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教学反思

CoolRanch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oolRanch”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教学反思(共18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数花生》教学反思

3月15号上午第三节课,我讲了学校安排的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数花生》,课堂上我用了“五环节”进行教学,课堂开始我用一个谜语进行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学生“学”的环节,让孩子们把准备好的花生慢慢的放在桌子上,自己数一数有多少个?(评价:表扬动作迅速又安静的小组),完了叫一些孩子进行汇报结果,让一个孩子到展台上进行演示,其他孩子监督,看有没有出错,孩子顺利完成了,问孩子你刚才是怎么数的呢?孩子回答:“拿一个数一个。”,然后我接着说:“像这种拿一个数一个的'数数方法就叫做“一个一个数”。”(板书:一个一个数)(评价:表扬刚才学的环节里优秀的小组)接下来进行“议”的环节,我说:“孩子们除了这种数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数数方法吗?

下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合作开了……”,孩子们讨论着……各个小组讨论陆续结束,喊完自己的组号迅速坐好了。我说:“小组合作结束了,(表扬:议这个环节表现好的小组),下面我们进行展示环节”

篇2:《数花生》教学反思

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使学生自己感知数的组成规律进而对100以内数的数数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数,如,有一个一个的数,有两个两个的数,有五个五个的数,有十个十个的数。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二十九后面是三十,九十九后面是一百,十个十是一百等。教学过程是愉快的,在数小棒的时候,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高兴的。

但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小棒,在两个两个数的时候思维就跟不上,数的速度较慢,而且个别学生正确率还很低。还有学生对数的顺序也掌握不好,尤其对数的倒数还有很大障碍需要突破。

篇3:《数花生》教学反思

《数花生》教学反思

《数花生》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数花生,来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数花生的活动,学会用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方法来数100以内的数,初步感知一百有多少。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猜――数――摆――说”等活动来进行。首先,让学生猜猜“老师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以“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玩猜花生有多少的`游戏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紧接着,抓一把花生让学生猜猜有多少个?学生猜测、估计。然后让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来进行验证。还可以怎么数?引发学生的讨论。我先示范可以几个几个数,学生跟着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以小棒代替花生用喜欢的方法摆一摆,数一数。最后请小组代表上台说说是怎么数的。在汇报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说话的完整性,让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步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有很多遗憾,由于课前预设不到位,导致课堂纪律较乱,小组合作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个别学生数数还比较费劲。如何解决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还需要我好好思考。

篇4:数花生教学反思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主要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已经有了10个一是1个十的经验,但由于认识的数只是限于20以内,因此还没有建立起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概念,所以在数数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遗漏和重复。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数珠子的情境,先给每人发一杯珠子(大约100颗),让学生分别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让学生对于100以内数的排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当数量很多时,用十个十个地数会更简便。

虽然上学期有数数的经验,但在本节课中也发现了较多的问题:1、一个一个数时,当数到19,29,39,……时,有部分同学要思考很久才能数对。2、两个两个地数对于有部分学生难度较大。3、数出二十七后面的五个数,有少部分学生总会把二十七带上。解决措施: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我觉得还是大部分学生对于数的顺序还不够熟悉,数感不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因为简单就以为学生应该都会,越是简单的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29后面为什么是30,可以结合计数器让学生再次加深印象,当学生对于数的排列顺序熟记于心时,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篇5:数花生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落花生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篇6:数花生教学反思

3月15号上午第三节课,我讲了学校安排的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数花生》,课堂上我用了“五环节”进行教学,课堂开始我用一个谜语进行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学生“学”的环节,让孩子们把准备好的花生慢慢的放在桌子上,自己数一数有多少个?(评价:表扬动作迅速又安静的小组),完了叫一些孩子进行汇报结果,让一个孩子到展台上进行演示,其他孩子监督,看有没有出错,孩子顺利完成了,问孩子你刚才是怎么数的呢?孩子回答:“拿一个数一个。”,然后我接着说:“像这种拿一个数一个的数数方法就叫做“一个一个数”。”(板书:一个一个数)(评价:表扬刚才学的环节里优秀的小组)接下来进行“议”的环节,我说:“孩子们除了这种数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数数方法吗?下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合作开了……”,孩子们讨论着……各个小组讨论陆续结束,喊完自己的组号迅速坐好了。我说:“小组合作结束了,(表扬:议这个环节表现好的小组),下面我们进行展示环节”

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使学生自己感知数的组成规律进而对100以内数的数数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数,如,有一个一个的数,有两个两个的数,有五个五个的数,有十个十个的数。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二十九后面是三十,九十九后面是一百,十个十是一百等。教学过程是愉快的,在数小棒的时候,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高兴的。但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小棒,在两个两个数的时候思维就跟不上,数的速度较慢,而且个别学生正确率还很低。还有学生对数的顺序也掌握不好,尤其对数的倒数还有很大障碍需要突破。

篇7:一年级数学估一斤花生米的粒数的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好学科。但数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枯燥,而小学数学课外活动以其新颖、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豆子”后,我便给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内容如下:可以借助杯子、碗、用手抓等来估计一斤花生米的颗数,把方法、步骤记录下来,可以配上照片或图画,也可采用列表格的方式。等把学生的作业收上来时,我惊喜万分,学生用了很多种方法来估算一斤花生米的粒数。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男生描述到:“先抓一把花生米,数出是多少粒,放到杯子里,再拿一个同样的杯子装满花生米,比较两个杯子的高度,估测出满杯花生米的粒数。再装一装,看一斤花生米能装几满杯,从而估测一斤花生米的粒数。”这么多的步骤学生记得如此清楚,看来“数豆子”这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意外收获这个小小的作业,真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还真是有不少的收获呢!

我发现学生在数一份花生米时,自觉地运用第一单元中“数铅笔”的方法,有2粒2粒数的、有5粒5粒数的。学习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是非常好的。我发现在利用重量估算花生米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砝码,居然能够想到利用5块巧克力来估测100克花生米粒数的方法,因为一块巧克力的重量是20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有关重量的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数学代换的生活原型。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如果这个学生碰到了类似的代换题目,一定会比别的学生更灵活地解决生活难题,因为他头脑中有代换的生动映象。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标准的统一性也有了体会。如有的学生在活动记录中用到“我狠狠地抓了一把”“平平的一杯”等,也有的学生在结论中明确地指出“每次称量要一致才能准确”。同时,学生还发现“花生个大,数量会少;花生个小,数量会多”这样的问题。

此外,学生得出结论的科学性令我吃惊。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家一斤花生米的粒数是750粒。”也就是说,学生意识到了花生米颗粒大小的问题。还有的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来估测花生米的粒数,所以三个数据都不同。该学生得出结论为“估计一斤花生米约有1000粒左右”“一斤花生米数量大约在740粒至756粒之间”,能够把三次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本身就体现了估算的意义。如果家长能够和学生再讨论一下三次的结果为何不同(让学生知道误差),但又有什么共同点(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相信学生对于估算会理解得更深。

有的学生在估算完之后,还进行了实际粒数的计量,而且把两次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真正体会到了估算的价值。

二、存在问题由于估算的数很大,许多学生都列了一个很长的算式,如8个52相加、5个95相加、183+183+183+62=611等,而计算能力较强的学生善于运用竖式计算。77名学生仅有2名学生想到了估算,可惜没有把估算的过程写下来,说明家长和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总想追求一个更加相对准确的数字。其实,可以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话,就可以将很复杂的计算转化成很简单的口算由学生自己完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指导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家长的参与也一定要适度,绝对不能全权代理,让学生当个看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操作边记录的好习惯。呈现活动材料时,我们不应一味地追求美观精致,应该呈现学生最原始、最真实的学习材料。

有的学生把花生米虽然分成了3杯,但每次都数出精确的数,就失去了估数这个活动的意义了。还有一个学生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而结果竞出奇的一致,仔细观察,个别数有改过的痕迹。为何改数?这显现出对估算及其价值的不理解。

三、我的思考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到部分家长和学生对这次估数活动的目的、意义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出现实际数等现象。教师应对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加以说明,这样会对家长和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在活动中发现家长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及对活动背后深层次的思考存在差异,如在规律、误差的分析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收获。我想,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给家长和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此外,从交上来的材料看,大部分都是打印,配着工整的乘法算式,一看完全是家长包办代替完成这项作业的。怎能体现学生的参与呢?我觉得把学生估算过程的照片照下来贴上,既省事又真实,再配上学生记录的原始数据,不是很好吗?当然,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自己把过程画下来也很好。总之,交上来的材料最能体现出亲子活动的过程才是最好的。

篇8:估一估教学反思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

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 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案例点评〗

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一开课,教师就提供了课堂中的实际素材,结合多媒体教室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多媒体教室里的任何一样东西。课堂上有的组测量黑板的长,有的组测量课桌的长,有的组测量门的高度,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接着,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步长、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以及腰围、头围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好地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

这节课,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交流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如:在学生对课桌的测量结果出现多样的记录方法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评价交流;再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在测量门的高度中发现的问题,并及时组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

综观整节课,教师在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不断地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篇9:除法估算法教学反思

“新课标”中,将学生数感的培养和估算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哪种运算,教材中都十分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难把握的,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因为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本章节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有时要估大,有时要估小。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二、注重一题多算,突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如:学校运来308个作业本,分给三年级五个班,平均每班大约多少本?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出估算方法:有的将308估成300,有的估成306,还有的估成312,并各自说明了自己的估算理由。学生的三种方法都可以,但怎样优化估算方法呢?我采取的是观察比较地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估成300算最快,我也顺水推舟建议学生采用这种方法估算,但同时又让学生比较估成300算起来虽然方便,但估成306和312的结果却更接近准确值。这样引导学生在估算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估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上题中的“分成6个班”改成“分给4个班”。这时,学生发现将308估成300并不能直接口算出来,这时激发矛盾:“那将308估成什么数最好呢?”这时有学生说出估成280,也有学生说估成320,我马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自然的得到了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想除数的乘法口诀,哪句的积最接近被除数的前两位,就将被除数估成几百几十。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这种估算的一般方法。

三、注意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为了突破“最接近”这一知识难点,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组被除数相同而除数不同的估算题:

311÷4            435÷7          500÷6

311÷5            435÷8          500÷7

311÷6            435÷9          500÷8

估算完后问:为什么被除数311除以4时要估成320,而除以5时又要估成300呢?435怎么有时估成420,有时估成400,有时又估成450呢?被除数估成多少是由谁来决定的呢?通过这样的比较练习,更加突出了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篇10:除法估算法教学反思

除法估算不单单是把其中的一个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的数而已,它还要考虑到除数,考虑到能不能整除,因此对学生而言加大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都应该放在如何进行估算上面,并让学生多实践,在练习中进行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四个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在估算时让学生体验到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并熟练除法估算的方法。

1、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是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估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但是除数是一位数的估算这一教学内容有它的的特殊性。教学开始,我让学生练习了几道加、减法和乘法估算题,并让学生归纳它们的估算方法。紧接着我提出能不能用加、减乘法的估算方法来进行除法估算呢?这样通过复习,抛砖引玉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深入,学生很快发现346÷9≈?如果按照以前学习的估算方法,把346估成350,350÷9除不尽,有余数。也就是说,在除法算式346÷9中346不能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来进行估算,那么把346估成多少合适呢?通过小组讨论有的认为把346估成360,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估成270。怎样估最合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在下面讨论起来。很快讨论结果出来了,把346估成360最合适。没想到把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索能产生这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进行了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智慧得以升华,自然而然解决了本堂课的重难点。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参与交往,引导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导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篇11: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数花生》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数花生》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记录纸数张。

活动过程

1.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等)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颗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讨论记录的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

――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记记花生的颗数。

――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交流分享。

――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活动反思

花生是孩子们经常能吃到的`一种食物,如果将剥花生和数学活动相结合一定很有趣。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并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剥花生和做记录的活动。通过活动更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篇12:张岩《数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会认、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一包花生米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今天你们是不是带了花生呀?我们来数一数自己带了多少花生好不好?

二、探索新知。

学生自由数

1、交流,你是怎么数的。

2、全班汇报。

给与评价

三、巩固新知

1、数一数(第23页第一题)

再数一数(用刚刚汇报的多种方式都试着数一数)

2、圈一圈(第23页第四题)

再用圈一圈的方式完成第四题

3、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第23页第三题)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4、接力赛,生生练习:

小组一人报前面三个数字,另三个人接着说

5、晴天和多云有多少个,说说你怎么数的,看谁数的快。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

篇13:张岩《数花生》教学设计

教材方面:

《数花生》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教材很重视学生数感的建立,通过估计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此外,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问题串是第4版教材的特色之一,

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形成了一个连续动态的问题组合,引领学生逐渐学会从头到尾独立思考。本课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数的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提高,使学生能顺利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用不同的数法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增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悟事物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串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在活动中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积累经验,发展思想。

学情方面:

一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中,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20以内数的数数,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经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而且,虽然学生能数很多的数,但是仅仅限于用嘴数,一旦要对应事物,数事物的个数时,体现一一对应的关系,正确率不高,孩子们手口对应方面还是欠缺的。

教学目标:

100以内的数数教学不是单纯的学会空口数数,这样只能说学生了解了数的顺序,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体验每一个数字的增加,实际上是事物叠加的结果,数字的变化代表的是事物多少的变化,在生活中我们用到的更多的是联系实物进行数数,学生要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数数的方法,其次,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我们这节课的落脚点放在哪里?而是要重视学生点数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准备学具花生,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数的学习。通过以上两点的思考,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多种数数活动,会数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100以内的数,感知100的意义。

2.在多样化的数数活动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感受数数的乐趣。

3.通过数数培养数感,感受位值。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结合我们二小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向四环十六字”进行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将自学引导、交流合作、展示点拨、练习评测和谐融洽地结为一体,建立起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双向”指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四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相连接的四个基本环节。《数花生》的四环体现为:第一环:自学引导(独立数数)。提出问题,产生数的兴趣。第二环:交流合作(换一种方法数数)。互相检查再数,强化数的方法。小组合作尝试数出100个花生。第三环:展示点拨。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教师强化十个十个数。第四环练习评测(探索练习)。体验不同的数法。

篇14:大班数学活动数花生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数花生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2.尝试有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多次剥花生、做记录的活动。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一盘(10粒左右,花生仁的数量为1D3不等)。

2.每组两盒彩笔、两只空盆、记录纸数张。

活动过程

1.猜猜花生有几颗。

DD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比较花生的大小、长度、外形等)

DD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吗?

DD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颗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2.讨论记录的方法。

DD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果里有几颗花生仁?第二颗,第三颗呢?

DD怎样记录?是剥完了一起记录,还是剥一次记录一次?

3.记记花生的颗数。

DD幼儿把花生果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仁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DD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DD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相同的记录有几次。

4.交流分享。

DD带领幼儿互相观察记录的结果。

DD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记录的数字或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DD品尝自己剥的花生。

活动建议

1.鼓励幼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记录,并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记录结果。

2.可在区域活动中将花生外壳涂上七彩色,拼搭成好看的“七彩项链”、“七彩小路”等。

活动反思

花生是孩子们经常能吃到的一种食物,如果将剥花生和数学活动相结合一定很有趣。这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让孩子学习用数字、符号记录花生米的数量,并尝试有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剥花生和做记录的活动。通过活动更让幼儿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与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篇15:《估一估,量一量》教学反思

1.《标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能对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实际教学中,测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但是对于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没有学过小数,没有学过复名数,对于一些不是整厘米的或不是整米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示。因此,本节课我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难点,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先进行补充,展示出多样的记录方法后让学生进行评价,在讨论中得出结论。用小数来表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规定、不强求,因此,学生说是家长告诉他的,我也就没有过多地追问。

2.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对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觉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但是在估计时,因为学生年龄小,头脑中对长度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学生估计课桌高100cm,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估计标准,通过比较来进行估计。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学生以妈妈的身高为标准来估计老师的身高这个契机,引导学生以自己身上的长度为标准来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的'结果进行验证,使估计较准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估计不够准确的学生找到较好的估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

篇16:数学中数花生的教学方案

关于数学中数花生的教学方案

活动目标:

1、感知观察花生果的特征,了解花生的用途。

2、学习用符号记录花生的数量。

活动准备:

1、花生果每人10颗(提供的花生仁的数量不等)、每组一盒彩笔,两只空盘、小碗;记录纸人手一份。

2、活动前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

1、以猜谜语的方式引出“花生”。

谜语: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

2、观察花生果的特征,了解花生的用途。

提问:花生果是什么样子的?花生仁是什么样的?花生仁有什么用?

你吃过花生吗?你吃的花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师幼共同小结:花生营养丰富,可以榨油,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烧鱼。

3、猜猜花生有几颗

观察盘中的花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你能猜对每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选一颗花生果,先猜猜里面的颗数,再剥开看看自己对了吗?

4、讨论记录方法

想一想怎样才能记清楚第一颗花生里有几颗花生仁?

怎样记录?(师生共同讨论)

得出结论:每剥一次花生果,观察有几颗花生仁,并在记录纸上用自己的`符号记录出相应的数量。

5、探索体验

幼儿剥花生并作记录。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并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

6、交流分享

1)幼儿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记录情况。

2)与同伴共同分享、品尝花生。

7、教师小结

请小朋友们一起收拾桌面。

篇17: 认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教学整千数和一万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用计数器表示数、整理数位顺序表等活动,理解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会读写整千数,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开始,我先出示一个体育馆的图片,让学生对万有个初步的认知,万是一个很大的数。有的学生可以讲到。接着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数1、10、100开始建立一个知识的连贯性,他们能充分发挥以前的知识,将以前的知识自然地进行迁移。教学10个一百是一千,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几千的数,这里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说可以很好地理解。接着,从一千一千数到一万,建立万的概念。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都比较驾轻就熟了。再举几个例子,我们学校的人有二千人,一万有几个我们学校的人了。联系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部分是借助计数器教学,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习、所认识的计数器,以及上面的计数单位,唤起学生的记忆,自然地认识“千”。然后出示两颗珠子,将它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数以及这两颗珠子放在这个位置所表示的含义。接着写一写已学习的数位顺序表。接着,拨出一个整千数,其他学生写出这个数,强调其他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的时候就要用0来补足。让学生上台拨珠子,要求拨一个整千数,再练习写一写。

接着用计数器认识一万,我又让几个学生试着拨一拨最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继续拨整千数??7000、8000、9000,当我摆10颗珠子在千位上的时候,学生没有明显的异意,我便自己提出还可以怎么来表示呢?这时我请了一个学生来拨一拨,他就在万的位置上拨了一颗珠子,而没有把千位上的珠子退下去,对于满十进一可能有的学生还不是很能对知识做很好地延伸。对于这个问题一提学生就能了解,他们感受到“满十进一”的原则,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培养着学生的数感。所以千位的前一个数位就是万位,补充数位顺序表。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所学的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体现学习数学的意义

篇18: 认数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乘法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乘法,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儿童游乐园游戏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算出各个游乐项目的人数,引导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图形,如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他们是几个几个坐在一起的,有几组等等,初步体会“加数相同”。

其次,通过让学生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来体会,如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摆一个,在摆第二个,第三个??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摆的图形,一个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这时可以让学生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后面再引入乘法时,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练习最后的将连加改写成乘法的训练题时,解决相对轻松了。

由于是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掌握,尤其是后进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很好的面向全体学生,从后续的作业情况看,少数学生不能正确改写,说明他们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没有多大的体会,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加法中。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几个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几个优秀学生中,所以,为了教学的节奏,忽视了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训练,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充分给了学生的自由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经历“ 找一找” 、“ 折一折” 、“ 比一比” 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都是教学新知的生活基础。但学生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为下节课认识直角作好知识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虽然貌不相似,理却相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建立起实物与概念间的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

相关专题 花生米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