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经典语录

ZZZlex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ZZlex”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光中 经典语录(共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余光中

余光中

小谈余光中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摘要:余光中,一位生长在大陆,成名于宝岛台湾的著名作家,以一首浓浓的《乡愁》为我们所熟悉,所喜爱。的确,纵观余光中的诗歌,其中蕴含着各种丰富的情感。本文浅浅地分析了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三种情感,分别为故乡情结、爱情情怀,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和对人生的理性感悟情怀。

关键词:余光中 乡国情怀 浓浓亲情 理性感悟

余光中,一位生长在大陆,成名于宝岛台湾的著名作家,以一首浓浓的《乡愁》为我们所熟悉,所喜爱。的确,读余光中的诗歌,我们往往很深刻得感受到,他的诗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我觉得他的诗歌所蕴含的那种情感并不是单纯的,而是十分复杂的。在此,我想要通过解读他的某些诗篇,来谈谈他的诗歌所蕴含的几种情感。

一. 故www.unjs.Com乡情结爱国情怀

作为一位血液中流淌着古文化汁液的浪漫诗人,余光中诗歌中乡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乡愁”。我觉得乡愁诗是他诗作中最为闪光的珠宝,是他精神和情感的象征。不过他的乡愁诗不仅仅止于对故乡、故人的思念的表达,更包含有对国家统一、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因而,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小儿女个人的哀伤情感,更有一种爱国的情怀,这是弥足珍贵的。我尤其喜欢他诗中出现的那些令人神往的目不暇接的古中国的意象,如长江、黄河、湘水、楚歌、屈原、

杜甫以及秦时月、汉时关和盛唐气象,这些古老民族辉煌的形象,似乎已经牢牢锲入了诗人的思想灵魂,成为他故乡情结、爱国情怀中的精神性资源。

余光中诗歌的乡国情怀首先浓缩在《乡愁》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作中。在广远的时空中,诗人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鲜明的意象,深挚委婉地表达了自我潜入骨髓、难以消释的离愁别绪,在具有历史长度的个人愁思中蕴含着具有深广思想内涵的那种民族情怀。从中,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一种长久离家,梦萦相思的'愁绪:“小时候”,离家寄信,依仗邮票来沟通母子的思念;“长大后”,离家探亲,购得“船票”来抚慰夫妻的眷恋;“后来”有家难归,苦想“坟墓”来寄托对亡母的哀思;“而现在”,隔水相望,面对“海峡”来勾起归而未得的怅惘。就这样,诗人由似乎是个人的小事说起,一步步地上升为一种民族的高度,海峡两岸,隔水相望,这是诗人的隐痛,这才是诗的制高点。

余光中诗歌的故乡情结、爱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骨髓,这种情怀在他的诗歌,或者说在他的思想乃至灵魂中成长。例如《春天,遂想起》这首诗。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很多很多,想到希望,想到新生,想到一年之季在于春,而余光中想到的是他记忆中的故乡江南。可见,故乡情结、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随时可以念起的,那么自然地一种感情。《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思念“江南”的诗,而故

乡情结、爱国情怀正是这首诗的灵魂。诗人自称“江南人”,不仅是因为他出生在南京,母亲是江苏人,幼时经常游历杭州等地,更在于对挚爱祖国、挚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来说,“江南”是一个生命的符号,烙在心头永远无法淡忘。就像中国人自称“汉人”、“唐人”是由于永远无法忘怀汉唐的强盛和自信一样,余光中自称“江南人”正是因为难以割舍祖国的山河和历史。“江南”这个符号的生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诗人在孤岛的夜晚轻轻地叨念起这个词,滚滚涌入胸中的是文学赋予这一符号的所有美丽与温情。春天,诗人遂想起了儿时的江南,那永远让人魂牵梦绕的美景。满心的江南如漫天的烟花,照亮了孤岛游子远离祖**亲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二. 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

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第二种情感是真挚浓烈的亲情传统。在他的那些表现亲情的诗作中,既有对流落他乡的游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真实情怀的抒写,也有对孤苦伶仃、茕茕孑立的游子与妻子相亲相爱的叙说,还有对作为祖父的自我晚年与孙儿们在一起开心玩耍的描写,满含着对母亲的追忆,对妻子的依恋,对孙辈的挚爱。

在表现对母亲追忆,游子与母亲相依为命这类诗中,母亲的形象往往与祖国的形象重叠,乡情与恋母之情合二为

一。例如《招魂的短笛》和《登圆通寺》就都抒发了对母亲

挥之不去的追思忆念之情。《母与子》则以岛屿对大陆的依恋来喻指母子相依为命的真实情感,是献给母亲与祖国的双重恋歌。

由于独居孤岛,远离桑梓,形单影只,所以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感就显得弥足珍贵。在余光中的诗歌中,就又大量作品表现了夫妻间相依为命、忠贞相守的纯真情怀。例如《珍珠项链》就歌咏了与妻子三十年间相扶相守、坚如磐石的婚姻生活,充满了对妻子的赞美与谢忱。他以通篇比喻的形式,借贵重的项链来喻指、诉说幸福的婚姻生活的价值内涵、意义深藏。还有一首《悲来日》是对相守终生的夫妻未来阴阳两隔得预想与恐惧,写尽了夫妻间相依相守,心心相印的甜蜜。诗人以清雅的语言礼赞了纯真爱情对生命的提升。

作为父亲与祖父,余光中也写了许多表现他温情深藏、舐犊情深的诗作。例如《面纱如雾》一诗固然有白云苍狗、白驹过隙的人生慨叹,但更多的是情意缠绵、藕断丝连的父女情深,他抒写女儿成婚之际,诗人的迟疑不舍,体现了父爱的慈爱温蔼。《抱孙》描写了初降人世的外孙的纯真之美,流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为孙女祈祷》则将对“七日之婴”的孙女的挚爱转化为真诚的祝福。

这就是余光中诗歌中浓浓的亲情传统,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浓浓的亲情,有了亲人们的爱与理解,他的诗歌创作才充满了情。

三. 对人生的理性感悟情怀

在阅读余光中诗歌过程中,我发现他晚年的一些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理性的感悟。或许是人到晚年,更有了一种参透人生,单薄睿智的情感。余光中早年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又兼学贯东西,敏于思考,因此在对过往人生与自然万物的参省时,他多有灵颖玄远的感悟。

例如《三生石》四首就充满了回望幸福婚姻生活时对纯真爱情的领悟。余光中在《找到那棵树》里就认为:婚姻是彼此互靠的一棵树,树根就是那弥久的爱情;在《红烛》中则认为,爱情就是照耀漫漫人生的“红烛”,是艰难人生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爝火。《宜兴茶壶――谢柯灵先生》表达了置身于苍茫人海,饱尝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后对纯真友情的领悟。《六把雨伞》分别表达了对遗忘、音乐、记忆、亲情、友情、爱情的理性领悟。《夸父》则对传统思维定势中充分肯定的“夸父追日”的执着精神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借用神话故事阐发了积极用世、灵活变通、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的领悟。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老师课上给我们分析的一首《白玉苦瓜》。这首诗是余光中经过不断尝试、追求而走向成熟后的一篇代表性作品。诗篇撷取了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白玉苦瓜”这一特定的意象,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积聚在心中的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挚爱

祖国的情愫和强烈的民族意识,都深深地融入所咏叹的历史文物中,并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我觉得这首诗的意义不单单在于它传达了作者对民族光辉而充满灾难的历史的理性审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从这只“苦瓜”在时光之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的形象里我们看到了一种艺术永恒的理念的闪现。我们从这只“苦瓜”“曾经是瓜而苦”到“成果而甘”的艰难历程里又完全可以领悟到“毛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都必须经历“日磨月磋”的启迪。这就是余光中这一睿智的老人用他那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的。

这就是我读余光中诗歌读出来的三种情感,也许余光中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还不止这些,在这我只是作了粗鄙的分析。此外,我感到余光中诗歌蕴含的情感都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有关。余光中的名言是“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这足可以看出他在内心情感和个体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内核的依恃与固守。

篇2:余光中:风铃

余光中: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 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篇3:余光中 中秋

余光中 中秋

中秋佳节,在欢度这个节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赏析一下余光中的《中秋》。

前言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学贯中西,才华横溢。被誉为“中国当代的李白”。一直令我为之景仰。大学时代,我就是一个余诗迷。当时,余先生的诗歌只是散见于大陆的一些报刊杂志上,大陆尚未发行其诗集。于是,我们和班上一些同学,诸如龚兄鹏飞,陈兄邵明,陈兄伟民等人,把余诗一首一首地抄在笔记本上。至今,我的笔记本仍然保存着。今就余光中先生一些名作,与诸位朋友共赏。——二0一0年九月二十三日(阴历八月十六日晚)

中秋

——姮娥操刀之二

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

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

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挥成了残月 ?

刀锋过处,落在我们两旁

中间是南海千年的风浪

寂寞是我的白昼惊短

悠悠是苦你的夜长

去年是圆月的光辉一床

共看婵娟今夕在两岸

料我像昼会渐渐地消瘦

你像夜会渐渐丰满

从此夜长,梦恐怕会加多

单枕是梦的起站和终站

该你凌波而翩翩东来呢

或是我乘风去西南

一轮神光开万户的私镜

姮娥是一切情人的投影

且将你的,用海云遮住

让我夜深后来翻寻

附记:今年九月十三日,秋分巧与中秋相合。这样的巧合,上次是一九四三年,那时我还是个小孩,浑沌未开,更不知道未来的太太在何方。中秋为家人团圆之夕,秋分为阴阳一割之日,乃兼而有之,真成美丽的矛盾了。

一九八0年十月十九日记于厦门街

余光中先生从小饱经风霜。抗战爆发后,他曾跟随母亲从南京逃到四川。四川的生活和风物,在余光中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抗战胜利之后,母子俩又重返南京,他就读于金陵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外文系。不料,好景不长。内战的烽火又起。随着国x党的节节败退,蒋xx最后在夜色掩护下,乘坐军舰从长江口仓皇逃往台湾。听说,蒋大总统在大海上,对着他的孙子和部下们,凄然地吟诵着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音——《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离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而作为蒋大总统治下的臣民,余光中也陪着母亲匆匆逃往台湾。从此,大陆可望而不可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也与日俱增。于是,在他的诗歌中总是蕴涵着一种纠缠不清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这在他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和《白玉苦瓜》等名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屈原诗云:月明千里兮伤人心。余光中作为屈原的崇拜者(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作过精彩的.演讲——《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者,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月亮等古典意象。自古以来,月亮寄托着人们的情思,寄托人们着对亲人对故土的一片浓浓的思念之情。它成了一种文化的积淀。在《中秋》一诗中,诗人有意将月里的嫦娥,称之曰姮娥。这是古人对月亮的一种称呼。诗中抒写了诗人的故土之思故国之念。

篇4:余光中诗

余光中诗九首

楚人赠砚记

――寄长沙李元洛

阔如手掌的一块砚台

温润亦如吾友的掌心

端溪的清流所濯,人称端砚

斧柯山间的辉绿岩所孕

肌理细腻,纵贯着石体

黄褐绸缪,暗走着龙纹

六只石眼,一半在正面

一半在砚底,象牙色的胎记

有神秘的黄斑,像在窥人

这名砚,是楚人所赠

用一只红漆木盒所装

盒盖刻成石榴的形状

掀开石榴,捧出了礼品

惊喜的心情有一点心虚

那儒雅的楚人笔矫蛟龙

而我下笔只能涂蚯蚓

我有诗千首,十九不能背

他随口记诵,吐金石之宏音

笔会秃,纸会破,墨不经磨

文房四宝之至久,至坚

是此砚,见证书圣的灵感

曾经如此的顽石,不,灵石

来接生,如此的灵石,水浸

墨碾,敏感的毫端舔舐

见证了多少墨宝,或行或草

在研磨的异香里运思

在落笔之前等待神来

六眼与我睽睽地对视

像是那楚人对我的期许

且将清水注入了砚池

用一块徽墨细细磨开

只为怀念古远的芬芳

太久了,不曾薰我的书房

只为这点滴的清纯或许

能遥通泪罗,连接潇湘

.5.15

大 连

长腿细腰,帅气的女警

亮眼的制服蓝白对映

多悠闲的手势

就把满街的车潮牵引

车潮接成一盘盘回涡

绕着广场的气派旋转

巍峨的石基上

泊着一艘魁梧的古船

见证这都市本来是海港

偏北而且多雾

一位爱戴面纱的美人

难得让你把她看清楚

追述家谱,多是山东老乡

纬度高了,半岛的游客

俄文交替日语

不时在海风里飘扬

上上个世纪,他们的祖先

就已经在此睥睨海景

不是来做游客

是做帝国派遣的水兵

沙皇与天皇,旌旗浩荡

招展在爱新觉罗的波上

把我们的内院

当做他们公然的战场

沿着逍遥的滨海公路

日落时莫向苍茫吊古

西去,是旅顺口

南去,是北洋舰队的公墓

2005.9

永春芦柑

一对孪生的绿孩子

乡人送来我掌中

圆滚滚的肚皮

酿着甜津津的梦

梦见天真的绿油油

熟成诱惑的金闪闪

把半山的果园

烘成暖洋洋的冬天

向山县慷慨的母体

用深根吮吸乳香

爬上茂枝,密叶

向高坡索讨阳光

轻的变重,酸的变甘

直到胀孕的果腹

再包也包不住

蠢蠢不安的瓤瓣

于是村姑上梯来

来采满筐的金果

去引诱垂涎的馋客

安慰干喉与燥舌

.10.

附注:芦柑是我家乡的特产,汁多味甜,种于陡坡,熟于冬季。

究 竟

情人老去,而爱情不朽

诗人老去,而诗歌年轻

当情人与诗人都已不在

只有诗留下给后代

令所有的情人都为之低回

而所有的读者都难猜:究竟

我哀丽的诗是因你而美,或是

你哀丽的美因我更动人

2005.1.28

漓江

黛髻青,南国有恁多丽人

争妍要照影

却苦了地灵

何处去寻找够长的妆镜

于是从上游的湘烟楚霭

聪明的漓江

浅浅地笑着

在两岸的娉婷之间流来

而我们,自幸受宠的美学家

左顾也惊艳

右盼也叹绝

趁涟漪的靥涡顺流而下

错过的远比窥到的更多

瞻前便遗后

顾近又失远

贪看岸上,又觉水中更诱惑

目迷,心乱,五十里的奇观

峰外还有峰

峦上更多峦

出不尽七千个峰头的大展

而更多的奇迹在地下深藏

钟乳垂长旌

石笋矗高柱

地府已如此,又何必羡天堂

.4.27

惊心

青春正烦恼而中年忽至

中年正纷扰而老年骤临

正惊心于老境

而无情之大限已隐隐相催

碑石是从来不开玩笑的

对死亡我近乎无知

尽管圣人与哲人好意指点

而巫者与瞽者也存心相助

夜行人谁知该如何投宿?

难道碑石真的是店招?

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

到时与你终不免一别

那就是死亡的终极意义

当女主角已不在台上

灯火再灿烂,掌声再响

独自谢幕是怎样的沧桑

而如果先下的是我

留下你一人,也是同样

.3.5

望峨嵋金顶

曾经,随父亲的病体入川

母亲温暖的手掌

也曾牵扯我的小手登山

而今,父亲的坟墓在乐山

对着大佛的侧影

江水悠悠,碑石不可寻

母亲的`骨灰坛远在岛上

火劫过后的前身

海水悠悠,何处去招魂?

昊天啊罔极,后土啊无尽

孺慕向谁去诉说?

天高地邈,只剩我一人

多想问一只峨嵋的老猿

我幼稚的小脚印

六十年后,还在金顶么?

附识:吾妻我存稚岁,正值抗战,为避烽火,曾随父母入川。其父范赉乃浙江大学教授,原拟携眷赴成都四川大学任职,病重滞于乐山,不久殁于肺疾。我存小学时期便在大佛足下度过,十岁那年曾随母亲直上峨嵋金顶,印象极深。七年前,我陪她去乐山上父亲坟地,古碑竟已无迹可寻。我存母亲殁于高雄,厝骨元亨寺。今年元宵,又陪我存去峨嵋山,怜她孺慕耿耿,为写此诗,以遣考忱。

2005.4.20

月缘

天外有一枚卫星

当夜色如谜

不管隔好几万里

都能鼓励我海啸

心血无端就起潮

是魂魄投下的阴影

是绮思留下的水印

从初一到十五

是回忆的后视镜么

还是预感的水晶球

一抬眼,一回头

不时意外地与你

脉脉的眼神相遇

问你,总不肯应我

又似乎暗示了许多

有时,是一钩神秘

有时,是满面惊喜

有时却黑纱低垂

黯然的星空

癸期是阴历的轮回

即便是浑圆的完美

也难掩点点斑斑

陨石纷坠的心事

害我的梦有时涨高

有时,又落回低潮

2005.4.20

汩罗江神

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

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

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汩罗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唯你独醒

逆风而飞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

两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吗?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沦落的我们

百船争渡,追踪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

旗号纷纷,追你的不仅

是三湘的子弟,九州的选手

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

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

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诗人

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

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

在浪间等一等我们

2005.5

篇5:余光中诗集短篇

余光中诗集短篇

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西螺大桥

矗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

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

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

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严肃的静。

于是,我的灵魂也醒了,我知道

既渡的我将异于

未渡的我,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复原为

此岸的我

但命运自神秘的一点伸过来

一千条欢迎的臂,我必须渡河

面临通向另一个世界的`

走廊,我微微地颤抖

但西螺平原的壮阔的风

迎面扑来,告我以海在彼端

我微微地颤抖,但是我

必须渡河!

矗立着,庞大的沉默。

醒着,钢的灵魂。

星之葬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 夏斟得太满

萤火虫的小宫灯做著梦

梦见唐宫 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梦见另一个夏夜 一颗星的葬礼

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

以及你的惊呼 我的回顾 和片刻的愀然无语

风 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 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 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篇6:余光中短篇散文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有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因为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时代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爱,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料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篇7:《还乡》 余光中

76岁 生于南京

著名诗人 散文家 翻译家 评论家

代表作

诗《乡愁》《等你 在雨中》

散文《我的四个假想敌》

译著《梵高传》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讲座教授

解说:30多年前,台湾诗人余光中写下了这首《乡愁》,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从大陆这头跨过海峡,顶着正强烈的台风去拜访已经满头银发的诗人。可是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此时的诗人正在为诗文之外的事情奔走。

记者:这次回到台湾的时候,又迅速看到两处跟您有关系的,一处是去诚品书店的畅销榜,您散文的那本书还在畅销榜上,第二就是看到您跟很多的教授在提抗议,就是关于国文教育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举动?

篇8:《还乡》 余光中

余光中:近年来,我们这边中学的课本,比如说高中的《史地》,当然都牵涉到意识形态,《史地》有一点压缩中国的背景,比较集中在所谓本土化,这是一点,然后国文因为有方言台语的,注意力要分到那边去,另外一方面,比如英文是全球化,对内对外这么一分,那中间这一大块,本来是最重要的普通话,国语、中文,反而就受冷落了

解说:在余光中看来,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中文的不重视使台湾学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这让他非常痛心。为了扭转这一现象,余光中和台湾的一些学者成立了“抢救国文联盟”,呼吁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重视这个现象。

记者:这个呼吁已经得到什么样一种回应没有,还是……

余光中:民间回应是非常强烈的,我写这个宣言已经有一万多人签名了,尤其关注的就是高中教员本身,他们是第一线嘛,最早受到冲击,另外学术界、文坛,也有很多人响应,

记者:因为您是学英文的,但是一直认为中文是最美的,包括这儿还有一个美摘中华,在我看来项一个感叹号,也像一个笔,可能在说汉字之美,我读出这样的意思,很多人都想问您,您一直认为汉字美在哪儿?

余光中:英文或者西方语言主要是拼音,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象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象有一个哭的脸,所以鲁迅可以打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个字,是什么字呢,就是两两三三的两,因为雨是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来领略的///我们整个中国那么多省,那么多方言,幸好有一样东西是完全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写下去就是一样,所以这个是很大的象形,要没有这个国文,没有这个形象,没有这个文字,那就差得太多了。

解说:诗人对文字的热爱与生俱来。1928年,余光中在重阳节这个充满诗意的日子出生,他与诗的缘分似乎就是从那一天开始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余光中在南京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离开大陆迁到台湾,从此他的.心里埋下了思乡的种子。

字幕:那时的江南少年,幼稚而又无知,怎料得到他的后半辈子,竟然更在南国以南。——《春来半岛》

记者:我看过您的一句话非常有感慨,我觉得这不是用文字写的,这是用感情写的,说您的血管里头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吧,当时怎么会有这么美的文字出现在您的诗里?

余光中:我喜欢地理,所以对于中国的河山有很深的认同感,/// 我说黄河就在我们的旧小说里,《七侠武义》里,《三国演义》里,这个《二十四史》翻的时候,里面都是黄河波浪的声音,长江的声音,这是我们等于一种胎记了,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

解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余光中血液中黄河的澎湃更加汹涌,他的思乡之苦也越来越浓,越来越烈。1972年,在离开家乡后,余光中长久积蓄的乡情终于凝结成一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阿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记者:当时之所以写“乡愁”,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在于说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

余光中:当时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迹象,还可以回到故乡去,当时情况看来是蛮伤心的。

记者:“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到人们脑子里和心里头已经不只20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是这样吗?

余光中:对,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有那么深厚的感觉,所以到时候不怕言之无物,我只要把架子打好了,一段段写下去自然就出来了。

解说:《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但是余光中生平所作的900首诗中不止于乡愁,他所著上百部的作品也不止于诗歌。余光中通晓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他的译著《梵高传》影响了台湾文艺界的几代人。他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也在海峡两岸赢得了众多的知音。在高雄,人们甚至把他的诗印在茶杯或者纪念品上。不过文坛的成功并不能代替他对家乡的眷恋。为解乡愁,1974年余光中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从此“每依北斗望京华”。

记者:在您心中最美的故乡或者说最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余光中:因为我是南方人,生于南京,然后我的妻子,母亲都是乌镇人,所以我少年时候想象的故乡就是江南,多水多桥,多藕多莲的江南,所以纯粹是一个南方的一种回忆。

解说:诗人没有想到,写下《乡愁》后,他又苦苦等了22年才终于得偿所愿。1992年余光中的双脚第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这一天,他阔别祖国大陆已经42年了。

字幕:还认得出我来么,还认得出久别了,这远游的龙孙——《还乡》

记者:有人说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贵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您可以多次的,非常非常多的频率,很高的回到故乡的时候,会不会故乡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和珍贵了?

余光中:恐怕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了,比如说上海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记忆也改变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有乡愁。

解说:现在,和余光中同时代的不少诗人已经沉寂,可是余光中手中那支用了一辈子的笔依然神奇。他说,他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让诗能与永恒拔河,让自己在文字中老得漂亮。

记者:在您的这么多年的文字方面的一个问题,中国这二字在您的心目中一直是什么样的概念,您会想到它的时候会想到的是什么?

余光中: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鹤发童颜的余光中在接受来自祖国大陆的记者采访时,又一次忘情地吟唱起他作于30年前的《乡愁》。

由于余光中前从香港返台后“背弃台北”而“转居高雄”,记者初抵台北欲寻访这位名播两岸的诗人的计划受到困扰。幸好报载他要到台北出席一个文学翻译界的笔会,我们相约于他,没想到诗人竟爽快地答应了。

采访自然是从他的创作谈起,而“乡愁”又是双方共同的话题,余光中告诉记者,中央电视台刚刚与他谈妥,将他的诗作《乡愁》谱曲后作为电视系列片《闽南名流世家》的主题曲,这部电视片讲述的是郑成功后人在海峡两岸生活的情况。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92年,余光中43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谈到这次对北京的访问,余光中说:“我的乡愁从此由浪漫阶段进入现实时期。我大陆之行的心情相当复杂,恍若梦中,我在北京登长城、游故宫,被两岸同胞的亲情所感染,写了不少诗作,尽情抒解怀乡之愁,因为原来并未到过北京,所以首次回大陆,乡愁并没有一种很对应的感觉和体验。”

自此以后,余光中往返大陆七八次,他回到了福建家乡,到了南京、湖南等地,在南京寻访金陵大学故地,在武汉遍闻满山丹桂,探亲访友,与大陆学子对谈,对大陆自然多了一层感知和了解。

他说:“初到大陆,所见所闻,令我兴奋不已。但我也看到洞庭湖变小了,苏州的小桥流水被污染了,这些让我也产生些许失望。但此后去大陆多次,那里的变化之快让我惊异和兴奋。”在四川,作家流沙河赠他一把折扇,问他是否乐不思蜀,他挥毫题字:思蜀而不乐。翰墨间仍飘出了淡淡的乡愁。

他说:“玄武湖,紫金山都变了,但大学原来的校舍我还能认得出来。我接触了许多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都不错。尤其是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一心一意搞建设,魄力很大,又很踏实。”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他说:“我在大陆大学演讲时朗诵我的诗《民歌》,‘传说北方有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场的学生和我一同应和,慷慨激昂,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感情。”

抗战时期,余光中随母亲逃出南京,日军在后面追赶,他们幸得脱险,后来辗转越南到了重庆。日军大肆轰炸重庆时,上千同胞受难,余光中幸好躲在重庆郊区。谈起这些浩劫,余光中说:“这些都激发起我作为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那时候,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豪情,只要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万里长城万里长',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前几年在东北访问时,青年时的歌谣仍萦绕着我。于是写下了‘关外的长风吹着海外的白发,飘飘,像路边千里的白杨'的诗句。”

余光中承认,他的诗歌在赴美期间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比较注意节奏,因此也容易被作曲家看中谱曲,但他仍以“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来表明他的文化传承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说,尽管他在美国上过学,诗文中也受一些西方东西的影响,但不变的是中国文化的遗韵和对中华民族的怀思。他的作品深受《诗经》的影响,也学习过臧克家、徐志摩、郭沫若、钱钟书的作品。他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大家所信仰的妈祖,不也是从大陆来的?余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

余光中的妻子是他的表妹,江苏人,有着女性知识分子的韵味和气息。重庆时期,两人青梅竹马。他们至今都保留着一个特色,那就是在家的时候讲四川话。有次余光中到四川大学演讲,他征求校方,既然到了四川,是否就用四川话演讲,后来校方告诉他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就用普通话吧”,余光中因此没能有机会显示他讲四川话的才能。

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为躲避繁琐的事务和各种交际,一直定居在高雄,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尽管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幽默健谈,不失赤子之心。他每天坚持工作,上课、创作、编书,乐此不疲。他的近作不时被大陆报刊,一些大陆出版社要出他的作品集,他便不辞辛苦亲自校对。

“国立中山大学”环境优美,紧邻寿山风景区,南边是世界排名第四的货运港口高雄港,正西是西子湾,他的办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眺望对面的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

篇9:《还乡》 余光中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一封简体字的来信问我

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海峡的暖风已经在改向

多少白发在风里回头

一头是孤岛,一头是九州

却有蒲公的一头白发,你的

要等到几时啊才肯还乡?

隔一道海峡的苍茫,不见对岸

落日的方向该是来信的方向

晚霞艳艳正烧着故乡

望海的眼神自然酸涩

何况还对着返照的夕照?

四十年后,所有的镜子

都不再认得我了,只怕

更加认生是西湖和太湖

更不提,多藕多菱的玄武

纵使我恍。隐还认得那后土

根深藤密,那古老的后土

千胎万胎一代代怀过

还认得出我来吗,还认得出

久别了,这远游的龙孙?

——也是这样的龙年,这龙子

在鸡犬大劫的登高日

呱呱一哭坠在石头城

还认得出吗,这一头霜雪与风尘

就是当年东渡的浪子?

如今正要回波而归渡

像年年,南来北归的羽族

无阻的红尾伯劳和灰面骛

而那片多难多灾的后土啊

忍受过多少风暴的打击

一脚踏上去,乡愁,真能够解除?

只怕旧愁未解反添了新忧

四万万的旧愁变成了十亿的新优

曾经;长江是天堑,是天谴,横割了南北

断肠之痛从庚信痛哭到陆游

而今是更宽的海峡纵剖了东西

一道深蓝的伤痕迸裂一百多公里

未老莫还乡,老了,就不会断肠?

都说是海关要开了,开向乡关

而乡情怯怯,只怕一下子

五千年与十万万,从山东半岛到天山

甸甸都压上了肩来,承受得起吗?

四十年,久已愤于隔海的偏安

习惯了新大陆,习惯南北的卡罗莱纳

甚于老大陆,唉,甚于湖北和湖南

只会浅斟低唱:君问归期未有期

让百窗的短烛越等越暗

悠悠的四十年,渺渺的百多里

纵使我一步就跨过大半生

跨进运河边江南的小镇

跨进电影里民初的院落

草长如忘;苔深似锁,只怕是

找得回蒲扇也找不回萤人

找得回老桂也找不回清芬

而迷藏才提了一半

那些夏夜的小游伴呢?

怎么一躲就躲了快四十年。

究竟,是躲在哪口鱼缸

哪扇门,哪座假山的后面?

握着简体字的来信,问苍茫的海峡

长堤的双臂伸向未知

堤末的灯塔顶着暮色

又一艘货柜巨舶正在出港

一盘红日正落向天涯

篇10:余光中诗歌

1、《纱帐》

小时候的仲夏夜啊

稚气的梦全用白纱来裁缝

圆顶的罗帐轻轻地斜下来

星云□□的纤洞细孔

仰望着已经有点催眠

而捕梦之网总是密得

飞不进一只嗜血的刺客

——黑衫短剑的夜行者

只好在外面嘤嘤地怨吟

却竦得放进月光和树影

几声怯怯的虫鸣

一缕禅味的蚊香

招人入梦向幻境蜿蜒——

一睁眼

赤红的火霞已半床

2、《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有韵地你走来

3、《我之固体化》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4、《西螺大桥》

矗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

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

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

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严肃的静。

于是,我的灵魂也醒了,我知道

既渡的我将异于

未渡的我,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复原为

此岸的我

但命运自神秘的一点伸过来

一千条欢迎的臂,我必须渡河

面临通向另一个世界的

走廊,我微微地颤抖

但西螺平原的壮阔的风

迎面扑来,告我以海在彼端

我微微地颤抖,但是我

必须渡河!

矗立着,庞大的沉默。

醒着,钢的灵魂。

5、《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涛腾跃成千古

太阳升火,月亮沉珠

哪一波是捉月人?

哪一浪是溺水的大夫?

赤壁下,人吊髯苏犹似髯苏在吊古

听,鱼龙东去,扰扰多少水族

当我老去,千尺白发飘

该让我曳着离骚

袅袅的离骚曳我归去

汩罗,采石矶之间让我游泳

让不朽的大江为我涤罪

冰肌的江水祝我永生

恰似母亲的手指,孩时

呵痒轻轻,那样的触觉

大江东去,千唇千靥是母亲

舔,我轻轻,吻,我轻轻

亲亲,我赤裸之身

仰泳的姿态是吮吸的资态

源源不绝五千载的灌溉

永不断奶的圣液这乳房

每一滴,都甘美也都悲辛

每一滴都从昆仑山顶

风里霜里和雾里

幕旷旷神话里走来

大江东去,龙平媒向太阳

龙尾黄昏,龙首探入晨光

龙鳞翻动历史,一鳞鳞

一页页,滚不尽的水声

胜者败败者胜高低同样是浪潮

浮亦永恒沉亦永恒

顺是永恒逆是永恒

俯泳仰泳都必须追随

大江东去,枕下终夜是江声

侧左,滔滔在左耳

侧右,滔滔在右颊

侧侧转转

挥刀不断

失眠的人头枕三峡

6、《五陵少年》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族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渗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梁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

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

传说祖父射落了九支太阳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吓退单于

听见没有?来一瓶高粱

千金裘在拍黄行的橱窗挂着

当掉五花马只剩下关节炎

再没有周末在西门町等我

於是枕头下孵一窝武侠小说

来一瓶高梁哪店小二

7、《火浴》

一种不灭的向往向不同的元素

向不同的空间至热或者至冷

不知该上升或是该下降

该上升如凤凰在火难中上升

或是浮於流动的透明一氅天鹅

一片纯白的形象映着自我

长颈与丰躯全由弧线构成

有一种欲望要洗濯也需要焚烧

净化的过程两者都需要

沉淀的需要沉淀飘扬的飘扬

赴水为禽扑火为鸟火鸟与水禽

则我应选择选择哪一种过程

西方有一只天鹅游泳在冰海

那是寒带一种超人的气候

那□冰结寂寞结冰

寂是静止的时间倒影多完整

曾经每一只野雁都是天鹅

水波粼粼似幻亦似真在东方

在炎炎的东有一只凤凰

从火中来的仍回到火中

一步一个火种蹈着烈焰

烧死鸦族烧不死凤雏

一羽太阳在颤动的永□□上升

清者自清火是勇士的行程

光荣的轮回是灵魂从元素到元素

白孔雀天鹅鹤白衣白扇

时间静止中间栖着智士隐士

永□流动永□的烈焰

涤净勇士的罪过勇士的血

则灵魂你应该如何选择

你选择冷中之冷或热中之热

选择冰海或是选择太阳

有洁癖的灵魂啊□是不洁

或浴於冰或浴於火都是完成

都是可羡的完成而浴於火

火浴更可羡火浴更难

火比水更透明比火更深

火啊永生之门用死亡拱成

用死亡拱成一座弧形的挑战

说未拥抱死的不能诞生

是鸦族是凤裔决定在一瞬

一瞬间□火的那种意志

千杖交笞接受那样的极刑

向交诟的千舌坦然大呼

我无罪!我无罪!我无罪!烙背

黥面我仍是我仍是

清醒的.我灵魂啊醒者何辜

张扬燃烧的双臂似闻远方

时间的飓风在啸呼我的翅膀

毛发悲泣骨骸呻呤用自己的血液

煎熬自己飞凤雏你的新生

乱曰:

我的歌是一种不灭的向往

我的血沸停腾为火浴灵魂

蓝墨水中听有火的歌声

扬起死後更清晰也更高亢

8、《星之葬》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

萤火虫的小宫灯做着梦

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

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

以及你的惊呼我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

9、《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着一个人的名字

10、《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篇11:余光中短篇散文

七等生的短篇小说《余索式怪诞》写一位青年放假回家,正想好好看书,对面天寿堂汉药店办喜事,却不断播放惑人的音乐。余索走到店里,要求他们把声浪放低,对方却以一人之自由不得干犯他人之自由为借口加以拒绝。于是余索成了不可理喻的怪人,只好落荒而逃,适于山间。不料他落脚的寺庙竟也用扩音器播放如怨如诉 的'佛乐,而隔室的男女又猜拳嬉闹,余索忍无可忍,唯有走入黑暗的树林。

我对这位青年不但同情,简直认同,当然不是因为我也姓余,而是因为我也深知噪音害人于无形,有时甚于刀枪。噪音,是听觉的污染,是耳朵吃进去的毒药。叔本华一生为噪音所苦,并举歌德、康德、李克登堡等人的传记为例,指出几伟大的作家莫不饱受噪音折磨。其实不独作家如此,一切需要思索,甚至仅仅需要休息或放松的人,皆应享有宁静的权利。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论调,认为好静乃是听觉上的优洁癖”,知识分子和有闲阶级的“富贵病”。在这种谬见的笼罩之下,噪音的受害者如果向“音源”抗议,或者向第三者,例如警察吧,去申冤投诉,一定无人理会。“人家听得,你听不得?你的耳朵特别名贵?”是习见的反应。所以制造噪音乃是社会之常态,而干涉噪音却是个人之变态,反而破坏了邻里的和谐,像余索一样,将不见容于街坊。诗人库伯(William Cowper)说得好:

吵闹的人总是理直气壮。

其实,不是知识分子难道就不怕吵吗?《水浒传》里的鲁智深总是大英雄了吧,却也听不得垂杨树顶群鸦的聒噪,在众泼皮的簇拥之下,一发狠,竟把垂杨连根拔起。

叔本华在一百多年前已经这么畏惧噪音,我们比他“进化”了这么多年,噪音的势力当然是强大得多了。七等生的《余索式怪诞》刊于一九七五年,可见那时的余索已经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十年以来,我们的听觉空间只有更加脏乱。无论我怎么爱台湾,我都不能不承认台北已成为噪音之城,好发噪音的人在其中几乎享有无限 的自由。人声固然百无禁忌,狗声也是百家争鸣:狗主不仁,以左邻右舍为刍狗。至于机器的噪音,更是横行无阻。最大的凶手是扩音器,商店用来播音乐,小贩用来沿街叫卖,广告车用来流动宣传,寺庙用来诵经唱偈,人家用来办婚丧喜事,于是一切噪音都变本加厉,扩大了杀伤的战果。四年前某夜,我在台北家中读书,忽闻异声大作,竟是办丧事的呕哑哭腔,经过扩音器的“现代化”,声浪汹涌淹来,浸灌吞吐于天地之间,只凭其凄厉可怕,不觉其悲哀可怜。就这么肆无忌惮地闹到半夜,我和女儿分别打电话向警局投诉,照例是没有结果。

噪音害人,有两个层次。人叫狗吠,到底还是以血肉之躯摇舌鼓肺制造出来的 “原音”,无论怎么吵人,总还有个极限,在不公平之中仍不失其为公平。但是用机器来吵人,管它是收音机、电视机、唱机、扩音器,或是工厂开工,电单车发动,却是以逸待劳、以物役人的按钮战争,太残酷、太不公平了。

早在两百七十年前,散文家斯迪尔(Richard Steele)就说过:“要闭起耳朵,远不如闭起眼睛那么容易,这件事我常感遗憾。”上帝第六天才造人,显已江郎才尽。我们不想看丑景,闭目便可,但要不听噪音,无论怎么掩耳、塞耳,都不清静。更有一点差异:光,像棋中之车,只能直走;声,却像棋中之炮,可以飞越障碍而来。我们注定了要饱受噪音的迫害。台湾的人口密度太大,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大家挤在牛角尖里,人人手里都有好几架可发噪音的机器,不,武器,如果不及早立法管制,认真取缔,未来的听觉污染 势必造成一个半聋的社会。

每次我回到台北,都相当地“近乡情怯”,怯于重投噪音的天罗地网,怯于一上了计程车,就有个音响喇叭对准了我的耳根。香港的计程车里安静得多了。英国和德国的计程车里根本不播音乐。香港的公共场所对噪音的管制比台北严格得多,一般的商场都不播音乐,或把音量调到极低,也从未听到谁用扩音器叫卖或竞选。

愈是进步的社会,愈是安静。滥用扩音器逼人听噪音的社会,不是落后,便是集权。曾有人说,一出国门,耳朵便放假。这实在是一句沉痛的话,值得我们这个把热闹当作繁荣的社会好好自省。

篇12:余光中诗

有客从蒙古来

我带他去八楼的看台

看海。他吃了一惊

说,没见过这么多水

集合在一起。我说

也不能想象在你家

有那么多用不完的沙

让骆驼乱盖蹄印

说着,主客都大笑

直到流下了泪来

我说,在我们这边

总觉得水太多了

就留下一片地做沙滩

又觉得你们沙太多了

就叫你们家做瀚海

是瀚海呢还是旱海?

说着,主客又大笑

直到他背后似乎

隐隐,有沙尘暴崛起

而我楼下的沙滩

暗暗,正鼓动着海啸

立刻,我们止住了自己

挥走了沙尘,斥退浪阵

他赠我一漏斗细沙

说,久了,蒙古会漏完

叫我及时去瀚海

我赠他半瓶咸水

说,久了,海峡会干掉

叫他莫忘了西子湾

篇13:余光中爱情诗

余光中爱情诗

祈祷

请在我的发上留下一吻

我就不用戴虚荣的桂冠

请在我的手上留下一吻

我就不用戴灿烂的指环

请在我眼上轻轻地一吻

吻干我眼中寂寞的清泪

请在我胸上轻轻地一吻

吻消我胸中的不平的块垒

在这寒星颤抖的深夜

我多么苦盼你的暖嘴

能盖在我冰凉的唇上

使它不再唱人世的伤悲

下次的约会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当我死时,你的名字,如最后一瓣花

自我的唇上飘落。你的手指

是一串串钥匙,玲玲珑珑

握在我手中,让我开启

让我豁然开启,哪一扇门?

握你的手而死是幸运的

听你说,你仍爱我,听你说

凤凰死后还有凤凰

春天死后还有春天,但至少

有一个五月曾属于我们

每一根白发仍为你颤抖,每一根潇骚

都记得旧时候,记得

你踩过的地方绽几朵红莲

你立的地方喷一株水仙

你立在风中,裙也翩翩,发也翩翩

覆你的耳朵于我的胸膛

听我的心说,它倦了,倦了

它已经逾龄,为甄甄啊甄甄

它跳得太强烈,跳得太频

爱情给它太重的负荷,爱情

爱情的一端在此,另一端

在原始。 上次约会在蓝田

再上次,在洛水之滨

在洪荒,在沧海,在星云的叆叆

在记忆啊记忆之外,另一端爱情

下次的约会在何处,在何处?

你说呢,你说,我依你

(你可相信轮回,你可相信?)

死亡的黑袖挡住,我看不清楚,可是

嗯,我听见了,我一定去

永远,我等

如果早晨听见你倾吐,最美的

那动词,如果当晚就死去

我又何惧?当我爱时

必爱得凄楚,若不能爱得华丽

你的美无端地将我劈伤,今夏

只要伸臂,便有奇迹降落

在摊开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

在我的掌心,莲的掌心

例如夏末的黄昏,面对满池清芬

面对静静自燃的灵魂

究竟哪一朵,哪一朵会答应我

如果呼你的小名?

只要池中还有,只要夏日还有

一瓣红艳,又何必和你见面?

莲是甄甄的小名,莲即甄甄

一念甄甄,见莲即见人

只要心中还有,只要梦中还有

还有一瓣清馨,即夏已弥留

即满地残梗,即漫天残星,不死的

仍是莲的灵魂

永远,我等你分唇,启齿,吐那动词

凡爱过的,远不遗忘。反受过伤的

永远有创伤。我的伤痕

红得惊心,烙莲花形

叮咚

隐隐的你含忧的瞳眸

是黑水晶波动的深井

我渴望去井边提汲

又怕自己的倒影

会掉入无底的回音

非浅桶和短绳能救出

浅浅的你带笑的嘴唇

是一湾传说的仙泉

我渴望去泉边许愿

又怕连自己这颗心

也会误投入进去

非金币和银币能赎回

但叮咚的一声

不禁还是落进去了

好像不仅仅是倒影

也不仅仅是金币

情人的血特别红

情人的血特别红,可以染冰岛成玫瑰

情人的眼中倒映着情人,情人的眼

因过度仰望而变蓝,因无尽止的流泪

而更咸,而更咸,比死海更咸

盲目而勇敢,如蝙蝠,情人全是

无救的梦游患者,情人的世界

是狂人的世界,幽灵的世界

忙碌而且悠闲。情人的时间

是永恒的碎片。情人的思念

是紫外线,灼热而看不见

情人的心骄傲而可怜,能举起

教堂的塔尖,但不容一寸怀疑

情人把不朽藏在指上,把爱情的光圈

戴在发上。情人多疑,情人疑情人

疑太阳不是光,疑海不是盐

疑燧石和舍利子,但绝对迷信爱情

比活火山更强烈,比坟墓更深

爱情的磁场推倒末日的边疆

情人的睫毛从不闭上,即使

在梦中,在死亡的齿缝,除了接吻——

灵魂与灵魂最短的距离

当唇与唇互烙发光的标记

除了那一瞬,小规模的永恒

情人的睫毛,你的睫毛不闭上

情人的血特别红,特别红,特别红

当情人和情人(当你和我)氧化成风

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 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赏析

这首诗,是于光中在六十年代初所写的众多与莲相关的爱情诗中最出名的一首。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明白,是描写一个青春少年在等待他古典型的“小情人”,地点在莲池边,时间是夏日的某个傍晚,但诗中仍然有象雾般的朦胧处,以致在当时台湾《文星》杂志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首先是本诗歌的题目,有人认为有语法毛病,应改为“在雨中等你”才对,可这样一改,诗的味道就荡然无存了。诗歌是“酒”而不是“饭”,使有用倒装句,会使诗歌更富于诗意和音乐的美感。

此诗共分8个自然段。除第八自然段外,每段三行,长短不一,中间一行缩进一个字符。诗人这样安排,是为了使整首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活泼,更加符合年青人跳跃的心态;同时,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节奏的美感。在诗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以一行诗来结束整首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现在,让我们从诗歌的第一段开始“吟咏”吧。

在第一自然段里,诗人用了短短34(连同标点符号)个字,就将诗歌中所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清晰的向读者做了交代。人物--年青的恋人;地点--莲池边;时间--黄昏:蝉声沉落,蛙声升起;环境--“东边下雨西边晴”:“在造虹的雨中”,这样描写给诗歌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并且不失古典。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比较难以理解。一个正在等自己恋人的青年,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是诗人细准确微描写恋人心理活动的佳句,是写等待中青年人的错觉:“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所以,年青人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错觉,尤其在黄昏在这样的细雨中。

诗歌的第三自然段仍然是在写翩翩少年梦幻般的错觉,只是更加进了一步。“永恒,刹那,刹那,永恒”意思是:我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但我们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刹那。

在这一段里,有全段也是全诗里最难懂的句子:“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什么意思呢?原来这还是描写少年的错觉:描写少年在等待他的恋人时,对时间的错觉。“等你,在时间之外”意思是少年等待了如此长的时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仿佛身处在时间之外一般;“在时间之内”,意思是时间仍然一秒一秒的流逝,可自己等了半天的女友,还没有出现。这一“内”一“外”,细致的刻画除小伙子在等恋人时矛盾和患得患失的.心态,栩栩如生。

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描写小伙子在等待过程中对自己恋人的幻想。第四自然段是小伙子幻想自己的恋人此刻在自己的怀抱中,尤其最后一句:“我会说,小情人”使得整段显得情意绵绵。第五自然段则幻想自己和情人在有莲的湖中泛舟的情景。诗人在这一段里,用了一些典,如:采莲、吴宫、桂桨和木兰舟,来说明自己恋人的古典。文学功底弱的人读到这里,可能会不明所以。

第六自然段将诗歌的描写对象,从小伙子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一方面讲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快黑了或者已经黑了,并且指明天已放晴;另一方面是诗人将小伙子身处的环境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个句子,诗人用了十足现代的手法来描写现在,和前面一段用典描写情人的诗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耳坠子般的悬着”,诗人将悬在科学馆飞檐下的一颗星比喻成少女的耳坠,不仅浪漫,而且符合恋爱中年青人的心态。这段诗里的最后一句,诗人不写“七点已到”,而是通过没有生命的瑞士表来发言,这种手法是“睹影知杆”的写法:连手表都埋怨女孩不守约,更何况小伙子呢?“忽然你走来”请大家注意在此句前的句号。意思是小伙子已经不抱希望了,这时,女孩突然出现了。大家试想,此刻焦急等等小伙子的心里,该有怎样一番的狂喜?

第七第八两个自然段写得十分的优美,将女孩翩翩走来的姿态,用电影镜头般一段一段拉近到读者面前。姜白石:姜夔,字白石。

这首诗,使用了吴宫、木兰舟、桂桨、小令、姜白石等词,使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古典风格(这也和诗人后来提倡诗歌应该是“纵的传承,非横的移植”有很大的关系,也对诗人今后诗歌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科学馆和瑞士表,又让我们领略了现代风格。

此诗作者立足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同时大胆吸收西方诗歌的长处又不恶意西化,使得这首诗的风格汇通东西,实为爱情诗的佳作。

相关专题 经典语录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