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喇叭花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喇叭花”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共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看: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续和拓展,又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思想层次上看:它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教材中有很强的基础性。

2、教材内容剖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材中首先复习引入了“三个一次”的关系,然后依旧带新,揭示“三个二次”的关系,其次通过变式例题讨论了△=0和△<0的两种情况,最后推广一般情况的讨论,教材的'内容编排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3、重难点剖析。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的关系。难点突破: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2)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数形结合。

(3)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策略。

二、目的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法分析

教法:“问题串”解决教学法

以“一串问题”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

学法:合作学习

(1)以问题为依托,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学习。

(2)以现有认知结构为依托,指导学生用类比方法建构新知,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用一根长为10m的绳子能围成一个面积大于6m2的矩形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首先,以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为背景切入,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抽象出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2、解下列方程和不等式。

①2x-4=0

②2x-4>0

③2x-4<0

归纳、类比法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寻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首先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着手。

问题3、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观察图像,纵坐标y=0、y>0、y<0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学生:发现可以借用图像解题。此问题揭示了“三个一次”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提供铺垫。

问题4用图像法能不能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已知二次函数y=x2-2x-8、

(1)求出此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

(2)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草图。

(3)在抛物线上找到纵坐标y>0的点。

(4)纵坐标y>0(即:x2-2x-8>0)的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5)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是什幺?

教师:展示问题4。此环节,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

(2)及时解决学生的疑点,实现师生合作。

(3)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步骤。(求根―画图―找解),抓住问题本质,画图可省去y轴。教师抓住时机,展示例题1,巩固方法(△>0的情况),规范步骤,板书做题步骤,起到示范的作用。设计意图: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变式提问,启发诱导

方程:ax2+bx+c=0的解情况函数:y=ax2+bx+c的图象

不等式的解集

ax2+bx+c>0ax2+bx+c<0

S>0

S=0

S<0

教师:展示例题2(1)-x2+x+6≥0(2)x2-4x+4<0(3)x2-x+3>0。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求解。此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对于△=0,△<0的情况,启发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关键在于画好图像,贵在“结合”。设计意图:通过探索、尝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自我尝试,反馈小结。

教师:展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要求当堂完成,看哪个组做的好做的快。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同时,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问题的结论推广到一般化。展示表格,学生:填写内容。

学生理解了“三个二次”的关系,得到一般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做本节课的小结,布置作业。设计意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篇2:《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一、 教材简析

1、地位和价值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绝对值不等式(高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在高中代数中起着广泛应用的工具作用,蕴藏着“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综合题的热点。

2、教材结构简介

教材首先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出图象法,然后给出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具体画图象,提出问题。再一般地给出了二次函数图象解二次不等式的结论。课本精选了四个解不等式的例题,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它的后一小节为解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

二、 教育教学观

1、 学生为主体,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 重过程。按照认知规律及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由“实践……观察……归纳 ……猜想…… 结论…… 验证应用”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

3、 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能力。重科学严谨的个性品质。重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4、 重指导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相机启发,恰当点拨,促进学生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由具体到概括抽象,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及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间的联系,及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 能力目标: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以及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 教与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难点:围绕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这一主线,解决三个“二次”的联系和应用。

五、 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及学法: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在学生初中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旧探新;以一系列问题,促进主体的学习活动(如画图象、读图等),建构知识;以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参与,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启发,练、导结合,讲练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做数学,教师启发指导,以及学生领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和主动建构;具体通过教材中的问题及设计的问题情景,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通过这些问题(“脚手架”)的解决,使学生逐步攀升,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2、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是在探究与发现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因而确定以“问题解决”为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同时所学内容适宜用“计算机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辅助教学。

六、教学手段及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

七、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1、复习设问,引入新课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第一课时)说课稿.rar

篇3: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第十二教时教材:目的: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出发,掌握运用二次函数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过程 :一、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先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如 2x-7>0 x>     y这里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题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令 y=2x-7 作一次函数图象:      xco引导观察,并列表,见 p17  略             当 x=3.5 时, y=0 即 2x-7=0当 x<3.5 时, y<0 即 2x-7<0当 x>3.5 时, y>0 即 2x-7>0结论:略 见p17注意强调:1°直线与 x轴的交点x0是方程 ax+b=0的解2°当 a>0 时,  ax+b>0的解集为 {x | x > x0 } 当 a<0 时,  ax+b<0可化为 -ax-b<0来解y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样用图象来解,实例:y=x2-x-6  作图、列表、观察-2  o      3    x 当 x=-2 或 x=3 时, y=0 即 x2-x-6=0当 x<-2 或 x>3 时, y>0 即 x2-x-6>0当   -2 0 的解集:{ x | x < -2或 x > 3 }不等式 x2-x-6 < 0 的解集:{ x | -2 < x < 3 }这是 △>0 的情况:若 △=0 ,  △<0 分别作图观察讨论得出结论:见 p18--19说明:上述结论是一元二次不等式 ax+bx+c>0(<0) 当 a>0时的情况若 a<0, 一般可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成正数再求解三、例题 p19 例一至例四练习:(板演)有时间多余,则处理《课课练》p14  “例题推荐”四、小结: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务必联系图象法)五、作业:p21习题 1.5            《课课练》第8课余下部分

篇4: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

一、 教材简析

1、地位和价值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绝对值不等式(高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在高中代数中起着广泛应用的工具作用,蕴藏着“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综合题的热点。

2、教材结构简介

教材首先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出图象法,然后给出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具体画图象,提出问题。再一般地给出了二次函数图象解二次不等式的结论。课本精选了四个解不等式的例题,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它的后一小节为解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

二、 教育教学观

1、 学生为主体,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 重过程。按照认知规律及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由“实践……观察……归纳 ……猜想…… 结论…… 验证应用”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

3、 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能力。重科学严谨的个性品质。重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4、 重指导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相机启发,恰当点拨,促进学生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由具体到概括抽象,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及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间的联系,及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 能力目标: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3、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以及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 教与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难点:围绕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这一主线,解决三个“二次”的联系和应用。

五、 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及学法:函数与图象应用是初中生数学的薄弱之处,同时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高中学习还很不适应,需要加强主动学习的指导。基于此,在学生初中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旧探新;以一系列问题,促进主体的学习活动(如画图象、读图等),建构知识;以问题情景激励学生参与,在恰当时机进行点拨启发,练、导结合,讲练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做数学,教师启发指导,以及学生领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和主动建构;具体通过教材中的问题及设计的问题情景,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通过这些问题(“脚手架”)的解决,使学生逐步攀升,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2、教法:数学教学是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学生是在探究与发现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因而确定以“问题解决”为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探索。同时所学内容适宜用“计算机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辅助教学。

六、教学手段及工具:

多媒体教学手段,高中数学问题处理系统。

篇5: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说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1、地位和价值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一章第5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绝对值不等式(高中),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是解不等式的基础和核心,它在高中代数中起着广泛应用的工具作用,蕴藏着“数与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已成为代数、三角、解析几何交汇综合的重要部分,是高考综合题的热点。

2、教材结构简介

教材首先以一个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出图象法,然后给出一个二次函数,通过具体画图象,提出问题。再一般地给出了二次函数图象解二次不等式的结论。课本精选了四个解不等式的例题,并配有相应的练习和习题。它的后一小节为解可转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

二、教育教学观

1、学生为主体,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重过程。按照认知规律及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体现由“实践……观察……归纳 ……猜想…… 结论…… 验证应用”的循环往复的认知过程。

3、重能力与态度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能力。重科学严谨的`个性品质。重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4、重指导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基础上,相机启发,恰当点拨,促进学生知识由感性向理性提升,由具体到概括抽象,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认识,及不等式的基本知识,同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二次函数,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二次函数间的联系,及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能力目标: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二次函数图象解不等式)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以及严谨求实的态度。

四、教与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难点:围绕二次函数图象、性质这一主线,解决三个“二次”的联系和应用。

篇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说课稿

摘要:一堂好的数学课,关键是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充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笔者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为例,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分析、过程分析、评价分析”五个方面设计了本课时的说课,以飨读者。

关键词:数形结合;二次函数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看: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续和拓展,又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思想层次上看:它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教材中有很强的基础性。

2.教材内容剖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材中首先复习引入了“三个一次”的关系,然后依旧带新,揭示“三个二次”的关系,其次通过变式例题讨论了△=0和△<0的两种情况,最后推广一般情况的讨论,教材的内容编排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3.重难点剖析。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的关系。难点突破:(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2)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数形结合。(3)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策略。

二、目的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法分析

教法:“问题串”解决教学法

以“一串问题”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

学法:合作学习(1)以问题为依托,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学习。(2)以现有认知结构为依托,指导学生用类比方法建构新知,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用一根长为10m的绳子能围成一个面积大于6m2的矩形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首先,以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为背景切入,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抽象出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2.解下列方程和不等式。①2x-4=0 ②2x-4>0 ③2x-4<0

归纳、类比法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寻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首先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着手。展示问题2。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题。教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展示问题3。

问题3.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观察图像,纵坐标y=0、y>0、y<0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学生:发现可以借用图像解题。此问题揭示了“三个一次”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提供铺垫。

问题4用图像法能不能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已知二次函数y=x2-2x-8.

(1)求出此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

(2)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草图。

(3)在抛物线上找到纵坐标y>0的点。

(4)纵坐标y>0(即:x2-2x-8>0)的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5)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是什幺?

教师:展示问题4。此环节,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2)及时解决学生的疑点,实现师生合作。(3)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步骤。(求根—画图—找解),抓住问题本质,画图可省去y轴。教师抓住时机,展示例题1,巩固方法(△>0的情况),规范步骤,板书做题步骤,起到示范的作用。设计意图: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变式提问,启发诱导

方程:ax2+bx+c=0的解情况函数:y=ax2+bx+c的图象

不等式的解集

ax2+bx+c>0ax2+bx+c<0

⊿>0

⊿=0

⊿<0

教师:展示例题2(1).-x2+x+6≥0(2).x2-4x+4<0(3).x2-x+3>0。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求解。此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对于△=0,△<0的情况,启发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关键在于画好图像,贵在“结合”。设计意图:通过探索、尝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自我尝试,反馈小结。

教师:展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要求当堂完成,看哪个组做的好做的快。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同时,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问题的结论推广到一般化。展示表格,学生:填写内容。

学生理解了“三个二次”的关系,得到一般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做本节课的小结,布置作业。设计意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五、评价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更重视过程评价。2.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形式开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恳求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篇7: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

(1)掌握;

(2)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了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4)能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5)能够进行较简单的分类讨论,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求解简单的含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6)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7)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辨证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弄清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与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Ⅰ.设置情境

问题:

①解方程

②作函数 的图像

③解不等式

【置疑】在解决上述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吗?

【回答】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方程的根,不等式 的解集为函数图像落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横坐标。能。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表格。扼要讲解怎样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注意色彩或彩色粉笔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相应一次函数的图像上!)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类似地,我们能不能将现在要求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讨论找到其求解方法呢?

Ⅱ.探索与研究

我们现在就结合不等式 的求解来试一试。(师生共同活动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的方法作出 的图像,然后请一位程度中下的同学写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答】方程 的解集为

不等式 的解集为

【置疑】哪位同学还能写出 的解法?(请一程度差的同学回答)

【答】不等式 的解集为

我们通过二次函数 的图像,不仅求得了开始上课时我们还不知如何求解的那个第(5)小题 的解集,还求出了 的解集,可见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与 来进行讨论。为简便起见,暂只考虑 的情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如果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分别有两实根、惟一实根,无实根的话,其对应的二次函数 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提问程度较好的学生)

【答】二次函数 的图像开口向上且分别与x轴交于两点,一点及无交点。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并写出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以下表格)

【答】 的解集依次是

的解集依次是

它是我们今后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工具。应尽快将表中的结果记住。其关键就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 的图像。

课本第19页上的例1.例2.例3.它们均是求解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却都没有给出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其解答过程虽很简练,却不太直观。现在我们在课本预留的位置上分别给它们补上相应二次函数图像。

(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稍差的同学。)

Ⅲ.演练反馈

1.解下列不等式:

(1)     (2)

(3)     (4)

2.若代数式 的值恒取非负实数,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           

3.解不等式

(1)     (2)

参考答案:

1.(1) ;(2) ;(3) ;(4)R

2.

3.(1)

(2)当 或 时, ,当 时,

当 或 时, 。

Ⅳ.总结提炼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项系数 的,其关键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再对照课本第39页上表格中的结论给出所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课时作业

(P20.练习等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Ⅰ.设置情境

(通过讲评上一节课课后作业 中出现的问题,复习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操作过程。)

上节课我们只讨论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肯定有同学会问,那么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如何来求解?咱们班上有谁能解答这个疑问呢?

Ⅱ.探索研究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仍然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有的说将二次项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求解,…….教师分别请持上述见解的学生代表进一步说明各自的见解.)

生甲:只要将课本第39页上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像次依关于x轴翻转变成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再根据可得的图像便可求得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生乙:我觉得先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将二次项系数变为正数后直接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求解就可以了.

师:首先,这两种见解都是合乎逻辑和可行的.不过按前一见解来操作的话,同学们则需再记住一张类似于第39页上的表格中的各结论.这不但加重了记忆负担,而且两表中的结论容易搞混导致错误.而按后一种见解来操作时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19页例4.

(待学生阅读完毕,教师再简要讲解一遍.)

[知识运用与解题研究]

由此例可知,对于二次项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将其通过同解变形化为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来求解的,因此只要掌握了上一节课所学过的方法。我们就能求

解任意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了,请同学们求解以下两不等式.(调两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演板)

(1)     (2)

(分别为课本P21习题1.5中1大题(2)、(4)两小题.教师讲评两位同学的解答,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训练二  可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的不等式.

目前我们熟悉了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虽然对任意一元二次不等式都适用,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让我们感到有点麻烦.故在求解形如 (或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则根据(有理数)乘(除)运算的“符号法则”化为同学们更加熟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现在清同学们阅读课本P20上关于不等式 求解的内容并思考:原不等式的解集为什么是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待学生阅读完毕,请一程度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该问题.)

【答】因为满足不等式组 或 的x都能使原不等式 成立,且反过来也是对的,故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

这个回答说明了原不等式的解集A与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B是互为子集的关系,故它们必相等,现在请同学们求解以下各不等式.(调三位程度各异的学生演板.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较差的学生).

(1)     [P20练习中第1大题]

(2)     [P20练习中第1大题]

(3)     [P20练习中第2大题]

(老师扼要讲评三位同学的解答.尤其要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讲解P21例5).

例5  解不等式

因为(有理数)积与商运算的“符号法则”是一致的,故求解此类不等式时,也可像求解 (或 )之类的不等式一样,将其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具体解答过程如下。

解:(略)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练习中第3、4两大题。

(等学生完成后教师给出答案,如有学生对不上答案,由其本人追查原因,自行纠正。)

[训练三]用“符号法则”解不等式的复式训练。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各题)

1.不等式 与 的解集相同此说法对吗?为什么[补充]

2.解下列不等式:

(1)               [课本P22第8大题(2)小题]

(2)             [补充]

(3)     [课本P43第4大题(1)小题]

(4)         [课本P43第5大题(1)小题]

(5)           [补充]

(每题均先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扼要板书求解过程)

参考答案:

1.不对。同 时前者无意义而后者却能成立,所以它们的解集是不同的。

2.(1)

(2)原不等式可化为: ,即

解集为 。

(3)原不等式可化为

解集为

(4)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

(5)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

Ⅲ.总结提炼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解了利用(有理数)乘除法的符号法则求解左式为若干一次因式的积或商而右式为0的不等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法对符合上述形状的高次不等式也是有效的,同学们应掌握好这一方法。

(五)布置作业

(P22.2(2)、(4);4;5;6。)

(六)板书设计 

篇8: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说课稿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看: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续和拓展,又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思想层次上看:它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教材中有很强的基础性。

2.教材内容剖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材中首先复习引入了“三个一次”的关系,然后依旧带新,揭示“三个二次”的关系,其次通过变式例题讨论了△=0和△<0的两种情况,最后推广一般情况的讨论,教材的内容编排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3.重难点剖析。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的关系。难点突破:(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2)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数形结合。(3)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策略。

二、目的分析

知识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法分析

教法:“问题串”解决教学法。

以“一串问题”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

学法:合作学习:(1)以问题为依托,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学习。(2)以现有认知结构为依托,指导学生用类比方法建构新知,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用一根长为10m的绳子能围成一个面积大于6m2的矩形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首先,以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为背景切入,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抽象出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2.解下列方程和不等式。①2x-4=0 ②2x-4>0 ③2x-4<0。

归纳、类比法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寻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首先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着手。展示问题2。学生:用等式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题。教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展示问题3。

问题3.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观察图像,纵坐标y=0、y>0、y<0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学生:发现可以借用图像解题。此问题揭示了“三个一次”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提供铺垫。

问题4用图像法能不能解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呢?已知二次函数y=x2-2x-8.

(1)求出此函数与x轴的交点坐标。

(2)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草图。

(3)在抛物线上找到纵坐标y>0的点。

(4)纵坐标y>0(即:x2-2x-8>0)的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5)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是什幺?

教师:展示问题4。此环节,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2)及时解决学生的疑点,实现师生合作。(3)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步骤。(求根—画图—找解),抓住问题本质,画图可省去y轴。教师抓住时机,展示例题1,巩固方法(△>0的情况),规范步骤,板书做题步骤,起到示范的作用。设计意图: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3、变式提问,启发诱导。

方程:ax2+bx+c=0的解情况函数:y=ax2+bx+c的图象

不等式的解集

ax2+bx+c>0ax2+bx+c<0

⊿>0

⊿=0

⊿<0

教师:展示例题2(1).-x2+x+6≥0(2).x2-4x+4<0(3).x2-x+3>0。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求解。此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对于△=0,△<0的情况,启发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关键在于画好图像,贵在“结合”。设计意图:通过探索、尝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4、自我尝试,反馈小结。

教师:展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要求当堂完成,看哪个组做的好做的快。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同时,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问题的结论推广到一般化。展示表格,学生:填写内容。

学生理解了“三个二次”的关系,得到一般结论应该是水到渠成。最后,教师做本节课的小结,布置作业。设计意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五、评价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更重视过程评价。

2.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形式开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恳求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篇9: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测试题和答案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测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

1.不等式的解集为(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答案:A.

解析:根据符号法则可将不等式化为,利用数轴描点可知A正确.

2.(重庆理)不等式的解集为(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简单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答案:A.

解析:原不等式可化为且,解得.解此题时要注意未知数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0.

3.(天津理)设,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中的整数恰有3个,则(  ).

A. B. C. D.

考查目的: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

答案:C.

解析:由得,.∵,且此不等式解集中只有有限个整数,∴必有,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此区间内恰有三个整数,而,∴,整理得,结合得,∴.

二、填空题

4.(江西理)不等式的解集为 .

考查目的:考查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分式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答案:,或.

解析:原不等式即,所以,即,解得或.

5.(江苏卷)已知函数,则满足不等式的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__.

考查目的: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考查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

答案:.

解析:由函数的图象及单调性,分下面两种情况:①,解得;②,解得. 综上可知.

6.若对任何实数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考查目的: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思想.

答案:.

解析:若,则对任何实数不恒成立,∴.由题意得,函数

的图象恒在轴下方,∴抛物线开口向下,与轴没有公共点,∴,且

,解得.

三、解答题

7.已知函数和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⑴求函数的解析式;

⑵解不等式.

考查目的:考查利用对称性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绝对值不等式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基本方法.

答案:⑴;⑵.

解析:⑴设是函数图象上任一点,则它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函数的图象上,所以,即,故.

⑵由,可得;当时,,此不等式无解;当时,,解得,因此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8.已知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且不等式的解集为.

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的解析式;

考查目的: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算求解能力.

答案:.

解析:设.∵的解集为,∴由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可知,1,3是方程的两个根,∴,且. 又∵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①②③及解得,,,∴.

篇10: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_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透彻理解、掌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2)培养学生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能力,学会主动探求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尝试探索教学法、归纳概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开始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板书课题)记得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解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是代数方法,也可能说是利用直线图象。

[师]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使得我们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请同学们画出 y=2x-7

[师]请同学们画出图象,并回答问题。

一次函数y=2x-7的图象如下:

填表: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当x 时,y > 0,即 2x-7 0;

注:(1)引导学生由图象得出结论(数形结合)

(2)由学生填空(一边演示y<0,y>0部分图象)

从上例的特殊情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其结论,并由学生尝试叙述:一元一次方程ax+b=0的根实质上就是直线y=a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或ax+b<0)的解集实质上就是使得函数的图象在x轴上方还是下方时x的取值范围。

2.新课导入

[师]我们可以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那能否也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呢?

二、讲解新课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探索

[师] 你知道二次函数的草图是怎样画出的吗?(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法”)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二次函数 y=x2-4x+3的图象如下:

填表:方程x2-4x+3=0(即y=0)的解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不等式x2-4x+3<0(即y<0)的解集是

注:学生类比前面的知识,能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确定与x轴的交点,确定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从而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边说边画y>0,y<0部分图象)

[师]现在如果我变动这条抛物线,请大家观察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有何变化?

注: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也有三种情况,是由 >0, =0,<0来确定的。

2、讲解例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分析几个具体例子

(板书)例:解下列各不等式

(1)2x2-3x-2>0;

(2) -3x2+6x>2;

(3)4x2-4x+1>0;

(4)-x2+2x-3>0.

注:跟学生共同详细分析(1),强调解题规范性,其余(2)(3)(4)由学生完成,并小组讨论。

解:(1)方程2x2-3x-2=0的两根为x1=- 或 x2=2,(画草图,结合图象)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x=“”>2 }

注:问题要顺利求解,应先考虑对应方程

的根的情况,然后画出草图,结合不等式写出解集。

(以下学生试着解决,并回答)

(2)分析一:结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求解。

分析二:引导学生能否转化为熟知类型,与(1)中二次项系数作比较,只要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并注意不等式要改变方向。

解:原不等式可变为 3x2-6x+2<0

方程3x2-6x+2=0的两根为 x1=1- , x2=1+

原不等式解集为: {x | 1-<1+ }

(3)方程 4x2-4x+1=0有两等根 x1=x2=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 |x }

变式训练:改成4x2-4x+1 0,请学生回答(使学生知道不等式的解也可能是一个值)。

(4)将原不等式变形为:x2-2x+3<0

方程x2-2x+3=0无实根

原不等式的解集是

变式训练: -x2+2x-3<0呢?(说明:判别式 <0时,不等式的解集未必是 )

[师]上述几例都有各自的特点,反映在哪两方面呢?注:引导学生总结:一是二次项系数,二是判别式 ,一般要先将二次项系数转化为正数。

三、师生共同小结

[师] 请同学们说说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学生尝试叙述,老师适当补充并板书)

(1)首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2)其次考虑相应的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3)再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的草图,写出解集。

--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师]那么对于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与ax2+bx+c<0 a=“”>0)的解集情况又如何呢?(请学生结合上述具体例子的图象来尝试总结,必须分三种情况,投影空白的表格,学生总结一个,就填上一个)。

四、课后作业:书P21/习题1.5/1.3.5.6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类比探索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本节课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启发学生探索发现,体会解题过程中形结合思想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让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在思维训练方面,注重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思维的培养。归纳总结可以训练学生的收敛思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

4、本节课的例题及课堂练习是课本上的习题,其目的在于落实基础,提高运算能力。

篇11:《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评课稿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评课稿

我听了高二的一节数学课《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受益良多。

这节课从复习上节内容开始,不断的变式,最后回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上面。课堂的开端就给人一种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感觉。随后到讲解归纳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解法。任课老师不需要多媒体课件,就徒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漂亮的表格,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几种情况都归纳展示出来了。这过程老师感觉有点讲多了,我认为他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不过他的'做法应该是想为后面练习争取更多的时间。这里可以因人而异地处理,问题不大。随后一个典型的例子简洁明了地展示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判断方程根的个数和求根,作出函数的图像,由图像写出不等式的解集。板书非常清晰美观!在总结了解法步骤之后,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也就15分钟以内了。从练习看出,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得还是很好的。最后任课老师还进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变式,就是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了。

感觉这节课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思路条理清晰,方法归纳简洁精准,板书美观清晰,只是在课堂组织方面有些欠缺。通过这次听课,使我开阔了眼界,也发现一些值得自己去思考的问题。

篇12:初中数学说课稿《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初中数学说课稿《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习题组,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以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解练习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习题组(一),交由学生用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同(例1、例2对应方程都有两个不等实根,例3对应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例4对应方程无实根)。两个题组的练习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结,与学生一起就 △>0,△<0,△=0 的三种情况,总结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 (a>0)的解的情况应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bx+c=0 的根。③根据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法(可称为“三步曲”法)。

4.训练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21页练习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5.延伸拓宽——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篇13: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说课稿

关于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第一课时)。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课堂意外预案等几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形成结论,④练习小结——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习题组,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以20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利用上面解练习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习题组(一),交由学生用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同(例1、例2对应方程都有两个不等实根,例3对应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例4对应方程无实根)。两个题组的练习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结,与学生一起就 △>0,△<0,△=0 ax2=“” bx=“” c=“”>0或ax2 bx c<0 a=“”>0)的解的情况应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②求解二次方程 ax2 bx c=0 的根。③根据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法(可称为“三步曲”法)。

4.训练小结——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21页练习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5.延伸拓宽——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两个“意外预案”。

1.学生在做课本练习1(x+2)(x-3)>0 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 或{ 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等价转化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1)(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程(x+1)(x+2)=0 可转化为x-1=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式转化为不等式组{ 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14: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导学案

学习关键:

找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环节1:设疑导思

设疑:当x取什么值的时候,2x-7的值)等于0;大于0;小于0。

思考:可以用几种方法求解上题?

提出问题:类比上述图象解法,能否解决不等式x2-x-6>0,x2-x-6<0?

如何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一名学生板)

观察黑板上图象可得:当x<-2或x>3时,x2-x-6>0。

当-2<x<3时,x2-x-6<0。

【设计意图:揭示一元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学结合,函数方程思想方法。】

环节2:探究方法

问题1:怎样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与ax2+bx+c<0的解集?

组织讨论:

思考方向:(1)确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的关键是什么?

(2)有根的前提下,两根之内还是两根之外由什么决定?

解题策略:使a值为正,求得两根,“>”则两根之外;“<”则两根之内。

【设计意图:归纳方法,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从上例出发,结合学生的回答结果,归纳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的相关位置,由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的情况确定,分△>0、△=0、△<0三种情况。

②a<0可转化为a>0。

黑板显示出: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填空.并归纳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补充):

①化二次项系数a为正;

②求△;

③解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④最后求解出一元二次不等式。

环节3:运用巩固

[例1] 解下列不等式:

(1) x2+8x+15>0 (2)-x2-3x+4>0 (3) 2x2-1<x2+4x-2

(4) -x2+2x>1 (5) x2+2x+3>0 (6) x2-2x+5<0

解题反思:你觉得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过程中有哪些注意点?

【设计意图:熟练掌握方法,注意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思想方法的应用。】

环节4:深化拓展

问题2:能否写出一个解集为(-2,1)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这样的不等式有几个?能给出一个一般的形式么?(学生交流讨论)

[例2]若不等式2x2-ax+b>0的解集为(-∞,-1)∪(3,+∞),求a、b值。

【设计意图:体悟转化化归思想,函数方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问题3:会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吗?

[例3] 解关于x的不等式:(m2-4)x<m+2。

反思:(1) 引起讨论的原因是什么?

(2) 如何进行讨论?

[例4] 解关于x的不等式:x2-(m+2)x+2m<0。

反思:(1) 引起讨论的原因是什么?

(2) 如何进行讨论?

[例5] 解关于x的'不等式:mx2-(m+1)x+1<0。

反思:(1) 引起讨论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进行讨论?

第一层次:一次不等式还是二次不等式的不确定性,对m≠0与m=0进行讨论。

第二层次:x2前系数正负(不等号方向)的不确定性,对m<0与m>0进行讨论。

第三层次: 与1大小的不确定性,对m<1、m>1与m=1进行讨论。

[例6] k为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x2+(k-1)x+4>0的解集为(-∞,∞)?

变式1:k为何值时,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k+1)x2-2x+k+1>0的解集为(-∞,∞)?

变式2:k为何值时,关于x的不等式(k-1)x2+(k-1)x+2>0的解集为

(-∞,∞)?

【设计意图:加深对不等式解的理解,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环节5:总结提升

请从知识、思想方法等方面谈谈你的收获?

体悟数学思想 活用数学方法

一、在优化内容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

(一)明确学习内容标准,挖掘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体悟

(一)探索“方法”,感悟“思想”。

(二)形成“方法”,理解“思想”。

(三)运用 “方法”,内化“思想”。

(四)提炼“方法”,完善“思想”。

三、在学业评价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考评

(一)函数方程思想方法

(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三)转化化归思想方法

(四)分类讨论思想方法

(五)特殊与一般思想方法等

相关专题 不等式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