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教学反思

Vicissitud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Vicissitude”参与投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教学反思(共13篇),供大家参考。

篇1: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教学反思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从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在示意图中:

(1)表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

(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

(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

(4)和(5)表示教师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

(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篇2:《狼牙山五壮士》导入新课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导入新课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导入新课教学反思

佚名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因此新课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配乐(抗日战歌)讲抗日英雄故事。

二、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展示课题。

三、齐读课题,从这个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地点、人物)

如果说“五壮士”只是告诉我们事件的主要人物,那我认为用“五战士”也可以表示为什么这里要用“五壮士”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壮”字的?

四、那么在狼牙山上围绕着“五壮士”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怎样?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师的一段激情导入比较好。尤其是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师身上,激发了学生探求答案的愿望。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带人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中。

2、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不足之处:

1、学生配乐讲故事的情境、气氛虽然有利于他们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课前安排一节实践活动课来完成。这样,使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效果会更好。

2、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反思这节课后,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在25课《珍珠鸟》的教学中,学习居然抓住了我心中已设计好的板书要点,我惊讶、折服。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导入新课教学反思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浅谈如何导入数学新课

浅谈如何导入数学新课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文通过从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开门见山、制造悬念和演示实验等方法导入新课.

作 者:于建超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中心学校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数学教学   新课   导入  

篇4:生物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的反思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如何导入新课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根据学生爱问爱动,好奇心、求知欲强的性情,每一节课如何开头才能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到最佳状态,那就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设计导入新课的导言,通过导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导入新课的几点体会。

(1)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既促进了旧知识的巩固,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任务和重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积极寻找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7)用“动动脑”导入新课。新教材中,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8)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9)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

(10)利用类比导入新课。通过类比,重现“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联想,就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典故、谚语、仿生学、广告词等知识导入新课。总之,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

篇5:浅谈语文教学的新课导入

浅谈语文教学的新课导入

浅谈语文教学的新课导入

平顶山市叶县昆阳中学 万红丽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12-0039-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这样,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他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给教学定下成功的基调,更能达到寓教于乐,陶冶学生道德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堂导入方法加以总结如下:

一、情景法

让学生自己描绘景色,如《春》一课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描绘春天,赞美春天,同学们谁能用一两句描绘一下春的景色呢?这样一下把学生带到了春天的天地里,这样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知识型激趣法

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道出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所谓知识型激趣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较为广博的知识,组织成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济南铁路局第二中学的魏风传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好,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里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趣。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那么课堂上出现的将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三、形象直观法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讲《从宜宾到重庆》一文时,我先放《长江之歌》的音乐,随着音乐的旋律,我们共同欣赏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这样导入妙趣横生、兴趣盎然。又如在讲《苏州园林》把有关课文中的图片放映出来,学生看幻灯片,欣赏苏州园林的部分美景,并向学生们介绍苏州有“园林城市”的美称,解释苏州园林如何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同学们看了幻灯片听了解说,被园林的美景深深吸引,我就趁机引导说“苏州园林这么美,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州园林来欣赏一番吧!请打开课文……这样一导入,使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本节课就顺利进行下去了。

借助现代话手段可以使课文的背景介绍变得生动形象。(语文教学论文 )教师尽力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良好的学习情景,打破了思维混沌的状态。听歌、放映幻灯片能收齐学习的兴趣和求职的欲望,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四、诗句法

诗句法就是先让学生们回忆一些有关的诗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横向联系。如我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学雪吗?谁能说出一些咏雪的名句?有同学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有的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对他们的回答进行总结,然后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也是传颂千古的咏雪名句,它是出自哪片文章呢?这样既说了本文的名句,有导入了新课。

五、前后知识联系型

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教《社戏》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我们小时候,甚至现在都愿意随着妈妈到外婆家去,鲁迅也是如此,他曾说:“我母亲的母亲是农村,是我能够和许多农民相亲近。”农村对少年时代的鲁迅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把那里看做是自由天地、崭新世界。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同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逐步了解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品质。那里的人、事和生活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以致他在四十一岁时,写下了回忆那段生活的文章《社戏》。这样的引出文章,使之感到自然、亲切,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回忆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动人情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得益匪浅。

总之,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巧妙的使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6:新课导入艺术-小学教学导入艺术

新课导入艺术-小学教学导入艺术

古人做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意指文章开头要美,一堂课的开端也应美。“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同学的情感,启发引导同学思维,以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步骤。新课有多种导入的方法:或以疑导入、或以情导人、或以理导入、或以“操作”导入,但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尽量溶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以造成同学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使同学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把自身“摆”进去,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一、设问生疑,激发思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时地激发同学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疑引进新课,“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的呢?”过去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呀!从而激起同学求知欲,使其发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计算点拨,诱导思维

点拨能催动睿智的醒悟,激发燃烧的激情,调动思维的千军万马,让同学走进发明的世界。点拨艺术是求新、求实、求精、求美的艺术,是点燃同学智慧火花的艺术。所以在同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同学积极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通过让同学计算两组加数相同计算顺序不同和不变的算式,引导同学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加法的结合律,这样就起到了引导同学进入理性概括,展开笼统思维的好处。

三、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睿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学中让同学动起来:动手折、装、拼、剪、量……;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读、讲、问、答……;动笔写、算、画……,手、脑、口并用,无疑对启迪同学思维,学习新知识、促进同学身心发展极有效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同学的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同学在“动”中学,“动”中思,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首先从法则动身,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折纸、量纸活动,把笼统的道理形象化了,使同学对即将讲授例题的第一个要点(求1小时零件数先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的理解有了阶梯;而接着再出示糖果盒的第二个活动,并没有停留在重复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而是又深入一步,让同学归纳出“相当于几分之几就除以几”的道理,为解例题的第二个要点(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为什么要除以3?)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巧设情境,促进思维

巧设情境(故事、游戏、扮演、竞赛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同学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首先给同学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小故事,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接着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看看八戒傻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同学解疑的兴趣,促使同学去积极思维。

五、指导观察,协助思维

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同学智力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不只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行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同学观察力的发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和培养训练的结果。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通过观察协助同学积极的思维,进而掌握各门功课的新知识,这是同学学习提高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改进和提高数学教学的一条必经之道。

篇7:对导入新课中提问的教学反思

对导入新课中提问的教学反思

随着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倡导和发展,思想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新的知识该如何引入,为此进行一些实实在在又力所能及的创新,在导入新课的提问上下点功夫、有所创新,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很有必要的,对导入新课中提问的反思。

提问,是引入新课的手段之一。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常规武器。用好它,能事半功倍,否则,就适得其反。

最近,在一次校级公开教学中,我就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次公开教学,我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关于保险的相关知识。教学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你自己遇到或知道在生活中所能发生的风险时,你将如何处理?”按我的设想学生可能讲出:××冰箱厂发生火灾,全厂职工自发捐款,恢复生产;邻居某人发生工伤事故,单位进行补助;工厂破产,工人失业,采取社会救济等等。然后由我根据其回答,指出这样处理的不妥之处,由此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参加保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今的学生对保险早已不陌生,直截了当的回答就是针对风险意外应该参加保险,还为此列举了大量的当今世界著名球星、影星事先买好保险的例子,完全打乱了我的授课计划。

这迫使我对导入新课中的提问产生了思考,看来在今天创新的信息社会,导入新课的提问再也不能想当然,把提问变成一种“程式”了,主要表现在:

第一、问得无技巧。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无法有效调动学生思维。而问的太难,学生则启而不发,依然无法激发学生思维。

第二、问得无新意。问题设计过于陈旧,忽略了当今学生的实际。学生缺乏兴趣,也不利于新知识的引入。

同时,这样的提问常此以往还会将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思维轻易地否定或抹杀,教育论文《对导入新课中提问的反思》。

那么,如何在导入新课中提问呢?

首先,在进行新课教学前,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基本把握当前学生对要传授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再据此设计问题。

其次,提问注重广度和深度。一个以质取胜的问题肯定是不局限于教科书的。一个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倘若不加修饰,完全依赖教科书,直来直去,问题就显狭隘,淡而无味。如果能给问题“头上戴顶帽子,脚上穿双鞋子”,这问题就比较丰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如:在引入保险时,事先能收集一些当前各大保险公司的图标,让学生在辩识图标中引入保险知识,既提高提问的质量,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这样的“帽子、鞋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国内外热门话题,学生家庭、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有许多能作为拓展问题广度、增加问题趣味的素材,只要我们作个有心人,何愁无觅处。问题深浅要把握尺度,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求知欲。因此,适度才是最佳,即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既要创新,又要兼顾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新课导入也经常采用对某一相关知识的复习提问引出的。比如:这一课我就可以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的复习来引入对保险问题的探索。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课,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问题尽可能不墨守陈规,而能不断推陈出新,从现代社会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并有机融合时事材料,设计出反映时代特征和政治课特色的问题,才是技高一筹。

最后、在导入新课的提问中变“师问生答”为“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是思想政治课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习以为常。这种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想:如果在新课前,让学生预先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做些准备,自己设计一些问题提出来,这种做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又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一种多样花的思维。

篇8:新课教学反思

新课教学反思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上午金科长向我们讲述了绍兴的过去和现在的辉煌,以及未来的蓝图,绍兴的辉煌离不开教育,教育的辉煌离不开教师,感受、反思新课堂。绍兴明天的教育需要我们做到三个更加:更加开放,更加创新,更加务实。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明确教育的质量观,科学观,政绩观,教育观。

而我们都是一线教师,平时我们接触得最多的是课堂,是学生,所以,我们主要从课堂教学的方面,讲讲新课程实施一周年以来自己的'感受,以及几点反思和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今天的汇报题目是感受、反思新课堂,数学论文《感受、反思新课堂》。

一、感受

新课程实验进入了深入推广的关键阶段,我们需要面对一系列艰难的挑战。课改刚刚开始时,部分教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穿新鞋走老路”,让局领导深深体会到:观念的转变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为此领导在全体教师中提出:“穿新鞋走新路,穿老鞋也要走新路”,口号。要求教师都要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指导教学,要求教师在观念上同步进入课改,为促使教师真正转变观念,我们把教师教学的过程转变为学习、提高的过程,只有确立新课程倡导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一系列新型观念,一年来课改的实验方向——转变观念,才会健康发展,课程改革才会有一次全面的创新。

篇9:导入新课激趣谈

导入新课激趣谈

导入新课激趣谈

李惠娟

兴趣能促使人们去获得知识,扩大眼界。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往往都力求去全面认识和深入地研究它。同样,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去深入钻研,并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假如这个学生对语文毫无兴趣,虽然经过教育会勉强去学习,但也是难以学好的。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的同时,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篇文章中,我只阐述激发兴趣的一个侧面,即导入新课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一点不假。儿童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到新事物时,往往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大胆地提问设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我认为,在导入一篇新课进行教学时,如果能用几句有感情的叙述,或向学生提几个问题,或出示一幅挂图,或在黑板上勾勒几笔,或用播放幻灯、录音等手段,借此吸引学生,可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课伊始趣也生”。

一、谈话导入法。

在接触课题时,可以运用启发性的谈话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谈话:大家都知道鱼一般是生活在水中的,有谁见过生活在纸上的鱼?大多学生回答:没有。我再问:那为什么这篇课文的标题说鱼游到了纸上呢?这其中必有缘故,就让我们去探讨探讨。再如,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谈话:同学们,你们当中谁玩过蟋蟀?在知道许多学生玩过之后,我又说:喔,这么多人对蟋蟀都这么喜欢和熟悉,蟋蟀相斗,武打场面是十分激烈的,确实扣人心弦、妙趣横生。但除此之外,有人还发现蟋蟀用来休息的住宅也是很奇妙很有趣的,不知你们仔细观察过没有?今天,我就同大家一起来看看它的住宅到底有趣在哪里。由于学生对老师提的问题感到有兴趣,渴望知道答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审题设疑法。

课题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文章的题目可以通过教师的审题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先板书“泸定桥”三个字,问:谁知道泸定桥是什么样子的桥?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然后,我再在“泸定桥”三个字前加上“飞夺”两字,问:你们读了这个题目后,想知道红军是怎样飞、怎样夺的吗?问罢,学生纷纷议论,兴趣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课本开始阅读。

三、新旧联系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还根据课文的内容及与学生以前学过的一些课文的相同点,采用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兴趣,进行课文的教学。例如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先与学生一起回顾过去学过的课文《锯的发明》,使学生明白鲁班发明锯是受到一种植物的启发,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雷达和蝙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情景导入法。

在教学英雄人物故事或写景抒情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有感情的朗读或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和幻灯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我的战友邱少去》前,先让学生欣赏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着听着,当听到邱少云整个身体被烈火包围住了,他没有跳,没有……时,同学们心情十分紧张,从而进入情景。再如,教《五彩池》一课时,我先挂起一幅自己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绘画好的五彩池美丽景色图,同时播放配乐录音。学生看着彩图,听着录音,仿佛真的置身于五彩池之中,亲眼目睹五彩池的美景,感受到五彩池的神奇,于是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学习的情绪得到充分调动,产生了要读这篇课文的浓厚兴趣。

五、目的激发法。

有一些应用文和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可在教学开始时运用“目的激发”的方法导入新课,即用简明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引起他们的重视。如教《给表妹的一封信》一课时,我在引导审题后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运用写信的形式,写出了自己怎样爱上邮递员这项工作的。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不但能受到这位邮递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还能学会怎样写信,以后可以通过写信同在远方的人交流思想,这样我们就又多了一种本领。”并要求学生课后给自己一两位要好的同学写一封信,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和它的实际运用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而且由于课后要给自已的好同学写信,由此产生一种学习这篇课文的紧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教师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就可以为讲解课文创设良好的条件。

篇10: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描述情境,引发兴趣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创设矛盾,促其探究

由于学生知识积累有限,认识理解能力欠缺,他们对某些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往往与课文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此,新课导入可有机联系,合理运用,创设矛盾,引发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仙台》一课教师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鲁迅吗?谁能介绍他的有关情况?

生:我知道,他是绍兴人,在三年级我们学过《三味书屋》,课文中介绍了他小时候读书的情况,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珍惜时间人。

生:我从课外书中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我从课外书上知道,鲁迅是对敌斗争的勇士,他用他犀利的笔与敌人斗争。

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但是你们听说过鲁迅学医的故事吗?(学生茫然)课文《在仙台》写的就是他为什么学医,以及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过。(介绍鲁迅学医的原因和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在仙台跟藤野先生学医的。

学生虽然对鲁迅并不陌生,但对鲁迅学医以及放弃学医,走文学救国之路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诸如此类,教者充分运用学生知识上的缺陷,通过矛盾的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为引导阅读探究奠定了基础。

剖析课题,明确目标

有不少课文,题目对课文内容和思路进行了暗示,这类课文,新课导入可引导分析课题,揣摩内容和思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草船借箭》这样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学生读题)谁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草船去向别人借箭。

师:哟,草船真神奇啊,它竟然能向别人借箭呢?

生:不是,用草船向别人借箭。

师:对了,由课题你想想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呢?

生:课文可能写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如何借箭,结果怎样。

师:是啊,谁用草船借箭呢?向谁借箭呢?为什么要借箭呢?是怎样借箭的呢?结果怎样呢?这是我们阅读这篇课文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这样根据课文题目引导设问,教者适当提取梳理,使阅读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确定了课堂学习的方向。

篇11:中学英语新课导入方法探讨

中学英语新课导入方法探讨

新课导入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但也是上好中学英语课最重要的第一步.本文根据作者长期中学英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介绍了新课导入的'原则,并结合具体的教材,着重对创设情景导入法、真实交际导入法、利用各种媒体导入法、介绍背景知识导入法、温故知新导入法、辩论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进行了探讨,供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参考.

作 者:楼建新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上海,38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中学英语   新课导入   导入原则   导入方法  

篇12: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新课导入的语言艺术

描述情境,引发兴趣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创设矛盾,促其探究

由于学生知识积累有限,认识理解能力欠缺,他们对某些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往往与课文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此,新课导入可有机联系,合理运用,创设矛盾,引发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仙台》一课教师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鲁迅吗?谁能介绍他的有关情况?

生:我知道,他是绍兴人,在三年级我们学过《三味书屋》,课文中介绍了他小时候读书的情况,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珍惜时间人。

生:我从课外书中知道,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我从课外书上知道,鲁迅是对敌斗争的勇士,他用他犀利的笔与敌人斗争。

师: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但是你们听说过鲁迅学医的故事吗?(学生茫然)课文《在仙台》写的就是他为什么学医,以及在日本仙台学医的经过。(介绍鲁迅学医的原因和他弃医从文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在仙台跟藤野先生学医的。

学生虽然对鲁迅并不陌生,但对鲁迅学医以及放弃学医,走文学救国之路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诸如此类,教者充分运用学生知识上的缺陷,通过矛盾的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为引导阅读探究奠定了基础。

剖析课题,明确目标

有不少课文,题目对课文内容和思路进行了暗示,这类课文,新课导入可引导分析课题,揣摩内容和思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草船借箭》这样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学生读题)谁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草船去向别人借箭。

师:哟,草船真神奇啊,它竟然能向别人借箭呢?

生:不是,用草船向别人借箭。

师:对了,由课题你想想课文可能写些什么呢?

生:课文可能写谁借箭,为什么借箭,如何借箭,结果怎样。

师:是啊,谁用草船借箭呢?向谁借箭呢?为什么要借箭呢?是怎样借箭的呢?结果怎样呢?这是我们阅读这篇课文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这样根据课文题目引导设问,教者适当提取梳理,使阅读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确定了课堂学习的方向。

篇13:浅谈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论文

浅谈如何有效导入新课论文

新课程实施以来,就其总体而言,课程教学改革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导入新课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用温故知新法有效导入新课

学生认识是新旧知识互动,新知识是旧知识的迁移。通过复习旧知识,设计新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产生连续思维“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例如:(1)讲“正方形”一节时,可先复习提问;矩形有何性质?菱形有何性质?有无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平面图形?若有请画出来,这样导人新课,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能力。(2)讲“经过三点的圆”时,先让学生画过一点的圆有无数个;再画过两点的圆,也有无数个,学生接着想到过三点、四点的圆呢?数学是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联系很紧的一门课程,这样开头很有必要。通过对旧知识的深入研究,横向联系,纵向发展,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

二、运用真实的情景材料和教具演示实验有效导入新课

利用真实的情景材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体现出学习的必要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充满着数学,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鲜明的目的。

例如:在浙教版七年级(上)7.1几何图形的引入时我采用了如下方法:

师:老师今天有备而来,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苹果能从树上落到地面,为什么茶叶盒的盖子不会掉进茶叶盒里去呢(以圆柱形的茶叶盒做示范,将盖子盖住盒口)?”谁能做出解释?

生:盖子比口大!

师:看来,盖子能否掉得进去与盖子的大小有关。

师:我这还有一个茶叶盒(拿出底面呈正方形的长方体形状的茶叶盒),它的盖子也比口大,这样放(盖子沿盒口的方向放),盖子会掉得进去吗?

师:如果,我将盖子立起来,这样(将盖子的`一边对着盒口一边的方向)能掉进去吗?

师:转个方向(将盖子的一边对着盒口对角线的方向)呢?

生:掉进去了!

师:这说明盖子能否掉得进去和盖子相对于盒口的位置有关,对吗?

师:那我也将这个盒子(刚开始的圆柱形茶叶盒)的盖子立起来放(示范),为什么怎么放都掉不进去呢?

生:刚这个是方形的,它是圆的

师:噢,原来和形状也有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一所中学讲座的时候,向同学们提出的生活中的小问题。看来,生活中经常需要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间的位置。都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数学中有一门学科,几何,就是专门研究物体的大小、形状及相互间的位置关系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几何图形》。

三、利用数学故事有效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焕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才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终极追求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时,我先给学生讲“古印度国王奖象棋发明家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内容是:古印度国王特别爱下象棋,有一天,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看来胃口并不大,他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格赏我1粒麦子,在第二格内给我2粒麦子,第三格内给我4粒......照此下去,每一格都比前一格加一倍,陛下,把这样摆满棋盘上的麦粒都赏给你的仆人吧。于是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过了不久,一位大臣匆忙跑过来对国王说,这个数字太大了,全国仓库的麦粒都不够放。一讲完故事学生马上兴奋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对故事中麦粒的计算方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不失时机的指出必须使用“乘方”这种新的运算方法就可以算出每格棋盘上的麦粒,最后求和。通过引导,学生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期待与学习之情。讲故事往往很吸引人,在加上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则引入新课的效果将更好。

四、运用多媒体有效导入新课

如果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例如:我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我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的内容,做成了电脑课件,把齿轮的转动、自行车在圆中运行、小汽车作斜线和直线运动、奥运会上的五环旗等画面依次展示在学生眼前,给学生一个由静到动、由平面到立体极为直观的感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有声有色的画面前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敏捷,联想也变得极为丰富,一堂课40分钟时间不仅掌握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判定、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对数学的情感,同时也为下面的探究作好铺垫。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是最终目标,而有效导入新课是一个重要手段。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设计,能使课堂教学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当然要真正实现有效导入新课,教师仅仅停留于对教科书的挖掘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关注生活,收集资料。这将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坚定不移的追求。

相关专题 新课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