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马》说课稿

Cavit麦芽糖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avit麦芽糖”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马》说课稿(共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初中语文马说课稿

关于初中语文马说课稿范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二者皆可抛.”这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呐喊,更是成群的野马在广漠的草原上奔腾恣肆的魅力展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马》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爱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课文内容与环保联系紧密,可指导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1) 课文体现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 课文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合作精神.

2,教学目标

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运用祖国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教学目标,从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设计这篇课文的教 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通过整体感知马的形象及特征,了解布封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越,启发学生领会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品位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通过了解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描摹动物的.技巧;通过“野生意义”和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依据贾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倾向.

教学难点;设计“动物园中的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专题活动和“马”的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增强学生善待动物珍视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4.教材与学生

教材处理要符合教学实际,教学的总体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首先要考虑学生,“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仔细研究教学对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法

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或者是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麽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采用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容量;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理解作者,感悟生活;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习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把学生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这篇课文可以拓宽学习领域,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跨学科学习,这节课我要领学生到微机室去上,运用微机对关于 “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上网,进行资料的搜索.

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采用了激发兴趣,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据新《标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时间活动,指导认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自学辅导法,主体思维法.

(3)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4)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运用对比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程序

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是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题活动.所以确定一下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有关“马”三种字体的书法作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

生存方式及命运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人性光彩的马儿吧!(板书:马 布封)结合注释请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多媒体显示)后师补充.

2,有感情朗读

⑴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学们在读时,遇到哪些不认识的字词请说出来.

师帮助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齐读,整理识记.

⑵欣赏精彩的语段,领略文章的真谛

谁能选择文中你最欣赏的一段大声地,有感情地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欣赏,听后,说出你认为他哪读的最好 谁再来读你最欣赏的一段

篇2:初中语文《马说》说课稿

初中语文《马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马说》,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 “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

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 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篇3:初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言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皇帝的新装》一课。

以下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体裁为童话,学生初次学习这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法、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所以这一课既是对记叙文巩固,又进一步学习拟人、夸张等修辞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

2、教学目标

学生初次接触童话,有很必要了解童话有关知识,同时为了给学生今后的研究提供规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启示,所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1)知识掌握目标:掌握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话的有关知识,学习通过人物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题。

为激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确定(2)能力培养目标为: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结合教材确定(3)品德和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为:注入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本节实际确定(4)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

3、教学重、难点

为给学生今后写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启示,确定本节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

为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去。将学习重点再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确定教学难点为:想象力训练。

二、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的完成将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总结受骗人的相同的心理达到揭示作品主题的目的,课后练习穿插进行。教学难点安排在分析课文后,了解了课文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后再安排想象力的训练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童话作品体裁的特点及时间所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1、字词训练,大屏幕显示,师生合作完成。此为记忆性学习。

2、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

3、分组研究学习: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结合屏幕图片展示,研究总结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悟出作者写作目的,同时感受与人合作学习的愉悦,方法由记忆性学习上升到理解性学习。

4、想象:我本着营造机会就放手的原则,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思维活动空间,激励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由理解性学习上升到创造性学习。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1、思想准备:确认帮助学生成人,培养创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

2、心理准备:以积极饱满的情绪上课,有实足的信心。

3、物质条件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导入:结合学生已熟知的童话故事,采用画面展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将学生引入童话世界,导入课题。

(三)了解作者及文体:初次接触童话,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使学生了解童话有关知识,为今后学习同类体裁文章打下铺垫。

(四)整体感知:这一环节设计是从课文整体入手,在快速阅读中理解大意,对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评价。

(五)学生研究、解决教学重点

在整体感知基础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点及不同点,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提示主题,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大好时机。

(六)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训练会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设了培养创新思维的好机会,也是本节教学重点的实际应用。

(七)反思与小结

这一环节一方面系统地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表现,以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研究性学习

此环节是想象力训练的进一步强化,将口头表达内容形成文字,更具问题的挑战性,是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再提高过程。

篇4:初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散文。第二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情感。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感受到了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无尽的赞美。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莫怀戚先生的《散步》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二、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大多被浓浓的爱包围着,认为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和承担,因此需要通过这篇散文,来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温暖,让他们懂得尊老爱幼,懂得承担责任。

七年级的学生对文笔优美华丽的文章较喜欢,而文辞平和冲淡而意蕴深刻的文章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朴实文字之美。

三、说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而中学生要达到此教学目标,还需要一定的锻炼。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如霎时、水波粼粼、分歧等的读音及其意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对称句的妙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体会作者与家人间深沉的爱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树立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所以,本课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让课堂尽可能“活”起来。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

2问题引导法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界”。问题引导法,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上课教学效果更好。

(二)学法

1朗读感悟法

本文是一篇语言文字优美的散文,通过朗读感悟,有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自主学习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这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学习法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

自主探究教学法就是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请几位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生活积累为学习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沟通。

(二)检查预习,查漏补缺

篇5:初中语文说课稿

教师招聘面试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木兰诗》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可以说妇孺皆知,学生应该有所了解。本单元的选文都是爱国注意题材,旨在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英雄们的壮举,增强正义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课在设计时,也将围绕这一单元目标展开。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单元目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2.围绕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②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了解“互文”等修辞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复述法。③品读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④点拨法,学习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及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

由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花木兰的图片、资料,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易读错字)机杼 可汗 燕山 鞍鞯 鸣溅溅 扑朔迷离 金柝

接着,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初步感悟花木兰的英雄气概。

教师点名朗读或学生自荐,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开篇的忧愁,欢快的节奏读出归家喜悦。

第三环节: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带领学生掌握几个重点词的解释,培养学生自学简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实的重点语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第四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首诗情节具有传奇性,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比较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先小组内讲讲,让学生有点准备时间,再小组推荐选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或补充或评点。这个过程的最低要求是流畅、完整;我们期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放飞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环节:赏析人物形象

请同学用一句话“我从_____中看出木兰是一个______的人”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并且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这一环节采用集体讨论的方法,然后举手发言。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可能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等。用学生分析的词语生成板书。

可以在学生说不出的时候给个示例导一下,不在一开始就示范。学生回答程度好的话,不必提。

示例:我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看出木兰是一个勇敢、孝顺的人,她不怕战场上的凶险环境,这也是她爱国精神的体现。她也很体贴父亲,否则不会承担父亲的责任。

赏析之后请学生试读。比如示例就应读得果敢坚决,体现出木兰的勇敢。

总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赏析、品读结合,在读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决教学重点。

第六环节:竞背。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在3分钟内看谁背的最快最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复习齐背这首诗,回忆: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木兰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复习人物形象与锻炼概括能力。

第二环节:学习本诗中结构安排的详略、繁简,运用点拨法,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并能理解这样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赵薇版的《花木兰》的视频,一分钟。其中多是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这个视频承接上节课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发出详略的安排问题。

①《木兰诗》里有没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写的是什么?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木兰奔赴战场,速度极快,像飞一样的。用了夸张的修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的是边疆的夜景。这里有很大想象空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的是战争的残酷,征人归来。

②为什么刻画一个战斗英雄,却没有战场上的详细描写,详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学生讨论

学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对话、出发前的准备、木兰归来的情形。

总之,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

点拨:繁简详略跟作品要表现的形象,表现的主题有关。

给学生时间思考讨论发言。

师总结:这首诗不是要塑造一个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种种优秀品质。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学习写作手法,不仅是为了研究本诗的布局谋篇,也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第三环节:了解本诗作为民歌的语言特色。

我设计的过渡是:这首诗能流传千古,一方面是因为木兰这个形象惹人喜爱,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它的语言特色。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问答、排比、重叠等形式的运用,都与民歌大致相同。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然后完成课后题“互文”“排比”“顶针”的用法

第四环节:比较阅读

提供一段同题材的散文,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①《木兰诗》中与上文“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几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以木兰的口吻给父母写家书。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兰细腻的女儿情感。

2.默写《木兰诗》。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二)

一。 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 《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2) 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三)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 ――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设计意图: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篇6:初中语文说课稿格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        》。

一、教材分析:

《        》选自人教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    年级     册第   单元中的一篇_____课文,本单元是____ 单元,《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鉴于教材内容基础之上,结合     年级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学法:

关于教法和学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

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的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

2、朗读法――俗话说的好:三分文章七分读。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再现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思,在思中得。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利用质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4、提前预习法:课前发放学案,布置学生充分预习,以便进行很好的课堂展示。

5、当堂展示法: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小组比赛法:全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学生答对问题就给所在组加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上课伊始,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然后伴以教师精彩而又富有深情的开场白,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达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课始测评,预习反馈。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分析动手的能力,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检验学生预习成果时,采用了分组竞赛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首先由教师进行配乐朗诵课文。我认为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范读是任何现代化的工具都不能代替的,课堂上教师如痴如醉的朗读,能够真正唤醒学生诵读课文的意识,触发他们诵读课文的激情。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然后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竞赛展示。

(五)精读课文,感悟研析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我采取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合作探究出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揣摩重点词句,应怎样读才能把作品的感情表现出来。在这里教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即学生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感受,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成长的需要。教师设计让学生上台表演读,将课堂推向高潮。通过表演读让课堂成为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

六、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的设置,一方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大胆质疑、踊跃发言、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7:初中语文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板书课题和作者)下面我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着四个方面说b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xxx》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册第单元课,是作家_______的一篇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讲述了_______内容,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思想感情,根据本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本篇教材特点和初中生心理智能发展水平以及知识经验和情感方式,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方面

(1)、知识目标:识记重点生字词,品味语言特色;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能力目标:培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整体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并能熟练运用_______表达方式和_______写作技巧。

(3)、情感目标:领悟_______的感情,培养_______的美好精神

这三个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说部分(叙事性散文):(无非体现在内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学会赏析心理描写及映衬手法)、仔细品味个性化的小说语言等几个领域)

2、一般性散文:(无非体现在内容,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修辞手法(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文章描写细腻、诗意浓郁,哲理深刻的风格、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观察人性亮点的失落,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景物的描绘中寄予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诗歌部分(古诗,现代诗,外国诗)(无非体现在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语言(了解诗歌所运用的象征手法)、会诗人的.爱国、爱家思乡的感情,学习诗歌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形象,品味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正确处理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4、戏剧部分(无非体现在剧情的把握和戏剧冲突和剧本的语言美,手法美,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思想感情)

5、议论文部分(无非体现在文章主题内容即论点,论证和论据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的论点,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学习课文的论证方法,感悟作者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反思,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作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采用问题导读式,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内容,着重分析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找出对方的论据,对方论据的不能证明作者的观点,多诵读,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

6、说明文部分(无非体现在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内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详略得当的写法、掌握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理说明的方法,并体会方位词语的准确性,体会小品文生动的语言及引用古诗词的妙处,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激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学会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钻研科学的精神,探究重要的句子,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养赏析语言的能力;

7、古文部分(古文的字词积累、课文内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并背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品味写景妙句、了解托物言的写法、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学习对自然景物细微观察、限制描摹的能力、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精髓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文意,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等。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根据本课的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情景设置法、问题点拨法、指导归纳法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就是在学生学习动作开始时,先把学生带入一定情景,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新课的紧张感,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点拨法可以使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3、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吗,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纸上得来终觉浅,促进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参与热情。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环节1导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3、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4、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

篇8:初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本人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老舍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老舍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本人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本人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本人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本人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本人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本人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本人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本人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本人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本人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本人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本人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本人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老舍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教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教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教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本人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教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篇9:初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句表现力、文章感染力。

(3)理解文章写作顺序的特点和利用对比方法突出中心的方法。

2、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

1、情景引导法。

2、提问法。

3、设置环节法。

五、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让学生收集关于作品和作者的资料,对于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情景设置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乐园,和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

3、阅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重点语段,让学生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寻疑、品味、成诵等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合作探究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重点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形成初步印象,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游乐园,最喜爱的游乐园是哪里呢?在游乐园里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呢?

今天我给大家再介绍一个游乐园,不过这个游乐园和我们往常看到的游乐园不一样,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游乐园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部分:介绍作者,走近鲁迅

在课前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鲁迅的资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上课前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说说自己眼中的鲁迅。不足之处由教师补充。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照片,让学生多方面了解作者。

第三部分: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一遍课文,给生字注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听录音,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3、课题,从···到···可知课文按这个顺序写,思考这个“从xx到xx”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

4、讨论分段结果:第一部分(1~8)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过渡段(9)从百草园变成了三味书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第四部分: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从“乐园”两字入手,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为什么作者会把这里成为乐园,这个乐园里有些什么。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2、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观点,全班讨论归纳这部分的内容,写了三方面对百草园内动物、静物的描写,美女蛇的故事和赤练蛇的传说,“捕鸟”片段。

3、对于动植物的描写,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些句子,说理由。

4、给学生看教室制作的ppt配乐,让学生说说教师制作的符不符合课文内容,为什么。

5、找出两个句式,说说有什么效果。增加自己想象的百草园的景物仿写句子。

6、说说这部分描写景物的顺序从植物到动物,从下到上,由静到动,有视觉,有听觉,有味觉,有触觉,也可以说是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7、请一位同学阅读“美女蛇”部分,其他同学思考写了充满乐趣得大自然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这部分。并得出结论为百草园蒙上神秘色彩,令小鲁迅又害怕又向往,符合儿童的心理。

8、请学生默读一遍“捕鸟”的部分,然后请几组同座上台表演。一人朗读,一人表演,做一下评比,看看哪组最优秀。

9、请表演的最好的那组同学说说,哪些词让自己的表演生动,并说说自己怎么体会作者此时的感受。

10、请学生圈出七个动词,说说这几个动词使用的好处。并仿写一段,用3-5个动词。

11、请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几个词来概括你眼中的百草园。概括为色美音美状美味美。找找这部分的修辞方法。

第五部分:过渡段分析

1、默读过渡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作用是什么

第六部分: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几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说了那几件事。有疑问而老师拒答、学习内容深涩难懂、只能偷偷去后园玩,在老师读书投入时才能偷偷在下面画画。

2、四人小组讨论,通过这部分内容,你能得出一个怎么样的老师,又得出一位怎么样的小鲁迅。

3、全班讨论,为什么鲁迅把这两部分的内容写在一起,有什么用意。

第六部分:写作特点分析

1、让学生说说自己觉得课文哪些地方写的特别好,为什么。

2、把学生说的部分总结归纳,针对这几部分分析写作特点。

第七部分:延伸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讲的是什么,对于私塾这部分是批判还是甜美回忆。

篇10:初中语文说课稿

初中语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们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老舍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老舍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

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老舍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老舍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学生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们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们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老舍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们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们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们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们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们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们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们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们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们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们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们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们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们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们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们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们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们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老舍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们的阅读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们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们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们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们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们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老舍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教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们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们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教师展示四幅图片,让学生们再读课文,并评价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们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们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教师把学生们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老舍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们交流,教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们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师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们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们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相关专题 初中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