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创意设计说课稿

admin111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admin1110”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图形创意设计说课稿(共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 [图形创意设计教案]创意泥工教案设计

[图形创意设计教案]创意泥工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泥工的多种技能,表现海洋中的动物与植物。

2、并学会用小棒雕刻的方法来表现细小的部分。

3、发展观察力,初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透明的金鱼缸或造型各异的瓶子,泥块,小棒,海底世界的录像。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导入主题。

教师:小朋友,我们在电视中看到海底世界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教师再放录像一次,观察海底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重点观察各种画类、乌龟、虾的外形特征。

2、教师讲解制作要求,重点讲解雕刻方法。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塑造出海底世界的景象,请小朋友将你想做的动物及植物用泥雕在鱼缸表面,做完后为了让小动物做的更加形象。小朋友还可以利用这些小棒在动物或植物的表面雕刻出相应的花纹。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指导能力较差的幼儿首先确定主要内容。制作出简单的动物形象,利用小棒,简单雕刻。

指导能力强的幼儿表现出有情节的性的画面。通过制作,水纹波及草等画面更加完整。

4、展示作品

教师:在瓶子里装上蓝色的水你们的海底世界就更美丽了,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教师: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活动反思

泥工制作活动《海底世界》。主要的操作材料是:橡皮泥、装满水的塑料瓶、垫板;操作方法是:首先请幼儿在垫板上捏制出自己设计的各种小鱼,然后将捏制的小鱼贴到装水的瓶子上,然后再添上一些水草等装饰物,这样一个立体型的海底世界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小鱼和水草。因为这次的活动是分组进行的,所以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孩子的协商及合作能力。孩子们享受着整个制作过程,每个人都认真积极地参与其中,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真是漂亮、美观。看来孩子们的兴趣还是最重要的。海底世界这一活动,激发幼儿对海底世界的兴趣,激起幼儿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妙的兴趣。

篇2:《图形联想》说课稿

《图形联想》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版第五册第十二课《图形联想》,本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可以上两课时,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按照教材编写中的意思,图形联想应该是指以一种物体形象为基本,通过联想将原来不太相关的其他事物形象组合在原来的基本形象当中,形成一种具有丰富的奇特想象的画(或其他美术类别)。

首先,这种组合的联想方法比较适合三年级小学生,三年级小学生随着他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对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这和成人不同,儿童有他的优势。

第二,从知识能力结构上讲,联想能力是人类创造的灵感之源之一,将两种原本不相关的事物形象通过联想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很有趣、有效的训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又为学生以后的相关专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形象思维与图形表现技巧的基础。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学习图形联想的方法,体验图形联想创作的乐趣。本课教学难点:图形联想的思维的广度(多样、开阔),以及画面的组织表现体现美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联想在造型设计中的作用以及表现方法(知识目标)。2、尝试利用各种事物的'造型展开联想,并手绘出来。(技能目标)。 3、学生在图形联想过程中体验创新的乐趣及美的新奇的视觉感受。(情感目标)。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苹果,然后在苹果中加了三个窗户,第二幅,将苹果变成一辆汽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

由简单的苹果导入

直接点出图形联想的要义

书上圆平面的各种变化其实无组合

歌剧院的建筑太复杂,不适合导入

1、是由哪两种物体组合在一起的。

2、你还能再加工这只苹果吗?

二、提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图形联想

三、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水杯》范例

四、《小鸭》范例讲解

五、其他范例。

六、进一步欣赏,让学生理解图形联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学生选定一个物体作为基本形体作业

如:苹果水杯小鸭子船帆螃蟹(组合螃蟹)

八、作业点评

九、教师总结:课后延伸,收集相关图片,照片等。

1、学生已有了尝试的欲望

2、反馈对课题内容的理解程度

3、画不出来无所谓,为进行下一步学习设定一个目标

4、也可以先由学生语言描述,苹果和什么进行组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一两个,然后由学生自行在作业纸上画出。

利用教材中的资源

1、悉尼歌剧院

2、七星级大酒店(船帆的外形)

3、儿童手机(兔子外形)

4、优秀海报(船长的帽子成了船)

5、普陀山的电话亭

篇3: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分为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部分讲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是在学生小学学过对称的基础上,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前安排的一节内容。它是前面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中心对称的重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所授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归纳总结能力弱。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因为后面在研究很多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时,对称性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两个不同概念,原因有两点:

(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往往不能够完全掌握它的定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学生今后处事必备的。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和学生模仿能力强,思维信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来启发学生,运用投影仪提高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设置悬念:它们很漂亮、美观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观,并进一步设问:它们美在何处?它们有何共同特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图形都具有对称美。通过设问和学生发现的结果,揭示课题—本节课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操作

在引入课题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运用教具演示,并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纸蝴蝶,并根据观察总结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有几条直线,就有几条对称轴(投影显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前面已经分析过,正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图形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二是通过复习轴对称的定义,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不同点;三是利用投影的直观演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具体做法是:在强化学生在理解轴对称图形定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复习轴对称定义中的两点:①有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即形状大小都相同:②对重合的方式有限制,也就是它们的位置关系必须满足一个条件:把它们沿某一直线对折后,能够重合。然后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概念中的.两点加以对比,学生便容易发现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1)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

(2)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对于一个图形而言的。

那么如何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有何联系呢?这是学生学习的又一个难点。此时,便利用PPt演示双喜字,画好对称轴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学生们会发现: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投影显示区别与联系)。

3、联系实际,加强训练

为了及时巩固,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予以消化吸收,首先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辨认熟悉的几何图形和较复杂的标识、图画,其次设计了有梯度的训练题,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4、发挥想象,感受对称美

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实验,学生们发现了生活中很多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数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其强烈的学习情感。最后通过配乐欣赏生活和自然界中的轴对称,让学生站在更高层次上欣赏对称美,感受对称美。

5、课后反思

(1)因课堂主要内容都在板书中,所以学生小结很顺利的说出了课堂主要收获。这说明课堂对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训练有效果。

(2)利用双喜字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轴对称的联系,化解难点。

(3)所有学生都对轴对称概念有了一定认识、理解,程度较好的学生对轴对称的性质有了初步发现和想法,这在下一节性质的教学中得到了体现。

(4)学生归纳概念训练不够。第一个概念是有老师引导得到的,第二个概念可由学生自己模仿总结得出,但老师不放心,还是引导得出的。

篇4: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二、学习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三、学习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123~126页

思考:角平分线有什么特征?线段垂直平分线有什么特征?

(2)预习作业: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角B、等边三角形C、线段D、平行四边形

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个。

①直角三角形,②线段,③等边三角形,④正方形,⑤等腰三角形,⑥圆,⑦直角。

A、4个B、3个C、5个D、6个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轴对称图形是两个图形组成的。B、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C、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D、直角三角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4、如图,CD⊥OA,CE⊥OB,D、E为垂足。

(1)若∠1=∠2,则有___________;

(2)若CD=CE,则有___________。

(二)学习过程:

1、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_______,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_______。

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一条对称轴是_______,另一条对称轴是线段所在的直线。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_______。

回顾小结:

(1)角是图形。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相等。

(3)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并且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篇5:《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轴对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十四章第一节,本节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认识轴对称的特征;同时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中“翻折”在几何知识中的作用,又为学生后继学习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等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法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了解两种图案的对称轴、对应点,区别和联系。 2、数学思考――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通过学习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解决问题――在本节课渗透,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4、情感态度――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重点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区别与简单运用。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对轴对称图形应用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概念,才能更进一步的判定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才能画出已知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对称图形。 2、难点: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从概念角度来说,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是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联的概念。从学生角度来讲,容易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难点是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法、学法及教学理念分析 1、教学方法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强调“经历过程与获得结论同样重要”,但我觉得有时过程比结论更有意义,教学时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我以“感受生活――共同探讨――归纳总结――动手操作――应用实践”的方法进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机会。 2、学法指导 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教学时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3、教学理念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一直是数学老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和谐的轴对称图形,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美化生活,进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根据本节教材内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为主、教师辅的指导思想,运用电教媒体演示,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几何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流程 探究活动(一):轴对称图形 1、激趣导入、感受生活。 。考考你的观察力,这一醒目的标题,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征?这一设计遵循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学生仔细观察后,能发现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然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 是如何对称?怎样才能使对称的部分重合呢?让学生观察、猜想、探究、讨论,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发现:把一个图形的某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度后能与这个图形另一部分完全重合。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活动探究形成概念 实验探究: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剪出一个美丽的图案,请同学模仿老师的方法试一试。 在欣赏、感知轴对称的基础上,学生肯定急于了解这些图形到底美在哪里。因此我设置了剪纸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创造美,在操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而后再对比上一活动中部分图案,互相交流发现它们的共同的特征“存在直线――将其折叠――互相重合”。从而合作归纳得出概念,教师板书概念。 3、联系实际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实例,并说出对称轴(附课件)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符合条件的图形,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生活中的许多轴对称图形,他们不但体现了一种对称美,还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吗? DD表盘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 DD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够在空中保持平衡; DD人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 DD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4、综合练习,发散思维 这组习题的设计有图形、数学……挖掘了生活右多种图案,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在相互争论、补充、交流中寻找知识的答案,体会学习的乐趣。 探究活动(二):轴对称 1、动手操作,引入新知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如图所示的图案,观察所得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再观察教材119页图14.1-3,看看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个图案是由几个图形构成的? 因为学生已经了解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都是对称,没有什么差别。所以先运用动手实践,进行剪纸,借助人的各种感官认识,突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重合”这一特点。按照“存在直线――将其折叠――两图形重合”这条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对称点的概念。教师板书概念。 2、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对所学的知识加以理解和巩固 3、列举实例,展示才华 举出生活中成轴对称的例子,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 活动(三):归纳总结

篇6:《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的《认识图形的面积》。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认识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部分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

2、过程目标

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性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感受数学的价值以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及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难点: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及操作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硬币和剪刀。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有趣的活动,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现“做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程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篇7:《图形周长》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首先感谢教研室和校领导给了我这一次学习的机会,通过这次磨课,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自己一点对复习课的想法。下面就向各位同行汇报自己在这次上课中的一点收获和思考。

一、小学复习课的特点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关键在于要上出“复习味”。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综上所说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也是为以后学习,甚至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特点之二是“通”,融汇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

二、下面就结合我的这一节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说说我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回忆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我选择了从操场跑道这入手,抛出两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交流质疑

我分两大块来梳理知识,一是周长,二是面积。在整理反思时分三个层次,一是回忆周长和面积的含义以及单位;二是回忆计算方法,重点要回忆推导过程;三是通过回忆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在复习周长时,分三个层面,第一出示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二出示没有计算公式的三个图形,第三个层面让学生统一认识,周长都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也是为以后学习进行拓展。

在复习面积时,也是从三个层面来的,学生先回忆公式――回忆推导――理清关系,渗透联系。

(三)、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时间要足。经过一段时间学习,要针对学生易错、易混淆、难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针对性强的复习内容,弥补学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所以除了基础题我还设计如下题型:

1、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复习课练习的设计必须联系实际。如第4题。

2、拓展题。这类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度拓宽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如第5题挑战题。

三、一些困惑

1、单纯地疏通知识点,忽视方法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单一,复习课上成练习课。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4、教学以大量的练习作为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形式,复习课往往成了习题课。

篇8:《图形周长》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中的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下面我简单的说一说这节课我们的备课思路。

总复习就是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本节课是在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并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上课之前,我们先布置学生自己复习整理,完成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树,并出一道自认为有价值的习题。在整理过程中,不但要知道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还要知道这些公式的来历。为了看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之间的理解,我们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也没有让学生看教材。结果知识树做完之后,发现孩子们的知识树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图形分为6个板块,每个板块中又分为周长和面积;一种是按周长和面积分成两大板块,面积部分是一一罗列的,还有一种也是分为两个板块,但面积部分是按图形间的联系来整理的,但这样的知识树较少。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交流汇报环节想先展示没按联系整理的知识树,在这一层次中解决各种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再展示按照他们关系进行整理的知识树,旨在建立这些图形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本节课的练习老师没有提前设计,而是想利用学生自己出的题,穿插于整理复习过程中及整理复习之后,根据时间完成。课前把学生出的题看了看,有部分同学出的题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都已经给学生做了标记。

这次教研活动我们研究的主题是教师适时地引导与帮助。因为是整理复习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做、去想,自己想办法给大家讲明白,可以做,可以做教具,只要学生能力独立或合作完成的,都有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的经历回忆、梳理、建构过程。教师则是在重点、难点的地方加以点拨和引导。首先我们预设了一下几个地方: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处、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处、圆的面积推导处等加以引导。其次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加以引导,最后结合学生出的题,看看能否通过改变条件、改变数据等方法使学生出的题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利用学生的资源生成新的资源。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一会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结合课堂上的情况提出宝贵意见。

篇9:《平面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它包含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两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这节课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对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进行新的认识。可以说此课为学生学习初中“图形与几何”拉开序幕,有着“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体验、感受、认识生活中以实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形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感受多姿多彩的图形,激发对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兴趣。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同时我认为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是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几何直觉,初步探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正确描述基本几何图形的特征,能对基本几何体进行分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本课我将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此,在本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激励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灵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加工教材,设计了四大环节,努力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应用中提高。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欣赏

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让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通过观看未来世界的轻建筑,直观感受几何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看图之后让同学们说出看到了什么几何图形,让学生交流作答。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才是几何中研究的内容,而颜色、质量、材质等性质,则是其他学科所关注的。

(二)过程与体验

本环节通过观察比较:由下列实物你能抽象出你哪些熟悉的几何体?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共同发现有以下熟悉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发现”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同时出示问题:如图是一个包装盒(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各面是长方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几何图形?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后可以发现: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从而进行归纳:各种几何图形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进而认识几何图形的概念。

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归纳,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数学的抽象思想、

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在下图中出现的这些几何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通过对几何图形特征进行探究和归纳,发现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概念,接着教师展示模型,进一步学习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

同时提示学生们是否还有未归纳到的几何图形,它们又是什么特征呢?学生通过分析,发现平面图形的特征,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从而初步形成对平面图形概念的认识,在思考观察活动中选择我们身边熟知的物体说一说包含的基本平面图形,激起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回忆和重新认识,再通过练一练观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

(三)拓展与应用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以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出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出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教师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亲自动手制作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本活动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空间,是本课不可缺少的延伸和拓展。

(四)归纳与提升

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培养同学们概括、总结能力和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下课前再一次播放未来世界的轻建筑视频,激发学生对后续数学知识探索的欲望。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此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概括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一个全面的框架。

整堂课,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向各位评委和老师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在座的各位初中数学界的精英对我的这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篇10: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下午好: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我们都玩过纸飞机吧!今天让我们再来玩一次(飞出一架好的)!现在,谁想上来和我一起做飞行表演?来,起飞了!(谢谢)诶,为什么我的飞机飞得又平又稳,而他的却飞不起来呢?仔细观察两架飞机。这,其中的奥秘,又在哪里呢?(出示另一张PPT),这就是我《轴对称图形》一课的导入。(同时出示标题彩色打印)

二、说教材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非常重要。之前,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今后学习正方体、圆柱等空间立体图形特征打下基础。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课程目标: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数学思考:学生在参与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建立了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态度:通过开展学生亲身经历,积极探索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这些课程目标,我是这样组织教学过程的。

1.感知特征,步步深入

由于纸飞机是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玩具,这样的导入一下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细心的学生已经观察到,左面飞机的一边缺了一个角,右面飞机的左右两边却完全一样。顺着学生的思路,我顺势推出,像这种两边形状完全相同的现象,称之为“对称”。

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知到对称物体的特征。

接着,我由体到面,又依次出示了以下图形,(课件和实物同时展示,彩色打印剪纸)。并让他们拿出课前发下去的图片,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很快,学生排出了这样的两类图形,并说这一行是对称的,而这一个则不是。在表扬学生仔细观察、大胆发言的同时,我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对称图形”(课件在这些图形的上面出示“图形”两字)。

但是,学生仅仅知道,对称图形“左右两边一样”是不够的。于是,我带着很大的疑问(课件出示问号)问学生:你们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那你有什么方法去证明吗?此时,我大胆放手,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都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跃跃欲试。小组汇报时有的学生说:老师,我是用尺子量的,发现两边是一样的;也有的学生说:我是用对折的方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了。对折、完全重合(出示关键字),真是个伟大的发现。我再引导学生打开对折后的图形(拿出对折过后的图形),去寻找更大的收获。学生却有点失望地发现,图形里除了一条折痕,什么也没有了。我却因势利导,指出这个折痕就是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出示标题,拿走那个不是的图形)。这一活动设置的目的,落实了新课标的“四基四能”,这样不仅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也促进了知识的真正内化,有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引导思考之后,全班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折痕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课件和板书同时出现,记得抽走那个不是对称的图形)

2.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概念的引导过程,能来一点点鼓励的掌声吗?谢谢,真诚的掌声停止了,而课未停止。当掌声停止时,我示意学生观察我们灵巧的双手,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双掌表面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我趁机引导他们找一找生活中,我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说,她见过剪纸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说我们双眼是对称的,还有的同学像受到启发一样,说我们的鼻子,耳朵,嘴还有小脸蛋都是对称的。我笑着对学生们说:是的,为什么生活中我们个个看起来这么帅、这么美,那就是因为我们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对称。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其实,对称的物体还远不止这些,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我给学生准备了以下几组不同类型的练习。

第一类练习:包括数字、字母、汉字,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类练习:借助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两类典型的例子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对于圆有无数条对称轴,以及“这一行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一问题学生意见不一。我并不急着评价,而是让学生充分地折一折,辩一辩,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4、欣赏图片,延伸拓展

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对轴对称图形已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时,我带领学生一同走进了轴对称图形世界,走进对称美的海洋。这是埃菲尔铁塔、印度泰姬陵、法国巴黎凯旋门、中国天安门、上海世博轴。我问学生,这些图形美吗?还没等我说完,就有的学生高呼,我们方方正正的中国文字“美”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5、说教法、学法

纵观整节课,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折一折、辩一辩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新课件)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转向指板书)。

6、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也力求做到工整对称,图文并茂,简洁明了。

五、结束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对称美,数学美,生活美。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11: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上册第68页《轴对称图形对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蝴蝶、蜻蜓、树叶、脸谱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引出对称的概念,为了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轴对称现象,找准并会画对称轴。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将主题图蝴蝶、脸谱等图案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什么是对称。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口述,思考未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一、实际操作,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剪刀、彩纸和笔,我能用他们给大家带来新的朋友,大家想知道他是谁吗?请大家稍等一会儿,老师就把他请出来。

师:大家看,他来了。(把小女孩打开)猜猜他是谁?(小女孩)

师:我再请来一位好朋友(剪热带鱼),看(贴在黑板上)。老师这还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你知道老师剪出的这些朋友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师:我们怎么知道他的两边是不是一样呢?(生可能答:将图形对折。)

师:看前面,能看到另一面吗?反过来这面呢?这两边哪一边也不多,哪一边也不少,这就说明这两边是完全重合的,我们就说这两边是对称的。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轴对称图形的世界,来认识轴对称图形。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跃跃欲试,也想来剪一剪。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让你们也剪一个轴对称图形。不过动手之前,请同学们先来想一想,你打算剪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剪呢?(生思考)

师:很多同学都想出了自己的方法,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呢?

师:对,要先画下来整个图形吗?

生:要先画下来图形的一半。

师:老师的想法也和大家的一样。我们要剪花街先画下滑的一半,要剪树叶就画下树叶的一半。我们看谁剪的轴对称图形最与众不同,速度还很快。如果你剪得很认真,老师就奖励你一颗五角星。准备好了吗?好,现在开始。

(生动手剪,师边巡视指导边发五角星。)

师:老师看到了,许多同学都剪好了。那你怎么样让大家知道你剪得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可能答:把它对折一下,看看他的两边是不是完全重合。

师:说得好,现在就让我们同桌互相检验一下看看他剪得是不是对称图形。如果不是,请帮他修改一下。(同桌间互相检验)

展示生成资源:

师:好。现在我们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了,把你的作品先露一半让大家想想可能是什么图形?再全部展开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剪出这么多各式各样漂亮的轴对称图形,老师真为您们感到骄傲。你最喜欢哪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虽然你们剪得轴对称图形的形状不一样,但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找到了吗?

师:这条折痕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生:是直直的线。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那么这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直的线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师板演画对称轴的过程),画对称很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画直。

师:你说得很对,想要画直,就要用到什么呀?

生:直尺。

师:非常好。还有其他要注意的吗?

生:要化成虚线。

师:对。同学们再来看看它的上下两边,因为对称轴是经过折痕的直直的线,我们画的时候还要再出点头。现在老师把我刚剪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下来。请你帮老师看一下,老师画得对吗不对。(师范画用动作提示学生要用尺)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有几个小图形知道你们表现得这出色,也想来祝贺你们呢?快从信封里把他们请出来吧,摆到桌子上。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

师:刚才我们是用眼睛观察的方法判断的,虽然这种方法很快,也很直观,但不一定很准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

生:对着的方法来检验。

师:那我们快动手检验一下吧。(生动手操作)

师:好,让我们分别来看一看。蜻蜓(课件演示对折过程),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那就请你把它放回信封里。依次对蝴蝶、脸谱和树叶进行验证。

师:老师很高兴大家很快就放好了。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在生活中,还有好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呢。你能举例子吗?

师:正方形、长方形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师:谁还能举例子。(生回答)

师:同学们,你们能举出这么多例子,说明你们平时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下图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学生独立完成)

(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一生的答案)你的答案和他的一样吗?

师:那我们画的时候要注意把它画正。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它可不止有一条对称轴呢?请仔细看看。(学生观察)

师:你可以用老师刚才奖励你的五角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看看你能找到五角星的几条对称轴,都在哪里。也可以同桌之间合作寻找。(动手操作)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你找到了几条对称轴?还有同学到了5条对称轴。(课件演示)

师:通过找五角星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有的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他可能左右对称,也可能是上下对称,也有可能是斜着对称。所以我们判断轴对称图形或对称轴时,可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

师:为什么大家都没有给1画对称轴呢?

2、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

3、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和轴对称图形交上好朋友了。下面做咱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最后来欣赏一下美丽轴对称图形。

4、欣赏轴对称图形

四、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希望你们能用发现美的眼睛在大千世界里发现更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篇12:《剪贴图形》说课稿

《剪贴图形》说课稿

我是7号选手季宝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剪贴图形》。

一、教材分析:《剪贴图形》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7课,它是用计算机画画模块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学完画图工具后,对菜单工具的深入的学习。其中的复制、粘帖和旋转命令是以后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掌握好会大大节省创作绘画的时间,变换各种图形的形状,为电脑绘画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复制、粘贴的技巧,学会翻转命令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创作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同学的互助和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编辑菜单中“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四、教学难点: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工具的使用。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体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互助贯穿始终,创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分析体验――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以“你知道孙悟空有什么本领吗?”学生知道,有七十二变。那么今天我们在计算机上也来一个七十二变。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将一朵花变成了许多花。(设这样情境的意图是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孙悟空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讲解重点、点拔难点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就只能是盲目尝试。所以本环节对14课画出一个月亮进行回顾,演示月亮的“复制”、“粘贴”的过程。指出“旋转”命令在“图像”菜单中。以此来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基础,使教学难点降低了坡度。

(三)、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教师出示本课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一个大风车,在此利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创设情境后,这时就应大胆的让学生尝试练习。因为这个操作的具体方法在课本中已经有了具体的步骤讲解,而且,刚才在对月亮的回顾当中,老师将几个主要命令已经做了指导。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主要提示他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解决:1、阅读教材;2、同学之间的帮助;3、举手请教教师的指点。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

(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难点也就得以突破。)

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选择画出不同效果的同学的作品,让师生进行评价。这一步主要通过对好的进行表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对存在不足的进行指导,使他的练习能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机会。

(四)、创作绘画,互评互学活动。

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法,他们就有一种创作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有坡度的循序渐进,我让他们先在书后的练习中选择一幅图形进行练习。这时候书上没有了具体的指导,靠刚才学到的方法的积累。接下来再鼓励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一幅“简单的绘画作品”。这一个步骤,不仅仅是计算机绘画方法的运用,还有一个就是美术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最后,教师引导同学们从技法的运用,构图是否合理等几个方面,让同学之间展开互评。教师选几个好的画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评价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上面的评价方法,旨在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自已、同学、教师。评价的结果要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的话语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设计,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信息的辨别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正是我们信息技术所力求的目标。)

九、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等),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3、在体验感受中学习。这节课中通过“放”,让学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学生肯定会有许多失败。正是在失败中找到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4、分层教学的实施。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互帮互助,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都获得个体的发展。

篇13:《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章的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简单的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并为五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的在认识做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称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材结合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让学生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班学生情况。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班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表现。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时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具备轴对称性质的.图形,这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能够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物体或者图形的对称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

能够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难点】

制作轴对称图形。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探索式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动手,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美丽的花丛里,飞来了一直小蝴蝶和一直小蜻蜓。仔细观察,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简单交流之后,再出示经过电脑修改的,一半被修改过的图片。再让同学们交流,和之前相比,有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描述你的发现。通过对前后的对比,发现对称美。很多图像不再对称,也就没有那么美。进而给出课题。

通过具体情景,让学生自己经过对比,发现美的奥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新课开始,让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剪刀和A4纸,把A4纸进行对折。拿出剪刀进行裁剪创作。要求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折纸进行裁剪。小组之内交流自己的交流自己的作品,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最优特点的作品,在班级内交流。

分析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共同的特点: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图形两边相互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教对称轴。教师板书。

通过动手操作,把同学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到极致。在创造中学习,在审美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深化新知

教师出示在ppt上出示太极图、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让学学们辨识那些是轴对称图形,那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并说明理由。以此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强调定义的关键字“对折”“重合”。

(四)巩固提高

影子游戏。每个小组的同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做作为人的身份,另一部分作为影子部分。人做出各种动作,影子保持和人的动作一致。

通过这种游戏,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实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还存在哪些问题?

而作业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在复习多边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做好多边形外角和知识的预习工作。

七、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采用图表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篇14:《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来自,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希望我的展示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的说课就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二、轴对称现象是学生新接触的一个知识点。学习这部分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根据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较弱的具体学情,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丰富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度(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再确定教学重难点,停顿)

(为了更好的达成三维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借助多媒体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三教学流程

(一)探究轴对称图形特征

1、感受对称美,激发学习情趣。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早就有一定的认识,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呢?上课伊始,我充分借助多媒体,将一幅幅学生熟悉的美丽轴对称图片带入课堂,(播放教学视频)优美音乐、精美画面以及教师激情解说,将学生带入了现实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提出疑问:(播放)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轴对称图形。

2、探究特征

学生在美中的提出了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在此我借助多媒体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由对称物体到对称图形

我先利用课件出示具有同样特征的三幅实物图,然后将实物图描画下来得到图形。此时学生产生疑问,得到的平面图形还是对称的吗?

(2)探究特征

于是学生想办法动手折这三幅平面图形进行验证,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平面图形是否是对称的?使学生初步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我用多媒体演示三幅平面图的对折过程(播放),再一次让学生深刻感知这些图形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多媒体直观演示,学生顺利的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认识了对称轴。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辨别轴对称图形

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学生已经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对于平行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先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折,然后借助多媒体对平行四边形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折,有效的帮助学生对完全重合有了更直观深刻的理解,很清晰的让学生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五边形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使学生知道有的轴对称图像可以有多种对折方法。

判断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学生先动手尝试判断,之后课件加以演示,很清晰很直观的帮助学生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从而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验证意识。

二、激情创作

学习到此,我利用课件播放优美音乐,为学生创造做轴对称图形的良好氛围,孩子们激情创作的画面将课堂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画轴对称图形。

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我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独立尝试,然后进行交流,之后我利用课件直观动态的演示,归纳出找对应点和连线两大步骤。如果此过程只说不演示则太空洞、太抽象,而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达到了最佳效果。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四、总结

让学生带着本节课的收获再次欣赏课始精美图片。然后再让学生说出在此欣赏图片的感受,之后我提炼性的总结,使学生将视野延伸到生活当中,更加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和创造美的欲望!

整个教学设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教学反思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抽象的轴对称现象变得具体,将静态的轴对称图形以动态演示、验证,从而高效的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美得情境中快乐学习!

相关专题 创意设计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