口头作文,由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①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②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三,研读课文,分析形象,把握文意。

1、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明确::“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是全家的恐怖”, “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他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这个小子”,“他是个法国老流氓”,“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这个流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把这些评价分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示例:“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的恐怖”是在同一种情况下说的,因为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在他们接到于勒两封信以后说的。

【围绕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我们再来作第二次分类,看看我们前面找出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

明确:全家唯一的希望”,“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些都是大家的看法。“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流氓”,“这个贼”是母亲克拉丽丝说的。“这个家伙”是父亲菲利浦说的。“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是若瑟夫说的。

【围绕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

明确::“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母说的,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

5、教师总结: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于是,面对亲弟弟于勒“挥霍家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的三度起落浮沉,菲利普采取了“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的三种不同态度。小说绘声、绘色、绘形,细腻地描述了菲利普的言谈、神态和举止,从而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开始,小说突出了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他急切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后来,当于勒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小说又着重描绘了菲利普的神态:“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很狼狈”,从而刻画出菲利普急剧变化的复杂心理。

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比如,当菲利普准备请大家吃牡蛎时,她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她说得何等冠冕堂皇: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但究其实质,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看看这番话,我们似乎听到了她的语气声调,也不难想像出她的表情动作,更可以窥察到她的心理活动。当克拉丽丝十分意外地得知卖牡蛎的小贩竟是于勒时,她曾有过短暂的慌乱,但又很快镇静下来,沉着而冷酷地做了一步步安排:先打发丈夫“去跟船长打听一下”,以进一步证实小贩确是于勒;嘱咐丈夫“多加小心”,防止于勒“又回来吃咱们”;告诫丈夫“别叫他们看出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与丈夫商量好“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避免再遇到于勒。看了小说的这些描述,一个小说形象鲜明、姿态生动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他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本有许多可写之处,但作家却把这些都置于幕后。轻描淡写,简言略说。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的两句话:“两法郎50生丁。”“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对于他的外貌,也只有“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等一般性的描写。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然而,对“我”的描写也没有用多少笔墨。

6、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明确: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判断,关键是看谁是揭示主题的人物。本文要揭示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腐现象,而文中最能揭示这一主题的是菲利普夫妇,而“我”是见证人;于勒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篇7:《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学习重点】

字音、词义及文学常识。

【学习难点】

通过练习,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默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探究活动

(一)、亮标明确

(二)独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 )、褴褛( )、牡蛎( )、别墅( ) 恭维( )

计较( )煞白( ) 糟蹋( ) 流氓( ) 女婿( )

嘟哝( ) 撬开( ) 阔绰( ) 栈桥( )

1、解释成语

与日俱增: 狡狈不堪:

郑重其事: 莫名其妙:

3、文学常识: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 ,作者是 , 国19世纪后半期 家,他与 国的 、国的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一生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他的成名作为《 》代表作有《 》、《 》、《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 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对学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2、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的作用是

3、文中“我”叫 。本文为什么要用第 一人称来写: a 、b、。

4、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 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 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的依据:

5、在给于勒10个铜子小费这件事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

6、“我们回来的时 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 、回标测试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 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样这象于勒:”

1.文中的“我”指 ,“我们”包括 。

2.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刻画人物的?

3.从哪些词语上可以看出“父亲”见到于勒象是碰到瘟神一样。请将词语写在括号里。( )

4.这段文字深刻揭示出男主人公 的复杂心理特征。

篇8:《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课型:讲读

知识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2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能力目标: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谈出自己的新见解来。

教育目标:教学生正确对待金钱,体味人性的重要。

重点难点:

1、理解人物性格。

2、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策略方法:导读法 讨论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 投影仪 。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 160 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故事,咱们先一块来把课前的生字词读读记记,好吧?

(二)、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1 、出示幻灯片,展示生字词。

拮据 栈桥 撬开 诧异 牡蛎 褴褛

2 、找出一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纠错。

3 、教师总结正确读音,学生齐读,边读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写。

(三)、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作者是法国人莫泊桑,其成名作《羊脂球》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莫泊桑以他高超的艺术技法和深厚的文学底蕴赢得了“世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的美誉。好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近莫泊桑,走进故事,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默读中解决三个问题:

1 、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 、小说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3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教师放音乐,板书课题、作者、教学目标)

(四)、讨论并解决默读中提出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1 、学生自由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可以离开座位。

2 、对主人公的确定教师要给以适当的提示,可以从小说反映主题和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两个方面。

3 、对“我”和作者之间的不同应让学生弄清楚。

板书:菲利普夫妇

盼 忆 遇 躲

(五)、梳理情节,简单了解人物性格。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塑造人物形象必须把人物置于什么之中呢?(生答:情节)

对,那么,我们就把人物置于情节之中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人物的性格。

(把板书的情节用粉笔圈起来,大致呈“人”字形。)

1 、为什么盼于勒?(于勒来信说他有钱了,他们盼的是钱。)

2 、忆于勒属于哪种叙述方式,对情节有何作用?(倒叙,把情节推向高潮。)

3 、怎么遇到于勒的,遇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与相遇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因于勒的信二姐找到了对象,全家人到哲尔赛岛旅行,巧遇于勒。遇前,“好心人”,“正直的人”,“有办法的人”;遇后,“贼”。因为于勒没有钱,不是想象中有钱的于勒。)

篇9:《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二、能力训练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心就象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

(二) 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

1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 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 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 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

家伙、贼、流氓。

1. 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

望、赞扬à又骂又躲。

2. 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 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1. 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2. 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 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4. 引用马克思“金钱关系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冰炭难容的人互相亲密起来,使逝同水火的人互相亲吻起来。” 4、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用事例来证明。

5. 归纳本文的主题:小说意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5、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6.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意在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你是否同意,说说理由。 6、学生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家境的拮据。生活的窘迫。

(五)、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1、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2、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2、共同点:

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3、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在共同点之外又有所不同。分角色朗读。(34—38)小节。 3、不同点:

丈夫(胆小、懦弱、毫无主见)

妻子(精明、泼辣、沉着、镇定)

(六)拓展训练及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参看课文46小节,“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设想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父亲的口吻表述出来。 1、学生自由写作,互相交流。

2、提问:设想如果父母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父母亲会有怎样的表现。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学生自由写作,集中交流。

3、设问:契柯夫笔下的变色龙也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莫泊桑

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也随着于勒身份的不同而改变,是否相同。 3、学生比较:契柯夫表现沙皇制度下,人不如狗的现实,而本文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关系。人物性格不同,契柯夫表现见风使舵、奴颜婢膝、不知羞耻的走狗,本文表现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4、小说的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因素,试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4、去时景物描写衬托欢快、喜悦的心情。回来时景物描写衬托失望、沮丧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称呼变化:

①坏蛋、流氓、无赖②正直、有良心的人③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希望 恐怖、仇恨

暗线:

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出外发财——最后穷愁潦倒

主题探讨①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②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

教学反思

篇10:《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你读这小说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⑵ 层次分析(第一课时)。

2、难点:

⑴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⑵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是如何变化的?(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线、面教学和启发式: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以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生答想,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生答想)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92页,这个故事的名子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发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教师指名回答后小结。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四、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盼

第二部分:(5~19)赞

第三部分:(20~47)见

第四部分:(48~49)躲

五、布置作业

1、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于勒?

2、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原因是什么?

3、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思想?

篇11:《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素质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精妙构思。

2、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信息。

2、认真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法国作家莫泊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的朋友》以及本文等。

艺术风格以善于构筑故事情节和设计结局见长,另外用洗练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也是他的特长。

二、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1、听课文内容朗读的录音,思考问题:

⑴ 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家。

⑶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⑷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如下内容:

⑴ 于勒由一个浪荡子到富人再到一个一贫如洗的穷鬼的人生境遇的转变。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福音再到恐怖的态度转变。

⑶ 菲利普小职员身份与拮据的家庭生活的介绍的意义。

⑷ 小说结局的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对比手法的应用与体会。

学生要明晰情节的转变,人物态度的转变。

3、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完成下列练习。

体会下列句子中吃的含义。

⑴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

⑵ 可别吃得太多,吃多了伤胃。

⑶ 可要多加小心,可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说情节出人意料而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2、研讨小说主人公是谁

3、为小说另拟个结局,做口头作文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小说的特色之一是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结局,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一特色。

学生先复述课文的大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研读欣赏

1、选材构思巧。事情平常,人物普通,却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反映社会的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的病态现象。

2、情节安排巧。于勒经济地位由穷──富──穷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由撵──盼──怕──躲的转变。都由吃牡蛎的联系了起来。

3、巧设悬念。

三、问题研究

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学生对于勒、菲利普夫妇、我在文中的作用做逐一判断后,说明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改写文章结尾,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篇12:《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 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 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 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 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相关专题 我的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