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元素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夜雨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夜雨”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人教版元素教学设计及说课稿(共1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新人教版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

让学生同时捏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帽,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3.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捏住笔时,手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为什么捏笔尖的手感觉更疼一些?

……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

概念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

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三、增大压强:F大或S小

减小压强:F小或S大

二、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1Pa=1N/m2

新人教版压强教学反思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篇2: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例3

【教材简析】

《约分》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四部分的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口算:3.8×2 = 12.5×0.8= 1.8÷9 =

5.4÷0.6 = 4-0.7 = 8.2+2=

2、【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游泳有兴趣,以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提升总结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3: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三)

教材简析与设计意图:

《约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约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发展动机;创造机会,提供发展条件;因材施教,扩大发展层面;激活思维,深化发展效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猜测验证

1、创设游泳情境,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到游泳场看一场激烈的百米游泳比赛

(播放游泳比赛录像,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比赛过程)

师:游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已经游了75米。

师:一共100米,已经游了75米,看到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还有25米没有游;

生2:已经游了全程的75/100;

生3:还剩全程的25/100没有游;

生4:已经游了全程的3/4;

生5:还有1/4没有游。

师:已经游了全程的 75/100和游了全程的3/4是一回事吗?

生1:不是

生2:是一回事

师: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验证你们的结论吗?

2、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

学生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 我们组认为75/100=3/4,因为75÷100=0.75 3÷4=0.75 所以75/100=3/4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它们是相等的,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生:我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75/100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5,得到3/4。

师追问:为什么同时除以25?

生:25是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们组不仅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找到了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25,从而验证出相等,能学以致用,多好啊!

(板书:75/100=3/4)

3、根据验证过程引出最简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75/100=3/4,还能说出一些和3/4相等的分数吗?

生:6/8、12/16、15/20、30/40 ------

师:这些分数中哪个最简单,为什么?

生:3/4最简单,因为3/4的分子和分母是一对互质数。

师:什么是互质数?

生: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师: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有个词用得很好?

生:是“只有”

师:对,我们就把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这样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板书:最简分数)

师:在黑板上你还能很快找出一个最简分数吗?

生:1/4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1/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

师:那你现在知道1/4和25/100的关系了吗?

生:也是相等的。

师:很好,你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猜测、验证得出了最简分数的意义,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把一个分数化简称最简分数。

二、自主探索约分的方法

1、理解意义

出示例4 :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师:仔细读题,如何理解“化成最简分数”这句话。

生:就是把24/30变成和它大小相等,并且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分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该怎么做呢?

学生互说并汇报

生: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发现12/15不是最简分数,还有公因数3,再用3去除,最后得到最简分数4/5。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4/30=24÷6/30÷6=4/5 ,我是先找到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再用6去除分子和分母从而得到最简分数4/5。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呢?

生: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更快地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你们知道吗,刚才的这一过程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2、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约分

学生看书P85,约分的一般方法

师:看完后,你能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每一步中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个公因数去除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约分的步骤及方法,并强调书写格式

师:在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时,如果能很快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约分,如果一下子找不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地用公因数去约分。下面请你仿照这一方法,把8/12进行约分。

学生自己完成

三、综合练习

1、情境中折纸表示8/32

出示蛋糕图

师: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表蛋糕,并很快表示它的8/32。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认真观察分数,有的急于动手折8/32,最终出现两种折法。

生1:我是把圆片对折了5次,平均分成了32份,再表示出其中的8份。

师:你很认真的折出了这个蛋糕的8/32,就是时间长了些,为什么有些同学却折得很快呢?

生2:我只折了它的1/4。

师:为什么?

生2:我发现8/32的分子和分母都有最大公因数8,约分后得到1/4。

师:多好啊!通过你的认真观察,运用今天学的知识-----约分,很快地找到了这个蛋糕的“8/32”,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师小结: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分蛋糕,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只要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得最好、用得更好。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16/24=4/6 15/36=5/12 28/42=14/21 16/12=8/6

3、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每项活动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4、我校六年级三个班在3.12的植树活动中,一班种了总数的17/30,二班种了总数的20/60,三班种了总数的7/30,你知道哪个植树最多吗?

生:20/60化简成10/30,在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发现哦一班种得最多。

师:你用约分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好!完成了这道题后,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看来约分不一定必须化简成最简分数,要根据实际而定。

师:说的多好啊!你们不仅会学以致用,而且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4:人教版亡羊补牢说课稿教学设计

这次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20课《寓言两则》之一《亡羊补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则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 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为学生学习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孩子都具有表现欲,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因此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在这环节中,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既能锻炼了胆量,又能训练观察力。】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七、拓展补充

1、“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

出示: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他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你们想知道吗?

出示: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读读记记)

2、这句成语出自哪里你知道吗?

(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至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3、你想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出示故事)

4、积累抄写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本节课的板书,既概括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体现了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的寓意。形象直观,条理清晰,既辅助了教学,又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考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篇5:新人教版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五、教具准备.三条米尺、题卡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师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2、教学例1

(1)用米尺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别可以写成哪个比米小的单位表示?

②用分数又怎样表示

③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得出:(师板书)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厘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长度。(找三位同学演示)

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3)观察得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点题)

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练习:

①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

0.080 0.6030 050 0.1000

②58页做一做(学生先在书上练,再出示卡片展示)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3、小数性质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教学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 105.0900= 10.000=

练一练: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59页做一做1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4.08= 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练一练、59页做一做2

4、探究练习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变化吗?

4.08去掉0会怎样?

0.31可以填0吗?

2、小结: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的末尾。

七、巩固练习

1、校外超市进了一批冰块,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1)、0.080=0.8 ( )

(2)、4.01=4.100 ( )

(3)、6角=0.60元 ( )

(4)、30=30.00 ( )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八、拓展练习。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5、50、500之间划上等号。

2、帖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九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3 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九、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作业布置

63页第1题、第2题、第3题。

篇6:新人教版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容于一体,较好的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方面: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教学0.1米= 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并由此展开学生积极运用类比推理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2、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全过程,学会了一些学习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很自然的从生活中引入、探究和应用。

篇7:新人教版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毽的多2人等;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得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计算出百分比并补充表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比不仅可以表示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的多少,还可以体现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与全班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加深百分比与绝对人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1)如果我用这样一张图来统计我们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用这个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觉得这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预设: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00份,喜欢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据我们刚才计算的,把这张图补充完整吗?(教师可以逐项出示,并可以让学生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一下这块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个运动项目。)

(4)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扇形统计图。

(5)揭题:像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6)想想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7)小结:扇形的大小和项目所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有关。我们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来判断数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

(1)看图说说,在这幅统计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量的多少:如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如喜欢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喜欢踢毽和跳绳以及其他项目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一半。

(2)说说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优势?

预设:可以根据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观地看到量的相对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3)小结:在这样的统计图上,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扇形的相对大小,还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选择、补充,让学生经历扇形统计图制作的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信息的整理和对扇形统计图的优势分析,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尝试练习

出示教材第97页“做一做”的内容。

(1)你能看懂这张扇形统计图吗?统计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可以根据旁边的图例来知道各个扇形代表的项目。)

(2)说说从图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补充每种营养成分各多少克?引导学生用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各百分数和250 g的关系,进而算出各种营养成分多少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并计算的尝试练习,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你对它产生了哪些了解?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并进行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篇8:新人教版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学生回答)

师: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不能。

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

二、自主学习

1、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2、学生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提示)

三、交流展示

学生汇报

四、启发点拨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用5个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其中橙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黄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生1:绿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2: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3: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4:红色的扇形表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师:嗯。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

五、过关提升.

1.第一关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25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

师:那好吧,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

2、第二关

3、第三关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9: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教学设计:小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册第50页、51页例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3、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1、了解小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三、自学指导(一):课前预习思考:

你在哪里见到或者用到小数?举例说明。

小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生: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谈认识,交流感知。

师:出示米尺,请一位同学测量黑板的长,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

明确说明:当测量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那么小数究竟表示什么意义呢?

四、先学

1、自学指导(二):认识一位小数。

自学看书50页,思考:

把1米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分米,用分数表示是( )米,也可以写作小数是( )米。

这样的3份是多少?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 这样的7份呢?

2、生思考后汇报。

3、师:这些小数都是怎么得到的呢?

五、后教:

明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一或者十分之几,写成小数就是0.1或者0.几,

师;这些小数的小数点后面都是只有一位,我们就把这样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那么象这样的一位小数表示什么呢?(明确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六、认识两位小数,(方法同上)

七、认识三位小数。(方法同上)

师:把1米平均分成了10份,认识了一位小数,为了测量的更精确,还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呢?(100份)那么你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发现呢?

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研究,汇报结论。

知道了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1厘米,1/100米,0.01米,两份就是2厘米,2/100米,0.02米,-------;小数点后面有两位的就叫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就是1毫米,1/1000米,0.001米,两份就是2毫米,2/1000米,0.001米,------,小数点后面有三位的就叫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八、延伸:

师:这样继续分下去,可以把1米平均分成10000份,100000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0.0001米,0.00001米-------,

九、总结小数的意义:

师:回顾刚才的认识学习,小数到底是什么样的数?它究竟表示什么意义呢

明确:小数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一位小数就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就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简单的用一句话概括:小数就是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十、课堂练习,运用反馈:

a) 说出下面小数表示的意义:

0.3元 0.45米 0.089千克

b) 7厘米=分米=()米 56克=()千克

c) 一块蛋糕两人平均分吃,每人分得()块?

十一、全课总结:你获得什么知识呢?

十二、布置作业:略。

十三、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分米 1/10米 0.1米 一位小数

6分米 6/10米 0.6米 表示十分之几

1厘米 1/100米 0.01米 两位小数

13厘米 13/100米 0.13米 表示百分之几

1毫米 1/1000米 0.001米 三位小数

123毫米 123/1000米0.123米 表示千分之几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新人教版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本课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及其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在创设情境中,我尽量让学生多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小数。如自己的身高、体重、物体的大小或长度等。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实际在生活的应用是非常广的,因此我们有学习小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小数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学生基本掌握了在人民币背景下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读写。而四年级的目标是“体会小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转化,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意义。”所以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还是肤浅的,可能并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十分之几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用两位小数表示,尽管这是一种规定,但教学时,我是通过举例的方式,一是从元角分入手,从1角,5角转化成0.1元,0.5元,学生理解0.1元,0.5元所表示的意义再慢慢的抽象出小数的意义。再从一位小数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迁移、合情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既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又重视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好学习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这样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孩子们在静思、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还觉得,小数的意义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而教学抽象的知识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而且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画起、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画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不过,通过教学也发现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表述、理解、应用还是有困难。可能学生一下要理解抽象的东西还是比较困难,如果能有合适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画一画就更好了。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过程,来感受十进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学生的理解也要容易些了。

篇10:《升国旗》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为此,在本课设计中,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利用生活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构建生活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些年龄特征,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图片、视频、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制作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3.搜集国旗知识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里升国旗的视频。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话:早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朋友们在升国旗,大家立正,向国旗敬礼。)

2.小朋友们,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你听到什么歌声?你是怎么做的?(指导学生说话: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我听到了国歌声,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立正向国旗敬礼。)

3.小结:同学们,我们每周一早晨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操场上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还记得升国旗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升国旗》。

4.板书课文题目。老师要在黑板上写课文题目了,请大家注意看:“升”是独体字;“国”,里面是个玉米的“玉”;“旗”是左右结构的字,它的笔画较多。让我们一起来读“升国旗”!

5.理解课题。教师讲解“升国旗”就是把国旗高高地升上天空。在我国的首都北京,每天清晨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解放军叔叔都要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国旗,我们的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6.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引导学生回忆熟知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获得新知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表达的欲望,激活课堂的活跃气氛。通过诠释课题,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朗读,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读音。

2.我们的课文是带着拼音的,读的时候请大家借助拼音仔细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次。

3.同桌互相读一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4.指名分句开火车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翘舌音“升、中”。

5.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6.请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适当停顿。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自读、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目的。教师相机纠正、强调生字读音,从学生的已有学情出发,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随文识字,细品课文

(一)学习第一句。

1.认真地读一读诗歌的第一句,思考: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样子呢?

2.认识“国旗”。

(1)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国旗,(出示词卡:国旗)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个词。(课件出示五星红旗)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我们的国旗,看看有什么发现。

(2)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国”“旗”这两个字的。

(3)学习新部首:口字框。

3.学习“五星红旗”。

(1)师:其实呀,“国旗”还有另外一个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吗?(五星红旗)出示词卡:五星红旗。

(2)相机学习“五”“红”。

认识新偏旁“纟”,说说带有这个偏旁的生字。

4.小结: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光明。五星红旗上面大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向着一颗大星代表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这样,我们的国家就越来越兴旺,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了。

5.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获得金牌后升起国旗的情景吧!

(播放视频)

师: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看到五星红旗升起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小结:是呀!多么让人自豪啊!国旗代表着国家,它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表达出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学习第二句。

师: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还会听到什么?

1.出示第二句:国歌声中,徐徐升起。

学习生字:“升”“中”“歌”“起”。

升:翘舌音。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记“升”。

(师:我们一起来做做“升”这个动作,用手当作太阳,做一做太阳升起来的样子。做动作可以帮助我们识记生字。)

歌:采用生活识字法。我们在电视中经常见到这个字,我喜欢唱的歌是努努牛灰衾挚沃形颐嵌家唱歌。组词:唱歌、歌曲。

中:“数笔画”或“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中”。

起: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起”:“”+“己”=起。

2.播放国歌,全体起立跟唱国歌,引导学生感受国歌的雄壮与激昂。

3.指导朗读。

(1)理解“徐徐”。同学们回忆下,国旗升起来时的速度是快是慢?

小结:是呀,国旗是慢慢地升起来的,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徐徐)

(2)创设情境。

师:雄壮的国歌声中,国旗慢慢地升起,通过朗读让我们一起感受当时的情境吧!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4.齐读前两句。

(三)学习第三句。

过渡:快看,国旗升起来了。

齐读。

1.出示第三句: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2.学习生字“么”“美”“丽”。

么: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记“么”。

美:下面的“大”是个人形。在古代,人们为了狩猎,往往在头上戴上兽角或羽毛做成的装饰,以便接近禽兽。后来这种兽角或羽毛逐渐成为装饰品,戴在头上成为美的标志。后来引申为人的容貌等很美。

丽:古文字的丽是两鹿结伴而行的意思。后来引申为“美丽”。

3.练习用“美丽”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

5.说话训练。

(1)在一些词语的前面加上“多么”,表示程度更深。

我们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

美丽 多么美丽

好听 多么好听

高大 多么高大

(2)你能依照这样的形式说几个词语吗?

(四)学习第四句。

1.引读: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出示:向着国旗,我们立正。)

2.学习生字“立”“正”。

立:强调“立”的笔顺。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记“立”。讲述字理:出示“立”的字理图,古文字的“立”像人站立在地上,第一笔“丶”像人头,第二笔“一”像人的肩,第三、第四笔像两条腿,最后一笔像大地。本义为站着不动。

正:了解字义,组词。

3.老师下达“立正”的口令,全班做动作。

4.指导朗读。

师:“立正”是一个很严肃的动作,升国旗,我们“立正”,表示对“国旗”的尊重。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五句。

师:我们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为了表达心中的自豪与尊敬,我们还要--“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1.出示第五句:“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2.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理解“敬礼”。

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小结方法:学会看课文插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3.升国旗时,我们少先队员应该怎么做呢?谁愿意把这个句子加上动作表演给大家看呢?

4.指导朗读第五句。

师:向国旗敬礼,表示小朋友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五句。

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六)整体学习,诵读品悟,升华热爱国旗之情。

1.让我们怀着对国旗发自内心的尊敬、热爱之情来参观北京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多媒体演示北京天安门前升旗仪式。)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是为了阅读,阅读又可以巩固更多的生字、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随文识字,对于阅读中出现的生字,要单独拿出来,让学生看准字形,读准字音的同时,也要将它放入到文中体会语义。学生在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时,为了弄清文章的意思,会不由自主地把生字、词所在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它的语义,加深对它的认识、理解,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四、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中、五。

2.指导书写“中”。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一说横、竖中线上的笔画,教师用红笔标出。

(3)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中:“中”字的“”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的最后一笔横在横中线上,“中”的最后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5)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五”。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第二笔的“竖”略微向左倾斜,第三笔横折写到横中线上。

(3)学生描红,临写。

(4)同桌评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揣摩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怎么写字才好看,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说关键笔画、教师示范、学生描红、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等活动,达到“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的教学目标,从而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国旗下茁壮成长,我们为此自豪。希望同学们爱护国旗,尊重国旗,为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而努力。

2.是啊,国旗如此美丽,难怪人们用歌声来赞美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朗诵课文表达对国旗的热爱后,引导学生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从而产生尊重国旗、爱护国旗的意识,通过学唱歌曲,升华这种热爱、崇敬之情,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复习词语:

中国 五星红旗 国旗 国歌 升起 多么

美丽 立正

2.过渡:同学们对词语掌握得很扎实,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

3.齐读课题。

4.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词语,快速过渡到新课,搭建好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二、指导书写,练习写字

1.这节课我们先来学写本课的另外两个生字。

(课件出示:立正)

2.回顾写字的方法。

一看:看每一笔所在的位置,看老师的示范。

二写:认真描红,临写,先描再写。

三对照:仔细与例字进行对照,与同桌互相评议。

3.指导书写“立”。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立”的“丶”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较短,第三笔和第四笔要写得匀称,第三笔为轻入笔、顿笔收的小点,而第四笔是顿笔撇出尖状的小撇,第五笔横比第二笔的横要长。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4)同桌互相评议。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评价最后一笔的横要拖得“稳稳”的。

4.指导书写“正”。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一说横、竖中线上的笔画,教师用红笔标出。

(3)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第一笔横要写得略微向上倾斜。第一笔稍短,第二笔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最短,在横中线上起笔,第五笔稍长,写得要平稳。不偏不歪斜才是“正”。

设计意图:继续完成书写任务,培养学生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重视学生的参与评价,激发学生写好字的热情。

三、指导背诵,深入理解

1.采用各种形式熟读课文。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给全班同学听。

(2)自由地轻声朗诵,同桌合作读一读,男女生合作读一读,指名分句读。

2.方法引领,熟读成诵。

(1)以问题提示法引领背诵。

师:我们在背诵时,可以想每一句都讲了什么内容,然后以回答问题的形式来背诵,我们一起合作来背一背。

师:什么旗帜是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怎样升起?五星红旗升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生合作背诵。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引领背诵。

师: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这些插图都展现了课文的哪些内容?我们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进行背诵,提高背诵的效果。

请同学看图轻声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一背。根据课件展示的画面,全班齐声背诵。

(3)深入情境,表演背诵。

想象你现在正在参加学校的升国旗仪式,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样做的?请你一边背诵一边表演。

独立背诵,指名到前面来一边表演一边背诵。

(4)小结: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同学们不仅能背诵诗歌,还掌握了背诵课文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课件出示)齐声读一读这些好方法。

想问题,连词句;看插图,想画面;做动作,来表演。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背”也是一种技能。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在低年级的背诵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同时,认真钻研教材,根据课文内容和班级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背诵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图画引路、情境表演、情境想象等方法轻松愉快地学好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说话训练,拓展延伸

1.说一说。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面对庄严的五星红旗,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国旗说,那就说说吧!

(课件出示:五星红旗________)

2.画一画。

画一幅“升国旗”的图画,或者简单一点儿把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画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的语言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语文综合实践的机会。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升国旗 热爱祖国

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注意力较难集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语感,使爱国教育落到实处,课堂上我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观看升国旗视频,回想每个星期一早上我们都要做什么,学生兴趣盎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回到了升国旗时那庄严的时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采用了多样的识字教学策略,通过联系课文插图、结合生活经验、字理识字等多种策略,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同时也是对学习方法的重要引领。在品读课文时,重点指导朗读。我借助多媒体展现画面,让学生凭借画面形象看到我们国旗高高升起时人们激动和自豪的样子!学生的情趣一下子被调动了上来,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

[《升国旗》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11: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本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乐于表达,结合图画感知自然美。

另外,应当明确--古诗是识字的载体,识字始终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这个重点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除了通过反复认读、多次强化巩固认知以外,教学中还要大力开掘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识字。如在看图中识字,在表演中识字等,让识字自然地与阅读、看图、想象、游戏整合在一起,让识字变得更轻松。

课前准备

1.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引入诗句

1.教师呈现一幅彩色的大幅的课文插图。(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教师引学: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3.教师引问:会认这四个字吗?引导学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抽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图上还有--),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5.教师导言: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

预设: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作比较。

6.学生读诗。

7.教师引学:这四句诗中,你们认识哪些字呢?读一读。哪些字不认识?请用铅笔标出来。

设计意图:由看画引入读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认识事物和生字,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中,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致。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同桌之间充分发挥合作和帮扶的精神,把会读的大声读一遍。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给同桌多读几遍。

3.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教师用生字卡片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0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远、还”是前鼻音,“声、听”是后鼻音。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声、色、近”3个易错的重点字。

(3)抽读重点字。

(4)全班齐读。

6.导学:生字我们都认识了,再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一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7.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8.师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个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9.学生先在小组内赛读,选出优胜者一名,然后派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选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了汉字认知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古诗这个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而且还能在语境中加深对汉字音、形的印象,感受汉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先看图读诗句,再识字。通过初读古诗,读通句子,认读和积累本诗中的词语,学生们扫除了生字障碍。读通、读顺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思想也有了整体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引导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悟和体验语言的优美。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测学生背诵古诗情况,表扬背诵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大家背得不错!你们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这首诗写的景色跟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色正好相反。)

5.教师引问: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说“山”是什么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8.教师总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

9.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课件出示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一年级趣味阅读的思想。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又在诵读中巩固识字教学。

二、自学生字

1.指导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形。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识记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导学:拿出生字卡片,找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识记的,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1)“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厶=去”;“米+一=来”。

(2)色,上面是“”,下面是“巴”。可以用想象法识字:尾“巴”顶戴个小帽子。组词:彩色、红色、白色、有色、无色。

(3)听,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左边是“口”,右边是“斤”,合起来就是“听”。组词:听见、听到、听声、听说。

(4)无: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无”和“天”都是四笔,“无”第四笔是“竖弯钩”,“天”第四笔是“捺”。也可以利用换一笔变新字的方法识记,“天”换一笔变成“无”。

(5)远、还、近:都有“辶”。用偏旁归类法来识记。“近”--“斤”加走之旁;“远”--“元”加走之旁;“还”--“不”加走之旁。

(6)不:猜谜语识字。谜语:“木不出头”。组词:不好、不用。

(7)声:上下结构的字。组词:声音、大声、声乐、声母。

4.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偏旁“辶、”。

5.同桌之间互相考查识字。

6.游戏:识字大转盘。(课件出示转盘,转盘上面标有本课生字)让学生上来转转盘,转到哪个字,就用那个字组词并说一句话。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教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考、识字大转盘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掌握多种识记汉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指导书写

1.呈现“水”“去”“来”“不”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逐字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水”的竖钩写在竖中线上,横撇从横中线起笔。“去”的竖在竖中线上,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来”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注意“不”的竖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点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

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指导书写时必须细致。不仅应该从整体上观察生字,还要从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都要提醒。教师范写指导要贯穿整个的学生书写过程。

四、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这首诗可真有趣呀!短短几十个字就描绘了这么美的一幅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诗吗?(学生拓展背诗,产生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诗,如果猜对了,就画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送给他们作为奖励。

3.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板书设计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画》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反思

反思《画》这篇课文的设计与实践,总的来看非常务实:务实的思想、务实的设计、务实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在情境中学习,体现了语文教与学的理性回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识字写字是重点。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画》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篇12:《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乘法和加法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能初步学会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养成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3、通过图片导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来由。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应用加法和乘法的密切联系,会通过乘法算式推理出乘法口诀。

教具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课件显示:

1、你能很快的算出它们的结果吗?试试看。

5+5+5+5=             9+9=

3+3+3+3=             2+2+2=

4+4+4=                5+5+5=

4+4+4+4+4=            6+6+6=

2、读一读,说一说,这些算式各表示什么?

4×2     3×7    6×9    5×2    7×5    6×4

3、看图说出是几个几,再说出乘法算式。

4、小结.

二、探索规律,编写口诀。

1、探索规律,编写口诀

课件显示第1箱奥运福娃。

探索:1个盒里有5个奥运福娃,是几个5?乘法怎么表示?

课件显示:1×5=5 和5×1=5

师:为了便于以后计算,我们可以把它编写成乘法口诀:

课件显示:一五得五

学生读口诀:一五得五

课件显示第2箱奥运福娃

探索:两个盒里有几个奥运福娃?是几个5?加法算式怎么表示?乘法算式怎么表示?

课件显示:  2×5=10和5×2=10

师:那么,“2×5=10” 和“5×2=10”我们又怎样编写成乘法口诀?

课件显示:二五一十

学生读口诀:二五一十

课件依序陆续显示3箱、4箱、5箱奥运福娃,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仿照以上的方法,以此类推,编写出:三五十五、四五二十和二十五的乘法口诀。

2、掌握、巩固

(1)、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   )   (   )十五    二五(   )      (   )

(   )二十   (   )得五   (   )二十五     四五(   )

(2)、背出5的乘法口诀。

(指名学生背)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学生集体读、背出5的乘法口诀)。

板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二十五。

师:同学们真棒,都学会自己编写口诀了,了不起!大家可要记住这些口诀哦。

四、应用知识。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口诀来帮我们计算好不好?

1、课件显示“小袋鼠跳远”。

小松鼠每跳一次,学生念一句口诀,说出下一站是几。

2、课件显示“猪妈妈找孩子”。

学生根据猪妈妈身上的口诀和孩子身上的算式,说出猪妈妈的孩子是哪一口。

3、课件显示“猴子送信”。

每封信上都有一个算式,它的结果就是信箱上的号。学生们只要帮小猴子把信送到就算完成任务。

4、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53页练习十(1~3)题。

篇13:新人教版一上《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想象,先说后写,与同学交流后再修改。

3、能发现多音字的规律,正确掌握6个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认记8个生字,积累关于天气预测的民间科技知识。

5、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果园机器人》一课,知道机器人是那样聪明能干。在机器人的大家族里,有的可以进入险区,排除险情;有的可以潜入深海,寻找宝藏;有的可以进入人体,查病治病老师还知道同学们也想发明更加聪明能干的机器人。让我们先来给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我想发明的机器人)

2、学生拿出设计好的图纸,为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取名。

二、创设情境,明确交际要求。

1、机器人协会要举办未来的机器人大赛,评出最佳创意奖。你们有没有信心参赛,介绍自己发明的机器人?

2、我们不能打无准备的仗。要想获得好成绩,该怎样介绍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呢?大家讨论一下。

3、通过讨论明确:第一,对机器人的样子及本领的想象要既奇特又合理;第二,要说得清楚明白。

三、示范引路,感悟要领。

1、要把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介绍得生动有趣,让评委爱听,还要把自己的想象说明白,让评委听清楚,是获奖的主要条件。怎样才能说清楚说生动呢?请大家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2、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四、展开交际,多向互动。

1、学生自由练说自己要发明的机器人,重点说清经的样子和本领。

2、教师扮演评委,请一名学生扮演参赛者,师生合作演示说、评的交际过程。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评选出组内最佳创意奖。

4、请各组的优胜者上台介绍自己想发明的机器人,老师和其他同学当评委,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提问和点评。

5、全班学生进行评议。引导学生进行评议时,主要从三方面来评:第一,想象奇特合理;第二,说得清楚明白;第三,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情自然,说话有礼貌。

五、总结拓展。

1、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机器人的研制越来越先进。自起,日本每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而我们国家的机器人足球竞赛水平还相对落后,愿同学们设计的机器人能早日诞生。

2、展出优胜者设计的图纸。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交流了自己想要发明的机器人,未来的机器人可能就是你们今天的想象。那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未来的人吃穿住行会变得怎样呢?

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适时小结,启发学生明白本次习作既可以写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工作用品,也可以地玩具、公共设施等,只要自己感兴趣就可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题目可以用未来的,也可自己拟定题目.

2、想象奇特而又合理,语句通顺,叙述有一定顺序.

三、说出想象,初步修改。

1、教师示范说,并真诚地邀请同学们提出修改建议。

2、请同学们提出建议或意见,老师表示虚心接受。

3、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并请大家提出建议;认真听别人说,看能受到什么启发。

四、自主习作。

1、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在浏览中注意发现想象奇特有趣、叙述角度新颖、富有个性的典型习作。

五、自己修改,自我评价。

1、多读几遍自己的习作,修改不满意的地方。

2、为自己的习作配上一幅插图。

3、自我评价一下:五颗星,你的习作能得几颗?画在自己的习作后。

六、引导互评。

1、与你的好朋友互换习作,给对方进行星级评价,并将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写两句评语。

2、各小组内互读,评出一篇在想象上新奇有趣、叙述上清楚明白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推荐几名写法上有个性及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朗读,给予鼓励。

七、拓展活动。办一期美好的未来板报,展出学生的优秀习作。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读,注意带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一字多音,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读音不同)

2、教师用卡片或游戏方式检查学生认读多音字的准确情况。

3、指导学生用词语说句子,体会多音字的读音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

4、拓展认识。你在课外阅读中发现过多音字吗?小组合作仿照课本写词语,看哪一组写得多。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韵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

3、小组内指认生字,说一说记字的小窍门。

4、教师出示字卡,以开火车方式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这5句民谚,看谁读得最正确。

2、同桌互相说一说知道了哪些关于天气预测方面的知识。

3、通过小组间、男女生间、师生间多种形式的对读,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

宽带网

一、激发交流资料的兴趣:在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同学们一直在课外关注着科技的发展,收集了很多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召开一个科技新闻及知识发布会。

二、整理资料,准备发布。

1、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翻看并加以整理,确定几条你认为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试着练一练怎样发布这些重要信息。

三、组内练习,进行评选。

1、组员轮流发布重要的科技新闻和科技知识。

2、评选出资料丰富、分类保存最合理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展示资料。

1、各组优胜者轮流上台进行新闻发布,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

2、接受小记者的采访,主要说清收集资料的途径及筛选、保存办法。使大家明白可以通过收看(收听)新闻、查阅报刊、询问、上网途径获取信息,在多方获取信息后要进行筛选,用记录、剪报或知识卡片等形式保存下来,便于查找。

五、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次新闻发布会,老师发现大家不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收集资料。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吧!

1.四下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2.初一上册语文第六课《理想》教学设计

3.初一上册语文《春》教学设计

4.初一上册语文《理想》教学设计

5.初一上册语文《秋天》教学设计

6.初一上册语文口技教学设计

7.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夹竹桃》教学设计

8.四年级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9.初一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10.初一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篇14:新人教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1.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要培养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勇气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勉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不要轻意对学生的见解下结论;让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在情绪不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相互辩论,直至学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统一认识。

在理解“份数”含义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这时一学生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边说边走上讲台,用手比画了一下。原来,他是把6个桃从中间分开( ), 这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种理解。这时又一学生说:“我还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学生敢于不唯上、不唯书,敢于向教师挑战.正是学生自主精神的体现。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样性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他们各自的个体上,而且也体现在他们群体上。鼓励学生间合作互助,集思广益,依靠集体力量来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情商高的学生,总是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较好地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有畏难情绪)时,总能及时找到指导、得到帮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例如,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让学生进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让小组之间互相辩论,从而进行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到讲台上阐述自己分配的方法,台下同学可向他提出问题或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进行学生个体与全班同学之间的交流。

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将教师教学的过程演变为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表现自我的、充满生机、富有灵气的学习过程,这样才能体现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本节课从引入体会平均分到练习应用,我都设计了有趣的生活情境,从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如在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学生对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的问题,在小组内、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