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经典语录

沐年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沐年”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家思想经典语录(共1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道家思想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5、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

6、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老子

7、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

8、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9、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

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欢。——老子

1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

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庄子

15、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庄子

1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庄子

17、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

18、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庄子

1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0、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2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道德经》

2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24、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25、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道德经》

26、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

27、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亢仓子》庚桑子

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

29、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30、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3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32、多言多败,多事多害。——《训蒙增广》

33、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34、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35、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36、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管子·白心》

篇2:道家经典思想语录盘点

道家经典思想语录盘点

1、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2、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1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6、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9、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2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1、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6、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7、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8、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3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3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6、道德,天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3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

3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0、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1、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6、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47、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4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0、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5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2、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5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55、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56、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5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58、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6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6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6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6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6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69、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7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2、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73、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7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7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76、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77、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7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79、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80、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8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83、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84、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

8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8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8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篇3:道家思想经典佛语语录

道家思想经典佛语语录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7、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8、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9、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篇4:道家思想经典语录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7、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8、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9、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家思想经典语录》

篇5:道家行政管理思想

摘要:传统的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理念和精髓,对于现代行政管理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道家思想中的核心行政管理理念的归纳和探析,指出现代行政管理要注重更新领导观念、重视行政环境的影响、重视领导素质的建设等重要启示。

关键词:道家 无为而治 行政管理 管理思想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亦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一棵长青树。

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其中博大精深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智慧,对推进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改革有着十分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道家行政管理思想探源

老、庄是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提出了“无为”管理的最高原则,《老子》一书最早还提出了“政善治”的行政管理理念。

这种思想是对当时国情民意的针对性思考,丰富的辩证思想内容构成了其独特的管理谋略。

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天下诸侯纷争,都欲一霸天下,想有所为。

有为的对象是百姓,所有军事、政治斗争的焦点,哪一件最终都离不开百姓,赋税、苛政、严刑、厉法、战争等军国之事,无一不施之于民。

百姓在重压之下,或反或逃,苦不堪言,故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老子认为君王的这种“有为”违反天道,逆于自然,当然不得其果。

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定,无事而民自富,无欲而民自朴。”只要统治者自己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一些于国于民不利的事,百姓没有外来因素的骚扰,便会自然归于教化,按时农作,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时诸侯纷争、百姓涂炭的社会形势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道家行政管理思想梳理

经过提炼、分析,道家的行政管理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无为而治”的管理原则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意思是只要统治者顺应自然,万事万物就会自己发展得很好。

因此,他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把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认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无为自化,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

我们应当看到,老子讲“无为”,又讲“为无为则无不治”。

通观《老子》全书,他都十分强调“治”。

只要我们把“无为”与“为无为”结合起来考察,就不难理解,“无为”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它的本意是遵循道和因自然;“为无为”则指积极主动地守道并按自然法则办事。

或者说,无为而治不是不治,而是通过不治来达到治,通过有所不为而实现有所为,无为而功自成,是一种最高最好的治。

2.“道在不扰”的管理精神

老子的无为而治在策略上又叫以静制动,要使管理活动顺应道之自然,首先必须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

老子认为“静为躁君”,即以安静主宰动躁。

他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这种策略也叫静观待变,据此他提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行政管理中,老子主张清简政事,尽量缩减国家的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并倡导“三去”的总体原则:“去甚,去奢,去泰。”即不走极端,杜绝奢侈,不要过分。

把老子“道在不扰”管理精神付诸实践并深有体会的清圣祖康熙曾说:“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伤则……虚耗元气,上下江嚣,民生日戚,深可为鉴。”这是他治国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深刻阐述。

3.清虚自守、重臣爱民的领导品质

道家主张作为领导者要清虚自守、清高淡泊、稳重清静,保持清醒的头脑。

《老子》提出“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等。

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在君臣关系的处理上,道家强调上下协调一致,同心同德。

《老子》39 章指出了上下之间存在着依存关系,“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淮南子》主张上下一心,“上下一心,君臣同志。”原始道教经典《太平经》有“并力同心”的主张。

明代朱元璋把“与卿等同心共济”作为取得天下的成功经验。

道家一贯主张重民爱民。

慈、俭、退让是道家三宝。

慈、俭对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深远,他们或标榜自己关爱百姓、节俭财政,或对此进行倡导。

《老子》49 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推崇的是没有私心,重视民心民意圣人。

《吕氏春秋》《顺民》篇认为“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

《太平经》作者把“以民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

4.善用众智的决策思想

决策是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要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专制制度下,国家的最高决策权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就不能不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先秦道家主张领导者要做到不自以为是,不自大自满,“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一思想暗含着领导者要听取众人意见。

《老子》47 章有“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之说,《淮南子》补充阐释道,善用众智、众力是实现“知天下”、“见天道”的手段。

《太平经》注重沟通民情,建议设置类似如今“意见箱”的“封”,作为信息沟通的渠道,还主张君主纳谏、臣子直言,这在贞观统治时期的国家治理中得到了成功运用。

5.知人善任的人力资源论

道家不仅指出“知人者智”,而且总结了知人方法。

庄子曾借孔子之口提出了观人“九征”,讲了知人的九种方法,《吕氏春秋》据此提出了“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知人法。

这是对先秦时期知人法最为全面的总结。

《淮南子》的主张与“八观六验”知人法基本一致,但是考察内容上更为简化,它选取的是“贵”、“富”、“穷”、“贱”、“贫”这五种境遇进行观察。

“六验”除“守”、“节”外,还考察“僻”、“特”、“志”等方面的品质特点。

道家认为“善用人者为之下”,即善于用人的领导是谦下的。

篇6:道家语录

道家语录精选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7、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8、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7、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1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9、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20、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21、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2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7、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28、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29、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3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32、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34、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35、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3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9、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40、知足则不辱,知止则不殆。

41、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4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5、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6、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47、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8、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4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5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2、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4、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5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5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58、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5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6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6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6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4、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67、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6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6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0、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7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7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74、治大国,若烹小鲜。

75、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77、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7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9、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8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篇7:有关经典道家语录

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欢。

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5、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6、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0、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11、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2、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13、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5、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6、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8、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

19、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0、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5、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6、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7、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8、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9、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30、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

31、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2、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3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4、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9、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0、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1、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4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3、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7、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4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9、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50、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5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8、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6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6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68、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9、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 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7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7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7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7、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8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8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83、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8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8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7、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8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91、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9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95、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96、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9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98、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0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0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篇8:道家思想佛语经典语录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3、上顺天时,下养万物,草木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

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7、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8、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

9、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8、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篇9:道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道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道家美学思想一直被认为是消极出世的,缺乏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观点是对道家美学的一种偏见,与儒家美学相比,道家美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更内在更有生命力的精神支柱.道家美学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需求,它提供了生命存在的坚实的世界观基础,强调了世界运动的永恒性,深刻揭示了艺术的某些规律,展现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审美世界.我们应当深入研究道家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从而促进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

作 者:许丙泉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16(1) 分类号:B223 关键词:道家美学   儒家美学   道  

篇10: 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杨朱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之学。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户外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能够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主角。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实际上,道家与道教有很大的区别,用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话说,那是“狗与热狗的关联。”

道家学派的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思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一样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职责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潜质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应对世界。

道教标榜老子与《道德经》,乃出于道教本身和三教对抗形势的需要。正因道教的思想理论渊源“杂而多端”,需要象《道德经》中那样的“道”来加以概括。而老子善摄生者无死地的长生思想以及传说中老子的高寿(“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与道教修道成仙之旨又相吻合。加以秦汉以后,老子被尊为圣哲,受人尊敬,汉初又与黄帝并列,合称“黄老”,地位极高。复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位在孔子之上;“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似犹佛教之始祖。在三教对抗中,崇奉老子,有助于道教同佛、儒相抗衡。

历代帝王对神化的老子,或立庙祀奉,或加尊号册封,其中尤以唐代为甚。唐太宗诏称“朕之本系出于柱史”,唐玄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其后一再加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宋真宗继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推荐阅读资料三:

篇11: 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不好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因此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3、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状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4、虚其心

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愉悦;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性命的乐趣。虚心:能够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能够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好处:能够超越自我,否定自我,不断提升自我;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个性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个性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到达)。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我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正言若反

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务必是朝相反的方向户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务必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思考正反的转化。学习并领悟:放下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篇12: 道家思想的核心

推荐阅读资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户外的法则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礼貌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下社会职责、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就应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务必的腐蚀性。

道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

推荐阅读资料二:

篇13:道家励志语录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真正的爱心,是照顾好自己的这颗心。

51、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得狠快乐。

52、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53、是非当教育,讚美作警惕。

54、閒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

55、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56、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57、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58、发脾气是短暂的发疯。

59、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60、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61、自己害自己,莫过於乱发脾气。

62、能善用时间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63、犯错出懺悔心,才能清净无烦恼。

64、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才会落空。

65、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温情。

66、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67、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谦冲的胸襟。

68、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69、修行要繫缘修心,藉事练心,随处养心。

70、不要随心所欲,要随心教育自己。

71、有时当思无时苦,好天要积雨来粮。

72、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愿容易行愿难。

73、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己。

74、能干不干,不如苦干实干。

75、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76、為人处世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77、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78、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生命的使用权。

79、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80、一个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圆的。

8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82、有愿放在心裡,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83、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84、布施如播种,以欢喜心滋润种子,才会发芽。

85、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篇14:关于道家励志语录

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篇15:关于道家励志语录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篇16:道家励志语录

1、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5、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6、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1、治人事天,莫若啬。

5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63、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66、治大国,若烹小鲜。

6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7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71、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7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79、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道家励志语录整理

]

相关专题 道家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