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风情》的音乐教学反思

允生允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允生允生”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山风情》的音乐教学反思(共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天山风情》教学反思

《天山风情》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的教育。从这一意义出发,我在音乐教学中,以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音乐课活起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兴趣是学生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如今,音乐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单纯放在教材内,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教研中发现,学生对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有着由衷的兴趣和喜爱。音乐书里的歌曲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胃口”。因此,在《天山风情》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产生一个想法:把《天山风情》教材中的五部分内容进行重组,选定了欣赏女声独唱《玛依拉》和活动《掀起你的盖头来》两部分。本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现代教育信息化环境,有多媒体显示屏、精心制作的CAI,在分段赏析中,利用多媒体缤纷的画面、协和的音响,引导学生熟悉音乐主题,并从中体验到不同乐段所表现的`情景,感受天山脚下,游牧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自己点击中的画面,在教学活动中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本课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歌声《你会爱上她》导入,作为了解相关文化的切入点,引出每一项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听赏、歌唱、舞蹈等活动中,感受x疆的民俗风情;了解x疆歌舞艺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情感共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风土人情为纽带,组织教学。导入部分,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你会爱上她》,引入情境。实践证明:把“我唱你猜”的环节放在授课开始,新颖独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赏析歌曲做铺垫,激发兴趣第一部分内容为听赏女声独唱《玛依拉》,我带学生走进了哈萨克,认识了诗人玛依拉、歌手玛依拉。我告诉学生,当地的人们把诗人和歌手尊称为“阿肯”,就是能写诗会唱歌的艺人。玛依拉就是受人尊重的“阿肯”。由此引出哈萨克民族的爱好、特点、性格,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以创设情境为依托,解决难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唱兴趣,通过创设牧民家中做客的情境,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去听,提示学生在听的时候,用心去体会情境、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学唱实践中感受情绪,参与讨论、设计律动、表演敬酒等。这样,使学生在反复体验中获得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多种形式练唱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集中注意、敏锐反应,以及对节奏的准确衔接和对音符时值的感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开拓视野。在这一环节,加入x疆特有的舞蹈、民俗文化、乐器,通过老师的现场展示与精美图片展示双重效果,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发兴趣,并加以学生自己的创作。

这样一步一步学习,从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启发求异、鼓励创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发展,而且音乐兴趣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发并运用好音乐素材,不仅能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更容易激发灵感和创意,让人人产生学习动力和参与兴趣,而且可以发挥教师的表演潜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天山风情》成功的教学实践,我由衷的心得是: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音乐表现的是文化恢弘的气势,记录的是人们的喜怒悲欢,音乐寄托的是民族绵绵的情思,铸造的是一方热土的理想与梦幻。让我们都来热爱民族音乐,宏扬民族艺术吧!

篇2:音乐课《天山风情》教学反思

在唱歌教学中,传统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听教师范唱或听赏录音——再学唱歌谱——然后学唱歌词——最后艺术处理。这种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是“使学生们的认谱视唱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以往我们音乐教师会理直气壮地认为“难为学生一下,当然是应该的。”为什么会这样想、这样做呢?因为这种想法、做法的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知识技能高于一切。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发现探索、学生的实践与创造全然被漠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受学生欢迎,抑制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降低了学习效率。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引起了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育理念,也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提供了理论依据。“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将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姐妹艺术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它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我开始努力探索歌曲自主学习模式、淡化识谱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歌曲。例如:我在研究《天山风情》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内容之一:《一杯酒》的歌唱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性范唱。我用歌词中有代表性的一句欢呼语“别比雅拉”,把学生带入了他们待客的场景中来。通过第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民歌的民族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避开视唱,采用了直接唱词的方法。

第二环节——趣味性对唱。针对《一杯酒》曲式结构中一、二乐句旋律相同、只有歌词不同的特点,我想到了让“客人”模仿第一乐句的旋律与“主人”对唱的方法。

最后,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学曲谱,即第三环节——准确性视唱。这样,由听赏到唱词到视谱,有教师面对面声情并茂的示范,有学生认真投入的配合。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是直接的,全面的,立体的,生动的,也是全神贯注而有效的。他们会很快把握住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情绪,直接唱词也没什么障碍,两三遍就基本上唱会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更可喜的是,返回来再进行曲谱的练唱时,学生不再畏难了,因为旋律已经在他们的心里了,只是换上唱名罢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意识,促进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积极性。

有了这样的动力,歌唱教学中的其他因素直接融于激情之中,使得感知、理解、记忆、想象、联想等各个环节相互沟通、触发,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已熟悉了解歌曲,而不必通过识谱来学唱歌曲。即先体验情境——欣赏歌曲——再演唱歌曲,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音乐氛围,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熏陶和情感体验,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使他们自始至终地处于发现、探索、创造艺术形象及表现、享受音乐情感的活动之中。

篇3:音乐课《天山风情》教学反思

素质教育是学生主体的教育。从这一意义出发,我在音乐教学中,以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型的课程体系为切入,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使音乐课活起来。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兴趣是学生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如今,音乐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单纯放在教材内,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教研中发现,学生对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化有着由衷的兴趣和喜爱。音乐书里的歌曲已不能够完全满足他们的'“胃口”。因此,在《天山风情》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产生一个想法:把《天山风情》教材中的五部分内容进行重组,选定了欣赏女声独唱《玛依拉》和活动《掀起你的盖头来》两部分。本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现代教育信息化环境,有多媒体显示屏、精心制作的CAI,在分段赏析中,利用多媒体缤纷的画面、协和的音响,引导学生熟悉音乐主题,并从中体验到不同乐段所表现的情景,感受天山脚下,游牧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自己点击中的画面,在教学活动中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本课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歌声《你会爱上她》导入,作为了解相关文化的切入点,引出每一项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听赏、歌唱、舞蹈等活动中,感受x疆的民俗风情;了解x疆歌舞艺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情感共鸣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风土人情为纽带,组织教学。导入部分,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你会爱上她》,引入情境。实践证明:把“我唱你猜”的环节放在授课开始,新颖独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赏析歌曲做铺垫,激发兴趣第一部分内容为听赏女声独唱《玛依拉》,我带学生走进了哈萨克,认识了诗人玛依拉、歌手玛依拉。我告诉学生,当地的人们把诗人和歌手尊称为“阿肯”,就是能写诗会唱歌的艺人。玛依拉就是受人尊重的“阿肯”。由此引出哈萨克民族的爱好、特点、性格,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以创设情境为依托,解决难点。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唱兴趣,通过创设牧民家中做客的情境,引导帮助学生如何去听,提示学生在听的时候,用心去体会情境、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学唱实践中感受情绪,参与讨论、设计律动、表演敬酒等。这样,使学生在反复体验中获得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多种形式练唱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集中注意、敏锐反应,以及对节奏的准确衔接和对音符时值的感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开拓视野。在这一环节,加入x疆特有的舞蹈、民俗文化、乐器,通过老师的现场展示与精美图片展示双重效果,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发兴趣,并加以学生自己的创作。

这样一步一步学习,从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启发求异、鼓励创新。这样的学习,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发展,而且音乐兴趣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合理地开发并运用好音乐素材,不仅能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更容易激发灵感和创意,让人人产生学习动力和参与兴趣,而且可以发挥教师的表演潜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天山风情》成功的教学实践,我由衷的心得是:音乐从来都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音乐是文化的灵魂,音乐是民族的血脉,音乐表现的是文化恢弘的气势,记录的是人们的喜怒悲欢,音乐寄托的是民族绵绵的情思,铸造的是一方热土的理想与梦幻。让我们都来热爱民族音乐,宏扬民族艺术吧!

篇4:五年级音乐《天山风情》教学设计

五年级音乐《天山风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玛依拉》,感受哈萨克民族风格,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歌曲的基本情绪。

2.能够用热情明亮的声音演唱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同时学习打手鼓的基本打法,并能用“x x x ”的节奏为之伴奏。

3.积极参与《掀起你的盖头来》的综合性表演活动,学跳简单的新疆舞,并能随乐进行歌舞表演。

教学设想:

本课以老师声情并茂的歌声《你会爱上她》导入,继而由师生交流“天山风情”进入情境,作为了解相关文化的切入点,引出每一项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听赏、歌唱、舞蹈等活动中,感受新疆的民俗风情;了解新疆歌舞艺术。让学生在情境体验、情感共鸣中学习基本知识、掌握技能。

教学重难点:

新疆歌舞的综合表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新疆服饰、头饰、手鼓、酒杯。

教学时间:

四十分钟。

教学过程:

—、情境定向:

1.听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拍手进教室,随音乐模仿老师作律动。(cai:《掀起你的盖头来》)

2.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从一个地方采风回来,那如诗如画的景色,令我久久难忘。你们想知道它是哪里吗?让我来告诉你她的美丽与神奇——

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你会爱上她》。

师:噢,都听出来了!是?生:……

师:大家能从老师的歌声中,听出这是新疆,说明对它并不陌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感受天山脚下,那神秘、别样的风土人情。好不好?你们想了解哪些相关的话题呢?

3、交流新疆相关文化

(cai:天山风情四大板块地理位置、民族文化、各色特产、自然风光)

学生自由选择想了解的话题。网络链接

地理位置:古老美丽的新疆位于我国西部边陲,犹如天山脚下一颗璀烂的明珠。

民族文化: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哈萨克、乌孜别克、维吾尔为主体民族。

各色特产:新疆不仅是瓜果之乡,还以地毯之乡、陶瓷之乡的美誉名扬全国。

自然风光:那里有天池、火焰山、伊犁草原等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令人遐想。

二、听赏女声独唱《玛依拉》

师:新疆景美人更美,尤其是那里的女孩子,美得就象天山的雪莲花。这次我刚到新疆,就认识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老师带回了她动听的歌声。看谁最用心,听出她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爱好?

1.初听《玛依拉》第一段.(cai《玛依拉》第一段)

师:她叫什么名字?人们怎样称呼她?

生: ……

师:对,诗人玛依拉,歌手玛依拉。我还听到当地的人们把诗人和歌手尊称为“阿肯”,就是能写诗会唱歌的艺人。

师:玛依拉有什么爱好啊?生: ……

师:弹唱(高兴时唱上一首歌,弹起冬不拉、冬不拉)是的,玛依拉喜欢弹奏冬不拉,这是哪个民族的爱好呢?咱们接着往下听。

2.听赏《玛依拉》第二段.(cai《玛依拉》第二段)

师:谁先来告诉我,玛依拉是哪个民族的?生: ……

师:哈萨克、玛依拉、冬不拉,三者有什么联系吗?生: ……

师:冬布拉是哈萨克草原上最普及最流行的乐器。玛依拉是哈萨克族人,所以喜欢弹奏冬不拉。回答的非常好,老师用新疆语奖励:“亚克西”!

(cai:出示四位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姑娘)

师:老师带回了玛依拉的照片,大家猜猜在这四位美丽的姑娘中,哪一位是玛依拉?猜对了,老师还有奖励呦!生:答。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教师一边为回答正确的学生戴上哈萨克族头饰,一边解说——)

师:这是一顶哈萨克族的羽翎帽,老师给你戴在头上。哈萨克人喜欢用羽毛来装饰服装,她们帽子上插着的高高羽翎,就是哈萨克少女的标志。

师:从歌声中、照片上,你们感受到玛依拉的性格是怎样的?生:……

师:从玛依拉的性格中,我们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爽朗与自豪。让我们伴着的玛依拉的歌声走进哈萨克,去领略那别样的风情吧!

3.整体听赏《玛依拉》

(cai哈萨克服饰、歌舞、风俗、活动视频)

学生伴着音乐感受哈萨克民俗文化,并随乐跟唱。

三.演唱《一杯酒》

1.情境性范唱(cai:乌孜别克牧民待客)

师:告别了哈萨克族的小姑娘玛依拉,老师又被邀请到了一位乌孜别克的牧民家中做客。你们可能不知道乌孜别克人是怎样待客的吧?

(拿酒杯走到同学中间)

师:请同学们像老师这盘膝而坐。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样一个场面,主人和客人围坐在一起,席间一边敬酒,一边热情地欢呼:别比雅拉!别比雅拉!喝得高兴时就唱起来。

(师范唱:嘿!别比雅拉!别比雅拉!别比雅里买!)

生:(举杯模仿唱)嘿!别比雅拉!别比雅拉!别比雅里买!

师:你们知道“别比雅拉”是什么意思吗?生:……

师:别比雅拉直译为“一杯酒”,在这里用作一句欢呼语。

(cai:《一杯酒》背景音乐)

师:现在,老师做主人,你们是客人,热情的主人要为你们献上《一杯酒》了!

(第一段:教师范唱,并做情境表演)

师:我们乌孜别克人敬酒有个习惯,头三杯酒是不能不喝的的噢!

(第二段:教师边表演唱边邀请学生)

师:请你们像主人一样,为大家献上一杯芳香的美酒!(学生情境表演)

2.感受性教唱

师:主人敬酒时,客人也要回敬。现在,请客人们和主人对唱酒歌,好不好?

(cai:《一杯酒》歌词)

(教师背手风琴坐到学生中间)

对唱:教师弹唱《一杯酒》第一乐句,学生随乐合唱第二乐句;教师第三乐句,学生第四乐句。

3.准确性视唱

(cai:《一杯酒》歌谱)

师:尊敬的客人们,为了把酒歌唱得更准确,我们来挥拍视唱一遍。

4.装饰音唱法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这个地方有一个什么装饰音啊?(前倚音)

师:前倚音有什么作用啊?生:(产生波动感,具有新疆风格)

(师弹唱,示范有前倚音和无前倚音的对比效果。)

师:怎样来唱好它呢?生:……

(引导学生用拍手、抖肩的动作感受前倚音的演唱方法;并强调反复记号。)

5.齐唱歌曲

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生齐答)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歌词带入,用热情明亮的声音,有表情地齐唱全曲。

6.演唱全曲

师:我看到客人们已经跃跃欲试了,请自由的拿起身边的铃鼓,参与到敬酒的活动中来!

(教师示范节奏x x x x x,学生边轻唱旋律,边练习铃鼓)

师:尊敬的客人们,让我们一同唱起来、动起来吧!

(教师手风琴伴奏)

(铃鼓的学生站到小组前打节奏,其他学生一边合唱《一杯酒》,一边律动。)

四、活动《掀起你的盖头来》

1.手鼓练习&&
师:刚才你们表演的时候手里拿的乐器叫……看,老师手里拿的乐器与你们手中的有什么不同吗?生:……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师:这个叫手鼓,新疆语叫“达甫”。同学们刚才用的铃鼓是用来代替手鼓的。新疆的许多民族都喜爱用手鼓;但是你们知道它是哪个民族舞蹈伴奏中,最常用、最不可缺少的乐器吗? (维吾尔族)

(cai:手鼓表演图片及背景音乐)

师:是的,请看——这是老师此行拍摄下来的一组画面:维吾尔族小伙子打手鼓的样子非常神气!谁来模仿一下?

(老师为学生戴上新疆帽,模仿打手鼓的舞姿。)

师:(赞扬地)敲手鼓的`小巴郎,你真是个“乌斯塔”!(汉意为“能手”)

2、舞蹈表演

师:维吾尔族被誉为“歌舞民族”,它的手鼓和舞蹈是分不开的,人们可以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也可以伴着手鼓的节奏舞蹈。老师这次去采风,就学会了一个好看的舞蹈。你们也想学习吗?下面我跳你猜,舞蹈的名字叫什么?

(cai:《掀起你的盖头来》伴奏音乐)(教师示范表演)

师:刚才老师的舞蹈叫?……有哪些“掀”的动作呢?

生的活动:回答并表演动作;

师的活动:为表演学生戴上新疆帽。

师:(边戴新疆帽边讲解)维吾尔族女性喜欢配戴艳丽的或洁白的头巾,一来可以遮挡风沙,二来用做装饰和表演,就象老师刚才的舞蹈动作。

(做全体起立手势,结合“掀”的动作讲解移颈、绕腕手、点步转,带领学生练习&& 。)

师:还有哪些男生的动作啊?

生:回答并表演动作。

(cai:《掀起你的盖头来》歌唱音乐)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动作,练习舞蹈。(教师巡回指导)。

师:维吾尔的译音是“团结、联合”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也合作表演一下?

生:答(邀请手鼓一同表演)

(cai:《掀起你的盖头来》歌唱音乐)

师:好的,有请手鼓——就让我们共同载歌载舞,打起手鼓唱起歌吧!

(学生边歌唱边舞蹈,手鼓伴奏配合表演)

五.收获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哈萨克族的玛依拉,唱出了乌孜别克人的热情好客,舞出了维吾尔族的美好生活!真正感受到了天山风情!最后,让我们用一句新疆语再见:“霍西!”

(cai:《掀起你的盖头来》伴奏音乐)

(学生做各种新疆舞蹈动作走出教室,结束本课。)

篇5:草原风情教学反思

一)优点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能打破常规,从现象到原因层层探究,遵循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特点,最后联系现状提出草原文化拯救,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堂课设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互动较好。

(二)不足

1、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创新,看视频模拟旅游,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师生问答形式较传统。

2、教学过程中,由于板书设计位置不准确导致与幻灯片的播放顺序未匹配,使教学环节出现瑕疵,如果幻灯片播放顺序做成超链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今后要注意。

3、最后一个环节拯救草原文化这一活动,在操作过程中没有落实到位,一方面固然有时间因素,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本身在设计时考虑欠周到。

(1)如果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对草原文化带来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草原文化,你有哪些建议?”两个问题将第一个问题一笔带过,重心放于第二问,其实关于第一问的探讨更有利于学生对草原与草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今后要深入思考,周全考虑。

篇6:草原风情教学反思

本次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由我执教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西北地区草原风情一课。在备课方面,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仔细查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翔实有序的教学设计。

课前提问的内容是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并且让学生列举出他知道的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这道题我选择的我们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回答的,不仅这道题是和我们学习的新课有关,能使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迁移作用,而且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歧视而遭到老师的放弃。课前提问的第二个题目是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及其想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个题目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做了铺垫。总体上课前提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后让学生对这一视频所播出的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调节了课程气氛,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奠下了基调。由此导入第三课草原风情的学习,自然而然过度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风情比较独特的省级行政区,紧接着分析内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气候降水等特征,为下面学习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掌握了自然环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习俗方面的特点与草原环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组。充分利用导学案,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补充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相信这种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视频《敕勒歌》的欣赏,感受到草原牧民在这种环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对策是什么,如此开放性的试题既常见又结合了当前的热点,发散了学生思维。在由此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你作为学生会怎么做,可以说是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现代化生活方面我让学生举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学生对畜牧业基地产品深加工的含义加深了理解。在新课小结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难度设计了相对应的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最后还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询问。

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在准备的时候虽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阅了很多了资料,但是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有的预设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在这种没预设而生成的方面,我还是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应对。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虽然评价语言可能很具体,但是这样也占用了一些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堂气氛并没有被我充分的调动,作为班主任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养成应该在于平时,而不仅仅在于这次课的“汇报”,所以在这方面检验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时候启发学生占用了时间,造成了课堂巩固的习题只能在下次课完成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最让我无法释怀的地方了。也许这不是最精彩的一课,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同行的指导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课。

篇7:五年级音乐《西部风情》教学设计

五年级音乐《西部风情》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二)具体要求

1.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能积极地参与“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能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

(一)教具

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阿姐鼓》《洗衣歌》《川江号子》等录音带。

(二)资料

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

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拉萨谣》。

2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 、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 、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 、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 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

1 、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 、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

(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 1 2 3 6 )

3 、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 、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谱(用啦的演唱方式进行练习、哼鸣演唱等)。

(二)学唱歌词

1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3 、教师范唱(伴奏)。

4 、在理解了歌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句指导、师领唱,生跟唱、师生合作演唱、男女生合作演唱、个人展示)

5 、在歌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 、让学生结合拉萨谣的歌词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 、引导学生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全体随教师伴奏演唱。

三、歌曲创编

(一)西藏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将学生分组,抢答问题。哪一组回答的问题多且对,将被评为本节课的学习标兵。

问题:

1 、西藏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

2 、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在哪里?

3 、在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它是什么花?

4 、歌曲中唱到的什么是青稞酒?什么是酥油灯?

师:同学们,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对西藏有了很深的了解,但是老师相信你们最了解的应该是自己的家乡,你能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创编到歌曲当中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1 、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拉萨谣的曲调结合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改编歌词)。

2 、展示方式(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伴奏)。

3 、鼓励方式(评选最优秀的一组授予优秀创编荣誉称号。

四、舞蹈创编

师:同学们,西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优美的歌声我们已经领略,下面老师就教同学们几个简单的动作,看谁的模仿力最强。(做几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要求全员参与)

五、 教师总结

篇8:《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5、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

2、分配好上课学生的任务。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二)师导入课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

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

(三)通过学生的互问互答检查预习情况

1、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朗读情况的检查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3、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

4、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

5、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汇报

出示:七月,骑马上天山,“我”----------

第一小组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三小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连起来回答。

第四小组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四)讲读课文(由五个学生分别逐段讲解)

(五) 师做总结

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

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

师: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3、指名个别读、比赛读、男女分读

4、齐读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改为陈述句)

5、通过我们深入的了解,这时天山给你怎样的印象?

(六)指导背诵。

第一组选择喜欢的一段话背诵。

第二、三组选择喜欢的两段话背诵。

第四组背背诵2、3、4段。

(七)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八)作业,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

第一组写三句以上描写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组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

第四组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正确运用修辞方法并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

(九)板书

4*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

(十)课后练习:

1、、看拼音写汉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 )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雪峰 ( )的西湖 ( )的`香山

3、写近义词。

格外( ) 绚烂( ) 幽静( ) 增添( )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换景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只局限在从远到近,或者从近到远的描写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些缺陷,但总体还是完成得很好。

篇9:《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文。作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我上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依照课堂教学规律,就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

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

完成略读课文,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但也有两点做得不够让我满意。一是学生在抓住重点语句表达的时候,语言组织得不够流畅,用词不够优美。二是学生在朗读技巧的掌握上还存在差距。

这是我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努力去培养学生的两个方面。

篇10:《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里行间尽显天山之美。

初读课文后,孩子们几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关键词“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领下,根据移步换景的顺序,我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无边的繁花,在品读感悟中逐一欣赏北国天山别具一格的美。

虽然是略读课文,根据教学提议一般只上一课时,可是,如此优美的散文,如果只让孩子们停留在初读赏析的阶段,似乎太遗憾了。总期望能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深入文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于是,又引领着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课时的精读。回顾第二课时,有三个教学片断令自我欣慰:

片断一:赞赏独特感悟

当抛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自我喜欢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能够是一句话,能够是一段话,也能够是整篇课文,读出你对天山美景的欣赏,等一会儿全班交流”时,孩子们摇头晃脑,纷纷投入了对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读赏析之中。

大约三分钟后,琅琅书声逐渐小了,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孩子们用自我的朗读与感悟,对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举)。

除却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几个孩子竟然对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读赏析,其独特的领悟本事,令我叹为观止。

生1:(活力满怀地读):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华呢?

教师: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为什么选中了这句?

生1:虽然这句没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春天的花园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美丽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无边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园还要美。我欣赏的就是这种不一般的美!

教师:你真会欣赏!教师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间接写出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用上反问的语气,更显天山之美!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动情地朗读课文最终一句。

片断二:及时引导纠错

孩子出错是正常的,因为经验总是在不断出错、纠错中构成的,孩子总是在不断地出错、纠错中成长的。课堂,应当是允许孩子出错的地方。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应对孩子出现的错误,一些教师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些教师急着赶进度,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引导。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其实,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一个敏感的教师,一个机智的教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尤其是对错误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异常关注孩子,只要发现存在问题,就紧抓不放,或直截了当,或旁敲侧击,引导孩子,帮忙他们纠错。

生1:我喜欢这句——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因为这句话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静之美。

生2:教师,我有补充。这句话还美在作者以“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反衬原始森林的幽静,写出了七月天山幽静得可怕。

这孩子,前面说的挺好的,可是,说“幽静得可怕”,明显错了。

“不能说幽静得可怕!”

耳尖机灵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见。

“为什么呢?”我趁势追问。

“这……”孩子们一时语塞,支吾着说不出所以然来。

“孩子们,什么时候,去森林的感觉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独自一人,赶去某个地方时,必须经过那片森林,能够说静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说。

孩子的发言,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我最怕经过一片小树林去学校,因为静得可怕。跟孩子们说了我这段经历,突然间,几个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举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为了欣赏美景的,他是怀着高兴的心境去天山的。”学生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一脸激动地说。

“作者一路上看见这么多的美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进入原始森林,听到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肯定是满心喜悦,不能够说幽静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补充。

再看看提出疑问的同学,听了大家的发言,写在脸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断三:欣赏写作方法

教学一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品读赏析优美的句子,还要引领孩子们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教师:同学们,《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们欣赏之外,这篇课文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欣赏学习?

生1:按游览的顺序写作,先写“进入天山”,之后写“再往里走”,然后写“进入天山深处”。以后我们写游记时,也能够学习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作。

生2: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先总起,再分述,最终总结,能够使读者一目了然。

生3:学习课文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对偶、反问、反衬等。

于是,又领着孩子们逐一回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修辞手法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

经过这第二课时的学习,高兴自我与孩子们一样,拥有了新收获。

篇11:《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课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点。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此方面理解的信息比较多,课外书会接触一些、听别人介绍也会了解一些,还有电视电影中也能看见一些,还有不少学生去旅游,亲眼见过一些。在教学时,我按以下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1、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2、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天山的美,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还要把握游览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3、选取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和摘记,并进行背诵交流。

篇12:《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其阅读提示指出了学生学习所要到达的阅读结果以及能够运用的阅读方法:(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2)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3)如果有兴趣,还能够把自我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能够这样进行解读:(1)用一个过渡性语句,提示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应当用略读的方法,构成对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本事。(2)仍然是运用略读课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干信息及其特点,丰富和印证文本资料的整体性印象。(3)是提示摘抄优美语句,到达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学习略读的方法,能够经过比较快的阅读,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点。(2)摘抄、默诵文章的优美句段,积累课文语言。同时本课是一篇美文,词汇量丰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册第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从阅读方法研究,经过诵读交流语词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篇13:《骑马上天山》教学反思

《骑马上天山》教学反思

《骑马上天山》一文节选自著名作家碧野先生的《天山景物记》,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文中令人拍案叫绝的字词比比皆是,可谓字字珠玑,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对于这样的一篇美文,如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领略天山的.美并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尝试着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作者描写了七月天山的那些景物,由此达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认识课文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一想,文中每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天山景物的特点,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练习填写课文中的表格。

深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得好,细细地品读课文,读出味道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反问地修辞把天山的美景描画的形象、具体,表达情感。

指导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喜欢的句段,再次感受天山的美。举行一个小小的朗读比赛,学生互评,教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评出最佳选手。

不足:教师的语言过于零碎。

篇14:七月的天山的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

相关专题 天山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