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trista1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trista11”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共19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篇2: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植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拓展应用

1、46÷284÷4630÷996÷3

66÷3100÷5720÷848÷2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篇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数学 该班共有学生人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 顾此失彼 精力分散

使听课效率下降 要重视听法的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 善思则学得活 效率高

不善思则学得死 效果差

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 思路狭窄、呆滞 不利于后继学习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

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 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 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 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

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章节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 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

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

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代数式

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 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 去括号法则 整式的加减 合并同类项 求代数式的值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 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 加深了对数的理解 本章中列代数式

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 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本章的主要内容: 列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本章的地位及作用:

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是学习其它方程的基础

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 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 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结合丰富的实例

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 角的度量 角的画法

角的比较及余角 补角等

探索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 本章中的直线 射线

线段以及角等

都是我们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 因此

本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2、去括号 合并同类项

3、列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角的比较与度量

5、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6、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

1、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对结果符号的确定及对科学计数法、有效数字的理解

2、对单项式系数 次数

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

3、解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4、用几何语言正确表达概念和性质

5、空间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1、分类讨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有理数的分类及绝对值一节课的教学中

2、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数轴一节课的学习上 用数字表示数轴(图形)的形态

反过来用数轴(图形)反映数字的具体意义 达到数字与图形微观与宏观的统一 具体与抽象的结合 即用数说明图形的形象 用图形说明数字的具体

尤其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理解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更是形象直观

3、在讲多项式一节的内容中

增加多项式的升(降)幂排列的内容

为下一节对合并同类项的结果的整理提前做好准备

4、在求多项式的值的相关题目中 注意解题格式的要求 学生初次接触

往往不注意解题格式的写法

5、注重几种基本题型的应用题:商品利润问题 储蓄问题 行程问题 行船问题 工程问题 调配问题 比例分配问题 数字问题 等积变形问题 这是一些经典题型

同时注意一些图表型应用题 阅读理解型等新颖的应用题

6、在讲“几何图形”一节中

注意利用实物和几何模型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想象、思考加强对图形的直观认识和感受 从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7、在讲“直线、射线、线段”一节中 注重培养学生依据几何语言画图的能力 注意补充一部分“根据语句画出图形”的习题

8、在涉及有关线段角的计算题时 大部分学生不是求不出结果

利用小学学的算术方法往往能给出答案 但不能很好地写出解题过程

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要逐步训练学生的简单说理能力

五、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篇4: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作业练习。

2、上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沉闷的局面,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积极回答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根究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

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每节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作业。做到精讲多练,有针对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对学生的每一道错题进行纠错。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我一直担任三年级班数学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1、尊重学生是以学生为主的关键。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个人工作总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探究精神个人工作总结,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做到这些,才能够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探究。

2、分层合作,是实现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必由之路。学生的层次不同,思考的效率不同,往往会造成一些学生怕于思考,懒于探索个人工作总结,依赖别人的思想。教学中如果让好中差混成一个小组,这样好的学生永远成为领头人,成为代言人,而差生永远就在小组中得不到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分层分小组合作的方法,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不同小组以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在层次相同,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有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就达到了分层次合作的目的,也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挑战性任务。

3、规范作业。学生学习新课和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要靠一定的作业来巩固提高。通过规范化的作业使学生的思路明晰,条理清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里的一个鲜明观点,而规范化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形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制定帮教方案。对个别的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例如,自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落班辅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采用多提问,多检查,及时疏导,及时反馈的形式,努力提高后进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端正思想,互相学习,互想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平时,自己还注意“两手抓”:一方面培养好尖子生,一方面通过尖子生辅导后进生,以先进帮助后进,以好带差,促进双赢效果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课改工作搞得更好。

篇5:新人教版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

让学生同时捏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帽,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3.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捏住笔时,手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为什么捏笔尖的手感觉更疼一些?

……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

概念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

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三、增大压强:F大或S小

减小压强:F小或S大

二、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1Pa=1N/m2

新人教版压强教学反思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篇6: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例3

【教材简析】

《约分》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四部分的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口算:3.8×2 = 12.5×0.8= 1.8÷9 =

5.4÷0.6 = 4-0.7 = 8.2+2=

2、【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游泳有兴趣,以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提升总结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7: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三)

教材简析与设计意图:

《约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约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发展动机;创造机会,提供发展条件;因材施教,扩大发展层面;激活思维,深化发展效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猜测验证

1、创设游泳情境,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到游泳场看一场激烈的百米游泳比赛

(播放游泳比赛录像,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比赛过程)

师:游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已经游了75米。

师:一共100米,已经游了75米,看到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还有25米没有游;

生2:已经游了全程的75/100;

生3:还剩全程的25/100没有游;

生4:已经游了全程的3/4;

生5:还有1/4没有游。

师:已经游了全程的 75/100和游了全程的3/4是一回事吗?

生1:不是

生2:是一回事

师: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验证你们的结论吗?

2、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

学生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 我们组认为75/100=3/4,因为75÷100=0.75 3÷4=0.75 所以75/100=3/4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它们是相等的,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生:我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75/100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5,得到3/4。

师追问:为什么同时除以25?

生:25是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们组不仅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找到了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25,从而验证出相等,能学以致用,多好啊!

(板书:75/100=3/4)

3、根据验证过程引出最简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75/100=3/4,还能说出一些和3/4相等的分数吗?

生:6/8、12/16、15/20、30/40 ------

师:这些分数中哪个最简单,为什么?

生:3/4最简单,因为3/4的分子和分母是一对互质数。

师:什么是互质数?

生: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师: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有个词用得很好?

生:是“只有”

师:对,我们就把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这样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板书:最简分数)

师:在黑板上你还能很快找出一个最简分数吗?

生:1/4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1/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

师:那你现在知道1/4和25/100的关系了吗?

生:也是相等的。

师:很好,你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猜测、验证得出了最简分数的意义,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把一个分数化简称最简分数。

二、自主探索约分的方法

1、理解意义

出示例4 :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师:仔细读题,如何理解“化成最简分数”这句话。

生:就是把24/30变成和它大小相等,并且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分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该怎么做呢?

学生互说并汇报

生: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发现12/15不是最简分数,还有公因数3,再用3去除,最后得到最简分数4/5。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4/30=24÷6/30÷6=4/5 ,我是先找到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再用6去除分子和分母从而得到最简分数4/5。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呢?

生: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更快地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你们知道吗,刚才的这一过程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2、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约分

学生看书P85,约分的一般方法

师:看完后,你能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每一步中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个公因数去除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约分的步骤及方法,并强调书写格式

师:在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时,如果能很快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约分,如果一下子找不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地用公因数去约分。下面请你仿照这一方法,把8/12进行约分。

学生自己完成

三、综合练习

1、情境中折纸表示8/32

出示蛋糕图

师: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表蛋糕,并很快表示它的8/32。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认真观察分数,有的急于动手折8/32,最终出现两种折法。

生1:我是把圆片对折了5次,平均分成了32份,再表示出其中的8份。

师:你很认真的折出了这个蛋糕的8/32,就是时间长了些,为什么有些同学却折得很快呢?

生2:我只折了它的1/4。

师:为什么?

生2:我发现8/32的分子和分母都有最大公因数8,约分后得到1/4。

师:多好啊!通过你的认真观察,运用今天学的知识-----约分,很快地找到了这个蛋糕的“8/32”,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师小结: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分蛋糕,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只要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得最好、用得更好。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16/24=4/6 15/36=5/12 28/42=14/21 16/12=8/6

3、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每项活动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4、我校六年级三个班在3.12的植树活动中,一班种了总数的17/30,二班种了总数的20/60,三班种了总数的7/30,你知道哪个植树最多吗?

生:20/60化简成10/30,在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发现哦一班种得最多。

师:你用约分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好!完成了这道题后,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看来约分不一定必须化简成最简分数,要根据实际而定。

师:说的多好啊!你们不仅会学以致用,而且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8: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资料

倍的认识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多位数乘一位数

1、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2、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③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①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 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4、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每节车厢的人数×车厢的数量=全车的人数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5、(关于“大约)应用题:

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估算时要用 ≈)

例:387×5≈

把387看作390(个位是7,四舍五入,7大于5所以进1,看作390)再算390×5=1950.

所以:387×5≈1950

篇9: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资料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

2、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3、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4,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当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② 当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5、分数加减法:

①相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 1减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1可以看作所有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例:把12个圆的3/4有( )个圆;

分析:先找整体12;再找分母4,表示平均分成4份;求出12÷4=3,表示每一份有3个;最后找分子3,表示其中的3份,所以:3×3=9;所以把12个圆的3/4有9个圆。

篇10: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十法);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篇1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现将这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以便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完善提高。

一、师德方面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用满腔的爱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既教书又育人。能主动、认真地服从和配合学校各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与同事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学习态度

新时代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产品会说话,会思考,他们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我努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三、数学教学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因此,他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我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本期完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等9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除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笔算。

2.会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整百的数。会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面积的含义,能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了解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初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渗透集合和等量代换两种思想。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整个教学工作只,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学习好新教学大纲,虚心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构建的过程。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在现在创新与改革不断变化的新时代,看来已经不够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更重要的考虑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水源,解决用水问题。这必然给我们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如何学会掌握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理念;如何面对新标准、新教材的承接与变化;如何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等等,都是我必须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愿与学生同行,与时代同行。

篇12: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沟通旧知,建立联系。从树上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图,看谁摘得最快?

600÷6 27÷3 240÷8 160÷4 3 ) 9 9 )37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沟通旧知,建立联系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2.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3.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42÷2=

4.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摆好42根小棒,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出示图片:

生:口算40÷2=20 2÷2=1 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植树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探索竖式: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1 21

2)42 2 )42

42 4

0 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第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树立选择最优方法的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形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P20做一做

2、请你当小法官,别判错。

1 4 2 21

2 )28 3 )69 4)84

2 6 84

8 9 0

8 9

0 0

3、买作业本:小红去买了3本同样的作业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业本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篇13: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

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么分配的,好吗?

挂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

师::要知道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列式

(2)探讨12X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自由计算

2。教学“试——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1)列式:12X30=——( )

(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X3=36 12X30=36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3)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回答。

(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个学生拿卡片,其余学生抢答。

(2)同桌互相评价。

4、做“想想做做”第3、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P30—31页。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会计算方法的需要,并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灵感。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 谈话导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问题也不例外。

2、估算。

(1)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300元)

(2)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

有什么办法来说明白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算一算) 。

怎样算呢?你们能自己动动脑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

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交流之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4)用竖式计算。

请学生说说用前三种方法算的道理。

5、比较方法:

这个竖式同方法(3)比较有无联系?(实际上都 是分三步计算的,竖式是把三步计算写在一个式子里。)

6、选择方法:

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 为什么?自己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

7、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1)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3)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4)这一结果和我们开始的估测差不多吗?

8、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9、完成“试一试”。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2)各自算出正确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4、5题。

(1)观察题目提供的场景。提问: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朋友应付多少元?)

(2)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3)全班共同订正。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练习课书 第3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3、巩固前面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 口算

25×10 14×20 40×60 10×94

30×23 3×90 30×20 30×12

40×11 12+20 40×50 80×50

二 复习笔算

1 判断下面各题并改正。

24 3259

×25 × 56 × 14

120 162 236

48 150 59

168 1662 726

要求学生说出错在什么地方?在改正。

2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8×5673×2739×16

43×28 15×64 35×62

3填表。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2)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出“一共的支数”的,可以用每个的支数乘盒数得出,也可以看后面的盒数是5盒的几倍,后面相应的支数也应是60的几倍。从而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三 练习应用题

1 讨论第4题

(1) 先让学生观察图,知道了那些信息?

(2) 一共有多少千克? 怎样求?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讨论第5题

(1) 让学生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一共住多少户?怎样求?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说出每步的意思?

教学内容: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科书33—34页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并通过笔算得出精确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估算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出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例题,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农场去参观,通过介绍你了解农场的有关那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那些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 谈话:估算以下明明一家一天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2、 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方法合理吗?

教师提问:29×42比8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多”字。

29×42比15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少”字。

29×42接近1200,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这么考虑?为什么用“左右”这两个字?

3、 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验证。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 看书交流

5、 讲述:只要方法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 完成想想做做的T2、3、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的T5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想想做做的T4、5

篇14: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使学生体会到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一般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效率,本节的教学设计如下:

1.注重新课前的复习铺垫。

由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升级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为了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不显得突兀,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充分熟悉课上要观察的两个物体,通过做相关的练习题,回答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对将要观察的两个物体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为同时观察这两个物体扫除障碍。

2.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学生根据情境图进行模拟观察,一方面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一方面获得观察经验,切实感受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看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互位置关系一般是不同的,并能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进一步积累观察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杯子、牙膏盒

学生准备:杯子、牙膏盒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2.提问:(出示一个牙膏盒)这个牙膏盒是什么形状的?从不同位置观察,每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导入新课。(将一个杯子和一个牙膏盒放在一起)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两个物体。[板书课题:看一看(二)]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分别观察杯子和牙膏盒,对这两个物体的外形进行充分的了解,为接下来从不同位置观察这两个物体做好准备。

⊙自主观察,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1个例题。

(1)观察情境图,推理想象。

师: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桌上的牙膏盒和杯子的?

学生观察之后交流观察的结果和自己的想法。(淘气面对牙膏盒和杯子;奇思在淘气的对面,而且他是从上面观察的;笑笑在淘气的右边)

(2)课件出示问题及下面的两幅图:下面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想一想,看一看。

师:刚才我们已经确定了三位同学的观察位置,现在你们能说出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学生根据情境图进行初步的`判断,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3)组织学生进行实物观察。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牙膏盒和杯子,模拟书上的情境与同伴进行实际观察,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师:请你们说说淘气和奇思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学生观察后汇报)

2.解决问题:在笑笑的位置是否能看到牙膏盒?

师:笑笑说她看不到牙膏盒,她说的对吗?

(1)组织讨论。

师:笑笑是在什么位置进行观察的?她看到的画面应该是什么样的?

(请学生想象笑笑看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描述)

师:你认为笑笑能看到牙膏盒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模拟观察。

师:请组长拿出牙膏盒和杯子,照图中的样子摆好,小组合作进行观察,看看观察的结果跟你想的是否一样。

(学生拿出实物,模拟情境图进行实际观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在笑笑的位置看不到牙膏盒)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杯子会把牙膏盒挡住吗?(因为杯子在牙膏盒的前面,既比牙膏盒宽,又比牙膏盒高,所以会把牙膏盒挡住)

3.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3个例题。

(1)独立观察情境图,明确图意。

师(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笑笑坐在桌子的左侧,淘气站在窗外向屋内观察。

师:站在窗外的淘气看到的画面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预设

生1:我们看到的是笑笑的正面,淘气看到的是笑笑的背面。

生2:我们看到的画面中笑笑在桌子的左侧,窗外的淘气在我们的对面,淘气看到的画面应该和我们相反。

(2)课件出示教材15页第3个例题下面的四幅图,请学生尝试独立判断。

师:你能说出哪幅图是淘气从窗外看到的吗?理由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判断的结果和判断的理由,教师边巡视边倾听部分学生的判断方法)

篇15: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教材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交流共享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1.关注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学生往往会因为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计算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节课在教学计算方法的环节安排了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结合图形反观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学生说的过程是对新知识消化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让学生说算理的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块,吃了这个西瓜的。

(1)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说一说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求一共吃了几块,就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及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利用第2小题,为学生学习分数加法搭建一个过渡的台阶,也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3)展示计算结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并说一说为什么。

(算法二是正确的,因为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3块,用分数表示是)

(5)课件演示+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想一想并填空:表示1个(),表示2个(),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个(),即()。

(6)结合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7)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并交流算法。

(列式:-=,因为表示2个,表示1个,减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还剩1个,即)

(8)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答例2。

(9)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发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并交流。

(10)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和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相加减。

篇16: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大小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观察、比较、拼摆、测量等建立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规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图形卡纸、用来拼摆的小圆形、小正方形、小长方形、两张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白纸。

一、认识面积。

1、师:假如老师今天要在班里举行一个涂色比赛,看谁能在相同的时间内最快涂完一张纸?(出示:)你会选择哪一张纸来涂?(小的那张。)

师:为什么?(因为它小,能很快涂完,容易赢……)你们所说的大小指的是哪啊?(学生会指出是纸的'面)

师:大家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这张纸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应该选择面小的这张纸,是吗?(是)

2、师:这是这张纸的面,那其它物体的面又在哪里呢?如:数学书的封面、桌子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师:刚才我们摸的都是物体的表面。数学书的面和桌子的面比较,哪个面大哪个面小?(桌子面大,书的面小)

师:同学们这种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出物体表面大小的方法叫观察法。再来比较一下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面哪个大?

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3、出示4个封闭图形、1个不是封闭图形。

师:哪个图形和其他图形不一样?

师:那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那么它们又有大小吗?(有)

师:(板书面积的定义)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西瓜表面的大小就是西瓜的面积;你能像老师一样再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吗?(生说)

二、认识面积单位。

1、(教师出示3张彩纸,红色、黄色、蓝色)

师:小组里任选选择其中的两张彩纸,比比谁大谁小,要求:不能改变彩纸的形状。(小组活动)

(1、选红色和黄色:叠在一起,师可以顺势评价,在数学里叫重叠法。

2、选黄色和绿色: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用观察法。

3、选绿色和红色:重叠但还是比不出谁大谁小。)

师:到底谁大谁小?你来猜猜看。(生随意猜)

师:红色和黄色比,红色大;黄色和绿色比,绿色大;绿色和红色比,不知道谁大谁小?那怎么办呢?

2、师:我们用手里的数学学具来帮助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生活动并汇报)

师:有的用,有的用,你更支持哪一种摆法呢?

师:这些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这张纸的面积;这些小○的面积只能说大约是这张纸的面积。

3、(一个正方形由9个大正方形组成,另一个正方形由16个小正方形组成。)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

师:哪个面积大?(生猜,然后出示图片)

师:为什么9格的图形比16格的要大?

师: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的单位。那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

4、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是多大?(先和老师找到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用你的尺量一量这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1厘米)

(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师: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生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师:你想不想知道1平方分米是多大?

师: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

用你的尺量量,验证一下。

师:你能不能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生一起比划)

师:用你手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测量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你觉得1平方米是边长多大的正方形?(1米)

师:你先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生比划)小组里的同学合作,伸开双臂比划一下1平方米。

5、感知1平方米的大小。

师:那1平方米又是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

这就是1平方米的面积,大家猜猜,这里面能放几本数学书呢?来,验证一下。(学生出来放书示范)

三、巩固认知,应用新知。

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教室该用()作单位。橡皮该用()作单位。

笔盒该用()作单位。黑板该用()作单位。

四、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师:把你的收获带回家,找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篇17: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108页及练习二十四1、2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脑筋急转弯:有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却只买三张票,这是怎么回事呢?【课件演示】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难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问题,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数学广角去感受一下这样的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3、同学们都有许多兴趣爱好,有的同学喜欢看书特别是脑筋急转弯;有的同学喜欢画画;谁来告诉老师你喜欢干什么?可三(2)班的同学喜欢参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老师对此做了个调查,【课件出示】请看统计表:

(1)你能从统计表上读到哪些数学信息?

(2)总人数:质疑:噢,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吗?

4、同学们同意吗?老师不同意这些都是第一小组的'同学我知道他们14人而不是17?一起数一数,问题出在哪儿呢?(有些人好像算了两次)是不是这样呢?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啊?同桌之间商量商量。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分类再数一数;可把两种都喜欢的分出来。【课件演示画圈】

2、那我们就一起来分一分,老师这里有两个椭圆形的圈一个是红色的表示语文小组,一个是蓝色的表示数学小组,请同学们把名单填入相应的圈中。

(1)学生独自完成。

(2)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3、现在谁来说说红色圈内表示什么?蓝色的圈内表示的是什么?那么两样都参加的同学我们分出来了吗?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

4、汇报:教师完成板书交集图

5、师:红色圈内表示什么?蓝色圈内表示什么?月亮状的红色圈表示什么?月亮状蓝色圈内表示什么?红色和蓝色圈相交的地方表示什么?【课件演示】

6、那现在你们会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人了吗?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学生列式计算,师巡视。

7、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计算)【课件演示】

8、总结:大家画圈很清楚的发现了我们有的同学两样都参加了,大家最后的方法也特别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我们以后做题目可要多思考一下,不能像我们之前那样简单的认为就只要8+9就好了。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动物运动会

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自己设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五一节就要到了,动物王国准备举行运动会,看哪些动物来参加呢?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学生说说动物名称。老师表扬: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都很佩服你们。

介绍比赛项目:游泳、飞行

师:小动物们可以参加什么项目呢?学生讨论、反馈。

师:原来这些动物有这么多本领,那就请你们来帮小动物报名吧。(把动物序号填在课本上)

说说哪些动物会飞,能参加飞翔比赛,哪些动物会游泳,能参加游泳比赛。

两个圆圈交叉的中间部分表示什么?【课件出示】既会飞又会游泳的

集体订正。【课件演示】

2、【课件出示】文具店

同学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运动会报名的问题,再接受一次挑战好吗?

①文具店昨天、今天批发文具的情况

②观察图,发现了什么?(两天都批发了钢笔、尺、练习本)

③两天共批发多少种货?

(1)在集合圈中表示出来。【课件演示】

(2)学生列式:5+5—3=75×2—3=75—3+2=7

说说怎么想的?

3、作业

【课件出示】在一次考试中三年级语文和数学得优的有17人,其中语文得优的有11人,数学得优的有12人,语文和数学都得优的有多少人?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谁的表现较好,好在哪里?

篇18: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练习三。(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

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口算卡片。

教法:

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

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练习。(板书:练习三)

2.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16×200=

42×20=50×60=14×200=15×50=

二、基础练习

1.复习旧知。

师:大家还记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1:先把乘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非常好,有谁能说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吗?

生2:把一个乘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并用它们分别去乘另一个两位数,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生3:也可以用列表法或数的组成计算。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法则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4: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

生5: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

生6: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大家还记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吗?谁能告诉大家。

生7: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生8:把其中的'一个乘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师:大家都记得啊!下面我们就来用它们解决问题吧。

2.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8~39页“练习三”的第1、2、3、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做完后交流。

第1题要让学生结合图形说说算法。

第2、3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第7题要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巩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做完后交流。

三、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

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

(3)—共需要多少元?

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情。

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教师明确答案。

教师分别出示教材第39页的第8题和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完成后,指名板演。教师最后要明确答案。

四、师生归纳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巩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生2:我巩固了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生3:我现在算起来快多了。

师:大家学得很不错,下节课我们学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提前预习。

【设计意图:通过整节课的回顾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使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习惯】

篇19: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也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单元将让孩子们继续探究、了解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及面积单位的换算,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因此这节课至关重要。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新的教学理念,本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最大限度的给孩子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孩子搭建锻炼、探究、展示的平台,除了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精神,体会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

理解建构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五)、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小纸片、尺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认识什么是面积

1、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

(1)、出示人民币

100元、10元、1元

(2)、学生回答是什么?

钱、人民币

(3)、每张人民币都有几个面?两个面的大小怎样?(演示:摸人民币的表面)

(4)、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闭眼猜钱”

①、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看这张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

②、从上摸到下、从左摸到右,面最小的是?面最大的是?不大也不小的是?

(刚才通过闭眼猜钱的游戏我们了解了原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表面大小不同。)

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面,比如说:书的封面等等,同学们仔细观察,找一找、摸一摸,说出更多的物体的面?

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这些面有大有小。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1)、课件展示(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打√)

(2)、找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3)、师再次点拨:我们把首尾相连或起点和终点重合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

(4)、提问: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一样吗?(封闭图形也有大小)

(5)、(板书:封闭图形就是它们的面积。)

(6)、那么什么是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课题就是:什么是面积(板书:什么是面积)让学生齐读两遍课题。

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师生游戏:“物体面积大压小”(老师先说一个面积,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学生说出一个面积,要大于老师说的面积)

(二)、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1、刚才游戏时我们通过观察判断物体面积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2、出示例题:那个图形的面积大?

①、这是什么图形?谁的面积大呢?

②、到底谁的面积大呢?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拿出学具,寻找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各组汇报比较方法

(板书:剪拼法、摆方块、画格子)

5、课件展示比较方法,

强调规格一致

说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理由,提炼出最优化的方法。

(三)按要求在方格纸中画图形

1、明确题目要求(在方格纸中画图形,使它的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2、拿出课前下发的方格纸,开始画。

3、展示学生画的图形,进行点评。

(四)、巩固练习

1、说一说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小(P50练一练第1题)。

2、如图,用方砖铺满空地,那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P50练一练第3题)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方格那么大。(P50练一练第4题)

引申:第1、2组图形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第3组图形形状不同、面积相等。

4、数一数下面的图案分别等于多少个方格的面积?(P50练一练第5题)。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引出新的课题

1、课件展示两个学校的操场图,

2、思考:比较两个学校操场面积的大小该用什么方法呢?(观察法、剪拼法、摆方块、画格子行吗?)该怎么办呢?下节课我们接着探究。

最后老师送大家几句勉励的话语:学海无涯乐作舟,祝大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七)、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

剪拼法

摆方块

画格子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校际之间的展示课,课堂上有很多闪光点,但也不乏有不足之处,现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用的是外校的学生,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课前交流,为我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用人民币导课,让学生闭眼猜钱、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很成功。

3、设计的找一找、说一说、游戏物体面积大压小、小组讨论、探究比较方法、画图形、谈课堂的收获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考总结的机会,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4、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引导到位,有侧重。

5、最后的拓展延伸拉近了两校之间的练习,巧妙的引出了新的探究课题。

不足:

1、准备的方格纸有些小,展示时后面的部分学生看的不是很清楚。

2、小组合作学习时极个别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进去,个别组推选的组长有些紧张,汇报时不能流利、准确的表述本组的方法,老师及时给予引导。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大胆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怕乱,让小组学习秩序化、高效化。

相关专题 数学教学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