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说课稿

沉默如海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沉默如海”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说课稿(共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说课稿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说课稿

该课为“交互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例运用。“交互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究,交换信息,最终达到构建学生新的认知心理结构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即传授)。创造性就像种子,它需要的是适合孕育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环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设法创设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线索,它的运行是从提问开始,分析和探究问题为主要核心,归纳、总结为高潮,最后解决和提出新问题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是不断探索,螺旋上升,从较低级走向更高级的过程。而配合以交互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实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不断地参与、引导和修正,使探究始终围绕主题展开,并逐步深入。师生交互共究这一形式,创建了培养创新性的良好环境。

一、本节课综述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研究复杂的多运动因素共同参与时的运动规律(教材仅研究两个分运动的参与),以及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合成与分解的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为以后学习习近平抛运动乃至研究一般曲线运动打下基础。基于这一原因,该节课应更多地研究矢量分析的共性。问题的提出和探究,虽然是以运动量(位移S和速度V)为核心,但应注重与力学量(力F和对应的加速度a)进行类比,在方法上要重视图象法在矢量分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不仅要达到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更应拓展该定则在矢量分析中的普遍意义,使学生掌握矢量合成与分解的一般原理,学会运用作图这一最直观和最简洁的分析矢量问题的方法。考虑到探究该问题还刚刚开始,所以,我把重点放在运动的合成上。

二、模式运用和流程

由于平行四边形定则已经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学过,所以新课的引入可以从复习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入手。力和运动从矢量分析的角度看虽然相似,但总还有不同的地方,故初级探究应建立在实验和事实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采用新教材中的“红蜡小圆柱体上浮”演示实验来展示运动合成的情景。因实验的可视性较差,又设计了多媒体动画——吊塔模型。通过演示和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基础。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写在小纸条上,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适合本节课探究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用多媒体投影到屏幕上,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补充问题使其完整。本节课围绕重点内容可进行深入探究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一些:①分运动和合运动在时间上有什么关系?②运动可以合成吗?③小蜡块竖直向上的.运动跟水平向右的运动是否相干?④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成是否还是匀速直线运动?⑤运动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吗?考虑到各人深入探究的时间不同,也考虑到探究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我增加了一个很适宜深入深究的问题:轮船渡河的情形是否也与上相似?你能把匀速的轮船在均匀流动的河水中渡河的各种情形挑选有代表性的画出来吗?这一阶段宜安排5—10分钟。

深入探究需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所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我在操作中实施以同组的前后四人为一组,并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讨论后把共同一致的意见以简略的方式写在纸上,推荐一位代表发言。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全场参与讨论,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问,进行方法指导,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发挥其主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其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达到了交互的目的。这一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科学争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时间一般可安排10—20分钟。

深入探究达到一定的程度,基本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后,即可进入归纳探究。(在进入归纳探究前,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逻辑学上有关归纳推理的概念和方法,以实现在课堂上适时插入科学方法教育。)一般来说,各个小组的探究成果不尽相同,教师可选派探究较完整全面的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方法可各种各样,可以让各小组把探究成果写在纸片上用多媒体放映,也可让小组选派代表讲演等,不足的地方还可让其他小组补充,教师也可补充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归纳性的材料。这一环节不仅可完善学生的思维机制,还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一流程可控制在5~10分钟。

归纳探究的完成,标志着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突破,从学生的角度讲,预示着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点的初步领会和掌握,是探究的一个高潮的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探究工作的完结。紧接着的是发散探究的开始,这一阶段实际上也就是应用、提高阶段。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教师要有预见性地挑选一些既有利于巩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又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题。选题应根据教学内容因地制宜,既可以选择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也可从“小”、“精”、“活”上下功夫,选择形式多样、适合学生参与探究的问题。训练时应提倡学生先独立思考,展开自主性探究,在探究遇到困难时才与其他同学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时将充分地体现出来,要精心设计、提出如何使学生把探究工作引向深入的问题,为以后研究平抛运动打下基础。我设计的发散探究问题如下:我们已经得出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分运动必须是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两个直线分运动的其中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另一个是匀加速运动,请你想一下,合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然后,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我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以下两个积件:①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②一个匀速直线运动,一个初速不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得到两种情况下都是曲线运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还可向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题:如果两个直线分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你认为合运动是什么呢?这里要说明的是:两个分运动在同一直线上时的运动的合成,可以作为简单的特例让学生课后看书自学。

在“交互探究”教学中,所设置和发现的问题有一部分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特别是在发散探究的最后阶段所设置的问题,课堂上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同时,对问题的引伸拓展,深入探讨还会引发新的更多的问题,需要留在课后让学生反复思考争论,甚至实验证实。即使问题探究相对圆满,教师也应开发一些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优秀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应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入。我布置的课后思考题为:某人骑车以速度V人→地向东行驶,刮南风(风速大小也为V)。试问人感到风从何处吹来?设置的课后思考题应尽可能生动和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令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延伸活动的自发开展。

三、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交互探究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注意探究的问题适合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第二,该模式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而不是结果,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温床,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对待,不能一带而过,如果真的出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留待课后解决了再告诉学生;第三,交互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以肯定为主,让学生有成功感,即使学生的探究存在问题,也应着眼于从思路、方法上加以引导,而不能简单地否定了事。要牢记:创造性来源于良好的环境 .

篇2:物理教案-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具体运动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

2、利用矢量合成的原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具体情况,会用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位移、速度合成和分解的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练习和理解,发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演示实验、例题、对运动合成和分解轨迹的分析、思考与讨论,但都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层层深入,由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最后对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教法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所用的器材、材料都比较容易得到,实验也容易成功.此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一些重要的结论规律都是由演示实验分析得出的.观察红蜡块的实际运动引出合运动,并分析红蜡块的运动可看成沿玻璃管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一起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得出分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蜡块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两个分运动之间是不相干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关系,在演示中比较直观.而明确了它们的同时性,就容易得出合运动和分运动的速度关系.因此,课本在这里同时讲述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及速度的关系.即找到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工具,所以在处理一个复杂的运动时,首先明确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某一时刻的合速度、分速度、加速度,某一过程的合位移、分位移.课本中合运动的定义是: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 )通常叫合运动,即实际发生的运动,也理解为研究对象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运动,再给学生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确定合运动.如:

1、风中雨点下落 表示风速, 表示没风时雨滴下落速度,v表示雨滴合速度.

2、关于小船渡河(如图):  表示船在静水中的运动速度,方向由船头指向确定.  表示水的流速,v表示雨滴合速度.

在研究雨滴和船的运动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雨滴、小船实际运动(合运动).

注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合矢量在对角线上,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关于例题:例1:将演示实验过程定量讨论.给出两个分运动 、及合、分运动的时间 ,求合速度 .

法一;先求出两个分速度  再利用矢量合成求v.

法二:先利用矢量合成求出s,再由  求出v.

例2:飞机飞行给出  及与某一分速度角度,来求另外两个分速度.其思路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几何关系,再利用数学计算解决分速度问题.

两道例题很简单,但合、分运动关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合、分运动的理解.

关于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课本以蜡块的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都是直线运动.为了搞清楚蜡块哪种情况下做直线运动,哪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两个直线的合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研究复杂的运动,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分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情况.

关于思考与讨论:本节只研究了互成角度的运动,其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初速度为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的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该运动也满足矢量合成规律(注意正方向),使我们对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重点:

对于一个具体运动确定哪个是合运动以及合、分运动的关系(矢量图),并能用矢量合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合运动的理解.

主要教学设计:

由演示实验引出课题.首先介绍实验装置及研究对象,然后演示两个过程:红蜡块匀速上升;红错块匀速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向右水平匀速移动.观察蜡块轨迹――倾斜直线,从而引出课题.我们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可以用到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实际运动参与两个运动,本例中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而实际运动沿倾斜直线运动.

一、如何确定一个具体运动的合运动及分运动?

1、合运动----研究对象实际发生的运动

2、合运动在中央,分运动在两边

讨论:有风天气雨滴下落、小船过河,加深同学们对合运动,就是研究对象实际发生运动的理解.(结合课件1、2).

引导分析:雨点斜落向落到地面,此实际运动方向为合速度方向;注意区别船头方向为分速度方向,而船实际航行方向为合速度方向.

进一步研究合、分运动关系,(由演示实验说明)重新演示红蜡块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管不动,蜡块匀速上升管长度所用时间 ,管水平匀速移动蜡块匀速上升,观察并记录直到蜡块到达管顶所用时间t.由 和t的关系再结合课件l、2得出:

二、合、分运动关系

1、合、分运动的等时性

2、合、分运动关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利用矢量合成与分解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1  学生自己分析:已知两分运动位移 、及合运动时间 (先画v、s矢量图)

方法一:

方法二:

例2  思路:先画矢量图,并标已知、未知,然后由几何关系求两分速度

四、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的确定

演示实验中蜡块同时参与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右两个运动,其合运动轨迹是直线.任何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一定是直线吗?

讨论方法:图像方法

写出关于两个方向运动性质位移方程,取不同时刻描点.

分两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利用课件3演示

基础好的学生探究活动(活动方案见下面)

探究活动

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本章节最后两段及习题中最后一道题,然后找出研究方法.(图像方法)

互相交流: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总结: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给予评价,最后提出若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如何?两个分运动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又是如何?

篇3: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具体运动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

2、利用矢量合成的原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具体情况,会用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位移、速度合成和分解的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练习和理解,发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演示实验、例题、对运动合成和分解轨迹的分析、思考与讨论,但都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层层深入,由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最后对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教法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所用的器材、材料都比较容易得到,实验也容易成功.此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一些重要的结论规律都是由演示实验分析得出的.观察红蜡块的实际运动引出合运动,并分析红蜡块的运动可看成沿玻璃管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一起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得出分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蜡块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两个分运动之间是不相干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关系,在演示中比较直观.而明确了它们的同时性,就容易得出合运动和分运动的速度关系.因此,课本在这里同时讲述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及速度的关系.即找到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工具,所以在处理一个复杂的运动时,首先明确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某一时刻的合速度、分速度、加速度,某一过程的合位移、分位移.课本中合运动的定义是: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  )通常叫合运动,即实际发生的运动,也理解为研究对象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运动,再给学生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确定合运动.如:

1、风中雨点下落  表示风速,  表示没风时雨滴下落速度,v表示雨滴合速度.

2、关于小船渡河(如图): 表示船在静水中的运动速度,方向由船头指向确定. 表示水的流速,v表示雨滴合速度.

在研究雨滴和船的运动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雨滴、小船实际运动(合运动).

注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合矢量在对角线上,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关于例题:例1:将演示实验过程定量讨论.给出两个分运动  、 及合、分运动的时间  ,求合速度  .

法一;先求出两个分速度 再利用矢量合成求v.

法二:先利用矢量合成求出s,再由 求出v.

例2:飞机飞行给出 及与某一分速度角度,来求另外两个分速度.其思路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几何关系,再利用数学计算解决分速度问题.

两道例题很简单,但合、分运动关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合、分运动的`理解.

关于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课本以蜡块的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都是直线运动.为了搞清楚蜡块哪种情况下做直线运动,哪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两个直线的合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研究复杂的运动,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分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情况.

关于思考与讨论:本节只研究了互成角度的运动,其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初速度为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的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该运动也满足矢量合成规律(注意正方向),使我们对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篇4: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教案

教学重点:

对于一个具体运动确定哪个是合运动以及合、分运动的关系(矢量图),并能用矢量合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合运动的理解.

主要教学设计:

由演示实验引出课题.首先介绍实验装置及研究对象,然后演示两个过程:红蜡块匀速上升;红错块匀速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向右水平匀速移动.观察蜡块轨迹——倾斜直线,从而引出课题.我们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可以用到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实际运动参与两个运动,本例中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而实际运动沿倾斜直线运动.

一、如何确定一个具体运动的合运动及分运动?

1、合运动----研究对象实际发生的运动

2、合运动在中央,分运动在两边

讨论:有风天气雨滴下落、小船过河,加深同学们对合运动,就是研究对象实际发生运动的理解.(结合1、2).

引导分析:雨点斜落向落到地面,此实际运动方向为合速度方向;注意区别船头方向为分速度方向,而船实际航行方向为合速度方向.

进一步研究合、分运动关系,(由演示实验说明)重新演示红蜡块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管不动,蜡块匀速上升管长度所用时间  ,管水平匀速移动蜡块匀速上升,观察并记录直到蜡块到达管顶所用时间t.由  和t的关系再结合l、2得出:

二、合、分运动关系

1、合、分运动的等时性

2、合、分运动关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利用矢量合成与分解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1 学生自己分析:已知两分运动位移  、 及合运动时间  (先画v、s矢量图)

方法一:

方法二:

例2 思路:先画矢量图,并标已知、未知,然后由几何关系求两分速度

四、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的确定

演示实验中蜡块同时参与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右两个运动,其合运动轨迹是直线.任何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一定是直线吗?

讨论方法:图像方法

写出关于两个方向运动性质位移方程,取不同时刻描点.

分两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利用3演示

基础好的学生探究活动(活动方案见下面)

探究活动

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本章节最后两段及习题中最后一道题,然后找出研究方法.(图像方法)

互相交流: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总结: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给予评价,最后提出若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如何?两个分运动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又是如何?

篇5:力的分解与合成

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矢量运算的法则

力是矢量,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而应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来确定其矢量和。

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间的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个法则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角形定则

即将需要合成的两个力首尾相接,从一个力的始端向另一个力的末端引有向线段,该有向线段的大小和方向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个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两者是等效替代关系。

力的分解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矢量和标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遵循算术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的正交分解法

将一个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手分力的分解方法叫做力的正交分解法。

篇6:高三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习教案

高三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习教案

一、合运动与分运动

1.合运动与分运动定义:如果物体同时参与了两种运动,那么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叫做那两种运动的合运动,那两种运动叫做这个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2.在一个具体问题中判断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的关键是弄清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是哪个,则这个运动就是合运动。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就是物体相对地面发生的运动,或者说是相对于地面上的观察者所发生的运动。

3.相互关系

①运动的独立性:分运动之间是互不相干的,即各个分运动均按各自规律运动,彼此互不影响。因此在研究某个分运动的时候,就可以不考虑其他的分运动,就像其他分运动不存在一样。

②运动的等时性:各个分运动及其合运动总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束,经历的时间相等;因此,若知道了某一分运动的时间,也就知道了其他分运动及合运动经历的时间;反之亦然。

③运动的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的效果与合运动相同。

④运动的相关性: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这是处理复杂运动的一种重要方法。

1.定义:已知分运动的情况求合运动的情况,叫做运动的合成。

已知合运动的情况求分运动的.情况,叫做运动的分解。

2.实质(研究内容):运动是位置随时问的变化,通常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质就是对描述运动的上述物理量的合成与分解。

3.定则:由于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均是矢量,而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4.具体方法

①作图法:选好标度,用一定长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分运动或合运动的有关物理量,严格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画出平行四边形求解。

②计算法:先画出运动合成或分解的示意图,然后应用直角三角形等物理知识求解。

三、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的判断方法

1.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后进行判断:

①若a=0(分运动的加速度都为零),物体沿合初速度v0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若a0且a与v0的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a与v0同向时做加速直线运动;a与v0反向时先做减速运动,当速度减为零后将沿a的方向做加速运动;a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若a与v0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则合运动是曲线运动,a恒定时,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分别研究下列几种情况下的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必是直线,如小船过河问题;

②相互垂直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一定是曲线,如平抛运动;

③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的轨迹可能是直线(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在一直线上),也可能是曲线(合运动的初速度v0和加速度a不在一直线上):

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在小船过河问题、绳端速度分解问题中的应用

篇7:第五章 曲线运动(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在具体问题中知道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

2.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3.知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三 德育目标:

使学生明确物理中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将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

教学重点:

对一个运动能正确地进行合成和分解。

教学难点:

具体问题中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训练法、推理归纳法、电教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cai课件、玻璃管、水、胶塞、蜡块、秒表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曲线运动,它比直线运动复杂,为研究复杂的运动,就需要把复杂的运动分为简单的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用的一种方法──运动的合成各分解。

二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能在具体实例中找出分运动的合运动和合运动的分运动。

2.知道什么是运动的合成,什么是运动的分解。

3.理解合运动和分运动的等时性。

4.理解合运动是按平行四边形定则由分运动合成的。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合运动和分运动

(1)做课本演示实验:

a.在长约80—100cm一端封闭的管中注满清水,水中放一个由红蜡做成的小圆柱体r(要求它能在水中大致匀速上浮),将管的开口端用胶塞塞金。

b.将此管紧贴黑板竖直倒置,在蜡块就沿玻璃管匀速上升,做直线运动,记下它由a移动到b所用的时间。

c.然后,将玻璃管重新倒置,在蜡块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观察到它是斜向右上方移动的,经过相同的时间,它由a运动到c:

(2)分析:

红蜡块可看成是同时参与了下面两个运动,在玻璃管中竖直向上的运动(由a到b)和随玻璃管水平向右的运动(由a到d),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a到c)是这两个运动合成的结果。

(3)用cai课件重新对比模拟上述运动

(4)总结得到什么是分运动和合运动

a:红蜡块沿玻璃管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做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叫做分运动。

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叫做合运动。

b:合运动的(位移、速度)叫做合(位移、速度)

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叫做分(位移、速度)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1)

(2)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例题分析

1.用投影片出示课本例一

2.出示分析思考题

(1)说明红蜡块参与哪两个分运动

(2)据实验观察知道,分运动和合运动所用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3)红蜡块的两个分速度应如何求解?

(4)如何分解合速度

3.分析解答上述几个问题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解题过程

解:竖直方向的分速度

水平方向的分速度

合速度:

4.同学们看课本的解题过程,并说明是如何求解的。

三 巩固训练

1.飞机以速度v斜向上飞行,方向余水平方向成30o角

(1)分析飞机的分运动个合运动

(2)求出水平方向的vx和竖直方向的vy

2.分析:两个分运动是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他们的合运动不是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它们的合运动是直线运动?

四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什么是合运动和分运动

2.什么是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3.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分运动和合运动具有等时性

五 作业

篇8:第二节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案例

第二节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案例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曲线运动的特点,速度方向在该点切线方向上且时刻在变,因此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2)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根据学生理解能力,可将曲线运动的条件深化,即平行速度的力只改变速度大小;垂直速度的力只改变速度方向,可根据力的效果将合外力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分解;

(4)了解合运动、分运动,掌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5)由分运动的性质及特点综合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轨迹。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有关教学软件,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总结概括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处理复杂运动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并激发学生兴趣。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研究船渡河运动,假设水不流动,可以想象出船的分运动;又假设船发动机停止工作,可想象出船只随水流而动的另一分运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运用物理学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1.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曲线运动为什么是变速运动,理解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定则;

2.已知两个分运动的性质特点,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轨迹,学生不容易很快掌握,是教学的难点,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每个分运动的初始值(包括初速度、加速度以及每个分运动所受的外力)进行合成,最终还是用合运动的初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关系来判断。

1.乒乓球、小铁球、细绳。

2.斜槽、条形磁铁、铁球、投影仪、计算机软盘、彩电。

机械运动可以划分为平动和转动,而平动又可以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所以曲线运动属于平动形式,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仍然可以看成一个质点,曲线运动比直线运动更为普遍。例如,车辆拐弯;月球绕地球约27天转一圈;地球绕太阳约一年转一周;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约2.2亿年转一周。

因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连续发生变化,我们很难直观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方向。可以设想如果某时刻的速度方向不再发生变化,物体将沿该时刻的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几种现象。

(1)让学生回答,绳拉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当绳断后小球将沿什么方向运动?(沿切线方向飞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绳断后小球速度方向不再发生变化,由于惯性,从即刻起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沿切线飞出。

(2)教材内容:砂轮磨刀使火星沿切线飞出,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被磨掉的炽热微粒速度方向不再改变,由于惯性以分离时的速度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又如,让撑开的带有雨滴的雨伞旋转,雨滴沿伞边切线方向飞出(与上例同理)。

(3)在想象与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得出: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上。并引导学生注意到: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可能同时变化,但速度的方向是一定改变的,速度是矢量,方向一定变,速度就一定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可知,速度的变化一定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必然由外力引起,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并且方向相同。随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如果合外力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绳拉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绳子的拉力T起什么作用?(改变速度方向)

(3)演示实验(用投影仪或计算机软件):让小铁球从斜槽上滚下,小球将沿直线OO′运动。然后在垂直OO′的方向上放条形磁铁,使小球再从斜槽上滚下,小球将偏离原方向做曲线运动。又例如让小球从桌面上滚下,离开桌面后做曲线运动。

(4)观察实验后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如下:

①平行速度的力改变速度大小;

②垂直速度的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③不平行也不垂直速度的外力,同时改变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④引导学生得出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外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物体的运动往往是复杂的,对于复杂的运动,常常可以把它们看成几个简单的运动组成的,通过研究简单的运动达到研究复杂运动的目的。

①把注满水的乒乓球用细绳系住另一端固定在B钉上,乒乓球静止在A点,画出线段BB′且使AB≈BB′(如图5),用光滑棒在B点附近从左向右沿BB′方向匀速推动吊绳,提示学生观察乒乓球实际运动的轨迹是沿AB′方向,帮助学生分析这是因为乒乓球同时参与了AB方向和BB′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结果,而这两个分运动的速度都等于棒的推动速度。小球沿竖直方向及沿BB′方向的运动都是分运动;沿AB′方向的是合运动。分析表明合运动的位移与分运动位移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船渡河问题:可以看做由两个运动组成。假如河水不流动而船在静水中沿AB方向行驶,经一段时间从A运动到B(如图6),假如船的发动机没有开动,而河水流动,那么船经过相同的一段时间将从A运动到A′,如果船在流动的河水中开动同时参与上述两个运动,经相同时间从A点运动到B′点,从A到B′的运动就是上述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注意:船头指向为发动机产生的船速方向,指分速度;船的合运动的速度方向不一定是船头的指向。这里的分运动、合运动都是相对地球而言,不必引入相对速度概念,避免使问题复杂化。

①用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求合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运动的合成。反之由合运动求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叫运动的分解。

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矢量运算法则,即平行四边形法则。例如:船的合位移s合是两个分位移s1s2的矢量和;又例如飞机斜向上起飞时,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分别为v1=vcosθ,v2=vsinθ,其中,v是飞机的起飞速度。如图7所示。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提问学生为什么?(v合为恒量)

②提出问题:船渡河时如果在AB方向的分运动是匀加速运动,水仍然匀速流动,船的合运动轨迹还是直线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提示学生用曲线运动的条件来判断,然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判断方法:首先将两个分运动的初始运动量及外力进行合成,然后用合运动的初速度及合运动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关系进行判断。合成结果可知,船的合速度v合与合外力F不在同一直线上,船一定做曲线运动。如巩固知识让学生再思考回答:两个不在同直线上初速度都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是什么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1)通过此例让学生明确运动的独立性及等时性的问题,即每一个分运动彼此独立,互不干扰;合运动与每一个分运动所用时间相同。

(2)关于速度的说明,在应用船速这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别船速v船及船的合运动速度v合。前者是发动机产生的分速度,后者是合速度,由于不引入相对速度概念,使上述两种速度容易相混。

(3)问题的提出:河宽H,船速为v船,水流速度为v水,船速v船与河岸的夹角为θ,如图9所示。

①求渡河所用的时间,并讨论θ=?时渡河时间最短。

②怎样渡河,船的合位移最小?

分析①用船在静水中的分运动讨论渡河时间比较方便,根据运动的独立性,渡河时间

分析②当v船>v水时,v合垂直河岸,合位移最短等于河宽H,根

向与河岸的夹角。

1.曲线运动的条件是F合与v不在同一直线上,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曲线的切线方向。

2.复杂运动可以分解成简单的运动分别来研究,由分运动求合运动叫运动的合成,反之叫运动的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

3.用曲线运动的条件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可以判断合运动的性质及合运动轨迹。

最后一例题可作为思考题先留给学生。在学生思考后讲解效果更好。

相 关 文 章

■高三物理模拟试题■高一物理新教材第三章 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高三物理动量和动量守恒■高三物理高考模拟题(一)■第一章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高三物理 功和能■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电和磁(一)》能力训练题■物理模拟试题(三)■高三物理综合练习

篇9:高一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与高初中物理的区别

高一物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具体运动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

2、利用矢量合成的原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具体情况,会用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位移、速度合成和分解的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练习和理解,发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演示实验、例题、对运动合成和分解轨迹的分析、思考与讨论,但都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层层深入,由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最后对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教法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所用的器材、材料都比较容易得到,实验也容易成功.此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一些重要的结论规律都是由演示实验分析得出的.观察红蜡块的实际运动引出合运动,并分析红蜡块的运动可看成沿玻璃管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一起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得出分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蜡块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两个分运动之间是不相干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关系,在演示中比较直观.而明确了它们的同时性,就容易得出合运动和分运动的速度关系.因此,课本在这里同时讲述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及速度的关系.即找到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工具,所以在处理一个复杂的运动时,首先明确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某一时刻的合速度、分速度、加速度,某一过程的合位移、分位移.课本中合运动的定义是: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 )通常叫合运动,即实际发生的运动,也理解为研究对象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运动,再给学生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确定合运动.如:

1、风中雨点下落 表示风速, 表示没风时雨滴下落速度,v表示雨滴合速度.

2、关于小船渡河(如图): 表示船在静水中的运动速度,方向由船头指向确定. 表示水的流速,v表示雨滴合速度.

在研究雨滴和船的运动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雨滴、小船实际运动(合运动).

注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合矢量在对角线上,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关于例题:例1:将演示实验过程定量讨论.给出两个分运动 、及合、分运动的时间 ,求合速度 .

法一;先求出两个分速度 再利用矢量合成求v.

法二:先利用矢量合成求出s,再由 求出v.

例2:飞机飞行给出 及与某一分速度角度,来求另外两个分速度.其思路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几何关系,再利用数学计算解决分速度问题.

两道例题很简单,但合、分运动关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合、分运动的理解.

关于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课本以蜡块的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都是直线运动.为了搞清楚蜡块哪种情况下做直线运动,哪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两个直线的合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研究复杂的运动,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分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情况.

关于思考与讨论:本节只研究了互成角度的运动,其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初速度为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的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该运动也满足矢量合成规律(注意正方向),使我们对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重点:

对于一个具体运动确定哪个是合运动以及合、分运动的关系(矢量图),并能用矢量合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合运动的理解.

主要教学设计:

由演示实验引出课题.首先介绍实验装置及研究对象,然后演示两个过程:红蜡块匀速上升;红错块匀速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向右水平匀速移动.观察蜡块轨迹——倾斜直线,从而引出课题.我们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可以用到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实际运动参与两个运动,本例中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而实际运动沿倾斜直线运动.

一、如何确定一个具体运动的合运动及分运动?

1、合运动----研究对象实际发生的运动

2、合运动在中央,分运动在两边

讨论:有风天气雨滴下落、小船过河,加深同学们对合运动,就是研究对象实际发生运动的理解.(结合课件1、2).

引导分析:雨点斜落向落到地面,此实际运动方向为合速度方向;注意区别船头方向为分速度方向,而船实际航行方向为合速度方向.

进一步研究合、分运动关系,(由演示实验说明)重新演示红蜡块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管不动,蜡块匀速上升管长度所用时间 ,管水平匀速移动蜡块匀速上升,观察并记录直到蜡块到达管顶所用时间t.由 和t的关系再结合课件l、2得出:

二、合、分运动关系

1、合、分运动的等时性

2、合、分运动关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利用矢量合成与分解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1 学生自己分析:已知两分运动位移 、及合运动时间 (先画v、s矢量图)

方法一:

方法二:

例2 思路:先画矢量图,并标已知、未知,然后由几何关系求两分速度

四、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的确定

演示实验中蜡块同时参与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右两个运动,其合运动轨迹是直线.任何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一定是直线吗?

讨论方法:图像方法

写出关于两个方向运动性质位移方程,取不同时刻描点.

分两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利用课件3演示

基础好的学生探究活动(活动方案见下面)

探究活动

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本章节最后两段及习题中最后一道题,然后找出研究方法.(图像方法)

互相交流: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总结:

对学生的研究过程给予评价,最后提出若两个分运动都是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如何?两个分运动都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其运动轨迹又是如何?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在概念阐述方式上的不同

与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的阐述更详尽深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首先要掌握阅读课本的正确方法,高中物理内容比初中物理多,老师也无法像初中一样在课堂上将浅显的内容翻来覆去地讲很多遍,培养自学阅读习惯是良好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高中物理课本中对物理概念的阐述是严谨周密的,在阅读中领悟和理解教材所表达的物理信息是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第一步.但大多数学生阅读物理书时都停留在对文字表面意义的肤浅理解上,由于阅读时未掌握物理概念的本意,导致无法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就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半生不熟现象.在教材中物理概念的文字叙述客观直白,表达了物理概念描述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和关键术语,防止理解跑偏.

2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在习题计算方法上的不同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解题计算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物理课不但有系统、严密的物理概念和知识,而且物理课与数学、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联系也很密切.初中物理的解题只需用到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够了,可是在高中物理的解题中,由于牵涉到多个复杂的变量,就需要经常用到较复杂的多元多次数学方程式进行解题了.可是有些同学因为数学基础不好,在解题时就感到无法适应了.这就需要同学们以学好相关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巧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物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时要结合数学推导过程,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公式、抓住问题的关键并采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来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3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在思考问题方法上的不同

高中课本对物理知识的宏观性和普遍性进行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介绍,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相对系统的学习,逐步形成较完整的物理思想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不局限于一维和二维空间,而是要发挥立体思维想象,结合教学过程中物理模型的电脑动画演示,构思三维物理模型,并且破除思维定势,以三维物理模型作为思考问题的依据.

同时,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因为考虑到低年龄同学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存在难度,课本中将很多物理现象理想和简单化了,而在高中物理的后续学习中,高中课程对相关物理现象进行了适当的复杂化和真实化,使之更贴近真实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物理思考方式的转变,比如说在力的分解章节,就要巧用坐标系解决数值变量与方向变化问题,准确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4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

我们的中学教育一直被应试教育误导,学生长期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被动学习,这种“中国式”教育方式使学生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自主思维能力差.为完成高中课程学习,更为了完成今后的大学学习,我们应尽力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主要措施有提高自制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养成课前对重点知识预习、课中带着疑问听课、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习题的作用千万不能忽视,做题不是说题海战术,而是要通过有目的的做题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有选择性地做题,包括认真分析教科书上的例题,根据教学重点和难度选择课外习题.选题不能一味依靠老师,要品味出老师选题的思路和要求,逐步做到能自己选题;在解题时要保持思路清晰,围绕知识点加深学习效果.当然,在学习中多向老师请教,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一直是我们的极佳选择

篇10: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一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一

本文由VCM仿真实验提供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要求]   1、深入学习力的合成,深入学会力的分解   [重点]   1、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难点]   1、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 [教学内容]   一、斜面上物体的力的分解:   进行力的分解和合成一般都有这样的步骤:(1)把物体受到的力都画在图上;(2)分析各个力的作用效果;(3)分解具体的力。(或合成)   如下图,图1是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到的作用力,图2是把它的重力按效果分解的情况。   在画出右图前,应该跟学生们分析清楚重力的作用效果:因为重力的存在,所以物体才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如果物体没有重力,物体就不会自己向下运动,这就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因为重力的存在,所以才对斜面产生了压力,如果没有重力的存在,物体也不会产生对斜面的压力。     分解的F下因为和摩擦力f平衡,FN和支持力N平衡,才使物体在斜面上静止。   上图还可以给斜面加上倾角θ,这样就有了F下=mgsinθ,FN=mgcosθ。讲到此时,我给学生们补充了一些初中数学上的知识,一个是关于θ角的'转移,它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哪个角。上图帮你理解有关θ角转移的情况:  在图3中是利用直角、对顶角使图中的大灰三角形和小蓝三角形相似,所以G和FN的夹角就是θ角。在图4中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和都是直角三角形,使灰三角形和蓝三解形相似,使G和FN的夹角是θ角。   以上的知识叫“角度的转移”。     区分清了重力的两个分力,下面就可以通过F下和f平衡,利用斜面夹角和物体重力来计算斜面对物体产生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了。如果物体匀速下滑,还可以通过求出的这个摩擦力再求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   二、绳子拉物的力的分解:     右图中在竖直的墙上挂着一个球,图1是球受到力的情况,图2是把重力分解成拉长绳子和对墙壁产生压力的两个效果的分力。图3是把绳子的拉力分解成竖直向上与重力平衡的力和对墙壁产生压力的两个分力。     和学生一边说一边练,完成了上面的两个例子后,把下面的两个分解练习留给学生: 其中右图黑色部分是条小船,蓝色部分是船帆,红色箭头表示船帆受到的风力,把风力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详细可上VCM仿真实验咨询

篇11: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

本文由VCM仿真实验提供   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力的分解; 3、会用作图法求解合力和分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力的合成.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导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力的分解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 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 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 、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 ,力 和力 的大小为:     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 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 (如图), 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 使物体压紧斜面.     力的分解练习(学生实验): (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 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 产生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 常被分解成 和 , 压缩铅笔, 拉伸橡皮筋. 三、课堂小结 详细可上VCM仿真实验咨询

相关专题 分解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