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高一

笔记打分巡视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笔记打分巡视组”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高一(共1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高一

我合上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我对居里夫人一生的丰功伟绩和她的精神与品质敬佩不已,另外,书中还有许多人物令我印象深刻,有皮埃尔、梅乐内夫人、艾莱娜、艾娃、贝克莱尔等等,他们是居里夫人这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这本书讲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她于1867年11月生于波兰首都华沙,6岁时进入私立寄宿学校读书,16岁时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24岁时赴巴黎大学求学,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学士学位考试,1895年与皮埃尔结婚,18与皮埃尔在贝克莱尔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发现了一个新元素“镭”,她一生共被7个国家授予24次奖金和奖章,并担任过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还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享年67岁,这使科学界又坠落了一颗明星。

居里夫人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磨难与坎坷,尤其是19世界大战爆发,许多人都去其他国家逃难了,可她却毅然的决定留下,与其他巴黎居民一起为胜利欢呼,为失败沮丧。而令她担心的是,巴黎如果被德国占领,她就会与女儿长久分别,但她却依然忠于职守,这种坚定、刚毅、顽强的性格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令人钦佩。

而居里夫人一生获得了如此之多的成就,但她却视名利如粪土,将奖金全部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并把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当今社会中是非常缺少的,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居里夫人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对放射性的研究中去,据说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这可以看出居里夫人那远大执着的追求。

玛丽·居里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在学习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是我经常会灰心丧气,半途而废,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而不是去想办法克服、解决它,因此使错题、难题越积越多,把一个小困难积成了一个大困难,所以更不容易克服了,如果用我的困难与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作比较,那我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可是居里夫人去在如此棘手的问题面前,坚持不懈,决不放弃,最终使困难得以解决,那我的困难为什么就不能得以解决呢?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考验我们的困难,只要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坚持不懈的精神,那我想这个问题终究会被克服。而大家尊敬和尊重居里夫人,并不是因为她一生所获得的成就,而是她那宝贵的品质,她一生淡泊名利,从不攀比炫耀,可我们每当获得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便会沾沾自喜,向家人、朋友大肆炫耀,如果这样的话,时间长了,大家都会对你产生厌恶,所以如果想做一个成功的人,那么品质一定是最关键的。

居里夫人的这些品质与精神能全部在她一个人中体现,是非常难得的,正像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写道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篇2:居里夫人传读后感高一

居里夫人身为一个伟人,在她在世的时候就享有盛誉,然而,正如她淡泊的心一样,无论在生命中的什么时候,她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也是很淡泊的,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简朴。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由此可见,他们的家,是多么的简陋。而居里夫人,也从没想过要改变这种简陋。

而后来,即便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不“大方”。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所以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这种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或许很难想象,也很难理解,但这恰恰证明了居里夫人是多么的简朴,甚至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抠”的地步吧,读后感《居里夫人传》读后感500字》。

面对这么简朴的居里夫人,你能够想象她是什么打扮吗?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一位赤足坐在房前石板上的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可是让这位记者大跌眼镜的是,这位妇人,就是居里夫人。由此看来,居里夫人的确是与众不同,或许她是不拘小节吧。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她对仪表的华丽可以说是一点也不重视,在她的心中,只有她的实验,只有她的研究。也许,对科学热爱到了极点的人都是这样吧,你知道吗,据说爱因斯坦穿鞋子,从不穿袜子。在他看来,穿鞋还穿袜子,实在是不必之举。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纸醉金迷中迷失自我,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生活奢侈,甚至许多富翁的生活可以说是极尽奢华之能。勤俭节约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曾几何时,我们也迷失了。

是的,我们应该向居里夫人学习,重拾美德,过简朴的生活,而不是在纸醉金迷中走向消亡。

篇3: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同学那儿借到一本《居里夫人传》,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居里夫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科学家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勤奋的一生给我深刻的启示。

居里夫人生长在波兰的亡国时期。她以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中学,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不得不去当家庭老师,以换取深造的学费。她到法国进入大学后,一个住单身宿舍,经常以干面包充饥,以致引起严重贫血而昏晕过去。在提炼震动世界的“镭”的过程中,长年累月在潮湿的木板房里工作。为了提取一克纯镭,她竟在大锅前煮了一百多吨沥青。后来,居里不幸因车祸死亡,她忍爱了巨大的悲痛,继续实验。她终于一个侨居异国的波兰女子的身份登上了大学讲坛,为她祖国赢得了荣誉,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代许多青年想有居里夫人的才能,羡慕居里夫的荣誉,却不曾想过这些是从何而来的?居里夫人的经历告诉人们,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都是从斗争甚至牺牲中获得的,而美好的将来也要以同样的方法去创造。我们的国家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的祖国正进行四化建设,是多么需要许许多多像居里夫人那样,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啊!

科学的道路是崎岖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险的人,才能攀登上光辉的顶点。居里夫人以超人的毅力,执着的追求,使好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顶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她的一生对我们的启示是: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她对祖国深沉的爱,这是她排出万难、努力奋进的力量源泉。

无数人的生命构成了一部人类的文明史。我们如今的现代化生活实际是躺在前人奉献上的“坐享其成”。我们不忘记,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奉献,牛顿“三大定律”的奉献,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奉献,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奉献。可是现在有些人却认为奉献是愚蠢的只有“多捞多得”似乎才是生命的价值,实质上是把生命的价值与金钱划等号,他们的精神是空虚的,生活是苍白的,生命是毫无价值的。

这本书使我懂得:每个有志气的青少年,都应该像居里夫人那样,做一个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斗士,为祖国美好的前程,为人类的未来献身,这才是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

篇4: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居里夫人,她是一位有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她不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第一位获得两项诺贝尔奖人。并且分离了镭和钋等元素,还利用这些元素的辐射来治疗疾病。在世界大战期间,她的这项技术,在伤员治疗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曾经受到美国总统的接见,接受过很多的荣誉。

居里夫人和她丈夫皮埃尔・居里工作的环境很艰苦,没有自己单独的实验室,就在一个废弃的木棚里做实验,木棚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天窗,而且多处裂痕,一下雨就会漏水。木棚里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是炉子旁热一点。木棚里所有的仪器都是他们自己买的,经济条件也十分拮据。因为在木棚里做化学实验会产生毒气,所以,他们只好把化学实验搬到院子里去做。他们就是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拼命地干着,不断地做实验,失败了重来。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取得了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居里夫人的这种勇敢的精神让我很感动。对照着我自己,觉得很惭愧。当我有了一个理想时,开始时信心满满很自信地去做,想让自己的理想成为现实,可是当一碰到困难,要历经磨难时,我就放弃了,不想去努力了,自己当前的理想就成为泡影了,又有了其它的理想,但是遇到困难又放弃了。这样的我真的'不好,老是换自己的理想,不能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所以到现在都没有真正地、很好地完成一个目标。如果那些科学家都和我一样怕吃苦,不坚持到底,那么社会都不会前进了,现在的许多发明创造都不存在了。从居里夫人的身上我学到刻苦的精神,不怕艰难。现在我是一个小学生,正在学知识的时候,当前的目标和理想就是要学好本领,掌握基本知识,将来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才能成为像居里夫人一样的科学家。当然在学习的期间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有许多拦路虎,这时我就不能为了一点苦就放弃,要坚持下来,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篇5: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通过《居里夫人传》我认识了一位影响过世界进程的伟大女性――居里夫人。她16岁以第一名的成绩在波兰读完中学。随后她靠做家教积攒的钱去法国留学。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取得物理和数学学位,成为巴黎大学的第一个女教授。她因为发现并提炼出镭而在19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

居里夫人的一生是不平凡的,而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她对事业的执着、坚毅、吃苦耐劳,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取得成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是多么渴望像居里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以前有些东西看的时候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放下书本,没过几天,那点所谓的“激情”便十有八九挥发掉了。但这一次我明白了:成功的秘诀人人都懂,问题在于真正能身体力行,只有持之以恒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我相信居里夫人的精神,时刻都会激励我不断奋发,走向成功。

篇6: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最近看完了《居里夫人传》,是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写的。心里充满着对伟人的敬仰和崇拜,而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她对事业的执着、坚毅、吃苦耐劳,对自己悭吝,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原以为她这种品德和精神吸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里才会存在,可她在近百年以前的所作所为,都让我汗颜。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进行过什么 “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_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读罢一书,心里涌现出李清照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我的努力还很不够,我的目标还很遥远,我的路还很长,而我的时间不多。

篇7: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当我读完名人传记中的《居里夫人》一篇时,心理不仅受到了强大的震撼,而且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居里夫人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她的一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的探索当中,她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和诺贝尔化学奖,她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两度荣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整本书对我触动最大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十分喜欢读书那一章的内容。书中讲述了这位女科学家小的时候很喜欢读书,便和姐姐一起玩读字卡的游戏,从中认识了许多生字,得到了父亲的赞赏。但是之后她经常去抢姐姐看的书,闹得姐姐没法做作业,于是父亲递给居里夫人一张姐姐的试卷,让她解答,可她一道题都不会做。居里夫人这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知道不管自己懂得多少知识,都是不够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做人一定要谦虚。后来她再也不去打扰姐姐了,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看书,从不受任何干扰,把书当成了自己的良师益友。

知识是学无止境的,我们要想向居里夫人那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从小付出很多努力和时间,严格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篇8:《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居里夫人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她犹如一颗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划过科学的星空,留下永久的光耀。”封面的文字震撼着我,在这个寒假,出于对居里夫人这个传奇名字的好奇,我仔细阅读了《居里夫人传》一书。

从书中,我知道:居里夫人原名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是法国物理学家,探究放射性现象,发现了镭、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书中讲述的是居里夫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作者艾芙?居里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她的母亲在科学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与她崇高的品质、她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她的处事态度分不开,在不知不觉中,这些也影响着作为女儿的作者自己。合上书页,我觉得居里夫人对困苦灾难的忍耐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荡涤着我的心灵,如同一股催我奋发的力量,指引我向前、向前。

书中说:“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时候,幸福也会轻而易举的击败一个人。承受幸福,是要珍视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淀其中,如同面对一坛陈年老酒,一饮而尽往往会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细品慢咂,才会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说得真是精彩极了,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承受,对疾病、痛苦、压力的承受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毅力、勇往直前的果敢;对幸福、荣誉、赞美的承受需要的是不骄不躁的平和,孜孜进取的行动。在生活中,我们会告诫自己要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可又有几个在荣誉和赞美面前不会骄傲自满呢!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话语称起来不重,但稍有不慎,便会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当然,也要训练自己,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话扎伤。”是呀,平时生活中,我们的很多伤心、难过不就是因为太在乎了吗?原来,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全书读完,很多发人深思的精彩语句仍在脑中萦绕,有一句话,最为清晰,“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多么有力的话语!我相信,只要我们像居里夫人一样,对任何困难都不屈服,一定会取得收获!取得成功!取得成就!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人梦想成为一名星光绚烂的舞者,有人梦想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有人梦想成为一名优雅浪漫的音乐家,而我梦想成为中国大地上一朵静静吐芳的野花。

春风吹过的地方,我开成了一朵淡紫色的野花在崖缝,在路旁,在山涧,随处安身。我不想和桃李争艳,也不愿与玫瑰争香,只是想悄悄的为春光添一缕香,增一分色。我安静的混在野草里,站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里默默的微笑,我的存在,虽然不如菊花般傲霜斗雪,不如水仙般婀娜多姿,不如牡丹般华贵大气。但是我将以我特有的色彩装点着大地山川,以我淡雅朴实的芬芳,在天地间添一丝淡淡的清气。

即使没有艳丽的外表,没有诱人的芳香,但我一定会顽强的生长着、开放着,和大地一起迎接风雨的洗礼,共享阳光的温馨。

当狂风吹过,暴雨淋过,娇艳的月季低下了头,美丽的喇叭花闭紧了嘴,高大的美人焦也变得没精打采时,我想,我一定会紧紧的拉住身边的每一根小草,同它们一块儿齐心合力的抵御风雨的欺凌,勇敢地迎接每一场挑战!

我的梦想就是做一朵开放在中国大地上的野花,一朵不怕风,不怕雨,不惧日,不惧霜的野花,随处扎根、生长、开花,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默默的发芽,绽青,吐芳。我不求有人赞赏。当黑夜降临,人们沉醉在灯红酒绿里时,我愿意为孤寂的露珠敞开心门;当第一缕晨曦挂上东方天际,我愿意做第一个迎接的使者;当孩子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时,我愿意做第一个给他们笑脸的人……

我还记得在哪儿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我希望自己能像这句话中的野花一样,无论沧海桑田,无论磨难重重,绝不低头,决不放弃。

美丽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我的梦想,我不要当花园里受人恩宠的玫瑰,只想做一朵默默无闻开放在中国大地上的野花,为中国的美丽添一缕香,着一抹色。

三月带着“雷锋日”来了,我们也当了一次小雷锋呢!

星期四,我早早地起了床,因为今天下午我们学校要进行一次“学雷锋”活动。

带着期待的心情,难捱的上午终于过去了,广播里响起了清脆的声音:“请五年级全体师生迅速到升旗台前集合,前往人民广场进行打扫卫生的‘学雷锋’活动。”

我们举着扫帚,提着簸箕,带着“小小劳动者”的热情,欢呼着箭一般的冲出了教室。

广场上人可真多呀!晒太阳的、放风筝的,一派和谐的景象。形状各异的绿化带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春姑娘也给它们涂上了鲜艳的颜色,红的、绿的、黄的,真漂亮!我正打算闭上眼睛,细细“品尝”新鲜的空气,忽然觉得眼前的风景似乎有那么的一点点不和谐。

是什么呢?我定睛一看,只见地面上到处都是空的饮料瓶和纸屑,黑的、白的塑料袋迎风飞扬。

虽然我很想清扫眼前那些触目可及的垃圾,可由于分配区域的不同,我被安排刷华表柱。别以为这些柱子很干净,其实有很厚一层灰呢!我左手拿刷子,右手拿抹布,“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喔喔……”我边唱边干活,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不一会儿,抹布就变成了黑色,跟泼了墨似的。

这时,钟老师提着满满一大桶水过来了。太好了,救星来了。我火箭般冲到水桶前,笑了笑说:“嘿嘿,这桶水我先用了!”说完,我把抹布扔进水里,水顿时也变得黑不溜秋的了。望着变黑了的水和变亮了的华表柱,我擦了擦额头的汗珠,开心的笑了。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夜晚我躺在床上的时候,连空气都似乎是甜的。可是,人们为什么不懂得爱惜我们生活的地方呢?是因为他(她)们觉得路边的垃圾桶是摆设吗?华表柱上为什么那么脏那么黑呢?是因为电视里整天在谈论的空气污染吗?带着疑问和疲倦,我进入了沉沉的梦乡……

篇9:《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的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她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这句名言来自于伟大的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她用自己的一生在为世界作贡献,不辞辛苦地工作着。

这个学期我选择了“她”,更读懂了“她”--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读完“她”后,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她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得,那生活中的坎坎坷坷,一次又一次得磨难和痛苦并不是一般的人所能经历和抵抗的。她苦难的童年和少女时代也带给了我无比的震撼,同样是孩子时期的她,为什么她能经历的要比我们多那么多呢?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以及父母家人得教育和呵护,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这种没有太多的约束力的教育可能不太受一些人的认同,但是作为同样还在接受教育的我,以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很好,这会让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太大的压力,让我们跟能爱上学习,而不是被破去学习,我觉得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居里夫人从小决非常的热爱学习,同样她也表现的非常出色,可是她却丝毫没有对此感到骄傲,心中仍然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追求。再如此的环境背景下还能保持这样坚定的心态,我自我感觉我要向她学习,同时也希望大家也一样,在取得成就后应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继续努力,而不应该沉迷于此,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活力去打拼属于我们的未来。

文中居里夫人和姐姐布罗尼雅间的手足之情尤为感人。姐妹俩先后资助对方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其谦让、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由联想到报章杂志上的一些社会新闻:某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争夺财产而对簿公堂,甚至大打出手。在我看来,他们真该为自己的举动而忏悔。要知道,大家是一母所生的同胞手足啊!理应好好珍惜这样的血缘亲情才对,为什么一旦牵涉到利益问题,就变得如此自私无情呢?他们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抛弃了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实在是得不偿失呐!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我真的非常羡慕玛妮雅的家庭,羡慕她与姐姐之间的那份无私真挚的亲情。

但是谁又知道,为了给姐姐筹措学费,年少的居里夫人饱尝了世态炎凉。那时侯的她才16‘7岁啊,和我相当的年纪却经历了如此我都不感想象的事情,着需要何样的精神呢,我的心理是又惊又有震撼。

可竟管如此,她那富于牺牲精神和超凡的倔强执着都统一的柔弱的躯体,却做出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科学,当日后她走上科学道路时,她表现的,是舍我其谁的坚定。在艰苦的小棚屋实验室里,用最原始的方法提炼纯镭,聪明人看来毫无前途的事情,她没有任何退缩和犹豫。在另一副瘦小的躯干里,我也看到这种奇怪的统一。鲁迅早期的小说里,也常常流露出玛妮雅信件里所有的幻灭情绪。年青的鲁迅,为了对母亲的爱而屈从于母亲对婚姻的安排;为了资助弟弟完成学业而匆忙回国;为了兄弟间不明不白的不和而一声不响地搬出原属于自己的房子。就是这样一个隐忍牺牲的人,却是最倔强的战士,她那坚定的性子和她刻苦专严精神,总算得到了回报,于187月和1898年10月,这是令居里夫妇和科学界都无法忘记的日子,居里夫妇先后发现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正是这个惊人的发现,是全世界都为之震撼,也使居里夫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但他们却不曾对盛名稍稍留意一下,而是将全身心投入到了科学之中。这个成果是让世人为之震撼的,要知道有的时候就算你付出艰辛的努力也不一定会有回报的,就如我自身而言,我于学校的推荐参加省技能竞赛,我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汗水去日日夜夜的训练,可是比赛过后我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高分,可是我努力了,我没有什么遗憾,我参与了,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我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可话又说回来谁说努力有必定就有回报呢,所以我觉得居里夫人在如此简陋的环境取得如此的成就当真是让人敬畏的,这点很值得我去学习,值得大家学习。

如今我也长大了,我也将进入社会,当读完这书后使得我对未来满是憧憬,也对自己的更加的有信心了,我坚信在不久的未来,在我的坚强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优秀的成就,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放飞我们的梦想,去迎接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吧!

篇10:《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玛妮雅在16岁的时候,就知道了补习教师的辛劳和卑屈:在雨天和冷天穿过市区,走很远的路;学生常是不听话或懒惰的,学生家长往往让人在有穿堂风的门厅里等很久。或者只是由于疏忽,到月终忘了付给应付的几个卢布,而这个教师是急需钱用,算准了在那天早晨一定能拿到的!

矛盾得很!这个“解放了的女孩”为了表示轻蔑艳冶,刚把她那极美的金栗色头发差不多齐根剪去,就暗自叹息,并且把一些动人而没有什么意义的诗句完整地抄录下来。

1886年1月1日,玛妮雅在严寒中起程,这一天是她一生中的残酷日子之一。她勇敢地向她父亲告辞,又去普沙兹尼西附近的Z 先生家当家庭教师。

她上了火车。忽然间,一种莫名的孤寂感向她袭来。

这个18岁的女孩,突然恐慌起来。玛妮雅坐在这辆笨重的把她送到异乡去的车子里,羞怯和恐怖使她颤抖。假如这个新雇主还和从前那些雇主一样,该怎么办?若是在她走了之后斯可罗多夫斯基先生患病,可怎么好?她还能再看见他不能?她是不是作了一件很蠢的事?十个、二十个令人痛苦的问题袭击着这个少女。她紧靠车窗,在茫茫的暮色中含泪凝望着在白雪下面沉沉入睡的原野向后飞驰。眼泪刚用手擦干,就又流了出来。

在1892年,一个异国女子怎么能够一个月只用40卢布在巴黎过不太难堪的生活呢?这只合三个法郎的一天,而她必须支付自己的衣、食、住、书籍、纸墨等费用,还须缴大学学费。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从来还没有一个问题是玛丽不能解决的。她有意地把分心的事都从日程中除去,不参加朋友聚会,不与别人接触。同样她断定物质生活毫不重要,认为这种生活并不存在。依据这种原则,她给自己安排一种斯巴达式的不近人情的奇趣的生活。

玛丽不承认自己会冷会饿。她不去烧那装着弯曲烟筒的火炉;在写数字和方程式的时候,她不知不觉地手指渐渐麻木,两肩也颤动起来。有一碗热汤,有一块肉,她的体力就可以恢复;但是玛丽不会做汤!

她不能用一个法郎再费半小时工夫去做肉片!她差不多没有进过肉铺,更不用说饭馆,那太贵了。一连几个星期,她只吃抹了黄油的面包,喝茶;当她想打一次牙祭的时候,她就到拉丁区的一家小饭店去吃两个鸡蛋,要不然就买一块巧克力糖,或者一个水果。

这种饮食,使几个月前离开华沙时气色很好的健壮女子很快就患了贫血。她时常由书桌前一站起来就头晕,刚刚抢到床前躺下,就人事不省。醒过来的时候,她自问为什么昏过去;她觉得自己有病,但是她对于疾病也和对于别的事情一样,极为轻视。她一点没有想到,她是因为身体虚弱而晕倒的,也没有想到她唯一的病乃是饥饿。

她不向德卢斯基夫妇夸说这种绝妙的生活办法。

每次她去看他们,他们问她烹调手艺进步如何,问她每天的食谱,她总是以单音字回答。若是她的姐夫说她气色不好,她总坚持说是因为用功过度――事实上,她也确认为这是唯一使她疲倦的原因。然用,用一个表示不关心的手势,推开这些忧虑,开始和她的外甥女玩,这是布罗妮雅的女儿,她很爱这个小孩。

可是有一天,玛丽在一个同伴面前晕倒了,那个女子赶紧跑到德意志路去。一小时后,卡西密尔登上楼梯,进了顶楼。这个青年女子,面色有点苍白,已经在读第二天的功课了。他检查他的小姨,尤其注意察看那干净的碟子和空的平底锅,在全屋子里只找到一种食物:一小包茶叶。

最后玛丽不得不说实话了:从前一天晚上起,她只啃了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她用功到清晨三点钟,睡了四小时,就到索尔本去。她回到家里,吃完剩下的小萝卜,然后就晕过去了。

或是冬天比较长,七层顶楼上冰冷,冷得玛丽不能入睡。她颤抖着,煤没有了但是这算什么?一个华沙女子会忍受不了巴黎的冬天么?玛丽再点上灯,四周看看,打开那口大箱子,把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能穿多少就都穿上,然后再钻进被窝里去,把其余的衣服――她的衬衣和替换衣裳都堆在被上。可是天气还是太冷,玛丽伸出手臂,拉过那唯一的一张椅子,提起来压在成堆的衣服上,给自己一种有重量和暖气的幻觉。她一动不动地等待进入梦乡。这时,水桶里慢慢结了一层冰。

篇11:《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当人们谈起近代科学的历史时,不能不联想到原子能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她一生中作出的贡献卓越非凡,是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作为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敬仰。

居里夫人的一生,她也不是顺利的,而是在艰苦奋斗中度过来的。

居里夫人出生于一个被沙俄占领的波兰教师家庭。民族的压迫,社会的冷淡,生活中的贫困,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和发奋图强的精神,她决心努力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1891年,她靠自己当家庭教师积攒的钱,从华沙到法国巴黎大学求学。经过刻苦努力,三年中她先后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学士学位,并取得进研究室的机会。1894年,她结识了居里先生,为科学献身的理想,把他们永远联系在一起。

他们生活清贫,工作、学习却十分紧张。居里夫人对放射性元素十分感兴趣,她整天思考除了已经发现的放射性元素还有没有其他元素?她立即找来了多种化学物品和矿石,最后她发现沥青铀矿石可能会有其他元素,她找来了许多沥青铀矿而先后在其中发现了两种新型的元素钋和镭,当发现了这两种元素时人们还在怀疑着居里夫人,而当后来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时人们将这些念头打消了。

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而她之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爱因斯坦说的这段话说明了居里夫人在世界物理学、化学中的地位,他不仅点出了居里夫人的崇高品格更是写出了在生活中我们就要居里夫人这样献身于科学,顽强执着追求科学的理念。居里夫人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依然能完成科学器材,设备齐全的人都发现不了的元素需要多大的毅力,需要多大的精神支柱。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是我们依然对学习没有那种奋勇向前的精神,我们如果付出居里夫人1%的汉水和精神在学习上那么我们也会登上一个高峰。

居里夫人的一生虽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她的死因却是由于长期在实验室中工作受到长期辐射造成的再生障碍性恶性贫血而失去了生命,居里夫人她不爱炫耀成就,她发现了镭之后不是申请专利,而是将镭的提取技术公布于世。这一点告诉我们不要有了成就就拿其出来炫耀,如果是你的功劳别人永远都会记得,不需要你去炫耀,要用一颗冷静平凡的心去对待。

居里夫人的一生值得我们去支持和敬仰,同时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篇12:《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从小学的时候就听说过居里夫人,久闻其名,不知具体为何许人也,读完这本书后有了多一些的了解。

居里夫人,1867年出生在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后来与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喜结连理,是为居里夫人。两人共同致力于科学研究,因共同对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居里夫人因发现钋和镭而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而皮埃尔・居里则在一次不幸中被马车撞倒,长眠于居里夫人心中。其实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她自己的自传部分反而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书名有点名不副实,居里夫妇传可能更贴切一点。不过书中也有说到,居里夫人其实并不是很想写这部传记,奈何推脱不了友人的多次劝说,所以才不得已写了这一部有关自己的传记,且大半都是在写有关丈夫的一些事情。如果没有那次不幸事件发生,两人也许还会有更多的科学发现,也会生活的更幸福,但生活没有如果,在经历了几年的阴暗时期后(不是当事人所以也不清楚到底有多难挨,但从居里夫人的日记中也大概能看得出居里夫人有多想念她的丈夫,日子过得有多难,上有老下有小,而且把自己的女儿女婿也都带上了诺贝尔奖之路,着实不易),居里夫人便又重新投入科学的研究当中,后因长期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导致最后患白血病于1934年去世。

敬佩之余,多了一些力量。

篇13:《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读罢此书,感觉作者太过自谦了。

从全书结构与内容看,书名称为“居里CP”更合适。因为,居里夫人用了多一半的文字在追忆自己的亡夫皮埃尔.居里。全书行文除了偶尔迸出几个译者加的中文成语与诗词外,基本上语气舒缓、娓娓道来,就像一位曾经饱经风霜的智者,在向初入尘世的青年人自己的身世,她是那么不屑于自己的成就,而对于自己的丈夫则是满怀深情,依依不舍。此时,我想到了摩西奶奶。

其实,称呼为居里夫人是对一名女性科学家的不敬,居里夫人,波兰人(1867-1934),物理学家、化学家,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受父母熏陶(父母喜欢数学,母亲喜欢艺术,这基本是天才出世前的标配),酷爱学习,精通好几国语言。鉴于当时波兰处于沙俄极权统治下的残酷环境,玛丽自费来到巴黎求学,生活学习条件极其恶劣,但阻止不了她求学的热情,中学大学基本是学霸。

后来她认识并嫁给了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从此称为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这多多少少受当时法国封建世俗习惯的影响(大革命也不可能改变一切的)。夫妻一起生活了十一年,在事业上几乎一年一个样(基本上与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同步),辛苦并快乐着,这就是人生的幸福。

不料,天妒英才。皮埃尔.居里死于一次意外的车祸,从此,玛丽.居里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并承担起丈夫未尽的事业,一边教书,一边科研,一边带娃,顺便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9,一战爆发,居里夫人毅然带着科学研究成果与设备参加伤员救助工作,救活了大批生命垂危之人。

居里一家,可谓荣耀等身,夫妻由于放射性研究双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居里夫人本人由于发现镭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再后来他们的大女儿和女婿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二女婿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估计在岳母面前稍显LOW),而皮埃尔.居里的哥哥也是研究物理的,真是强悍的一家子。

书评写到这里,其实应该还有一半要写,就是居里夫人眼中的丈夫,直白地讲就是人高、帅、有才气。皮埃尔.居里情感内敛但看问题深邃,热爱大自然,不屑阿谀,如果他稍微低低头,也许成就不止于此……居里夫人十分怀念亡夫,也曾经尝试取代者(可能是物理学家朗之万,亡夫的学生,比居里小5岁),只是当时这种不伦之恋为当时所不齿,放到现在可能就成了,也不至于居里夫人为众人所唾弃,当然了,这些都是书外话,本书中是没有的。

一言以蔽之,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位连续两次获得诺奖的女性科学家,而且还是跨界的,单凭这一点,就够吹好几辈子的了。

篇14:《居里夫人传》读后感

兴趣背景:一个家庭中,获得四次诺贝尔奖,究竟是因为什么?

读后感:

居里夫妇是那种一定会做出重要事情的夫妇,从他们的性格可以看出。

皮埃尔・居里,对科学有着执着的信念,自我认定就是要为科学而献身的,这是内心想做、欢喜去做,并且认为能够给全人类带来幸福的事情。

居里夫人,对物理和化学的热爱,身处破碎国家成长起来的爱国情怀,有信念和激情,渴求能够做一些使人幸福的事情。

这对夫妻,共同都有对科学的追求,坚毅的忍耐和关注长远的眼界,因此对物质不追求,对品格极致追求,重视孩子的教育,重视与自然的亲密。

求其上,得其中;

求其中,得其下。

在我看来,居里夫妇的目标,始终是把科学和人类的幸福放在首位,所以哪怕实现不了100的目标,完成一部分也已经是旁人难以企及的伟大。

不得不说,在没有和这些伟大的人靠近时,在没有换一种眼光去阅读时,我觉得这种高尚的情感是我难以理解、觉得遥远,以至于无法相信的。现在深深敬佩,他们忠于内心,思想高大且深远。

我之前的不信,就想蟋蟀不经历冬天就以为不存在这种季节,只是因为我没有,便不相信,多么狭隘。

感谢阅读,能够让我有机会,看见自身的局限。

相关专题 居里夫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