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读后感

M夺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M夺夺”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渔父读后感(共1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屈原《渔父》读后感

小学的时候就从课本里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通过一些学习,还知道了屈原不单单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二十世纪中叶,他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只因从小过惯了端午节,听惯了对屈原的赞美,所以心中早就树立了屈原的高大美好的形象,他那种爱国,为明忠贞而投身汨罗江的情怀早已深深地震撼了我。虽被流放,但依旧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足以证明。虽被流放,但依旧忧国忧民,“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达了他的爱国情。

此时《渔夫》将屈原的正面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勾勒出一个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的诗人形象,反衬出诗人精神形象的高大。通过渔夫和屈原的对话,展开了思想交锋,把屈原的内心矛盾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江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使屈原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人说渔夫更加明智,能够做到与世推移,而屈原过于清高,是不为世俗所容的,投江而死是他的必然选择。然而,在我看来,不论屈原能否被那个时代所容纳,还是在当今时代能否生存,他的品质都是当时和现在所缺少的。正是因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被称为伟人。正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怀,才会有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是高尚的,才需要我们一直推崇和学习。那么相比那些当时能否被容纳,在当今是否可以生存这些物质上的讨论又算得了什么呢?

即使屈原因为社会因素、时代因素投身汨罗江,但是能够在一个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代做到保持本心,那么在我看来他的死是无憾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途也。”屈原为人生追求而死,为祖国而死,这是多高的泰山也无法比拟的。一些人所谓的“清高”只是他的理想追求,只是他不肯随波逐流的形容词。

如果非要说屈原在当今时代会是个失败者,但是我想说他会是未来的成功者。时代在进步,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像屈原一样有人生追求,并为之执着的群体。不要总是用时代的局限来掩盖屈原的闪光点,不要用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评价这个人的价值,我们应该看重这个人身上的品质精神。

从这样的层面看来,屈原不愧是世界文化名人。

篇2:屈原《渔父》读后感

读书时老师没有过多的讲《渔父》只让我们背,里面的含义太深,只要背下来了,说将来会明白的。

工作后,偶尔读到《渔父》还能朗朗入口;同事之间有时开玩笑也会来几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话无论是从谁的口中说出,大家都会开心的笑着挖苦几句。又过了些年,当有人再说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已经多了几份感叹,因为说这句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人到中年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就更少了,大家都愿意做一个开心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看透了世间的纷纷扰扰,不回避,而是随遇而安,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大家在按照渔父的话在做,这样不为过,渔父曰:“……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如果大家都坚守着人格之高标准,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不知道江河还能不能承载千千万万个屈子。

现在读《渔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世人皆浊,我也要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我也要哺其糟而歠其醨。哈哈。

篇3:屈原《渔父》读后感

渔父无疑是大自然塑造的最干净、最亲切的人类。千山鸟飞绝时,孤舟蓑笠翁,一只孤舟在浩无边际的江上漂荡,舟上只坐着戴着一个斗笠,穿着蓑衣,垂钓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与水为融,在世俗的污水中,他选择“濯吾足”,足,恐怕就是他跺在脚底的,厌恶的污水,大自然的清水,他选择“濯吾缨”,缨,系帽的带子,愿清水洗涤内心,留下一片澄净在脑海,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隐者,“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在对屈原的关切疑问,屈原的决然严肃后,他选择在歌声中离去,他与屈原不同,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苟和不妥协,他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他又与屈原相同,与世无争,内心清高,只是他们选择的态度不同,屈原积极入世。渔父消极出世。无论怎样,他选择的大自然,是最纯净的地方,没有官宦的争位,没有世俗的占据,没有人心的推搡,有的是青山绿水,平静安逸。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的文化,遗世独立,清高隐逸,历经沧桑,明于得失,归于淡泊,与世无争,愿为大自然中渺小的一抹,享受当下的生活,与水一样,平静安逸,清静无为。

篇4:渔父

先秦 佚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沐:洗头。

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濯:洗。

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不复与言,复:再。

赏析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但此说漏洞颇多。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篇5:《渔父》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将课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衬和对话手法的运用。

3. 背诵第三小节或全文

【教学方法】

点拨法、对话模拟法,问题探讨法

【媒体设计】

情景录像和配音朗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二、解题

1、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2、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3、屈原与楚辞: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DD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DD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ざ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明确: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DD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明确:《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1.展开想象,将课文改写成课本剧。注意描写人物外貌、心理、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实践这种精神?讨论后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六、板书设计

篇6:《渔父》说课稿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 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

2、 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作者简介(课件)

学生齐读:

屈原 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 刘向 辑集的《楚辞》。首创“ 骚体诗 ”,亦称“ 楚辞体 ”。

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古今异义(共同回答,说出古义即可)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

(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标志)

1行吟泽畔。 (省略“于” 状后)

2自令放为? (宾前 意念被动)

3是以见放。 (宾前 被动“见”)

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后“之”)

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

(三)翻译(上黑板,字字对应)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探讨人物形象

(一) 两生分角色朗读,其余读叙述部分

(二)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品味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后讨论)

屈原:

1、 外貌、神态: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忧国忧民

2、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探讨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渔父莞尔而笑,鼓ざ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潇洒豁达

(三) 教师小结

课件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屈原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四、研讨一

(看课件)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独自在江边。(看图)他在干吗?看着远方郢都城破的硝烟,他在思考,他将何去何从?To be or not to be ,这是个困扰了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的问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巨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这个结局让我们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吗?

学生探讨:除了死以外,屈原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探讨可能性。

选择一:“渔父说”---心不自由,形岂能隐?(性格特征)

选择二:“司马迁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选择三:“伍子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想:楚国的富强)

小结:是啊,正是屈原高洁的品质和高远的理想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选择。所以,纵身一跃是他必然的选择。与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看成是他与黑暗社会的抗争,看成是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对高远理想的捍卫。

五、研讨二

屈原、渔父、司马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动笔写两分钟)

调查学生选择情况。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三个人面对这一难题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屈原是选择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显示了他不屈的气节;司马迁选择勇敢的生,以生践志,体现了他坚韧的意志;渔父选择超然的活,以隐守志,彰显了他自由的灵魂。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全班选渔父的占了60%,选择屈原的只有区区4个。4班基本类似。这说明什么问题?为何会现在社会会有那么多人选择渔父?

六、布置作业

1、 为何选择渔父的人这么多?

2、 本文的渔父可以说是后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形象的开端,请选两三例(如渔父、“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渔父”这一形象。

篇7:渔父乐

天边,吹来了徐徐暖风,吹醒了世间万物。呵!自然,也吹醒了——春天……

西塞山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远远望去,那满山的新绿,犹如绿色的波涛,一层一层地涌向山顶。山上开了许多不知名的野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点缀在那绿色的山上。各种各样的鸟儿也正在唱着动听的“交响乐”,山林的深处,可爱的小动物定在欢乐地嬉戏……

看!那儿有一群白鹭!不错的,他们大都轻快地扇动翅膀,准备展翅高飞。那动作是多么的优雅、悠闲、俊美!有的或许飞倦了,栖息在不远处的沙洲上,捕鱼充饥。有的正三三两两的在湖中嬉戏,日子过的好不快活!

春天,这么热闹的季节,桃花也闲不住了!瞧——湖边,娇艳妩媚的桃花张开了婴儿般的笑脸,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引来了无数游客——蜜蜂和蝴蝶。湖水呢,清澈见底,把桃花的艳丽都毫无保留地映在水面。鱼儿好象也被这桃花所吸引住了,在倒影中游来游去。再定睛一看,哦,原来是鳜鱼啊!现在春水初涨,鳜鱼也正肥美,肯定有人到此垂钓。

果真!湖面上真有一位渔翁!他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手握根细长的鱼竿,学着姜太公的样子开始垂钓,他专心致志地钓着鱼,显得那样投入、专注、悠然自得……

和煦的春风吹着湖面,轻轻抚摸着渔翁的脸庞,春雨淅淅沥沥地洒向湖面,同时也滋润了渔翁的心田,他已经完全沉醉在这美好的春光中,不想回家,不想回到那个让自己“奋斗”以久的官场斗争之中去……

那个鱼翁,就是我——张志和。

六年级:李琼杨

篇8:《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一. 导入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历史天空下,一位踽踽独行的歌者高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末落的楚王朝已不是他那枯瘦的双肩所能支撑的。当楚国随历史化作一缕云烟时,他纵身一跃定格为汨罗江的一道风景。在他纵身一跃前的一刹那他那伟大的灵魂又在思索着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他沉江前灵魂的对话――《渔父》  二.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点及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等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l 2、掌握本文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讲解  1、资料卡片l   作者屈原 背景l  楚国最伟大的诗人,楚国的贵族,名平。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l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字音 见课下注释l  子|非|三闾大夫|与?  圣人|不凝滞|于物,  3、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来反映了两种处世观。  4、齐读第一段,根据课下注释自译。  以题目的形式检查落实   ①解释加粗的词l   行吟泽畔l   颜色憔悴l   形容枯槁l   子非三闾大夫与?l   ②说出下列句式的特点l  l A屈原既放 B游于江潭   C是以见放l   ③思考:此段那几句话反映了屈原的处世观?并用一个成语或名言概括。l  l 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背诵)   洁身自好或出淤泥而不染l   5、齐读第二段,根据注释自译。l  l 检测落实:①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世人皆浊,何不gǔ 其泥而扬其波?l   众人皆醉,何不bū 其糟而chuò 其 lí?l   (答案略)l   ②这两句话反映了渔父怎样的处世观?并用一个成语概括。l   与时俱进,随波逐流l   ③说出下列句式的特点l   圣人不凝滞于物l   自令放为l   (被动句)l   6、齐读第三段,师点播。l   重点词:沐浴l   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定语后置)l   让学生口译该段,再次领会屈原的品质l   7、二分钟背诵第四段l   ①思考本段用了那些手法描写渔父?从文中找出句子。l  l 答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莞尔而笑鼓ざ去l  ②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从中可以看出渔父的什么态度  答案:超然 平和 8、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答: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讨论①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  ②司马迁受辱而苟且偷生,屈原以身殉国,由此你认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的抉择?  各抒己见 

篇9:渔父·渔父醉

宋代苏轼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

译文

渔父酒醉了,披着蓑衣走路跌跌跄跄像跳舞。醉酒的渔父想寻找回去的归途。短桨小船无人执掌,任它随意漂流。酒醒以后,渔父不知身在何处。

注释

蓑(suō)衣舞:指渔父穿着蓑衣醉行之状。

却:往回走。

短棹(zhào):小桨。

赏析

前两句点化引用了唐代诗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独迷舞短蓑”诗意,写了渔父狂饮烂醉而忘形的神态。“渔父醉,蓑衣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渔父狂饮烂醉以致神魂颠倒、身不由己的'诙谐状态。“蓑衣舞”三字逼真传神,渔父醉后那踉踉跄跄的行走模样跃然纸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醉里却寻归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醉后神不附体、欲归无路的昏沉状态。连东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轻舟短棹任斜横”。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时,也狂饮烂醉过,结果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此词里渔父的狂饮烂醉,其结果比作者游赤壁时的境况好不了多少,同样会是“肴核既尽,杯盘狼藉”。所不同的是:相与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处?”最后两句为点题之笔,反映了渔父那种狂放不羁、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态。

第二首词先描写,后叙述,描写与叙述融会运用,集中渲染了渔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词隐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净无为的思想,反映了词人随缘放旷、任天而动的达观胸怀。

篇10: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诗词大全

金明池・咏寒柳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江城子・忆梦

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

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

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南乡子・落花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杨白花

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

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

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

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篇11:渔父教案设计参考

渔父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揣摩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课时数:1节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激趣导学: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重点讲析。

第1段:

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DD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第2段: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第3段:

吾闻之: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第4段:

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ざ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三、设疑讨论: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四、典题拓展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DD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五、要点总结。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六、训练巩固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

篇12:渔父作文

渔父作文

渔父

楚顷襄王放逐屈原,屈原至于江滨,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故。”这样,渔父第一次被历史记住,第一次走进诗人的世界;他也同样记住了历史,诗人同样走进了他的.视野。“芦花深泽静垂纶,月夕烟朝几十春。自说孤舟几十春,不曾逢着独醒人”,他也寻找清醒的诗人,寻找清醒的世人。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漫山皆白,雪野茫茫,鸟雀不见,路径无人,孤舟蓑笠,独钓寒江。雪大雪密,雪浓学厚,流动的江水都积满了雪而奇寒!渔父不怕雪大,不怕天冷,忘掉一切,孤高清傲,凛然不屈。渔父的形象,诗人的寄托。 渔父不语,G乃而已。静时独留盘石优秀作文 ,动时出没**,好个温文沉静,好个惊涛骇浪。渔父的隽永,渔父的惆怅,渔父的闲适,渔父的匆忙,纵横交织,纤陌缠绕。总之,渔父者,宁静闲适,超然物外,不落俗套,凛然清高者也。连狂放不羁的太白也为之幻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綦毋潜诗曰:“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孟浩然诗曰:“坐观垂钓者,徒有羡渔情。”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兴许渔父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吧,静观沉鳞竞跃,听凭细水长流。 泛舟碧水清波上,不觉已过五千年!美哉,渔父!爽哉,渔父!

篇13: 《渔父》教案

关于《渔父》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学习重点:目标2

三、学习难点:目标3

四、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二、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2)感受屈原和渔父内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 槁gǎ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gǔ Jbū fchuò 汶én 皓hà 莞5

篇14:渔父古籍

先秦: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

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淈(gǔ):搅浑。

餔:吃。糟:酒糟。歠(chuò):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沐:洗头。

浴:洗身,洗澡。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mén)汶:污浊。

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濯:洗。

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遂去,遂:于是。去:离开。

不复与言,复:再。

赏析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篇15:渔父教案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篇16:《渔父》阅读答案

《渔父》阅读答案李中

(南唐)李中①

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雪鬓衰髯白布袍,笑携赪鲤换村醪。

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

注:①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诗人一生多任县级小吏,政治上并不得志,加上连年战乱,亲人离散,朋友远别,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生活上不甚如意。

8.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人说此诗体现了农村独有的乡土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述。(6分)

9.“稚子争窥犬吠声”此句历来颇受诗评家的青睐。请简述此句的精妙之处。(5分)

《渔父》阅读答案李中

8.描写了一幅清新动人的水乡风俗画(1分),我向芦花深处走去,群山掩映着潺潺溪水,在夕阳中显出明艳的美景。打鱼人家打开房门出来迎接我的到来,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我的头发和胡须都已经花白,穿着一件白色的布袍,笑着提着一条红鲤鱼来换乡村里的酒喝。渔人殷勤的留我住下,明月高照之下,打渔船也归来了。(3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渔家生活的恬静闲宜(1分);体现了淳朴民风,令人陶醉(1分)。

9.小孩子偷偷的看我,狗也在一旁叫个不停(1分);“犬吠声”起,于水乡宁静的氛围中,又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1分)“争窥”二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孩子们的形象,其机灵活泼、逗人喜爱的神情漾然纸面。(2分)这首诗,取材平易,只是渔家寻常事,但写得真切自然,情酣意浓,不做作,无斧凿,使人觉得纯朴的民风迎面吹来(1分)。

篇17:《渔父》阅读答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 D.可以濯吾缨(洗)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游于江潭 室西连于中闺

B.自令放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与时俯仰,以通其惑

D.安能以身之察察 不知老之将至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参考答案:

9.A形容:形体容貌

10.B助词,译为“呢”( A在,介词/和,介词 C那,指示代词/自己的,代词 D定语后置的标志/取独)

11.B 动作和外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12.①整个世上的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个个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清”“见”各1分,共3分)

②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于”“推移”各1分。共3分)

篇18:《渔父》阅读答案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色,看孤鸿明灭。

短棹钓船轻,江上晚烟笼碧。塞雁海鸥分路,占江天秋色。

锦鳞拨剌满篮鱼(1),取酒价相敌(2)。风顺片帆归去,有何人留得?

注:(1)拨刺:活鱼振鳍泼尾之态。(2)相敌:相抵。

(1)第一首词具体表现了渔夫生活中的哪些内容?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4分)

(2)第二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试简析。(4分)

(1)饮酒、垂钓、赏景,塑造;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官场)、隐居江湖(独钓寒江)的渔夫形象。(评分说明:三要点,每点一分,具体内容体现在,醉醒更无时节,白天“绿蓑青笠”,“披霜冲雪”垂钓,晚上悠闲看新月,看孤鸿明灭;渔夫形象答到大致意义即可,一分。)

(2)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描绘了晚烟笼罩的江面景色,钓船悠悠,塞雁与海鸥在天空自由飞翔,篓中鱼儿活蹦乱跳,渔夫满载而归等景象,(2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1分)(评分说明:分析占2分,必须要有简单的景色描绘分析。答其他手法的酌情给分。)

相关专题 渔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