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课件

芬祥小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芬祥小”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长恨歌》课件(共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长恨歌》课件

《长恨歌》课件

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听名家诵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播放视频等活动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 ) 凝脂( ) 云鬓( )骊宫( )

鼙鼓( ) 城阙( )千乘( ) 花钿( )

萦纡( )旌旗( ) 龙驭( ) 踌躇( )

马嵬( ) 悄然( ) 耿耿( )霜华重( )

衾 ( ) 临邛( )绰约( ) 玉扃( )

参差( )珠箔( ) 仙袂( ) 迤逦( )

飘飖( ) 凝睇( ) 人寰( )擘 ( )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篇2:《长恨歌》课件

人物生平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长恨歌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作者介绍

初读,通字识大意

第一部分:“长恨”的原因

诗歌反复渲染唐玄宗的重色、求色,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

“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贵妃的死,造成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 安禄山起兵范阳 ,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 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 大将陈元礼护驾 .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 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 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 , 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 , 用白绫让其自缢 , 时38岁 , 已追随皇帝.

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苏曼-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

是什么?

概括主题

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想一想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透过美景来写哀情

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

旧地重过,玉颜不见 ,故而踌躇,沾衣,信马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触景生情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焦急与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叙事见情

——托物寓情

诗歌的艺术手法

A、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B、刻划人物细腻传神

C、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D、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总结: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篇3:王安忆长恨歌课件

王安忆长恨歌课件

王安忆《长恨歌》也许源于“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受启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但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部让人感慨万千的作品。

教学设计说明

华夏民族是一个善感的民族。在落花流水中我们感慨逝去的年华;在清风明月间我们悲吟难酬的壮志;在消逝与永恒里我们咏叹生命的长恨。古人习惯于在诗歌中寻找这存在的声音,而今人亦可在小说中聆听到同样的悲鸣。

《长恨歌》也许源于“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受启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流”,但这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部让人感慨万千的作品。屋檐上四处张望的鸽子、里弄间咿咿呀呀的留声机、阁楼上垂着流苏的碎花窗帘,一种浓郁的怀旧情绪从文中流淌出来,那是历史的跫音,又似上海的情怀。

选择《长恨歌》是因为有感于这种怀旧情绪。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选好的作品,无疑是教学的捷径。选择小说一是因为它更直观可感,二是因为一部优秀的小说应该具有诗的魅力,而《长恨歌》正是这样的作品。它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情、人性,让学生可以在别人的故事中历炼自己的人生。

课堂实录

导语:

这里有华丽的旗袍、洁白的鸽子、潮湿的空气、连绵的雨、繁华的夜。上海的里弄走出了王琦瑶,故事由此拉开了序幕,今天让我们随王安忆女士的笔走入上海这座城市,走入上海的故事,共同来吟唱《长恨歌》。

我知道班级已经有几位同学读过这篇作品,下面请这几位同学来完成表格的填写,让我们共同来熟悉故事。

(多媒体展示表格)

时 间 地 点 女 主角 男 主 角   关系     礼物  
      上海闺阁       王琦瑶               纯真的爱
    李 主 任    
  解放 后     康 明 逊   女儿的父亲    
    真诚的帮助
    八 十 年 代     平 安 里         女儿的朋友      
长 脚    

学生:作品的开始时间是四十年代。

学生:王琦瑶的一生始终在上海度过。从闺阁走出,来到爱丽丝公寓,再走进平安里,最终消亡在平安里摇曳的灯光下。

学生:我认为将“纯真的爱”和“真诚的帮助”作为礼物送给王琦瑶的人是程先生。他也是作品中唯一懂得爱的人。

教师:你的分析很透彻。

学生:80年代出现在王琦瑶生命中的男人是老克腊。王琦瑶爱上了自己女儿的朋友,甚至为了挽留他的爱想把自己珍藏的一匣黄金送给他,因此我认为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应该是一种对爱情的幻想,很美,但也很残酷。

教师:是啊,她只是被短暂的幸福迷了眼,她只是有些虚荣有些轻浮,经不住虚幻美的诱惑,于是现实狠狠的给了她一巴掌。

学生:作为女儿的朋友的长脚他与王琦瑶的关系很简单,为了那盒黄金,他勒死了王琦瑶,所以他与王琦瑶的关系应该填生命终结者。(笑)

学生:我不同意,我认为杀死王琦瑶的是她自己,长脚只是一个执行者罢了。

教师:读书就要有个性的见解,很好。

学生:李主任是王琦瑶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作为上海要员的他如果不保养王琦瑶,那么也许王琦瑶就嫁给了程先生做一个幸福快乐的平凡女人了,所以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应该是残酷的命运。

学生:我来说说康明逊,在作品中他是真正与王琦瑶两情相悦的男人,他是王琦瑶女儿的父亲,可是他也是一个自私、懦弱的人,他爱却不敢承担责任,相反王琦瑶却比他更勇敢,没有怨恨,一个人抚养女儿。所以他送给王琦瑶的礼物既是一个女儿,也可以说是人性的自私。

教师:在《长恨歌》中,她就这样信步而来,带着少女的青涩,一脚踏进了诱惑的世界,站在本不属于她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出注定是悲剧的戏。李主任也好,程先生也好,结局就只有残酷。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你给它以浮华与虚荣,它便还给你空虚与坎坷。

教师:大家谈得很精彩,让我们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有了大体的认识,那么这节选修课让我们共同去体味这部出色的作品吧!

关于作者:

提问:请同学们以关键词的形式介绍作者?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上海” 王安忆 1954年3月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定居上海。1987年应聘上海作家协会专事写作至今。她几乎一直生活在上海,所以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上海色彩。我还看过她的《启蒙时代》,也是以上海为背景的,所以我认为王安忆有“上海情结”

教师:你说得很好,就象贾平凹有商州情结、陈忠实有陕西情结、迟子建有鄂温春情结一样,对乡土的热爱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女作家”。王安忆的作品有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我记得有关的评论是这样说的“在王安忆的这一系列小说中,我们读到了内在的舒缓和从容” 。我觉得那是一种女性的气度。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母亲”。 她的母亲是现代著名小说《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所以我觉得在文学修养上王安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她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之一吧!

教师:你的意思是“虎父无犬子”吧(学生笑), 确实王安忆对文字的敏感是产生于婴儿期的,那对文字特有的感受能力和驾驭能力使她的作品多了一分华丽与圆润,也使她成为当代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

学生:我的关键词是“茅盾文学奖”。它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所有获奖作品的艺术水平都很高,《长恨歌》是第五届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

教师:大家对王安忆的认识很全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投影展示: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深入上海市民文化的一方天地,抒写了一位四十年代平民出身,美丽善良而又柔软的女性不幸的一生和悲剧的命运。——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

教师:这段颁奖词肯定了王安忆的艺术成就,下面我们就从“上海”和“女性”两个角度来阅读作品的选断《围炉夜话》,寻找上海的“蕊子”!

提问:请大家默读作品找出文中体现上海特色的语句!

学生:(读原文)严师母无限感慨的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

上海是一个精致的城市,它的审美倾向就是华丽,所以上海人关注精致的生活,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对服装的重视,小海作家张海玲不是说“生活是一袭华丽的袍子嘛,将生活比作服装,这也许是上海的特色吧。

老师:精致、理性、冷静是人们历来对上海人的文化品味的定位。

学生:(读原文)他们的白天都是打发过去的,夜晚是悉心过的。

上海有夜都之称,相信“夜上海”这个名称大家一定不陌生,霓灯初上,歌舞升平是上海的一种怀旧情绪。这段故事发生在1957年,此时,上海也失去了旧有的繁华之夜,但悉心的.过夜生活,这到底是上海的文化气息。

学生:刚才姜珊的回答提醒了我,文本一开头写到“这是1957年的冬天”。1957年冬天也就是说快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代了,此时中国的政治可以说如火如荼,可是小屋中的几个人却只关心零食、衣服,说着“最最闲来无事的闲话”,做着一些简单的游戏,“挑棚子”“九连环”“七巧板”,这些都体现上海小市民的自私与封闭。我认为王安忆在以一种平静而琐碎的口吻,陈述上海市民生活的底子,它隐约透露出一种担忧,一种批判。

老师:你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没有忘记情节所处的时代背景,这说明你是一个会读小说的人。人是不可能离开她所处的历史背景而独立存在的。

学生:文中出现了很多食品,如“糖年糕,炒春卷,核桃仁,炒栗子,糯米圆子,酒酿。它们都是甜食,这也体现了上海的特色。我读过汪增祺先生的散文集《五味 》,正如汪先生说,饮食也是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体现了不同人情风味。

学生:(读原文)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想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

在一个将“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竟然认为穿衣比吃饭更重要,我想也只有上海才会生成这样的怪胎。

教师:鲁迅《上海的少女》写到,“在上海生活……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地检查入门券,大宅子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老师:大家谈得都很到位,作者在“围炉夜话”这一情节中并没有告诉我们王琦瑶的小圈里的人交谈的内容,但她其实却比直接的记叙告诉了读者更多的东西,这也许就是静水流深,雪落无声的境界吧。

提问:《长恨歌》中有大量这样的文字写弄堂、流言、闺阁、爱丽丝公寓、邬桥、平安里,这些上海的标签构建了故事的风骨,那么这细碎的描写是闲笔吗?

学生:我觉得作者的设计是刻意的,那一曲长恨歌,必须在上海的弄堂中悄然响起,也必须结束在弄堂里摇曳的灯光下。它对人物的命运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学生:我也认同宋爽的观点。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是一道浮华与荒凉交织的世界。弄堂、流言、留声机,爱丽丝公寓、华服、钻石…..开场大篇幅的叙写上海的真实生活,将王琦瑶的出场常渲染成惊艳,仿佛上海的全部美与丑在此距焦。

学生:我想王安忆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在向读者揭示“为何上海会是个如此令人着迷的地方?”这里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大世界,这里是一个衣香鬓影的温柔乡。上海滩是是滩,它的文化特质就是开放,它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消融一切,高尚的、真诚的、卑微的,肮脏的、被黄浦江的浪头,激碎在岸边。它的魅力是它的纸醉金迷,是它隐藏着神秘弄堂,更是抑郁复杂的人心和繁杂的生活。

老师:人是特殊环境中的人物,这是小说吸引力的集中体现。

学生:我认为文章中关于上海特色的介绍其实也是在交待本文的文化背景。一个关注面子比关注里子更多的地方,才会产生这么多光怪陆离的人!表现波澜不惊的王琦瑶,每天来混吃食却又人骨子里瞧不起严师母、王琦瑶这群人的混血儿“萨沙”等,这些怪胎出生在上海滩,是如此的恰当,甚至是很和谐的。

老师:你的观点很好,老师也认为环境描写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

刚才大家一致认为文中对上海文化特色交待是极其重要的!就像巴黎圣母院之于扎西莫多,沙皇统治时代之于安娜卡列尼娜。环境、文化、心理造就了一篇成功的小说,读《长恨歌》我们不仅感慨于故事,那种关于上海的苍凉与落寞时时敲击着我们的心。

提问:将历史、城市作为作品的底色是本文的一大亮点,那么你觉得《长恨歌》还有那些突出的艺术特色呢?

学生:我认为王安忆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即苍凉。苍凉的爱情,每一个给王琦瑶的爱情幻想的男人最后带给她的都是残酷。里弄里的风景是黯淡、氤氲的,人物的命运是在无望中挣扎,上海的女子把眉毛涂黑,涂上朱红的唇膏,深色的胭脂,然后把泪掩藏。

老师:张爱玲说,执子之手是最悲哀不过的诗句,因为牵手之后便是放手。苍凉和寂寞是繁华的上海女子真正的“底子”。

学生:王安忆则是冷酷的,《长恨歌》中没有爱情。李主任对王琦瑶是一种占有的欲望,康明逊、长脚体现了男人的猎艳心理,而程先生对王琦瑶的痴迷则更多是一种对不可能得到的事物的不甘心态。所以王琦瑶不会幸福,必将走向死亡。

教师:你的视角很新颖,你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动笔写一写,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学生:我想谈谈语言特色。作品中的语言多用对比和意象叠加的手法来营在造氛围。(读原文)“在后弄的黑洞洞的窗户里,不知哪个就嵌着这样纯洁无瑕的梦,这就像尘嚣之上的一片浮云,恍饶而短命,却又不知自己的命短,还是一夜复一夜的”。 “黑洞洞的窗户”,“纯洁无瑕的梦”,“短命,却又不知自己的命短的云”,这样的文字大量地出现在小说中,意味深远。平安里、闺阁、里弄、流言、摇曳的灯光,这些意象始终回荡在《长恨歌》中。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王安忆运用了纯叙述的语言风格。我们节选部分的文字只有一句对话,其他的文字即使是人物的语言也是一个人的独白,如(读原文82页,最后一段,略)。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是:“《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

学生:王安忆作品风格是精雕细琢的华丽。她不同于男性作家如鲁迅的犀利,她们有着女性作家独有的温情,即使是批判,也能从文字的间隙中寻找她深沉的爱。

学生:我觉得王安忆的《长恨歌》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生活的片段一个接一个扑面而来,黯淡的意象层层堆积,我们就这样被她轻易地带回到旧时光中,或许快乐,或许悲伤。我觉得王安忆的小说也有这种感觉,表面平淡,低色却是荒凉。

教师:李碧华评价张爱玲时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这样一位女子。那么听了你的评价,我想说文坛不会寂寞,这样的女子不只一位。赋予荒凉以色彩,只有这样的女子能达到此种艺术境界。

自五四运动以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风格迥异,下面让我们做一个拓展训练,请大家以“我喜欢——————,我亦欣赏————。”为形式仿句,谈谈你喜欢的其他女作家与王安忆的风格差异。

学生:我喜欢王安忆的繁复,我亦欣赏冰心的淡雅。

学生:我喜欢王安忆的对于爱情的冷静和透彻分析,我亦欣赏三毛的为爱走天涯。

学生:我喜欢安意如的古典情怀,《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追忆,我亦欣赏王安忆的上海情结,《长恨歌》歌不尽哀伤的无奈。

学生:我喜欢王安忆的真实,我亦欣赏林徽音的温暖。

学生:我喜欢萧红的自然天成,我亦欣赏王安忆的精雕细啄。

有人说比较是最好的阅读方法,今天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更坚信这句话了,鉴于时间有限,很多同学还没有发表看法,那么让我们课下以作业的形式继续交流吧。

作业:

查找资料写一篇文学短评《我谈《<长恨歌>》

结语:

将人文关怀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透过故事,解析历史进程,细腻而又不失大气,王安忆用《长恨歌》再次诠释了经典的内涵。希望同学们课后用心再去读《长恨歌》,有更多的收获。

感想

文学是浩瀚的海,多想有一日驾一叶扁舟,携二三知己,提清酒一壶,穿行于唐风汉雨之间,观诗之壮美,品词之妩媚,悟人生之真谛。

今天,选修课的设置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翻开教材,扑面而来的有古韵悠悠的经典名著,有至情至深的纯美诗歌,有质朴厚重的历史散文,有动人心魄的优秀小说,甚至有刀光剑影的武侠江湖。文学的殿堂原来如此宽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选修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选修课正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为所有的学生打开了文学之门。

道家云,“至法乃无法”。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是“雪落无声”“静水流深”。教师不刻意去指导学生,不再做海上航行的舵手,而是做与学生共同畅游的观光者。在选修课上,让“交流”成为主旋律,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探讨”成为选修课的灵魂,以求索精神去探寻作品的精髓,人生的要义。让“比较”成为选修课的风格,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让“拓展”成为选修课的延伸,在拓展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

篇4:长恨歌课件教案

《长恨歌》教案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 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 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白居易与元缜等人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诗歌风格通俗晓畅,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色。

2、文体介绍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辞海》注曰:“行”是乐曲的意思;“歌”与“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来就有“歌行”一体。

3、背景介绍

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陈鸿《长恨歌传》)

三、赏析诗歌

1、听朗读,梳理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 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 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见课件)

3、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2)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请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3)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 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的内在原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恨的直接原因。

4、杨玉环的美千古传诵,找出你喜欢的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美貌的诗句,并加以赏析。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这一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杨玉环的花容月貌顷刻之间使所有的宫娥嫔妃黯然失色。诗人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玉环的倾城倾国之貌。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这两句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杨贵妃的愁思和寂寞。以美丽洁白的梨花喻贵妃娇美的容颜,玉容寂寞,梨花孤独(一枝);玉容流泪,梨花带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多个相似点。

5、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1)烘托。“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2)美景衬哀情。“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3)叙事见情。“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4)触景生情,渲染。“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6、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1)讽喻说。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2)爱情说。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

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7. 小结。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元好问一问问千古。

“情”是何物?情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河,涓涓不绝,流出了黄面孔,流出了黄土地,流出了华夏大地的众生芸芸。 情是一朵动人的花。在这朵花里,充盈了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无尽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蝶舞双双。这朵爱情的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寻寻觅觅”,柳永的“无语凝噎”,陆游的“几年离索”,王维的“南国红豆”。这朵花凄美哀, 情是一棵感人的树。这棵树里,充满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阳;欧阳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励。这棵友情的树,深藏着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韦应物的“相送情无限,泪襟比散丝”;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棵树浓郁隽秀。

篇5:白居易《长恨歌》上课课件

白居易《长恨歌》上课课件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长恨歌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作者介绍】

初读,通字识大意

第一部分:“长恨”的原因

诗歌反复渲染唐玄宗的重色、求色,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

“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贵妃的死,造成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 安禄山起兵范阳 ,六郡附之, 次年长安失守, 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 大将陈元礼护驾 .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 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 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 , 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 , 用白绫让其自缢 , 时38岁 , 已追随皇帝17年.

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 “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分析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思考:本诗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人物能画等号吗?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化了的。

《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点明了唐明皇的好色,唐玄宗李隆基从“求不得”到“夜专夜”,从“不早朝”到“看不足”,这些都表现了他的贪色荒政。马嵬坡兵变贵妃陨命之后,诗人极力刻画人物内心中揪心的恨。

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逃蜀途中 见月伤心,闻铃断肠,寂寞悲苦

还都路上 不见玉颜,踌躇不去,追怀忆旧

还宫之后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道士觅魂 上穷碧落下黄泉,遂教方士殷勤觅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的唐明皇虽是一个迷色误国的荒唐君主,然而作为一个人,他也有着普通人的真情。这种哀婉缠绵的真情读来颇为动人,令人回肠荡气。而诗人笔下的杨贵妃不仅是一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倾国美人,而且是一个重情重义,忠贞不渝的可敬可佩的女子。诗中的最后一节描写“闻道汉家天子使”,杨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惊喜(梦魂惊)、急切(花冠不整下堂来)、悲楚(玉容寂寞泪阑干)、委屈(梨花一枝春带雨)。托物寄情、重申前誓更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可敬女子形象。

苏曼-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

是什么?

概括主题

一方面,诗人的长恨是对作为君主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荒淫祸国的叹恨。唐玄宗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憾事,诗人以这个爱情悲剧劝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能再重蹈覆辙,引来千古遗恨,表达了对作为帝妃身份的李杨二人的爱情造成的客观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叹恨 。另一方面,又强烈地表现了李杨二人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对作为普通情侣身份的李杨二人爱情凄凉结局的无尽怅恨。 可以说本诗的主题既有批判,也有歌颂。

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想一想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相关专题 长恨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