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少女》观后有感心得体会

泄大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泄大气”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穿越时空的少女》观后有感心得体会(共19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穿越时空的少女》观后有感心得体会

《穿越时空的少女》的宣传策略独树一帜,试映的时候请了一群博客写手,最后利用写手们谈观影感受的博文来激起人们的兴趣。《穿越时空的少女》以科幻之名行青春之实,影片画面的强烈光感如同燃烧不完的青春热量,在女主角真琴的一次次跳跃中不断升温。由于是牵扯到时间跳跃,再加上电影本来很容易给人造成时间上的困惑,剧情的流畅程度经受许多考验。围绕着对男主角千昭朦朦胧胧的好感,一个个情节被反复演绎,在真琴的不同选择下诞生了许多后果。片中的许多场景都设置在容易唤起尘封记忆之处,如真琴多次光临的实验室,各种颜色的试剂在渗漏的阳光下反射出迷人的光芒,为发生令人迷醉的恋爱故事营造出一种幻然的意境。

影片的结局有如维纳斯的断臂一样因残缺而完美,在夕阳下的最后拥抱,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热度,有的东西或许不可以重来,也可能像奥古斯丁说的过去只属于记忆,将来只属于期望,但某些情感,通过人类伟大发明中的一个媒介,在人的心坎上滴下雨点,沟起涟漪。

篇2:《穿越时空的少女》观后感

《穿越时空的少女》观后感

今天要说的是日本动漫电影《穿越时空的少女》,这部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大咧咧、做事总是急躁的女生真琴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是千昭,一个是功介,两个男生,他们三人总是一起去打棒球,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有一天,真琴在实验室得到了一枚奇怪的东西,在骑自行车穿过路口时,列车驶来,她的`车子刹车失灵,瞬间飞了出去,真琴吓了一跳,她明明记得自己被列车撞到了,但是她却没有死,她把经历告诉阿姨,阿姨告诉她,她很可能是穿越时空了。

阿姨启发她,在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做相同的事就可以穿越。她渐渐地发现,做巨大的跳跃,让身体飞起来就可以穿越时空。发现这点儿之后,她在时空里穿越自如,去唱歌有唱不完的钱,考试能考满分,回到过去吃掉被妹妹吃掉的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接住任何方向的棒球,她开心地大笑,说:没有我赢不了的比赛。

由于她的穿越一些不幸的事发生在她的同学身上。一天,千昭向她告白,她慌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她穿越回去,在千昭即将说出口时转移了话题,抹掉了那段,她开始躲着千昭。

功介借走了她的自行车,她发现,那是那个刹车失灵并在路口发生事故的车,她要去阻止,在路口,时间停止了。千昭推着自行车出现了,她说:真的是你,真琴。原来千昭来自未来,他穿越到这个时代是为了一幅画,那幅画是由真琴的阿姨负责修缮的。

千昭说,在那个路口功介死过一次,我看到你因为自责哭得死去活来,所以骑走了那辆自行车。在我们那个时代,已经有了能够自由穿越时空的药,但是我的找不到了。他说:从明天开始,我会消失。

真琴开始悔恨,懊恼,这时她发现,自己喜欢千昭。如果有什么错过了,你一定会跑到对方的面前去接他,对不对?阿姨说。她发现自己还有一次穿越回去的机会,她不顾一切地往回跑,来到打棒球的地方,她对千昭说:你回去吧。千昭走了,她以为自己再也见不到他,再也无法向他表明心意,她大哭了起来。

千昭走过来,抱住她,说:我在未来等你。她说:好,我马上去,我会用跑的。这一定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情话,比所有喜欢与爱都令人动容。

《情迷家教》到处都是阴谋与背叛, 所以最后只能死亡。不能再忍受摧残。

篇3:穿越时空的少女作文500字

你是一个爱大笑的女孩,难过时也会对着天空肆无忌惮地大声哭泣,你迎着风狂奔,耳边是呼啸而过的风声……最后的最后:

他说,我在未来等你。

你说,恩,马上就去,跑着去。

我是多么喜欢你呀,一个率真的女生。

如果真的可以穿越时空,或许会有很多好处,但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改变过去,特别是未来的人。现在的你不能改变过去。事物发展的`轨迹就是这样,再多的追悔都是无用功。

放下心中的执念,是不是会轻松一点呢?

或许吧,曾经的无知就像耳边的风声一样转瞬即逝,就算你想死命抓住然后彻底根除也是不可能的。伤害或多或少,目的在于成长,长成一个有强大内心的人。再回首,往事如过眼烟云,一笑了之。

帅气!霸气!

那天,素素问我,你后悔么。

我忘了自己回答了什么。

但是现在想想,我可以很确定地说:不后悔。就因为那样我看到了很多人,素素,小兔子,二傻,还有一直很关心我的家人。

《胜女的代价》里林晓洁失恋了,亚当贝尔带着她到上帝之窗前说:“有一句古话,上帝在关上一道门的时候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于是当林晓洁打开窗的时候疑惑地回头,突然发现后面的碑上写着:Tomorrow will be better.

是的,Tomorrow will be better。我努力地让自己治愈,很努力的想忘记那些不开心的东西。在这里写东西,每天都写一些一点,让文字来治愈我。

恩。

与你同在。

文字。

安。纪初音。

篇4:《穿越时空的少女》影片观后感

“Time waits for no one.”做为整部动画的主题贯穿于始终。真琴第一次在化学室黑板上看到这句话时,并没有怎么在意。当她意外获得穿越时空的能力之后,这句话对她来说似乎更是毫无意义。她可以回到过去,改变一切不想发生的事:她拿回了被妹妹偷吃了的布丁、避免了在学校的倒霉事情、也抹去了千昭想对真琴告白的机会。

然而,在一次次回到过去,一次次改变不想发生的事情中,她深深感受到, 时间并不在她的掌握中,就像她的魔女阿姨说的:时间是回不到过去的,回到过去的是真琴你自己。时间依然在前进,事情也在发生,改变的只是事情发展的方向,但方向一旦改变就会带动一系列估计不到的事情发生。

因真琴导致的事故,在千昭的努力下,避免了发生,但是千昭也因此离开了。此时的真琴才懂得她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也明白了“Time waits for no one.”这句话的涵义。可一切似乎都已经太晚了,时间会一直前进, 眼前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之后不能保证还能再次发生,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所有。

出乎意料的是,千昭最后一次的穿越时空让真琴重新获得最后一次使用穿越时空的能力,真琴在傍晚街道的奋力奔跑中再次穿越了时空,一幕幕怀念的往事在真琴眼前掠过之后,回到了一切发生的起点……“要是有人相约来晚的话,跑去迎接他的才是你吧。”在魔女阿姨的话中,真琴向着她曾经错过的爱奔跑去。

篇5:《穿越时空的少女》影片观后感

看完这动画后,一直很想写篇东西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的。很喜欢很喜欢这部动画,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有生活感的剧场版动画了。

看这部动画的过程中,大多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为女主角真琴的一举一动而微笑。喜欢真琴,喜欢她的迷糊,喜欢她的傻呼呼,更加喜欢的是,她和功介,()千昭三人玩抛球时的场景。喜欢这动画的一切。

看这动画,会让人想起高中的生活,高中时的天空,高中时的同学,高中时的教室等等。动画里的那种清新气息,很让人陶醉,尤其是那蓝蓝的天空,更是让人着迷。

自《听到涛声》以来,很久没看过这么贴近高中生活且让人有所共鸣的动画。柔和的色彩,幽默的剧情,淡淡的情感,动画中的所有,都处理的很好,是现在很多剧场版动画不能相比的。现在不是很喜欢鲜艳的色彩,沉重的剧情,强烈的情感构成的剧场版动画,再加上什么宿命之类的主题,看多了,会厌烦。看《穿》,会让我想起以前看动画时的那种很单纯的喜欢,不需想很多东西,只需静静地观看,随动画或喜或忧就足够。

《穿》的主题曲《石榴石》也很好听,很喜欢它的歌词,表达出《穿》想要说的有关青春的种.种。

篇6:《穿越时空的少女》影片观后感

17岁的真琴是个爱打棒球的女孩 经常迟到 和妹妹抢布丁 数学不及格 常常出糗 比如实验时做的一连串怪把整个实验室弄得人仰马翻 比如走在操场上莫名就会被摔跤的男生砸中 每天最后一个才狼狈不堪地冲进教室……直到有一天值日的时候又是不小心跌倒竟然获得了穿越时空的能力。真琴开始时不相信,直到问了做古画修复工作的姑姑,姑姑淡淡地说,这种事情在你这个年龄经常会发生啊……这下子每天迟到的真琴每天竟然很早就到学校,给同学说早安,实验时再也没出丑,在操场上再不用担心会被砸中,每天都可以吃到最爱的布丁,妈妈做了不喜欢的早餐可以穿越时空到上个星期吃妈妈做的那顿最喜欢的,连跟死党攻介和千昭打棒球时最诡异的球都能完美地接住……这些对于17岁的少女来说就是无忧无虑的生活了吧……

可是,可是,年少的生活无忧无虑却也充满烦恼。一次放学打完棒球后,三个死党在一起道别,千昭骑脚踏车载顺路的真琴一同回家。他们在身影映在傍晚漫天云霞的背景里,真琴忘情地张开双手,脑袋后仰,男孩气十足的刘海在脑际轻轻晃动,她说,好想这样一辈子不分开啊……这时千昭在前面,木木的表情后,吞吞吐吐地说,真琴,我们交往吧……真琴手足无措,真琴不知道怎样面对,真琴把眼睛和嘴巴都张得好大……她再次用了老把戏穿越时空希望可以躲避这件事的`发生。但没想到,千昭会跟同学友梨在一起了,而友梨也是一直喜欢千昭的。此时,暗恋功介的果穗误以为真琴是功介的女友……为了帮忙解决朋友的问题,真琴不断以同样的方法回到过去。她突然发现自己手臂上的数字原来是穿越时空的次数,次数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她也发现了千昭的秘密…… 在手臂上的数字终于变成零的那一次,真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而那时攻介正骑着她的那辆刹车不灵的自行车载着他的新女友,下坡的路提醒着真琴那一次差点没命而因为能够穿越而侥幸没事从而发现自己拥有的穿越能力的源头就在这辆坏掉的自行车,真琴掉过头去追,大声哭喊,可攻介早已停不下来,真琴撞倒了路边的买菜大婶,撞翻了人,被不知哪里甩过来的鞋子砸中脸上,翻了跟头,她跑啊哭啊,哭喊声一直回荡,电影中已经没有了其他的声音,真琴默念,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停下来,真琴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想要挽回这一切,可悲剧还是发生在火车驶来而攻介刚好撞上护栏的那一刻……那一刻,世界苍白了下来,时间静止……此时,千昭推着那辆罪魁祸首的自行车,慢慢从人群中走过来,他轻轻地说,真琴,你能穿越时空吧?真琴问他,你从哪里来的?千昭:我从未来来的,你相信吗?原来穿越的神奇能力是千昭带来的,是为了看一幅他那个时代已经看不到的画,千昭说他要回去了,不会再回来,此刻的时间是静止的,没有人会知道,等他回去后,攻介他们不会死,而真琴再也见不到他了……真琴还在恍惚,还在挽留,看着千昭离去的背影渐渐变小,最后在人群最后看着挥着的手指,消失……瞬间,街上的行人像往常一样熙熙攘攘,大钟上的时刻继续每秒变化着,一切如常,而此时没有人知道真琴是多么地伤心后悔……悲伤的真琴,看着空了的桌位,再也不像往日小鹿一般的活泼。真琴的姑姑,也就是千昭想看的那幅古画的修复老师,对真琴说着她也有年少的往事,但消逝在安静地等待中,而,真琴应该是那种,约会的人迟到的话自己会跑过去接他的人吧?!真琴躺在卧室的床上郁闷,无意间看了一眼手臂,奇迹的是,数字变成了一,就是说千昭回来的那一次把时间调了一次。真琴冲出家门,奔跑着……影片的结尾是千昭见到了真琴,低头在她耳际说了一句:我在未来等你。

很喜欢这个电影的编剧,喜欢里面的画风,喜欢片尾的音乐,喜欢里面夏日的蝉鸣作背景反衬出每个人都无比熟悉的年少时光,这部像电影的动画片,随便一个剪切都可以夹在书中做插画,科幻而又现实。。青春就是青春,女主角只是用这杨独特的能力去做一些大人看来无比幼稚的事情。或许这就是美好,电影中恬淡的气氛我很喜欢,那种细腻的情怀,诉说着时光的点滴,如此珍贵。time weits for no one 这句话在电影中显现过几次,女主角懵懂地念出声,这似乎是揭示主题的一句话,而当你真正回到过去的时候,你会想改变什么呢?那一切的一切已经发生,已经存在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已经成为了自己既定了一部分,我们又改变那些做什么呢?而无论人生重来多少次都会发生年少的遗憾吧!或许那已不能称之为年少,那就是青春的真实写照。电影中记忆回放的重复片断也很有意境,画面随着人物情绪而变化,明朗是是轻松的绿色,但大部分时候为了那种时空的感觉还是营造出淡黄,白色的阴影,让人的心中轻易就浮现出少时的意境。17岁的高中生,离我们的年龄不算远也不算近,小情愫恰到好处的撞击着仍旧怀揣少女心的人们。

我在未来等你。这是在结尾千昭对真琴所说的话。时空也可以像等公交一样来来回回吗?去一个地方,再去另一个地方,等待或是出走。是否两个爱慕的人是来自未知的过去或未来,在青春的悬念中,谁又知晓呢?

像真琴那样,跑着过去,有人在未来等我。

篇7:《穿越时空的少女》影片观后感

如若给我们穿越回去的能力,是不是能让自己更少的遗憾,是不是能让自己更多的珍惜,是不是能不再任性,是不是能更多妥协?

没有答案了,老天没有给我们多一次的机会。

青春已逝,须臾鹤发。

女孩不断用穿越时空的能力去做些琐事,那些别人眼里的细碎,在她而言,难道不可谓重要吗?跟朋友一起欢歌笑语,考出好的成绩,拿到“足够”的零花钱,撮合朋友的爱情,肆无忌惮地睡懒觉,以及,逃避不想面对的事——好朋友的告白。

从头到尾,好几次讨厌这么一个女主角,任性得滥用能力,就算是回去了仍然带着年少时的偏执与可笑,明明是喜欢对方的还要推着让他走,心里记挂着他的那句告白,却再也不能听到了于是嚎啕大哭。

可是每当看到她毫不顾忌地大哭,那样的哭声,肆意流下的眼泪,我又感到不是那么讨厌她,她是那么样的可爱,她只是还在过她单纯的青春,我又何必太过计较她的那些任性。我是如此喜欢她不顾一切的奔跑,喜欢她夸张快乐的笑声,喜欢她单纯迟钝的大脑,喜欢她骑着单车晃过了青春的边边角角。

不知道这样的结局算不算是喜剧,至少它没有卡在千昭挥了挥手就消失,没有卡在功介带着果穗无法挽救地撞上列车,没有卡在真琴遗憾的嚎啕大哭。它那么恰恰好的,让千昭说了句,“我在未来等你。”

不要心累地去想,所谓的未来里,真琴是不是会变得满脸皱纹,千昭是不是还一无所知,只要静静地坐下来,然后你会喜欢上里面永远湛蓝的天,喜欢上故事里青涩的少男少女,喜欢片尾曲悠然的歌唱,喜欢这个故事干净的基调。

篇8:《穿越时空的少女》影片观后感

很多人都有想穿越时空的梦想,都觉得穿越时空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甚至可以在过去的日子为所欲为,因为可以轻易地穿越时空去改变自己的糟糕状况。这部动漫电影就深入讨论了穿越时空这个问题,让我们从女主角穿越时空的经历里的心酸与快乐告诉我们怎样理性地对待时空穿越,这是一部很感人的电影。

真琴是东京的高二女学生,有一天忽然获得了时间跳跃的能力。学校成绩中下,早上常常睡过头迟到。有两个男生好友千昭与功介,放学后三人常一起玩棒球。自从发现自己有偶然有了穿越时空的机会时,经常使用时间跳跃来吃到妹妹偷吃的布丁、或是回到早上以避免迟到,甚至回到考试之前来获得好成绩。要发动时间跳跃的能力,真琴必须助跑一段路并且跳跃。

从表面来看,真琴拥有的这种本领是格外令人羡慕的,可以利用时空跳跃改变自己不完美的境地,甚至还可以用来多品尝美食。但是,其实这样的本领不利于享受生活,真琴总会知道未来发生什么所以她的生活里没有期待,甚至她不会为了更加精彩的人生而努力,她只会不断地尝试,直到达到最完美的人生。后来由于她乱用时光跳跃,到最后,她没有办法挽回真正需要时光重来的事故,因为她的任性,她也失去了最关心她的朋友,到最后,只剩下她自己悲苦地回首过往,所有的心酸只能自己承担了。

穿越时空纵然好,因为所有的未来都可以是自己想象的模样,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能够穿越时光的人才会忘记享受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挽留最后的美好。与其苦苦祈求穿越时光,不如更加珍惜生活,这就是这部电影教导我们的。

篇9:《台湾光复》观后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共同奋斗的胜利成果。这段历史表明,两岸同胞不管经历过多少艰难困苦,也不论有多长时间的隔绝分离,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始终是一家人。”

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70周年纪念日,两岸各地举办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在28日举行的国台办例行发布会上,作为新闻发言人首次公开亮相的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安峰山表示,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大陆有关部门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对于两岸同胞共同铭记历史教训,缅怀先烈功勋,弘扬抗战精神,共谋和平发展,同心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处于重要节点,两岸同胞应当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绝不能让来之不易的台海和平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

在两岸庆祝台湾光复70周年之际,民进党方面却极力回避,并利用日本与美国等1951年片面签订的《旧金山和约》炒作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试图为寻求法理依据。民进党主党蔡英文声称,关于台湾光复,两岸双方应承认分歧,相互理解和包容。

对此,安峰山回应记者提问时指出,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荣耀。民进党的一些主张是与我们整个民族感情相违背的,其所要的“理解和包容”不过是与历史事实相违背的一种史观而已。

安峰山强调,希望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加强交流沟通,化解偏见和分歧,共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篇10:《台湾光复》观后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由国台办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九洲文化传播中心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共同制作的四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光复》今年4月26日,《台湾光复》剧组在威海刘公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先后实地拍摄了东泓炮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丁汝昌故居、陈列馆等中日甲午战争有关历史遗迹。去其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以来,山东威海市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台办系统、广大台属以及常住台胞、台商观看,在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该片再现了台湾被迫割让、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全民族抗战胜利终获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台湾光复后的建设、发展状况以及近十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的丰硕成果,揭示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映了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团结御侮,共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期待两岸早日真正的统一!

篇11:《台湾光复》观后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台湾被割让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国人民为洗刷这一耻辱进行了长达5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马关签约、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台湾的那一天起,台湾人民反对日军占领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签约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反割台的浪潮,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当条约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台湾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从日军登陆台湾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北到南,在5个多月占领台湾全岛的过程中,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共有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内的4800名日军官兵死亡、2.7万人负伤。其伤亡人数比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的伤亡人数还要多出近一倍。台湾军民用自己的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顽强意志。

他们的斗争,许多都以恢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为诉求。其中,胡嘉猷的义军公开使用光绪年号,宣称“此次征倭,上报国家,下救生民”;柯铁义军的旗帜上写着“奉清征倭”四个大字;罗福星领导的斗争以“驱逐日人”、“光复台湾”为号召;余清芳领导的噍吧起义也提出了“光复台湾”的口号。武装抗日斗争基本结束之后,非暴-力的民族抵抗运动又在台湾岛内逐步地发展起来。以林献堂、林呈禄、蔡培火、蔡惠如、蒋渭水、王敏川、连温卿、谢春木、林木顺、谢雪红、简吉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志士,先后分别领导了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台湾共产党、台湾农民组合、台湾工友总联盟等,通过他们的组织和宣传,岛内民众的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运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在以后反对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的斗争中,许多台湾民众以坚持民族气节为荣,不向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淫威屈服,坚持不学日语、不改日本姓名,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扩大,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3000多万人牺牲的代价,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收复了宝岛台湾,洗刷了国土被割让的耻辱。

而中国政府代表宣布“全权统一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面交给驻台日军代表的命令,就是台湾重归中国的法律文件。

虽然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有50年的时间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但1945年台湾重回中国版图、重新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宝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把台湾和大陆分开。不论“两国论”,还是“一边一国论”,“台-独”分-裂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都违背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损害中华民族的感情,与13亿中国人民为敌,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篇12:《台湾光复》观后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由国台办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四集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光复》在中央四套播出。

该片从《国殇》、《忠骨》、《统战 》、《复疆》等不同侧面展示了台湾的历史、台湾同胞英勇不屈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台湾光复后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大家深深感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与台湾同根同文,生生相息,命运与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篇13:《爱在旅途》观后有感心得体会

《爱在旅途》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新疆籍流浪儿童解救、找家的故事,许多场面直戳观众的心灵,无不为之动容。

这边,繁华的都市小少年阿里木偷了一个女孩的钱,在女孩追他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女孩被车撞倒的场面,给他的心里留下阴影;因为不堪“蛇头”的重罚伺机逃跑,被抓回毒打而长期受噩梦侵扰;因为一同被解救的孩子都被家里人领回而他独自一人留在救助中心差点得了抑郁症;因为一次次的认领失望让他狂躁不安……可怜的孩子渴望家的温暖,却记不得爸妈的模样。那边,丢失了孩子的母亲为了孩子哭瞎了眼睛,精神失常,甚至在寻找孩子的路上失去了生命……所幸的是,小少年阿里木被解救了,在找不到亲人的时候有民警的许诺和一家人的照顾,慰藉了观众的心。

截止影片上映,全国公安共解救新疆籍儿童4564人!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这些儿童多被拐卖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被人控制干着偷、抢的行当,在被社会唾弃的同时被“蛇头”折磨着。我们感谢民警们的辛苦工作,是他们的努力团圆了无数家庭,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能为流浪儿童做点什么呢?

当你在街上被偷了,如果抓住他们,借助你的愤怒还是交给派出所吧,这样或许是从深渊中将他们解救,还他温暖的家庭。如果你看到路边流浪和乞讨的孩子,用手机把孩子拍下来,传到“宝贝回家网”,写上拍摄地址,或许这小小举动就能帮助那些可怜的孩子早日回到家。

请父母对孩子再多点关心,请警察再多点力量,请社会对这些孩子多些关爱!请严厉打击不法分子!

篇14:《无手老师》观后有感心得体会精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是人人都知道的,遇到福报大家自然喜不自胜,但若遇到祸事,自暴自弃也是常有的。但若万人中有一强者。便如指路明灯,使不幸的入朝着光明的路上走去。马复兴便是其中之一。

马复兴出生在甘肃青海大山的一户贫农家庭,幼年时不慎跌入火坑,造成双手大面积烧伤,被迫截肢。当时,仅有几岁的马复兴不知道,此刻,他截去的不仅是双手,更是他今后的前途与机遇。

因为没有手,他从小被人嘲笑是怪物,因为没有手,他无法像同龄孩子那样上学……但这些,都没能摧垮她渴望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意志。他开始发了疯般,不分昼夜的练习用残损的双臂写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完成了他的`上学梦。可这就结束了吗?不!他知道,他与命运的角逐才刚刚开始,为了在班级里能够生存下来,能够少受异样的眼光,少挨些嘲笑。他不得不用更优异的学习成绩去赢得尊重,赢得喝彩。他再次陷入了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的学习中。终于,在经历了九年的寒窗苦读,在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后,他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证明自己,改写命运的机会——高考,可造化弄人,他被老师以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的荒.唐名义,拒绝他填报志愿。他的梦再次被无情的现实打败,这一度令他意志消沉,上吊轻生!

也许是上天垂怜,由于县教育局无人。

可用,村里急需一名代课老师。平日里踏实肯干,人缘又好的马复兴成了人选。工作之初,他饱受各方质疑,还被孩子们讥笑为“无臂大王”但他没有就此退缩,反而大方承认自身缺陷,并迎难而上,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了学生们的拥戴,用一次次的悉心教导,一趟趟的听课走访。证明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并收获了爱情。身为代课老师的他,每个月的工资不过20块,可他为了践行对老支书的承诺,一直默默资助贫困学生,从未间断。天道酬勤,在一次大雨中,他为了保护学生课本不被淋湿,被脱落的梁木砸中,住进了医院。后经教育局批准,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在此后的30多年间,他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教育一线。后来,还当选为十大三农人物。奥运圣火传递手。”

看完《无手老师》我突然想起美国作明威写的“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马复兴的一生坎坷跌宕,但正是这种用于抗争的精神,使他得以扼住命运的咽喉,拥有精彩人生。

篇15:《安娜成长篇》观后有感心得体会

安娜成长篇“讲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怎样被他的导演父亲教育成一个胆小虚伪的人.小小年纪就要回答父亲关于国家命运的问题.有一次当父亲问到最害怕什么时,她竟说怕自己的回答不能让父亲满意!

其实米哈依科夫还是很爱他的女儿的,但正是这种爱扼杀了女儿的创造性.也许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是一样的:自以为是,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结束,米哈依科夫还想用同样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小女儿,并在若干年后推出”安娜成长篇“的续集.多么希望这个在”烈日灼身\"中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能够摆脱导演父亲的影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篇16:《安娜成长篇》观后有感心得体会

很显然,米哈尔科夫是持一种中间立场的态度的。

尽管他对苏联时代也有些抱怨,但是总体上是大致认可的,而对其后的变动他是不满意的,毕竟他也不能脱离自己所成长的环境的影响,在影片前半部分,他用宁静的乡间气氛来制造一种安全感,那时候人们至少是有所希望和有安全感的,民众是团结的,国家是统一的。

而后期则是持怀疑甚至反对观点的,虽然影片是以孩子的成长的表象来叙述的,但是在安娜眼睛后面是父亲的眼睛在闪烁。

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导演本人的一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思想的体现,他既不完全赞同苏联时期,也对后来不认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结的人,他认可的是强大的,统一的祖国,而不是分裂的国家。因此他后来拍摄的烈日灼人和西伯利亚理发师,都可以是这种折中的民族主义的体现,那就是国家的外部称呼或者政治体制可以变动,但是民族的实质和信仰是不能变动的。

他的这个思想也代表了大多数俄罗斯人,那就是俄罗斯还在。

他的宽阔的土地,人民,思想文化在存在,没有被美国的锯木机彻底的拔除,他守护着西伯利亚,就是守护着民族的信仰。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两本书,一本是《静静的顿河》,一本是《群魔》。

在前一本书里,主人公经历了革命与反革命的争夺时代,最后孑然一身回到家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他唯一在世界上剩下的活下去的理由,家园,亲人。

而另外一本书,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本人矛盾的写照。

一方面他明白西化派要的自由必定以肢解俄罗斯为代价,二他也不认为社会主义思潮可以拯救俄罗斯,所以他很矛盾。

于是,就通过沙托夫的口说--我信仰俄罗斯。

俄罗斯还在。

没有理由不爱自己的祖国,因为你毕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否定这个,最后也只能否定自己,成为斯塔夫罗金。

他选择留下来,是为了俄罗斯,而不是其他。

所以,他不是塔可夫斯基那样的人,他的作品保留了真正的俄罗斯精神。

看那田地,看那原野,一片美丽的风光,

看那高山,看那平地,无边草原和牧场,俄罗斯辽阔的地方,这是我的故乡。

听那云雀声音嘹亮,林中夜莺在歌唱,俄罗斯亲爱的地方,

这是我的家乡。

--歌曲《故乡》

这就是我眼中的俄罗斯精神,米哈尔科夫

篇17:《安娜成长篇》观后有感心得体会

看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烈日灼身》的观众,很难忘记片中小女孩的可爱演出,她就是影片导演尼基塔.米亥科夫的小女儿娜迪亚.米亥科夫。娜迪亚有一个酷似她的姐姐安娜,在1980年时只有六岁,当时其父已为国际知名导演,但在俄国拍摄私人的家庭电影仍属违法。尼基塔以拍电影时剩下的零碎底片偷偷拍了这部纪录片女儿成长的电影,前后历经十二年。片中并插入大量新闻片,政治宣传片和尼基塔被禁演的影片片段,经导演自己以诗意的旁白组织成一部风格新颖的纪录片,表达了一个俄国导演对家园与国家的看法与感怀。

篇18:《安娜成长篇》观后有感心得体会

米哈尔科夫在《安娜成长篇》结尾说,如果可以的话,“上帝提供给我们力量、健康与和平”,他将在后再次奉献上影片续集,也就是把主角从大女儿安娜(Anna)换成小女儿Nadya(娜迪亚)。小女儿已经开始回答问题,那已经是另外一个时代了,属于俄罗斯的,而不是苏联。不过这计划在现在看来似乎不太可能,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倒是有了个《烈日灼人2》的续集计划——娜迪亚的形象被压缩放进了1994年的《烈日灼人》。

借女儿成长轨迹的记录,米哈尔科夫用旁白道出了自己看法,甚至是尝试着纠正女儿的答案,分析她回答时的心理动机。从所占比例上,安娜答题时间并不多,中间还有断掉几次,远不如父亲对局势的判断分析来得详尽。米哈尔科夫知道女儿有顾忌,害怕回答会让父亲不高兴,会掩饰,正如同他也要对家庭出身进行“掩饰”一般。事实上,他作为一个文化名人,所承担的责任并没有得到体现(如果在苏联还需要责任一词的话),他的态度是趋于保守和模棱两可。

最喜欢的是什么?最害怕什么?最想要什么?最讨厌什么?

几个简单问题,成为安娜十几年里熟悉的正式问题。答案前后变化,并不如一。几年前害怕的事物,几年后就不当一回事,如战争,能面对现实了还害怕什么。而女巫和鳄鱼也不再提起,简单的愿望,其实都留在童年的嘴角笑容。6岁时,安娜还不大想回答问题,一直发笑,到后来,就能直接主动回答,期望得到来自父亲的认同和期许。

具体到《安娜成长篇》的手法,有米哈尔科夫爱用的大远景,注视着,不断拉远。通过它们,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条道路,一座教堂,将一个小女孩的成长和祖国命运结合在了一起。黑白与彩色,老旧与清晰,不同内容素材的拼接,通过饱含情感的旁白将它们串起,米哈尔科夫对女儿的怜爱,对祖国命运的不安,都反映在旁白和影像当中。

某种程度上,《安娜成长篇》并非真正以安娜为主角,而是安娜与苏联(俄罗斯)为共同主角,一个存在于表面,一个附于其下。通过不同场景,从安娜置身的草丛到走向不知名的远方,它们都有大地背景,包围着她。又如娜迪亚说:美丽的东西,就是祖国。

影片中,有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的宣誓,热带苏维埃祖国,热爱共产党,朗诵讴歌,奉献青春,就像中国红领巾的青春,如出一辙。这些内容都是从政治纪录片或宣传片中摘得,来自苏联不同地域的少年在欢歌跳舞(有一组被强调、前后呼应的镜头),憧憬着他们也说不出来的美好未来。他们积极向上,却永远也碰不到太阳。而随着影片推进,建立在虚幻上的幸福,很快在内外合力下土崩瓦解。

安娜学生时代所受的教育,就跟现在生活在中国的多数人相差无几。被迫去适应的教条框框,热爱不存在的伟人和政党,到长大后发觉,那些只是洗脑骗人。

1990年,柏林墙上垒的方砖像积木一样,影片以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在灯光投射下轰然翻落,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再见,列宁》里的情感。很多人批评,那不是一部顶尖好片,实际上温情足矣。而很显然,中国用其他痛苦的代价熬过了乱世之交。

《安娜成长篇》的开头,正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苏联熊洒下高兴的热泪,所有人都听到掌声,看到光芒,国势走到巅峰。《安娜成长篇》有狂热的人民,高举的拳头,口号与改革,领导人的去世,甚至还有某一天的天安门广场(当然它不是重点),作为一个邻国人,充分能够了解。亲切,与生就有的伟大领袖,相似的却不真实的信仰。从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再到收尾的叶利钦,影片编年体般完整回顾了从1980年到1993年,苏联到俄罗斯的激变,同时还有世界局势的动荡与不安。

对米哈尔科夫而言,中间恰好记录了拍摄《黑眼睛》时,娜迪亚的出生,米哈尔科夫正在意大利。而与自身作品有关的活用,来自《奥勃洛莫夫——生命的几天》(改编自奥勃洛莫夫)以及一些影片《亲戚》的被删片段,他们和纪录片、电视画面等穿插其间。如果再放宽两年,那正是他在国际上获得空前赞誉的巅峰时代。

也只有在长大后,安娜才会说,现在回答问题要思考,而非孩时不加思索的脱口而出。但其实在片子里并没有政治过滤,小女孩口中也知道领导人的名字,好比下台的戈尔巴乔夫都喝不到那一杯茶。大门永远关上,不再开启。

在开头不久,苏联就过了它所拥有的强盛期,甚至解体。米哈尔科夫认为是失去信仰,导致上帝远离了这个国家,从苏联到俄罗斯,才有如此多的苦难,而不是其他原因。那中国的苦难又怎是一个小女孩成长所能记录,假设有一台摄像机对准中国的小女孩,那从最近30年算起,它也不一定能够问世。因为在本质上,这个国家并没有改变。如果改变还没到来,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进行时的主角。

国家变化是如此翻天覆地,对于一个小孩子,他们感受不到也无法预见。因此,《安娜成长篇》记录的是安娜,又是安娜所成长的国度。时间沉淀出来的东西,总是有真妙之处。

篇19:《安娜成长篇》观后有感心得体会

米哈尔科夫是个有心的父亲,他知道记录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他也是聪明的父亲,把对女儿的爱用他擅长的方式表达了出来,成长是时光,拍成电影,再完美不过了。

事实上,米哈尔科夫又是别有用心的,安娜是他的大女儿,也是电影的主角,他除了有感情的投射,更有思想的表达。一个俄罗斯小女孩逐渐长大成为少女的过程与这个国家在时代更替下的风云变换相交织,个人历史和国家历史的交汇留存在了这段家庭影像里。

完成这部电影用了12年的时间,似乎从记录6岁的童年安娜开始,作为导演的米哈尔科夫就有了这个看似很不经意但又立意高明的拍摄规划,因为他对安娜的记录并非涣散随意,而是在安娜各个相距不长的年龄段用相同的提问连构整个影片,通过安娜忧患意识浓厚的回答交叉剪辑从社会主义建立时期开始的整个苏联&俄罗斯的发展,体制改革,军事外交,政权更替,柏林墙倒塌,流行文化入侵以及国内外重大的政治节点……整个大集体的生活都被收录无遗,作为国家纪事的同时透视了整个世界,倾注了他对时事变化以及民众对国家偶像盲目崇拜的冷色调凝视;而作为普通人的米哈尔科夫更是以这种方式观察着女儿的内心世界,并且融入他对母亲的追忆,对家庭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整个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暖色调关怀,散文化的旁白,一贯的古典主义配乐,童话般的隐喻场景,以安娜的成长节奏巧妙地表现整个影片的诗意韵律,展现了个人、家庭、国家、民族、世界多重内含的意象,成为米哈尔科夫最惯常也最个人化的一次表达。

安娜从小就体现出的忧患意识以及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在同龄人中实属难得,这得益于她优良的血统,她的艺术大家庭。曾祖父是俄国巡回画派的代表人物苏里科夫,祖父是俄国大诗人兼俄国国歌的词作者,祖母是俄罗斯的著名舞台剧演员,父亲是俄罗斯当代电影的旗手,深厚的艺术氛围无不对米家的小孩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安娜在跨年“出演”了这部“自传体影片”后,还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里演了追随男主角托尔斯泰到天涯海角的忠实女仆,少有的几场戏已显示其表演的韧性。米哈尔科夫的小女儿娜迪亚更是机灵鬼一个,本色出演了爸爸的代表作《烈日灼人》和《亲戚》,同样表现了她的天赋秉异。

这部电影是安娜成长日记,也是家庭的影像记录。除了高起点高规格的米哈尔科夫式。很多有心人都喜欢记录孩子和家的点点滴滴,以前是印有孩子刚出生的脚丫子印儿的照相簿,现在是潮爸潮妈不断更新贴着宝贝靓照的育儿博客,关注成长,记录生命的每一份感动(广告词儿啊广告词儿)。当然还有很多有名的艺术化的“家庭记录”,比如上世纪初的安徽名门张家,家庭内刊《水》就刊登着家族成员的各种文艺小品,记录他们的才华心境以及新式思想和书香身份,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类似的在《红楼梦》当中,丫鬟小姐们平日里互掐诗词歌赋,想必在曹雪芹的少年时代,他周围也有一群叽叽喳喳的文艺女丫鬟,大家舞文弄墨,感怀天地万物,这些生活的一部分被艺术加工后记在了长篇小说里还成了世界名著;然后到了《雷雨》,一个悲剧的家庭印证了一个动荡的年代,天才的曹禺写这出戏的时候大概20出头,他没有也不可能看过数量惊人的国内外名著小说外加数量惊人的国内外戏剧和影视作品,间接体验颇为有限,他凭的大概是他最直观的生命体验、他的天赋和他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吧,他的及他身边的家庭被记录成为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

较之于这些自觉不自觉的所谓记录,真正重要的应该是绘画和摄影。西方绘画重写实,最典型的代表是各种人物肖像,因此一直以来,有皇宫贵族以肖像画记录家族谱系的传统,《安娜成长篇》就出现了米哈尔科夫的祖父苏里科夫的油画肖像,写实的油画(肖像画)除了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当时记录物质现实(人物相貌)的最佳手段。在照相术出现之后,这个传统被更为写实的摄影代替,随着技术进步,卢米埃尔发明的活动照相术让这种记录变得更加鲜活生动,并且从一开始就显现了这种手法的巨大魅力,在电影诞生之初的19世纪末就出现过《婴儿的早餐》里温馨的家庭场景。记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断发展的。DV的出现令人兴奋,人们手持轻便的DV就可以拍下所有幸福的家庭时光,并且这种影像记录是非常私人化的,相较于此,值得注意的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家庭(个人)真人秀,现实当中真实存在的家庭被搬上荧屏。在观看价值上,真人秀绝对不会有千篇 一律的剧情,虚伪造作的表演,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被剧透,因为未来是未知的,将要发生的生活也是未知的,但同样是家庭记录,一家人的生活并非私有而是属于大众的,他们的“生活”是在玻璃屋里进行的,被记录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这一部分是真是假?说起真人秀让我想起了更为极端的例子《楚门的世界》,同样为了满足人的猎奇心偷窥欲,导演人为营造了楚门生活的世界,让观众以上帝的视角观看楚门的成长,全世界人在看着最真实的真人秀,对于观众来说,楚门的世界是真的,但对于楚门来说,他的世界又是捏造的。人们在以牺牲楚门个人人权的前提下获得了最大的真实,想必最大的真实便是要站在上帝的角度……

绕到记录的真实性去了。绕远了。

话说回来,个人化的影像记录已在西方普及,早在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大概就拿着各种摄像机你拍一我拍一了,八十年代文德斯那部《德州巴黎》就有金斯基的“家庭影像”,电影里的故事应该更早吧,能看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真迅速啊。

重要的是,把生活当中美好的片段记录下来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意识。最近看美国偶像第七季,有一期节目打亲情牌的时候加进了David Archuleta的小时候,他妈妈拍下了他6、7岁时跟姐姐一块儿跳舞的视频,乖摸样可爱的无以复加。我曾经因为他MV《Crush》里一个羞涩的镜头被打动,因为他内一瞬间的眼神是一种羞涩而不自知,更难得的是能看到David的6、7岁,一个生来就腼腆惹人怜的宝贝儿。

跳了很远,从安娜到大卫,感谢这一切。

相关专题 心得体会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