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Hacenl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acenl”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共18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课文时,我按“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听听课文录音,想想“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看课文动画、听课文录音、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去体悟。在学习课文重点段落时,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老师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抓住“生气、小声”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再抓住“老师开始为什么生气,后来为什么很感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在讨论中感悟理解课文。最后又回到整体,让学生说一说“在爱因斯坦身上有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的?”,从而懂得做事要不怕失败,肯下功夫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边读边思的.方法来读文,再尝试采用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中不急于求成,不以唯一的答案去衡量学生要求学生,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与赞赏,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学习完课文后,有些学生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爱因斯坦是个很勇敢的小孩,他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承认自己还做了两个更不象样的小板凳。也有学生认为他非常诚实,敢于承认自己不好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学生认为他做事很认真、有恒心,值得我们佩服。当学生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时,我就说:“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你能说说理由吗?”当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或他们的回答特别有创意或是有积极意义时,我就说“:你的想法太好了!这个回答精彩极了!给他一点掌声!”此时,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思维很宽,他们积极投入。于是,我顺水推舟说:“正因为他从小爱科学、

做事有恒心,不怕失败,所以长大后成了有名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对人类作出了哪些成就。”随后就让学生看我从网上下载的一些有关介绍爱因斯坦为人类作出文字和图片资料。看着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有些学生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爱因斯坦真了不起!”“我好佩服他呀!”当我再出示:( )的爱因斯坦 这个填空时,学生的答案更多了。我想:在课堂中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赞赏、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多很重要,这是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篇2:第三个小板凳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内容很简单,生字也不多,我主要通过让学生以读带读,读中领悟,先让学生在读课文中了解内容,然后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体会课文的主要意思,生字教学蕴含在课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轻松学习。这节课当然也还存在一些的不足之处。

1、我的教学设计不够完善,任务虽基本完成,但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太好,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

2、我的语言不简洁,上课缺少激情,板书不合理。

3、缺少对课文深度的挖掘,生字教学没有创新,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

4、时间安排不合理,合作学习不够深入,没有加入适量的游戏。

5、组织教学不得力,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体现。

6、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较少。

总之,这节课我上的不是很满意,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不断总结,及时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篇3:《第三个小板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二、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1、“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

2、“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3、“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对话的朗读。)

三、朗读课文,感悟交流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自读自悟:爱因斯坦为什么做了三个小板凳?

3、交流讨论。

(1)“我来告诉你!”学生将自己找的答案和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同时解疑。

(2)“我要请教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4、分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爱因斯坦和老师的对话该怎样读,然后分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四、指导书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词。

2、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重、难点:

正确掌握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记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学生自学生字。(先说它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和什么组成的(独体字除外),它的笔顺是什么,共有几笔,组词是什么。

3、学生交流如何记忆字形。

三、指导书写

1、指名说记字的方法。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

指导写字,看清每一笔和田字格里的位置,再写排头字。

4、作业展示。

四、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第二题。

五、拓展练习,引导实践

1、摘抄本课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人听。

3、收集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

篇4:《第三个小板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努力”

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读准读通课文;

2、在读文中借助具体语境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写“品”字;

3、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不懈努力的品质,懂得做事要不怕苦,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语境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读通课文。

2、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不气馁、不断努力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是二年级的学生了,说说吧,进入小学后,通过你的努力,你觉得自己进步最大的是什么?

2、简介爱因斯坦。

(1)认读名字。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个有关“努力”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爱因斯坦。(指名读,齐读)。

(2)简介爱因斯坦。

3、揭题。板书:第三个小板凳;学习生字“凳”,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文。遇到生字用自己最拿手的办法来认识,不好读的句子多读一读。

2、指名轮读课文,评议。

3、抽出生字较多的两个句子练读,相机学词识字。

(1)自由读。

句1:老师从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木制品中,拿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

句2:老师看他这样努力,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2)读句1,学习字词。

①指名读,轮读句1。

②抽出句1中的生字新词认读。

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班上同学做的'手工作业,有――泥鸭子,有――布娃娃,也有――小板凳,小板凳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引出“木制品”认读。

③拓展学习“( )制品”。泥鸭子,用什么材料做成?就叫――(泥)制品;布娃娃,叫作――(布)制品。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相机引导说出是( )制品。

④指导书写“品”;认识“品字结构”。

(3)读句2,学习字词。

句2:老师看他这样努力,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①指名读句2。

②抽出“态度”、“从此”认读,比较形近字“此”――“些”。

4、过渡导入下一环节。(师读句2):“老师看他这样努力,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句子中的“他”指谁?爱因斯坦是怎样努力的,让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呢?我们来读读老师和爱因斯坦的对话就能找到答案。

三、多元互动,导读课文

1、导读第二、三自然段。

(1)再读课文,用笔画出老师说的话和爱因斯坦说的话,然后自己练习读一读。

(2)多形式指导感情朗读老师说的话。

①角色换位,指导感情朗读老师说的第一句话。相机看图认读词组“糟糕的小板凳”、“不像样的小板凳”。

②指导读老师说的第二句话。“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

・老师的意思是下面哪一句?

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 )

世界上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 )

・对比读,初步感受反问句有增强语气的表达效果。

(3)指导朗读爱因斯坦说的话。“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比这两个强一些”。

①引读,出示爱因斯坦回答老师的话。

②听了爱因斯坦的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③师生模拟表演,再现爱因斯坦努力做小板凳的过程。相机进行师生互动对话,感悟“努力”的品质。

④感情朗读。

2、想象补白,联系上下文,理解“改变态度”。

(1)爱因斯坦不怕失败,一次又一次努力地做小板凳,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怎样夸他?如果你是他的老师,你会怎样表扬他?

(2)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老师和同学原来对爱因斯坦的态度是怎样的?

(3)小结。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篇5:二年级上册《第三个小板凳》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13个生字。

2、朗读课文,想象爱因斯坦遇到挫折和失败时的不气馁、不断努力的情景,体会“努力”包含的品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知道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开火车的方式)

2、过渡:看来,每个组的生字都认得很准,那现在我们三个小组来比赛,看哪一组读得最流利。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爱迪生小时候手工课上制作小板凳,老师对他交上来的板凳很生气,可后来才知道这已经是他做的第三个小板凳,于是老师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板书:老师、爱因斯坦、很生气)

二、新课

1、老师为什么会生气?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2自然段)

2、原来是因为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很不像样,仔细观察图看看是怎么不像样的?

过渡:四个脚是歪的,而且没有挨拢,这样粗糙的样子,就是“糟糕”,是啊,其他同学交上来的是精美的泥鸭子,可爱的布娃娃,这样糟糕的小板凳真让老师生气。

3、老师生气了怎么说的?用直线勾画下来。指名回答。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看看下面的两个句子哪个是老师要表达的意思。

分男女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体会这两个句子的感情怎样?指名读。齐读

小结:我们有时要想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时就可以用这种带问号的句子,虽然是问句,但我们却知道它的意思,就是反问句。请生练习说几句反问句。

①冷昀恬的画很棒。②梅洁的字很漂亮。

4、老师这样生气地批评他,那同学们是怎么对待他的呢?这时候的笑是赞扬还是取笑?取笑还可以说成什么笑?(笑话、嘲笑、讥笑)

5、引读:面对同学们无情的嘲笑,老师严厉的责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勇敢地站起来,小声说:“有的。”

过渡:难道世界上真的`有比这个还糟糕的板凳吗?

6、指名回答,你在哪里找到答案的?(3自然段)师:原来世界上真的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那就是爱因斯坦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看插图说说它们是怎么更不像样的。(第一个板凳三个角全是歪的,有两个角是躺在地上的,而且角的长短也不一样,凳面是斜的,如果有人坐上去肯定会摔倒的,

根本不像个板凳;第二个板凳的有两个角很斜,但凳面是平的。)

7、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是他第几次做的?(板书第三次)他为什么要交第三次做的小板凳给老师呢?(第三次的好一些)可第三次的板凳还是很糟糕呀?

出示:它虽然不好,但比这两个强一些。“它”指什么?“这两个”指什么?用“虽然……但是……”造句。

比较这三次的板凳你发现了什么?(一次比一次做得好)

你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做完第一个板凳后他看了看会说什么?又会怎么做?做好第二个板凳后他看了看又会说什么?怎么做?

从爱因斯坦三次做小板凳的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不气馁、不灰心、不断努力)板书。可是原来老师和同学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指名读(第1自然段)齐读。

老师也从这件事上看到了一个不怕困难,不断努力,永不灰心,永远追求更好的爱因斯坦,从此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板书改变了态度)

正是因为爱因斯坦做任何事情都像做小板凳这样认真,有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的品质,所以他长大以后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我们带着对爱因斯坦的崇敬再读第三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老师相信今天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你觉得自己平时在做哪些事情时还可以做的更好?

不管干什么事,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板书第三个小板凳

第三个

老师很生气

爱因斯坦第二个

不气馁

不灰心

不断努力追求更好第一个老师改变了态度

篇6:二年级上册《第三个小板凳》教案

《第三个小板凳》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努力”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折、烦恼,自信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本课紧扣主题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面对困难毫不气馁,不断努力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行事要认真、要坚持到底,不懈努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读9个生字,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爱因斯坦的努力,明白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懈努力,不放弃就会成功的道理。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物,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完成要求。

1、自读要求。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3、自读反馈

三、学习生字。

1、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生自由认读识字。

3、指名读词。

4、教师重点强调。

5、介绍识字方法。

四、书写生字。

1、认读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教师重点指导。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的努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出示生字卡测读。

2、出示文中几个重要句子测。

二、学习课文。

1、出示课题:第三个小板凳。

2、引读课文:这第三个小板凳是谁做的?作的怎样?。

3、教师导读。

4、讨论:老师为什么改变了对爱因斯坦的态度?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分角色齐读全文。

2、说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1、找爱因斯坦的其他故事读一读。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篇7:三只小板凳的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三只小板凳》,与学生初读课文后以课后思考题提问:“爱因斯坦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学生回答不出来,于是和学生再逐步读课文。结果总感觉学生学得心不在焉,小爱因斯坦的形象也没有树立起来。下课后好好想了下,不需要按常规要求一段一段教学,而应该和学生想象爱因斯坦做三只小板凳的过程,体会爱因斯坦的内心世界。在想象体会的过程中扣住文章具体语言文字朗读!具体教学设计是在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一找从哪里看出爱因斯坦做了三只小板凳?找到具体语句后读一读,读出爱因斯坦的不慌不忙,想象情境,爱因斯坦怎么做小板凳的?要选木料,要量尺寸,要挖窟窿,要组装。先感受做小板凳的不容易再思考:做了第一个小板凳之后,爱因斯坦心里怎么想?做第二只小板凳时爱因斯坦有什么注意改进的?第二只小板凳做好了为什么爱因斯坦还要做第三只?把这些爱因斯坦内心的想法具体话,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爱因斯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另外一年级组织教学还要加强!

篇8:三只小板凳的教学反思

低段识字教学是重点。但识字不是孤立的,呆板的。识字要放入具体的情境中(语言情境、生活情境等),学生才会记得牢。本课导入,我抓住课题中的一个生字“凳”,由熟字“登”引入。从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分析字形、熟字加偏旁。他们由“登”马上联想到前面学过的“瞪”。在此基础上,我乘热打铁,马上加上“几”,引出“凳”及词语“板凳”,并指导读准字及词语。

语文课堂是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智慧开掘的地方,自我重构的地方,身心愉悦的地方。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就不可能有人才规格的多样性。这是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基础教育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而教师创造性的引导与评价,则会更加有助于学生主动健康、生动活泼地学习,获得发展。

篇9:三只小板凳的教学反思

这个故事讲了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故事。老师检查作业的第一天,爱因斯坦没有上交作业,到了第二天交上来一只难看的小板凳,当老师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难看的小板凳时,小爱因斯坦又从抽屉里拿来了两只更难看的小板凳。故事想让孩子们了解爱因斯坦不怕失败,坚持努力的精神。但是这是一级非常高的台阶。尤其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第一天爱因斯坦为什么没交作业?不交作业对不对?为什么他要把第一天和第二天的作业拿出来看?诸如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虽然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课文重点,但是理解这些,对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直接铺垫作用的。如果这些内容不理解,孩子们很难达到最后的理解阶层。像上一篇课文一样,仍然是我讲得比较多。觉得很是无奈,我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对于这样的课文很有些腹诽,一年级的课文,有必要让孩子懂得那么多的道理吗?在朗朗上口的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体会语言的曼妙,然后熟读成诵,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让还没有太多生活积累的孩子去跳起来摘那看也看不到的苹果呢?试想,如果,一篇充满想像的,充满童趣的课文摆在眼前,在老师声情并茂的带读声中,孩子是不是更愿意去接受它,喜欢它?老师是不是也会更愿意让孩子们去诵读去积累?联想到今天所看到的一篇文章,写的就是现在小学课文,同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但是在两个版本的语文书中,盘古的年龄相差九万多岁,是不是神话就可以随意地编造?是不是小学的课文就可以信口一说?

课文是供亿万学生学习的模本,编者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得比我们更多一些?

篇10:三只小板凳的教学反思

从新课改、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的精神来衡量,本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整个语文学习活动在教师创造性的引导与激励下,学生获得了主动、健康的发展。华东师大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个体对自身的发展作出主动的思考、批判、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主动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因此,培养个体主动发展的能力被新基础教育定为基础教育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在叶澜教授这里通过“主动”一词来界定“人的发展”,即人是通过主动对外界的作为,从而实现自己和谐健康的向前发展。就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在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才能得以实现。

纵观以上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或者说在教学的推进中,崇尚简约,能从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出发,让他们主动学习,得到发展。首先,教师以学生自读自疑的方式直接切入教学。其次,在学生再读文本中,教师让学生选择的问题在数量上考虑适度(即1-3个问题);对于问题的难度由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与心向进行选择(即“自己有把握的问题或认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事先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而设计的策略,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再次,小板凳模样的想象、学生首次接触的反问句含义的领会、对爱因斯坦课堂表现的谈论、对人物品质的深入体会朗读以及其余问题的探讨的提出等,都是在依学生的发言、他们的补充说明、他们的读文的过程中自然地推进、解决、领悟。

与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认识,不仅仅停留于被动的顺应学生,任随学生的思维、兴致的走向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无序的状态,恰恰相反,在这种看似无序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根据学习活动的一步步展开在有意识地调整本课的预设目标、调控整个教学推进的态势,在自然地弱化或摒弃那些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与教学目标相背离的“碎片”。这就是教师课堂上的积极的教学作为--合理巧妙、激励性的引导与评价(激励性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导引)。现在的很多教育专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唯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这些方法、策略、视角、路径、经历、体验等无不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引导(点拨、导引、指正、激励、鞭策……)。特级教师高林生说“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左手拉着学生,右手拉着文本,通过有意识的点拨,让学生凭借着已有的‘前经验’去与文本碰撞、交融,以实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下的自我构建。”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发展才能更加顺畅,更加迅捷,更加健康。

本教例中,教师的导引与激励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质疑后老师又补充了一个问题(即“那三只小板凳糟糕到什么样?”),这是一个与学生感悟主人公爱因斯坦内在精神(不怕失败、有毅力、有志气等)是否真切相关的根本性的`问题,这一增补很有必要。其次,问题的选择思考与交流时“选择自己有把握的问题或认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这种提法,将有助于增强个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信度,也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认知规律,必然提升学生学习期待,提高学习的成效。这种富有创意的策略其最终的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显然已超出了问题解决本身,它是与现代社会对个体应具备真实地估价自我、相信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与素质是完全相吻合的。再者,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评价简洁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体现出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激励作用,能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往深向发展。如第一位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学生发言虽然的猜测,但很有见地,教师顺势就他的发言角度来评价他学习所得(“即使很糟糕爱因斯坦也要尝试,你选择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也是一种尝试,你很勇敢!”),可谓巧妙。再如,就“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一问发表看法的同学读书能够前思后想,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学习品质,教师对他的评价是“你能联系上下文作推测,是一种很值得大家学习学习方法!”。另外,一位教师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阅读教学教什么?指出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培育联系”(就学生而言就是“习得”),通过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以上教学中,教师就“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究竟糟糕到什么样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作想象,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的含义之一)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最后对于学生一开始提出的众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懂得在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之后也许其它的问题也会随之应的得到突破。最后,“那么,他的板凳到底糟糕什么样呢?我们能想象出来吗?”、“看看书上哪些地方提到了小板凳的情况?”、“大家有没有注意课文前面说平时爱因斯坦说话很少,怎么今天……?”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语言实际上是在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三者之间架起的一道无形的桥梁,从而把学生对人物精神的感悟引向深处。这样的教学引导显然是极为重要的。

语文课堂是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智慧开掘的地方,自我重构的地方,身心愉悦的地方。没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就不可能有人才规格的多样性。这是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是基础教育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最本质的任务。而教师创造性的引导与评价,则会更加有助于学生主动健康、生动活泼地学习,获得发展。

篇11:小板凳

小板凳,你莫歪,

让我爷爷坐下来。

我帮爷爷捶捶背,

爷爷说我好乖乖。

篇12: 《小板凳歪歪》活动反思

《小板凳歪歪》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整个活动幼儿通过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的教学模式直接感知获取经验,从而在记忆力、倾听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在导课部分,根据《指南》 “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要求,结合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活动导入环节必须具备情、新、奇、趣的特点,再结合此次选材内容,所以选用设疑、情景、承接等方式引出此次活动主题。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趣味的在游戏中朗诵,学习和体验着儿歌的趣味,不知不觉中走入到儿歌的美妙境界中。对于“打鸣”、“豆虫”的理解不是很甚,导致在回忆儿歌内容时,记得不太牢。我采取了动作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针对“打鸣”、“豆虫”的理解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为了更加肯定幼儿对儿歌的掌握程度,我采取不同的方式请幼儿拍手抢椅子游戏表演朗诵儿歌,师幼配合朗诵、敲打节奏朗诵、图文结合朗诵等。

秉承了“幼儿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活动遵循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作为此次活动教法,模仿法、讨论谈话法、游戏操作法作为学法,引导幼儿循序渐进的开展学习活动。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和孩子们一起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13:《三只小板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步感受爱因斯坦从小做事认真,肯花力气,不怕失败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简介爱因斯坦的生平。

2、读题,学习“凳”

二、学习生字新词

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自己分析理解。

全班交流自学生字情况。

三、理清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一段话

1、自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课文的第几段告诉我们的?

2、出示一段排列错乱的话(把课文第三段顺序打乱),让学生读读通不通。

3、让学生排列次序,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4、读第二、三段,给短语排列次序:

( )老师生气

( )同学们不再笑

( )爱因斯坦说明情况

( )爱因斯坦交板凳

5、完成作业本第五题。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因斯坦认真、努力、不怕失败、不怕嘲笑的品质。

2、能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子补充完整。

3、能正确朗读不同语气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反问句的学习。人物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说说二、三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学习二、三段,质疑问难

1、学习老师的话,理解“糟糕”,找一找,还有哪些词也是说明“糟糕”的?

比较句子

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吗?

你们谁也没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

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板凳了。

2、学习爱因斯坦的话

爱因斯坦是怎么说的?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理解“强”,“它”指什么?“这两只”指什么?

想想这三办小板凳是怎么做出来的?你感觉到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朗读爱因斯坦的话。

3、学习同学们的表现

同学们的表现有什么变化?你知道这时候同学们在想什么吗?他们要对爱因斯坦说些什么呢?

三、学习一、四段

1、第四段:从此指从什么事以后?改变在这儿指什么发生了变化?

2、第一段:

这段话换种说法吗?训练用“因为……所以……”说话。

四、小结

有感情朗读课文。想想议议:为什么我们不去研究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而要学他小时候做的三只板凳呢?

五、作业指导,完成作业。

收集科学家小时候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故事。

篇14:《三只小板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因、交、作、布、两、左、右、它”8个字,会认“板、劳、第、世、界、更、能”8个字。认识新部首“点横头”、“巾字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怕困难,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课文(介绍爱因斯坦)

二、初读课文

三、,多种形式认读田字格、双横线生字

四、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设疑: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做三只小板凳呢?

五、学会写“作、两、交、它”四个字,学会新偏旁(点横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激趣导入

1、复习生字词( 田字格、双横线)

2、自由读全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读中体会。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

学习第一句话:

1、、出示第一自然段中重要的.词语

2、引导学生读好词语

3、通过读好词,引导学生读好句子

4、相机理解“作品”

学习第二句话:

1、指名读第2句话。

2、他指谁?

3、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板凳?(相机引导学生读出爱因斯坦作品交得很晚、小板凳样子很丑)

4、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读中感悟。

1、师范读第2自然段

2、问题提出:老师对爱因斯坦的小板凳满意吗?

学习老师的话:

1、出示老师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老师的很不满意。

过渡:听到老师很不满意的评价,爱因斯坦又是怎么做的,怎样说的呢?

2、读一读,找出爱因斯坦动作和语言,做上记号。

3、同桌互相说一说划线的句子。

4、师出示描写爱因斯坦的动作和语言的句子。齐读。

相机理解:不慌不忙

5、引导学生看插图

边读课文,边看插图:爱因斯坦最后交的是第几只小板凳?这三只小板凳哪个更好?为什么?

6、学生交流比较。

7、讨论:爱因斯坦为什么做了三只小板凳?(相机理解“强一些”)

8、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9、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学写四个字(因、右、左、布)

1、观察这四个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2、师范写“布”(认识新偏旁“巾字底”)

3、生练写

板书设计:

第一次

6 三只小板凳 第二次 强一些

第三次

坚持、认真......

篇15:《三个小板凳》教学设计

《三个小板凳》教学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上过手工课吗?你都作过什么?有一个人在上小学的时候在手工课上作过三个小板凳,向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三个小板凳”

读课题:(这个凳字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字,谁有办法记住他?组词,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你们想知道这个小板凳是谁做的吗?)

提问:1)这三个小板凳是谁做的?

2)介绍爱因斯坦。

2、分自然段度文,评价。

提问:他笑时候做的小班的到底什么样,,我们再来一下课文,这次分自然段读.

说一说有几个自然段?

3、同学们听的`很认真,评价的也很好.小板凳到底什么样?

三、理解课文,认识生字.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你们是不是都读准了.

1)出示生词:次室虽然但是(说识字方法组词)

2)捉迷藏的游戏

3)把带有虽然但是的句子读一读.

4)用关联词造句.

2、出示剩余的生字

1)齐读拼音

2)快指快读

3)说识字方法

4)找朋友

5)指生领读

3、读词卡

4、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5、提问:课文写了什么事?

四、指导书写。

篇16:小板凳作文

小板凳作文

XX年07月03日 星期二 天气:晴

我们家有一个小板凳,是我几年前去上海世博会带回来的,它的上面是红色的长方形,中间有个椭圆形的窟窿,还有一些白色的小圆点图案点缀在上面,侧面是黄色的,各有一个合叶,可以伸缩,不用时可以把它合上,就变成了薄薄的一本书似的,非常容易携带,想坐时,把它打开就行了。

也许有人会问了:“你写一个普普通通的板凳干什么?”那就让我告诉你吧:因为我在家里是最小的.也是最矮的,所以总是轮到我坐这个小板凳,当然,我很不乐意,因为它太矮了,让我坐着很难受,于是我就在吃饭的时候把它冷落到一旁,并且故意找不到它,这样就可在坐大凳子了。可是有一天,它被妈妈找到了,我只好继续坐它,我刚坐下去,觉得屁股下好像没东西,后来一看,它就在我底下呢,别看这一个小小的动作,让我忽然明白了:

小板凳不一定非要让我坐,它随时都可能被我“庞大”的身躯压垮,但它却毫无怨言,当我再次坐回它时,它虽然又面临着生命危险,但它依然为我服务,这多像那些默默无闻工作的工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啊!

小板凳,你虽然小,但你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的。

来源:m.01/1151892.html

分享本站内容m.unjs.com,请保留文章来源信息和原文链接!

篇17:小板凳歪歪

教学目标

1、了解儿歌内容,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2、通过一系列地抽拉动作,让幼儿知道儿歌内容的连接关系和节奏感

3、对儿歌的喜爱。

教学准备

1、各种人物、动物的卡片。

教学准备

1、通过交流,引导幼儿认识小板凳。

如: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你们是坐在什么上面的吗?(幼儿作答小板凳),那么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吗?还有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途吗?

2、出示小板凳样品,引起幼儿的注意力。

如: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我手里拿的是不是小板凳呢?小板凳用途可大了,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用它,叔叔阿姨上班的时候也要用它,还有妈妈爸爸下班了,累了,也要坐上它休息,还有老师弹钢琴的时候也要坐在上面,小板凳是不是大家的朋友呢?今天老师就教你们小板凳儿歌,小朋友们都看一看,在儿歌里面,还有谁会用上它呢?首先我要告诉小朋友们,儿歌的名字叫小板凳歪歪。

3、通过游戏环节,引起幼儿的兴趣。

如:小板凳要跟小朋友们玩游戏了,请听好,小板凳歪歪,哎哟,变出什么来了?

4、出示卡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如:瞧一瞧,小板凳为小朋友们变出什么了?哦,是一个扎着蝴蝶结的娃娃,再看一看,娃娃旁边是什么呢?哦,是白菜,娃娃家里没有菜了,她出来买菜了,再看看,小板凳又要变魔法了,瞧一瞧,它又变出了什么,哦,是个多么慈祥的奶奶,奶奶正在干什么呢?等等

5、张贴卡片,让幼儿回答问题,并参与排图。

如:小朋友们,现在老师要问你们问题了,小板凳歪歪,它里面坐个什么呢?她正在干什么?我请小朋友过来把小板凳里面出现的来排一排。

5、鼓励小朋友们一起朗诵儿歌。

6、仿编儿歌

小盒子晃晃

小盒子晃晃,里面坐个铅笔,铅笔出来找刀,里面坐个橡皮,橡皮出来找纸,里面坐个尺子,尺子出来找点,里面坐个拧刀,拧刀出来摔跤,里面坐个钢笔,钢笔出来汩汩汩

篇18:小板凳歪歪

设计意图:

小班的老师都愿意去教一些比较诙谐有趣的小律动、儿歌去吸引幼儿注意或克服一些入园焦虑的孩子。《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诙谐有趣、绕口令式的儿歌。儿歌的内容生动活泼,每句都有押韵,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游戏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喜欢重复也是这个年龄段幼儿显著地特点。因此,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将活动与游戏相结合,意让幼通过多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儿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乐意用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从中体会儿歌诙谐、风趣的特点。

2.理解儿歌的内容。

3.能清楚连贯的说出儿歌。

活动重点:理解儿歌《小板凳歪歪》的儿歌内容

活动难点:能清楚连贯的说出儿歌

材料准备:

1.材料准备:凳子一个;布;小奶奶、小猴、小鸡、小熊的图片、自制头饰;奶奶梳头图、小猴作揖图、小鸡捉虫图、小熊打鼓图片各一张;班里小朋友各一个椅子;小黑板,记号笔;音乐

2.经验准备:对生活中常见事物有初步的理解。在老师提问时能注意听,回答问题时会举手。会常用表扬自己的小律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准备好盖着布的小板凳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老师旁边有一个神秘的东西呢,小朋友猜猜看,会是什么东西呢?

(教师给与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究竟是什么,3 2 1……)

师:它是什么呀?(小板凳)

师: 小板凳像小朋友一样,也有一个名字?它叫歪歪~

我们一起和它打声招呼,好不好 ?

师:今天啊,在歪歪身上,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师:好.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了~(导入下一环节)

二、诵读儿歌,理解儿歌(音乐)

1.教师边做动作边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后提问:歪歪让我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刚刚都有谁在我身上坐了呀?

(教师把幼儿说出的答案图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鼓励小朋友大胆发言,可做相应动作提示。幼儿回答的问题答案:奶奶、小猴、小鸡、小熊。

2、(音乐)教师再次边做动作边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后提问如:“奶奶去干什么了?”

答案:奶奶出来梳头,小猴出来作揖,上面公鸡出来捉虫,小熊出来打鼓,咚、咚、咚、咚、咚。

3. 老师通过引导幼儿环形看图边有节奏的诵读儿歌加强幼儿对儿歌的整体感知。

三、角色游戏、巩固认知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奶奶、小猴、小鸡、小熊的自制头饰。

师:现在,你来表演我来看。哪位小朋友想要扮演里面的小动(人)物呀?(教师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并要求其幼儿说出所扮演角色坐完小凳子“歪歪”后去干什么了?)

师:好.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了。老师说一下表演游戏规则(师幼共读儿歌,幼儿当听到自己扮演的'小人(动)物时,快速坐到小凳子“歪歪”上,当听到所扮演的小人物(小动物)“去干什么时候”,快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听明白了吗?)

(游戏可重复玩两遍,第一遍的时候教师诵读儿歌慢一点。结束后老师对第一组小朋友提出表扬积极参与的小朋友:“点点头、插插腰,我的表现最最好”。请有小头饰的小朋友送给还没参加的小朋友,第二遍诵读儿歌可以适当快一点。)

四:竞争游戏,体验情感

(小熊敲鼓咚咚咚的游戏)

师:教师边示范边说:“小椅子,向后转,宝宝绕你转圆圈。”老师现在去掉一个小椅子,小朋友们沿着线圈和老师一起边有节奏的边拍手边诵读儿歌,当老师说到“小熊出来打鼓,小朋友要快速找一个小椅子当小鼓,没有“小鼓”的小朋友到椅子圈里当小裁判,和小朋友一起继续游戏,但不能抢小凳子敲“鼓”了。

(根据上课时间选择是否连续去掉第二个、第三个小凳子。)

(在游戏中自然结束此次活动)

五、活动延伸,户外游戏

师幼(幼儿之间)共同读儿歌《小板凳歪歪》,两位老师(两位幼儿搭“山洞。幼儿排小火车钻,在儿歌最后一个“咚”,老师套住正过“山洞”的小朋友。

附:

儿歌:小板凳歪歪

小板凳歪歪,上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梳头,上面坐个小猴。

小猴出来作揖,上面坐个公鸡。

公鸡出来捉虫,上面坐个小熊。

小熊出来打鼓,咚咚咚咚咚。

设计思路说明:

整个活动是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整个活动幼儿通过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的教学模式直接感知获取经验,从而在记忆力、倾听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在导课部分,根据《指南》 “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要求,结合根据小班孩子年龄特点,活动导入环节必须具备情、新、奇、趣的特点,再结合此次选材内容,所以选用设疑、情景、承接等方式引出此次活动主题。

在活动过程中,秉承了“幼儿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活动遵循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作为此次活动教法,模仿法、讨论谈话法、游戏操作法作为学法,引导幼儿循序渐进的开展学习活动。

活动反思

亮点:孩子们通过趣味的在游戏中朗诵,学习和体验着儿歌的趣味,不知不觉中走入到儿歌的美妙境界中。

不足:对于“打鸣”、“豆虫”的理解不是很甚,导致在回忆儿歌内容时,记得不太牢。

建议:我采取了动作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针对“打鸣”、“豆虫”的理解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为了更加肯定幼儿对儿歌的掌握程度,我采取不同的方式请幼儿拍手抢椅子游戏表演朗诵儿歌,师幼配合朗诵、敲打节奏朗诵、图文结合朗诵等。

相关专题 第三个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