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

魔法少女王杰希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魔法少女王杰希”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共14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

一、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2H2+O2=2H2O

二、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1。酸雨成因:a、硫酸酸雨

SO2+[O]=SO3

SO3+H2O=H2SO4

SO2+H2O=H2SO3

H2SO3+[O]=H2SO4

b、硝酸酸雨

NO+[O]=NO22

2NO2+ H2O=HNO3+HNO2

2。酸雨的危害:

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使湖泊、河流酸化,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危及人体健康。

三、温室效应的危害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四、新型能源

氢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海洋能

六、参考文献

【1】裴传友,熊言林,阮志明。检验烟花爆竹燃放中产生的的实验。设计与思考[J]化学教育,20xx,29(3):59

【2】吴兴华,袁诗海。酸雨模拟实验设计。化学教学,20xx。 05:9―10

【3】陈锦。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的商榷【J】。化学教育,20xx,29(10):61

【4】娄进,刘小敏。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1

【5】A。K。贝茨[美]。《气候危机――温室效应与我们的对策》。1992,03,第1版

【6】吕康社,王欣。新课程理念下开展STSE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xx,(02)

【7】刘玉僧。模拟实验及其教学[J]。科学课,1994(05)

篇2:《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情景设计中的问题,并引发思考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围绕生活、化学、社会三个话题,力图体现“由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充分融合了STSE新型教育模式,学会用化学的视角看生活,这正是本节设计的主要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是以前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化学原理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酸雨及温室效应的实验模拟,认识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原理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实验模拟,训练实验的分析、探究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世博会为载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感受社会与生活中的化学视角。

本节重中之重是过程与方法,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创新性运用教材,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问题,掌握实验分析、设计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学会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于改变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难点分析

(1)重点: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危害。

(2)难点:实验设计及探究。

本节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从化学理论的`角度更加清晰具体地认识这些环境问题。实验设计与探究是通过自主的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和思维的过程,并且重视交流与合作,因此其作为本节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情景激学,通过自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引导,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节采用情景激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基于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借助实验探究法升华理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游览世博乘坐绿色巴士情景的创设导入课题,以化学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欲。

(二)学生讨论,认识环境问题,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以环节一的情景为铺垫,呈现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能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被提上日程,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图片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

(三)模拟实验,寻求解决途径。

实验一,酸雨的形成,老师设计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介绍实验设计的原则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通过课堂演示,达到模拟自然情景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利于记忆,实验中,点燃酒精灯和硫粉后可以观察到酸性石蕊试纸和pH试纸都变红了,由这种实验事实得出酸雨pH小于7,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这样的结论,接着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观察总结酸雨危害。

实验二,温室效应。实验一侧重教师活动,实验二则侧重学生活动,在实验一中有了对实验设计知识的掌握,在这里强调分组合作设计模拟温室效应实验,亲自体验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规律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一定时间后,设计好的同学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开始实验,没有设计好的同学以我提前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因材施教,操作结束后,由同学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最后再次通过播放一组图片资料归纳温室效应危害。

(四)走进世博,感受新型能源,

承接环节一情景,展示世博场馆:中国馆,不仅带学生领略雄伟的建筑,更重要介绍中国馆多方面充分利用了太阳能。伦敦零碳馆,除了采用太阳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利用了生物质能发电,图中的风帽还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日本馆,依然带学生感受新型能源在场馆中的应用,真正做到了将化学应用于社会,开拓学生视野,学会用从化学的视角看生活。新型能源中除了太阳能,生物质能还有哪些呢?最后整体介绍新型能源,图文并茂,促进理解,升华理性思维。对于新世纪的我们,在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话题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并且,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化学让生活更美好!

篇3:《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基础知识点

11-4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重点

知道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知道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及增强环境保护。

难点:水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

释疑知识点: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污染海洋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有机物和营养严重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十分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12-1温度与内能重点:⒈ 能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测液体温度。

⒉ 认识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

难点:能够认识到热量、内能、温度三个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

释疑知识点:⒈ 内能: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内能从宏观看与物体的温度、质量、体积、物态等因素都有关。同一个物体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内能一定增大。但物体温度不变时,内能也可能改变(如晶体熔化,凝固,液体的沸腾)等。

⒉ 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⒈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物体具有的物理量。

⒉ 热量:表示被传递的能量的多少,是个过程量。只能用吸收或放出来表示不能具有。

⒊ 内能:表示物体具有能量的一种形式,是物体本身具有的物理量。

联系:温度的变化,可以改变一个物体的内能,传递能量的多少可以量度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

⒊ “热”字常见的几种含义:“热”字的含义一般有热量、内能、温度等几种,其中“热传递、加热、吸热、放热” 中的“热”指的是热量;“热水、物体变热”中的“热”字指的是温度;“摩擦生热、太阳能集热箱”中的“热”字指的是内能。

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利用比热容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难点:掌握热量的计算相关公式。

释疑知识点:⒈ 怎样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的热学特性的物理量,它不随物体的质量而变化,也不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变化,也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同种物质的比热容是一定的,不同物质比热容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不同,如:水、冰、水蒸气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⒉ 如何用水的比热容大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比热容反映物体吸热本领,比热容大的吸热本领大,放热本领也大,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热量多或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温度升高的值小。水的比热容大,所以用水来做冷却液或用水来放热。

篇4:试论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试论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结合利用的意义、途径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等方面说明了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 者:王萌  作者单位: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余州,221006 期 刊:江西农业学报  ISTIC  Journal: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年,卷(期):, 19(12)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利用途径   

篇5:搞好能源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搞好能源综合利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紫山特钢集团是地方国有县属大一型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亿多元,职工1800多人.公司的前身为河北省永年县焦窑煤矿,始建于1969年.

作 者:郭俊元  作者单位:河北邯郸紫山特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刊 名:煤炭企业管理 英文刊名:CO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年,卷(期): “”(1) 分类号:F27 关键词: 

篇6:环境保护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在新人教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教学内容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及所涉及的活动形式较新,为了搞好教学,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了解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物质在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教学难点】 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教材的处理

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系列课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补充说明:其中包括课题 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除上述课题外,学生可根据兴趣另选与环境有关的课题。本次课中学生增加了 “战争对环境的影响”和“SARS与环境”两个课题。)

三、说教学方式

“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

四、课前准备

1、资料准备

在课前四星期至一星期之内,教师指导各小组根据选定的课题,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止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补充说明:时间安排长点,可使学生不会因为收集资料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且收集的资料更全面)

2、资料整理

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老师要指导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成果作品化及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将学习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各小组做好在课上发言、讲解的准备,通过前面的活动,选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一位学生担当上课时的主持,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展现特长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说教学过程

⒈由主持同学主持各小组讲解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各小组出场顺序是: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战争→SARS→贵阳市环境状况。

⒉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⒊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环境与化学的小论文。将活动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用小论文形式表达出来,可训练学生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除课前定的教学目标都达到以外,通过此次活动,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使教师发现了每个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并鼓励学生将其发挥,使学生的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比如负责主持的.学生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电脑学得好的,可负责网页制作;绘画方面有特长的,负责绘画;写作能力强的,可负责写演讲稿;胆子大、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的,可负责演讲;细心的学生负责资料的整理等。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原来更融洽,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具体表现在上课听讲非常认真,作业书写更加认真。

3、有少数学生实际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通过这次活动,使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这次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化学教师,如能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美育、智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化学教育中巧妙渗透德育,陶冶学生情操;有意识的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求知,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教学课件使用,并且此课件为可发展型课件,即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教材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学生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把对环境问题的更多的、更深的了解补充到此课件中。而高一学生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

备课资源收集

[资料1]“伦敦烟雾事件”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至8日,又被浓雾笼罩。在这一段时间里,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伦敦的各家医院一下子住满了病人。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者中, 45岁以上者居多,约为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 1岁以下的死亡者,较平时增加约1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而死亡人数,分别为事件前一周中同类病症死亡人数的9。 3倍、2。4 倍、5。 5倍和2。 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死亡者,较平时成倍增加。该事件与伦敦当时大量烧煤有关。煤烟尘经久不散,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遇到逆温,靠近地面处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 大量聚集,大雾变成了刺激性很强的酸雾。伦敦公害事件发生以后,1956年、1957年又连续发生烟雾事件。

篇7:环境保护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在新人教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教学内容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因此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及所涉及的活动形式较新,为了搞好教学,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

⒈了解资源综合利用的意义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唯一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物质在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教学难点】 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交流沟通。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说教材的处理

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系列课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补充说明:其中包括课题 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除上述课题外,学生可根据兴趣另选与环境有关的课题。本次课中学生增加了 “战争对环境的影响”和“SARS与环境”两个课题。)

三、说教学方式

“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

四、课前准备

1、资料准备

在课前四星期至一星期之内,教师指导各小组根据选定的课题,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止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补充说明:时间安排长点,可使学生不会因为收集资料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并且收集的资料更全面)

2、资料整理

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老师要指导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成果作品化及成果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将学习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各小组做好在课上发言、讲解的准备,通过前面的活动,选出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一位学生担当上课时的主持,把课堂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展现特长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说教学过程

⒈由主持同学主持各小组讲解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各小组出场顺序是: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战争→SARS→贵阳市环境状况。

⒉学生讨论: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⒊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其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环境与化学的小论文。将活动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用小论文形式表达出来,可训练学生用通顺、简洁的文字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除课前定的教学目标都达到以外,通过此次活动,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使教师发现了每个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并鼓励学生将其发挥,使学生的树立了较强的自信心。比如负责主持的学生在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电脑学得好的,可负责网页制作;绘画方面有特长的,负责绘画;写作能力强的,可负责写演讲稿;胆子大、声音洪亮、普通话标准的,可负责演讲;细心的学生负责资料的整理等。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原来更融洽,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具体表现在上课听讲非常认真,作业书写更加认真。

3、有少数学生实际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通过这次活动,使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4、这次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化学教师,如能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美育、智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化学教育中巧妙渗透德育,陶冶学生情操;有意识的渗透美育,引导学生在审美中求知,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教学课件使用,并且此课件为可发展型课件,即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教材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学生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把对环境问题的更多的、更深的了解补充到此课件中。而高一学生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

篇8:环境保护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化学新课程倡导“生活化教学”、“探究性教学”、“互动对话教学”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情景设计中的问题,并引发思考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围绕生活、化学、社会三个话题,力图体现“由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向社会”,充分融合了STSE新型教育模式,学会用化学的视角看生活,这正是本节设计的主要特色。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选自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最后一节,是以前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化学原理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酸雨及温室效应的实验模拟,认识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形成原理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实验模拟,训练实验的分析、探究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世博会为载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感受社会与生活中的化学视角。

本节重中之重是过程与方法,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创新性运用教材,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问题,掌握实验分析、设计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本节的重点之一,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学会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并应用于实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于改变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重难点分析

(1)重点: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危害。

(2)难点:实验设计及探究。

本节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的成因、危害,从化学理论的角度更加清晰具体地认识这些环境问题。 实验设计与探究是通过自主的调查和研究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活动,是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和思维的过程,并且重视交流与合作,因此其作为本节难点。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情景激学,通过自然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引导,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教师,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本节采用情景激学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基于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借助实验探究法升华理论,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游览世博乘坐绿色巴士情景的创设导入课题,以化学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欲。

(二)学生讨论,认识环境问题,

宋代哲学家朱熹说过:“学贵善疑”,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以环节一的情景为铺垫,呈现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能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被提上日程,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结合图片重点分析酸雨及温室效应。

(三)模拟实验,寻求解决途径。

实验一,酸雨的形成,老师设计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分析,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介绍实验设计的原则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通过课堂演示,达到模拟自然情景的效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利于记忆,实验中,点燃酒精灯和硫粉后可以观察到酸性石蕊试纸和pH试纸都变红了,由这种实验事实得出酸雨pH小于7,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这样的结论,接着展示图片资料,学生观察总结酸雨危害。

实验二,温室效应。实验一侧重教师活动,实验二则侧重学生活动,在实验一中有了对实验设计知识的掌握,在这里强调分组合作设计模拟温室效应实验,亲自体验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规律的活动,充分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思维。一定时间后,设计好的同学以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开始实验,没有设计好的同学以我提前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进行实验操作,做好因材施教,操作结束后,由同学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真正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最后再次通过播放一组图片资料归纳温室效应危害。

(四)走进世博,感受新型能源,

承接环节一情景,展示世博场馆:中国馆,不仅带学生领略雄伟的建筑,更重要介绍中国馆多方面充分利用了太阳能。伦敦零碳馆,除了采用太阳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利用了生物质能发电,图中的风帽还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日本馆,依然带学生感受新型能源在场馆中的应用,真正做到了将化学应用于社会,开拓学生视野,学会用从化学的视角看生活。新型能源中除了太阳能,生物质能还有哪些呢?最后整体介绍新型能源,图文并茂,促进理解,升华理性思维。对于新世纪的我们,在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话题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口号,我们需要做的还有更多。并且,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化学让生活更美好!

五、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二节 能源的综合应用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电池

氢氧燃料电池:2H2+O2 = 2H2O

二、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1.酸雨成因:a、硫酸酸雨

SO2+[O] = SO3

SO3+H2O = H2SO4

SO2+H2O = H2SO3

H2SO3+[O] = H2SO4

b、硝酸酸雨

NO+[O] = NO22

2NO2+ H2O = HNO3+HNO2

2.酸雨的危害:

使大片森林死亡,农作物枯萎;使湖泊、河流酸化,毒害鱼类;加速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的腐蚀和风化过程;危及人体健康。

三、温室效应的危害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四、新型能源

氢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海洋能

六、参考文献

【1】裴传友,熊言林,阮志明.检验烟花爆竹燃放中产生的的实验.设计与思考[J]化学教育,20xx,29(3):59

【2】吴兴华,袁诗海.酸雨模拟实验设计.化学教学,20xx. 05:9-10

【3】陈锦.温室效应模拟实验的商榷【J】.化学教育,20xx,29(10):61

【4】娄进,刘小敏.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71

【5】A.K.贝茨[美].《气候危机——温室效应与我们的对策》.1992,03,第1版

【6】吕康社,王欣. 新课程理念下开展STSE教育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xx,(02)

【7】 刘玉僧. 模拟实验及其教学[J]. 科学课, 1994(05)

篇9:《能源》的说课稿

地位:能量守恒定律及能源这部分知识是机械能守恒的延伸,但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特点:本节特点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一点点的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出,并介绍该定律被总结概括所经历的艰难过程。紧接着介绍了能量耗散,说明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也将能量守恒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呼吁大家节约能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了能量守恒的概念,在前面学习了什么是功,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但知识范围仅限于势能、动能及机械能所做的功,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具备普遍性的,所以要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学会用能量的观点分析解决日常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认识到能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体会科学的伟大力量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能量守恒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起到串接整节课的作用,是学生学生的重点,同时,其

于能量守恒的知识的应用也是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 难点在于如何形成能量守恒的概念,由于能量的守恒涉及到学生并不熟悉的能量种类如

内能、生物能、化学能等等,不像机械能那样形象客观,因此,如何通过举证大量的事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用具

探究:通过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

讲授:将学生的回答凝练总结,同学着重分析本节重点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讨论:提问一些小问题,或给出一些材料,学生们讨论得出结果,老师予以适当点评修改。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下课做巩固所学知识点。

教学用具

1、 单摆的实验展示

2、 永动机的简介、简单的人体的运动PPT

3、 太阳能的循环的PPT

五、教学过程

1、 新课的导入

由第8节中机械能守恒时的单摆实验导入,提出问题:考虑单摆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如果让摆球长时间摆动,能摆动到的最大高度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呢?如果不是,那这说明什么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到由于摩擦力做过机械能不守恒,机械能减小。

进而提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如果是转换成了其它类型的能量是什么能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机械能通过摆球与空气间的摩擦力做功转换成热,减少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2. 感悟能量的转化

请学生举出能量转化的实例并分析转化过程,教师板书转化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做功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3、追寻能量转化的规律

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这点做源源不断对外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呢? PPT展示永动机并分析。得出结论:能量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教师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并说明:

1) 能量是个守恒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对比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的概念

2) 能量的守恒并不是只某一种能量始终不变,是指能量的总量不变,各种能量之间是可以转

换的,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那么肯定有另一种能量的增加

3) 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提问: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我们常见的能源又有哪些呢?思考讨论

4、领悟节能的意义,了解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常规能源

提问 常用能源?弊端?释放出去的能量能否自动收集起来再供利用?为什么?

给学生足够时间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虽然能量守恒,但是能源有限,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能量使用中存在耗散问题,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节约能源,只能缓解目前情况,不能根本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提出问题:如何根本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你在平时生活中了解到哪些新能源?

(2)通过视频介绍世界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提问: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哪几种?新能源的优点?

用PPT展示我国利用新能源的图片和目前的技术问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人类做贡献。

5 、课堂总结

1) 能量是守恒量,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表现。能量守恒没有条件,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

2)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传统能源日趋减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节约

能源也需要开发新的能源

6.作业布置

准备了一个关于节约能源的小短片,大家看后下课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言, 另外也布置了教材的课后题。

六 板书设计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一、能量守恒定律

1.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2.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3.定律建立过程.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1.内容: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2.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篇10:《能源》的说课稿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山西煤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放置于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比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同现在在能源开发上存在什么不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2.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关注于煤在使用过程中(如燃烧煤发电、取暖、做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节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开采过程,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显得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

⑶能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理解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五、教学难点

六、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七、学法

新课程标准特别突出学生的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的探究活动。应当看到,本节内容时事性、现实性都比较强,比如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但为何不是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问题何在?教材对此语焉不详,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甚至是辩论,教师不要求给出现成的答案,其实本来也就没有现成的答案。还有山西煤炭开发矿难屡屡发生,由此暴露的“官煤勾结”黑幕,更是当前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都可以开展讨论。

八、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网上下载的有关山西煤炭开发的新闻资料。

九、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需用2课时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设

(导入)教师: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广东闹“油荒”的经历吗?(记得)

教师提醒同学们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课件]

一、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在这里要多引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按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① 分布广

② 煤种全

③ 质量优

④ 开采易

(在指导学生阅读图3.1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与之参照,这样更能反映山西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2.市场广阔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20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对于图3.2,可以指导学生对比和分析,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这种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

我国今后能源战略的发展方向。)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教师:说到能源结构,我觉得在这里同学们应当好好思考一下我国的能源现状,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大家认真阅读一下教材47-48页的“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你觉得哪一点对你的震动最大?

(课堂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学生发言)

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作点评。

要特别注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要保障能源尤其是保障石油的可靠稳定的供应是相当困难的(这就是为何广东会闹“油荒”的原因),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发展道路。

二、能源基地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步伐。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实施教材49页活动题,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我们来讨论一下,对于山西省来说,究竟是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在讨论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教材的资料从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给出了正反两方面的说明或数据,不能简单地肯定一种和否定另一种,正因为它们各有利弊,这两种方式一直是并存的。)

(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消费能源是_______,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什么?

(2)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大于我国的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 2.C 3.B 4.(1)煤炭,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酸雨大面积发生,而且煤炭发电和运输占用了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资源。(2)石油、天然气、核能

第二课时 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引入)教师:“正如我们上节课讨论的那样,山西省的煤炭既有直接向外省运出的,也有建设坑口电站向外输电的,所以对煤炭是综合利用的,在开发利用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展示课件]

三、能源的综合利用

教师: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的产业结构十分单一,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请同学们读图3.7。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指导学生阅读图3.8,让同学们讨论山西省三类工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可以看出,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985~1995年间有所上升,但在1995~下降

篇11:《能源》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分析教材

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新焦点。本节课《能源》是初中物理最后一章第一节,教材从能源的利用出发,要求学生了解能源的有关知识。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共两个部分。分别是: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21 世纪的能源趋势。

3、教学重点是能源以及能源的种类。 教学难点是通过学习,了解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这种认识活动和研究方法。

二、说目标

1.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2.通过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能 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节能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这节课一开始,多媒体视频播放了《未来地球,能源危机》,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并进行交流观后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渴望。

接着出示三峡水电站的一张图片,简述三峡水电站的情况,提出问题:三峡 水电站是如何发电的?然后多媒体展示三峡水电站发电原理图,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发电过程,说明能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导学达标

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 97--98 页, 了解能源利用的历程以及 21 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常识性了解什么是能源、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通过提问交流,检测学习情况。

(二)合作学习这部分学习过程中设置了四个问题,通过同桌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对本节课的进一步理解。这四个问题依次是:

1、谈谈能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结合生产和生活上能源的使用情况,对能源进行分类。

3、面对21世纪能源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会不会出现“能源 危机”?应如何解决?

4、作为中学生,对于节约能源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当堂检测

本环节设置了五道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看起来比较简单,是能源的一个系统认识。由于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许多种类的能源,所以学生会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本节课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能源名词,有些容易理解,如化石能源,但是有一些却不太好理解,比如一次能源中的核能,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了,我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学生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能源、化石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概念 掌握较好, 对于能源的利用历程和 21 世纪的能源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堂练习题能独立完成, 掌握较好。

六、不足之处:

1、整堂课总体看来显得内容不是很充足,这与知识点的量少有一定的关系。

2、只注重了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对课外知识的拓展不够,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对能源的利用 及能源的`优缺点,能源与社会只局限于表面,没有进一步挖掘。

3、缺乏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对时事的关注和了解,认识到世界的能源危机,从情感上让学生感知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

4、这节课主要是情感教育,在整个过程中,虽然对整个过程进行细致的准备,却往往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合作学习这一环节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但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很少,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2:铁合金行业的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铁合金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仅要保障已有的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做到节能减排,能源与环境是制约铁合金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

综合媒体3月18日报道,铁合金行业的节能减排,要以生产工艺为核心,进行各方面的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国铁合金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工作则是改进冶炼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环保和二次能源利用工作。除此之外,还要积极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改善产品结构。

铁合金是一种高载能的工业产品,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大幅降低产品成本,这主要通过降低能耗来实现。目前,国内90%以上的铁合金产品是由电炉生产的,主要消耗为电能。降低矿热炉冶炼电耗已成为近年来各铁合金企业的努力目标。目前,中国现行的电价标准已高于国际价格水平,而且铁合金生产已无电价优惠政策,铁合金行业尚存的优势为碳质还原剂和劳动力,而这个优势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因此,铁合金行业的节能降耗主要是节约电力。

《钢铁企业―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已于10月20日通过国家能源标准管理委员会主持的专家审定,并于当年10月28日呈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钢铁企业―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限额值的执行,将使近30%左右产能的铁合金设备面临处罚,责令整改甚至被淘汰。

调整炉料结构、实施精料入炉对节能的影响非常突出。近来,铁合金电炉生产采用精料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各国铁合金工业界都充分认识到精料是电炉铁合金增产节电的重要环节,并相应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对于目前已基本成熟的铁合金生产工艺而言,要改进生产工艺,就需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损失和人员配置。一方面,各企业可根据各铁合金产品冶炼工艺的特点,从生产工艺出发,以产品质量为前提,缩短工序时间,完善操作制度,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另一方面,电炉炉衬是提高电炉使用效率使电炉长寿的关键所在。目前,提高炉衬使用寿命的方法正由过去传统的工艺性解决方案(选择式提高耐火材料质量)转变为结构性解决方案(“凝固”炉衬)。“凝固”衬技术是将有效的冷却技术与较薄的具有良好热传导性能的炭质衬相结合,使耐火材料的热表面远低于铁合金的凝固温度,从而形成渣和金属的凝壳绝热层,解决耐火材料的高温化学浸蚀问题。在这一方面,高炉和电弧炉的水冷炉壁技术已为铁合金电炉提供了实践经验。

铁合金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仅要保障已有的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做到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要以发展的思路,重视与炼钢行业的紧密结合,兼顾拓展其他领域的应用,开发新的生产工艺,研发新的品种。

矿热炉大型化是铁合金工业生产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普通铁合金的炉型已基本实现了大型化,但是矿热炉大型化的核心技术和自动控制系统仍很欠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大中型矿热炉设计规范,没有掌握合理的炉型参数和电炉熔炼特性参数。因此,要积极研究和分析不同铁合金产品特性及其炉内反应区电热变化规律,根据其冶炼工艺操作制度,建立合理的设计参数。此外,在矿热电炉自动控制方面,一些铁合金生产先进国家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已在铁合金实际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从完善生产制度、降低能耗方面来讲,铁合金矿热炉的智能化将是未来铁合金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能源与环境是制约铁合金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铁合金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大量废气、污水和炉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也流失了大量的可利用能源。目前,国内在铁合金生产“三废”治理方面,只有硅系合金生产“硅尘”的回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其他有关铬系、锰系铁合金生产中的废水、废尘、废渣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与此同时,铁合金生产过程中的二次能源利用主要是铁合金炉渣、电炉的余热(渣的潜热)以及煤气的治理和综合利用。铁合金生产的热平衡计算表明,电炉烟气带走的热量(包括可燃性气体的化学能)与输入炉内的电能转化热量基本持平。因此,只有充分利用二次能源才是降低铁合金生产总能耗的根本出路。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铁合金生产企业可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做好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工作:

(1)对于半封闭矿热电炉附产的电炉烟气携带的大量物理热,必须做到有效回收和利用。企业可在管道运送过程中设置热交换器进行换热降温,并集中对产生的蒸汽予以合理利用。另外,半封闭式电炉除尘工艺还可对硅铁和工业硅生产进行消烟除尘,可回收硅粉,应用于建材、化工等行业。

(2)根据国家即将发布执行的《钢铁企业-铁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新建或改扩建的容量≥12.5兆伏安的铬、锰铁合金矿热炉,原则上应建设成封闭型矿热炉,产生的煤气必须予以回收并合理利用”。封闭电炉附产的电炉煤气热值很高,是理想的热源,煤气净化后可用于原料的干燥、烧结等工序,节约能耗。因此必须对比做到有效回收和利用。

(3)液态铁合金在完成浇注后的冷凝和红热状态的冷却过程中,热量白白损失,若采用适宜的热能回收技术和装置,可将其大部分辐射热能有效回收,降低产品能耗。

(4)中国对铬渣的治理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已开始。目前,国内对于烧结、炼铁处理铬渣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以其综合利用的程度和用途不同,主要用于生产含铬生铁(或铸铁)、代替白云石作烧结矿的熔剂或经烧结后作为水泥生产的熟料。处理后的铬渣配加适量还原剂和熔剂,可以冶炼出铁铬碳合金产品。

(5)企业应加强废水净化与软水闭路循环,推广炉渣回收金属及湿法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干法或湿法工艺净化处理铁合金电炉烟尘技术及其他污染治理技术。铁合金工业要进一步拓展其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及为钢铁等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的功能,扩展物质的循环利用领域。这就需要企业将主要产生粉尘的部位配备完善的烟尘收集系统和干法或湿法铁合金电炉烟尘治理装置,并安装在线检测装置。通过对铁合金生产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分类、堆放、处理、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细化管理,可将渣、尘等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如对硅铁和硅系铁合金电炉烟气的回收,就可将所回收的硅微粉广泛应用于建筑业水泥掺和料及钢筋混凝土、建筑砂浆的填充料,高级耐火材料的添加剂、惰性填充材料,以及石油和冶金等领域。

铁合金行业是钢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内资源、能源短缺以及环境的严重制约,铁合金行业的健康发展定位应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以较少的能源、资源消耗,合理的产量规模,高效的生产流程,优良的产品质量,较低的地球环境负荷支持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探索铁合金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挖掘资源、能源、物料再利用方面的潜力,做到技术达标、管理到位,才能真正走上铁合金行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篇13:地表水与地下水综合利用初探

地表水与地下水综合利用初探

本文结合渭北周苏洼地的`情况,分析了该区域存在的水问题,提出为保持地下水的动态均衡,应采取地表水与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方式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作 者:何丽娜 王伟  作者单位:何丽娜(彬县水利局,陕西,彬县,713500)

王伟(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刊 名:陕西水利 英文刊名:SHAANXI WATER RESOUR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S273 关键词:周苏洼地   水均衡   地表水与地下水综合利用  

篇14: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条件与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秸秆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利用,这就使的大量的秸秆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处理途径。因此秸秆的有效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1秸秆利用现状和综合利用

1.1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的上涨,这些都不断的促进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不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产量全部都有所扩大和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一直以来,秸秆都是被焚烧处理的,但是这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环保,而且在新大气法中的第76、7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鼓励并且支持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量达到了9亿t左右,利用量达到了7.2亿t,利用率是80.11%,这一数据明显表示,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地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非常不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1.2秸秆综合利用

所谓秸秆综合利用其实就是说秸秆的处理需要遵循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变废为宝,始终以环保节能作为其重要的思想理念。就目前阶段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就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粉碎化处理,最大程度的返回农田,降低其污染程度;另外一种就是将秸秆作为有机肥、饲料或是能源等进行再次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秸秆食用菌、利用秸秆发电等都是秸秆良好的利用方式。

相关专题 环境保护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