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

baidashop201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baidashop2013”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共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心得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重要性、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新的教学策略一旦得到关注并运用,就必然引发一场传统和创新的碰撞、思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和徘徊:强调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有没有滋生的土壤?如何看待和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的确,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是两个相对对立的名词,但它们并不矛盾。老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辩证地阐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学源于思,思又引出学。从这一角度看,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应该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共同体,它们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在处理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时,一些重要的行为准则应铭记于心。

一、屏蔽两种现象

(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看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两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既能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小组合作出现“三重三轻”的空壳式现象,即重“形”轻“质”,重“面”轻“点”,重“同”轻“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与角色互赖的失衡:

1、时间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完整的观点,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赖的“失衡”

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事实上,学困生在此过程中仅仅扮演了“听众”角色,他们既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后果,这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会不断地、人为地“制造”出新的学困生。

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极端化”和“空壳化”的道路。教师要真正屏蔽这两种普遍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

二、融合两种方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一)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二)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1、在合作操作中思考

我们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又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2、在合作研讨中思考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为思想提供了碰撞和交融的平台,而这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样要以独立思考做基础。

三、关注两种群体

(一)关注优势群体

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

(二)关注弱势群体

1、在合作学习前要让困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下来,这样就使他们克服了“表达”上的障碍,进而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

2、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是指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人也不落下。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以弱势群体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学习活动中某一方面不及他人或发展缓慢的同学,并不代表他们处处都比别人差。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合作探究的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但十分重要的任务交给弱势群体,使他们成为合作的“焦点”或“主角”,以获得愉悦的、成功的心理体验。

总之,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教师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而要将独立融合于合作学习之中,让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2:《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学习心得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学习心得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第一章是讨论教学中如何围绕发展学生思维的核心目标,推动思维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新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都知道一节好的课不只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新颖、多巧妙,更重要的是看这些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形式等在学生身上所起到的作用,即学生的思维是否“活”了起来。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通过学习这章内容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值得尝试:

一、要创新。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把新大纲精神、新教改精神、新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再加强求异、质疑、合作的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二、要求异。所谓求异,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学生回答问题千篇 一律,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我想归纳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尤其是思维水平中下的学生,容易拘泥于简单的模仿,使得课堂上出现第一个学生的话具有定向作用的现象。

(二)教师在教学前以参考资料为依据定了“谱”,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谱”内展开固定式的思维。长此以往,当然会使学生思维呆板、僵化。要改变这种呆板、僵化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在训练学生求同思维的时候,更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性的思维。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应注重创设提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思考问题时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寻找出不同的答案,使思维过程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要质疑。所谓质疑,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求异思维,是读者对作者的见解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评价。学生学习应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书上写的,教师教的,并非绝对无误。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

(二)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质疑。

(三)耐心解疑,同时也鼓励学生一起解疑。

要允许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地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篇3: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1

一、屏蔽两种现象

(一)合作学习的“极端化”走向

1、在时间上--因“合”废“思”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气氛,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的思考时间,就要求学生聚到一起讨论,这种“蜻蜓点水”、“一蹴而就”式的合作学习,必然导致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无见解可交流,无问题可质疑,无规律可发现,无方法可创新,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固有的生命力。

2、在空间上--因“合”限“思”

许多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时尚”,不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不论学生的实际需求怎样,不论是不是知识的重点难点,都将“合作学习”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种不讲原则的、毫无价值的合作学习占用了课堂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由此看来,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两方面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既能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又能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的“空壳式”走向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对立与分离,导致了小组合作出现“三重三轻”的空壳式现象,即重“形”轻“质”,重“面”轻“点”,重“同”轻“异”,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与角色互赖的失衡:

1、时间安排的“失衡”

一般情况下,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一些时间,反之则少给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不充足,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来不及形成完整的观点,甚至合作刚刚开始,就被教师打断而进行其它内容,这样,学生既没有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又没有实现观点上的认同与整合,更没有做到结论上的再思考和再升华。这种“形同虚设”的合作学习,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角色互赖的“失衡”

积极的角色互赖,要求每个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要承担互补和关联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互动中促进、帮助,最终获得成功。而深入课堂仔细考察,许多小组参与的机会往往被“好学生”所包揽,他们堂而皇之地充当了学困生的代言者,而那些困难学生因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只得言听计从,致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事实上,学困生在此过程中仅仅扮演了“听众”角色,他们既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也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后果,这不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也会不断地、人为地“制造”出新的学困生。

细细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把独立思考从合作学习中剥离出来,甚至对立起来,使合作学习徒有其形而不具其神,走上了“极端化”和“空壳化”的道路。教师要真正屏蔽这两种普遍现象,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尝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独立思考的质量,从而为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凭借,使两者在对立中实现互补,达到平衡。

二、融合两种方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一)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二)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1、在合作操作中思考

我们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又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2、在合作研讨中思考

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也为思想提供了碰撞和交融的平台,而这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样要以独立思考做基础。

三、关注两种群体

(一)关注优势群体

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以至于还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小组合作交流也是学习,只有作好准备,才能有高质量的发言。

(二)关注弱势群体

1、在合作学习前要让困难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下来,这样就使他们克服了“表达”上的障碍,进而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

2、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式。这种方式是指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一人也不落下。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3、以弱势群体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学习活动中某一方面不及他人或发展缓慢的同学,并不代表他们处处都比别人差。因此数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合作探究的目标要求,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但十分重要的任务交给弱势群体,使他们成为合作的“焦点”或“主角”,以获得愉悦的、成功的心理体验。

总之,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教师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而要将独立融合于合作学习之中,让它们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2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第一章是讨论教学中如何围绕发展学生思维的核心目标,推动思维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新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都知道一节好的课不只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新颖、多巧妙,更重要的是看这些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形式等在学生身上所起到的作用,即学生的思维是否“活”了起来。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通过学习这章内容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值得尝试:

一、要创新。

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把新大纲精神、新教改精神、新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就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再加强求异、质疑、合作的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二、要求异。

所谓求异,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学生回答问题千篇 一律,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我想归纳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尤其是思维水平中下的学生,容易拘泥于简单的模仿,使得课堂上出现第一个学生的话具有定向作用的现象。

(二)教师在教学前以参考资料为依据定了“谱”,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谱”内展开固定式的思维。长此以往,当然会使学生思维呆板、僵化。要改变这种呆板、僵化的思维,教师就必须在训练学生求同思维的时候,更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性的思维。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应注重创设提问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思考问题时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寻找出不同的答案,使思维过程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要质疑。所谓质疑,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求异思维,是读者对作者的见解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评价。学生学习应是一种主动求知的过程。书上写的',教师教的,并非绝对无误。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

(二)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质疑。

(三)耐心解疑,同时也鼓励学生一起解疑。

要允许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地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3

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1.调查中发现课前自学阶段和课中互学阶段的调查从中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一方面由于校所收学生大多数为农村孩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家长普遍存大对教育不重视,对孩子学习不关心的倾向,致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全凭自觉,而这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自律能力的发展仍处于波动时期,仍具有不稳定性,所有不少同学未能形成在课外自学的习惯。

2.通过学生的个别谈话,我们也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同学的家长对于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知之不多,甚至知之绝少。所以不少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因得不到家长的及时帮助,反而受到家长的严格督促和监督,致使不少同学的知识难点因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致使难点累加,学习兴趣衰落,信心大失,以致形成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仍因家长的家庭教育不能根据学生的性格施以正确的引导,致使不少性格内向的同学因成绩的下滑而渐次变得沉默少语,所以在课堂活动中仍有少半数的同学不能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之中。

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与学生的互助网络,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课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课堂的倾向太过严重。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不少教师在政史类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的时间占到整个课堂时间的百分之九十,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说是太少的。所以学生并不是不想独立思考,而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所有学生的发展。这一点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倾向:一是教师的教学过分的突出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点之外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过程体验的软性知识与能力的强化。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分关注学优生,而忽视了集体中的合格生与奋进生的发展。

3、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得力。这一点我想是学生未能形成独立思考学习习惯的主要原因。因为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学生形成正确习惯的主要保障。

(三)学生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无论在课前自学,还是在课中互学,或者是课后帮学,除了上述的两方面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学校的管理。我们不要说学生的自觉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我们教师的自学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要想形成正确的习惯,是离不开行之有效地常规纪律约束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在严格而明确的管理体制下方能形成正确的教与学的习惯。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数学课堂。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合作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创设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

1、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内容,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2、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涵。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探究的内容。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理分工、机制建立及有效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性别等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但这种分组形式不宜在每一次分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同时,还应该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等动态地编排小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获得小组总体效果。

2、建立机制。

首先,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仅要为本小组的活动献计献策,同时也要努力使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易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小组整体的荣誉和成功有责任。

3、适时引导。

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还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四、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要合作基础上的,在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依据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或交流意见,这样学生合作学习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篇4:《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数学课堂。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合作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创设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

1、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内容,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2、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涵。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探究的内容。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理分工、机制建立及有效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性别等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但这种分组形式不宜在每一次分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同时,还应该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等动态地编排小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获得小组总体效果。

2、建立机制。

首先,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仅要为本小组的活动献计献策,同时也要努力使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易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小组整体的荣誉和成功有责任。

3、适时引导。

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还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四、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要合作基础上的,在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依据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或交流意见,这样学生合作学习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篇5:《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

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1.调查中发现课前自学阶段和课中互学阶段的调查从中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一方面由于校所收学生大多数为农村孩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家长普遍存大对教育不重视,对孩子学习不关心的倾向,致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全凭自觉,而这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自律能力的发展仍处于波动时期,仍具有不稳定性,所有不少同学未能形成在课外自学的习惯。

2.通过学生的个别谈话,我们也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同学的家长对于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知之不多,甚至知之绝少。所以不少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因得不到家长的及时帮助,反而受到家长的严格督促和监督,致使不少同学的知识难点因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致使难点累加,学习兴趣衰落,信心大失,以致形成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仍因家长的家庭教育不能根据学生的性格施以正确的引导,致使不少性格内向的同学因成绩的下滑而渐次变得沉默少语,所以在课堂活动中仍有少半数的同学不能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之中。

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与学生的互助网络,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课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课堂的倾向太过严重。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不少教师在政史类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的时间占到整个课堂时间的百分之九十,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说是太少的。所以学生并不是不想独立思考,而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所有学生的发展。这一点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倾向:一是教师的教学过分的突出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点之外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过程体验的软性知识与能力的强化。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分关注学优生,而忽视了集体中的合格生与奋进生的发展。

3、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得力。这一点我想是学生未能形成独立思考学习习惯的主要原因。因为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学生形成正确习惯的主要保障。

(三)学生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无论在课前自学,还是在课中互学,或者是课后帮学,除了上述的两方面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学校的管理。我们不要说学生的自觉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我们教师的自学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要想形成正确的习惯,是离不开行之有效地常规纪律约束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在严格而明确的管理体制下方能形成正确的教与学的习惯。

篇6:《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前在“课改课”中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在人人参与、团结互助、激烈讨论、思维碰撞中,时常能使课堂生成出许多让人惊喜的效果,进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有效的升华。

但合作学习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实施合作学习是要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因为没有独立思考的“蓄势”,就不会有合作学习的“迸发”。目前不少老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盲目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老师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充分阅读思考,大部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而多数学生只是随声附和、浑水摸鱼;有的老师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动辄安排小组讨论,一堂课下来,表面热闹非凡,实际收效甚微;也有的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了就匆匆收场,达不到真正的合作学习的目的。以上种种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正确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学生只有在进行独立思考有了疑问后,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解惑的欲望。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由分歧,争论、辩解到达成共识这一过程中,才能有认识上的提高。否则时时合作、时时探究,就会使学生产生倦怠、依赖心理,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便会大大削减,不利于其以后的发展。

篇7: 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转眼间已经工作四年了,班主任也带好一届了,自认为很认真工作,但总觉的跟不上教学的变化,静下来想一想,自己平时只顾忙于一些琐碎的工作,却发现自己好久没有读书,也使得自己的理论知识很贫乏,跟不上教学理念的脚步。因为之前就有做过有关合作学习的尝试,趁着学校安排我做一次有关合作学习的分享,于是我选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这本书。看完之后自己还真是有些启发。

合作学习是我们这几年经常提到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难以掌控,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合作徒具其形、学生合作不充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强等等。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真正领会合作学习的思想内涵,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本书就告诉我们该怎样做,每一个环节注意什么等。现在想想那时只是知道它的“形”,很少了解它的内在,现系统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当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尝试,采用到一些书中提到的策略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感受。

一、异质分组,明确分工

分组是学生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以往的理论和经验上讲,异质的成员一般会对同一个事物持不同的观点,不同观点的汇聚有利于需要发散思维的任务的完成,有利于成员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和对事物形成更全面的认识。无论学生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把他们看作一座宝藏,都可以为其他人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观点,起到促进性的作用。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起好组名,组长一名即主持人,我把他称为1号,其次是组员,分别是2-4号。1号负责组织工作;2号负责协调、记录工作。3号负责声音、时间控制;4号观察员。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过一段时间角色要进行轮换,学生既要认真完成自己现任工作,又要轮换角色,使自己适应不同的工作,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请不同小组的同一号学生发言。这样做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促进共同发展。

二、确定内容,提出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安排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内容的有效性。教学中我大都会在关键处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适合展开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采用TAI(小组辅助教学法)合作模式,我要安排好合作的任务、合作的.时间、小组组织决策、互赖方式和个人责任等的设计。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再进行汇报交流。为提高学习效率,我要求组长在组织学习时,让每个组员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根据问题,其他学员来解决。如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1号质疑,2号解疑,3号补充,4号总结。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及时指导,学后质疑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促进者、设计者和协调者等多个角色。具体地说,教师在旁指导时要注意,只有在学生向自己求助或教师看到小组没有能力解决问题时,才给予帮助。分为几个层次:

(1)在重要环节时唤起学生注意;

(2)以询问的方式提示学生问题所在,并让他们想办法解决;

(3)建议他们去看有利的资源;

(4)必要时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

进行干预时,教师应试学生的实际能力与问题之间的差距而定。看到合作冷场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激活学生的思维,。小组交流时,要鼓励学生的大胆表达,交流完毕后,2号组员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组长,准备在全班学习时进行交流。

四、课上监控,课后反思

监控可以由教师和小组中特定的观察员来负责,两者各有千秋。教师做观察员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任务完成的情况,也可以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有效而必要的干预;而组员担任观察员时,当他看到组员不好的行为并告诉他时,也提示他“我下次一定要做到……”。我在课堂里采用的就是教师监控和学生监控两者相结合。在合作学习后一般我们都是教师做简单评价后就结束了,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反思。反思的主体是学生,反思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做了社么”“效果怎样”“如何改进”三个关键点进行。

五、评价方法,评价效果

评价的方法有测验、个人和小组项目、问卷调查等,对于我所带的学生要参加对口单招的考试所以我一般采用的是测验,有一次在合作学习完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回去遍写两道题,我把学生编写的题目收集起来,选编成本章的测验题进行测验。这样评价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有一个学生就用了我们徐州市出租车的收费问题编了一道题,说明学生对于这样的评价方式自愿认真参与。

当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应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多样,我更赞同基于全组评价、基于个人的评价和小组与个人结合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不单单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样能体现“人人成功”的理念,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可以积分换取小礼物,享受合作成功的快乐。

读过这本书,我才发觉过去的课堂中,虽然也有合作,但那只是浅层次的讨论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读过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现代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不应该盲目跟其形,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受益与这本书,在课堂上使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时,让我的课堂更“踏实”、更“完善”。

篇8:读书心得合作

读书心得合作范文1:小组合作的读书心得

小组讨论、学生合作学习是生命化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起初我认为小组讨论只是生命化课堂应该有的一个部分,至于什么时候该讨论、如何讨论、讨论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并没有深入的认识。经过几次备课,在组内与同事讨论,教研员的建议,以及听别的老师上课,我发现小组讨论不仅仅只是安排了那么几分钟,让学生四个人转在一起,然后象征性举手回答几个问题那么简单。我觉得在真正的教学中小组讨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小组内优生的优势,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小组合作需要一个民主的、能够共同进步的小组。提倡“异质分组”即: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将学生按优,良,中,差划分。 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如:在单词学习时,老师应尽量放权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讨论自学单词,相互纠正发音,让记得快的学生介绍他的记忆方法,帮助弱生实现有效记忆。因为他们的行为是主动的,学习是在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记忆深刻,学习效率高。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共同提高。

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老师课堂上出现的口头上“Give you five minutes ,please discuss it in your groups。”实际上只给了学生50几秒的讨论时间的做法,在课堂上是屡见不鲜的。 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备课时,我们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和预测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使学生有实实在在学习的过程。学生花一小时合作探究出的知识远远比教师一分钟讲破更有意义。因为它用“How to learn”代替了“What to learn”,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做学生学习的推手。合作学习作为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己渗透了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合作学习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灵活地驾驭这种教学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恰当地运用在学习的重、难点上,注重对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是组织者、倾听者,引导者、点拨者……。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同时,对学生有创造性的建议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永远充满对知识探求的欲望,永远具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合作中寻求快乐,在合作中不断进步。

读书心得合作范文2:《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的读书心得

为适应新课改,闲暇时间我拜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一书,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自己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就是众多新方式中的一种。由于合作学习具有形式新颖、方法灵活、功效全面、适用面广等特点,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越来越多的教师正积极地投身其中,进行实践探索,寻找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通过反复的观摩和实践反思,我认为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取得合作学习的实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必须做好如下三个层面的工作:

首先、应做好合作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合作学习无论是其组织形式,还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意义的指导,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尤为必要。

1分组。首先,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性别、性格、学业水平、生活背景等方面因素,按照“组内互异,组间均衡”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每组4人左右为宜)。以保证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当然,为了让每个成员能够与更多的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这种组合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各小组的成员应定期进行平行互换,重新组合。

2指导:由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大多数人都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较差。因而事先对他们进行合作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很有必要。甚至在正式的课堂合作学习实施之前,可选择相关内容,专门设计有关合作学习案例,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以达到训练技能,培养合作意识的目的。

第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尽管合作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更加强调的是学生这个主体的自主性发展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相反,教师要通过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与他们进行交流、合作、互动,充分发挥协调、评价、激励等职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获得发展。

第三、 合作学习后的整理、反思、总结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创设合作学习情境,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主要特征,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培养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的社会品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方法。因此,每次合作学习后,教师都要对本节课中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的表现进行记录整理,以期通过长期的观察记载,对每位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状况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学。

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无多少可事先借鉴的案例。同时,由于合作学习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合作学习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学过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就可能大不相同。教师无法通过有限的几次合作学习教学尝试,来形成一种能够普遍使用的方法。因此,每次课后,教师都要结合本节课的实施,通过对教学中合作学习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操作过程的安排、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的理性分析,重新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认真剖析不足之处,重新规划设计,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进行实践。只有这样不断地“实践——反思——再实践”,才能真正把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真谛,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能力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读书心得合作范文3:《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为了从理论层次研究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我认真研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伍新春 管琳 著),结合我市我校正在进行的学讲方式,我从中发现了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诸多理论支持与实践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我对于学讲计划的认识,对于小组合作有效性提高的可操作性的信心。

学讲方式在我校的进行之中,首先呈现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小组合作的低效、无效。曾几何时,我一直从教师的设计目标与小组组员的行为方面去考虑,拜读了《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之后,才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的方式需要我们用综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从教师与学生双角度运用系统优化的方面去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需要对学讲方式课堂深入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绝不是教师一时说说,而需要教心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充分准备。明确分组方法、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评价各个阶段的方法与细节,从各个环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并不只是对于教材知识的掌握,恰当的社会技能是才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学生一生中需要用到很多社会技能,从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小组合作中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展示、质疑、倾听、学习等,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社会技能目标,学业目标的达成需要评价,社会技能目标实现程度也需要评价,对于教师需要确定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社会技能目标,并加以教授、培训、鼓励、观察、评价。

2、自我反思可以使我们发现以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经验及教训,教师需要积累事实材料,加强自我评估,并多与同仁们交流。俗话说当事者迷,我们在学讲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存在许多问题,很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并不是教师一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可以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和同行交流,从讨论与实践中深挖问题与解决问题。备课组内可以相互听课、评课,以便从一些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课堂,通过集备备课式的反思,去发现个人课堂上存在的一些小问题。

3、《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概念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即现在还够不到但是近期最有可能够的到的区域。即是让学生有希望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其信心与动力,而非是设定一个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目标过低则学生形不成合作,不需要合作,不需要思考,形不成学生能力的提高,而能力过高,则让部分学生妄自菲薄失去进取的信心。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发解,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合适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看得见、够不到,而稍加努力就可以够得到,这样的目标既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又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认识的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发展。孩子们在教师的帮助下跨越了最近发展区,将潜在发展水平变成了现实发展水平。

这要求我们在目标设定、任务选择、材料准备上要考虑到每组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学习的规律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引发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

4、我们现在运用的学讲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基于STDA,综合TGT、拼图法、TAI、CIRC,大多采用小组讨论与三步采访法、内-外圈等方法相结合,为了保证STAD的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STAD的基本环节还是必不可少的,诸如作业单、答案单、测试题、观察纸、记分纸,对于这些基本环节可能存在的细节问题,要及时的想到、做到、解决到。

5、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任务的设计无疑是提高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核心内容,教师在设计合作任务时,需要充分了解学情、教情,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研读教材,并分析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兴趣点与教材知识的契合之处,要做到有的放矢。

(1)认真研究教材,寻找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之处,从而确认突破口,将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设计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任务;

(2)深入了解学生,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学生感兴趣的点,从而设计出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同时要使各个子任务之间要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构成梯度难易度。使学习内容形成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

6、小组合作学习要本着“以个体化努力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核心,以适度竞争促发展”,故而无论对于小组的学习目标,还是社会技能目标,其评测标准应该运用标准能照评价,偶尔佐以常模参照评价,要使小组内的成功机会人人均等,要更多的体现合作以致共同进步,减少竞争的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都能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进来最大可能的提高学生学习及合作的积极性。

篇9:合作课堂读书心得

这本书是天河区华阳小学的校长周玉娥老师介绍生本教育理念的,在书的封面写着“以学生为本,一切相信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灵性,开辟素质教育新路径。”这也是生本教育理念的精华所在,以前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太片面,今天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谓“生本”,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对传统的课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学生推向了讲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宰着。

咱们学校也在进行着课堂改革,老师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些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前段时间听了张艳老师的课,对我触动很大,课堂上学生分工明确,小组汇报有条不紊,秩序井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老师课堂上是轻松的,一节课张老师始终面带微笑,静静地倾听,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较好的控制好课堂时间。

如果一直走下去,我们的孩子也会像何建芬老师的学生一样,从课内到课外,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厚积薄发。在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校长指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根本路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王坦在《合作学习》一书中也提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在可能的范围内成为强者。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小组的构建,如何使小组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且拥有集体荣辱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

以前曾单纯的认为只要面对面围坐在一起就是小组合作。从开学到现在有些班级已经开始恢复到原来的座位,因为以圆桌形式的围坐,教室里看起来很乱,另外,由于面对面孩子们交流的机会多起来了,这就使得乱说话现象较为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在合作的前期,乱是正常的现象,华阳小学的老师们也是在混乱中一步步走过的,记得从网上看过三年级学生的生本课堂,也是乱哄哄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组合作会逐步走向有序。

“无论哪一种学习,其本质都是生命的呼唤,人自身的创新”。在数学课堂上,本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体验中提炼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新课改的理念。在这段时间内,我能也在一直践行者这个理念。

课堂上学生大胆发言的多了,但是每次回答问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许多老师也有同感,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耐住性子,静静的等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短的课堂40分钟,需要我们去精心设计学习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深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每道题目的设计意图。记得前段时间听谷老师的课,课前谷老师说,这节课也没有课件,听起来应该没有意思。但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思路清晰,老师引导到位,对每道题目进行了深入分析,学生每做一道题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而且注意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这完全得益于老师课前的精心准备。

“生本教育”其实离我们很近。

合作课堂读书心得(2):

小组讨论、学生合作学习是生命化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起初我认为小组讨论只是生命化课堂应该有的一个部分,至于什么时候该讨论、如何讨论、讨论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并没有深入的认识。经过几次备课,在组内与同事讨论,教研员的建议,以及听别的老师上课,我发现小组讨论不仅仅只是安排了那么几分钟,让学生四个人转在一起,然后象征性举手回答几个问题那么简单。我觉得在真正的教学中小组讨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小组内优生的优势,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小组合作需要一个民主的、能够共同进步的小组。提倡“异质分组”即:在进行小组划分时,将学生按优,良,中,差划分。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如:在单词学习时,老师应尽量放权给学生,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讨论自学单词,相互纠正发音,让记得快的学生介绍他的记忆方法,帮助弱生实现有效记忆。因为他们的行为是主动的,学习是在一种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因此,记忆深刻,学习效率高。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共同提高。

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老师课堂上出现的口头上“give you five minutes,please discuss it in your groups。”实际上只给了学生50几秒的讨论时间的做法,在课堂上是屡见不鲜的。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种形式。备课时,我们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和预测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使学生有实实在在学习的过程。学生花一小时合作探究出的知识远远比教师一分钟讲破更有意义。因为它用“how to learn”代替了“what to learn”,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做学生学习的推手。合作学习作为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己渗透了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合作学习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灵活地驾驭这种教学方式,将小组合作学习恰当地运用在学习的重、难点上,注重对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中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是组织者、倾听者,引导者、点拨者……。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同时,对学生有创造性的建议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永远充满对知识探求的欲望,永远具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在合作中寻求快乐,在合作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