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读后感600字

莉巴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莉巴尔”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有的人》读后感600字(共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滋养心灵的书。

读完此书后,我并不试图转述此书的资料,只是提议每个人都去认认真真读它一遍,相信你必须会有所收获。

人生苦难重重。

在必须意义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我们就要去勇敢的应对和解决,而不能逃避,因为越逃避,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会越大。

心理疾病实际上比身体的疾患更严重,它不但影响自我的生活质量,还严重的侵扰自我周围世界,让自我的亲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我的命运,但每个人都要有改变自我命运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实现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爱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是获得自身解放和成长的方法论。爱则让我重新认识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动力。

人生就是不断地寻找平衡的过程,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寻找认识真我的可能,我们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也在发展自我。不要轻易地向命运妥协,应当是在不断地抗争中去寻求心灵的解放。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作者给出爱一个与众不一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爱是自我完善的需要。这让爱不再是狭隘的和自私的,这让爱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这让爱能够全然的去理解。

爱不是纵容,但也不是出于善意的约束和纠正。

篇2: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希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现在看完整本书,却起了希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来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应该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现在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可以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积极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通过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责任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面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择自由、选择尊重事实、选择重新学习爱的能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考虑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这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助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篇3: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今年暑期,我看完了一本美国作家派克写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是一本心理书,讲述了如何自律、爱的定义等种.种方面的知识。如何去调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他自己的从业经历写下了这本书,才会给我們的心灵和精神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冲击。这本书很深奥,甚至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你认认真真地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也会永生难忘的。

以前我的自律很差,但是自从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自控力正在往好的方向改变。文章中说到一种方法叫“推迟满足感”。我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先苦后甜。暑期过半了,我的暑假作业还是一拖在拖,原因就是我通常喜欢玩在前面回避作业,到开学前几天才急急匆匆地赶那些不得不交的作业。但是自从了解到了“推迟满足感”,我明白了做事不能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先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才能享受更大的快乐。于是,我强迫自己先去解决对我来说很头疼的作业,而且我先做我认为最难的科目,容易做的放在后面完成。全部完成了再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这样,剩下的暑期生活我过得比以往更自在,更快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并不仅仅教会了我自律。而且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读过许许多多的书籍,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这本书一样给我带来了这么多的观点和思想,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我。因此我迷上了这本书-《少有人走的路》。

篇4: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

篇5: 《还有人活着吗》读后感

今天,我怀着感动而震撼的心情读完了《还有人活着吗》这篇课文。一句“还有人活着吗?”这样的简单的语句,却不知道挽救了多少人可贵的生命。“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曾经给了多少人重生的机会,曾给了那些被废墟掩埋的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对生命的渴望。这句话是那些人们听到的来自天国的福音。

在课文里,露茜听到过这声音,田慧敏听到过这声音,片冈登听到过这声音,卢桂兰也听到过这声音。这些人里,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卢桂兰。那个被压在废墟中中整十三天,整整三百一十二个小时的非凡女人哪!她凭着自己的努力坚持了十三天。在这漫长的十三天里,她幻想着自己在阳光下经过的美事、乐事;还和自己小小的难友――一只“嗡嗡”乱飞的苍蝇对话;甚至撕烂自己的裤子站着尿液往嘴里送。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卢桂兰求生的信念是多么的强烈!如果我们也像他一样被压在废墟里,我们会怎么办?我们只是在黑色的世界中绝望的哭泣,而什么也不管吗?不!我们一定要勇敢的等待着救援,要学会在黑暗中自救!

这篇课文赞扬了在灾难的折磨中勇敢自救的精神,也赞扬了他们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命永不放弃的精神,还赞扬了那些救援人员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而全然不顾自己安危的高贵品质。这些可贵的品质与精神谱写了一首接一首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

篇6: 《还有人活着吗》读后感

《泰坦尼克号》,一个真实的海难故事,这艘”梦幻客轮”在北大西洋撞上了冰山,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后,载着生命的希望的救生艇上的一声声”还有人活着吗?”是多么的动听,当露茜吹起了那对生命的渴望的口哨时,是多么的感人。然而,我们真的'珍惜、热爱我们的生命吗?

田惠敏、片冈登、卢桂兰这三位与死神有过近距离接触的幸存者,因为他们对生命的执着,对生命的顽强,对生命的希望,对生命的热爱,让死神也望而却步。一句”还有人活着吗?”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动听。

当我们自己身临险境时,你会尽力拖延自己的死亡时间,为救援人员争取时间吗?你会渴望生命吗?如果是的,那么从现在开始,守护自己的生命吧。

一句”还有人活着吗?”,带来了生命的希望,让还顽强的活着的人,有了生还的希望。那些幸存者,拥有了多大的拥有了多大的勇气,是对生命有这多少希望啊!他们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汶川的地震,死了不少人,然而,也有很多人为了生命在与死神抗争,让死神停止了象征这死亡的脚步,多么感人啊!而当”还有人活着吗?”这句话响起时,却像天籁之音那样悦耳,因为那是一句载满生命的问话。

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守护生命,生命是可贵的。

篇7: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优秀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和收获莫过于理清了两个概念“心灵”和“精神”。

心灵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也需要心灵的指引——内心深处的智慧,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对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热爱。在精神生活中,我们追求意识、觉醒和至高的价值;在心灵世界里,我们体验最美好的经历和最沉痛的感情。这两个方向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调,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是互相吸引的。

在这段话里可以明晰的看到作者将“心灵”和“精神”做了辨析,心灵指向的是感性,精神指向的是理性。精神在理性的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心灵则只关乎你是不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需要追求的,毕竟我们谁都不想浑浑噩噩的生活,“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所以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脑袋,学习知识,练习思考的能力,想要早日悟出人生的真谛。但是“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过度的理性审视就变成了思虑过重,陷入到痛苦的深渊。

所以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灵,遵从自己的内心,同时要回归真实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点滴的快乐与忧伤。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力量。在心灵的层面不讲求逻辑,不是你拿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心灵医生,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打开自己的心扉。

对于心理问题,普遍的观念还是要“解决”讲究的是疗效,而本书提出一个概念“关怀心灵”。关怀心理的重点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每个人的方式可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怀心理是一个连绵不绝的过程,他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所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也要采取一种智慧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是我们目前不能解决或者暂时不能解决的,那就暂时放一放,比如你现在回想一下,五年前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有些问题不必“根除”,总之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或者暂时忍受不能改变的。

篇8: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优秀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篇9: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600字优秀

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面对现实,放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轻松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轻松,当我写完之后,感到心情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积极面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埃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篇10:《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读后感

大家都说一本好书是不能囫囵吞枣式的阅读的,但我愣是在今天急切的读完了《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不得不说,这是很适合当下迷惘青年的心灵鸡汤。从刚看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到看完更是热血沸腾因为看了这本书第一次觉得大学无比敞亮的我,觉得有必要写下点什么,我只是单纯的希望我能一直留着这本书给我的激情,也希望与同迷茫的人共勉。

关于梦想。在成长的这条路上,我们是不是越长大越怀疑自己,然后质疑自己的梦想呢?梦想与现实总是擦出矛盾的火花,然后因为长大。我们以为自己成熟了,我们即使不甘,但却逐渐向现实臣服,因为我们觉得梦想太远,远到脱离我们的生活。但是仔细想想,我们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付出过什么呢?因为害怕现实的冲击就逃避,你日后真的不会后悔吗?也许我们放弃了梦想过上了比较舒适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如卢思浩所说,我们来到这世上,注定不会活着回去,所以不尽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白在人世走了这一遭吗?既然有梦想,我们至少得为它做点什么,这样即便以后摔得浑身伤,才会不留遗憾。坚持你的梦想吧,到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而事实是,如果你坚持,就没有坚持不下去的。

关于爱情。喜欢卢思浩的那句:先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再遇上一个无需取悦的人。如果你现在还单身,请不要因为寂寞选择投入下一个人的怀抱,静静等待吧,成为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后,未来会有无需取悦的那个人在等你。其实在世上,从来就没有谁离开了谁就活不下去,只是时间而已,时间会甩掉错的人,也会让你等到对的人,所以就算一时的伤心难过,但也要尽快让自己走出来,因为既然是错的人,太多的伤心只是对自己的辜负。在匆匆青春里,你也可能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但缘分这东西是真的存在的,如果你们没机会在一起,也许就是天意,那么无妨,自己陪自己颠沛流离吧。一定要记住,爱情世界里,可以没有那个人,但绝不可以将就。靠迁就维持的感情,是心累的,是注定曲终人散的。

关于亲情。不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回家。如果奔波的路上累了,就回头看看吧,有人一直在故乡的方向守望,那种期待的目光,会成为你漫漫人生路上的信仰。其实大多数人都不能否认,人这一生,为我们付出最多的就是爸爸妈妈,所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时候,在她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多陪陪他们。时光让我们成长,却也夺走了他们最好的年华,他们从不曾让我们回报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不需要回报。然而最简单的就是在来得及的时候,陪陪他们。陪伴是最常青的告白,而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及时的说出我们的爱。

关于友情。生活范围越来越大,但人际圈的确越来越小了。而那些一直都在的人,是经过时光筛选留下来的对的人,会陪伴你的一生,所以请对他们温柔相待。即使才活了简短的二十年,但猛然回头才发现,该在的人一直都在,错的人早已离开,而自己也越来越能平静的看待相遇和告别,因为你安心的知道,真正重要的人不会从你的人生离开的。至于朋友,真的不需要说太多,因为其实我们不用说也会懂。想起之前喜欢的一句话:愿十年后我提着老酒,愿十年后我们还是老友。想对那些对的人说,十年太短,既然遇到了,就一辈子吧。

愿我们的梦想,卑微过后终开花来;愿对的朋友和爱人,执手一生;愿信仰不倒,一直指引我们的远方。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在这短短的人生路上。

篇11:《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读后感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读后感

大家都说一本好书是不能囫囵吞枣式的阅读的,但我愣是在今天急切的读完了《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不得不说,这是很适合当下迷惘青年的心灵鸡汤。从刚看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到看完更是热血沸腾因为看了这本书第一次觉得大学无比敞亮的我,觉得有必要写下点什么,我只是单纯的希望我能一直留着这本书给我的激情,也希望与同迷茫的人共勉。

关于梦想。在成长的这条路上,我们是不是越长大越怀疑自己,然后质疑自己的梦想呢?梦想与现实总是擦出矛盾的火花,然后因为长大。我们以为自己成熟了,我们即使不甘,但却逐渐向现实臣服,因为我们觉得梦想太远,远到脱离我们的生活。但是仔细想想,我们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付出过什么呢?因为害怕现实的冲击就逃避,你日后真的不会后悔吗?也许我们放弃了梦想过上了比较舒适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吗?如卢思浩所说,我们来到这世上,注定不会活着回去,所以不尽力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白在人世走了这一遭吗?既然有梦想,我们至少得为它做点什么,这样即便以后摔得浑身伤,才会不留遗憾。坚持你的梦想吧,到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而事实是,如果你坚持,就没有坚持不下去的。

关于爱情。喜欢卢思浩的那句:先变成自己喜欢的自己,再遇上一个无需取悦的人。如果你现在还单身,请不要因为寂寞选择投入下一个人的怀抱,静静等待吧,成为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后,未来会有无需取悦的那个人在等你。其实在世上,从来就没有谁离开了谁就活不下去,只是时间而已,时间会甩掉错的人,也会让你等到对的人,所以就算一时的伤心难过,但也要尽快让自己走出来,因为既然是错的人,太多的伤心只是对自己的辜负。在匆匆青春里,你也可能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但缘分这东西是真的存在的,如果你们没机会在一起,也许就是天意,那么无妨,自己陪自己颠沛流离吧。一定要记住,爱情世界里,可以没有那个人,但绝不可以将就。靠迁就维持的感情,是心累的,是注定曲终人散的。

关于亲情。不论走多远,都不要忘了回家。如果奔波的路上累了,就回头看看吧,有人一直在故乡的方向守望,那种期待的.目光,会成为你漫漫人生路上的信仰。其实大多数人都不能否认,人这一生,为我们付出最多的就是爸爸妈妈,所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时候,在她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多陪陪他们。时光让我们成长,却也夺走了他们最好的年华,他们从不曾让我们回报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不需要回报。然而最简单的就是在来得及的时候,陪陪他们。陪伴是最常青的告白,而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及时的说出我们的爱。

关于友情。生活范围越来越大,但人际圈的确越来越小了。而那些一直都在的人,是经过时光筛选留下来的对的人,会陪伴你的一生,所以请对他们温柔相待。即使才活了简短的二十年,但猛然回头才发现,该在的人一直都在,错的人早已离开,而自己也越来越能平静的看待相遇和告别,因为你安心的知道,真正重要的人不会从你的人生离开的。至于朋友,真的不需要说太多,因为其实我们不用说也会懂。想起之前喜欢的一句话:愿十年后我提着老酒,愿十年后我们还是老友。想对那些对的人说,十年太短,既然遇到了,就一辈子吧。

愿我们的梦想,卑微过后终开花来;愿对的朋友和爱人,执手一生;愿信仰不倒,一直指引我们的远方。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在这短短的人生路上。

上一篇:《海洋天堂》观后感  下一篇:《天堂向左,深圳往右》读后感

篇12: 《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读后感

这本书的味道至今还回旋脑中,我常把书比作美食。遇到一本好书,自然作为一道饕餮盛宴饱餐一顿;而一本不值一看的书,我便食之无味,毫无兴趣。

“先变成最喜欢的自己,然后遇到一个不需要取悦的人。”很感动,能写下这句话,我们有多少次抬起头来正视自己,对自己是否满意?还是在一次次的人情世故中曲意奉承,为了取悦他人而改变自己。一个人,都不敢面对自己的本来外貌,又何来喜欢自己呢?所以人们在这浮华的世界越来越浮躁,拼命地寻找,拼命地摆脱,却无能为力。这外界纷扰的声音太多了啊!总念着别人的看法,其实批评与赞美又与我何关呢?与其不断改变自己,逐渐失去自我,还不如堵上耳朵,沉淀内心。先学会取悦自己,再去想取悦他人。这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书中的友情是经过细心提炼的。“我要的是你这个朋友,不是口袋。”哆啦a梦之于大雄就行一个百宝箱一样,灵便好用,关键是没人时还能一起打闹嬉笑。可在久的陪伴也有别离。等到哆啦a梦消失在时光的尽头,大雄才明白,他渴望的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那个陪自己度过酸辣苦涩的.机器猫突然从自己的世界消失,连天空都失去色彩。所以,他想要的,是哆啦a梦啊,那个珍藏回忆中兄弟一样的朋友。借用作者的一句话“遇见总是有意义的,哪怕只有告别。”

关于青春,世界上每个人都以自己最热烈的形式绽放着青春,也只剩那么一丁点回忆了。有关朋友的,理想的,还有情感……其实还有多少未来,只剩现在了。什么青春易老,时光逝去,我们都处于这个略现尴尬的年龄。趁现在,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一个和自己共振的人。青春只要还能勾勒,你就还拥有青春。“当你还拥有青春时,别悔恨青春。”

关于父母,作者形象的把他们比作铠甲和软助。这样两个可以给你希望的人有时可以让你充满勇气,去做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有时也是你永远无法割舍得牵连,就像太阳之于太阳,水之于鱼。不管盔甲还是软肋,只要知道身后有你们,就觉得很好。“愿那些错过的人,经历了颠沛流离之后还能再度重逢。”这也是我们最想做的事。

相关专题 读后感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