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高楼教学反思

online1233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online12333”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高楼教学反思(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数高楼教学反思

数高楼这首歌曲幼儿已经学会很久并玩过多次游戏,每次在进行游戏时,幼儿的兴趣都很高,所以我经常在课间和孩子一起玩。但在搭高楼时,幼儿必须双手高举搭成高楼,而且要求手臂伸直,由于时间一长,手就会发酸很累,所以好多小朋友都放下小手,不愿搭高楼,这样一来,做弟弟、妹妹的就没法在高楼里钻来钻去,体验不到有高楼的感觉。圈上的小朋友也开始松动,有点乱了。今天上午课间玩时我又看到这种情形,于是我引导幼儿想个好办法―既有高楼,又能使小手不累。好多小朋友都讲出了自己的办法,最后根据几个小朋友的建议:轮流举手搭高楼。也就是一对一对间隔着轮流搭,没有轮到时的幼儿也必须放下手来拉着,可以做低一点的高楼,这样一来,幼儿的.松动感没有了,手也不酸不累了,而且高楼也有高低的层次感了,幼儿的兴趣更高了。在这期间,我没有利用权威来压幼儿,而是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困难,既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又增强了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

篇2:数高楼教学反思

《数高楼》,歌曲节奏欢快,歌词朗朗上口,歌曲有唱和念白两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为了避免音乐课教学中单一传受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较为科学合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我首先利用图片的形式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对高楼的鲜明印象,因为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所唤起的音乐表象越丰富,越具体,越准确,那么他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也就越深刻。然后再围绕歌词内容提问,便于孩子熟悉记忆数高楼整首歌词,重点放在数高楼的节奏上,一层二层楼也是吸引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为了让孩子们边唱边体验节奏的变化,我提出了:念白时用手来表示变化,想通过手部的节奏动作烘托气氛,一开始,幼儿显的有些手忙脚乱,但是几遍下来,他们能能非常准确的表现节奏了。

由于歌曲旋律的欢快跳跃,歌词内容适宜表演,孩子们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了,为了让他们体验乐曲表现高楼的乐趣,我请孩子们自由创编,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创编和表现的动力,然后我再根据孩子们的创编动作组合起来,大家一起游戏。瞧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更高了。

篇3: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数高楼》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数高楼》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数高楼》,唱清歌词,念准数高楼时的节奏型。

2、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学玩音乐游戏“数高楼”。

活动准备:

按歌词设计的图片一张,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复习“拔根芦柴花”舞蹈。

二、出示图片,熟悉歌曲《数高楼》的歌词内容。

1、说一说图片上画了些什么?

2、边按歌词顺序指图,边说歌词,并念准数高楼的.节奏型。

三、学唱歌曲。

1、倾听旋律念歌词。

2、随乐轻声跟唱。

3、完整学唱。

四、学玩游戏“数高楼”。

全体幼儿站成圆圈,面向圆心,请2名幼儿做弟弟和妹妹站在圈外。

游戏可反复进行。弟弟妹妹的人数可增加到4―6人。

课后反思:

《数高楼》是一首叙事性歌曲,歌词富有情境性,描述了我教小弟弟数高楼的有趣情景。歌曲本身特点鲜明,表现为歌词简单,多重复,富有动作性。歌曲有唱和念白两部分,歌曲中蕴含的象声词“哩哩哩、恰恰恰”节奏鲜明、跳跃,变化丰富,增添了歌曲演唱的幽默感和趣味性的念白节奏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整首歌曲说唱结合极富感染力,激发了幼儿的演唱兴趣,并为幼儿创编适宜的动作表现“哩哩哩、恰恰恰”、两人合作用手势表现“搭高楼”以及开展快速反应游戏提供了创造和表现的空间。更是吸引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歌词中有个别词组句子幼儿不太容易理解,使幼儿很容易的记住歌词;采用节奏卡,使幼儿更轻松地掌握节奏。因为有几句后面加了个 “哟”字,小朋友初步会唱的时候,每句后面都加了个“哟”字,我通过语言提醒幼儿好几次,都没有效果,当时我想,这样下去不行,要是唱的时间长了,就更难改过来了,所以我必须马上纠正过来。我想用语言不行,就用手势提醒法试试看,我和小朋友说好了,唱过去这一句后面有“哟”字的时候,我就提前用手臂交叉在胸前,要是没有,我就不做动作。一试之后,效果真不错,就这样在多次用手势的提醒下,幼儿终于正确的演唱歌曲了。用幼儿能听懂明白的话语帮助幼儿理解。尽管只有短短20分钟,宝贝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歌曲的内容和旋律,但人的记忆都有一定的遗忘规律,且幼儿的学习需要不断重复,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巩固复习,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整个活动我注重强调让幼儿主动地学习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中,通过团体的情感互动,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

篇4:大班数高楼教学反思

大班数高楼教学反思

《数高楼》是一次音乐活动,歌曲节奏欢快,歌词朗朗上口,歌曲有唱和念白两部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音乐教学中单一传授知识、枯燥无味的教唱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采用激励性学习方法,使教学环环相扣,幼儿能积极主动的通过观察发现、感受到生活的美,并觉得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活动中,我采用了图片法,使幼儿很容易的记住歌词;采用节奏卡,使幼儿更轻松地掌握节奏;采用手势法,使幼儿能分清唱“哟”。

首先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唤起的音乐表象越丰富,越具体,越准确,那么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也就越深刻。然后再围绕歌词内容提问,便于孩子熟悉记忆数高楼整首歌词,重点放在数高楼的节奏上,一层二层楼也是吸引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为了让孩子们边唱边体验节奏的变化,我提出了:念白时用手来表示变化,想通过手部的节奏动作烘托气氛,一开始,幼儿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但是几遍下来,就能够非常准确的表现节奏了。

由于歌曲旋律的欢快跳跃,歌词内容适宜表演,孩子们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了,为了让他们体验歌曲表现数高楼的乐趣,我请孩子们自由创编,利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创编和表现的能力。

孩子们讲自己创编的动作组合起来,大家一起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这次的活动场面虽然比较混乱,但是幼儿的兴趣都很高。希望下次活动,能够更好的抓住幼儿的心里特点,适时的引导幼儿情绪的发挥!

篇5: 数高楼游戏活动反思

数高楼游戏活动反思

数高楼这首歌曲幼儿已经学会很久并玩过多次游戏,每次在进行游戏时,幼儿的兴趣都很高,所以我经常在课间和孩子一起玩。但在搭高楼时,幼儿必须双手高举搭成高楼,而且要求手臂伸直,由于时间一长,手就会发酸很累,所以好多小朋友都放下小手,不愿搭高楼,这样一来,做弟弟、妹妹的就没法在高楼里钻来钻去,体验不到有高楼的感觉。圈上的小朋友也开始松动,有点乱了。

今天上午课间玩时我又看到这种情形,于是我引导幼儿想个好办法-既有高楼,又能使小手不累。好多小朋友都讲出了自己的办法,最后根据几个小朋友的建议:轮流举手搭高楼。也就是一对一对间隔着轮流搭,没有轮到时的幼儿也必须放下手来拉着,可以做低一点的高楼,这样一来,幼儿的松动感没有了,手也不酸不累了,而且高楼也有高低的层次感了,幼儿的'兴趣更高了。

在这期间,我没有利用权威来压幼儿,而是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困难,既开阔了幼儿的思路,又增强了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

篇6:《建高楼》教学反思

《建高楼》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以长颈鹿长大了房子太小住不下这个难题为导入,请小朋友帮忙建高楼。通过此次活动想让孩子们知道建高楼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并且把积木搭高,轻轻拿,慢慢放,这样高楼才不倒。

本次活动下来,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以及教案的设计,需要进行以下改进:

1、建高楼材料的选择。我提供的是七个小筐,每个筐里分别装有积木和一些拼装玩具。我发现孩子在搭时,普遍使用的是现成的拼装玩具。这些拼装玩具他们经常玩,比较熟悉。但是拼装玩具操作太简单,搭的时候只需要一层紧扣一层地往上加,不会出现倒的问题,也不需要孩子们合作搭建。一个人完全可以完成。这样下来,我设计的目标“体验和同伴一起搭积木的快乐”、“通过操作探索懂得堆得高堆得稳的方法”没有很好地完成。平时带孩子们去音体室搭积木的时候,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合作搭建,甚至还会分工。这些积木在搭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因地基太窄上层太宽而倒塌的现象,所以更考验搭的`技巧。我应该选择这些积木或是一些瓶瓶罐罐等低结构材料来让孩子搭建,效果会更好。

2、搭建前没有明确要求。在说完长颈鹿想要小朋友们帮助她搭一个家后,孩子们各个兴奋得不得了。我很快开始邀请孩子们自己选择朋友,四人一组,开始搭建。但孩子们在搭的时候闹哄哄的,把材料撒的到处都是。甚至在我说搭建结束,请孩子们回到座位上时,小朋友们主动开始拆刚搭好的高楼,并把材料放回筐中。我连忙阻止,但已经来不及了。在检验环节中,供我检验的高楼还是从材料堆里挖出来的,这些高楼也不高,起不了示范的作用。所以我最好是准备一个展示台,来展示孩子们的高楼。在搭建前,明确要求:老师说搭建结束后,请小朋友们把每组的高楼放到展示台上来,让长颈鹿来看看,并把剩下的搭建材料送回筐中。

3、搭建时组与组之间的距离。为了方便孩子们上来操作,我把搭建地点设置在孩子座位与我的座位之间的空地上。但这块空地太小,组与组之间是相邻的,有的孩子都已经背靠背了,很容易出现摩擦。有些小朋友甚至走来走去,忘了自己是哪一组。有的组有五六个人,有的组只有两三个人。孩子们之间争抢材料的现象也多了起来,场面比较混乱。所以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应该扩大。可以在每一个组放两块地垫,标上序号,这样孩子们会更加明确自己在哪一组,搭建的秩序也会更好。

篇7:一年级音乐《数高楼》教学设计

一年级音乐《数高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唱唱:《数高楼》

2.玩玩:恰恰;数板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数高楼》,并感受带“恰恰”节奏的歌曲情绪。

2.在游戏中,让学生区分×× ×与× ××∣× O ∣节奏型,并能在歌曲中正确演唱。∣

3.感知数板的形式和特点,学会歌曲中的数板。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数高楼》

教学难点:

1.区分×× ×与× ××∣× O ∣节奏型,并能正确演唱。

2.学习“数板”;感知附点节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数高楼》音乐做“开汽车”状跑步进教室。

2.游戏:“恰恰恰”

(1)第一遍音乐:直接学跳恰恰①(×× ×)

(2)第二遍音乐:分步学跳恰恰②(× ××∣× O ∣)

(3)第三遍音乐:和着歌曲旋律,学跳恰恰①、恰恰②。

说明:游戏“恰恰恰”是为学生区分两种容易混淆的节奏而特别设计的。旨在游戏中让学生通过听、念、拍、跺脚、跳、和乐学跳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练习,掌握歌曲中反复出现的两种节奏型并能正确演唱。同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对歌曲旋律有了初步感知,为下一步学唱做好了铺垫。

二.综合训练:游戏—数高楼

1.生:按自己的节奏数高楼

2.师:示范数高楼,启发学生找出不同。

3.生:按节奏数高楼。(启发学生用动作数高楼)

4.师:学习“层层叠叠”一词,完成最后一句念白。

5.生:用多种形式完整数板。

6.师:讲解数板含义

说明:“数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他们喜欢的一种表演形式。因此,让学生先按照自己的.语言节奏去数教学大楼,然后老师再以一定的节奏“数板”,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念白与节奏之间的关系,知道了什么是数板。最后,通过“响板”与动作的加入,让学生再次体验“数板”。

三.学习歌曲《数高楼》:

1.范唱(1):启发学生在歌曲“数板”处与老师合作完成歌曲演唱。

2.范唱(2):找找歌曲中出现“恰恰“的地方,跟着唱唱、跳跳。

3.学习歌词:

(1)自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跟琴按节奏朗读歌词。(附点节奏由老师完成)

4.完整学唱:

(1)学唱:

a:随小音符自由学唱(电脑软件显示)

b:随琴齐唱(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c:歌曲处理:注意歌曲情绪的体现,“恰恰”处的演唱要轻快、有弹性。

d:完整演唱

(2)创编—“新数板”

导言:听听我把谁请进了歌曲里?(启发学生在歌曲数板处进行创编)

生:演唱创编歌曲

说明:在学会歌曲后的“新数板”创编,既是对先前新学“数板”的巩固,又是对学生创编能力的一种培养,还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3)完整演唱歌曲《数高楼》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唱了《数高楼》这首歌,愿你们长大以后,为上海造更多更美的高楼!

篇8:《数花生》教学反思

3月15号上午第三节课,我讲了学校安排的组内公开课,内容是《数花生》,课堂上我用了“五环节”进行教学,课堂开始我用一个谜语进行导入,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学生“学”的环节,让孩子们把准备好的花生慢慢的放在桌子上,自己数一数有多少个?(评价:表扬动作迅速又安静的小组),完了叫一些孩子进行汇报结果,让一个孩子到展台上进行演示,其他孩子监督,看有没有出错,孩子顺利完成了,问孩子你刚才是怎么数的呢?孩子回答:“拿一个数一个。”,然后我接着说:“像这种拿一个数一个的'数数方法就叫做“一个一个数”。”(板书:一个一个数)(评价:表扬刚才学的环节里优秀的小组)接下来进行“议”的环节,我说:“孩子们除了这种数数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数数方法吗?

下面小组讨论一下,小组合作开了……”,孩子们讨论着……各个小组讨论陆续结束,喊完自己的组号迅速坐好了。我说:“小组合作结束了,(表扬:议这个环节表现好的小组),下面我们进行展示环节”

篇9:《数花生》教学反思

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使学生自己感知数的组成规律进而对100以内数的数数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数数,如,有一个一个的数,有两个两个的数,有五个五个的数,有十个十个的数。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二十九后面是三十,九十九后面是一百,十个十是一百等。教学过程是愉快的,在数小棒的时候,每位学生都是积极的,高兴的。

但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部分学生脱离了小棒,在两个两个数的时候思维就跟不上,数的速度较慢,而且个别学生正确率还很低。还有学生对数的顺序也掌握不好,尤其对数的倒数还有很大障碍需要突破。

篇10: 认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教学整千数和一万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用计数器表示数、整理数位顺序表等活动,理解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会读写整千数,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开始,我先出示一个体育馆的图片,让学生对万有个初步的认知,万是一个很大的数。有的学生可以讲到。接着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数1、10、100开始建立一个知识的连贯性,他们能充分发挥以前的知识,将以前的知识自然地进行迁移。教学10个一百是一千,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几千的数,这里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说可以很好地理解。接着,从一千一千数到一万,建立万的概念。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都比较驾轻就熟了。再举几个例子,我们学校的人有二千人,一万有几个我们学校的人了。联系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部分是借助计数器教学,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习、所认识的计数器,以及上面的计数单位,唤起学生的记忆,自然地认识“千”。然后出示两颗珠子,将它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数以及这两颗珠子放在这个位置所表示的含义。接着写一写已学习的数位顺序表。接着,拨出一个整千数,其他学生写出这个数,强调其他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的时候就要用0来补足。让学生上台拨珠子,要求拨一个整千数,再练习写一写。

接着用计数器认识一万,我又让几个学生试着拨一拨最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继续拨整千数??7000、8000、9000,当我摆10颗珠子在千位上的时候,学生没有明显的异意,我便自己提出还可以怎么来表示呢?这时我请了一个学生来拨一拨,他就在万的位置上拨了一颗珠子,而没有把千位上的珠子退下去,对于满十进一可能有的学生还不是很能对知识做很好地延伸。对于这个问题一提学生就能了解,他们感受到“满十进一”的原则,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培养着学生的数感。所以千位的前一个数位就是万位,补充数位顺序表。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所学的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体现学习数学的意义

篇11: 认数教学反思

《认识乘法》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乘法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乘法,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儿童游乐园游戏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算出各个游乐项目的人数,引导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图形,如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他们是几个几个坐在一起的,有几组等等,初步体会“加数相同”。

其次,通过让学生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来体会,如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摆一个,在摆第二个,第三个??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摆的图形,一个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这时可以让学生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后面再引入乘法时,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练习最后的将连加改写成乘法的训练题时,解决相对轻松了。

由于是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掌握,尤其是后进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很好的面向全体学生,从后续的作业情况看,少数学生不能正确改写,说明他们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没有多大的体会,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加法中。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几个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几个优秀学生中,所以,为了教学的节奏,忽视了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训练,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因此,我充分给了学生的自由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经历“ 找一找” 、“ 折一折” 、“ 比一比” 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都是教学新知的生活基础。但学生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为下节课认识直角作好知识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虽然貌不相似,理却相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建立起实物与概念间的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

篇12: 认数教学反思

《认识更大的数》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

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

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本单元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在读、写大数时学生依靠彼此的帮助和题型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改写过程中我注重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

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出现较大的困难,主要是区分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困难和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这两方面的困难我通过以下教学进行解决。

出示一些数据,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数。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学生粗心的毛病还比较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学习的“再创造”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四年级《平移与平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平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

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 “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篇13: 认数教学反思

一、关注起点,联系实际

学生对千以内的数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生活中对整万数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于是,我先让学生用含有数字的语言介绍学校,这里面含有我们学习过的1000以内的数,唤醒已有知识经验。接着出示体育馆的照片,让学生猜想可以坐多少人,让学生经历从小数到大数猜想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下面的新知识。

二、联系旧知,直观感受

在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万的含义时,我是通过数正方体找“一”、“十”、“百”、“千”之间的关系,复习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对计数单位及其十进关系的认识。由此,再让学生正着数,再倒着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联系生活,加强感受

数感的建立要渗透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点滴之中。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通过感受“一百本数学书叠起来有多高,”和“一百个苹果吃多少年”,从高度、时间、空间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一千”,从学生的眼神和惊叹声中,我知道了学生对一千的含义有了更深的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此课后,我更加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四、注意细节,锻炼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①让学生学得扎实,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学具,使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看似简单的口算,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要让他们多说说,如100+900怎么等于1000,是考察是否理解1000的关键。说得清,辨得明,也能让理解速度慢的同学有个参考,多好!

五、本课的不足。

1、对学生不信任。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某些问题得处理上给学生充分探讨交流的时间太少,比如在教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时,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主人,学习自信心才更容易建立,同学之间也才会慢慢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2、学具利用欠缺。应该让学生人人准备一个计数器,如果有计数器就可以让学生一起拨,然后再次体会满十进一的思想,也就是对于教学中的意外生成可以灵动地处理,另外还可以增设一个环节,让他们任意拨数。让学生自己操作,可能学生会拨出整千和,也可能拨出几百的数,虽然这是下节课的内容,但可作为本节课的生长点,这样设计感觉处理活,还显得生动点比较多,更能锻炼教师自身的教学机智

3、要多分析学生。应在课前分析学生的现实状态,既要预设学生的问题,又要关注学生动态生成。对学生的表现要做出针对性的评价,这样会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节研讨课,我知道上好一节课,要经过多次磨课,要制定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分析教材,了解学生,舍得花时间去探究。虽然这些对青年教师来说,不是一下就能做到,但我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相关专题 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