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 教案教学设计

躺在房顶吹风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躺在房顶吹风”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 教案教学设计(共1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教案教学设计

胡佑民

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攻、、苦、跖、樵,皆下之。(《陈涉世家》)

②秦师道东。(《左传氛公三十二年》

二、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 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如:

①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宋定伯捉鬼》)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妨颇简相如列传》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记废钣鸨炯汀罚

4.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如: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非原列传》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废钣鸨炯汀罚

(二)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例如: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②国内空,日以削。(《史记飞叹列传》

2.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③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例如:

①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姚鼐《登泰山记》)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如: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②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四、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例如;

①山多石,少土。(姚鼐《登泰山记》)

②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③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五、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如:

①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列论战》)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六、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学习的时候必须注意这一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以后,它 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  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公二年》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

②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司马光《李济雪夜入蔡州》)

③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比较少见。

七、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的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的情况。比如数词或数量词有时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动词,因为较为少见,这里就不谈了。

篇2:高三语文复习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胡佑民

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攻、、苦、跖、樵,皆下之。(《陈涉世家》)

②秦师道东。(《左传氛?????辍罚

二、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 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例如:

①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宋定伯捉鬼》)

②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妨?募蛳嗳缌写?罚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记废钣鸨炯汀罚

4.表示行为的身分或对待的方式。例如: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非??写?罚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废钣鸨炯汀罚

(二)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主要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古代汉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往往用连词“而”或“以”把它和谓语中心词相连接。这是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例如:

①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②国内空,日以削。(《史记飞叹?写?罚

2.古代汉语里“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所表示的意义和它们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②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③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

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方位名词也可以直接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例如:

①泰山之阳,坟水西流。(姚鼐《登泰山记》)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如

篇3: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六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总结。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恐修名之不立。(《离骚》)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阿房宫赋》)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人皆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师不必贤于师(《师说》)

8、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9、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使速祸焉。(《六国论》)

10、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例如:

兰亭已矣(《兰亭集序》)

以上十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

课堂练习:(使用多媒体投影)

三、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古代汉语中除了特殊句外,一般句子成分组成是固定的,即: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而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

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即:

名词+(者)+名词+(也)。(“主语+副词+名词+(也)”。)

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即:

(状语)+形容词+(补语)。

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

(状语)+动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 “伏”意为“伏兵”

吊有忧,贺有喜 “忧”“喜”意为“丧失”“喜事”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质,做人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衣,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衣,穿;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襟,连带。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

3、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宾语就活用为使动词: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勾践灭吴》)服,使……臣服。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来,使……来。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亡,使……灭亡。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却,使……退却。&nb

篇4: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⒐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表方位的有:

1、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庙,在庙堂上。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上,向上;下,向下。

3、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臾之地,北收要害之都。(《过秦论》)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4、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

表示工具或依据

⒈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席,用席子。

⒉市中游侠儿的佳者笼养之。(《促织》)笼,用笼子。

⒊日将暮,取儿藁葬。(《促织》)藁,用稻草。

⒋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传》)间,从小路。

表示比喻 :

⒈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云,像云一样。

⒉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

⒊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表示对人的态度 :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四、布置作业

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板书设计: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

1、划分词类的目的

2、文言文词类的划分

古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组成

重难点解决过程

第二课时

一、示例解析

二、词类活用的条件

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齐桓晋文之事》)

“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乎”就是“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舞雩”作宾语,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作动词。例如:

儿涕而去。(《促织》)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项羽本纪》)

名词“涕”“西”都用“而”和别的词连结,它们都活用为动词。“涕”是流涕的意思;“西”是向西的意思。

三、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课堂练习题(针对性练习)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

1、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2、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

找出句子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形容词

3、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4、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法的名词

5、楚交宗觚而失其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

6、明主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的动词

7、卧赤子于天下之上而安。

8、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

找出句子中使动用形容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补充:现代汉语中这类形容词的使动用很多,巩固国防、繁荣经济、密切关系。

找出使动用的数词

11、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

12、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找出句子中意动用法的词语

13、吾妻之美我也,私我也。

14、臣闻王者父天母地。

15、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资

篇5: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

三是“以今律古”.比如”雨”字

最好的方法就是划分句子成份,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名词、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动词经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的类型有:

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

数词的活用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用作形容词

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③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与妻书》

③驴不胜怒,蹄之。

①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②晋师军庐柳。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①狼不敢前。

②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三、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检验。

例如: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②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③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

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④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晋侯饮赵盾酒。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具体分析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辨。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三、动词为动用法

1、文赢请三帅。

2、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四、动词作状语,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①各国争赂秦者何也?

②执刃而立

③弃甲曳兵而走

④儿惧,啼告母

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将军身披坚执锐”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二、形容词作一般动词。按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动词。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火尚足以明也

①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稍出近之。

三、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四、形容词的意动。

①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数词的活用

1、庭中通南北为一。(《项脊轩志》)

2、六王毕,四海一。

3.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4、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 1.指出词类活用

A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褒禅山》)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D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捕蛇》)

• 2.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信陵君》)

B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赤壁》)

C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

D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

• 3.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

B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C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

D 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崤之战》)

• 4.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B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

C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

D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5.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

B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

C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

D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

• 6.指出具体的词类活用现象

A 有大石侧立千尺。

B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

C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

D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 7.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

A 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陈涉》)

B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之者

C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D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采草药》)

篇6:高三语文必修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必修文言文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①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

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篇8: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D.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事迹迫找曰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5.以下句中加点词并非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16.下列句子中有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17.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8.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D.甘其食,美其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专项突破二(40分钟,3*25=7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

A.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

寡人与大国执仇,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外连横而斗诸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下列加点词不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组是( )

A.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老者奉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

C.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是( )

A.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下列句中“为”宇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下列旬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6.下列句子中旬式不同子其他三旬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旬不同的一句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8.下列句子中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D.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9.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短语,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

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2.下列加点的“以”意思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3.加点的短语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臣恐天下随风而靡

1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收检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17.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旬的一项是( )

A.人为临茁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8.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另三句的是( )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河伯)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D.燕引兵东围即墨

19.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0.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21.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下列句子不属子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甚矣,汝之不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24.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旬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25.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A.人主自智而愚人

成(名)以其小,劣之

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专项突破一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B.(都表被动。)

7.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8.A.(其余被动句。)

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13.C.(名词,作主语;其余名词活用作状语。)

14.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15.D

16.A.(“弱”,使天下之民弱。)

17.B.(“来”,省略宾语“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

18.C.(“王之”,使动,使之为王,让他做王;“目”、“函”、“吏”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

19.C.(“饮赵盾酒”,“使(让)赵盾饮酒”,即招请赵盾来喝酒,“饮”,使动用法。)

20.A.(“屈豪杰”、“却之”、“夭梅病梅”中都有使动用法。)

专项突破二

1.B.(“鄙远”,把(别国的)远地当作边邑。其余为使动用法。)

2.D.(“侣”,意动用法;“草”“露”,名词作状语。余为名词作一般动词。)

3.C.(名字ABD中的“名”都是“命名”之意。)

4.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

5.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6.C.(宾语前置句,余为判断句。)

7.A.(用于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其余用于主谓之间,无义。)

8.C.(都是使动用法。“粪土”“患”意动用法,“破”“附”“固”“止”“止”为使动用法。)

9.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

10.D.(主谓短语,其余为偏正短语。)

11.D.(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作动词。)

12.C.(动词,“认为”。其余连词,“因为”之意。)

13.D

14.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

15.C

16.A(一种计谋;B“南面”,面向南方,指称王;C“鼓噪”,古为中性词,现有贬义;D“扰乱”亦然。)。

17.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

18.D.(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

19.C

20.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1.A

22.B

23.D

24.B

25.D.(小之,以之为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师,名词的意动用法。A愚人,以人为愚;劣之,以之为劣;B美我,以我为美;奇其才,以其才为奇;C耻学于师,以学于师为耻;耻师,以从师为耻。以上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篇9: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选用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选用句式 教案教学设计

备课人:东海高级中学

课题:选用句式--能力层级(D) 课时序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识;2、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

教学难点:选择句式要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教具:投影仪 教法:讨论、练习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教学思路

一、考点阐释:

选用句式,是按照题目给定的语句形式要求造句。所选语句,除句式要求之外,还要求语意恰当,与语境谐合。

二、解法指导:选用句式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了解句式的一般知识。从结构方面说,有单句、复句,整句、散句;从表达方面说,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成分方面说,有省略句、倒装句;从逻辑方面说,有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2、要教会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和语言材料的隐含要求,恰当地选择句式,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

3、要尽可能地结合情境教学。如对象、场合等。

三、试题点拨:

典型试题1:选用恰当的句式,把下面的语句加以组织,使话题统一,表意更集中,句子更紧凑。

例句:武松、李逵、解珍和解保都是《水浒》里的英雄,《水浒》中有武松景阳岗打虎的故事,有李逵杀虎报仇的故事,有解珍、解保猎虎蒙冤入狱的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典型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水浒》里的

点拨 :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文话题不统一《水浒》,武松、李逵等人物和故事,要选用一个句式,使话题统一。                                        参考答案:《水浒》里的武松、李逵、解珍、解保等打虎、杀虎、猎虎的故事,都是典型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典型试题2:将下面的语句,按照不同的表达要求,加以组织,选择不同的句式,分别写一段话。

例句:①新加坡的旅游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②新加坡具有良好的旅游的天然条件。③新加坡的旅游部门工作认真、细致。               ④新加坡的旅游业与其他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得很好。

(1)强调天然条件:

(2)强调工作认真、细致与合作:

点拨:此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原语言材料从大的层次关系看,是因果关系,其中“原因”复杂,有三个方面,可用“固然……但”来表达。(参考答案略)

四、命题趋势:纵观近年来句式的考查,不难看出,高考语文试题“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贴近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注意激活他们的思维。

第二、呈开放性,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三,语用的特点更加突出。

五、强化训练:

1、选择下面衔接较好的一组句式:

(1)我把老李找来,让他立即写报告,他写完报告马上把它交上去了。

(2)我找来老李,老李立刻写报告,报告写完交上去来了。

(3)古都西安,许多古建筑坐落在主要街区,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4)古都西安的主要街区,坐落着许多古建筑,肃穆的官府衙门,玲珑的楼台轩榭,色彩鲜明的回廊,风格独具的民居,……看到这些,你立刻会为它们凝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

A、(1)(3 )    B、(2)(4)      C、(1)(4)    D、(2)(3)

2、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1)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3)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2)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4)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1)(3)   B(1)(4)     C(2)(3)       D(2)(4)

巩固练习

3、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部恰当的是

(1)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a 柳枝被春风吹绿      b春风染绿了柳枝),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2)秋天,树叶黄了,枯了,快要落了。枯S的叶子离开了枝头在风中飞舞着,(a它曾经有过的婆娑身影依然那么动人      b怀着对金秋时节无比眷念的心情离去)假如我是绿叶,我愿意很快地落在地上,尽情地拥抱这养育它的土地。

A、(1)a(2)b    B、(1)a(2)a       C(1)b(2)a         D(1)b(2) b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的神貌。___,皆先生手迹。___,罗池东侧有柑香亭,___,祠北有衣冠墓,这些名目,只要粗知柳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1)《荔子碑》《剑铭碑》镌于石塑底座

(2)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

(3)罗池就在石塑背后不远处

(4)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

(5)西侧乃柳侯祠

(6)柳侯祠在罗池西侧

A (2)(4)(5)    B(1)(3)(6)         C(1)(4)(5)       D(2)(3)(6)

巩固练习

5、下列选项中,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我们看到,上海的城市环境整洁美观,但相比之下农村给我们的印象仍是又脏又乱。我们认为上海__________。

A  不仅应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农村的优美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B  不仅应有良好的城市环境,而且应该有优美的农村环境

C  不仅有优美的农村环境,而且应该有良好的城市环境

D  不仅应该有优美的农村环境,而且城市的良好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____。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使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戏剧散文小说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    。____,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他们读小说和戏剧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____。

(1)因为一切诗都要有文学的特质          (2)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3)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的人们            (4)爱好诗而不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5)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记花架         (6)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A  (2)(4)(6)    B(1)(4)(5)          C(2)(3)(6)        D(1)(3)(5)

拓展与延伸

篇10:高三语文复习教案

一、印度、甘地与泰戈尔

20世纪初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和经济上受着双重的压迫。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个伟人应运而生。

一个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他提倡与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另一个就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他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19,他成为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亚洲作家。颁奖词这样写到:“由于他那之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的一部分。”悲哀的是,泰戈尔是以“成为西方思想的一部分”而获奖,而并不是以一个完全的“印度人”的身份而获奖的。

二、泰戈尔的作品

主要诗集:

《吉檀迦利》

《新月集》

《飞鸟集》

主要小说:

《摩诃摩耶》

《沉船》

《戈拉》

三、素芭——一个永恒沉默的主人公(小说倒数第二节语)

1、出生、命名、父母心田上的大石

当素芭出生的时候,她已经被规定了一个名字。而她永远没有机会向人们说明自己是谁。她是一个被父母“规定”的角色。她被“规定”必须像姐姐和常人们一样生活。然而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成为“担忧”、被“诅咒”的人、“残疾”、“奇耻大辱”、“胚胎的污点”。

她是父母心田上的大石,一个沉默的物体。

2、素芭的眼睛

素芭不能说话,她所有的言语都只能通过眼神来表达。就像盲人的听觉特别灵敏;通过素芭的眼睛,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立体(立体形象或圆形人物,在他们的身上,由我们不能直接看见的一面,那就是含蓄和深藏的东西,人物形象的魅力也由此而来)而丰富的的内心世界,同样我们也可以想象盲人的听觉也可以感受到常人不能具有的立体感。

3、素芭与自然

第二部分:素芭与自然的对比与类比

白天,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凸显了素芭的沉默;而夜晚的自然界“停止了一切的活动,蓦然间变成一座可怖且孤寂的塑像。”“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个无言的女孩子”相互类比。张力,造成美感。

自然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素芭的沉默是——永恒的。

第三部分:牛栏里的两头牛“比人更能理解那些话语的含义”(联系契诃夫的《苦恼》),而在第五部分中被素芭彻底和这些无言的动物等同起来“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畜生”。

第五部分:月亮的圆缺和素芭作为女性的自我意识联系起来。她开始有了“自我”(儿童在镜子中找到自己,而素芭在月亮——象征了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看见了自己的女性特质)与“女性”的意识。

然而就在这个自己我意识潮的时候,她的命运再次被安排。

4、素芭与的朋友

素芭的朋友是一位“沉默”的朋友。同时他也是因为素芭的沉默才愿意和她接近(有一位不会说话的朋友,那是再也好不过的)。

素芭希望通过他而感受到别人的承认,然而她没有成功。

5、素芭的结局

自然美的丧失殆尽(从小村子琼迪普尔到大城市加尔各答,象征着素芭离开理解她的“自然”,去到一个无限压抑她的地方。城市代表着文明,而文明的基础是语言)。

祭祀牲品——考官,素芭成为一个任人摆布捉弄的物品。而她的父母则“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四、人物形象描写的艺术

1、眼睛是人物心灵的窗户

2、直接心里描写为沉默加上语言

3、一个无声和朦胧的形象为人们带来无穷的联想

4、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链接材料:

一、泰戈尔与徐志摩

泰戈尔在上海入境,经南京、济南到北京,一路上会见各界人士,发表演讲,由诗人徐志摩翻译。泰戈尔在上海、北京等地用英语发表演讲,以其独特的诗的语言、诗的意象,表达他深奥的政治、哲学观点。要把他的讲话精确地译成中文是相当困难的。然而,对英语有很深的造诣、文学功力深厚的徐志摩,翻译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以华丽的辞藻,抑扬顿挫的声调,从容不迫、声情并茂地把泰戈尔的思想传递给众多听众。

对诗歌艺术同样的热爱,对心灵自由同样执着的追求,敞开了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心扉,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泰戈尔为他的中国知音起了一个印度名字———苏萨玛。在孟加拉语中,“苏萨玛”意谓雅士,对风流倜傥的徐志摩来说,这是个贴切的名字。

泰戈尔访华结束,徐志摩又陪他访问日本,一直把他送到香港,才依依惜别。泰戈尔回到印度,将他在中国的演讲汇编成《在中国的讲话》,此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我的朋友苏萨玛,由于他的周到照料,我得以结识伟大的中国人民。泰戈尔把疏通蔓生着忘却的荒草的印中两国文化交往的古道,当作他访华的使命,此题词是对完成这一使命的过程中徐志摩热诚相助的充分肯定。

频繁的越洋鸿书,不断加深着泰戈尔和徐志摩的友情。1929年,泰戈尔结束在国外的讲学,回国途经上海,在徐志摩家小住。徐志摩夫妇早为他布置了一间富于印度情趣的房间,可泰戈尔偏偏喜欢摆着古色古香家具的徐志摩的卧室,徐志摩当即作了调整,让泰戈尔度过几天愉快的时光。

临别前,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写了一首赠诗:

亲爱的,我羁留旅途,

光阴枉掷,樱花已凋零,

喜的是遍野的映山红

显现你慰藉的笑容。

原来,泰戈尔在加拿大访问不慎丢失护照;应邀去美国访问,在移民局办公室受到非礼,竟有人问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否识字,诗人为此异常气愤。回国途中访问日本,他因提醒日本人民警惕不要被帝国野心的歇斯底里所毒化,受到冷遇,心情郁闷。可一到上海,徐志摩夫妇嘘寒问暖,极为热情。在徐志摩家中,泰戈尔仿佛置身于盛开的映山红花丛之中。这首小诗中营构的反差强烈的意象,真切地表露了泰戈尔不同的心境。

二、吉檀迦利两则

在那儿,心灵是无畏的,头是昂的高高的;

在那儿,知识是自由自在的;

在那儿,世界是不曾被狭小家宅的墙垣分割成一块快的;

在那儿,语言文字来自真理深处;

在那儿,不倦的努力让手臂伸向完美;

在那儿,理智的清流不曾迷失在积习的荒凉沙漠里;

在那儿,心灵受你指引,走向日益开阔的思想和行动;

我的主啊,让我的国家觉醒,进入那自由的天堂吧!

灯火,啊,灯火在哪儿?用熊熊的欲望之火把灯点亮吧!

这儿有灯,却从来没有火焰摇曳,难道这就是你的命运,我的心!

悲痛在扣你的门,她传来的消息是你的主失眠了,她叫你穿过夜的黑暗奔赴爱的幽会.

天空布满云霾,雨无休无止地下着,我不知道在我心里激荡的究竟是什麽,但我无须懂得它的意义.

刹那的闪电,在我的视域里投下一道更深的幽暗,我的心摸索着道路,向黑夜的音乐呼唤我的地方走去.

灯火,啊,灯火在哪儿?用熊熊的欲望之火把灯点亮吧!雷声隆隆,大风呼啸着冲过虚空,夜,黑得象黑色岩石,别让时间在黑暗中流逝.用你的生命,把爱的灯火点亮吧!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教案

篇11:新沂市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示范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古 典 诗 歌 鉴 赏

授课  叶其全

教学目标  1、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能力;

2、提高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

教学难点  对诗歌背景及其所用典实的了解。

教学方法与思路  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

2、掌握具体方法;

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诗的王国,优秀的诗人像群星灿烂,优美的诗篇流传久远。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然而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年代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总是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似懂非懂,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考试中失分较多。这说明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提高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解答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古典诗歌鉴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板书课题:古典诗歌鉴赏)

二、从高考题归纳古典诗歌鉴赏的要点

1、投影显示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1)。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第一题是元曲句子的鉴赏,第二题涉及结构、内容、主旨、风格。

2、投影显示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习题2)。

引导学生思考:鉴赏的内容有哪些?

明确:

3、归纳古典诗歌鉴赏题的鉴赏要点:

(1)字词

古代诗人在用词方面可谓孜孜以求。苦吟派的卢延江曾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推敲”的诗坛趣话更是流传千古。

提问:你还能举出表现古人讲究炼字的例子吗?

明确: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

(2)诗句

诗句的理解往往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诗句的考查也是重点之一。它的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有时还考查诗句所涉及的典故等。

(3)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借助意境来表达。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境界,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必须体味意境。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4)评价

包括作者评价、内容评价、思想评价、艺术评价等,往往是总体评价。

三、借鉴题例,把握鉴赏三个环节

1、显示题例:习题1、习题2

2、思考与练习

3、把握鉴赏三个环节:了解--感悟--联想

板书设计:

词语把握

语言    选词炼字

句义把握

1、了解   名物

典实

背景

2、感悟

3、联想

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1、出示材料甲,训练对词语的把握能力。

材料甲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躁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内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2、出示材料乙,训练整体把握能力。

材料乙  读陆游的《小园》,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D )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枳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A、第一、二句是描写,B、第三、四句是叙述。

C、“卧读陶诗”是指D、卧度陶渊明的诗。

E、这首诗属于田园诗歌,F、其选材和表达的意蕴与陶渊明的诗很相似。

G、陆游不H、可眼不I、愧为爱国诗人,J、即使是写田园生活,K、也表达出忧国忧民之心。

4、出示材料丙,5、训练整体鉴赏能力。

材料丙  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作者将对友人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写一篇关于张炎《南浦*春水》的鉴赏文字。

[新沂市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示范课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教师精讲(六个考点分两个课时,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一个课时)

A、考点类型

考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重要概念”,多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概念性”词语,对其能否准确理解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把握。历年的高考,一般的命题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

“理解概念”题规范模板

1.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2.从原文看,下列对“××”的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概念”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审好题干

首先,要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其次,审准修饰语;再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

第2步,选定区间

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

第3步,比照分析

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是相对于文章而言的,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重要的句子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提示文章中心内容的句子,如中心句、文眼句等;②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观点态度的句子;③衔接上下文,既有过渡作用,又有概括作用,起到标明行文思路作用的句子;④容易产生歧义性理解的句子。

“理解句子”题规范模板

1.下列理解,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下列对“××”一句的理解,准确(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于“理解句子”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结合语境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读懂原文。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都与整篇文章有一定的联系,一定要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做题,切不可断章取义。

第2步,抓关键词

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承载,它们或在结构上起着起承转合等结构作用,或在意义上表明对象、原因、方式、途径等角度或指向。可以说,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

第3步,了解位置

注意句子的位置及句间关系。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领的作用,那么理解或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在理解或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在抓住句子“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再分析该句与上下相邻句甚至与全文的联系。一般来说,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总分、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呼应等。

考点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信息”,是指在纷繁的语言材料中,筛掉次要信息,从而提取主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指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加以概括。此考点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信息”题规范模板

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的一项是

2.下列各项,属于(不属于)分析“×××”原因(根据)的一项是

对于“筛选信息”题,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1步,确定区间

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

第2步,分析题干

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

第3步,细心比照

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文章思路,指的是作者为使表达的思想内容能够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而选择的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文章结构,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指的是对材料的组织及安排方法。

“分析结构”题规范模板

1.请简要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2.下面对文章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结构”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把文章看做一个整体。从立意、结构、思想等方面宏观把握。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微观调控,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第2步,分清关系

论述类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论述类文章的结构主要有两类: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纵式结构主要是按主要与次要、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等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又分“总分式”和“并列式”两种方式。“总分式”包括“总分总”“总分”和“分总”三种方式。

考点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是指文本局部或整体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社会现象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归纳内容要点”,侧重考查考生对语段乃至整个文本进行总结与把握的能力;“概括中心意思”,侧重考查考生能否着眼文本,整体驾驭文本,通过理清文本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本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概括”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归纳概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1步,统观全文

精读原文,注重整体阅读,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明明白白的词语,更要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词语,准确理解其含义。

第2步,分析题干

单选试题,不要急于从题肢中选择答案,可先阅读题干,把题肢还原到原文的相关部分。

第3步,对应验证

题文对照,明察秋毫地找出阅读的区域,细心捕捉间接或隐性的语句,大体确定作答范围,然后仔细取舍。

考点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述,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集中,有的分散,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作者对所说事物的态度是赞扬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保留。

“分析观点”题规范模板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对于“分析观点”题,应从几方面入手:

第1步,整体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2步,查找评论文字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论述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B、选择题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程度深浅的选项时,一定要关注显示程度的副词,并与原文认真比照。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特别注意,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小组讨论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从预设问题展开讨论,分成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理解。

【高考真题】

(20xx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A [解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此处扩大了范围。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成功推动了……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仅仅是“例证”,而非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A [解析]“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误。由原文“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可知,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审美观念更新”无中生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B [解析]B项不合逻辑,原文中说“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而选项中没有了“一般来说”这一限制,前提内涵范围被放大,以此为依据推出的结论不一定符合事实。

知识回顾:

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

1.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3.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5.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篇13: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二、教学要点

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明确考点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识记,把握考点内容充分把握本考点。

环节二:

直击中考(20xx届北京中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例文:资料包20xx届北京中考作文卷.doc

【解析】题一,从三个方向延展作为立意与素材。第一,指出对话范围:小到同学间、师生间,父母亲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均符合题意。第二,对话内容:情感、道德等方面具可以涉及。第三,作文的难点在于对话要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题二,只要考生所写内容与科幻小说的情节相契合,符合情节的发展,同时注意体现自身理解,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且在文章的立意方面着重对人生、自然或社会阐述感悟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所以审题立意是关键。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如话题“学会理解”,有的考生只在“理解”上行文,忽略了话题中“学会”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话题。

话题作文的特点:一是立意自定,立意可大可小,最好能以小见大;二是文体自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处,写成散文、小说、剧本、实验报告等都是允许的;三是题目自拟,这时你前边准备的材料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注意事项:

1、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话题作文写作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与话题相关”。

2、其次在拟题中注意四点:

第一、不拿话题做题目,题目的范围要小,从小处入手。

第二、力求有新意,有创造性。

第三、题目精练,不显得冗长呆板

第四、文题中尽量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或所拟文题与话题有关,不宜离题太远,甚至过于隐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心,然后写作。材料作文其实就是让考生自己总结出“话题”,考生可以按照学课文时总结文章中心的方法总结所给材料的中心,然后提炼出中心词,提炼出中心词后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了。

注意事项: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把握材料寓义.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4.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两类文体应注意的事项】

现在的作文很多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你一旦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就一定要确定文体,考场上最常用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①把内容落实到人或事或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避免文章的空洞。

②若从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①在文章开头一定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要让评卷老师找不到你的论点;

②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做论据;

③写过论据之后一定要有针对观点的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篇14: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文学常识,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

2、能够根据注释准确而流畅地翻译一些重要语句。

3、反复朗读,背诵经典课文。

4、回顾课文从中汲取名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

一、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沁园春-雪》、《关雎》分析两诗的不同。由此,揭示本节课的主题内容——诗歌单元的复习。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明晰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以利于建构一个简洁明了的知识体系。

三、文学文体常识回顾

设计环节,教师给予提示,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目的,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感知学习的趣味性。

四、回顾文本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问题回答格式,学生两人一组自选课题组织完成。

设计目的,通过此种方式让学生再一次了解文本内容,升华对文本的感知度,从而深化情感教育的目的。以及使学生掌握文本主题内容概括的基本格式。

五、重点字词的强化训练

设计环节,学生课前完成,小作交流订正。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并及时就发现的问题做一强调,引起注意。学生交流完毕,分小组展示,相互订正。教师予以总结,多以激励鼓动方式。

设计目的,为学生梳理文原文基础字词的知识结构,使其形成基本的复习思路,有章可循。其次,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合作意识,虚心听取被人建议的心态。在互相交流中增强竞争意识,在比、拼、赶中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当堂达标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学生讨论交流确定,小组抢答。

设计目的,通过此次练习已达到能力提升的效果,

七、中考链接

设计环节,教师出示习题,小组交流。

设计目的,以了解中考题型,培养学生的中考意识。

八、小结

设计环节,学生总结本节课自己的所得,或者感受或启迪。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做好学习总结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运用能力。

篇15:语文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句子,从语气和作用上了解句子的类型。

2、认识并修改常见的病句。

二、教学流程

教师语——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句子的各种类型和了解小学阶段常见病句的修改。 先认识一下什么是句子。

(一)句子及其类型

1、认识什么是句子。

句子就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组成形式是“谁(什么、哪里)”加“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

例如: 我们在教室里认真地学习。我是学生。北京很美丽。 教师语——认识句子对我们后面的修改病句、句式变换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分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句子类型。 教师语——句子从语气上和作用上它可以分好几种类型。 陈述句:能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我是六年级的学生。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你吃过饭了吗?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带有命令的,向别人提出强烈要求时用感叹号。)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请你离开这儿。禁止随地吐痰!快把书递给我。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常见标志性词语有太.特别.很.非常.多么等。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3、下面就请每个同学每种类型说一句话。指名说。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句子,那么我们小学语文常见的病句有哪些?这些病句都有哪些特点?

首先要知道病句就是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

一、成份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谁”,“怎么样”“做什么”(也就是缺少主语,谓语或宾语等必要成份)。如“前几天,送给小玲五本课外书。”这句话,缺少“谁”(主语),应该在“送给”的前面加上“我”或“老师”等,句子才完整;又如“我最尊敬的人是”,缺少“谁”“什么人”(谓语),可在“是”的后面补充“我的爸爸”或“我的老师等”。

二、重复累赘

指句子中用的词重复啰嗦,应删去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如“王老师多次反复教育小明要遵守纪律。”这句话中“多次”和“反复”重复了,要删去其中一个就对了。

三、前后矛盾

指句子中前面和后面的意思有矛盾,不统一。如“昨天傍晚刮起了一夜大风。”这句话中“傍晚”和“一夜”有矛盾,应改为“昨天傍晚刮起了大风。”

四、词序颠倒

指句子中词语的位置前后颠倒。如“李老师认真修改阅读了张华

同学的作文。”这句话中“修改”“阅读”的词序混乱,颠倒,应该把“修改”和“阅读”调换一下位置,改为“李教师认真阅读修改了张华同学的作文。”

五、搭配不当

指句子中相关的成份不符合语言习惯,在意思上不能配合,搭配不当。如“王丽十分爱护时间。”这句话中“爱护”与“时间”搭配不当,应改为“爱惜”。

六、用词不当

指句子中某个词语运用得不恰当。如“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这句话中“高兴”一词用得不当,应改为“愉快”。

七、概念不清

指句子中词语的概念不清,属性不当,范围大小归属混乱。如“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这里的“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归属概念不清,应改为“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

八、指代不明

指句子中出现多个人或状物时,指代不明确,含混不清。如“黄虹和赵燕一起去登仙楼山,她比她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句子中的“她”有两个,到底是黄虹爬得快,还是赵燕爬得快呢?指代不明。应改为“……她比赵燕爬得快,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或“……黄虹比她爬得快,黄虹先登上仙楼山顶峰。”

九、不符合事实

指所描写的情况和事实不符合。如“秋天,校园里盛开着桃花、梨花、一串红、菊花和芙蓉花。”句子中的“桃花”、“梨花”不

是秋天开的,是春天开的。不符合季节的事实,应该删去。

十、关联词误用

指句子中的关联词误用,或搭配不当。如“不但黄山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我很想去游览一下。”这句话构不成递进关系而是因果关系。因此,要把关联词“不但……而且……”改为“因为……所以……”;又如“你只有认真刻苦地学习,就能取得良好成绩。”句子中“只有……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为“只有……才……”。

相关专题 词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