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铝性质》化学说课稿

琨羚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琨羚笙”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铝性质》化学说课稿(共1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高三《铝性质》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明矾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金属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金属铝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它侧重于使学生理解怎样去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所以在学习或者授课过程中我也会与之前所学的概念理论建立联系。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将实验探究与思考交流交替进行,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会书写Al2O3和Al(OH)3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辩证的认识事物。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回顾铝箔加热融化的实验现象,融化的铝不滴落,像是有一层膜兜着,这层膜是什么?为什么融化的铝不滴落?在学生充分的回顾之后,向学生介绍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由于氧化铝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氧化铝的性质及其氢氧化铝的性质如何,引入新课的学习。此环节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是为了建立起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环节二:新课讲授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氧化铝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先播放由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如耐火坩埚、耐火管以及滚珠轴承等材料的图片及氧化铝的物理性质相关资料。并提问:结合铝箔加热融化的实验及上述氧化铝构成的耐火材料图片,说说氧化铝都有哪些物理性质?由此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我会进一步提问铝表面的这层氧化膜如何去除?学生根据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可能猜想出氧化铝可以与酸、碱发生反应,紧接着我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氧化铝能同时与酸、碱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结论。最后向学生介绍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及氧化铝也是两性氧化物的知识。

2.氢氧化铝

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可以据此制取烧碱,那么如何制备氢氧化铝呢,能否采用氧化铝与水的反应制取,如果不可以,可以采用何种方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可以用铝盐与碱反应来进行制备,但是对于制备时所用的碱的选取,学生不易理解。为降低学习难度,可直接演示硫酸铝与一水合氨反应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反应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我会借此向学生介绍此为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向学生介绍氢氧化铝的用途。

而对于氢氧化铝的两性,我采取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氢氧化铝分别与酸及碱发生反应,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据此写出反应方程式。

在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铝的两性之后,我会进一步让学生回顾思考在制备氢氧化铝时碱的选取问题,以深化对于氢氧化铝两性的理解。

对于氢氧化铝受热不稳定的特性,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涉及氢氧化铝的用途,我会给学生呈现氢氧化铝可以缓解胃痛的资料及明矾净水的资料,让学生总结其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结合今天所学知识查阅铝土矿制备铝资料,下节课来进行汇报实验原理?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篇2:高三化学《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说课稿

高三化学《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位于苏教版必修一专题3第一单元第二节,是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范畴。 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能初步积累一些对化合物的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为后面学习其他的元素打好基础。

2、目标分析

在本节课中,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和相关性质。

2、能分别写出它们与强酸强碱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得出氧化铝 氢氧化铝的两性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学习构建知识结构和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体验实验与探究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难点是:对两性氧化物的理解和化学方程式 。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因为学生第一次遇到具有两性的化合物,较难理解和学懂,因此,我把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定为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卤素、钠和镁等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也学习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元素理论,学生可能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较难学懂。而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会相对比较枯燥,学生有可能没兴趣学习。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做实验,能够较好的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加深对于本节知识的印象。

三、教法和学法

情景引入 实验演示 小组讨论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引入新课来结课

四、教学过程

1、氧化铝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会通过投影两组图片,第一组是铝土矿、氧化铝粉末、氧化铝制成的坩埚,第二组是红宝石和蓝宝石。并让同学们归纳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资料卡上出现的有关知识创设铝的氧化物的情境,通过展示有关氧化铝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并通过图片提供的信息,归纳出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2)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氧化铝粉末,后分别滴入适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氢氧化铝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知识

通过向偏铝酸钠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产生氢氧化铝引出氢氧化铝,进而通过观察氢氧化铝得出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引出氢氧化铝

(2)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

【教师提问】氢氧化铝是否也像氧化铝那样具有两性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

【教师演示】向两只氢氧化铝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氢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演示实验的方法得出氢氧化铝的.两性

3、氢氧化铝的制备

(1)氢氧化铝制备

运用所给药品,分小组讨论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

药品 6mol/L 氢氧化钠溶液 6mol/L 氨水溶液 2mol/L氯化铝溶液

并猜想不断向氢氧化铝溶液中通入氢氧化钠的现象,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设 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即活学活用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分别从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及氢氧化铝的两种制备方法进行总结。

5、创设新情景,引出下节课内容

通过投影福州地铁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地铁的主要材料,进而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铝及铝合金,叫同学们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引出下节课所学内容,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篇3:高三化学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受学会理事会的委托,今天我在这里进行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钠》的说课,旨在与大家共同探讨 “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方法。

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倡导“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问题导学法”正是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它突破传统的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而是教师为学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运用“问题导学法”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成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通过本节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必修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钠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初步学会了有序的实验观察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训练了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的过程,感受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探究与分析。

四、说教法

(一)、问题导学法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设计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一大特点。

(二)、实验教学,突显学科特点。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实验设计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一

多媒体播放视频剪辑《火光中的生死隔离》,当画面静止在“金属钠”三个字时,利用一句视频中的原话抛出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火灾中金属钠的出现为什么会令消防人员感到可怕?同学们思考后回答:可能是因为现场消防水源不足吧!于是我补充了两张现场的照片(手持高压水枪的消防队员和整齐待命的几十辆消防车),也就是说现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同学们继续猜测,他们已经猜测到可能是由于钠会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水去救火,但是他们想象不到这十吨的金属钠遇水后的威力有多大,因而就不能真正理解问题中可怕两字的含义了。

(二)、实验模拟,回答问题二

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火灾现场,钠遇水会有什么危险?为了更形象的说明问题,我在实验室模拟这样一个实验场景。(播放模拟实验)此实验反应非常剧烈,随着学生“哇”的一声惊叹,我想他们已经深刻理解了这十吨金属钠的出现对当时正准备用水来灭火的消防队员的可怕程度了。

(三)、分组实验,探究问题三

此时,学生的情绪逐渐高涨,兴奋点已被调起。他们迫切的想知道“钠遇水为什么会爆炸?”这也是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大家首先从理论上提出推测。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同学们做出了如下推测:1、反应放热。在有限的空间内积聚大量的热,引起爆炸。2、产生气体。有三种推测,有同学认为是氧气,氧气是助燃性气体,加剧燃烧和爆炸;也有同学认为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达到其爆炸极限,引起爆炸。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可能是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理论推测之后,并进入了实验探究环节。由于本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实验前我给出下列的提示,(播放提示)同时我提醒大家要从一开始就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现象,并认真做好记录。实验结束后,同学们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想象,由于此时学生们还未形成全面、有序的实验观察能力,大部分小组只观察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而忽视了取钠和切钠过程的观察。于是我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回忆整个实验过程,并补充了取钠和切钠的演示实验。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实验小结:1、钠保存在哪里;2、切开钠表面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3、钠与水反应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分别说明钠的什么性质?;4、通过本次实验,你能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吗?;5、大家对问题三的猜测是否正确?

(四)、创新实验,探究问题四

通过亲自实验,证实同学们的两个推测反应放热和产生气体都是正确的。此时,同学们异常兴奋,自己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因此,就顺势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环节。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有同学发言:老师,我认为在钠与水的反应中,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必然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经过分析,只可能是氢元素由+1降到0价。因而我认为产生气体只能是氢气。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满堂喝彩,学生能用刚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也是我所想始料未及的。因此,接下来,就是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的就是氢气。以下就是学生设计的两个方案图。在对其进行评价后,我演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和课本实验进行对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课本实验进行简化和改进的必要性。实验进行到这里,让同学们解释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原因便水道渠成。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们通过实验验证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外还生成了氢氧化钠的结论。他们分别采用了石蕊试剂、PH试纸和CuSO4溶液等方法。

(五)、继续视频,引出问题五

通过上述探究,学生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于是,我话锋一转说:现在老师还有一个消息不得不告诉大家,在火灾现场让消防人员可怕的因素还不仅仅是不能用水去救火,还存在着一个可怕的隐患。课堂上一下炸开了锅,看的出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另一个隐患是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看完后,学生们马上意识到现场高温就是另一个隐患。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钠遇到高温会有什么样的危险?演示改进实验后,我做出解释,钠在酒精灯的温度下就可以着火燃烧,更何况是现场的高温下。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过氧化钠遇到CO2和H2O会产生O2,加速燃烧。因此,灭火时不能用水和现场降温是关键。此时,学生们迫切想知道消防人员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于是我顺势给出如下旁白:消防人员采用了含水较少的冷泡沫对大火实施覆盖式扑救,并严格把守冷冻车间储钠的仓库,经过近百名官兵三个多小时的欲火奋战,终于熄灭了这场大火……

(六)、究其本质,总结问题六

在学习完钠和氧气、水的反应之后,学生已经认识到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提出问题:钠具有如此活泼的性质本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分析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位置,我们得出结论: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活泼,是因为钠原子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具有强还原性。

(七)、知识归纳,说板书设计(略)

以上是我对问题导学法在《钠》一课教学活动中应用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多多指教。我想:“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春天里吹来的又一缕春风,相信这种理念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更加理性,更加完善。

篇4:高三化学金属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篇5:高二化学《铝三角及其应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我是化学组教师李显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化学必修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镁和铝中的一节专题课,课题是:铝三角及其应用。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 说理念

本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通过大量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并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精神。

二. 说教材

铝三角及其应用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既是对铝三角转化知识的总结,又是对铝及其化合物转化知识的延伸,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座重要桥梁。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和掌握铝三角间的转化关系,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在问题情景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与探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使他们树立起事物间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四. 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开路,各个击破,层层深入,从而获取新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问题贯串课堂的始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获取新知。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让人人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化学素质。

五.说学法

根据我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教材实际,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更多地注重了指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他们:听---听得明白,思----敢思敢想,想得出来,说----说得清楚,说得完整,议---都可参与,积极交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

引入,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始,让他们系统总结出铝三角关系和转化条件,掌握这一理论知识后,学生都很想知道他们到底在化学中有什么用?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我便顺势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 在处理Al(OH)3制备的条件选择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充分利用铝三角关系,找到制备Al(OH)3的方法,然后逐步深入,根据Al(OH)3的性质,让他们分析得出制备Al(OH)3的最佳条件。

2. 在处理的Al3+、AlO2-共存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找出他们所属类型,然后让学生去分析讨论这些类型的物质不能与哪些物质共存,最后提高难度,提出AlO2-能否HCO3­-与共存,让大家讨论,从而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

3. 在处理 有关Al(OH)3的图象问题时,我是引导学生根据铝三角转化的数量比例,确定生成物,然后要求他们亲自动手去画出Al(OH)3与H+、OH-的量的关系图。同时为了提高他们加深对本知识的理解,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假如换成弱酸弱碱图形又是怎样的,让学生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课的结尾,我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结,既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总结,同时又提出新的要求,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悬念。

最后设计了两个问题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板书内容: 《铝三角》及其应用

铝三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一、制备Al(OH)3的条件:

1、Al3+与酸(弱酸):

Al3++NH4.H2O=Al(OH)3↓+NH4+

2、AlO2-与酸的(弱酸)

AlO2-+CO2+2H2O=Al(OH)3↓+HCO3-

二、Al3+、AlO2-的共存的问题

1、Al3+、OH-、AlO2-弱酸根阴离子

2、AlO2-、H+、Al3+弱碱阳离子和HCO3-等

三、有关Al(OH)3的图象

1、Al3+中滴加OH-

2、AlO2-中滴加H+

篇6:铁的性质化学说课稿

铁的性质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铁和铁的化合物在历年高考当中出现的几率非常之大,故学好这一章对以后的总复习来说非常的重用。而且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习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4)关于钢铁制品生锈及防锈措施的内容,在本节课的一周以前,布置研究性学习课题“钢铁制品锈蚀条件及防锈措施的探究”。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引发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防锈措施和锈蚀条件的关系。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并逐渐树立珍惜资源,合理、正确使用资源的观念。发展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认识金属单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评价方式: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语小组代表简述收集的资料使学生体验信息怎样收集和处理,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评价总结倾听发挥评价激励功能投影展示钢铁厂生产场景观看激发学习兴趣提出有关铁的物理性质的讨论题思考、讨论培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回忆相关知识制氢气的实验为探究铁的化学性质做准备指导学生探究铁的化学积极思考回忆有关镁、铁分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及实验室性质通过思考、实验、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汇报有关“钢铁制品锈蚀条件”“防止锈蚀”的学习成果,并简要评价汇报、讨论、评价使学生了解钢铁锈蚀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使用资源的观念课堂小结倾听、思考并回忆巩固知识达标练习教师精心挑选,回扣本节重难点(习题另附)思考回答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强化爱国情感,增强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五、板书设计

采用提纲式板书,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体现教学重点和关键。简单明了,条理清晰,便于记录和复习。

篇7:高三化学《离子反应》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②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是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篇8: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的燃料——汽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在汽车中的作用原理。

2、了解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及处理措施。

3、了解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及汽车动力的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了解汽车的燃料——汽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在汽车中的作用原理。

2、了解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及处理措施。

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

1.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什么?

2.汽车尾气中含有哪些污染物?

3.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

一、汽车的常用燃料——汽油

1.汽油的组成:分子中含有5—11个碳原子的烃的混合物

主要是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

2.汽油的燃烧

思考:①汽油的主要成分是戊烷,试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汽车产生积碳得原因是什么?

(1)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2)不完全燃烧——有CO和碳单质生成

3.汽油的作用原理

汽油进入汽缸后,经电火花点燃迅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做功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产生动力,使汽车前进。

4.汽油的来源: (1) 石油的分馏 (2) 石油的催化裂化

阅读知识支持:

思考: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什么的大小来衡量?

②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是什么?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就越好吗?

④ 常用抗爆震剂是什么?

5.汽油的标号与抗震性

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辛烷值的大小来衡量。

②辛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越好.

④ 常用抗爆震剂

四乙基铅[Pb(C2H5)4]

甲基叔丁基醚(MTBE).

6、汽车尾气及处理措施

思考:进入汽缸的气体含有什么物质? 进入的空气的多少可能会有哪些危害?

① 若空气不足,则会产生CO有害气体;

② 若空气过量则产生氮氧化合物 NO_,如

N2+O2= 2NO, 2NO+O2= 2NO2

其中CO、NO_,都是空气污染物。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 CO、氮氧化合物 、SO2等

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填充催化剂的催化装置,使有害气体CO、NO_转化为CO2和N2,

例如:2CO + 2NO = 2CO2 + N2

措施缺陷:

①无法消除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加速了SO2向SO3的转化,使排出的废气酸度升高。

② 只能减少,无法根本杜绝有害气体产生。

二、汽车燃料的清洁化

同学先进行讨论:①汽车燃料为什么要进行清洁化?②如何进行清洁化?

1.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

使用尾气催化装置只能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而要有效地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汽车燃料就必须清洁化。

2.清洁燃料车:

压缩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机动车

清洁燃料车的优点?

① 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的CO、NO_等比汽油汽车下降90%以上) ;

② 发动机汽缸几乎不产生积炭现象;

③ 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

讨论为什么说H2是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1) 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释放能量最多

(2)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不会污染环境。

氢作燃料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

1、大量廉价氢的制取

2、安全贮氢

介绍两种方便的制氢方法:

①光电池电解水制氢

②人工模仿光合作用制氢

4、其它动力汽车:

① 氢氧燃料电池汽车

氢氧燃料电池的优点:高效率、无噪音、零污染

缺点:价格昂贵

篇9: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下面是我的说课环节。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此之前,学生在必修二第二章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不仅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

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是学生情况分析。处于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逆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构建起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联系以及其能相互转化的知识。但是这种联系已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并不完全,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来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结合学生以上特点,我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学会用给出的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要求解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新旧知识联系策略,知识联系生活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练习-反馈策略。这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下面,我向大家展示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是盖斯定律的认识与应用、还有反应热的计算学习。第二课时主要是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我将本节课整体设计为七个部分:

首先是知识铺垫部分: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我为学生设计测定给出氢气燃烧先生成水蒸气、再液化为液态水的反应热,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H2O(g)==H2O(l) △H2=-44kJ/mol

提问学生,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

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复习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从旧知出发能把学生的认知情绪激发起来,并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其次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部分:如何测出给定反应的反应热:

C(s)+1/2O2(g)==CO(g) ΔH1=?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然后是盖斯定律的引出部分:运用知识联系生活策略,分析教材中的插图1-9,在进行类比,运用概念形成策略引导学生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培养阅读自学能力和自我检查的意识。

第四是盖斯定律的应用部分: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授学生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可通过几条已知方程式为例:

C(s)+1/2O2(g)==CO(g) ΔH1=?

CO(g)+1/2O2(g)==CO2(g) ΔH2=—283.0KJ/mol

C(s)+ O2(g)==CO2(g) ΔH3=—393.5KJ/mol

引导学生观察未知反应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与已知反应热的方程式的物质的关系,用图表的方式将其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然后通过其反应热的关系,一步步求出从已知的反应热求未知的反应热。从这个例子推广到其他难以通过实验求得的反应热计算。适当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盖斯定律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第五是反应热的计算部分:以书上例题加以讲解。对于例题1、2只是简单的反应热计算,并没有涉及盖斯定律,学生自学基本能够掌握,所以让学生自己练习,再加以点评,运用练习-反馈策略使学生更好的巩固反应热和盖斯定律的使用。对于例3,涉及相对复杂的盖斯定律的应用,学生还比较陌生不熟练,作为重点来讲解,再次强化学生对盖斯定律的认识和运用,使其得到巩固。

接着是课堂练习部分:利用课后习题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是小结部分:通过板书总结和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促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的亮点是运用大量的习题,巩固强化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计算。并且以典型题目为例,教授学生解这一类题的方法,使之做到举一反三。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10: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

《钠的化合物》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

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四、说学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五、说教学过程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引入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探究阶段】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1: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实验验证解决悬疑2: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总结归纳】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练习强化】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篇11: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三)、教学重点: 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四)、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激学法 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

学法:

1.实验探究法2.归纳演绎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材中没有把教材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把教材内容做为了解学科科学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对于更好地展现学生多元智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智慧潜能,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创新实验: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为什麽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依据:

1. 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不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2. 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去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主动构建有成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知识意义。

具体做法:

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西红柿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

教师设置几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讨论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装置中确实存在电流且证明电子的流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

实验结束教师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 。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最后用3D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并将图象定格让学生书写两电极反应式.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共同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

投影生活中常见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图片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的创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学生问题意识独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三)、教学重点二:掌握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即给定多种药品(电极:锌片两个,铁钉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铜,酒精,四氯化碳四种溶液和电流计仪)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

1、STS教育观重视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认为能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论证比单纯地得到指向结论的结果同样重要或更重要。

2.实验方法论认为,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

3、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将探究性学习确定为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胆处理教材,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这一讲授性知识变为实验探究性学习。

该实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确定探究的方向,如何处理实验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加工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同时学习者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用集体的感知来丰富,强化个人的概括,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四) 化学史教育:教师讲述伏打电池发明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

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六)练习: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构成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而设。

(七)作业:

家庭小实验:制作水果电池。

目的:该实验为开放性创造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升华创造意识。

四、说板书 板书直观清楚揭示本节教学两个重点

篇12: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

关于甲烷,在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在此基础上,本节的教学内容将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教材在介绍这些知识时,非常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按照大纲中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考虑到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饿了解,因此,很有必要在此向学生介绍一下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以免学生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后面各节给出各种烃的代表物的分子结构模型,也是这个目的)。

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首先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在学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结构上。

教材在介绍甲烷的性质,是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能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为依据的。在教材中将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跟甲烷与酸性溶液的反应进行了对比,说明虽然甲烷不能与酸性溶液反应,但这只能说明甲烷在通常条件下是稳定的,并不能说明甲烷不与所有的氧化剂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甲烷也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在实验的基础上,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印象,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进而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

应当指出的是,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是不同的,下表中列出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重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甲烷的分子结构、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方法:讲演结合、自学引导、对比教学

篇13:高中高三化学说课稿

乙酸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准指出,高中化学新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本节共1课时完成,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重点:根据教学大纲和以上的教材分析,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4.教材的处理: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充分说明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对教材的内容在教学程序上进行了调整:(1)将乙酸的结构特点放在乙酸的性质之后去认识。当学生对乙酸的性质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为什么乙酸会有这些性质呢?必然使学生联想到它的结构有何特点呢?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观点的认识,又能反映出化学思维的主要特点: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条件理解,将课本P.75的演示实验做了适当的改进(详见教学过程设计),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5.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3)方法训练——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为了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手,。其基本过程如下:

反馈矫正评价

以上过程可概括为:情景激学,实验促学,构建导学,迁移博学。

四、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完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2.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在教学中:

(1)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多种能证明乙酸酸性和酸性强弱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化学实验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达到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通过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突出了酯化反应过程、条件和实验装置特点的分析推理和研究,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演示实验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熏陶。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以自然现象、科学实验为基础,用提出问题—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迁移发展(再提出问题)的方法展开探索的过程。教会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14:高三化学有机物教学说课稿

【教学设计】

一、有机物的结构及表示方法

1、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1)在有机物中,碳原子有 个价电子,碳呈 价。

(2)碳原子既可与其它原子形成共价键,碳原子之间也可相互成键,既可以形成 键,也可以形成 键或 键。(成键方式多)

(3)多个碳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长短不一的碳链和碳环,碳链和碳环还可以相互结合。

2、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

(1)当一个碳原子与其它4个原子连接时,这个碳原子将采取 取向与之成键;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它原子之间形成双键时,形成该双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 上;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它原子之间形成叁键时,形成该叁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 上。

(2)有机物的代表物基本空间结构:甲烷是 结构;乙烯是 结构;乙炔是 结构;苯环是 结构。

3、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1)结构式: (2)结构简式: (3)键线式: (4)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练习:请写出下列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式(最简式)、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键线式。

名称 实验式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键线式

异丁烷

丙酸

丙烯

丙炔

溴乙烷

乙酸乙酯

二、同分异构体

1、定义:

2、同分异构体的常见类型

(1)碳链异构:由于分子中 不同(直链或带支链)而产生的同分异构现象。(2)位置异构:因官能团(包括双键、三键)在碳链或碳环上的 不同而引起的'异构现象。

(3)类别异构:由于 不同而引起物质类别不同所产生的异构现象。常见的类别异构有:

组成通式 可能的类别 举例

CnH2n 烯烃 环烷烃

CnH2n-2 炔烃、二烯烃、环烯烃

CnH2n+2O 醇、醚

CnH2nO 醛、酮、烯醇、环醇、环醚

CnH2nO2 羧酸、酯、羟基醛、羟基酮

CnH2n-6O 酚、芳香醇、芳香醚

CnH2n+1NO2 硝基烷烃、氨基酸

Cn(H2O)m 单糖或二糖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书写规律(1)烃:主链由长到短,环由大到小,支链由整到散,位置由心到边,排列由邻到间、对。连接支链时还要注意支链的对称性。

例题:1、分子式为C7H16的烃共有几种同分异构体?

2、某烯烃与氢气加成后的产物是 :

则该烯烃的结构简式可能有________种。

(2)烃的衍生物:

类型一:R—X型,R表示烃基,X表示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官能团),如—Cl、—OH、—CHO、—COOH、—NO2、—SO3H、—NH2等。这一类型物质的结构特点可以看成是:官能团“嫁接”在碳链的末端。其同分异构体,实质上就是烃基的异构。

例题:3、写出分子式为C5H8O2脂肪酸的可能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类型二: R、R′表示烃基,W表示有两个自由键的原子或原团,这类型物质的结构特点是:上述基团“插入”在H—C键或C—C键之间形成的。

例题:4、写出分子式为C7H8O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类型三:多元(官能团)取代型

书写方法:先固定一个或几个取代基,再移动另一个取代基,并依次类推。

例题:5、写出与 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6、已知C12H12的烃分子结构表示为: ,它在苯环上的二溴代物有9种,则其环上的四溴代物是 种。

感悟高考:(07年高考江苏卷22)肉桂醛是一种食用香精,它广泛用于牙膏、洗涤剂、糖果以及调味品中。工业上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备:

+CH3CHO +H2O

(1)请推测B侧链上可能发生反应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填两种)

(2)请写出两分子乙乙醛在上述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同时满足括号内条件下B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

相关专题 性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