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读后感

真理不是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真理不是莉”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读后感(共14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读后感

这个时代有两种主流的生活方式:一种是快节奏的、强调高效的生活,另一种则为慢下来的、讲究美学的生活。然而我们常常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想要想要去寻找一片留白,比如做一桌饭菜、学一门艺术、写一本小书;亦有希望在悠闲的时光里增添一抹霞光者,比如考一个证件、搞一次创业、升一级学历等。总之,积极地人生总是不满足的,但是所有的目标不仅需要我们心向往之,更重要的是素履以往。反观现实,对于“梦想者”来说,成功上路便是一大问题,寻根究底,我们总是摆脱不了拖延症的糖衣炮弹。

拖延症是从古至今贯穿在生活里的一大弊病,有如蚊虫一般死皮赖脸、不厌其烦地纠缠着准备实施计划的我们。古诗有云:“明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鲁迅先生也曾愤慨道:“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可见世人对于拖延一症的厌恶之心极盛,可是这臭虫儿仍能在日常生活里肆无忌惮,真是令人僵仆烦愦,不可终日。

好巧不巧,近日碰上一本奇书,名曰《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可谓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及时雨一般,帮助我一步一步摒弃了困扰多年的拖延症。

这本《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的作者加兰・库尔森是美国著名的时间管理专家,有“时间队长”的美誉。书中提到作者的经历时,说到他自己也曾经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即使能力突出、技术过硬,可是常因为拖延这个毛病而自寻烦恼、惴惴不安。这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更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既然如作者一般严重的拖延症都可以痊愈以至于达到如今之自律,相信我们也一定可以跟着识途的“老马”一起摆脱顽疾。

关于心理类的书籍,我一直认为其最重要的是“实用性”。学术类作品固然品质上乘、水平高超,但可读性不强且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直接的获益并不可观。而这一本书恰是一本可读性强的实践手册,作者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读者认知自我类型、寻找拖延原因、构建训练方法、创造动机链条,可操作性极强且有效。

分享几处本书中的实操内容,读者便可感受到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关于拖延者的分类:忧心忡忡者、完美主义者、讨好他人者、蜂鸟、隐形拖延者。

读完这本书,一个疗程似乎已经过去了。作者安排了五周的康复训练:从第一周的训练意念,到第二周构建上层结构,到第三周实现时间自由,到第四周高效利用大脑,以及最后一周形成完整的动机链条。可谓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摆脱顽疾,脱胎换骨,成就另一个更健康的自己。

平心而论,长达五周的涵盖生活、工作中可能影响你的方方面面的规律训练,读来便觉作者心思之缜密、经验之丰富。

读书时审视自己,在作者的指引下探查自己的拖延类型,以期通过这本手册的帮助下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案;勿要忘记读后要立刻行动,不要让拖延症来阻挡摒除拖延症这件事才是这次治疗的关键之关键。

愿拖延成往事,愿你我的明日不蹉跎。

篇2:《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读后感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早上下定决心今晚一定要早睡,结果晚上躺在床上朋友圈微博刷不停或者游戏始终不肯退;接到一个报告的工作,你想了很长时间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写,却一想到去做就头疼,越不想做就越拖,拖到最后交不了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加班解决。

好吧,不知不觉间,拖延症已经成为我们大家的通病。那什么是拖延症呢?百度上的解释是一种“个性”行为,即将所计划执行的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是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太多的工作和问题,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于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很多人想到的对抗方式就是拖延,它好像让我们避开了那些焦虑、恐惧、无聊等负面的内心感受,但拖延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始终要学会习惯“负重前行”。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会告诉一个好方法。作者将他自己的时间管理经验汇总成5周的自我训练法,从训练意念、构建上层结构、实现时间自由、高效利用大脑以及形成完整的动机链条5个层面入手,设定5周时间,每天花费20分钟,持续训练,告别“拖延症”。作者帮助我们找到拖延症的根源,并为我们提供了清晰明了、循序渐进的指导,在每一周的任务分工中都明确了要做什么,该如何做,并明确了目标和效果,其中的很多地方让我很受启发。

时间不够怎么办?――你的时间你做主

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英国小说家狄更斯也曾说过“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我们的时间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放弃了对“忙碌”的管控,也就是放弃了提高效能的途径。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又都是公平的,一天只有24个小时,我们能做就是更有效地运用时间。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分类并分配优先级和截止日期、合理安排工作……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都可以将我们的时间划分得更合理,利用得更科学。

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于当下

我们手头总会同时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和解决,让我们分身乏术,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可人的大脑毕竟不能像多核计算机那样进行多任务处理。那么,面对接二连三的工作,我们该如何理清头绪呢?那就从一次只做一件事开始吧。“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专注,专注于当前我们所做的事情,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在精深层面里下功夫,把事做细、做深,甚至做到极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次只做一件事,将一件事做到最好,也才能将每件事都做好,这种处理结果也才能给我们带来持续向前的动力。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不要等待未来奇迹般地解决你的时间管理的问题,要学会自我掌控,每天进步一点点,从行为内核入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技巧和策略,塑造属于自己的工作法。行动起来,告别拖延,幸福不该被延时!

篇3:拖延症患者应该怎么自我调节

相信大家对于拖延症肯定是非常熟悉的吧,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患上了拖延症,但是有些人的拖延症比较严重,有些人的拖延症并不是那么明显,那么面对拖延症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才好呢,想要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拖延症才行,下文我们就给拖延症患者介绍一下自我调节的方法。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1.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2. 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 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4. 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拖延症,我们知道拖延症虽然不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但是拖延症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上文我们详细介绍了拖延症患者如何自我调节的方法。

篇4:关于“职业倦怠症”的自救手册

可能大家还不知道什么叫“职业倦怠症”,其实,“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如何克服这种职业上的倦怠感?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职业倦怠有特征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因此,加拿大着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据调查,人们产生职业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人甚至工作半年到八个月就开始厌倦工作。

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

1.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

2.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越发没耐心、不柔和,如教师厌倦教书,无故体罚学生,或医护人员对工作厌倦而对病人态度恶劣等等。

3.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迟到早退,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

倦怠感从哪里来

职业倦怠的感觉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1.职业倦怠症好发的高危险职业群有哪些?

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而产生职业倦怠。

2.找对工作了吗?

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往往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3.天生性格就容易倦怠?

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A型性格、外控性格等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A型性格是一种“工作狂”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情绪急躁,进取心强,在外界看来好像冲劲十足,就像永不断电的长效电池,实际上身心状况超支付出,而易导致身心的倦怠。

4.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

工作负担过重、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强烈认为组织待遇不公或是和公司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治愈倦怠找良方

很多职场工作者对于职业倦怠症往往故意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药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愈来愈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陷入难以自拔的忧郁症中,以下方法,是解决职业倦怠症的良方:

1.换个角度,多元思考:学会欣赏自己,善待自己。遇挫折时,要善于多元思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自我安慰,千万不要过度否定自己。

2.休个假,喘口气:如果是因为工作太久缺少休息,就赶快休个假,只要能暂时放空自己,都可以为接下来的战役充电、补元气。

3.适时进修,加强实力: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能力恐慌”,这就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以适应**环境的压力。

4.适时运动:减压绝佳方法,运动能让体内血清素增加,不仅助眠,也易引发好心情,运动有“333”原则,就是1周3天,每天30分钟,心跳达130下,例如快走、游泳是好运动。

5.寻找人际网络:除了同事,人要有其他可谈心的人际网络,否则容易持续陷入同样思维模式,一旦有压力反而很难纾解。

6.说出困难:工作、生活、感情碰到困难要说出来,倾听者不一定能帮你解套,但这是抒发情绪最立即有效的方法,很多忧郁症患者因碰到困难不肯跟旁人说,自己闷闷、默默地做事,最后闷出忧郁症。

7.正面思考:把工作难关当作挑战,不要轻视自己,要多自我鼓励。不懂就问人,或寻求外援,唯有实际解决困难,才不会累积压力。“加油,我一定办得到”跟“唉,我只要不被老板骂就好”的两种心情做出的工作绩效绝对不同,正面思考并非天生本能,可经过后天练习养成。

8.幽默感:别把老板、主管、同事的玩笑想得太严肃,职场和谐很需要幽默感。

篇5:拖延症患者的自白作文

拖延症患者的自白作文

“小赫,8点了,起床……”

“小赫,9点了,起床……”

“小赫,10点了,起床……”

“陈赫,快11点了,你到底要不要起床?”妈妈怒气冲冲地把被子一掀,河东狮吼般地喊道:“起床!”

我叫陈赫,是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这是我寒假生活每天的节奏――不断地被父母催着往前。

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慢慢吞吞地爬起来,穿好衣服,慢慢悠悠地吃早饭。啊,不对,应该是早餐加午饭一块吃了。我还美其名曰“节食主义者”。饭后,我拿了一本书,窝在一处一坐就是大半天。当妈妈问我“今天的作业做好了吗”,我才磨磨唧唧地写起作业来。写了一会儿,见妈妈已走远,我又拿起自己心爱的书津津有味继续看起来。于是,一个下午,就这样悄悄溜走了。晚饭后,爸爸提议和他一起看一部电影。这当然是“Goodidea”,我举双手双脚赞成。一场电影两多个小时,看完,睡觉时间早过了。睡觉?睡觉!

“今天的作业怎么办?”

“不是还有明天吗?”

“你到底有多少个明天?”

“等明天,明天再写。”就这样,日复一日,一个老长的寒假,就被我浪费掉只剩下三天了。

“寒假余额已不足,请帮助您的孩子戒掉拖延症的坏习惯。”妈妈给我看了这条信息,意在准备拯救我。

“铃……”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起床!”我的眼皮像被千斤重担压着,撑开,合上,再撑开,又合上。妈妈给我抹了把冷水,好不容易,眼睛睁开了。接过妈妈手中热乎的糯米饭团,吃着吃着,又不知不觉地躺了下去。一睡,我的天,两个小时过去了。

“陈小赫!”直到一声怒吼将我惊醒。“呀!”妈妈拎起我的一只耳朵,冲我喊道:“你还睡!”我不敢有半点委屈,规规矩矩地穿好衣服,坐在桌前,开始写作业。

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说是写作文,可我却趁妈妈不在的空隙,又窝在床柱旁“消灭”了三本书。一个下午又鬼使神差般过去了。妈妈满心期待,以为我下午会有所突破。可到头来还是这么个结果,火又一下子窜上来!将我痛骂了一顿,就差动手了,还将我心爱的书籍统统扔进了垃圾桶。也怪我,一个下午作文本上只写了7个字,还有一个字是拼音。

妈妈也彻底不理我了。我泪眼汪汪地看着走掉的妈妈,在脑海里狠狠地给自己扇了几巴掌,“陈赫啊陈赫,你咋这么混呢!寒假只剩两天了,怎么办?怎么办?唉,世上没有早知道,世上买不到后悔药。只有背水一战了。”于是,剩下两天,我洗心革面,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没有良好的作息规律,就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小伙伴们,我就是个反例,千万别学我!

篇6:《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之前一次参加果壳的赠书写书评的活动又一次赤裸裸的见证了我的拖延症,本来对读书很有感觉并且没事儿就爱写写书评的我,当一周变成期限,有了明确的deadline和任务要求,有责任感的重压之后,我又一次失败了,赶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秒,生拉硬凑一篇,连自己都没有勇气再看一遍我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次结果没有支持我的拖延症,因为它没有“并没有那么差”。

拖延症现在成了流行词,而且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小的时候,谁说他考了托福,不管考得怎么样,我都觉得他是潮人,因为那是多么潮的考试啊。长大了,一个心理系的同学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了“aggressive”,我当即觉得自己又土了,都用这么洋气的英文形容一个人多帅气啊。看电视多了,知道得抑郁症成为了忧国忧民思前想后的高等人的病,可惜我又一次落后了。这次,我紧随了时代和潮流的脚步,我终于在人们面前高呼,我有“拖延症”,然后喜滋滋的看着他们羡慕的神情,这第一说明了我大多数时候比较优秀,我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我慢慢的有了一点高深心理学的修养,我们有独特的有暗号的系统,估计骷髅会也不外如是。

《终结拖延症》拿到手里的一刻,很激动,因为我反复的check了书单,确定里面没有我。然后在收到书的当天下午,看到了第二批赠阅的名单,妥妥的落着我的名字。封面的包装很好,容易亲近,蜗牛背上沉重的钟表壳,拖拽着秒针不想让它移动的小人都意味着一个拖延症患者最无奈的对象――时间。

书的整体结构很简洁,没有太多的前因后果,简单叙述一下之后,就是满满的实用性的方法,全翻完后,我意识到这就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因为整体来看它逻辑完整,但是即使分开来,每个章节段落都可能成为可参照的范本和模式,直接拿来套用,然后成为一个个小小的Tips,成为范本。

此书有很好的互动模式,比如总是会留出强迫读者思考的部分,就是在文章介绍的方法下,留出题目和答案的位置,基本上是强迫读者思考,这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我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我,我羞愧的承认自己一个空格都没填,所以在看完书的今天我都觉得有什么事儿没完成,书没看透,然后情绪很糟糕,觉得提交这个书评的很底气不足。

此外,书里很多地方都用灰底不规则的方框圈着相应用到的“战拖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是直接可以拿来执行的战拖步骤,简洁明了,直截了当。

关于书目设计上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很多关键性的内容放在表格里面,我觉得,编者和设计者的本意可能是让交互性更强,阅读更直观,突出对比和逻辑的顺序――但是,老实说,大段的中文放在格子里是很不讨喜的做法,字体的必然变小,长段话的无重点,放在表格里让人的可阅读性大大变差,特别是步骤多的时候,框框就变成了满眼的乱七八糟,这个不好,不好~

引言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题目就是关于整个书的概述“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然后三部分就是这“三管齐下”的分而述之,然后每个方法里面又分为一到两章具体的解释了这些方法。

大学的时候,学过项目化管理,然后再读过很多战拖的书之后,基本上可以把战拖的步骤概括了,也就是,无偏见的接受自己――觉察到问题――订立计划――行动――行动过程中的调节与检测――接纳进行的程度――自我实现,然后,调节与检测贯穿始终,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方法就被扩展的比较多,这也就是无外乎思想下的方法的`问题了。《终结拖延症》和其他的拖延症书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不在东拉西扯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而是直接的告诉你,怎么办!

看书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最浅显的经验是,想到一点,就赶紧找时间找地方写下来,因为有了这个书评的要求,我长了记性,以前总是我在当时以为自己能记住,结果在写的时候发现我思维的闪光点全不见了,这搞得我更加沮丧,然后就写不出来了。我想这大概也可以套用在其他拖延的事情上,有时候拖一拖,反而思路更跟不上,情绪更加沮丧,彻底觉得自己要完蛋了……

看完了,再一次决定自己要行动起来,为什么我觉得说再一次说的这么悲凉。

愿所有战拖队友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希望咱们也成为老师布置完作业,当天就完成,然后在礼拜天看着赶作业的人们,心里顿生优越感的人!

篇7:《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do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篇8:《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篇9:《战胜拖延症》读后感

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头脑中一直在涌现着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农场主,在大西洋沿岸耕种一块土地,他总是不断地张贴雇用人手的广告,可还是很少有人愿意到他的农场工作,因为大西洋的风暴总是摧毁沿岸的建筑和庄稼。直到有一天,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年男人找到农场主应聘。

“你会是一个好帮手么?”农场主问他;“这么说吧,即使是飓风来了,我都可以睡着。”应征者得意地回答到。

虽然这听上去有点狂妄,农场主心里也有点怀疑,但是农场主还是雇用了这个人,因为他太需要人手了。新来的长工把农场打理的井井有条,每天从早忙到晚,农场主十分满意。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狂风大作。农场主跳下床,抓起一提灯,匆匆忙忙地跑到隔壁长工睡觉的地方,使劲摇晃梦中的长工,大叫道:“快起来,暴风雨就要来了,在它卷走一切之前把东西都拴好!”

长工在床上不紧不慢地翻了个身,梦呓一样说道:“不,先生。我告诉过你,当暴风雨来的时候,我能睡着的。”农场主被他的回答气坏了,真想当场把你给解雇了。他强压着火气,赶忙跑到外面,打算一个人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做准备,不过令他吃惊的是,他发现所有的干草堆早已被盖上了焦油防水布,而且被捆得结结实实,农场主这时才明白长工的话是什么意思。

大学毕业恰逢两年,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得到“导师带徒”的读书活动培训机会,能够去阅读这本《战胜拖延症》,上面的小故事被读书时期我一度推崇,我觉得那是做好准备、未雨绸缪的表现,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更觉得,一个没有拖延症或者是战胜拖延症的人是多么的让人信赖。在这个电子媒体日益爆棚的时代,带着墨香的传统书籍貌似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正是由于这些新兴电子媒体的出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变得懒了很多,拖延症也渐渐成为生活中一个大问题,很开心在这次读书活动中,让我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启迪和认识。

这本书从拖延症的基础定义、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我们自己应该去采取的措施行动以及在行动过程碰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来展开叙述,可以说每章节都能够戳中当下我的要害。根据书中所描述的内容,自认为自己属于中度以上拖延症患者,好多次都想把应该干的事情推到明天,总以为明天会有时间,明天会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来做这件“棘手的事情”,与其说拖延,我宁可说自己是逃避,逃避本该自己干的活,让自己屈服于现在的感觉。

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却总下不了决心,总不能付诸实施,书中把这种精神状态概括为“拖延症”。按照书中所述,拖延是明知道会影响自己做事的效果活着自身做事的态度,却仍愿意资源推迟既定事项 的行为,是一种不必要的自愿推迟!产生拖延症主要来自三个大方面原因:1.屈从于感觉良好;2.以为明天会有更多心思做事;3.思维偏见。自己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未来过分乐观,低估了长期目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当自己行动的时候,相比今天更倾向于明天来做,同时找借口不工作让自己感觉更好!现在就知道,这些都是拖延症在搞鬼,我要战胜拖延症,所以,我要控制它,而不是让它来控制我!

就像开篇的故事所述,我一直想做一个暴风雨之夜能够安眠的人,但是感觉自己的自控能力稍弱,只花一分钟,我就滑向了拖延的深渊!最具代表就比如电脑技术这一提高生产力最佳的工具,如今已经是潜在的最浪费时间的东西,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即使我们不想浪费时间,我们却通过意料之外和不曾预料到的方式在用科技来浪费时间,在不合理的短时间做合理决策,以及思维中的非传递性偏好、社交网络的关联性、即时回复性、随时随地地干扰性,成了我生活工作之中造成拖延症的最主要原因,我们就会不自觉的滑向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深渊,进入拖延的怪圈,等到发现时,心里愧疚时,发现为时已晚。以后我会按照书中说的那样,尽可能地远离相关社交工具,将干扰做到最小化,同时要坚定自己树立的长远工作目标,实行分段制去实现它。

篇10:《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

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读后感。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篇11:《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之前一次参加果壳的赠书写书评的活动又一次赤裸裸的见证了我的拖延症,本来对读书很有感觉并且没事儿就爱写写书评的我,当一周变成期限,有了明确的deadline和任务要求,有责任感的重压之后,我又一次失败了,赶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秒,生拉硬凑一篇,连自己都没有勇气再看一遍我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次结果没有支持我的拖延症,因为它没有“并没有那么差”。

拖延症现在成了流行词,而且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小的时候,谁说他考了托福,不管考得怎么样,我都觉得他是潮人,因为那是多么潮的考试啊。长大了,一个心理系的同学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了“aggressive”,我当即觉得自己又土了,都用这么洋气的英文形容一个人多帅气啊。看电视多了,知道得抑郁症成为了忧国忧民思前想后的高等人的病,可惜我又一次落后了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这次,我紧随了时代和潮流的脚步,我终于在人们面前高呼,我有“拖延症”,然后喜滋滋的看着他们羡慕的神情,这第一说明了我大多数时候比较优秀(几乎所有拖延症的书开篇都告诉你,你不是失败者,你是为了追求优秀),我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我慢慢的有了一点高深心理学的修养(除了你们这些拖延的家伙,谁没事儿懂ADHD?,我这可不是看《心理学与生活》知道的),我们有独特的有暗号的系统,估计骷髅会也不外如是(没人整天凑在一起这么神秘和整天自我反省吧?)

《终结拖延症》拿到手里的一刻,很激动,因为我反复的check了书单,确定里面没有我。然后在收到书的当天下午,看到了第二批赠阅的名单,妥妥的落着我的名字。封面的包装很好,容易亲近,蜗牛背上沉重的钟表壳,拖拽着秒针不想让它移动的小人都意味着一个拖延症患者最无奈的对象DD时间。

书的整体结构很简洁,没有太多的前因后果,简单叙述一下之后,就是满满的实用性的方法,全翻完后,我意识到这就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因为整体来看它逻辑完整,但是即使分开来,每个章节段落都可能成为可参照的范本和模式,直接拿来套用,然后成为一个个小小的Tips,成为范本。

此书有很好的互动模式,比如总是会留出强迫读者思考的部分,就是在文章介绍的方法下,留出题目和答案的位置,基本上是强迫读者思考,这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我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我,我羞愧的承认自己一个空格都没填,所以在看完书的今天我都觉得有什么事儿没完成,书没看透,然后情绪很糟糕,觉得提交这个书评的很底气不足。

此外,书里很多地方都用灰底不规则的方框圈着相应用到的“战拖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是直接可以拿来执行的战拖步骤,简洁明了,直截了当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读后感。

关于书目设计上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很多关键性的内容放在表格里面,我觉得,编者和设计者的本意可能是让交互性更强,阅读更直观,突出对比和逻辑的顺序DDDDDDDD但是,老实说,大段的中文放在格子里是很不讨喜的做法,字体的必然变小,长段话的无重点,放在表格里让人的可阅读性大大变差,特别是步骤多的时候,框框就变成了满眼的乱七八糟,这个不好,不好~

//剧透部分,慎入:

引言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题目就是关于整个书的概述“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然后三部分就是这“三管齐下”的分而述之,然后每个方法里面又分为一到两章具体的解释了这些方法。

大学的时候,学过项目化管理,然后再读过很多战拖的书之后,基本上可以把战拖的步骤概括了,也就是,无偏见的接受自己DD觉察到问题DD订立计划DD行动DD行动过程中的调节与检测DD接纳进行的程度DD自我实现,然后,调节与检测贯穿始终,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方法就被扩展的比较多,这也就是无外乎思想下的方法的问题了。《终结拖延症》和其他的拖延症书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不在东拉西扯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而是直接的告诉你,怎么办!

//剧透完了,我又不想写了,突然很想看bosco的视频T-T

看书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最浅显的经验是,想到一点,就赶紧找时间找地方写下来,因为有了这个书评的要求,我长了记性,以前总是我在当时以为自己能记住,结果在写的时候发现我思维的闪光点全不见了,这搞得我更加沮丧,然后就写不出来了。我想这大概也可以套用在其他拖延的事情上,有时候拖一拖,反而思路更跟不上,情绪更加沮丧,彻底觉得自己要完蛋了……

看完了,再一次决定自己要行动起来T-T为什么我觉得说再一次说的这么悲凉。

愿所有战拖队友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希望咱们也成为老师布置完作业,当天就完成,然后在礼拜天看着赶作业的人们,心里顿生优越感的人!

篇12:《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在这个小组,看到有很多人在哭诉自己的拖延症,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个小组里和拖延症搏斗,而且还专门有这个小组专门建立的网站---战拖会。

但是对我来说,我当时的感觉是:哇,原来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症状啊。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一年前的我很快的买了组里推荐的战胜拖延症的书,后边的详细事情我不用再叙述了,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你也猜得到,一年过去了,这本书我连第十页都没有读到!

据说我买的那本书书当年被称为“战胜拖延症1”,而我一直到拖到了这本书的续集“战胜拖延症2”出来后,还没有看完它,这大概是一个拖延症绝好的一个例子吧。

昨天在地铁上看网易阅读里的电子书,看拖延症续集(大概是)的试读内容,当看到里面说到改变拖延观念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像美国的24戒酒协会那样,首先承认自己酗酒,承认自己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承认自己拖延成瘾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其次要放低自己对战胜拖延的乐观态度,但是要加强自己对继续拖延后果的认识。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对抗拖延的方法确实是完全错了, 因为我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形象来欺骗自己,而不肯承认自己做事情一直在拖延。

仔细想想,我的拖延症真的很厉害的独孤求败啊:

- 喜欢买书却拖了不看,两年里家里的书已经买了两三百本了,昨天又买了10本书,可今年认真看的书不超过10本。

- 准备写的一本小说,已经拖了四年了,写了不到200个字。连开头都不算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 一直想换工作,拖了三年了还没有换,而那个工作实在是一点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了。

- 个人定的计划,从来没有完成过,周计划坚持到第三天就放弃了。

- 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买的孩子如何才能正确的打酱油的育儿书,还没有看完。

- 在职读的学位论文拖了三年去年才写完通过,要不是因为时间到了不写学位就作废了,估计能拖个十年。(后遗症是,现在偶尔还做噩梦被吓醒--该毕业了,竟然有好几门自己没有考试。好在这一年频率低了,每一两月才做一次)

-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写了最新《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读后感。。。

但是我可以欣慰的告诉大家,我昨天把这本书看完了:

买了一年多的书,看了一年都没有看完,今天一个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如果你问我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为这伴随一个人好多年的习惯,怎么可能在看完书两个小时后就完全消失了呢?如果可以再看完一本书就能解决很多人困扰多年的问题,这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买书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花几个月去和拖延症做斗争,而不是在看完后大呼上当:这本书对我的拖延症一点帮助都没有!

篇13:教拖延症患者自我管理是的书籍

教拖延症患者自我管理是的书籍:

1、《自控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

豆瓣评分:8.3

(12644人评价)

内容简介|

《自控力》为斯坦福大学很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只需10周,成功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为何失控。如果你总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工作;总是月光,信用卡透支;想放松一下,却熬夜上网;一直想减肥,总是挫败;那么《自控力》就是专门为你而写的。

推荐理由|

剖析细致,有理有据,还有实践依据,对于认识自控和战胜拖延挺有帮助。感觉自控不是放几句狠话,做几次冥想,写两个计划就能做到。它关系到个体处置任务的能力和长期形成的情绪风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化解,也非一日之功。

2、《奇特的一生》

格拉宁

豆瓣评分:8.3

(4671人评价)

内容简介|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推荐理由|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值得尊敬又对自己苛刻到近乎完美的科学家,他尊重时间,他管理时间。如果你对时间没有概念,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打开一扇大门,即如何对待时间,如何认识时间,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3、《番茄工作法图解》

诺特伯格

豆瓣评分:7.7

(7974人评价)

内容简介|

作者根据亲身运用番茄工作法的经历,以生动的语言,传神的图画,将番茄工作法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呈现在读者面前。番茄工作法简约而不简单,本书亦然。在番茄工作法一个个短短的25分钟内,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本书适合所有志在提高工作效率的人员。

推荐理由|

番茄钟是个时间管理的好工具。拖拉的人用它,时间变得紧凑高效;勤奋的人用它,工作变得有张有弛。——洪立 “记忆健康360工程”主任

4、《搞定》

戴维·艾伦

豆瓣评分:8.1

(2196人评价)

内容简介|

讲述在今天这个信息量和工作量倍增的世界,一些老的工作方法已经失去了效用。每一个职场中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验:压力重重;太多事情都理不清头绪;似乎永远被各种任务和目标追赶着……时间管理大师戴维•艾伦将指导你走出规划和执行工作中的泥沼,通向高效、轻松的彼岸。

推荐理由|

作为时间管理的鼻祖,这本书确实将时间管理方面的思路做了一个体系化的梳理。书中满满干货,详细的项目清单让你可以腾出更多精力给真正需要着手的事情。一边看一边实践,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5、《意志力》

罗伊·鲍迈斯特、约翰·蒂尔尼

豆瓣评分:8.1

(1894人评价)

内容简介|

工作低效?情感纠葛?减肥总是反弹?控制不住乱花钱?沉溺于社交媒体和在线娱乐?天天熬夜时间也不够用?这一切都与意志力相关!两位作者强强联合,一位负责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意志力运用的规律,一位负责将书写得好懂、好玩儿。意志力不再说不清、道不明,人人都可以修炼意志力。

推荐理由|

意志力几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从拖延工作到存养老钱,到锻炼身体等等。蒂尔尼和鲍迈斯特呈现给我们一本好书。在这本书中,他们不仅与我们分享了有趣的研究,而且提供了简单的技巧,帮助我们修炼这个重要品质。——丹·艾瑞里 杜克大学教授

6、《拖延心理学》

简·博克、莱诺拉·袁

豆瓣评分:8.2分

(10241人评价)

内容简介|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推荐理由|

拖延症患者的福音,它能帮你意识到拖延的本质,同样,书中关于拖延心理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它不但会教你直面内心的恐惧,还能给你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7、《战胜拖拉》

尼尔·菲奥里

豆瓣评分:8.0分

(991人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对生活、工作、人类潜能和拖拉问题下了积极的定义,教你如何在生活中安排更多的休闲时间,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当你利用《战胜拖拉》的策略来消除焦虑、恐惧和自我怀疑的心理时,你就可以不再用拖拉的方式来进行逃避,而且还能够让你的效率倍增。

推荐理由|

本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拖延症心理分析得很透彻,深度揭开拖延症的面纱,并给出行之有效的即时习惯策略。有了即时习惯的技巧与策略作为助力,你会更高效,更快乐。

专治各种春夏忧郁症的心理学书单:

1《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

作者: 欧文•亚隆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译者: 张怡玲 出版年:

我给所有人推荐这本书。书是独立的小短篇,写给心理治疗师的。它教你跳出心理咨询的框架,看见一个人的存在。

它讲了很多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应与来访者之间保有的态度和关系准则:比如“承认自己的错误”,“治疗性的行为,而非治疗性的话语”。你可以在其中窥见自己的人际模式,以及真诚和勇敢的样子。

2《一日浮生》

作者: 歐文.亞隆 出版社: 心靈工坊文化 译者: 鄧伯宸 出版年: -2

欧文亚龙在80多岁时候接待的来访者,这些来访者都处在他们的暮年,他们回顾他们的生命、面对死亡、衰老、未尽的热情,究竟还有什么在困扰他们呢?

一个60岁的老人来见80岁的治疗师。讲她20多岁时候的爱情,未尽的愿望,使她燃烧冲动的欲望。这一切都让你觉得,生活尽管漫长,仍充满希望。她临走时候,问治疗师说,我遇到问题,还可以skype你吗?

治疗师说:当然。不过请记得尽早,我已经老了。

3《解忧杂货店》

作者: (日)东野圭吾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李盈春 出版年: -5

这是一本小说。讲一些求助者和一个杂货店的故事。

主人翁不懂心理咨询,但是他抚慰人心。这里面有时空交错的、相互交集的故事,人生有很多无常,但是是那些人心里面的真诚,使得彼此相互扶持。

每个困难都有结局,即便你递出一张空白的问询,那也暗藏着希望。

4《路西法效应》

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出版年: -03

几十年前在斯坦福进行了一场“过家家”式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意外地展示出人内在的复杂性。你认为自己足够了解自己?你觉得你能掌控自己的行为?

这个实验颠覆了人们对社会、环境及人的认知。到底好人是如何成为恶魔的?它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人性。

5《乌合之众》

作者: (法)古斯塔夫.勒庞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译者: 冯克利 出版年: -01

一个经典的,了解自己和了解群体的书。

出版于 1895,作者是法国心理学家 Le Bon。Le Bon 在书中列举了群体往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冲动、易怒、不能理智思考。他观察到个体在一个群体中容易进入一个类似被催眠的状态。本书开启了“群体心理学”(crowd psychology)这一研究领域。

6《思考,快与慢》

作者: [美] 丹尼尔·卡尼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胡晓姣 / 李爱民 / 何梦莹 出版年: -7

作者是心理学家,但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里面有很多研究帮助人了解自己的行为。

书的主题围绕两种思维模式而展开:其一是 Kahneman 所说的 “快思考”,特点是基于本能和情感。其二是 “慢思考”,更有逻辑和刻意。书中介绍了两种思考方式各自的误区(cognitive bias)。

篇14:《儿童自救手册》读后感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它叫《儿童自救手册》。这本书告诉你什么是危险,什么是安全的书,让你脱离危险。 如果在花园玩,一不小心被蛰伤了,怎么办呢?一般的蛰伤只是有一点红肿。首先用清水和肥皂清洗被蛰的地方,数小时后,红肿会自然消失。蜂里有两种蜂,一种是蜜蜂,一种是黄蜂。蜜蜂又小又胖,蜂针又圆,被他蛰后,尾部的蜂针会留在皮肤内,试着用胶布贴在有蜂针的皮肤上,就可以把遗留的蜂针立即拔出。黄蜂又大又瘦,蜂针又尖,被他蛰后,尾部的蜂针会被它自动收回,可以直接抹一些抗菌药、消炎药等。 我原来最怕的昆虫就是蜜蜂了,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什么也不怕了,并且知道了怎么保护自己。 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里面的事件有的非常突然,有的`非常紧急,还有的非常危险,告诉你去怎么办。

相关专题 读后感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