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历程读后感

阿七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阿七”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苦难历程读后感(共1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 苦难历程读后感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的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篇2: 苦难历程读后感

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乃是在其表现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他国文学。在读列夫托尔斯泰,托斯随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是,你不得不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他们总是在书中严肃的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而生活,我们活着有什么意义。总是在探索者人生的价值。在俄罗斯文学中,苦难的气质异常的鲜明,这无疑与他们民族的精神气质密切相关。东正教的强烈的忏悔意识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血液之中。他们从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他们总是一生在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俄罗斯文学中,主人公可能大都并不可爱,但他们却是善良的,有尊严的。

《苦难的历程》也当然继承了这一优良的传统。作品通过两对恋人达莎和捷列金及卡嘉和罗欣在战争年代的动荡历程,展示了俄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带给俄罗斯民族的全景式变化。

作者虽然在处处描写战争,但是,他所要表现的并不是战争本身,而在于描绘战争对每个阶层的俄罗斯人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作者并没有详细介绍战争的布局及经过,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去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主要将战争作为一个背景场,在这特定的场合中去细致观察人们在时刻面对苦难乃至死亡的威胁下的种种反应。而正是在这些艰苦条件下每一个俄罗斯人的种种反应中,集中体现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坚毅乐观的民族品质,我认为这才是这部作品去着力展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做到了。

篇3:《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苦难历程》,一部国家的兴衰史!

篇4: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篇5:苦难的历程读后感

用了近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苦难历程》,不想说其社会性和思想性的问题,感想最多的,主要是对于战争。

《苦难的历程》主要记述了一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后几年所发生的事情,主要的线索人物是两姐妹,战争之前是中产阶级家的小姐,无所事事;再由她们俩辐射出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她们的丈夫;在他们四个人背后的是广阔的战争政治以及人民的困苦场景。

一战爆发后,男人们走向战场,前面是敌人的子弹,后面是己方的子弹,向前向后都是死亡,而死亡中间则是饥饿,寒冷和恶臭。二月革命以后,前线的人弃战场而退,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死亡,土匪横行,各方势利争得你死我活,到处都是战场,女人们要下地劳作,还要经受掠夺,生命一样毫无保障。不管是达莎,卡佳,还是别的女人,都经受过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十月革命以后,所有的人都在作战,没有人生产,物资奇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人时时都面临着死亡。这是怎样的日子啊,又岂是苦难二字就可概括。我没有看到什么浪漫主义,感到的只有恐怖。作者不仅仅是展现这样一副悲惨的场景给我们看,同时在思考,通过主人公的想法来说出的感受,同时也就契合了我们的感受:痛恨战争,主张和平。

除了这些关于战争的描写,这本书还写了关于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尤其在灾难面前,善良,忠诚,势利,卑鄙一起爆发出来,农民的豪爽,势利与胆小表现得很真实。我觉得不足的是对于战争高层的指挥者人性没有深入体现,都是中性的,各方的指挥者在感觉上是差不多的,没有善恶之分,都是狡猾的,狠毒的,叛卖的或者被叛卖的,象索罗金,尼尔金,正反两方看不出区别,也许本来就没区别。

在战争和人物性的描绘上,我觉得外国人和中国人没什么不同,应该说在人的通性上是一致的,敌方友方,俄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是同时具有友善和邪恶的。但不同的是,在中国的战争类作品里却很单调,净是脸谱化的描写,正面人物就是高大全,没有七情六欲;反面人物都是愚蠢猥琐,千篇 一律。感受的都是革命的豪情,战争的浪漫,而非苦难。

总的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生动,较扁平,我几乎说不出主要人物的各自性格特点,达莎和卡佳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捷列金和罗辛也很相似;故事情节和主题上,作者似乎是有些茫然的,战前的描写是灰暗的,没有一丝美好,在砸碎这个旧世界之后,也并没有创建出一个新世界,到处是抢劫到处是战场,物质奇缺,也是灰暗的,这是作者就忍不住利用罗辛来怀恋一下过去,发出质问,我们砸碎过去,到底创建的是什么?于是他投奔白军,为过去而战,总体色调灰暗压抑。另外,情节发展感觉不够自然,始终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对战争的描写我觉得还算客观,但主要人物的思想变化上还是有迎合主旋律的嫌疑。

篇6: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 -资料

同样是人,有的人可以一生健康安稳、衣食无忧,有的人却是命运坎坷、飘零落迫,生活像一张网,网住每一个红尘里的人,而主宰我们的却是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命运。

第二次从人流的手术台上下来的时候,我对这个世界的爱像是猛然之间全部抽空,灵魂离我而去,只剩一具空壳。摸着自己很疼很疼的肚子,不敢接受这个孩子的离去,为什么又是没有胎心,为什么两次都遇到这种问题,我满怀期待它的降临,可是上天偏偏这样难为我。

在那一天,我失语了,不吃不喝,静静地躺着,任泪水不住地流,停不下来。不管亲人朋友是如何安慰我,我只是像一具植物人一样,看不到,也听不到。老公端到我床边的食物一遍一遍地冷掉,我一次一次地对他吼:“出去,我不要你管。”

婆婆不停地劝说我:“不要哭啊,做月子的人哭多了,眼睛会瞎的啊。”

我淡淡地说:“瞎了算了,活着多没意思啊,说不定明天我就死了。”

听了我的话,婆婆和我一起哭起来,然而我一点也不理会别人的劝慰,心里想到的全都是这二十几年所受的苦难,父母离异早,被丢到爷爷奶奶家,从小就没有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暧,长到十几岁父亲又过世,中考流鼻血,高考得阑尾炎,学业不顺、事业不顺、感情不顺,好不容易结了婚,连个孩子都不能正常地生下来,我的人生怎么可以这么糟糕,活在世上就是一场悲剧,真的还不如死掉,我绞尽脑汁想着哪一种死法会比较轻松,割脉太疼、跳河了连尸首都很能找到、很难买、上吊的死相太可怕……也许是意识到我轻生的念头,婆婆和老公轮流守在我身旁,公公婆婆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一夜之间头发白了一半,而老公也在一周之内剧瘦十斤。

我知道我在折磨自己,也在折磨别人,可是却没有一种力量让自己从绝望的境地中挣脱出来,十天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我就要去上班了。我对自己说,干脆在上班的路上跑到马路中央去让车 算了,这样还可以得一笔赔偿金,足够老公再去找个人结婚生子,大家就都解脱了。

那一天我早早起床,看看镜子里的自己:身体瘦削干瘪、头发干枯暗哑、腊黄又苍白的脸、眼圈浮肿、眼神空洞,简直和死人没有区别。老公要送我上班,我坚持说不要,最后同意他把我送上车。我上班的地方在效区,要经过一条很窄的路,那段路非常容易出车祸,车开动的时候,我没有向后看,内心做了重大的决定:中途下车去,冲进马路,把眼睛一闭,一切就都结束了。

我木然地看着窗外的树向后飞快倒退,售票员开始收票了,收到我旁边的时候,我身边的女孩用手比比划划,原来她是个聋哑人,她拿出一张写有地点的纸给售票员看,我猜她应该是某家纺织厂的女工,因为衣服很旧、手上长满了厚茧,再看她的脸,只能说是姿色中点偏下,我心里忽然触动了一下,比起她而言,我好像要活得轻松一点啊,起码我能够说话,还有一份相对而言比较轻松的工作啊,

资料

车子继续向前开,到了我计划寻死的'那个路段,我正要开口让司机停车,车却自己停了下来,一个拄着双拐的中年男子慢慢地向前挪动,一条空空的裤管打成一个结垂在半空,他背后还背着一个很重的工具箱,他下车的时候很吃力,售票员耐心地把他扶下去,他微笑着对售飘员说:“谢谢啊,明天见。”

看到我站起身来,售票员问我:“你要不要下车啊”,我犹豫了一下说:“不用。”坐了一会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你和刚才那个残疾人很熟啊?”

他说:“是啊,他每天坐我的车上班,就在那个机修厂工作,老婆得了癌症死了,家里还有个女儿要照顾,所以每天两头跑。”

我一下说不出话来,这样的人活着多可怜啊,他怎么有勇气活啊?正在我感叹他的命运多么可悲的时候,聋哑女孩下车了,她果然朝一家纺织厂的大门走去,在车还没开动的时候,一个驼背的老婆婆过来推销熟玉米,她70多岁的样子,头发灰白,满脸满身都是皱纹,背驼成了90度,整个人的身高看起来不到1米,走上车都很不容易,有好几个人都买了她的玉米,下车之前她还向大家说了句“谢谢啊”。等到她下车,后面车厢的人就开始讲那个婆婆的故事:她以前是孤儿,后来嫁了一个条件特别差的人,老公和婆婆经常毒打她,后来生了五个女儿,没有一个活到10岁,好不容易中年得子,老公也病死了,儿子也在前几年从工地上摔下来死了,媳妇也跟人跑了。

我的眼里满里泪水,忍不住对刚才讲话的那人说:“她这么大年纪,又活得这么辛苦,不如死了算了。”

“谁说不是呢,可她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孙子呢,她死了,孙子怎么办啊?”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像是灵魂一下回归身体。死亡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可是如此多经受苦难的人都在承受命运的安排,继续生活着,为什么?因为心底还有放不下的人啊,因为心里还有未泯的爱。我无法承受失去孩子的打击,绝然地想要去死,不在乎身边人的感受,比起遇到的这三个人来说,这种打击根本算不得什么,可我是多么自私又软弱啊!

傍晚回到家的时候,我对婆婆说:“妈,我觉得好饿好饿啊!”

“我知道你上班辛苦,早上就炖了鸡汤,我去给你盛。”婆婆高高兴兴地把端来鸡汤,说:“我们都吃过饭了,我只给你哥哥留了一碗,其余的都是你的,你要全部吃完啊。”

我突然想起来,婆婆的大儿子,老公的哥哥,从出生起就是脑神精发育不全的残疾儿,一边的手脚都是萎缩的,婆婆年轻的时候,不也承受住了命运的打击吗?我只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悲天悯人,却从不想想别人也在痛苦中,这样地软弱,其实是因为我一直都太幸福,所以承受不起打击。

生命是一场旅程,沿途有看不尽的美景,也有高山大河的阻碍。人一定要经过苦难,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不仅仅为自己,不仅仅是得到,还要接受命运,承担责任,勇敢地爱自己,也爱别人。

篇7: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400字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是分不开的。《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它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心酸历程”的结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故事的情节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篇8: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400字

在读书馆小说区找书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肯定被很多人借过,因为它已经被翻得坏掉了,这本书的作者是阿―托尔斯泰,这位著名的作者我也不用多多介绍了,我想说,他真的是俄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这个书名,我查了查,是来自俄国古代伪经《圣母历难记》,我个人理解,这本书的主角是两个姐妹,以她们的生活来描写出十月革命前夕和后来的俄国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思潮,也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这本书里描述出的,真的比历史课本更加生动真实,我感到了在1914―19这六年时间里,俄国人民为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的苦难。

读完了这本小说,让我更加深刻的、更加全面的理解了十月革命,我十分推荐喜欢历史的同学读这本书,这本书无论是角度和情节都非常的生动、精彩。

读俄国文学对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名字很复杂,因为俄国人的名字多很长,很难记,就像在这本书里,女主角达莎的名字以好多种不同形式的名字出现,有全名,有爱称,有简称。。。读的时候总是很纠结,这本书尤其是厉害,以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都没有这样深刻的感觉,这本书彻彻底底的折腾了我一次。

还有我想说的是,最早翻译这本书的是瞿秋白。这位是我很尊敬很尊敬的人。

篇9:苦难的历程读后感400字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的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篇10:苦难的历程读后感400字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着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400字

篇11: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苦难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的'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19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最优秀的长篇巨著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篇12:苦难的历程读书笔记

《苦难的历程》主要记述了一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后几年所发生的事情,主要的线索人物是两姐妹,战争之前是中产阶级家的小姐,无所事事;再由她们俩辐射出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她们的丈夫;在他们四个人背后的是广阔的战争政治以及人民的困苦场景。

一战爆发后,男人们走向战场,前面是敌人的子弹,后面是己方的子弹,向前向后都是死亡,而死亡中间则是饥饿,寒冷和恶臭。二月革命以后,前线的人弃战场而退,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死亡,土匪横行,各方势利争得你死我活,到处都是战场,女人们要下地劳作,还要经受掠夺,生命一样毫无保障。不管是达莎,卡佳,还是别的女人,都经受过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十月革命以后,所有的人都在作战,没有人生产,物资奇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人时时都面临着死亡。这是怎样的日子啊,又岂是苦难二字就可概括。我没有看到什么浪漫主义,感到的只有恐怖。作者不仅仅是展现这样一副悲惨的场景给我们看,同时在思考,通过主人公的想法来说出的感受,同时也就契合了我们的感受:痛恨战争,主张和平。

除了这些关于战争的描写,这本书还写了关于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尤其在灾难面前,善良,忠诚,势利,卑鄙一起爆发出来,农民的豪爽,势利与胆小表现得很真实。我觉得不足的是对于战争高层的指挥者人性没有深入体现,都是中性的,各方的指挥者在感觉上是差不多的,没有善恶之分,都是狡猾的,狠毒的,叛卖的或者被叛卖的,象索罗金,尼尔金,正反两方看不出区别,也许本来就没区别。

在战争和人物性的描绘上,我觉得外国人和中国人没什么不同,应该说在人的通性上是一致的,敌方友方,俄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是同时具有友善和邪恶的。但不同的是,在中国的战争类作品里却很单调,净是脸谱化的描写,正面人物就是高大全,没有七情六欲;反面人物都是愚蠢猥琐,千篇 一律。感受的都是革命的豪情,战争的浪漫,而非苦难。

总的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生动,较扁平,我几乎说不出主要人物的各自性格特点,达莎和卡佳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捷列金和罗辛也很相似;故事情节和主题上,作者似乎是有些茫然的,战前的描写是灰暗的,没有一丝美好,在砸碎这个旧世界之后,也并没有创建出一个新世界,到处是抢劫到处是战场,物质奇缺,也是灰暗的,这是作者就忍不住利用罗辛来怀恋一下过去,发出质问,我们砸碎过去,到底创建的是什么?于是他投奔白军,为过去而战,总体色调灰暗压抑。另外,情节发展感觉不够自然,始终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对战争的描写我觉得还算客观,但主要人物的思想变化上还是有迎合主旋律的嫌疑

篇13:苦难历程中学生读书笔记

以外国作家为例,我知道前苏联的高尔基,我知道《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我还知道《钢铁是怎样练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以为前苏联的名作家也就这些人了。可是,我竟然不知道还有个托尔斯泰也一样的不朽。当然,我的无知还将被继续放大。

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年代,还有一个比他稍微年轻一点的伟大作家也姓托尔斯泰,那就是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他作为十月革命的革命者,见证者,用饱含热情的笔墨,描述了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艰难历程。这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是,作者以较为写实的方法描述了俄罗斯这个民族在近代所经受的深重灾难。作者从最基层的市民、百姓、知识分子入手,描述了十月革命前后,整个俄国土地上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里既包括资产阶级,也包括无产阶级,既包括工人,也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

一、冲动

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平的久了,就容易陷入麻痹和狂妄之中。俄国也是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家就步入了极度奢靡颓废的状态之中,这种颓废表现在国民的纵欲和奢侈。表现在国民的狂妄与无知。就像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几乎所有的南方年轻人都争着上战场,以为放不了几枪就可以凯旋一样,因为他们想象战争会让他们平静的生活泛起涟漪。会给他们的生活以更好的调节。俄罗斯也是如此,当沙皇对德宣战,无数的年轻人高喊着“为了祖国”,争先恐后的去了战场,而后就充当了国家机要大臣泄密的炮灰,无论他们队伍走到那里,德国的炮弹就落到那里。自己还没有见到敌人的样子,就匆忙去见了上帝!国有内奸,百姓无知,这是多么可悲的现实,这是多么深重的苦难!

二、混乱

在我们所学习的历史学中,往往知道十月革命带给我们了什么,我们的共产党人在向俄国共产党人学习什么。我们往往认为,所有的先进的都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确实曾经非常的信任莫斯科,信任共产国际带来的先进经验。我们知道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我们因为盲目的照抄俄国的经验,盲目的崇拜共产国际派来的领导人,而导致差点把我们的自己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革命队伍全部葬送高危境地!其实,由于当时信息的极大滞后,大概那个时候的大多数共产党人都不知道,俄罗斯的共产党人也在不断的走自己的弯路,做出着错误的选择。比如在一次和白军的战斗中,所有的指战员都明确的知道上级的命令是错误的,这是会让第十军团全军覆没的命令,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而作为军人捷列金义无反顾的去执行错误的命令却又是是为让读者极为愤慨的。他明知道这个命令会让他的弟兄们葬送生命,他却必须执行多么可悲。而另一位指战员却公开拒绝执行他的上司的命令,却却意外的带领自己的队伍冲出重围。他的上司索罗金在革命的过程中表现极大的独裁主义倾向,他既是革命队伍中的高官,又是村民眼中的土匪。他既慈悲又野蛮,既想革命到底,又想逍遥自在。在革命的阵营中,执掌的政权高级干部的思想极不坚定的大有人在,就因为这样,革命异常艰难,到处一片混乱,敌我难以分辨,俄国人民陷于极大的盲目之中之中,混乱之中。

三、在苦难中成长

小说里面的女主人达莎,丈夫是个共产党员,达莎并不认为共产党人的事业是正确的。她早年曾明确拒绝丈夫的事业,她曾抱着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无政府主义,后来,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随着个人不断的经受磨难和见证了无辜者经受的侮辱和践踏,她开始接受共产党人的观点,并快速投身到为共产主义革命理想而奋斗的血与火的战争中去。达莎的姐姐卡佳在与祖国共同受难,她的软弱和享乐使她吃尽了苦头,她曾是上层社会的宠儿,在战争中却成了无家可归流浪者,她被土匪劫持,被迫与土匪为伴,她亲眼目睹了土匪的贪婪与自私,目睹了土匪的无情与凶残。她开始了走向革命与人民的一边,因为只有革命人民才能使她脱离苦难。卡佳的第二任丈夫罗辛早期也是资产阶级阵营坚定支持者,他不怕牺牲,勇敢无畏,曾多年追随邓尼金将军,而后他在白军的队伍中饱受猜疑,为其战友所不容。他被迫离开队伍寻找妻子,和共产党人偶遇,被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所感召,变身为坚定的共产党人,成为革命战线的中坚力量。达莎一家只是前苏联人民的一个简单剪影。在在俄国广袤的原野上,她的人民在经受身心的蹂躏,在经历层层苦难,德国人掠夺他们,白军摧残他们,土匪抢劫他们,而无政府主义也迫害们,他们思想上混乱不堪,不知路在何方,而共产党人所做所为却让他们慢慢的看到了方向和希望————那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

三、十月革命的战争史

阿.托尔斯泰的《苦难历程》,又称为自传小说三部曲,也是反应俄国十月革命的战争史。小说为三个部分:第一部:两姐妹。第二部:一九一八。第三部:阴暗的早晨。本部小说后两部为十月革命的战争描写拉开了序幕。本书的阵地描述非常的细致。军人的语言表达,思想火花的绽放极其丰富。比如捷列金去执行任务路过白军地带,罗辛负责阻击,本来罗辛的枪法非常准,可是,他突然发现:那个红军战士那么像捷列金,这一枪就打偏了,捷列金的帽子飞了,只是头皮受了点轻伤。还有一次,两个人在火车上相遇,这是白军控制的火车,罗辛装着睡着了,这都是亲情在起着作用。罗辛爱卡佳,也爱妻子的妹妹达莎,爱达莎就应该保护达莎的丈夫捷列金,这是不容怀疑和思索的现实。而罗辛投奔了共产党,成为捷列金的參谋长,捷列金在未知晓真情之前也抱有同样的想法。让他快点走开,既不让革命受到损失,也不让罗辛受到伤害。

作者尤其是在描写敌我力量悬殊较大的察里津保卫战的时候,上级下达命令,要求把所有的大炮都集中起来,而且露天安放在突出地面的高岗上,这是炮兵司令从来没有用过的打法。他首先想的是万一上级布置错了呢?所以他在执行的时候就进行了改变。他不但留了几十门大炮在原来的阵地上,而且阵地两头的大炮不但没有挪动,而且还在挪走大炮的地方燃起火堆,佯装炮兵在取暖。当然,后来又接到上级通知,说是斯大林同志亲自指挥的。炮兵司令才把所有的大炮全部调集在一起。后来,在即将开炮的时候,作者的描述也非常的到位,比如炮兵司令看着敌人越来越近了,看到了他们的靴子,而且看到了什么颜色的靴子的时候,他用力叉开五指,大声喊出开炮的口令。最后他看到敌人全变成了一片泥巴,居然像孩子一样跳了起来。这样清晰的描写在整部小说中并不鲜见……

四、启迪

读完这部小说,我久久无法下笔,我在思索:卡佳、达莎苦难来自何处?阿米西娅苦难来自何处?从上层贵族到下层百姓,他们的苦难又来自何处?乃至于我还要问俄罗斯这个民族的苦难又来自何处?政府腐败,史治无能,当权者骄奢淫逸,国民精神空虚颓废,所有这些都会给俄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其实,作为个人来说,更为重要的乃是无知,因为自己的无知才会有无畏的举动,因为自己的无知,才会有错上加错的言行,当然,更大的无知会给自己乃至于他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当然包括毁灭性的灾难!

篇14:苦难历程中学生读书笔记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出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曾三次荣获斯大林奖金。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代表、科学院院士。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不缀是分不开的。

阿·托尔斯泰出生于萨马拉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彼得堡学院,中途退学,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到过英、法等国家。他拥护二月革命,对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军任职,一九一八年流亡国外。大部分时间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时开始创作《苦难的历程》的第一部《两姊妹》。和高尔基的交往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粮食》、《伊凡雷帝》、《苦难历程》后两部《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他也获得了苏联人民的认可,获列宁勋章。

《苦难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了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两姊妹》、《一九一八》、《阴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辛酸历程”的结果。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人公各奔东西,他们的个人幻想破灭开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各自有着曲折复杂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历史与民族的行列过程中终于跳出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19国内战争将结束时,他们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团聚,在莫斯科大剧院中个人和集体、俄罗斯和苏维埃,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这部小说还多方面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技艺。作者善于结合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和表现爱情、欢乐、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错出现,主人公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丰满,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细腻而清晰。倒叙、插叙的恰当运用,书信、笔记、历史资料的适当安排,使这部小说的结构显得轻松自如。

尽管《苦难的历程》中(尤其是后两部)不时表现出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难的历程》仍是托尔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苏联文学最优秀的长篇巨著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师!

篇15:读《苦难的历程》有感

读《苦难的历程》有感

俄罗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大都市十分繁华,而在这繁华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曲折艰辛的建国史。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重温这段《苦难的历程》。

《苦难的历程》以历史进程及革命斗争的.过程为主线,主人公的生活为支线两线互相依靠,环环相扣,真实准确地还原并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俄国国内战争这一苦难的历程。以四个主人公的所到之处为场景,描写在这一场景中人们及战场上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将战场和人们的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场景从莫斯科到乌克兰,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顿河到察里津,画面广阔,布满整个俄罗斯,情节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四个主人公的梦想破灭,东奔西走。他们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各自有着自己曲折复杂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并融合到民族与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所交织成的一段历程,并终于跳出了个人感情和愿望的狭隘圈子。在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时,四个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团聚,体会到了个人只有置身于民族与国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与安定。

书中最后一段话说:“命运已定!我么在阵营里,要为我们自己及世界的权利,要为永远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正是他们那一代的牺牲换取了下一代的幸福,可歌可泣。

篇16:苦难的历程读书心得体会

在读书馆小说区找书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肯定被很多人借过,因为它已经被翻得坏掉了,这本书的作者是阿—托尔斯泰,这位著名的作者我也不用多多介绍了,我想说,他真的是俄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这个书名,我查了查,是来自俄国古代伪经《圣母历难记》,我个人理解,这本书的主角是两个姐妹,以她们的生活来描写出十月革命前夕和后来的俄国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思潮,也写出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给我印象很深的是,这本书里描述出的,真的比历史课本更加生动真实,我感到了在1914—19这六年时间里,俄国人民为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的苦难。

读完了这本小说,让我更加深刻的、更加全面的理解了十月革命,我十分推荐喜欢历史的同学读这本书,这本书无论是角度和情节都非常的生动、精彩。

读俄国文学对我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名字很复杂,因为俄国人的名字多很长,很难记,就像在这本书里,女主角达莎的名字以好多种不同形式的名字出现,有全名,有爱称,有简称。。。读的时候总是很纠结,这本书尤其是厉害,以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都没有这样深刻的感觉,这本书彻彻底底的折腾了我一次。

还有我想说的是,最早翻译这本书的是瞿秋白。这位是我很尊敬很尊敬的人。

经典的苦难的历程读书心得体会 (三)

以前,每当我阅读列夫、托耳斯泰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而在这几天我再一次读他的《苦难的历程》时,才感受到那种国破人亡的愤怒。

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四面受敌:外有德奥波三国在共同与俄作战,国内又有白军,捷克人和哥萨克在反抗。托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叹:俄罗斯帝国算是完蛋了。

这本书描述了当时混乱时局下的四个主角:伊万、伊里奇、瓦季姆。罗辛,达莎和卡佳。在这四个人中,我最欣赏的是瓦季姆、罗辛。在我初次看这本书时,我觉得罗辛这个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却偏偏要上前线,还想要去寻死。他抛弃相对强大的苏俄红军,却加入了处境艰难的白军。现在我才明白,上前线,寻死都是因为一腔报国热情,不惜生命;加入白军,是因为他认为白军才是正义的队伍,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正是一种英雄气概。

读这本书后,我想到了我们中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中国红军不也是危机四伏吗?然而有无数像罗辛这样的人加入了这支弱小而又危险的军队,使这支军队壮大了起来,才有了八年抗战的胜利,才有了解放军攻入南京总统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国也经历了一次苦难历程,正是因为无数人的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五星红旗在北京的升起。

篇17:苦难的历程读书心得体会

《苦难的历程》主要记述了一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后几年所发生的事情,主要的线索人物是两姐妹,战争之前是中产阶级家的小姐,无所事事;再由她们俩辐射出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她们的丈夫;在他们四个人背后的是广阔的战争政治以及人民的困苦场景。

一战爆发后,男人们走向战场,前面是敌人的子弹,后面是己方的子弹,向前向后都是死亡,而死亡中间则是饥饿,寒冷和恶臭。二月革命以后,前线的人弃战场而退,等待他们的依旧是饥饿和死亡,土匪横行,各方势利争得你死我活,到处都是战场,女人们要下地劳作,还要经受掠夺,生命一样毫无保障。不管是达莎,卡佳,还是别的女人,都经受过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十月革命以后,所有的人都在作战,没有人生产,物资奇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人时时都面临着死亡。这是怎样的日子啊,又岂是苦难二字就可概括。我没有看到什么浪漫主义,感到的只有恐怖。作者不仅仅是展现这样一副悲惨的场景给我们看,同时在思考,通过主人公的想法来说出的感受,同时也就契合了我们的感受:痛恨战争,主张和平。

除了这些关于战争的描写,这本书还写了关于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尤其在灾难面前,善良,忠诚,势利,卑鄙一起爆发出来,农民的豪爽,势利与胆小表现得很真实。我觉得不足的是对于战争高层的指挥者人性没有深入体现,都是中性的,各方的指挥者在感觉上是差不多的,没有善恶之分,都是狡猾的,狠毒的,叛卖的或者被叛卖的,象索罗金,尼尔金,正反两方看不出区别,也许本来就没区别。

在战争和人物性的描绘上,我觉得外国人和中国人没什么不同,应该说在人的通性上是一致的,敌方友方,俄国人,法国人还是德国人都是同时具有友善和邪恶的。但不同的是,在中国的战争类作品里却很单调,净是脸谱化的描写,正面人物就是高大全,没有七情六欲;反面人物都是愚蠢猥琐,千篇 一律。感受的都是革命的豪情,战争的浪漫,而非苦难。

总的来说:人物刻画不够生动,较扁平,我几乎说不出主要人物的各自性格特点,达莎和卡佳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而捷列金和罗辛也很相似;故事情节和主题上,作者似乎是有些茫然的,战前的描写是灰暗的,没有一丝美好,在砸碎这个旧世界之后,也并没有创建出一个新世界,到处是抢劫到处是战场,物质奇缺,也是灰暗的,这是作者就忍不住利用罗辛来怀恋一下过去,发出质问,我们砸碎过去,到底创建的是什么?于是他投奔白军,为过去而战,总体色调灰暗压抑。另外,情节发展感觉不够自然,始终给我一种刻意的感觉,对战争的描写我觉得还算客观,但主要人物的思想变化上还是有迎合主旋律的嫌疑

优秀的苦难的历程读书心得体会 (五)

每个绚烂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参与创造中绽放出异彩。每部传世名著都是社会激烈变动的缩影。《苦难的历程》就是这样一部由其作者阿·托尔斯泰历时二十年创作的传世佳作。

阿·托尔斯泰是苏联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在文学上的光辉成就与他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价值并长期笔耕是分不开的。《苦难的历程》是托尔斯泰用二十年时间精心构思和反复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长篇小说。它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经历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悦、失望、颓废和振奋的心酸历程”的结果。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故事的发展从彼得堡到外省,从荒僻的乡村到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从伏尔加河到库班,从乌克兰到莫斯科,画面广阔;以四个性格不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故事的情节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个人只有在同国家、民族的结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相关专题 读后感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