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初三

LuckyPeer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uckyPeer”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初三(共20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初三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罢了,这在儒林不过是凤毛鳞角。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篇2:《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是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考时,他拔了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范进中举后,竟发了疯病,被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

范进中举后,书中这样写:“他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灌醒过来,竟发了疯,一边叫‘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时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过来。”他周围的人在他考中前后也俨然两副嘴脸,其中尤以胡屠户表现得最为典型:先前的“现世宝穷鬼”一下子变成了“贤婿老爷”,连“尖嘴猴腮”也顿时变成了“体面的相貌”这个故事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整个社会毒害之深。

篇3:《儒林外史》初三读后感

其一是小说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的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当时的科举制度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于自己所选八股文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那个社会造成的。

其二是《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其母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觉虚假,而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由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衬,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而结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药。

篇4:《儒林外史》600字读后感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就是一个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就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l)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就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就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就是相似,立刻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就是思想的升华。

篇5: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暑假读书篇之四读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见了一个腐败的狗官_汤奉。张师陆是南海县人,也是高要县县令汤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汤奉的门生范进相约去高要看望汤奉,刚刚互相问候坐下,忽然有一个老人在门口求见,老人说:“当今天子不允许吃牛肉,但我们家刚好是以卖牛肉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卖牛肉,那还怎么活啊?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准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几日小官,于是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依小人愚见,应该这样做……才能证明你的为官清廉。”张师陆说道。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为了请求县官老爷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喊一声:“大胆!竟敢贿赂于我们!”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气特别闷热,时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汤奉为了在百姓面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条性命作为代价。

想不到,后来这个伪君子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被提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愤愤然,更想在汤奉之类的伪君子身上吐他一脸的唾沫星子!

篇6: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余尝读吴文木之《儒林外史》,其书儒者之种种,光怪陆离,众生百态,不一而足,或吝啬,或迂腐,或势利,或恬淡,或浑雅,比比皆是也。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篇7:《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 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也热情歌颂了善良、公正与善良的人物,写出了作者对自己改良社会的美好理想。

书中,有些人和事总是让我无法忘怀。如范进,周进对做官如痴如醉,结果被折磨得人鬼难分。但中举后,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当了大官,别人对他们也越来越好。

其中有个叫匡超人,原先是一个很纯朴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堕落为一个坑蒙拐骗,甚至是出卖自己灵魂的恶少。其实,文人一旦中举成功,便会有许多人堕落为贪得无厌,毫无廉耻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

这本书运用了讽刺的修辞手法,通过传神的描写,把要讽刺的对象或明或暗的变现出来,让我们读者去细细品读。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画出来。

另外,我建议你们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贪官污吏的下场,去看看吝啬的严监生、阴险刁滑的严贡生······

篇8:《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林外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为建设强大,民主,美丽的中国作出贡献。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范文

篇9: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国吴敬梓写的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这本书写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主要人物,也没有一个主要的情节是由多种小故事和多种小人物连结出来的一本书。

这里面有写那种真心实意善良的人。也有假装是个好人的人。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写了社会现实的状况。作者以讽刺的手法对清政府统治给予了有力的打击,也对当时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进行了嘲讽。他对那些为了有更好的前途抛妻舍子进行了很大的讽刺。他觉得为了自己的前途就抛弃舍子,这不是正人君子的作派。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逼真美丑可见。例如范进屡试不中,在家中遭到家人的冷眼。丈人更是对他百般贬损。他去参加乡试,因没有盘缠,跟丈人商议, 丈人却把他骂个狗血淋头。等到出榜那天范进中举了丈人立马一改往常的态度。说他是“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在《儒林外史》中也有很多人像范进,胡屠户一样鲜活的人物形象。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抛妻弃子的匡超人。行侠正义的杜少卿。富有反抗精神的沈琼枝……通过这些人物,我们还是可以一看那个时代的风貌。

《儒林外史》思想深刻,风格独特,尤其是它的讽刺艺术,令人赞叹,可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好书,它的光彩照耀后世。

篇10: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回忆匆匆而逝的暑假,除了“泡”在作业和课本中,也许其他对我产生影响的只有一样——读了几本好书。《儒林外史》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它给我很大的启发。

《儒林外史》出自于清朝小说家吴敬梓之手,它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在我的心中,它毫不逊色于四大名著。它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也许有人会说:“《儒林外史》我没读过!”没读不要紧,只要读一下它的典范《范进中举》,你就会深有体会。

《范进中举》中,范进从二十岁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时才中举,等于初三复读了三十三年。可见当时科举考试的重要性。科举考试使范进自五十四岁后享有荣华富贵,可那是他已五十四岁,他所创造的财富值得他所拥有的荣华富贵么?这也正是它的弊端。在当时,像范进这样的人很多。除了会读书,他根本就没有为社会和国家承担丁点责任,家里都穷的叮当响,他还要家人供他读书,可悲啊!在《范进中举》中,我也看到了那时人们的爱慕虚荣,范进中举前收人欺凌,中举后受人敬仰,同一个人,前后转折怎么这么大呢?一个字,“钱”!

也许有人会说《儒林外史》反映的是历史。不!它反映的就是现实。现在许多家长的眼里整天就是俩个字:“读书”!家务,起居都不用做,学生只需学习,成绩象征一切,这和范进有什么区别?家长整天说:“考上大学就会有好工作,那么你就会出人头地!”不!考上大学,只意味着你在书本知识方面过关,并不代表你能适应社会的考验!也不代表就有好的工作。

对了,说到爱慕虚荣,现代人都是以前人的“楷模”,现代人眼里基本只有一个字“钱”!

面对当今的金钱社会,只有人人心中都存在一种爱,才能温暖它。对于学习,我们要理智,学习成绩不一定是first!不是么?你认为呢?

篇11:儒林外史600字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生科举世家的吴敬梓也曾想过参加科举而致仕。可是,他考取秀才后,始终不能博得一第,29岁时,他去滁州参加科考,因为他之前在家乡的狂放行为被禀报到试官那里,最终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让他对科举制度产生怀疑。

经历种种波折后,他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弊端,放弃了诸生籍,决心不再参加乡试。之后,他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从富贵人家到贫困布衣,他尝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以自身的经历和对周遭世事的观察力为基础,创作了《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中,理想人士杜少卿给我的印象是:又好笑又感动。令我感动的便是他的扶困济贫、乐于助人、遵从孝道的精神,他曾慷慨资助杨裁缝葬母,帮助鲍延玺重操旧业,王知县被朝廷罢官后,他接其到家中住。

小厮的一段话更是令人感动。“娄太爷吃的粥和菜,我们煨了,他儿子、孙子看过还不算,少爷还要自己看过了,才送与娄太爷吃,一早一晚,少爷不得亲自送人参”。即使娄太爷不过是太老爷的一个门客,杜少卿也悉心照顾他,他是多么有孝心啊!

初到南京,娘子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杜少卿答应了,带着一家人到了姚园。“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 当我读到这儿时,我哈哈大笑起来,他真的有点儿像个傻子,但是有多少人渴望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啊!

第三十四回中,杜少卿一听见邓老爷请他做官,“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个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为什么呢?“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自由对于杜少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

我们也要像杜少卿一样,有追求、有独立的自我,保持思想自由,做一个不贪吝、善良的人,创造美好的明天!

篇12:儒林外史600字读后感

一本厚厚的《儒林外史》,让我陷入了沉思,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他向我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另一面,着实让我有深刻的感悟。

这是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是一部会说话的经典。作者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娓娓述说着那个时代一个又一个故事,看似动听美好,实则揭穿了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

全书的开端就塑造了范进、周进这些老年中举的人物,他们在科举考试之中苦苦挣扎,不得解脱。他们的人生变得有些扭曲,成为一个迂腐、卑怯之人。

在他们中举之前,可谓是前途黑暗,受到种种不公平对待。他们每天只能忍受着无尽的委屈与绝望,遭人嘲讽,受人欺凌,这就是那个时代没有权势之人的行为。一直到中举以后,这样的处境才发生改变,中举以后,每天都有人来送礼,奉承、讨好他们,对他们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恭敬。

这是何等的讽刺,在那个时代,追逐功名,攀附权贵已然成了一种常态,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和根基。这一切源于什么?我不断寻找答案,最终有了结果。那是因为封建礼教、科举制度对社会的残害,就像层层黑暗,笼罩着整个世界,密不透风。

《儒林外史》用它犀利的笔触,把现实展现成一个个虚伪的世界,研究、一字一句都在诉说着世间的不公平。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而疯,这是多么讽刺的场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每读到这个时候,我的心头总会涌起一股愤愤不平的情绪,以及对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的同情。

作者十分清楚自己的追求,他有精神上的自由,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理想的文人:有着真才实学,淡泊名利,不受拘束,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书中的杜少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有着和作者极其相似的背景,寄托着作者的抱负与理想。他就像是黑暗之中闪烁的光芒,无论什么都使他屈服,并始终怀着一颗善良、仁义的心灵,有着独立的思想。这些就是他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即使力量薄弱,却代表着希望,是我学习的榜样。

相比起杜少卿,那些自诩正义、沽名钓誉的“名士”可就虚伪多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虚无与荒凉,除了功名利禄,其余的统统没有。他们整日带着一副假面具,迷惑众生有何意义,不过只是空虚的人生。

我也希望我能有博大的胸襟,明静的心灵,在《儒林外史》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成为成功的人。

篇13:儒林外史600字读后感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相信这就是古代封建社会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吧。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为了能够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进入仕途,多少读书人日夜苦读,废寝忘食。对于他们来讲,中举就意味着进入仕途,而进入仕途就相当于享尽一切的荣华富贵。为了权力,地位,金钱,他们可以夜以继日地在窗前苦读,可以放弃曾经的高洁品质,甚至不择手段。为了这些功名利碌而付出这么多,值得吗?许多人也许会这样想。然而,在那个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像这样为了荣华富贵而沉迷科举、虚度一生的读书人,又何止这么一两个?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就是一个典例,周进为了中举,付出了无数努力,却直到白发苍苍都没能实现,还要被比他年经的梅玖称为“小友”,甚至被嘲讽,成为人们的笑柄。由于自己中举前地位低下,周进受尽了人们对他的冷言冷语,尝尽了世间疾苦,可却竟因为认同这种等级观念而默默忍受。直到后来,周进与姐夫到省城去买货,来到贡院。当他想到自己多年以来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时,却再也无法通过科举来获取功名,心酸、痛苦、绝望顿时涌上他的心头。他便长叹一声,一头撞上了号板。作为读书人,周进的不幸遭遇令人唏嘘,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迂腐、卑怯以及对科举的沉迷。可想而知,当时的封建社会有多么的黑暗与腐朽。

但也就是在同样黑暗的环境下,吴敬梓笔下的杜少卿却走了一条与周进完全不同的道路。相比直到暮年才中举的周进,杜少卿比其更有才华。可他却不像周进等读书人那样醉心科举,而是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当朝廷请他去做官时,他却托病拒绝出仕,放弃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生向往的荣华富贵。像他这样淡泊名利,傲视权贵,追求自由的人,在当时的社会里实属少见。

书中开篇提到的王冕,同样也是一个独立不羁,不慕名利的高洁志士。当朝廷请他出仕时,他选择了隐居,以保留自己内心的高洁品德。然而,与他处境相似又有所不同的杜少卿能够在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中,坚守着自己的高洁品质和远大志向,丝毫不受影响。在当时,能做到像他这祥的人寥寥无几。像他这样能在浊世中保留本色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真正名士。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志向。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才能使我们不受他人和外界的干扰,不断地向理想的目标前进。即使身处混浊之中,也能坚守着自己内心的那片净土,而不受别人的影响,这就是对志向和追求的一种执着与坚定吧!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相信这是许多人对莲的印象,正是因为莲的高雅脱俗,才博得了世人的赞美。我相信,一个坚守志向的人,也同样能够获得他人的敬重与欣赏。

篇14:儒林外史600字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吴敬梓的一生波折起伏,尝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颠沛流离之际,以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为基础,创作了这部优秀的讽刺小说。

这部小说假借明代的故事,展现着清朝人们的社会生活,通过各阶层人物的故事,揭露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对人性的磨灭以及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毒害。

在当时的社会,能有多少人能坚持本心?又能有多少人为征求功名利禄而不折手段,人性发生了扭曲与蜕变?在这黑暗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被封建礼教压制着,满脑子都是“赶考”“做官”。在“八股文”的熏陶下,人们学会了迂腐、自大,不懂得变通,满脑子的名与利。那些有自己想法的,不追求功名的人,却被人们所唾弃,认为他们“愚蠢至极 ”。

真正有着真才实学的人,比不上一个阿谀奉承,能说会道的虚伪“名士”。真儒学士追求的是道德上的高尚,而人性扭曲的知识分子,只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人上人。王冕才识渊博,却为了躲避朝廷的邀请而隐居会稽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牛浦郎,却为了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荣华富贵,而冒充牛布衣,可惜他机关算尽,最终被人识破,潦草收场。

作者善于应用正面和反面人物进行对比,在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那崇高品质的映衬下,将贪吝刻薄的地主乡绅,所谓的知识分子和虚伪名士这些人的丑恶嘴脸暴露得淋漓尽致,令人作呕。他们表面上假装自己有着“菩萨心肠”,却在背地里鱼肉百姓,尽使些小人之计,又装成道貌岸然,理所应当的样子,让人唏嘘。

悲中含笑,笑中含泪。胸无点墨的人大番吹嘘,彰显自己的才学,不过只是些嘴上功夫。他们心心念念的,也不外乎就是中举,考取功名,认为只有得到了功名,便有无尽的财富。范进落了“中举而疯”的下场,又何尝不是一件悲喜剧。

永葆初心,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稍有不慎,便跟匡超人一样,逐渐偏离轨道,走上了不归路。他从最初的孝顺懂事,变成了见利忘义,对于曾经照顾过自己的潘三爷,在他被关进监狱时,当心牵扯到自己而推脱不去。在半家租的房子住时,遇到当地知县的到来仍坚持读书,而在最后,却是在牛布衣面前大肆吹嘘,令人叹息。

读书,并不是读死书,也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追求理想的人格。这是作者的向往,也是我们的理念。

篇15:儒林外史600字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吴敬梓先生写的《儒林外史》。合上书,书中的精彩情节仍在我头脑里打转。明朝深受科举制度与封建礼教摧残的人们,吝啬爱财的地主乡绅,与仍有理想又清高的学士们,让人无不浮想联翩。

在《儒林外史》之中,各色各样的人物自然很多,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鲍文卿。在书中,鲍文卿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戏子,但是他的古道热肠、急公好义让我印象深刻。在他帮助向鼎的时候,纯粹是因为自小仰慕,又对读书人有着一份敬重,绝无任何图谋,内心是十分纯洁的。虽然不为名士却有名士的风范。他的善良,乐于助人,纯洁使我深深地记住了他。

但不幸的是,在鲍文卿逝世后,鲍姓一家对鲍文卿收养的小儿子鲍延玺的态度急转直下,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冷暖,人性冷漠。而嫁给鲍延玺的王太太也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庸俗妇人。小小的人物故事,却能揭露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

吴敬梓笔下之人,无不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而当达到了喜剧性的效果时,那一个个搞笑机灵的人物也才显露出本来真实的一面。看似名门学士,实则脑子里一片荒芜,只剩下麻木;看似慷慨的地主乡绅,实则爱慕虚荣,爱财贪财。笑中带泪的双重效果,渲染了整个讽刺的效果,从而揭露出最本分,最真实的腐朽社会形态。

读书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封建科举制的渲染下,读书仅仅就是为了升官发财。从七尺男儿学到白发苍苍,为了财富,为了利益,不惜牺牲一切,日日夜夜麻木背着“四书五经”。在不知不觉中,封建“吃人礼教”将他们一点一点地吞噬。

通过《儒林外史》,我懂得了学习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只靠死读书,要学会灵活运用转变知识,使知识成为个人的精神!

篇16: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本着尝试带着剖析经济的角度来赏析明清小说,一来可从与平时不同的角度来读小说,二来可加深对明清商业文化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而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我则对士子文人的从商之路而有所感触。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其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儒林外史》描写的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子,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探究得到丰富的商业文化内容。在过去的历史里,“重农抑商”一直是政府所为,而人们心目中“士农工商”,商为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古训则是荡然无存,文人学子纷纷走上上路,谋取暴利,在晋商当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的风气,并蔓延全国。

至于这些从商的文人士子,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大致可以察觉到有这么三类,一是做盐商的:万雪斋、宋为富等人经营盐业,获利极厚,更以金钱结交权贵,仗势欺人;二是当典当的:毛二胡子狠毒抠门发家致富。

篇17:儒林外史初三作文读后感600字的

吝啬者如严监生之属,迂腐者如马纯上之类,势利者则五河县人之流也,恬淡者如庄征君,浑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笔,其历历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盖宽及其邻翁于雨花台绝顶望江上舟船之往来,红日之西坠者,愚窃以为殆有谓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谓时人之去而后人之来,寓述往追来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谓非喻礼乐文章之颓废也欤?噫吁兮,聊聊数笔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谓文木之高妙也。

夫难平者事也,无尽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间善恶,皆自人出。夫人者无有穷而欲者无有尽,功名富贵,朝夕挂念,焉之此虚妄之物终为无益也?徒费尽心情,误尽流光,莫如啸傲林泉,梅妻鹤子,快然自足,极娱游于终日也。

且夫古之君子,温文尔雅,雍容敦厚,以正其身而推及人,行不言之教,助礼乐之闻,岂如文中之类,礼乐不行,教化不兴,惟知皓首穷经以为仕途,及仕则未知何谓仁义也,无论唐诗宋词文章辞赋也,而尽日所见惟黄白之物,所闻皆为官之道也。是以有泰伯祠群贤毕至,以复旧时礼乐之教化者,实文木之喟叹也。由是知之,八股之为害甚矣!

呜呼,圣道之不传也久矣,礼乐之不兴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属终为虚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沧浪,醉舞明月,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之乐也欤?余既怅然,故虽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诚以为此文者哉?

篇18:儒林外史的读后感初三

责任在教育我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家庭。玉帝知道这个情况后,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管得太严又不行,只能是该严管的严管,该宽容的宽容,可谁能担此重任呢。一天放学后,我们学校给我们每个同学都发了一个健康学习的网站卡,一回家我就让妈妈打开网站看里面的内容;

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篇19: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初三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的佳作,是我国长篇讽刺小说,讽刺了被科举八股毒害的读书人。这些人在功名利禄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在文学人物的长廊里遗臭百年。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说,至《儒林外史》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而且,“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范进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范进年级已老大不小,家境清贫,历经磨难终于中了举人。起初,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后来竟高兴到了发疯。“多亏”岳父胡屠夫的一巴掌,才清醒过来。在中举人之前,没人看得起他,他的岳父甚至不愿给他考金。而中举之后,街坊邻居一下全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赶来祝贺,连从未有过交集的乡绅张静斋都来嘘寒问暖,套热乎。原来十分寒酸冷清的屋子,变得喜气洋洋。在这个精彩的篇章里,范进懦弱迂腐,胡屠夫趋炎附势、尖酸刻薄,还有邻居们势利虚伪的表现,都被吴敬梓刻画得入木三分。

吴敬梓笔下如范进这样可笑可怜,又可气可悲的人物不在少数,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儒生相,无不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鞭挞了那个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读完全书之后,我不由得为那些读书人感到悲哀。他们大多家境平寒,一心指望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小时候,也一定是胸怀远大理想抱负的,但迫于现实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他们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梦想渐行渐远,最终沦为一个又一个“范进”。

这种人生和社会的悲剧,在今天是否真正结束了?没有。我们要让这种悲剧不再重演,坚守我们的良知,努力奋斗和拼搏!

篇20: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初三

《儒林外史》曾被人这样评价:“它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小说直接评价现在生活的范例。”我读完了,后15回之后第一感觉是《儒林外史》不愧是我国古代古典小说中的瑰宝。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兴,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他生于一个富有的官僚家庭,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不与尘世所起伏,但他最终被罢免后在家中郁郁而终。父亲的死让他感到,在这看似平和繁华,实则腐败不堪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心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这本书也很大程度是因作者对这一疯狂的追求名利的腐败社会感到深深的无力感,有感而发写下的。

这本书主要有许多小故事拼接而成,故事比较散,因此我就来讲讲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山东有个老童生叫周进,因为家境平寒,再加上多年考试仍未考上秀才,无奈做了记账先生,后来他最终看到贡院号房,联想起自己的经历,触目伤一头撞上了号板,不省人事,后经他人资助,最终成功考中。后来也有个老童生叫范进,周进见他经历与自己如此相似,便决定提携他,让范进再考一次试,没想到范进真的考中了秀才。突如其来的幸福,使范进一下子承受不住,差一点疯掉,而范老太太也喜极而亡。

科举制度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无数的人敬畏了一点功名利禄而去铤而走险,本身让出生寒门的人士登上政治舞台而打开的便利之门,可最终成为封建统治者,为笼络人心、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读书人为光宗耀祖,而疯狂地去背四书五经,最终思维僵化,也真是可笑!

相关专题 儒林外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