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年谱长编》读后感

RAI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RAI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年谱长编》读后感(共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郭沫若年谱长编》读后感

《郭沫若年谱长编》读后感

因为想完成一篇去年中途夭折的有关《蔡文姬》的小文章,从同事肖少宋兄处借得《郭沫若年谱长编》(林甘泉、蔡震主编)一阅。这部皇皇巨著共分5卷,有200多万字,价格亦不菲。知道出版消息后,买或者不买,有点犹豫。现在看了,打消了犹豫,还是得买。

目前主要阅读了1959年与1937-1947年部分,以及早期的片段,本不宜写什么读后感,不过有几点突出感受,不吐不快。限于时间,不作展开。

一、这是一部高质量年谱,详实可靠,每一条记录都注明出处。篇幅巨大,几乎逐日记事。对郭沫若重要作品亦有引用或提要。编著者力求客观,引用了不少没有公开的郭沫若日记与郭沫若纪念馆藏品。但是否“绝对”客观,则较难判断,因为读者看不到材料全体。

二、对照年谱和郭沫若作品,我有一个基本判断:郭沫若是一个二流作家,无论是作为诗人、剧作家还是散文家。作为诗人,精品少,空洞表达多。作为剧作家,其写作往往受情感驱动,在构思上没有深思熟虑,有好几个作品,都是边写边想,临时“编造”,连基本的戏剧冲突的营造都没有处理好。作为散文家和评论家,作品语言明白晓畅,但和一流作家相比,不够精炼有力,文学性较弱。

三、作为个体,1949年前的郭沫若值得肯定,甚至令人敬佩。尤其是抗战期间及战后,他的为人民的`立场,对民主、自由的坚定呼吁,待人接物的勇敢与坦诚,都非常宝贵。

四、与高质量年谱相比,现有的《郭沫若全集》已远远不能满足研究者的需要了。当年这部全集的编法,只是将郭沫若已经发表的作品汇集起来,大量未经发表的创作、日记、书信与其他材料都被排除在外,以至虽然体量庞大,却可能成了一部最不全的现代作家“全集”。希望新的较全的《郭沫若全集》尽快面世。

五、与这部郭沫若年谱相比,现有的鲁迅年谱急需修订,推出新版。鲁迅年谱问世于1980年代,距今已经30多年,其后竟然没有新版面世,读书笔记·考虑到有关鲁迅史料搜集和研究的高质量,真是咄咄怪事。,出版了《鲁迅年谱长编》第一卷,只编写到19,第二卷以后迄今没有下文。据闻有可能是因为经费问题。按说那么多鲁研专家,这种基础性工作不乏人选,如果非要靠项目资助才能出来成果,也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六、《郭沫若全集》很不全,《郭沫若年谱长编》很全;《鲁迅全集》很全,《鲁迅年谱长编》很不全。世间安得双全法,作品与年谱齐飞?

七、如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李斌等人所言,郭沫若(及与郭沫若相关的)研究是一个富矿,存在大量题目可做。作者:侯桂新

篇2:细说“诗坛泰斗”生前身后事――评叶锦《艾青年谱长编》

细说“诗坛泰斗”生前身后事――评叶锦《艾青年谱长编》

细说“诗坛泰斗”生前身后事――评叶锦《艾青年谱长编》

口张继红

艾青研究从1935年5月孙作云先生的《论“现代派”诗》论及艾青,到1936年12月胡风的《吹芦笛的诗人(艾青:(大堰河))》,再到同年刘雪苇的《关于艾青的诗》和茅盾的《论初期白话诗》,至今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历程。七十多年来,艾青研究资料可谓卷帙浩繁,当然,也有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艾青研究已几近穷尽,但是,读完叶锦先生的《艾青年谱长编》(后文论及该著作时,如无特殊需要,则简称为《长编》),才知道艾青研究远非我们看到的所谓当下现状,更不可以穷尽之说而想当然,正如最早以大学毕业论文研究艾青且一直在关注艾青的专家晓雪所说,看了叶锦先生的《艾青年谱长编》,“我才发现,自己对艾青的一生还了解得很不够”。而之前叶锦所著《艾青简谱》和《艾青七十年简谱》,让艾青本人也很惊讶:“你们像公安局查户口似的,把我调查的那么清楚。”其中的很多事连当事人都已经淡忘。那么,《艾青年谱长编》又是怎样一本“年谱长编”呢?它对当下艾青研究的意义何在?

一、事无巨细、精细严谨

《艾青年谱长编》的编写体例是以谱主的生平及其创作活动的前后时间为顺序,一般以日为记录单位,研究资料也以时间先后为序,详尽记录了艾青从193月27日出生到12月艾青研究资料发表一百年的相关作品和研究资料,事无巨细、精细严谨地记录了“百年艾青”的几乎所有相关的事实。这体现出作者的激情、胆识和谨严的写作姿态。

首先,艾青的诗作相当多,且写作的时间长、地点多变、发表刊物很不固定,这就为以日为单位的编写体例带来极大的不便。比如,艾青早期的诗作多写于监狱中,因什么而写,写了什么,怎样发表,什么时间发表,由谁投稿,由谁负责发表,相关作品引起了什么人的关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我们一经追问,这种编写方法的难度即可想而知。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在《长编》1933年的1月14日条目中记载:“在看守所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这首诗由沈钧儒带出监狱交给李又然,李寄《现代》杂志没发表。一年后改寄《春光》,发表在1934年出版的《春光》杂志第一卷第三期,初收1936年11月出版的诗集《大堰河》。”之后,在1933年5月1日的条目中记载:“虽然《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最早使用‘艾青’的笔名,但‘艾青’的署名第一次和读者面首却是《芦笛》。再比如,该著1937年8月2日第二个条目:“‘八一三’沪战大火之夕写诗《火的笑》,发表在本年10月16日武汉出版的《七月》杂志第1集第1期;收入1938年5月上海文萃书局出版的多种诗体《战事之歌》(钱城编),未收入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艾青全集》”在之后该著的第44页和51页,即这首诗的发表和收入合集的时间又做了时间的交代,使得每首(篇胙品本身的“身份”一目了然,乍看起来,似乎有点重复,但这样的“细致”的重复,使得整个创作的线索清晰而完整。当然,如果只做一首诗歌的细致考据不难,且在周红兴先生的《艾青的跋涉》和《艾青研究访问记》等著作也有一些考证,但要对几乎所有的诗作进行“查户口”式的梳理,要让几乎每一首诗作(还包括像《火的笑》《革命的哀歌》许多艾青的轶诗)和文论随笔都有出处和去处,没有精细谨严的治学精神和非常的研究兴趣是很难做到的。

其次,艾青的传记、传论、访问记、谈话录、书信辑作很多,这为《艾青年谱长编》在提供相应的资料的同时,也为他的编写带来诸多的“障碍”和“遮蔽”。按照人们惯常的阅读,一般地,在书信、访问记、全集等作品中出现的内容最容易被接受,更不会受到质疑,而其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成了“权威的错误”,最终会演变为不刊之论。叶锦先生的《长编》正好走出了这一误区,在做了大量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后,又回到艾青作品的源头,追索作品的写作时间、发表时间、发表刊物,同时注明发表初次收入的文集,发表和收入文集的时间对比。这样,艾青作品的大小信息在该书中清晰可见,一目了然。难能可贵的是,著者细致详实的校对功夫,叶锦先生并没有拘囿于目前出版的花山文艺出版社《艾青全集》和周红兴先生的《艾青的跋涉》和《艾青研究访问记》等著作已具有的完备与权威,而是以当时的文学现实说话,准确全面的对前人的著作中出现的遗漏、模糊、错讹之处进行了补充和校正,也对同一文学事实在不同的文集、论著中的改动和不统一的情形进行了说明。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长编》中对先前资料中错漏进行补正的地方达二百多处.这些补正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传主出生到1976年,即传主‘归来”之前。大量的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也为艾青研究人深化和细化提供了详实的材料,也为传主全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一、事实说话不为尊讳

作为艾青研究者,叶锦先生已于1978年开始研究艾青,并于1990年发起成立第一个艾青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会长等职务,可见作者对诗人艾青的敬重和热爱。但他并未因此而有所偏好,为尊者讳,而是追求以事实说话,以事实还原历史真实,为读者提供研究艾青可靠的资料,这体现出了作者良好的传记写作的素养和传记伦理。

《长编》不只用时间串起来的资料,而是传主的灵魂和心灵的历程,但这对于编者(写作者)而言却不是件易事,除了要从相关的人物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之外,更主要的就是如何籽‘编辑”和“写作”进行有效地处理,正如著者在《长编・后记》中所言“这部年谱不仅仅是编辑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单纯的“编辑”会让《长编》成为材料的堆积,单纯的“写作”会让《长编》成为一部具有个人倾向和偏好的虚构作品。《长编》的“编辑”与“写作”以时间和事件为诗人艾青树碑立传,但不为尊者讳。“一部传记是一部灵魂的历史。在写作中,传记作者既可能面对传主生命的光环,也会触及传主人性光环背面的阴影,在此传记作者常常会表现出理性的失衡。自传的作者会被传播的期待牵制自我的审慎,或者会因为传主已然是成功者的心态影响对既往史实的表述,进而虚饰自我的人生。而他传的作者更多是源于传主形象的高大伟岸,影响到对传主的认识”。艾青被智利诗人聂鲁达称为“中国诗坛的泰斗”,也是具有国际地位的中国诗人中的一位。同样,艾青的传记、访问记、年谱、研究集也很多,但原有的传记作品更多地倾向于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时代精神与诗人个性的矛盾、诗人的遭遇等,且所写多集中于“大写”的诗人艾青。而《长编》则事无巨细,不为尊者讳。比如在先前的很多传记作品中,对诗人艾青的几次婚姻恋爱以及诗人在特殊时代的言不由衷甚至自我分裂很少提及,因为其中涉及到传主私人问题,传者担心会引起别人对传主的道德审判。

而《长编》则以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准确,同时,为避免以讹传讹,传者从传主的老家畈田蒋村开始走访,几乎找遍了传主的亲朋师长,然后到各地查民国时期的资料,尽可能地还原了一个真实而有血有肉的诗人艾青。诗人评论家晓雪说:“《长编》从艾青的生日写起,按日、月、年,把他的生平、主要活动、所有的作品创作发表的时间报刊,他一生遭遇的`曲折、打击,几次婚姻恋爱,都写得清清楚楚。”需要注意的是,要为文立传,只追求客观不追求有效,仍然会影响所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叶锦先生深知“有效”的必要性,为读者研究艾青提供了新的角度。比如此前的传记和评论,对艾青的婚恋则讳莫如深,而《长编》对其三次婚恋做了清晰而简明的记录,若将这一段时间的艾青和他的诗作进行比较的话,艾青的个性与时代特征和自我矛盾并不是简单的反叛地主出身的父亲和读了几本进步书籍或翻译了几首法语诗歌,其中也有诗人对包办婚姻反叛、自由恋爱的追求,和家庭破裂后的无奈和对女性复杂的情感和态度,而这一点,在我们先前的艾青研究中很少受人重视。比如艾青的诗歌《冬天的池沼――给W-I》,此诗写于1940年1月,据《长编》所记,此期间正值诗人与前妻张竹如婚姻终结(1939年11月),且与其所生男孩不久也去世(1940年夏),此前(1939年6月20日)艾青已经与韦娄女士结为伴侣,《冬天的池沼》中的“W-I”自然是韦篓了,“冬天的池沼,\寂寞得像老人的心――\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冬天的池沼,\枯干得像老人的眼\……冬天的池沼,\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诗人看似主动的一场婚姻的终结中却隐藏了难以言说的苦衷、辛酸与苍茫。这是传主人性光环背面的阴影也好,还是传主生命的光环也罢,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正如《冬天的池沼》《树》以及早期的《透明的夜》等极具个人性的诗歌,长期以来被贴上了“时代”的标签,从而使得艾青研究仍有很多的“不及物性”。

所以,无论从传记还是年谱的角度看,《长编》以事实说话精神和风格,为艾青研究提供了诸多可信可行的资料,虽然这种写作相对于当下盛行的所谓思辨型文学研究来说,显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它能够如此事无巨细,以事实说话,又能不为尊讳,以启后人,实属可贵。毫无疑问,《长编》的问世,是艾青研究的一大幸事,甚至传记写作的一大幸事。

注释:

[1][8]晓雪:《艾青年谱长编・序》,载《艾青年谱长编》序言第2、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2][3][4][5][6]叶锦:《艾青年谱长编》第9、26、29、43、4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7]罗勋章:《传记文学写作中的叙事伦理》,载《文艺理论与批评》第6期。

[9]艾青:《艾青全集》(第1卷)第316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篇3: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银杏》是郭沫若写过的一篇文章,在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情不自禁的心里总觉得有种东西在升腾,虽然说不出来是因了什么,可又一字一句地映在脑子里,慢慢的有了些顿悟,而且越来越清晰。

作者文中虽然在描述银杏,但却是另有所指。难道他不是在借银杏表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是在表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吗?端直、蓬勃、坚牢、庄重代表着他的气质;媚妩、青翠、莹洁、精巧代表着他的魅力;滋养、燃料、云冠、华盖则代表了他的美德。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人们渐渐淡忘了,他们吃着白果,却想着洋槐和幽加里树。难道不是指他们喝着黄河母亲的乳汁,却在依阿取容,做着媚外降敌的勾当。作者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中国会不会从地面上隐遁下去。因此作者包含深情、发自肺腑地呼喊:爱银杏吧!爱我们的国家吧!不要让我们中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精神隐遁吧!

在当今的社会里,也存在这样的蛀虫、垃圾。有的披着奉公为民的外衣,拿着国家的俸禄,背地里却做着贪腐敛财、出国享受,祸害百姓的伎俩;还有的冷漠麻木、自私自利,成了金钱的奴隶。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气节,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就会变成社会的弃儿,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民族精神,就会挨打,就要受气,也必将退出这个强敌如林的世界大舞台。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告诫我们每一位的中国人,勿忘国耻,牢记使命,把我们中国的历史文明传承下去,把民族精神发扬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像一个巨人,永远屹立与世界的东方。

在被郭沫若的深深的赤子之情感染的同时,我还感受着他不拘一格的语言魅力。如:端直、葱茏、媚妩、依阿取容。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独具匠心,不取已成的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确实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郭沫若的作品就是耐人寻味,不管是感情的体验,心灵的洗礼,还是写作技巧的纯熟,语言的魅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4:郭沫若散文读后感

郭沫若散文读后感

【读后感一】

《郭沫若散文》是一本不错的书,我读了之后对里边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小感触,先来说说郭沫若,郭沫若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在学术上也很有贡献。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抓过来看看,感觉郭沫若比较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许多文章有寓言的感觉,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此外鸡、猫、花、树经常是他的题材,我们写不出周记之类的都可以用到。

《郭沫若散文》中的作品,回忆中的点滴,感觉《我的童年》《我是中国人》和《孤山的梅花》还是充满了喜感的,可能不能这么说,就是充满了生活气息,里面还有其他很多其他的生活小事,说明了郭沫若是经常写日记,喜欢思考生活的好孩子,其中《浪花十日》中关于为了女儿小章鱼撒谎的故事,后面又反省了“不该,真是不该。”恩,果然是好孩子,时刻三省我身。关于屈原里面就只提到关于演出什么的,下雨啊,作诗啊,以及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而历史要还原,即“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从这一点来看,他倒是遵循了自己的想法。

郭沫若的作品还是很值得大家去读一读的。

【读后感二】

《银杏》是郭沫若写过的一篇文章,在我读完这篇文章时,情不自禁的心里总觉得有种东西在升腾,虽然说不出来是因了什么,可又一字一句地映在脑子里,慢慢的有了些顿悟,而且越来越清晰。

作者文中虽然在描述银杏,但却是另有所指。难道他不是在借银杏表述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是在表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吗?端直、蓬勃、坚牢、庄重代表着他的气质;媚妩、青翠、莹洁、精巧代表着他的魅力;滋养、燃料、云冠、华盖则代表了他的美德。然而就是这样的精神,人们渐渐淡忘了,他们吃着白果,却想着洋槐和幽加里树。难道不是指他们喝着黄河母亲的乳汁,却在依阿取容,做着媚外降敌的勾当。作者忧心忡忡,长此以往,中国会不会从地面上隐遁下去。因此作者包含深情、发自肺腑地呼喊:爱银杏吧!爱我们的国家吧!不要让我们中国几千年所传承下来的历史文明和民族精神隐遁吧!

在当今的社会里,也存在这样的蛀虫、垃圾。有的披着奉公为民的外衣,拿着国家的俸禄,背地里却做着贪腐敛财、出国享受,祸害百姓的伎俩;还有的冷漠麻木、自私自利,成了金钱的奴隶。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气节,就会被别人看不起,就会变成社会的弃儿,同样,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民族精神,就会挨打,就要受气,也必将退出这个强敌如林的世界大舞台。所以,这篇文章也是告诫我们每一位的中国人,勿忘国耻,牢记使命,把我们中国的历史文明传承下去,把民族精神发扬下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像一个巨人,永远屹立与世界的东方。

在被郭沫若的深深的赤子之情感染的同时,我还感受着他不拘一格的语言魅力。如:端直、葱茏、媚妩、依阿取容。这些都折射出作者独具匠心,不取已成的个性与丰富的想象力。确实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郭沫若的作品就是耐人寻味,不管是感情的体验,心灵的洗礼,还是写作技巧的纯熟,语言的魅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后感三】

《郭沫若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感触,让我们对诗,对诗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弯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象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活动着在里面。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涨的情调。这活动着的印象便是想象。这些东西,我想是诗的本体,只要把他写了。出来的时候,他就体相兼备。大波大浪便成为“雄浑”的诗,便成为屈子的《离骚》,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便成为周代的国风,王维的绝诗。日本古诗人西行上人与芭蕉翁的歌句,泰戈尔的《新月》。这种诗的波澜,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写诗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硬如歌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说到此处,我想诗这样东西倒可以用个方式来表示他了: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照这样看来,诗的内涵便生出人的问题与艺底问题来。Ihalt便是人的问题,Frm便是艺的问题。归根结底我还是佩服你教我两句话。你教我:“一方面多与自然和哲理接近,以养成完满高尚的”诗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诗中的自然音节,自然形式,以完满”诗的构造。“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必定要做诗。”

我想说,郭真天才也!

篇5:郭沫若作品读后感

《郭沫若散文》是一本不错的书,我读了之后对里边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小感触,先来说说郭沫若,郭沫若是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在学术上也很有贡献。在图书馆看到这本,抓过来看看,感觉郭沫若比较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许多文章有寓言的感觉,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此外鸡、猫、花、树经常是他的题材,我们写不出周记之类的都可以用到。

《郭沫若散文》中的作品,回忆中的点滴,感觉《我的童年》《我是中国人》和《孤山的梅花》还是充满了喜感的,可能不能这么说,就是充满了生活气息,里面还有其他很多其他的生活小事,说明了郭沫若是经常写日记,喜欢思考生活的好孩子,其中《浪花十日》中关于为了女儿小章鱼撒谎的.故事,后面又反省了“不该,真是不该。”恩,果然是好孩子,时刻三省我身。关于屈原里面就只提到关于演出什么的,下雨啊,作诗啊,以及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而历史要还原,即“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从这一点来看,他倒是遵循了自己的想法。

郭沫若的作品还是很值得大家去读一读的。

篇6:白鹭郭沫若读后感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兼生硬,且不用说,即使像粉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常有一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图画。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专为白鹭而设计的。

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见白鹭孤独地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少有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了望吗?

黄昏的空中,偶尔可以见到白鹭在低低地飞,悠然地观看这情景,可说是乡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歌。

篇7: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郭沫若女神读后感

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文化运动和“诗界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诗体解放事业肇始于胡适,而完成于实践着“文学为人生”主张的文学研究会诸诗人。19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可谓“异军突起”,把目光投向“充满缺陷的人生”。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

篇8:郭沫若诗集读后感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1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1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1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激情如闪电惊雷,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涓涓流泉。而《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盘》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地球,我的妈妈》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反抗、叛逆表现在:《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1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凤凰涅磐》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磐》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篇9:郭沫若诗集读后感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是诗人郭沫若19创作的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由现实中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街灯,进而想象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美丽的景色,想象天上街市里的珍奇,想象过着幸福生活的牛郎织女。通过对天上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旧时代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因此,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仍然有新的意义。领会本诗在优美的意境中蕴涵的深刻道理,明确今日幸福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人人都应自觉爱护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环境、美化生活,建设祖国。

也写出了郭沫若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寄托在里面。

篇10:郭沫若石榴读后感

青春型”的诗人郭沫若以其生花妙笔在《石榴》一文中将寻常石榴尽态极妍地活画在读者面前。石榴那悦目怡情的活泼情态让读者不由得为之怦然心动,油然生出崇敬与向往。

作者饱含喜悦激情描绘出石榴的亮丽形态。你看,那奇崛的枝干,清新的叶片,陆离华贵的花瓣,经由梅柳的映衬、拟人化的描摹、形象化的比喻,石榴兀自摇曳出无限情致,万千风度。不止于此,作者更满情崇敬与赞美之情,由石榴红玛瑙的花瓶儿上插花的丰姿中,从石榴露出透明光嫩的皓齿的笑态中,敏锐而深情地透视出石榴活力四射、蓬勃向上的内在神韵,并以“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的奇妙比喻反问读者,叩击读者心灵,铿然拨响读者的心弦,悠然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我本来就喜欢夏天”,“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既是作者的纵情讴歌,又何尝不是读者的心声?有了前面对石榴细腻的绘形写神垫底,朋友说起昆明石榴的外形特大、子粒特丰腴、酸甜美味兼备之时,作者闻而潜溢唾津,自在情理之中了。不要说作者,就是读者读到这里,恐怕也早已禁不住心旌摇动,神往之至了。

呵,奇崛清新的《石榴》,夏天的心脏的赞歌!

篇11:郭沫若石榴读后感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是夏天火热的灵魂。

——题记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因为它火红。当在炎热的季,许多胆怯的花都要撑起“遮阳伞”,让自己慢慢生长。而在这时,石榴已经咧出了“四小瓣”,开了花——就要成熟了。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因为它热情,因为它奔放。在骄阳如火的'夏季,它毫不羞怯地咧开它的嘴丫,向欣赏的人一一打着招呼。它的花瓣仿佛反射着太阳的光,让人感觉到它的深红色的花瓣十分温暖。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因为它积极向上,因为它不断进取。在炎炎酷日中,在别的花儿因太阳的灼热而偷点小懒的时候,它却懂得珍惜这难得的时光,努力吮吸太阳的光芒,拼命地让自己变得鲜红,也让自己的果实变的粒粒饱满。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因为它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它仿佛似一个年轻的姑娘,老想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些,才会在身上穿戴红玛瑙,在外衣上勾勒些花纹,把裙摆提得高高的吧。

石榴是夏天火热的灵魂。在它被太阳感染的同时,太阳也被这可爱的石榴感染者——它们互补着,太阳像石榴那样散发出活力的光芒,石榴像太阳一般熊熊燃烧着——燃烧着自己,燃烧着夏天,燃烧着生命。

石榴有活力,有精神,有梦想,让人觉得好不可爱?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后记

篇12:郭沫若石榴读后感

学完《石榴》一课后,我有很多体会和感想,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作者以时间的变化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按照石榴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成熟的过程。并从石榴形、色、香、味等方面做了生动地介绍。

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描写,是本课的一大特点。把石榴的季节变化规律,什么时侯长叶、开花、结果等生长过程一一进行描述。这说明作者观察认真;告诉我们平时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在写作文时不至于弄出笑话。本课作者还在写作时抓住了几个最明显的特点,如成熟后的石榴的样子,课文中“有的笑的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样就很好地体现了石榴的一个特点——成熟的样子。如课文中“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又体现了石榴——成熟了的形状。

通过本课作者对一种水果的生动描写,使我觉得我们应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为以后写一种植物和水果的生长、形状、颜色、气味、用途等奠定基础。

篇13:郭沫若石榴读后感

《石榴》这篇文章是一篇写自然的散文,郭沫若这位作家笔下的石榴不仅有着夏天的品格,它的花朵,还是夏天的心脏。在自然与科学的意义上,漫无边际的夏天的热力虽然来自于太阳,但在《石榴》之中,在文学角度上来讲,这样的热力却是来自于“石榴”,来自于那一朵一朵的小小的“榴火”。

正是那火红的、燃烧的石榴的花朵,在给夏天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热力,她是夏天的心脏,也是夏天的灵魂、夏天的生命之源。这篇文章的思想还代表着火热的心,与顽强的毅力,告诫人们要想石榴一样有梦想有活力。

相关专题 郭沫若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