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

fei10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fei108”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共16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高中语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中语文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xx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闻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知识。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4、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将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学生对此体会并不深刻。因此,授课前,我会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在重温当时回归画面的同时,根据教师指导,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环节: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 掌握新知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三)、独立阅读 掌握字词 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 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四个重要场景。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情景描写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学会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学习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我设计了归纳式板书,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好得把握课文。具体的板书设计我将在授课过程中为大家呈现。

篇2:高中语文必修《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怎么写

1、说教材

2、说学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

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或:说教法和学法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说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用有关香港回归的一些历史图片来导入,边播放ppt边介绍这篇新闻的写作背景。这样既可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又可引出今天所要着重探讨的新闻的内容。

二、跳出文本,分析体裁。我会先花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介绍通讯、报告文学、消息这三种新闻样式的共同点和区别,这些共同点和区别将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闻,这样也是为这一单元后面的几篇通讯和报告文学打好铺垫。

三、聆听录音,初步感知。这个环节主要作用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并且初步感受平实的语言背后的震撼力与强烈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四、一语破的,统领全文。题目创意是本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本文语言的庄重含蓄正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不仅凝练地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闻的感情基调。我将引导学生从句式(主谓倒装)、历史渊源(《别了,司徒雷登》)、虚实结合这三方面来探讨题目的创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点水。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飘扬了------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通过齐读让同学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的终结。

六、仔细品读,重点讲解。给学生2分钟时间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的4个特写的现实场景和有关历史回顾的句段。一个班四个小组的学生刚刚好一个组一个特写场景,让同学来讨论特写场景中给他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仪式”、“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之类的词语或句子,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找到的,所以他们能够比较清楚地品读出里面的深刻涵义,比如,可以从“面色凝重”读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仪式”联想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这些都属于气氛的渲染等,这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老师此时的作用则是补充总结同学的观点并且引导同学体会语言背后的感情。本篇新闻突出的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所以学生可能会将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忽略,比如,第三个特写场景中“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个特写场景中则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性。教师在学生的观点上再通过分析这篇新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语“最后”和多次出现的时间,这些时间甚至精确到了秒来进一步强化这篇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和隐藏于作家客观冷静叙述背后的自豪感。最后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如果我仅保留现实场景描写,而将历史回顾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学们觉得如何?”这个问题结合课后的练习一予以点拨,我将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穿插描写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此时不仅要紧密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电影的闪回手法给予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七、概括总结,深化理解。经过以上的整体分析后相信同学对这篇新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通过设置一个问题:“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可以说在年7月1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那么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新闻的题目创意、现实与历史结合的手法、语言风格的庄重含蓄、视角的新颖,以巩固和加深理解。

八、学以致用,展示自我。新闻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要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写一篇通讯报道。

6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它包括导入、分析体裁、聆听录音、题目创意、提炼主要信息、政权交接过程分析、概括总结和布置作业这8个部分,重点讲解的是题目创意和对主体部分的解读,以达到我教学的重、难点。

篇3:《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闻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据本文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知识。

2、品味文章的语言。

3、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4、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学难点:

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我将采用提问和对话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学生对此体会并不深刻。因此,授课前,我会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在重温当时回归画面的同时,根据教师指导,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由于作者按时间顺序,在抓取重要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体会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据以上分析,我将教学过程设定为以下环节: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二)、复习旧知掌握新知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所以在这里简单复习新闻定义,而《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所以重点介绍新闻特写。

(三)、独立阅读掌握字词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学生读过后,教师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词。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在排除字词干扰和独立阅读基础上,学生找出本篇新闻的结构。

2、由于结构中,重点是主体部分,我设置两个问题:

(1)主体部分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描写的?

(2)这部分写了几个重要场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行文思路。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容易明确:主体按时间顺序描写,共抓取了四个重要场景。

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情景描写进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学会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学习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篇4:《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

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说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用有关香港回归的一些历史图片来导入,边播放ppt边介绍这篇新闻的写作背景。这样既可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又可引出今天所要着重探讨的新闻的内容。

二、跳出文本,分析体裁。我会先花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介绍通讯、报告文学、消息这三种新闻样式的共同点和区别,这些共同点和区别将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闻,这样也是为这一单元后面的几篇通讯和报告文学打好铺垫。

三、聆听录音,初步感知。这个环节主要作用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并且初步感受平实的语言背后的震撼力与强烈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四、一语破的,统领全文。题目创意是本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本文语言的庄重含蓄正是从题目开始的。题目不仅凝练地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闻的感情基调。我将引导学生从句式(主谓倒装)、历史渊源(《别了,司徒雷登》)、虚实结合这三方面来探讨题目的创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点水。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香港飘扬了———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通过齐读让同学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的终结。

六、仔细品读,重点讲解。给学生2分钟时间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的4个特写的现实场景和有关历史回顾的句段。一个班四个小组的学生刚刚好一个组一个特写场景,让同学来讨论特写场景中给他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仪式”、“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之类的词语或句子,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找到的,所以他们能够比较清楚地品读出里面的深刻涵义,比如,可以从“面色凝重”读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仪式”联想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这些都属于气氛的渲染等,这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老师此时的作用则是补充总结同学的观点并且引导同学体会语言背后的感情。本篇新闻突出的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所以学生可能会将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忽略,比如,第三个特写场景中“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个特写场景中则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性。教师在学生的观点上再通过分析这篇新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语“最后”和多次出现的时间,这些时间甚至精确到了秒来进一步强化这篇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和隐藏于作家客观冷静叙述背后的自豪感。最后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如果我仅保留现实场景描写,而将历史回顾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学们觉得如何?”这个问题结合课后的练习一予以点拨,我将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穿插描写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此时不仅要紧密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电影的闪回手法给予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时间: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时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七、概括总结,深化理解。经过以上的整体分析后相信同学对这篇新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通过设置一个问题:“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可以说在年7月1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那么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新闻的题目创意、现实与历史结合的手法、语言风格的庄重含蓄、视角的新颖,以巩固和加深理解。

八、学以致用,展示自我。新闻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要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写一篇通讯报道。

6、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它包括导入、分析体裁、聆听录音、题目创意、提炼主要信息、政权交接过程分析、概括总结和布置作业这8个部分,重点讲解的是题目创意和对主体部分的解读,以达到我教学的重、难点。

篇5: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

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提问法、对话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引出香港。进而提出香港回归事件。197月1日,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被英帝国强占100多年的香港终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迈开了祖国统一的第一步。今天让我们跟随新闻记者们一起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板书课题)。

二、回顾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及其分类?

明确: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通讯、消息、特写、文学报告。狭义专指消息。本文是一篇特写,所以在此处重点介绍特写。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3.新闻的特点:

明确:

<1>一事一报。一条新闻,只报一件事或一件事情的一个方面。

<2>篇幅、语句要简短。在有限的篇幅内说清一件事情。

<3>选点尖。选择第一落点,或主要矛盾的焦点,或戏剧性冲突的部位。 <4>用事实说话。没有主观意见,让读者只看到事实,看不到记者的身影。

<5>微言大义,事件型小切口、时政类大背景。由一个引人的新闻事件引入,着重写这个事件本身,然后提出普遍意义和时政价值。新闻事件切口要很小,采写要非常具体,要有细节。

4、新闻的结构

明确:

<1>标题 (正标题、副标题)

<2>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语 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介绍作者写这篇新闻的背景。

明确: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生字词

凝重( níng ) 紫荆( jīng ) 停泊( bó ) 掩映(yǎn )

世人瞩目( zhǔ )旗帜( zhì ) 接载(zài )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接载:接待、装载。

易帜:变换旗帜,指降英国国旗,升起中国国旗。

序幕:指重大事件的开端。

子夜:半夜。

退役:军人役期满后停止服役,这里指“不列颠尼亚”号

战舰不再执行任务。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本篇新闻的结构。

明确:<1>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2>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3>?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六、提问:什么是“不列颠尼亚”?

明确:不列颠尼亚也译作布列塔尼亚,是罗马帝国对大不列颠岛的拉丁文称呼,也是建立的不列颠尼亚行省的名称。不列颠尼亚被罗马人神化,称不列颠女神,后来演变为现代英国的化身和象征,成为英国的别称,敬称。不列颠尼亚这一称谓,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非常庄严神圣的,就像中华这一称谓之于中国人民一样。要说有所区别,那就是当年,也就是18世纪上半叶,詹姆斯·汤姆森创作了同名诗作——《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在他40岁的时候,这首诗被托马斯·阿恩谱曲改编成同名合唱歌曲,即英国海军军歌,同时也是英国国歌之一。当年正是唱着这首歌曲,英国击败了对手,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唱这首歌曲,英国进攻大清王朝,占领了香港等地。如今这首歌以及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仍为英国人所钟情怀恋,每逢重大活动庆典,英国人都会摇动旌旗,齐声高唱。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次课,我们对新闻有了一个大致的回顾,并且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梳理。请同学们下来去收集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入

上一次课我们已经对文章的结果进行了梳理,并让同学们收集了关于香港回归的资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资料来对本篇新闻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二、分析课文(由PPT明确参考答案)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明确: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导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一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三是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篇6: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结构,了解新闻的写作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3、学习新闻的压缩。

二、过程与方法。

由新闻播报的方式串起对文章内容结构的梳理和对新闻的压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新闻压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7月1日香港回归,开创“一国两制”的新局面。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假设你是新华社一名记者,你打算选择什么角度来写这篇报道?(如中国人民的欣喜自豪、中国领导人此日行程、香港回归的进程回顾、香港市民的态度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站在英方撤离的角度,写作角度与众不同。作为中央电视台外派的记者,请你在现场为观众播报这则新闻稿。

二、整体诵读,梳理本文的结构内容。

1、按照预习时所讲的新闻结构的有关知识,迅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理。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英国告别香港的具体过程。

4:30 降旗仪式 4:40 乘车离府 6:15 告别仪式 7:45 降旗仪式

0:00 交接易帜 0:40 英人离港

背景:四个背景材料,即港督降旗传统的介绍、港督府的介绍、英军占领香港历史的介绍和英军占领香港的统治时间的介绍。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补充问题。

(1)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明确:一方面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

篇7: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特写性消息的特点,注意它和一般新闻的区别。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香港问题的由来:?

提问:香港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香港新界。(至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掌握新词的意思

凝重:庄重 ?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五、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二)学习导语

(1)将导语部分缩句并分析其作用?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正确理解“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3)正确理解“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句话?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三)学习主体

1、快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与此同时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篇8:《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二、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文题与体裁

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二、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陈迹:过去的事情。

瞩目:注目。

三、分析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在改写过程中你是否发现本文时间的表述非常精确,但表述形式不一致,为什么?

7、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

篇9:别了,不列颠尼亚

1课时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

重点:1.新闻知识的掌握

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邓小平.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

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

篇10: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文学常识

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周婷、杨兴是著名记者。本文选自《通讯名作100篇1949―》。

⒉特写及其特点:特写也叫新闻速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它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场面。

二、字词拼音

凝(nín溃┲ 掩(ǎn)映 瞩(zhǔ)目 易帜(zhì) 冉冉(rǎn) 丧权辱(rǔ)国

三、思想内容

这篇特写,集中地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地统治结束后的无比欣喜之情。

⒉体会语言含蓄而庄重的特点。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中国人民的屈辱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2)在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作者郑重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表达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意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篇1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长沙市井湾子中学:石丽

教学目标 :

1.       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2.       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特写的写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由香港回归导入  。

二、     扫除字词障碍。

三、     简介文题与体裁

19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分析课文

1.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

的场景,把生动的现

篇12:《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一、[教学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提到,实用文体的概念,应侧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其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和正确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新闻类实用文体而言,教育者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与目的]

[教材概述]:《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仅仅是按照时间线索,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背景之中,使香港回归这件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纵深感。字里行间洋溢着香港回归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新闻强调事实,关注的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

(注: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单独割舍某一个环节。个人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方法引导,而于此同时学生获得知识,在精神上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教学重点]:筛选新闻事实,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对策]:通过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结合新闻文本资料进行整体性阅读。

[教学难点]: 1、充分理解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评价在新闻中的作用。

[对策]:

1、给学生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针对文本,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筛选信息。

2、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分析新闻中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香港回归祖国视频

[学生能力分析]:

1、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有关新闻的知识,对新闻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基本的认识。此次讲述的新闻,只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补充,让学生明确狭义的新闻和广义新闻所包含的体裁。高一学生在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对新闻的敏感度增强,并且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文本的阅读方面表现较为主动,符合新课程的基本要求。

2、信息素养

学生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已经有很好的水平,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知识水平

学生平时的知识涉猎范围已经对“新闻”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并可以阅读和处理部分新闻知识的理解。

4、解决办法与学法指导

第一、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氛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地探究,自己找到答案,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其次,在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第三、老师启发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互相讨论得到提高。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主体主导”理论为中心,结合教室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讨论研究、协作交流的开放性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个性化、个别化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在新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进而学习阅读新闻的心得体会。

2、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回顾复习——强调阅读新闻通讯的侧重点——学生分组协作学习、教师指导——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互相评论——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结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正课:

1、(多媒体播放)展示:香港回归祖国仪式上,中英两国易帜场景。

导入: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一历史时刻。(板书)

<环节设置目的>:营造新闻现场氛围,学生将记忆拉回新闻现场。更好地理解新闻。

2、简要回顾初中已学新闻知识。

新闻:是借助传媒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信息所做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题、结语、背景

<环节设置目的>:使学生达到基本新闻结构与特征的知识温习与积累。

3、简要讲解阅读新闻从三方面入手: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

<环节设置目的>: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以便于下一环节在新闻文本中顺利筛选新闻事实。

4、要求学生迅速浏览新闻,找出文本中的新闻事实。(以时间为线索,概括新闻事实)(板书)

5、(重点)学生讨论:筛选文本中的背景材料,讨论: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背景材料对阅读新闻有什么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讨论,明确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的完美融合,对于阅读理解新闻有着很大的作用。

6、(重点)学生讨论:筛选文本中作者的主观评价,讨论:新闻中主观评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讨论,明确分主观评价在新闻中反映出作者的主观倾向,有一定的情感价值引导。

7、拓展练习:

阅读课外通讯:《治好腿,我最想去跳舞》

要求:从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三方面入手,筛选信息,整合观点。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课外训练,强化阅读新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新闻。

二、课后反思(请学生反思本课所得,整理收获)

教师通过多媒体整理课后反思。

eq oac(○,1) 新闻最重要的是具备真实性特点。

eq oac(○,2) 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eq oac(○,3) 阅读通讯要从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主观评价三方面入手。

eq oac(○,4) 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之间的关系。

eq oac(○,5) 通讯中主观评价的作用。

<环节设置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所收获,及时总结,将知识扎实学懂。

三、作业

1、文章:《新闻与通讯的区别与文体写作》

2、文章:《历史铭记回归时刻》

3、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请以此为新闻主题,写一篇通讯。

篇1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消息和特写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与一般消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及

时间计划 一、视频导入(5分钟)

二、教学过程:复习回顾(3分钟) 文本梳理(8分钟)

细读文本(20分钟) 语言特点 (3分钟)

三、作业(1分钟) 课时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 黑板

一、导入

19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引入香港回归视频(现在高一的孩子大多是出生的)。

在当时,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一历史性的事件。这么多的世界级媒体和报道,结果只有一篇被选进了我们的语文课本,那它该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别了,不列颠尼亚》,来重温一下那个历史性时刻。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就有毛泽东的两则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所以,对于新闻的几大要素同学们都应该不陌生,首先先来回顾一下有哪几大要素?

标题(正标、副标题)——必有

导语(必有):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主体(必有):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文本梳理。

现在大家速读一遍,拿起笔,按照新闻的5大要素分析一下本文,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情感。(以提问方式进行)(或者让学生缩写新闻)

1、先看标题,作者怎么不说“别了大英帝国”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别了,永远不会再见的意思,对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来说,当然不想再相见。倒装句式,更强调了香港回归,一雪国耻,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委婉含蓄中透着嘲讽。

2、导语第1段,写了什么?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

3、主体2-10段,又主要写了什么?写了哪几个场景?

——主要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前的主要过程。着力写了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添马舰军营东广场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4、结尾第1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5、现在标题、导语、主体、结尾都有了,那背景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画出来,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篇14:《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导语:(1) 英国撤离香港

主体:(2-10) 具体叙述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结语:(最后一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大家概括的还不错,接下来给大家播放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把目光回归到香港回归的一个场景(中英易帜视频,3分钟)

3.假如你是新华社一位记者,亲眼目睹了这个难忘的时刻,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播报这一新闻?

明确:香港回归真振奋人心的大事,这个时刻是雪耻辱,长志气,振国威的时刻,所以一定要用自豪、高亢的语调来播报。(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导语部分)

五、再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篇15:《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初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觉似曾相识不禁想起旧人教版上的另一篇文章——毛泽东的《别了 司徒雷登》标题同样采取了倒装句式,将“别了”放在句首,具有突出强调的意味此文章的特点之一之二,此篇作者周婷、杨兴是四人组合,这四位新闻界的高手联合,让我迫不及待的读下去本文语言真实、准确、生动,视角独特,与一般的新闻作品相比,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新闻的特点便是真实、准确,以实录为主,而《别了,“不列颠尼亚”》堪称实录性新闻的典范之作

新闻性文章的阅读,我认为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把握关键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的引导为辅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新闻知识的掌握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英国米字旗、香港行政区区旗

1841年鸦片战争这个以后,英国强占香港岛;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97月1日香港回到祖**亲的怀抱。

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全世界都在向东方聆听一个声音,它响彻寰宇,向世界宣告: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历史记载了这一时刻,我们也深深地记住了1997年7月1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闻特写《别了,不列颠尼亚》。

2.本文选自新华社出版版《通讯名作100篇》,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作者为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特点,掌握特写性消息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对比的作用,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检测文体常识

1.什么是新闻

2.新闻的分类

3.新闻的主要特征

4.新闻的结构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根据新闻的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结构。(个人为单位,查找信息,然后回答,时间2分钟)

篇16:《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案

导入:

香港回归是哪一年?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假设你是一名记者,该怎样报道这一盛况呢?播放视频。

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该如何报道?首先一起来回忆一下相关的新闻知识。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可分为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新闻的主干、核心。要求围绕导语具体介绍新闻事实。

背景:对新闻背景进行解释的事实材料。

结语:用来小结、展望、激励、评价等。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看到不列颠尼亚,想到了什么呢?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国。“不列颠尼亚”是什么东西呢?

英国皇家游轮。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与这个游轮告别,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2、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找出文中的导语部分,请大家齐声朗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英国撤离香港。任何壮美的语言都难以尽现它的精美绝伦,任何浓重的笔墨都难以描绘它的恢弘壮举。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一般新闻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在导语中找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从导语部分我们知道了本篇新闻主要写了英国撤离这一内容,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下降旗杆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女王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6月30日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4、这个表格已经将这则通讯的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很清楚地罗列出来。这已经完成了本文作为新闻的主要任务。大家有没注意到,文中有两段内容在表格中完全没有涉及?是那两段呢?

第4段、第11段齐读这两段

这两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呢?

历史,具体一点讲的是什么历史?港督府的历史和英国侵占香港的历史。这两段属于新闻结构中的哪部分?

背景部分。文中背景部分除了这两段还有哪一处?(第7段)找出来,请同学朗读。

这些背景材料仅仅在讲述历史吗?从中找出现实的痕迹。

随着末代港都的离去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又从海上去。

历史与现实两者放在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对比,历史背景与现实场景串在一起,背景材料的引入使现实的场景具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练笔: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学校前不久举行的军训阅兵仪式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200字以内的新闻。

相关专题 不列颠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