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

芋圆消耗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芋圆消耗机”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猴子下山》优秀说课稿(共1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小猴子下山》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图文结合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 满 瓜 ,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多音字“”“结”可以放在具体词句中进行认读,“瓜”是独体字,要求会写,教师可相机指导“瓜”的书写,重点指导前两笔撇的不同写法。

再出示第二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重点强调其中几个后鼻音的字特别要注意。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带动作表演读,巩固加深印象。

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记本课生字。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本课要求会写7个生字,这个环节,我重点指导”非,常,空”三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

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非:独体字,注意强调笔顺,两边的横要对称。

常,空:上下结构,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接着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以“小猴子怎么做”为线索,相机板书“掰,扛,扔,摘,追”等动词,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篇2:《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

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学 米金梅

实录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习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师把“非常高兴”的词语卡片竖挂在黑板上的线绳上,把“就”字的卡片挂在“非常高兴”的右面的中间线绳上。接着在第一条线绳的右端挂上“掰”、“扛”的卡片。)

师: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后,又到了什么地方?你们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边看图、边思考,自学下面几段课文。(老师同时挂上小黑板后,请一名学生念一遍问题。)

生:(念题)小猴子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念完后,同学们小声读起课文,同桌互相讨论,气氛比较热烈。)

师:谁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心里非常高兴。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里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师:结果,小猴子得到什么?

生:小猴子没有追上兔子,结果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于课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构段方式,老师重点指导第一段,其余几段通过引导学生自学来理解课文,从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黑板的板书如下:

〔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词语,用图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组合:横观为段,竖显特点,连接起来,全文可见,使故事内容提纲挈领,条分缕析,对于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定有裨益。〕

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一件事也没做好。

---------------------------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看黑板上这些图画,画的是什么?(老师用教杆反映着四张图画)

生:画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师:这些词属于什么词呢?

篇3:《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设计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10 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每人一套数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师:花果山风景优美,这里的小猴也特别好客呢。今天它们想摘一些鲜美的桃子与小朋友们分享。想知道今天发生的故事?

生:想。多媒体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指指点子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 2 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 “ 咦!我的桃子哪去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 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动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 1、 2 ,再看图 3、 4 )

生:树上有 9 个桃子,摘走 4 个,岩石上原有 7 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加法也行)

岸上有 2 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花上原有 8 只蝴蝶,飞走了 5 只。篮子里原有 4 个桃子,掉到水里 4 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 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还剩只桃子?(板书、重点讲)岩石上还剩几只小猴?花上还剩几只蝴蝶?(板书)岸上还剩几只青蛙?(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二、学习新课

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

师:同学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 3 个。(手指问 1、问 2、问 3 )师:(指问 1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求树上还法剩几个桃子?(语速慢,指图)想一想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怎么样了呢?(语速快)谁会列算式?

生: 9-4 = 5 (板书: 9-4 = 5 )师: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列减法算式呢?(一顿)生:要求还有 ..... 根据学生讲得再找学生说)

师:看,他说的多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遍?(不错,谁能说的更流利?)

同位互相说想法。

师:(指着 9-4 = 5 ) 9-4=5 ,唉,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因 4+5 = 9 ,所以 9-4 = 5 师:说的真好。谁还想说说?生:因为 9 可以分成 4 和 5 ,所以 9-4 = 5

师:对。

生:数一数

师:这种方法也不错。那你们最喜种方法呢?说给你同位听一听!(同位互说) 2、解决“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唉,这个问题“花上还剩几只蝴蝶?”你会解决吗?

师:你是怎么列的算式? 指一生口述:生: 8-5 = 3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列减法算式?

生说:“要求……师:(指着) 8-5=3 ,你是怎么算的?

生: 5+3 = 8 ,所以 8-5 = 3

生: 8 可以分成 5 和 3 ,所以 8-5 = 3 师:你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 8-5=3. 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岸上还剩几只青蛙?又该怎样列式呢?

3、岸上还剩几只青蛙?

师:(示图 3、图 4 )指引认真观察这两幅图,岸上后来有几只青蛙?跳入河中几只?要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该怎样列式呢?

生: 2-2 = 0 板书: 2-2 = 0 师:唉,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要求师: 2-2=0 ,你是怎么想的?生:原来有 2 只青蛙,全跳水里了,岸上一个也没有了。

师:说的`真清楚。那“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列式吗?

生: 4-4 = 0 师:一样吗?(一样)板书 4-4 = 0 (个)师:小猴子做事真是三心二意,没有捉到青蛙,还丢了桃子。可不要学它哟!

师:同学们看这两算式(指算式 2-2 = 04-4 = 0 )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都是 0

生:都是相同的数相减。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两个相同数相减就等于 0 ,唉,老师出几个题考考你!

师: 7-7 =? 6-6 =? 1-1 =?

师:那 2-0= ? 生: 2-0=2

师:怎么想的?

生:从两个里面一个都没去掉,所以还是 2 个。

师:说的真好!老师再说几个:你们能举个这样的算式吗?生举例。

师:W,通过这几个算式发现一个数减 0 等于?(还是这个数)总结:真聪明,来看黑板,今天我们继读学习了减法的知识。(板书:减法)

三:练习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好,老师出个练习题考考你,比一比那个小朋友最棒!

1、口算练习师:这儿有几个口算题,听清要求:先读算式再说得数。好,先找坐的好的同学口答。(点名 3 人)看看那一排同学坐的最好。来接火车。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来抢答好不好?听清要求:当老师读完算式时,你们再说得数。

2、看图列式

师:太了不起了。小金鱼也来到我们课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这是数学书 42 页的第 4 题,把算式写在书上。

生:独立列式。

师:你 怎么写得第一个算式?一样吗?第二个呢?

师: 7-3=4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小鸡回家

师:我听说咱班的同学很爱帮助人!这儿有几只小鸡找不到家了,快来帮帮它吧!(出示图)谁来说说怎样帮助它们?生:

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相信你们能正确的连线。生独立活动。

师: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示作业纸)

说:这只小鸡 同意吗?(看投影这只小鸡?

师:全对的举手?有的错的吗?那 8-6 = 2 你是怎么计的?

4、小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手里都有一套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和你同位组成一道减法算式,说出得数;把卡片放回,再进行下一组。咱比一比,看谁答出的得数多。

学生活动。全课总结:师:同学真的很棒,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通知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减法有了更多的认识。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篇4:《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 出示单字。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 给生字找朋友。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 小西瓜出题。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

2.练说量词。

学生回答后,一次出现经过地点的.图片。练习填空: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 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提示: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又()又()”。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板书)。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1)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2)我会说: 又(  )又(  )。

六、体会结尾,拓展练习。

1.小猴子见到这么多好东西,最后是不是高高兴兴回家了?为什么呢?

2.小猴子为什么空着回家了?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做?

3.看图复述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套用句式,同桌交流互助。

提示:小猴子下山来。他走到(  ),看见(  ),非常高兴,就(  )。

他走到……

最后,(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学会了什么?

明确:做人不能喜新厌旧,做事情要专一。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5.练一练。

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后,妈妈对他进行了教育。他又一次下山来了。妈妈对小猴子说了什么?第二次下山,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故事,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七、写字指导――“兔”

1.观察字形,与“晚”的右半部分相近,但多了“、”。可理解为小兔子的尾巴。

2.交流笔顺、扩词。

3.师范写,生练习。

通过小猴子下山图导入,易让孩子产善生直观印象,简单明了的导入新课。

通过多种活动检查预习、巩固生字,夯实基础。

让学生明确本文的线索,使课文体现整体性。

量词的使用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里进一步进行练习。

课文的主要段落的内容、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因此首先让学生一起学习第一段,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其余三段,充分运用自主互助模式。

课文中多处运用“又()又()”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这类词语的特点,并学会运用。

在分析结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并进行拓展――“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做?”为课后续写故事作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书上并没有规定生字的学习,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写字教学,因此我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平时又出错较多的“兔”。

板书设计

5、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桃树下  又()又()

瓜地  做事要专心

小兔子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体现自我。由于这是一篇选读课文,因此我设计了很多学生自学的环节,便于学生利用小组互助的模式来进行自主学习。

篇5:《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设计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

篇6: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并能从中得到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3.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 出示单字。先自己读一读,交流识字方法,再加上动作读。

2. 给生字找朋友。同桌轮流读词语,同桌展示,再小队开火车读。

3. 小西瓜出题。加上动作抢读出现的生字,再全班齐读。

三、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

四、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1. 一起学习第一自然段。

(1)分析词语“掰”、“扛”及“又大又多”,指导朗读。

(2)这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先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再写它看见了什么,最后写它是怎么做的。

2.互助学习2-4自然段。

(1)在2―4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认真读,思考下列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①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

②它看见了什么?

③它是怎样做的?

提示:小猴子走到 。他看见 ,非常高兴,就 。

(2)小组内交流,喜欢各段的同学分段展示,重点指出动词并指导朗读。

明确:区别“捧”、“抱”,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五、积累运用

1.找出课文中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板书)。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1)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2)我会说: 又( )又( )。

六、体会结尾,拓展练习。

1.小猴子见到这么多好东西,最后是不是高高兴兴回家了?为什么呢?

2.小猴子为什么空着回家了?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做?

3.看图复述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套用句式,同桌交流互助。

提示:小猴子下山来。他走到( ),看见( ),非常高兴,就( )。

他走到……

最后,( )。

4.通过这个故事,你学会了什么?

明确:做人不能喜新厌旧,做事情要专一。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5.练一练。

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后,妈妈对他进行了教育。他又一次下山来了。妈妈对小猴子说了什么?第二次下山,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故事,看看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

七、写字指导――“兔”

1.观察字形,与“晚”的右半部分相近,但多了“、”。可理解为小兔子的尾巴。

2.交流笔顺、扩词。

3.师范写,生练习。

通过小猴子下山图导入,易让孩子产善生直观印象,简单明了的导入新课。

通过多种活动检查预习、巩固生字,夯实基础。

让学生明确本文的线索,使课文体现整体性。

量词的使用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这里进一步进行练习。

课文的主要段落的内容、结构都是差不多的。因此首先让学生一起学习第一段,掌握分析课文的方法,然后举一反三,自主学习其余三段,充分运用自主互助模式。

课文中多处运用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这类词语的特点,并学会运用。

在分析结尾的时候,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并进行拓展――“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做?”为课后续写故事作业打下基础。

虽然这是一篇选读课文,书上并没有规定生字的学习,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写字教学,因此我选择了学生比较感兴趣,平时又出错较多的“兔”。

篇7:小学语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办事要专一,有始有终。

2.看懂图意,能够回答课后问题。

3.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学会10个生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用“真”、“非常”练习说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猴子什么也得不到的原因;掌握好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教学准备 与课文相同的5幅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课堂。

(板画一座山)这是一座山,山上住着一只小猴子,(出示猴头)你们看它可爱不可爱?有一天,小猴子想下山去玩,临走时妈妈对它说:“你下山的时候……”可是小猴子根本就没听见妈妈的话,一溜烟向山下跑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指导看图,初步理解文意。

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些地方呢?(出示五幅图)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把每幅图的意思说一说?谁能把五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回家路上)

下面我们看课文是怎样写这五幅图的。

三、图文对照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给课文划分小段。

(二)分小段读课文,用“谁到过什么地方做了些什么事”的句式说一说1~4小段的意思。

小猴子每到一个地方都想得到更好的东西,可是最后它怎么样呢?(什么也没得到)你是从哪知道的?指名读第5小节。

(三)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什么都没得到?

1.看图:小猴子每次到过的地方相同吗?它每次摘的东西,扔的东西相同吗?

2.指名再读1~4小段。

(1)从图上看玉米、桃子、西瓜长得非常好,小白兔也很可爱,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来写的呢?细读课文,找到“又大又多”、“扛着”、“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真可爱”。

(2)指导朗读,读好这些词和句子。(板书:掰玉米 扔 摘桃子 扔 摘西瓜 扔 追小兔 不见了。)

3.看图:前4幅图和第五幅图比较,小猴子的表情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第五幅图小猴子的表情是什么样?问:为什么高高兴兴的小猴子最后变成这样了呢?(因为什么都没得到)为什么?同学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只好”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指导朗读好这句话。

(三)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妈妈曾经和它说了一些话,可是小猴子没听见,现在它落得两手空空很后悔,很想知道妈妈到底对它说了什么,你们能帮助小猴子,告诉它妈妈说的话吗?(揭示课文内涵,小结后板书:做事要专一,有目的,有始有终)

(四)再读全文,进一步理解文意。

(五)发散思维:下一次小猴子再下山时它会怎么做?板书设计

8.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目的,有始有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好这课书的生字,还要练习朗读课文。

二、指名朗读课文。要有语气,有感情。

三、学习生字。

(一)认读生字卡片。要求:读得正确,声音宏亮。

(二)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1.笔画易错的字。“非”,笔顺是这样:。“片”,最后一笔横折要一笔写成。练习用“片”口头组词。“瓜”,第三笔是竖提,不要忘了点。“兔”,第六笔的撇要一笔写成,不要写成一竖一撇。“真”,中间是三个横,不要写成2个横,下面是八字底。

说一说这些字怎样记,易错的地方是哪儿?指导书写并板书这些字。

2.与旧字换一部分组成的字。“常”,与“党”上面相同,下面不同。“非常”就是特别的意思。“着”,与“看”下面相同,说说哪一样,哪不一样。读轻声zhe,区分和“这”的用法:“这”一般用在一句话或一个词的最前面,而“着”用在词的后面。“圆”,说一说与“园”的区别。组词。

指导书写并板书这些字。

3.“得”,怎样记这个字?在课文里读de,它还是“得到”的“得”。“可”,写时注意第一笔的横稍长。

指导书写并板书这些字。

三、熟读这些词。

篇8:小学语文说课稿《小猴子下山》

一、教材分析:

我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的分析:《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可爱”、“掰、找、扔、摘、捧、扔、抱、追”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根据“主导与主体”这间的“服务关系”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定为以下四个活动,老师只起“导”的作用,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发独立见解,培养学生从小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一块。小猴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朗读磁带、幻灯片、音乐带。

七、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活动是“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具体活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第二个活动是:“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表能力。具体活动过程中:

首先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范读,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出示小黑板)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小理怎样?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然后再祟幻灯牌,请各组代表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学生认真自由读)由学生归纳出课文二、三、四段在写法以上与第一段一样。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组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见小兔又扔掉西瓜,就这样,最后一无所获。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又回去了吗?结果怎样?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让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没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了,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第三个活动是“创设情境,表演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及活泼、欢快的音乐配音带,提示学生要注意“掰”、“扛”、“扔”、“抱”、“追”、“蹦蹦跳跳”、“只好”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第四个活动是“展开联想,延伸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述见解的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发言中说出给小猴子下山时想办法,说明做事要专心专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错误。教师肯定指出:学生的发言说明大家很聪明,会思考、有现代意识。让生再想想:这次小猴子下山,它将到一些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问题,下节课再共同解决。

本课时的板书,完成后是这样的形式(展示出来)从板书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几个动作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篇9:小学语文说课稿《小猴子下山》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图片,通过自主识字、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等方法,会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观察、范写、练写,能在田字格正确规范书写“瓜、非、常,空”等4个生字。

2、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段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图文结合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活动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谜语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然后问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猜谜活动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

然后随机出示小猴子的图片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小猴子”,并提醒注意“猴”的书写,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想办法记住“猴”字。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首先教师范读,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段,并找出与之对应的图画。接着学生再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分组呈现课文中的生字。课件先出示第一组生字:结 满 瓜 ,引导学生分享识字方法,并进行扩词游戏,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其中多音字“”“结”可以放在具体词句中进行认读,“瓜”是独体字,要求会写,教师可相机指导“瓜”的书写,重点指导前两笔撇的不同写法。

再出示第二组生字:掰、扛、扔、捧、抱、摘、追、蹦,通过带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重点强调其中几个后鼻音的字特别要注意。接着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动词形和义的联系,带动作表演读,巩固加深印象。

本课以合体字为主,其中9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我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归类识记本课生字。经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本课要求会写7个生字,这个环节,我重点指导”非,常,空”三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

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非:独体字,注意强调笔顺,两边的横要对称。

常,空:上下结构,注意上下两部分的中心对正,宽窄合适。

接着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再根据学生发言总结,以“小猴子怎么做”为线索,相机板书“掰,扛,扔,摘,追”等动词,帮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和板书,简单复述这个故事。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掰 玉米图 摘 桃子图 摘 西瓜图 追 兔子图

猴子图 空手而归

扛 扔 捧 扔 抱 扔

篇10:小猴子下山课文内容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案例

一、《小猴子下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新大纲指出: “ 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围绕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 本册是低段的第二期,阅读训练的重点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同时也创设情境,引发参与、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体系来看,这些学生经过低段一学期的学习及本期前两个单元的活动,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语表达能力,学习了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习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此时的学生大多六、七岁,还处于一个好动的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维持不了多久,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间民主、协作、自主、活动的实践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学习效率才高。

三、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语文教学跟其他学科的共同目的(也就是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一目的)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德育目标,就是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我们从小做事应该一心一意和不要乱摘别人的东西等道理。第二是智能目标:培养学生根据对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和自己分析、推断、想象、表演的能力。第三是知识目标,就是能理解重点词 “ 又大又多 ” 、 “ 又大又红 ” 、 “ 又大又圆 ” 、 “ 可爱 ” 、 “ 掰、找、扔、摘、捧、扔、抱、追 ” 以及相关的句子。第四是美育目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到小猴的可爱;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想象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所处的位置、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重点词句。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课文重点词句。

五、教学思路设定 根据 “ 主导与主体 ” 这间的 “ 服务关系 ” 及学生的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思路设定为以下四个活动,老师只起 “ 导 ” 的作用,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发独立见解,培养学生从小在阅读实践中适时进行读的`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准备

1 、小黑板一块。小猴子头饰、玉米、桃子、西瓜的教具。

2 、朗读磁带、幻灯片、音乐带。

七、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活动是 “ 激发情趣,导入课文 ”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引入下一个环节的活动,具体活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今天已经是第二次下山了,它在前不久的一次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第二个活动是: “ 师生协作,自主学习。 ”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运用学生已学的方法,根据学习课文的体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发表能力。

具体活动过程中:首先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范读,学生找出有几个段,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图画。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出示小黑板) ① 小猴子下山干什么? ② 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小理怎样?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 ② 个问题。然后再祟幻灯牌,请各组代表一边看幻灯片,一边回答第 ② 个问题。最 后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学生认真自由读)由学生归纳出课文二、三、四段在写法以上与第一段一样。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组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小猴子小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又扔掉桃子,看见小兔又扔掉西瓜,就这样,最后一无所获。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下山后,又回去了吗?结果怎样?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让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没办法的一个词?( “ 只好 ” )学生找对了,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 后再由 老师点评、鼓励。)

第三个活动是 “ 创设情境,表演课文 ”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你们愿意扮演这只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由二人次扮演小猴子下山,同时放课文朗读录音及活泼、欢快的音乐配音带,提示学生要注意 “ 掰 ” 、 “ 扛 ” 、 “ 扔 ” 、 “ 抱 ” 、 “ 追 ” 、 “ 蹦蹦跳跳 ” 、 “ 只好 ” 这些词的动作及表情)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第四个活动是 “ 展开联想,延伸课文 ”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述见解的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 学生在发言中说出给小猴子下山时想办法,说明做事要专心专意,不要再犯第一次下山的错误。教师肯定指出:学生的发言说明大家很聪明,会思考、有现代意识。让生再想想:这次小猴子下山,它将到一些什么地方,看见些什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布置思考以上问题,下节课再共同解决。

本课时的板书,完成后是这样的形式(展示出来)从板书中,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小猴子下山到回家一无所获的全过程。几个动作词语,较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篇11: 《小猴子下山》教案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

篇12:《小猴子下山》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一个故事《小猴子下山》,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只小猴子在山上呆久了,就决定下山玩一圈,再带些好吃的回来。结果小猴子先看到一棵桃树,上面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它就摘了桃子往前走。走着走着又看到一块玉米地,玉米长的又粗又长,小猴子看了眼馋,就扔了桃子,掰了玉米。走啊走啊又看到一块西瓜地,西瓜长的又大又圆,它仍了玉米又抱了一个大西瓜。

小猴子向前走着,又看到一只小白兔蹦跳着,它把西瓜扔了就去追小白兔,小白兔跑得很快,三蹦两蹿地就找不着了,小猴子累的不得了也追不上小白兔,天渐渐的黑了,小猴子白忙了一天,结果什么也没得到。

篇13:《小猴子下山》读后感

有一群猴子住在一座很美很美的大山上,山上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有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厌倦了山里的生活,它决定下山去看一看。

小猴子下山了,走着走着看见玉米地,它高兴地摘个玉米。它抱着玉米走着走着,看见满园又大又红的桃子,它扔了玉米摘了几个桃子。它抱着桃子往前走,又看见一个瓜园里又大又圆的西瓜,又扔了 桃子去摘西瓜。它抱着西瓜往前走,“嗖”地蹿出一只小兔子,小猴子丢了西瓜去追小兔子,小兔子跑到森林里不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像小猴子那样,得了这个扔了那个,最终一无所获。

篇14:《小猴子下山》读后感

从前有个小猴子,有一天他下山去玩,看见有一个桃树林。有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然后他走到了菜地里有个苞子,就丢下桃子。拿了苞子,然后走到了西瓜地,看见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

他丢下了苞子,带走了西瓜。然后他看见了兔子,丢了西瓜,兔子跑得太快了。小猴追不上兔子,天黑了他两手空空的 小猴害怕了就跑回了家,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要半途而废。

篇15:《小猴子下山》读后感

今天中午,我和妈妈来到班上,一起阅读了“小猴子下山”。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故事的大概情节是:小猴子下山去采集食物,在摘到玉米后经过桃子园就把玉米丢了去摘桃子;来到西瓜田又把桃子丢了去摘西瓜;最后在路上看到小兔子后把西瓜也丢了就去追小兔子。结果,到后来小猴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我们平时不能也像小猴子一样!一件事没做好,就丢下去做另外一件事,结果是每一件事情都没做好。

我想对小猴子和自己说,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奋斗,才会有所收获!

相关专题 小猴子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