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moz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oz”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共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与收,在教学设计上有侧重,组织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意,重点放在实践体验和交流过程。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去。即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又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3、设计开放式的场地,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提供的是利于学生创新的实验条件。

4、体验成功,鼓励创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要及时捕捉,予以保护,不应回避,并使之深化。

5、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不同的创意,这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很大作用。

6、由于实验室条件,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尚需改善并不断提高。

篇2:《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和收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是属于后者。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此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和收的关系,教学设计上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教学时间安排上侧重于哪些部分。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年幼,很难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凭空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究实验方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组织学生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计自己有创意的探究实验。教师将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和交流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收获,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

2)设计开放式的实验场地开放性实验场地的设置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时,将所有的实验器材放置在实验室的两边,(刻意设置了两个实验陷阱:100摄氏度、37摄氏度的水浴、0摄氏度的冷水;大小不一的试管)让学生自主地选取器材进行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利于创新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选取了大小不一的试管;有的几支试管都没有贴标签;有的将试管都放入了100摄氏度的高温水浴中。有的在参考书本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在试管中加入了大约1ML醋,发现唾液在酸性环境中,作用降低;加入了一半唾液一半清水,发现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有的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发现在口腔含着的馒头分解的速度比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后的馒头分解的速度慢……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3)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教师平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有所了解,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运用知识,学以致用。本节课开始就是从平时我们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引入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吗?”“什么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有关。在最后又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答:细嚼慢咽!)。在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得出:“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不利于消化。”……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应贯穿整个探究实验过程的始终。

4)体验成功,鼓励创新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初一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及时进行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例如:本节课中有学生问道:“加入醋,唾液还会起作用吗?”、“唾液如果变稀了,对淀粉分解有影响吗?”、“不放在水浴中,直接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有什么不同吗?”“可以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实验吗?”……此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鼓励他们用实验去验证。对于这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于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教师不应随意地进行否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本节课中有一组学生将三支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热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碘液发现三支试管全变蓝了,与别的小组实验结果都不同时,他们很失望,认为自己失败了。这时候教师并没有否定他们,而是微笑着拿起这三支试管,请全班同学一起帮他分析“为什么这三支试管都变成了蓝色?”经过讨论分析后得出:原来他们将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水中加热。这时老师又问:“从他们的结果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回答:“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老师:“虽然这一组同学模拟的不是口腔中的环境,但是却意外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再尝试如果将它们放入37摄氏度的温水中又会有什么不同?好吗?”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探究实验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意识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与众不同的创意,允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失误”,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努力创造新情境、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是以一个生活常见现象――“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引入,虽然这个现象同学们都知道,但是用实验的方式来印证,学生们还是很兴奋,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两个小组来完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个小组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负责准备馒头,另外两个学生各取唾液2ml,这个过程比较难操作,主要是学生们觉得让唾液从嘴中流出来脏,我让学生将舌头尖顶在下牙内,低头,唾液自然从舌头的两边顺流下来,用小烧杯接住,同时脑中想象自己很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这样可以加速唾液的分泌。取好后各组合作进行,将探究完成,其他同学对照课本和同步学习,仔细观察这两组同学的动作,如果不对,就记下来,因为这个探究完成后,还有一个交流时间。

这节课进行得很热闹,但问题也很多,首先取唾液男生还可以,但有两个班女生就是不好意思,结果半节课唾液都没有准备好,中间再找别人取,还有学生在自己用量筒的时候,这个2ml也把握不好,馒头也切得不够碎,分得也不是很无均匀,在搅拌的时候,学生也没做好,有时把不用搅拌的搅拌了,因为学生在做的时候很兴奋,但没有对这个探究理解,虽然操作之前让他们看书了,我在旁边指导着,一节课的实验总算是完成了,结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有很多方面。

最后先让操作的几个学生谈谈操作感想,其他同学再一起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及想法。

这节课不算成功,但学生体验了。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也更有经验,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哪些地方放手。

篇4:《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和收

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是属于后者。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此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和收的关系,教学设计上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教学时间安排上侧重于哪些部分。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年幼,很难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凭空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究实验方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组织学生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计自己有创意的探究实验。教师将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和交流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收获,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

2)设计开放式的实验场地

开放性实验场地的设置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时,将所有的实验器材放置在实验室的两边,(刻意设置了两个实验陷阱:100摄氏度、37摄氏度的水浴、0摄氏度的冷水;大小不一的试管)让学生自主地选取器材进行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利于创新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选取了大小不一的试管;有的几支试管都没有贴标签;有的将试管都放入了100摄氏度的高温水浴中。有的在参考书本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在试管中加入了大约1ML醋,发现唾液在酸性环境中,作用降低;加入了一半唾液一半清水,发现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有的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发现在口腔含着的馒头分解的速度比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后的馒头分解的速度慢……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3)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教师平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有所了解,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运用知识,学以致用。本节课开始就是从平时我们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引入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吗?”“什么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有关。在最后又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答:细嚼慢咽!)。在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得出:“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不利于消化。”……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应贯穿整个探究实验过程的始终。

4)体验成功,鼓励创新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初一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及时进行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例如:本节课中有学生问道:“加入醋,唾液还会起作用吗?”、“唾液如果变稀了,对淀粉分解有影响吗?”、“不放在水浴中,直接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有什么不同吗?”“可以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实验吗?”……此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鼓励他们用实验去验证。对于这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于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教师不应随意地进行否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本节课中有一组学生将三支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热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碘液发现三支试管全变蓝了,与别的小组实验结果都不同时,他们很失望,认为自己失败了。这时候教师并没有否定他们,而是微笑着拿起这三支试管,请全班同学一起帮他分析“为什么这三支试管都变成了蓝色?”经过讨论分析后得出:原来他们将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水中加热。这时老师又问:“从他们的结果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回答:“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老师:“虽然这一组同学模拟的不是口腔中的环境,但是却意外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再尝试如果将它们放入37摄氏度的温水中又会有什么不同?好吗?”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探究实验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意识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与众不同的创意,允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失误”,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努力创造新情境、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一文

篇5:《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与收,在教学设计上有侧重,组织学生明确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意,重点放在实践体验和交流过程。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去。即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又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

3、设计开放式的场地,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提供的是利于学生创新的实验条件。

4、体验成功,鼓励创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要及时捕捉,予以保护,不应回避,并使之深化。

5、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不同的创意,这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很大作用。

6、由于实验室条件,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尚需改善并不断提高。

篇6:《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是以一个生活常见现象——“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引入,虽然这个现象同学们都知道,但是用实验的方式来印证,学生们还是很兴奋,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两个小组来完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每个小组三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负责准备馒头,另外两个学生各取唾液2ml,这个过程比较难操作,主要是学生们觉得让唾液从嘴中流出来脏,我让学生将舌头尖顶在下牙内,低头,唾液自然从舌头的两边顺流下来,用小烧杯接住,同时脑中想象自己很喜欢吃的一种食品,这样可以加速唾液的分泌。取好后各组合作进行,将探究完成,其他同学对照课本和同步学习,仔细观察这两组同学的.动作,如果不对,就记下来,因为这个探究完成后,还有一个交流时间。

这节课进行得很热闹,但问题也很多,首先取唾液男生还可以,但有两个班女生就是不好意思,结果半节课唾液都没有准备好,中间再找别人取,还有学生在自己用量筒的时候,这个2ml也把握不好,馒头也切得不够碎,分得也不是很无均匀,在搅拌的时候,学生也没做好,有时把不用搅拌的搅拌了,因为学生在做的时候很兴奋,但没有对这个探究理解,虽然操作之前让他们看书了,我在旁边指导着,一节课的实验总算是完成了,结果不是很明显,原因有很多方面。

最后先让操作的几个学生谈谈操作感想,其他同学再一起交流这节课的收获及想法。

这节课不算成功,但学生体验了。以后再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也更有经验,应该在哪些地方加强。哪些地方放手。

篇7: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生物课教学反思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生物课教学反思

1)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和收

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是属于后者。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此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和收的关系,教学设计上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教学时间安排上侧重于哪些部分。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年幼,很难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凭空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究实验方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组织学生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计自己有创意的探究实验。教师将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和交流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收获,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

2)设计开放式的实验场地

开放性实验场地的设置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时,将所有的实验器材放置在实验室的两边,(刻意设置了两个实验陷阱:100摄氏度、37摄氏度的水浴、0摄氏度的冷水;大小不一的试管)让学生自主地选取器材进行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利于创新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选取了大小不一的试管;有的几支试管都没有贴标签;有的将试管都放入了100摄氏度的高温水浴中。有的在参考书本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在试管中加入了大约1ML醋,发现唾液在酸性环境中,作用降低;加入了一半唾液一半清水,发现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有的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发现在口腔含着的馒头分解的速度比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后的馒头分解的速度慢……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3)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教师平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有所了解,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运用知识,学以致用。本节课开始就是从平时我们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引入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吗?”“什么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有关。在最后又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答:细嚼慢咽!)。在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得出:“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不利于消化。”……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应贯穿整个探究实验过程的始终。

4)体验成功,鼓励创新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初一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及时进行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例如:本节课中有学生问道:“加入醋,唾液还会起作用吗?”、“唾液如果变稀了,对淀粉分解有影响吗?”、“不放在水浴中,直接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有什么不同吗?”“可以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实验吗?”……此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鼓励他们用实验去验证。对于这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8:《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从教学程序上说,教学导入简洁,以谈话式进入主题,教学主体环节“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观察牙齿”、“保护牙齿”紧扣教材中的三个部分。由观察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到对口腔里的消化工具的作用的认识,然后重点研究牙齿。通过画牙齿及体验不同形状牙齿的不同作用认识牙齿这个消化工具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实物和牙齿模型,再次认识牙齿的形状及作用,并进行口腔保健常识的渗透,再通过小结梳理整节课的内容。

1、从教学手段上说,让学生进行了体验探究、绘画记录、观察模型、交流互动等多种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与形式显得丰富多彩。

2、指导内容指向明确,方法指导得当。本节课有两次指导讲解的非常细致。一是指导学生怎样观察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和牙齿的形状?二是指导学生怎样填写表格。操作前给予时间充分运用讨论、追问式的方法指导学生该怎样去观察、记录,还运用了课堂作业本中的表格进行记录,遵循了《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的要求,感觉这几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较高。

3、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要求学生对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观察和牙齿形状、作用等进行分析交流时,不急于马上要求学生汇报结果,而是要求学生先想一想,回忆自己平时吃食物时的情景再汇报,我认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参与,做到有话可说,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4、组织研讨的时候,采用了先学生陈述再教师追问,先学生演示再学生评价,然后老师纠正的形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和辩驳时间,对学生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了培养。

5、教学环节和流程很流畅,条理也很清楚,板块之间的连接也很自然。

6、板书简洁,抓住了关键词,一目了然,而且对学生具有指导性。

篇9:《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反思

昨天,我在四(5)班上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体验知道舌头、唾液、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教学难点是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开展活动:

1、观察口腔结构。

2、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3、观察口腔内各结构的作用。

4、观察牙齿的形状并分类。

5、观察牙齿的作用。

6、正确刷牙的方法。

7、龋齿的形成以及预防的方法。

“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在吃饭时我们要细嚼慢咽吗?这里面含有怎样的科学道理呢?”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咀嚼饼干来感受牙齿、舌、唾液的作用,主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体验到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口腔作为消化器官之一,其内部也存在一个有系统的结构,这对于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识是有帮助的,并且形成“口腔对食物初步消化作用”的直观认识。懂得口腔里唾沫、牙齿、舌头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让食物在口腔里被捣烂、磨碎,为顺利下咽进入下一道消化程序打好基础。

为了突出牙齿的重要性,在观察牙齿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出不同牙齿的作用,并互相观察对方牙齿来探究其特点、弄清不同形状的牙齿在口腔里的排列分布,最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将牙齿模型贴在口腔图中。这样使学生对牙齿的形状排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还让回忆平时吃面包、甘蔗、豆子等食物情形。在给牙齿划分类别的基础上,引起学生关注不同位置和不同类型牙的特征和功能,希望学生认识到牙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切碎、研磨食物,不同牙齿在消化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工作,要保护好牙齿,这样有利于消化,有利于健康。

再阅读课本资料和利用视频感受蛀牙的形成,体会保健的重要性;播放录像,进行保健教育。

本节课,虽然通过观察体验活动,让学生学得比较宽松,并留下深刻的回忆,但我总觉得,时间仓促,后面几个环节,要不是用了多媒体,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便捷的了解到实验现象,我想,这堂课还真难以完成。

篇10:《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评课稿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评课稿

今天我聆听了黄老师的一堂四年级科学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可谓受益匪浅。黄老师对教材理解透彻,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处处体现了黄老师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1.充分预设是生成精彩的前提

课堂的精彩生成会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首先我觉得黄老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把握也比较准确。比如课堂上对于“牙齿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这一科学理念的渗透,黄老师做了许多相关的课前准备,我们觉得在学生相互观察并结合牙模标出门齿、犬齿、臼齿时,黄老师的指导是比较好的:“怎么来观察牙齿?”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有序科学的观察方法。

2、借助道具,观察牙齿。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是舌头、牙齿和唾液共同的作用的结果,那么牙齿的作用是什么呢?先别急着回答。学生一下子又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到借助牙模来认真观察了,孩子们看得特认真。我想黄老师想要的课堂效果达到了。最后学生的发现很多,有形状啊,大小,颜色多方面的发现。最后黄老师让学生给牙齿分分类,在口腔示意图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出门齿、犬齿、臼齿。

3、有趣视频,保护牙齿。

黄老师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让原来平面的知识点,一下子立体的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对听课者来说也应该是一段视觉的享受。介绍正确而有效的刷牙方法是水平颤动法、竖直转动法,学生一下加深了印象,再通过实物模型的示范、练习,我相信通过这节课学生肯定学会了正确的刷牙方法。

课的最后,进行了总结,知道了口腔中在牙齿、舌、唾液的作用下经过了初步的消化,这些消化有利于后面肠胃等消化器官的进一步消化,也知道了我们天天都要用到的牙齿有哪些类型和各自的作用,还知道了怎样保护牙齿。最后,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探究。

黄老师通过在课堂中注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设计了这一系列环节,学生也在“经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篇11: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对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的功能有比较准确的体验,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对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的功能有比较准确的体验,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

同学们平时喜欢吃一些什么东西?

二、引入:

1、看来同学们喜欢吃的'东西有很多,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吃的东西,请看,这是什么?这是馒头。

2、能不能一口吞了它?(不能)那该怎么吃?(咀嚼)。咀嚼在哪里进行(板书:口腔)?假如,我现在把这块馒头放进口腔咀嚼一会儿,你认为馒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猜测,师板书,如:大变小,干变湿,硬变软)

3、师说:到底会怎样变化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补充板书课题)

三、观察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1、今天,老师给每小组带来了一块小馒头。现在就要请同学们吃一吃,可是,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口腔里的变化情况,在吃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2、学生说注意点后,师出示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1、由实验员吃馒头,吃的时候要注意卫生。

2、实验员在吃馒头时速度要慢一些,并由组长数咀嚼的次数,到该记录时,实验员要停止咀嚼并张开嘴巴。

3、实验员张开嘴巴时,组内成员要仔细观察此时的馒头,记录员要及时做好记录。

3、材料员领取材料,开始实验观察,并记录表格。

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表

食物:馒头

咀嚼20下

咀嚼60下

食物的状态变化

4、交流发现,比对猜测。

5、分析: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谁参与了这个过程(板书:牙齿、舌头、唾液)。如果有学生说不出的学生再看一下同学的口腔。

6、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咀嚼、搅拌、湿润)。

7、它们是单独起作用的吗?为什么不是?(在咀嚼时,舌头也在搅拌)

8、师小结:是呀,它们是相互协调完成食物的初步消化的(板书:相互协调 初步消化)

四、观察牙齿。

1、牙齿、舌头、唾液这三者共同作用使食物在口腔里发生变化,但是,它们三者中谁的作用最大?(牙齿),既然牙齿的作用最大,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牙齿。

2、相互看看同学的牙齿,想: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一样?有几类?

3、学生相互观察后汇报:你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牙齿?(板书:扁、尖、宽)。

4、师用课件出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结合学生的回答,给牙齿取名:在科学课上,我们把扁扁的牙齿叫门齿,尖尖的叫犬齿,宽宽大大的臼齿,(板书:门齿、犬齿、臼齿)

5、那这三类牙齿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

(1)、生猜测(引导学生结合牙齿的特点进行猜测)。

(2)、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吃这些东西要用到什么牙齿?起了什么作用?要及时记录。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三类牙齿的不同作用体验记录表

食 物

主要用什么牙齿

主要起什么作用

苹果

(半个)

吃第一口时

最 后

甘 蔗(去皮时)

(3)、汇报交流。(板书:切碎 撕咬 研磨)

五 、牙齿的保护。

1、在刚才的实验探究中,我们亲身体验了三种牙齿的不同作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牙齿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重视保护牙齿,你认为我们该怎样保护牙齿呢?

2、(在学生提到刷牙时)问:你会刷牙吗?谁上来示范一下?

3、(学生示范后)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六 、总结延伸。

1、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在口腔中会在牙齿、舌头、唾液的协调作用下完成初步的消化过程,那么你认为我们平时吃饭是狼吞虎咽好呢?还是细嚼慢咽好呢?(课件出示:狼吞虎咽 ? 细嚼慢咽)

2、你能说说科学依据吗?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吃东西时要细嚼慢咽,愿我们同学从今以后吃东西时都都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是: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观察口腔内各结构的作用――观察牙齿的形状并分类――体验牙齿的作用――牙齿的保护。上过以后,我认为本课有这么一些成功之处:

一、关注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

本课可以说是生物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而任何生物体都具有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紧扣这一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做到在讲结构时不离开功能,在讲功能时不离开结构。如在教学口腔的作用时,我让学生观察口腔的组成部分;同样在教学门齿的作用时,我让学生摸一摸门齿,让学生感受到门齿像刀一样的结构特点。

二、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体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可以自己发现一些科学的知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非常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比如在教学牙齿的作用时,我就给学生提供了苹果和甘蔗,让学生在吃苹果和甘蔗时充分体验三类牙齿的不同作用。这样的设计可以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科学知识的系统性。

本课的知识有两个小系统:一是口腔是由牙齿、舌、唾液组成的小系统;二是牙齿是由门齿、犬齿、臼齿组成的小系统。在本课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两个小系统,让学生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是协同工作的。这样的设计对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县教研室三位小学科学教学专家点评以后,我感觉本课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

一、拓展不够大胆。

正如县教研室鲍老师所说的那样,课题是《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种变化应该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而我在课堂中却循规蹈矩地只让学生去观察食物的物理变化――变小、变碎、变糊等,而对于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

二、实验材料的选取还不够典型。

在科学课堂中,拥有一套好的实验材料,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虽然,在课前我曾自己尝试过各种材料,但是,在课堂上,学生还是由于实验材料不够典型,难以得出犬齿的作用。不知有什么材料比甘蔗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犬齿的作用,这是值得探索的。

篇12: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实录

知识与技能: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 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体验知道舌头、唾液、牙齿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

征和分布的记录。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食物(尽量不同的)、镜子、观察口腔记录表、观察牙齿画纸。

2、多媒体教室、PPT及WMV格式的视频。

牛肉干、花生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卫生问题:(出示一次性手套。) 干什么用的?今天老师也为大家每人带来了手套,你觉得干什么用?上课的时候就会揭晓答案。

二、导入

1、这个同学猜对了,为了卫生问题,才为大家准备了一次性手套,因为今天老师请大家吃零食啦(课件)。我们一起来体验一番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出示课题)

2、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需要边吃边观察,并且记录(记录单),要完成这个任务,大家觉得我们还需要什么,注意什么呢?

3、领取材料,实验

4、汇报(展示记录单):

5、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学生说出:牙齿,唾沫,舌头。(板书)

6、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有牙齿不是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舌头、唾液呢?) 小结:食物在口腔里完成初步消化需要„„共同协作才能够完成。

三、牙齿

1、 尤其是牙齿,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磨碎食物的重要任务,那平时你们有注意过牙齿吗?他们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排列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探索。 我们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对照牙模,画出你的牙齿分布图。并且按照形状给他们分类。

2、汇报:

3、为什么把前面四颗分为一类(前面四颗有什么特征),边上四颗为什么分为一类?后面的四颗叫臼(解释臼)

介绍名称

4、这三类牙齿为什么形状不一样呢?你能不能根据特征来推测它们的作用。

5、小结:这三类牙齿分工合作,最终将食物磨碎。

6、我们常常听老人说,要细嚼慢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减轻胃的负担,实现初步消化)

7、牙齿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工具,不同的牙齿发挥这各自不同的作用,老师在自己学校上课的时候发现了第四类牙齿,老师拍了下来,你知道这叫什么牙齿?你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讲

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

8、从视频里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刷牙能很好的防治蛀牙,那你们知道怎么正确刷牙吗?谁来演示一下(牙具)。

六、拓展与延伸:

A、写一条保护牙齿的标语,贴在你的牙杯上。 B、写几点护齿小建议给身边的朋友。

1、活动要求:

上课前我让同学们都把你们的小手洗干净, 并且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

份食物,让你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体先请一名同学上来按老 现要求示范,

大家明白要求后开始体验、 认真观察、

小组讨论后完成记录表。 (出示幻灯片1)

篇13: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实录

食物名称(

)

原有状态

(咀嚼前)

短时间咀嚼

(咀嚼 5次)

长时间咀嚼(下咽时)食物的状态

温馨提示:

A、咀嚼食物时,请不要说话,等食物咽下后再进行讨论。

B、可以从食物的大小、软硬、湿润程度给予比较。

2、观察探索活动: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小组内学生自行体验、观察、探讨、交流,老师 巡视,参与到学生的观察活动,并指导学生的记录的填写。

3、汇报交流探索成果

师:请用纸巾擦擦你们的嘴巴后,说说你们的发现吧?(引导学生说出食物大小、软硬、 湿润程度的变化、味道的变化,被牙齿切下,咬碎,磨细的过程;被唾沫润湿变软变暖变滑 的过程)

3 师:在食物的变化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器官和物质参与了这个过程?它们起到了什么 作用?学生说出:齿,唾沫,舌头。

师:牙齿,唾沫,舌头,团结合作完成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 (板书:牙齿、舌头(搅伴)、唾沫(润湿) 。

三、观察牙齿

1、观察探索前谈话:

师:牙齿、唾沫和舌头三者都很重要,少谁都不行,它们的分工合作让食物在口腔里完 成了初步的消化。那么在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初步消化时,牙齿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取了什 么作用?

(承担了磨碎食物的重要工作)。

那你平时注意过你的牙齿吗?它们的形状怎样?是

怎样排列的?都取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观察探索:

师: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相互观察或用镜子观察。

A、仔细观察一下牙齿的形状,在记录纸上画出这些牙齿的简图

B、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讨论每类牙齿的作用。

2、仔细观察

认真记录:

①老师参与到其中适时指导(牙齿的形状、大小、分布排列、按形状给它们分分类并试 说每类牙齿的作用)

②与学生一起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牙例图,学生讲解。

3、出示牙模,学生指出各类牙。

4、牙齿的分类(出示幻灯片)学生对着幻灯片,逐个提问后, (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什么

区别?有什么作用?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后并板书:

门齿(门牙),主要作用是将大块的食物切下以便放入口中。

4 犬齿(虎牙),主要作用是将韧性强的食物比如肉,撕碎。

臼齿(磨牙),主要作用是将切齿、犬齿切成小块的食物磨得更细。

这三类牙齿分工合作将食物最终磨碎了。

四、护牙健康教育

每种牙齿都有重要的作用,

你们的牙齿有蛀牙吗?你是如何保护你的牙齿呢? 请同学们谈

谈。你们看一段视频然后说说看后有什么收获。

1、观看保护牙齿录像(出示幻灯)

2、学生谈谈看视频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牙齿健康。

五、小结提升:

食物在口腔里,由三类牙齿共同合作将食物磨碎,和唾沫,舌头,协调

工作初步把食物进行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更容易消化更容易被身体吸引,减少 胃的负担)。课后请同学们结合这节课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说说为什么吃食物时要“细嚼慢咽” 呢?

六、拓展与延伸:

A、写一条保护牙齿的标语,贴在你的牙杯上。

B、写几点护齿小建议给身边的朋友。

篇14: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学习上一课《食物在体内旅行》,学生知道了食物在体内旅行的第一站是口腔。本课的教学将学生引入到口腔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作为口腔的一部分——牙齿,又可以分为三类,也是相互协作的关系。教材通过呈现这样一个系统化的人体结构,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建立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三、教学重点:

牙齿、舌和唾液在消化食物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三种牙齿及其不同的功能。

四、教学难点: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五、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记录单、观察牙齿记录单、花生、馒头、饼干、镜子、牙列模型。

教师准备:牙齿的分布图、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东西,吃东西要用到什么?(牙齿)牙齿长在哪?(口腔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课题)

(二)观察牙齿

1.师:我们开口微笑,首先看到的口腔里的器官是牙齿。同学们笑一笑,把牙齿露出来,嗯,很漂亮的牙齿!同学们对牙齿了解多少呢? 2.学生交流有关牙齿的知识。

师:你们知道他说的这些牙齿(门齿、犬齿、臼齿)吗?老师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面镜子,请你们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找一找这三种牙齿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位置。找到了的同学请你把镜子交给组长,并以最正确的坐姿的告诉老师你已经找到了,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活动。 3.学生观察自己的牙齿。

4.学生描述门齿、犬齿、臼齿的形状及位置。

师:我看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这三种牙齿,谁来描述一下门齿?(学生描述门齿)门齿宽宽的、薄薄的,像刀一样,门齿有什么作用?(切断)谁找到了犬齿?(学生描述犬齿)人得犬齿已经退化,不是那么尖,有许多动物的犬齿非常发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种。(播放狮子捕食的视频)狮子是吃什么的?狮子的犬齿像它的爪子一样非常锋利,谁知道的犬齿的作用?(撕裂)谁来描述一下臼齿?(学生描述臼齿)它为什么叫臼齿呢?有谁知道?今天老师在这当一回语文老师,(课件出示臼)这种器具就是“臼”,中间凹下去,用来捣碎谷物、药材等,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你的臼齿,你发现了什么?臼齿有什么作用?(磨碎)

5、利用牙列模型数各种牙齿的数量。

(三)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师:牙齿在我们吃东西的时候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吃东西,除了用到了牙齿,还用到了口腔里的什么?

2、个别学生说。(板书:舌头、唾液)

3、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体验一下牙齿的这些作用。第二个目的是仔细地观察舌头和唾液使食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4、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5、学生体验活动,体验之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项目: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第实验小组组员共人组长

食物名称

(饼干或花生) 食物原有状态

咀嚼5次后有什么变化 咀嚼15次后有什么变化 实验日期:

5、学生汇报,总结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板书:搅拌、湿润)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张实验报告单,我发现了两个共同点,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生说)是什么使食物变碎了?(牙齿)谁来说说你吃黑白配的过程?(生说)食物刚开始在门齿的位置,它是怎么到臼齿上去的呢?(舌头)舌头在我们吃东西的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尝味、搅拌)这两组的第二个共同点是他们的食物最后都变湿了,我给的食物都是干的,怎么变湿了呢?(唾液)唾液有什么作用?(湿润)

6、牙齿、舌头和唾液三者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

师:通过我们的体验活动,我们发现食物在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变成了糊状,这是一种初步消化的状态。牙齿、舌头和唾液三者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相互协作)其实,不光口腔里的器官是相互协作的,人体所有的器官都是相互协作,以后我们还会学到《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四)口腔保健教育

1、师:食物在口腔里经过初步消化,减轻了胃的负担,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维护口腔健康,怎么做才能让口腔健康呢?

2、学生自由说。

3、引出龋齿、正确刷牙、细嚼慢咽。(课件播放龋齿形成原因、正确刷牙)

4、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生谈收获。

6、师小结: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当你们更进一步地学习了生命科学的知识,你会发现,生命科学是那么地有趣,希望同学们以后去慢慢地探索生命的奥秘,祝大家身体健康!

相关专题 馒头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