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电影影评观后感优秀

zpffe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zpffen”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银河补习班》电影影评观后感优秀(共14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银河补习班》电影影评观后感优秀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还没冒过险,就先别认输

冒险这个词好像距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我们听说了很多穿越世界的旅行,在大银幕或小说文字里不厌其烦地探寻着能够暂时激发肾上腺素的刺激幻想,与此同时却在用最谨小慎微的态度,日复一日经营着自己有条不紊的生活。冒险?这么冲动的事,还是留给傻瓜去做吧。

7月18日,由邓超和俞白眉执导,邓超主演的《银河补习班》上映,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已经产生了不少期待,因为听说它通过充满真实感的镜头和温馨细腻的故事剧情,细致描摹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不太善于表达出来的父子亲情。但观影过后却又被影片所表达出来的另一层内涵深深打动,那就是马皓文马飞父子身上一脉相承的那种冒险精神。

影片一开始,年代感十足的熊猫盼盼就瞬间将观众拉回到了将近三十年前的那段怀旧岁月。邓超饰演的大桥设计师马皓文接过象征着无限荣耀的火炬,另外一只臂膀则将年幼的儿子马飞紧紧抱在怀中,却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了自己这辈子最后一个高光时刻。伴随一声巨响,大桥轰然倒塌,想必马皓文的内心也被这“呼啦啦似大厦倾”的无限悲凉所侵占。马飞还没搞清楚这天上地下一瞬间,抬着天真的双眼兴奋地问爸爸:“这魔术还能再变一次吗?”

锒铛入狱七年,马皓文成了别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和失意人,这种飞来横祸一样的遭遇不禁让人慨叹:人即使真诚善良,积极努力,依然未必能受到命运公平的对待。但出狱之后,马皓文还是对生活充满乐观,尤其对儿子马飞寄予厚望,尽管他第一次看到多年不见的儿子时,马飞正站在主席台上承受着教导主任枪林弹雨一样的严厉指责。被生活打击无数次的一对父子,该如何收拾旧山河面对未知人生?

“爸爸:像你一样,一定不认输!”马飞给爸爸留下一张小字条表明心迹,《银河补习班》的这一生活化细节令人心生感动:刚上初中的小小孩子对于表达感情还有种天然的羞涩,与其看着爸爸的眼睛说出内心的感恩,他更习惯用简单的文字向父亲表明自己的志向。被高年级校霸欺负、被教导主任打心眼儿里看不起、甚至连妈妈都说“这孩子就是笨”……这些都绝对不是认输的理由。前路漫漫,艰难深重的日子还会有很多很多,再怎么逃避也逃不过自己的内心,不认输的意气永远让人生充满劲头儿。

正如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所说:“该冒的险,我是不会错过的!”人可以让平稳安定的生活给予自己安全感,但到了该拼一把的时候也绝对不要往后缩,否则难免会错失很多机缘。那些该冒的险,错过一个都是遗憾,到最后方才惊觉:往往是那些近乎执拗的不认输选择,成全了我们人生中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篇2:银河补习班电影观后感影评

“爸爸的桥塌了,但是爸爸不认输。”

“我有我的骄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桥,修好这座桥,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这是影片《银河补习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句台词。

影片中的爸爸马皓文,是一位桥梁设计工程师。在儿子马飞懵懂年少时,因遭人陷害,被偷换图纸数据,致使刚刚完工的桥梁轰然倒塌,身陷囹圄七年整,错过了父子相伴的最好时光。

出狱后,眼见儿子沦为“差生”,不责备,不放弃,与儿子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人生旅程。“爸爸的桥塌了,但是爸爸不认输。”父亲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自己的精神力量激励儿子,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一直思考,不停下”,一时的成败得失算什么?

儿子成绩追不上,垂头丧气,意欲放弃时,看到爸爸对着“讨伐追责”的邻居怒吼,写下“爸爸,向你学习,永远不认输”;

儿子被困洪水三天,孤立无援,意欲放弃时,听到爸爸拿着喇叭喊“看看你的身边有什么,想办法”,找到门板和布条,解救了自己;

儿子在爸爸的教导下一路追随梦想,成为航天员。浩瀚太空中意外失联,生命最大绝境中,想起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冒险救了自己救了同伴,胜利完成使命。

自始至终,爸爸总是以坚强的面貌、乐观的心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在孩子需要他帮助渡过难关的时候,他就是一座永不塌陷的桥。

其实呢?当爸爸竭尽全力弓起身子,为孩子支撑起那座看似坚实无比的桥时,他蜷缩佝偻的身躯,须得承受多大的压力!

他卖血,做苦力,被人抢劫,被人唾弃,每一天都在为钱发愁,每一天都活在人们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下,仍然为儿子买回“586”,仍然带儿子去看航天展,仍然告诉儿子“爸爸的桥塌了,但是爸爸不认输”!

你可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父辈的影子?

我的爸爸不是工程师,只是一个农民,连大字也不识几个。他没有告诉我什么大道理,诸如影片中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如此有深刻哲理的话,绝不可能是我爸爸说的出来的。但无妨,他仍然是我最伟大最敬爱的爸爸。他和影片中的爸爸一样,自己再苦再难,也不认输。

30年前,我考上师范,面对240元学杂费,我们家东拼西凑也还是不够。我的爸爸蹬着一辆重磅自行车,驮着两大蛇皮袋莲子,天不亮就出发,去往金华城里卖。从家里到金华,就现在的汽车也得开上一个多小时。更何况,路面也没有现在的平整通畅。我难以想象,当年的他是怎样一脚一脚地蹬上长坡,是怎样的汗流浃背浸透衣衫。为了赶到早市的时间,他是断然不会休息的。天黑了,妈妈做好晚饭仍不见爸爸回来,去当天同行的人家询问。被告知,早上生意不好,卖家多买家少,讨价还价很厉害,我爸爸不愿贱卖,“功夫可以不算钱,农药化肥要钱不?总不能成本都收不回吧?”因此一早上也没卖出几斤。后来各自分开卖就各自回家了。直到8点钟左右,在外面乘凉的人都回去了,才见我爸爸驮着莲子回来。

“为什么你会这么迟?还带这么多莲子回来?”

爸爸说,正因为没有卖掉,所以不好意思回来。他说,其实他早就从金华返回了,那里市场上早就没有人。但是快到村口的小山那里,他就停下来,一直等着天全黑,村里人不在外面乘凉了才回来。我妈妈责怪他没有本事还死要面子,爸爸默不作声拿出碗筷默默喝酒吃菜,如一头牛那样默默地咀嚼默默地回味。无奈我的爸爸不是一个生意人,他只是觉得他辛辛苦苦种的莲子应该卖个好价钱,好快一点攒够我的学费。我不知道,我爸爸在村口等待天黑的时光里,想些什么,他的肚子饿不饿。

除了卖莲子,也卖蕃薯,卖乌碳。所不同是,莲子是自家的,后者是别人家的。在卖莲子的过程中,爸爸得知城里人喜欢蕃薯,需要乌碳。但那时家里没有,于是他在前一天先去山里人家“进货”,第二天又瞪着自行车去金华卖。我那时不怎么过问这些事,总以为“做生意”总能赚一些钱。后来问起妈妈,她说,就凭你爸爸老实巴交的,怎么可能赚钱?不赔就好了。

最终,爸爸还是凑足了240元,另外给我40元,作为一学期的零用钱。

再没本事的爸爸,也要为子女的诗和远方拼尽全力。

可是,爸爸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爸爸的“桥”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也会日渐颓败苍老。当爸爸的“桥”需要修补,爸爸却心有余而力不及,需要子女助一臂之力的的时候,子女们,会和当年的爸爸那样,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吗?

不一定。

影片中的爸爸出狱后,一直没有放弃给自己的罪状申诉。他四处奔走,找寻证据,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事情的真相。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儿子时,正值儿子被入选成为航天员的关键时刻。儿子为了自己能够顺利入选,不想让爸爸的“污点”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自私地说:“算了吧……这事情,除了你,谁还会在乎……”早已没有了当年那种意气风发的爸爸,眼里难得的一束光亮瞬间熄灭:“我懂了……我一直以为你是我最大的骄傲……我的教育是失败的……我有我的骄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桥,修好这座桥,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爸爸转身,摆摆手,说:“我不会妨碍你的,不会影响你的伟大前程的……”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非常难受。这种感受,与之前的感动、愤慨、同情,完全不同。

这种难受,叫心痛。

我的痛,不是因为剧情,而是因为自己。

篇3:《银河补习班》电影观后感影评

虽然那个年代对我来说有些久远,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在看的时候就总会联想自己的童年,特有感触。可能我跟马飞有相似点,都是“脑子不太灵光”的那种,但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支撑他鼓励他的父亲,而我的父母和大部分普通父母一样只会硬来 感谢新浪霸霸,虽然白宇没能到场,但我看到了俞白眉老师还有邓超老师,很开心。电影也很不错,比预期的还要好。虽然那个年代对我来说有些久远,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在看的时候就总会联想自己的童年,特有感触。可能我跟马飞有相似点,都是“脑子不太灵光”的那种,但不同的是他有一个支撑他鼓励他的父亲,而我的父母和大部分普通父母一样,想不到那么多吧,就“硬来”。如果以后我有孩子,但愿也能如他这般吧。

一部有诚意,叙事跨度很大的影片。通过父子情以及审视当下教育体制优劣来验证一个资质平庸的少年是否可能成为国家栋梁。对影片探讨的教育问题还是很能引起共鸣的。父亲的马皓文不容置疑是一个学霸父亲,他对儿子的启迪并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告诉他要独立思考。有一句台词是:上清华北大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你想要做什么,而这些只是过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桥,如何把它修好才是最重要的。马皓文的一生有两座桥要修,一座是他内心坍塌的真理桥,另一座是他的儿子。从儿子马文的角度来看,原生家庭的教育和相处模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在他的妈妈和校领导口中,他是一个差学生。这是很多孩子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但问题却出在大人身上,他们本身能力的不足,阻碍了孩子的成长。不是每一个人的家长都是马皓文,都能从小对孩子树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但好在有这样一部影片能够给我们启迪和思考,这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电影选材上,“父子关系”向来是容易缺位的主题,而#银河补习班# 用父爱和教育将看似遥远的“银河”和“补习”编织在一起。作为孩子我们需要补习,补习的内容是要“找到箭靶子”,要“一直想”,要“永不认输”;为人父母者更需要补习,因为好的教育“不是听父母说了什么,而是看他们做了什么”。我们如果都能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平均分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而不是取决于某一场考试,那么社会的教育改革也就能寻找到新的方向了,国家也才有资本谈及“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银河”也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第一次做孩子、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教育者、第一次做社会人的我们,因为也许我们并不都像马飞那样幸运,拥有“马皓文”式的爸爸,我们也无力改变自己不够优秀的父辈,但当我们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时,我们可以试着成为“马皓文”。上述所有鸡汤感悟,不是影片中的强行灌输,而是来自影帝超包括其他演员们每一个细微的眼神,来自共情的故事发展。整部电影唯一一处印象深刻的bug,就是东沛大桥坍塌时的五毛特效,真的让我跳戏了。

可能之前的提前观影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比较高,期望比较大,所以我只给了这个分数。看了电影的前半部分,感慨这简直就是让天下的爸爸妈妈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糟糕的父母的一部电影,如果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的话。虽然越看,越觉得电影中父亲的教育方式火候薛微有点过,人物的光环薛微的有点大。不是说做要多于说吗,但是还是觉得听到的有点多。可是后半部分,尤其是父子坐在一起谈心的桥段,又感叹对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讽刺真是一针见血。而且“第一次做父母”和“第一次做儿子”,这些对白的后劲儿真是不小。看完之后,对于很多东西自己真的释然了不少!不愧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的一部电影。往大了说,教育也真是时刻都避免不了的话题。让孩子坚持自己喜欢的事,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应试教育体系统治的时代,课题艰难。往小了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基础的素质培养,以身作则,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是不是又真的那么难做到呢?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为他好,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借口。如果真的能变好,为什么不每天对着镜子骂自己两个小时。”相信每个爸妈都说过这样的话:你看x家的孩子,人家怎么能如此优秀。但是又有哪个父母拿自己和其他家的家长比较,别人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呢。

篇4:银河补习班电影观后感影评

也许邓超和俞白眉都不会想到,随着电影《八佰》、《少年的你》和《小小的愿望》接连撤档,他们执导的《银河补习班》在“无改名、过审查、被提档”的情况下,竟然就这样成为了今年暑期档的国产片独苗。

虽然,以往邓超和俞白眉这个组合在观众心目中确实不咋地,毕竟《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给太多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然而,《银河补习班》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亮相之后,得到的却大多是正面评价甚至是夸赞,颇有逆风翻盘的意思。其实大家都知道,亲情和教育是永不过时的电影主题,但是依然被感动落泪,至少说明这部电影是真的有用心在拍,而不是敷衍观众。

从制作班底来看,邓超真的是下了血本:主题曲《相信你的人》请来了陈奕迅演唱;配乐则是请来了“寂寞大神”汉斯·季默(《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和《狮子王》等);航天部分请的是俄罗斯团队打造跟训练的重力效果。演员阵容除了邓超本人,还有任素汐、吴京以及两个特别可爱的小朋友加盟,还有一位,也就是我喜欢的演员白宇哥哥啦!

《银河补习班》讲述了邓超饰演的工程师马皓文在陪伴儿子马飞成长、给予他无私的爱的同时,用独特的教育观将马飞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航天员的故事。电影以父子情深为主线,将素质教育问题、航天救援和中国近三十年的社会变迁描绘出来。

遥想上次在电影院看同样是亲情题材的《寻梦环游记》,整个人哭得稀里哗啦的,这次看《银河补习班》也哭了,不过是分了好几段的默默落泪,不属于爆发性哭泣,我想这也和剧情设计有关系。中国传统家庭里的父亲大多是扮演一种严肃内敛,不善言辞的角色,不是不爱,而是这种父爱往往是严厉而克制的。《银河补习班》摆脱了这种套路,它就是明摆着告诉你——马皓文爱马飞,非常非常地爱,而且将这种爱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电影没有花费大量篇幅制造压抑隐晦的氛围然后在最紧要关头进行情感冲击,而是选择了将马皓文对马飞的父爱注入在每一个细节,贯彻到底的方式,于是作为观众的我可以体会到无处不在的温馨,感动于这份“平凡又伟大”的父爱。

凭心而论,影片前半小时追溯过往的情节,是交代背景、剧情铺垫的必然,也是格局展开的需要,但是一些设计还是显得“心急”。近年来怀旧复古风盛行,电影里插入时代金曲的情况也很多见,例如《唐人街探案》中的《往事只能回味》,动画片《白蛇缘起》里则是用了新白娘子传奇里的名插曲《前世今生》,《银河补习班》里也运用了很多很多耳熟能详的老歌来渲染气氛,打情怀牌没问题,但是“植入”过多就显得刻意和用力过度了,私以为电影里运用地最妙的是小高老师吟唱的《晚秋》和父子俩逃课去游玩的时候播放的《快乐老家》,洋溢着一种真实的、欢快的感觉。

打破这种略微生硬的场面的是电影的第一个剧情小高潮,马飞遭遇洪灾自救的桥段。暴雨倾盆父子走散确实是很俗套的剧情,但借助这个生离死别的情节表达出了马皓文对马飞的“不放弃”,就像之前马飞成绩不理想而马皓文没有放弃对马飞的教育一样,在洪灾来临而马飞基本不能生还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放弃寻找孩子的机会。此外,马飞将课外知识应用在自救中也很激励人心,孩子靠着自己挽救自己的生命,这是很戳我的一个点。撑起这一段的自然是大小演员的表演,非常自然朴实,抗洪救灾的背景为其也展现了民族感和历史感,导演调度也不错。电影的节奏在这里变得更好,剧情也褪去了尴尬的一面,走向更加明朗。

但是,逻辑上开始出现了漏洞。洪灾过后,马飞的母亲和继父几乎缺席他以后的人生,此前毫无预兆;用养子从学霸变成疯子的情节,来批评主任教育失败,但其实本质上应该是体制的锅;以及,马皓文入过狱,这就决定了马飞做不了航天员。虽然艺术与生活毕竟有别,但还是希望编剧处理情节的时候逻辑自洽,有基本常识。

马飞当上航天员后希望父亲为了马飞的前途放下过往,放弃对名誉的诉求。说实话,我是蛮惊讶马飞说出这种话的,甚至想打爆他的头。但转念一想其实也很正常,马飞这个人物的塑造在这里更加丰满立体了,因为马皓文总是对马飞说“你是最棒的”,这种以马飞为中心的教育态度,是不是也造就了马飞性格中相对自私和共情力较弱的一面呢?所以,马皓文的教育到底算不算成功呢,我还是选择了相信他们,也许人的劣根性总不能都归在教育上吧。最后马飞醒悟,父子和解的一幕还是很感人,漫天黄沙,互诉衷肠,影片也就在这里落下了帷幕。

篇5:《银河补习班》优秀观后感影评精选

进入科幻年的暑期档,充满了变幻,只有《银河补习班》一直都在变幻中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因为和其他国产电影相比,这是一部让大人小孩都能产生“暑假感”的电影。所谓“暑假感”,就是要有夏天的记忆,有亲子之间的互动,大人和小孩一起成长,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我们都要上一堂关于陪伴的课程。

马氏父子的故事,似乎在很多青春小说里都见过,天才儿子和他的苦爹。然而,俞白眉与邓超从中提炼出一种极其昂扬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来自于父亲带着孩子一起重获新生的过程。

作为同样第一次当父母的人,观看《银河补习班》时几乎全程都在点头。马皓文对儿子马飞的教育方式其实非常符合我们80后家长的观念:以身作则,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重要得多。

想象一下在九十年代中期那个高速发展经济的时代,年轻父母的育儿观念能达到马皓文的高度是多么的不容易。80后父母在平稳的经济发展里逐渐成长为主人翁后,才有足够的底(物)气(质)跟孩子说“你将来应该选择让你快乐的职业”,而马皓文所处的是一个全民重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代。

所以当马皓文一脸轻松地跟马飞说“以后你做什么都甭告诉我”时,我真心觉得这爹真是时代的异类。可是,他却开始熬夜写申s书,儿子在他影响下,捧起英语课本来。

偶像的力量是强大的。而父亲一直都是儿子的偶像,即便他在世人眼中是骗子。所以马皓文不用像前妻说那么多废话道理(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只需要做给儿子看,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近到写一篇感受真实放飞自我的作文,常规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马皓文都用一种体验派的方式,带儿子马飞直面学业的挑战,将所有的难题都量化,比如把课本叠一块按厘米算难度,比如在大考前带他去感受山川河谷,最牛的一次,通过扩音器指挥他在洪水中自救。

所有这些经历,在儿子马飞成长的岁月里,比满分试卷更值得他吹一辈子,也在短时间里让他的性格、世界观都得到了塑造与建设。天才就是这么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马飞之于马皓文,也有着重塑内心的力量。马飞永远用崇拜的眼神看着马皓文,乐于分享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给他,用行动让父亲感受到儿子对他的相信。

一切都基于相信。父亲相信孩子不是笨蛋而是下一个霍金。孩子相信父亲不是骗子坏蛋而是一个倒霉蛋,这种相信,让他们互相支撑着在艰难的人生里走到各自的未来。

少年马飞哭着对马皓文说:“爸爸,太难了,我还是去卖煎饼吧!”马皓文高喊“我不能输!”遍体鳞伤的父子俩没有互相安慰讲道理,只是一次次倒下后再度爬起,第二天没事人一样继续迎接挑战。

如果马皓文没有缺席马飞小学的那段时光,马飞得有多优秀。然而,没有那段破碎时光,这对父子俩不一定能有这种用“相信”构筑的情感坚石,帮助他们重塑人生。

父子俩用行为影响对方的方式,与母子的互动方式形成鲜明对比。马飞被母亲揪着训斥时,马皓文指责前妻当众斥责儿子的不妥。马飞妈妈的做法恰恰是大多数中**亲的育儿初衷:我是为你好才说这么多,你为什么就不听我的呢?

因为我不相信你!

《银河补习班》的课真的不错,大人和小孩都应该补上这堂关于相信的课,少讲道理多动脑。

《银河补习班》观看心得

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因为它本来就是一支天鹅啊!他父亲是天鹅,母亲也是天鹅,它当然也是一只天鹅。

马飞是弱智吗?当然不是。他或许学龄前发育有点晚,或许刚上初中有厌学情绪……但是,相信一个智力水平低下的人可以通过某种教育,而达到全县第一的水平,有这样的认知的人,一定是智力水平低下。

他的父亲是超高水平的工程师,可以给他提供知识和智慧的启蒙;他的母亲是商人,可以给他提供上最好学校的机会;就连他后爹都无条件给予他支持,甚至不惜为他打架……

加上遗传基因的加持,他最后获得好成绩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现实生活中初一初二不学习,初三学一年考上省重点高中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虽然很少见,但也算不上非常稀奇。

只是,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这么好条件,一直丑陋的鸭子,最好的结果就是变成一只漂亮的鸭子,无论如何也变不成天鹅。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不过就是让孩子不要偏离自己的上限太远而已。

不过有一个好消息,人类的智力水平总是正态分布的,会向中心回归,高智商的父母,孩子大概率会比父母差;低智商的父母,孩子大概率会比父母强。

所以也不要太灰心,爱因斯坦的父母也不过是普通人,最多比普通人稍强一点。

还有一个好消息,人类的财富水平总是指数分布的,父母越有钱,或者说父母给孩子花和留的钱越多,孩子更加有钱的几率就越大。

相比让孩子上“银河补习班”,还不如多赚点钱靠谱。从结果看马飞的父亲是对的,但其实马飞的母亲走的路可能更有效。

篇6:《银河补习班》优秀观后感影评精选

上映前后的最具有戏剧性的电影口碑口水战,直接影响了很多观众对邓超、俞白眉新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印象。

在上海电影节期间,《银河补习班》引发一波业内好评,有人将其媲美《我不是药神》第二;而在本周四首映日前后,《银河补习班》却遭遇了来自一些“影评人大咖”和豆瓣电影的差评,豆瓣分数也从6.5降至了6.3。因此导致本片在大约40%左右的高排片水平下,周四周五两天平均仅录得6000多万单日票房,排片也在周五被拉低到了35%左右。

这像一块石头,压在片方心头。

笔者在周五下午看了这部电影,现场使用场景法卡了整部电影的结构,给出明确的答案,认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被人为拉低了。不出意外的话,经过两天观众观影感受的口碑发酵,将会出现报复性逆袭。

话音未落,在周六晚十点钟之前,这部电影录得了9700万左右的单日票房,上映三日加上预售,已经累计了3.24亿总票房成绩。转日上升趋势更加明显,截稿前已经超越4亿。

今天这篇小文,突然有种冲动把它写成网红体,从名字到内容,都换一种玩法。

被冠以“烂片”的《银河补习班》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评论两极分化?为什么这部影片在豆瓣低评分下,可以不惧压力顽强逆袭?让我们以“影评家”的网红心态,来一番对照和戏谑,从中辩明到底如何去判断一部电影,如何避免自己的判断和电影市场根本运作规律的根本抵触的惯性错误,作为一个“专业人士”频繁被自己的判断结果打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给文艺片随意打出满分高分,却常常会给一部有诚意的商业电影创作大泼冷水,然后最终把自己搞得非常狼狈呢?

为了避免误判,采取谨慎方式,在影片口碑初步发酵之后,选择发表这篇小文,抛砖引玉,文责自负。

1、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教育思想争论的电影会误导观众

它不是,不是,不是!它没有那么大的责任。它只是一部非常正常的优质电影。只不过,它选择的故事背景,无法回避的涉及到了主要人物之一的高中生活而已。豆粉和杠精们言过其实,以偏概全了。

有观点说:(电影)的中心话题是焦虑的父母和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哪个好,盼着因材施教的情节出现,“这种剧情说是谈教育,结果都快变成反智的读书无用论了”。“应试教育下学不明白,出去游山玩水就玩明白了”。“片名带补习班,但对‘学习’这件事展现极为草率,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没写清楚。”

也有观点说:“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邓爸,如何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开辟了一条邓爸教育路线,用行动吊打应试教育”。认为这很荒谬。

豆瓣差评文章,都不约而同提到影片反映的是教育思想的争论,影片思想主题和对教育理念的展现是不正确和有毒的。

大量的关于影片表达的不正确、想当然、以偏概全的定位评价,很有可能会影响暑期档学生家长的选择。家长们担心入坑,误导对孩子的教育。这实在是一场天大的误会。

谁说影片表达的是两种教育思想的争论?谁说影片表达的是反智主义和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毫无道理的思维模式下,演化成一场以细节推翻整体设置的闹剧。

真正客观理解这部影片核心设计是什么,是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这部戏整体看有两个核心点,一个核心点是关于父子亲情,一个不同寻常的父亲如何影响儿子的选择,让儿子在一次突发灾难性航天事故中,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办法;另一个核心点是主题所蕴含的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和当下中国的转型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相呼应,形成影片思想接地气的特征。

教育问题,只是这部电影主要人物无法回避的戏剧任务路径之一,只是人物阶段性戏剧任务的故事背景而已。关于教育问题的戏剧冲突,是服务于上述主体核心设置的。如果不会看这个根本点,那些“影评家思维”能够看到的只有那些细节涉及到的和个体狭隘经验值无法完全吻合的硬槽点,完全是抓住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把一部电影整体的主梗丢弃到爪哇国去了。要知道,一部丢失了人物命运前提设置,纯粹讨论教育问题的电影模式,才真正是电影故事的“反智模式”。

按照前述观点代表的思维逻辑,但凡故事突出的“不一样不寻常的”背景设置,我们都可以大肆吐槽一番。

《七宗罪》因为类型片规律,强调了“完美犯罪”桥段,就会被吐槽为站在罪犯角度教别人如何犯罪,而影片讲的完全不是这个。

《一条叫旺达的鱼》中,旺达也会成为堕落女性的代表,而不是一个怀有正常爱情梦想的女人,所经历的一切犯罪喜剧的必要背景,也会被评论为反社会和歌颂犯罪。

而爱情电影《西雅图夜未眠》,按照这种逻辑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出“骑驴找马”的爱情游戏,是亵渎爱情,把电影正常的前提设置极端负面评价化了。

而电影名作《辛德勒的名单》,怎么可以歌颂一个唯利是图发战争财的商人兼色鬼呢?

《廊桥遗梦》怎么可以宣扬婚内出轨呢?《阿凡达》如此说来,是纯粹的不折不扣的“反人类”影片!

这种思维逻辑,拿阎主任的台词来说,简直是荒谬绝伦,非常可怕。

不能拿简单的直男思维和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约定和道德约定来杀死戏剧的灵魂和故事的生活隐喻生命体征。在这一点上,观众比我们更成熟、更理性和更宽容。

整体看一下《银河补习班》的设置,了解电影故事结构的专业电影人会获得和以观众体验为基础的市场评价相一致答案。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设计是父子档CP,开端设置了两个代入点。一个是儿子的太空遇险,一个是父亲在高光的人生时刻遭难了,和儿子成长教育最关键的时刻缺席了。铺垫部分的兴趣带入做的是稳的和高效的。

整个故事结构形成了特殊父子关系对抗价值链,而不是文章所说的讨论教育问题。讨论教育问题的小说确实有,是80年代刘索拉的先锋小说《你别无选择》,那篇小说笔者在文艺报曾经发表过文学评论,并且和著名评论家雷达先生有一场不失大雅的小争论。这部片子不是的,这部片子是讲父子情的。

整个故事是围绕这个价值链有序推进,十分精彩的。因此,第一幕的价值判断点,在于父子关系经历疏离之后的第一次修复,大约在21场戏的相对标准位置。当男孩怨恨地对父亲进行发泄的时候,是第一次收获情感波动的地方。笔者的电影课程反复强调了,情绪情感波动,连续性和波动力度的大小,和正确的电影核心设计,和主梗的进展质量密切相关。这些做的不好,产生情绪情感波动是很难的。第二幕的低点,则是考试结果公布,人物没有实现对赌协议,面临无学可上被开除的局面,来到了故事最低点。而最终的戏剧高潮,在经历考试成绩的逆转之后,开辟了故事第三段旅程。虽然整个故事超时27分钟,但对于最后的戏剧高潮解决太空事故,起到了积累升级作用,收获了影片有质量的高潮结局部分。

这些整体分析关照,是用“教育思想争论说”无法解释和无法看到的。

一些评论者认为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对儿子的教育是最大的槽点,认为爸爸对儿子的教育只靠嘴炮就实现了。这是很主观的评价。笔者自己也经历过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在一对现实中的亲子关系而言,对一个心智和学习能力正常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家长直接辅导他的功课,而是解决他/她的心结,让他/她能够自主学习,发挥出正常水平就足够了。更不要说作为电影故事以塑造人物的戏剧冲突场景方法来合理解决这个问题了。

这部电影设置的父亲关系失衡点,就是父亲由于被陷害,在儿子面前失去了“英雄形象”,由于家庭变故,让一个处于典型逆反阶段的孩子面临严重的“十字路口”效应。讲的不是学习方法,而是内心的紊乱失衡,是克服逆反,弥补父亲错过的对孩子“关键陪伴”。

作为一个工程师的孩子,在一个中等城市小地方的所谓名校里,要取得年级前十名的成绩,并不是了不起的、天方夜谭的吐槽重点。而影片给出的戏剧主梗价值链,恰恰重心在于对父亲失去崇拜产生严重心理问题和逆反心理的学生身上,父亲的形象能否在他心里重新建立起来,才是戏剧矛盾表达的重点。况且,我们看到了父亲对于儿子的尊重和诱导,激励和暗示,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是令人动容的。墨西哥导演有一部奥斯卡外语片获奖影片,叫做《非常父女档》,这部影片的和核心线路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那部影片取得了10亿墨西哥比索的优异成绩,在笔者看来,还不如这一部格局大。

所以说以展现父亲如何做到比老师还厉害,用系统教育方法培养出孩子,这不是让故事更好的有效主意,而是真正的烂梗烂点子和票房毒药。

忘记教育思想之争这几个字眼吧!

这只是一部再正常也不过的优秀院线电影,是久违的现实主义电影原创的一束鲜艳的花朵,是一部有人生启迪价值的可以上升到文学价值高度可圈点的作品。

观影心态正常了,考虑全面讲道理了,不以偏概全了,就不会先入为主影响没看过电影的观众,口碑将会获得更好的发酵环境。

2、会不会看结构,是判断一部电影质量的核心本领

笔者个人认为,影评家这个行当,是从旧体制过渡而来的。大学正青春,曾经,笔者的梦想也是当一名影评家。

中国电影市场形成,只有不到二十年的光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里,在封闭走向开放的撕裂性变化中,不要说影评家职业体系,就是整个电影市场也没有形成一个把握电影传播最大化的规律性理论根基和认识的大趋势。基础教育不对接,市场是向实践要方法,摸石头过河的模式在电影工业进化过程中,显得步履并不轻松。

所以影评家不会看故事结构很正常。不要说影评家,大导演、大老板、大公司也常会因为对故事结构缺少把握,要么和优质低成本好作品擦肩而过,事后追悔莫及;要么会频频作出误判,马失前蹄。

比如有观点认为:

“两个半小时的《银河补习班》,可以分为天上地下两条线,地下又分为父子两条线,儿子要被应试教育摧残到自我,爸爸背黑锅要伸冤。”

“结构也很明确,就是‘破’与‘立’,破应试教育,立素质教育。”

“影片所选的,是直接锁定烂片一条路——儿子不仅顺利参加考试,还考进了年级前十名!”

第二个观点不反驳了,抬杠了,这不是一部讨论素质教育的影片,而是结构初始点儿子在太空遭遇突发灾难,父亲对儿子的一直以来的陪伴和激励让儿子有勇气有智慧解决戏剧高潮。这个戏剧梗和素质教育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硬说有就有点杠精了。

第一个和第三个观点有代表性。

笔者不太了解作者关于电影结构的知识是从哪里学到的,但明显的错误是,把一个严密的戏剧结构拆成了两个,儿子和父亲,怀着各自的动机各行其是。如果剧本设计真的是像这位作者说的一样,那真的就要出大问题了。

可惜,大结构判断是生命线,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这是一个不多见的完整戏剧结构,以太空遇险为大门框设计,以父子家庭亲情关系的天然内在联系,构成稳定的双男主互为推动结构,无论谁在行动,无论是现在进行时,还是回忆,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下,都非常有序和稳定地指向戏剧高潮的解决。

正因为如此,创作者才会在“抗洪的大喇叭”桥段,为儿子冲击戏剧高潮做了第一次铺垫,而且冒险加戏,制造了一个超长的“父子争论”为核心戏眼的第三幕,也是为了让儿子冲击戏剧高潮的时候,更加合理,让之后情感高潮,父子只需要在飞船降落场对视一下,就轻松实现了。

笔者非常理解那位作者的言之凿凿。可有的时候,对戏剧一般结构原则或其变体方式的理解失误,真的会耽误大事的。例如按照这部电影正常流程,如果相信这样一位剧本顾问的话而对优质戏剧结构产生动摇,成功也许就此擦肩而过了。这不是危言耸听,用错了人是大问题。

《寻龙诀》的改编,也是被一大把影评人诟病的,他们毫无列外无情嘲笑了影片结构的“散、乱”。确实包含回忆结构的故事,是不好处理的。但《寻龙诀》是个例外。《寻龙诀》的主梗是“胡八一的心结”,以“金盆洗手”之后在纽约浑噩度日梦见盗墓中古尸变成了丁思甜为最强开场。

第一段回忆结构是为了说服雪莉,同意前往和王凯旋汇合而自然引入;第二段回忆结构,是胡八一和王凯旋发生激烈争执之后,“你忘了小丁是怎么死的吗?”引发的,非常舒服合理。而第三段回忆结构,则是和《银河补习班》极其相似,是男主冲击高潮之前一刻,从最后回忆部分直接汲取力量,开始行动。《寻龙诀》处理也非常棒,发现丁思甜的像章是反的,阴阳两隔,意识到自己被幻象控制了,该放下了,顺利解决了戏剧高潮。好了,逆结构变正结构了。

前段我们遇到的评价问题,包含《最好的我们》。小成本,现实回忆结构交织,女主动机清晰,就是要寻找一个答案,在故事结尾她找到了答案,所以只需要让男主准时出现,戏剧高潮就成立了。因为按照青春爱情片逻辑,观众的预期从开始被你挑逗起来,要看的就是这一幕。往前想,《后来的我们》,一开始也给一些人判断上带来困惑,但也是整体看没有因为时空交错带来结构性矛盾。

类似的情形,其实在《无问西东》刚出来的时候,大家也是有点蒙圈的,觉得这什么呀,生拉硬套为了清华校庆整这么一部包含了几个小故事的片子出来。而笔者也是在上映初期,很早给予肯定的。因为它比较完美采用了技术难度很大的“思想主脊椎”结构方法,而且实现了整体戏剧结构三幕波动效应,非常坚决和纯熟准确。之前我们自己的《北京爱情故事》也是如此,直接对比,答案不难得到。

样本法电影,全世界看,著名的作品有《撞车》,余音绕梁,含义深邃;《真爱至上》甚至采用三幕法容纳了大约10个小故事。非常棒!

突然想到,假如真的按照一些影评家的观点,这部电影就是讨论教育问题的,至少也需要采用样本法,只有一个完整故事是无法实现的。

关于第三个观点,是很常见的只管拆墙不管重建的做法。戏是需要合理桥段的,学生利用一切时间奋发努力复习功课,不具有戏剧性是可以省略脑补的,观众懂。

某篇文章作者给出的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校方直接宣布马飞退学,大哥,故事没有转折点,后续没法接啊!一个是马皓文大手一挥,咱不考了,自己优秀不需要证明。大哥咱不说笑话哈,编剧是技术活,不会自寻死路。按照作者的建议,才真的会成为烂片梗。

3、怼怼更健康

模仿网红体,意见表达是自由的。影评大神们经常是怼天怼地,百无禁忌,潇洒自如,不接受反驳。不妨今天借来反用娱乐一下。怼回来也可以的。

“邓超、俞白眉这个组合在国产电影界简直是噩梦般的存在,是‘黄金劝退组合’。”

不带这么说的,不服拉出来溜溜?!

笔者怎么记得,在某年暑期,唯一和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能够抗衡的国产电影,就是《分手大师》。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来旅游的东北大妈在电影放映中打电话:“我正在看大师分手呢!”变形金刚是80后家长儿时记忆。笔者记得他们带着父母和儿女来电影院看《变形金刚4》的盛况,印象很深刻。《分手大师》一点也不软,像个爷们。这一幕和“噩梦般存在”的说法,怎么那么违和呢?

话说邓超是为数不多的票房超100亿的几个电影人之一,话说俞白眉的商业喜剧电影的场景形态能力,也同样不可小觑。票房好绝不会是浪得虚名、空穴来风,绝对是能力强的表现。这靠怼人吹牛绝对做不到,必须一层层作出真东西来。原来以为,俞白眉的弱项是创造喜剧人物性格方面,这次梁超的表现抢眼,还真给他写出来了。

万一这次“劝退组合”一不留神再次创造出高票房,笔者懂,他们还可以接着骂观众素质低不争气的。

万世师表,自我为中心,换汤不换药,万岁万万岁。

关于巧合,一部戏怎么可能赶上那么多事?

戏剧的一般原则里,还真有这个词。喜剧就更是对巧合包容度大。

巧合在这部电影里,难道不是还远远没超过《阿甘正传》吗?《阿甘正传》才叫做世纪性世界性的巧合频发,所有美国人民的国家大事都被阿甘遇到了,阿甘在其中表现还很精彩很骨干,受到总统接见。

所以我们说这部电影像《阿甘正传》要多一些,大男主出事的年代和小男主的成长年代,正好契合了几件大事,用的不错,令人记忆深刻。

怎么,只有好莱坞可以用,我们不能用对吗?谁规定的?

不觉得阿甘和马飞很像吗?只不过阿甘是绝对故事主人公,而马飞是联合男主;阿甘遇到的问题是轻微残疾受人歧视,而马飞遇到的问题是青春期严重逆反,也被人借缝下蛆;阿甘女友并没有给阿甘神药,而只是告诉他“阿甘快跑!”同理,马皓文也没有帮助马飞辅导功课,只是告诉他“你可以的”,并且身体力行做出榜样。阿甘的故事主题是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而《银河补习班》的主题是,你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正是,我们还真的就很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关于火炬手、586、作文争议胜出

火炬手是选择单位骨干参加,马皓文那时候还没出事,作为单位主要年轻工程师之一,是完全可能的;至于说怎么可能组织那么随意,临跑还在等马皓文,注意这是小城市和基层单位承办的火炬传递,理论上可能的。更重要的是,这场戏是必要的铺垫戏之一,爸爸在孩子心目中形象从建立到瞬间毁灭,这个功能是清晰可辨的,还埋了“疯子”前传的梗,已经不易。

586价格如果是攒机,大约一万左右可以了。铺垫角度已经交代马皓文可以利用自己的工程师身份挣到钱了,虽然说800块觉得多了点,但和小老板承包的工程量比较,也是合理的。那个时候为了解决关键问题,最早的那批老板也肯花钱的,一顿饭上千上万,也不是问题。卖惨去工地卖血,只不过是桥段,“笨了些”,有效的。

作文的节点很重要。通常第二幕低点出现之后,需要合理转折,彼时恰逢教育改革呼声较高,比现在还高,权威人物采取那样的方式处理问题,也是有现实依据的。如果光念作文没有意思,利用在场人物,做一下情景客串,也在情理之中。

细节控是好的,但一定要先大后小,先看大结构和主梗是否强劲,先看路径设计和人物塑造,大的没问题再说小的。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哪部电影都可以吐槽一阵的,例如《速度与激情7》,汽车都可以穿三座大楼逃逸而安然无恙;最后戏剧高潮居然要飞车挂手雷炸黑鹰。你啥时候见观众不乐意来着?大的东西成立,小的尽力追求好,没好的追求有效适用就可以。只要不是很离谱,不值得抓住不放,大肆吐槽炫技。

关于阎主任脸谱化问题

阎主任可能有这个槽点,但功能明确。

这部戏主要是父子CP戏,戏剧冲突基本方向是向内的;但这不代表不需要外部压力来进行重组。如果说学校是外部压力,考试是事件节点戏,那么怎么可以想象没有戏剧意义的反派呢?

阎主任有没可能成为戏剧意义的反派呢?有可能。阎主任作为基层重点中学的教育主任,可能一辈子把“挂在墙上的照片”、重点大学升学率看作是自己的唯一荣耀,比生命还重要。这里有责任感,也会走向反面。过犹不及,加上性格里有刚愎一面,成为戏剧意义的反派,合理性很充沛。

只不过笔者认同这个人物塑造上,一些细节的伏笔揭晓从设置到呼应还不够充分;马皓文在取得了反转胜算之后,当众戳阎主任心窝子揭底的那场戏,也值得商榷,对主要人物性格塑造是否会有伤害?

关于超长部分评价

有观点认为,影片最后20分钟全面崩坏。

之前笔者有同样担心,看后却不同意这个观点。

第一超时不是罪,就看是否必要和能否撑得住。其实我也非常赞同,没有特殊理由,千万不要超时。

超时会带来两个明显影响,第一观众忍耐度有时间极限,通常大家认为是2个小时;第二超时的电影,会比较浪费柜台周转效率,院线排片原则是,能要高票房不要低票房,能要短不要长。

但超时也是最好的考验。也许笔者的比喻不大恰当,《辛德勒名单》和《阿凡达》都是2个半小时左右,然而很棒,后者还是世界电影票房皇冠之作。况且很有意思,这两部电影都拥有合适的推进场景数量,大约都在40场戏左右。

《银河补习班》也大致如此,场景密度并没有因为超时而变得特别多特别碎。

而且最关键的冲击戏剧高潮的伏笔,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受到质疑的伏笔出现在大洪水被困的马飞身上,马皓文用大喇叭激励了马飞。第二次则出现在最后的超时戏里面,就是马皓文和马飞产生了严重的思想争论对立。这一点简直和《摔跤吧!爸爸》使用的桥段一样有效。马皓文告诉马飞,你心中的那座桥不能塌。好了够了,积蓄完成了。高潮戏出来,水到渠成了。

一般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场景变化写不足,比如你只能写30场戏,容纳不下戏剧变化全部曲线。《银河补习班》没这个问题,创造力爆棚,有感而发,一发不可收拾。

4、为什么不能依赖豆瓣分数偷懒做市场判断?

豆瓣电影的基本特性,是文艺青年聚集,影评爱好者常驻,以言辞激烈,观点独特为吸引眼球的技术入门资格。

贝拉·巴拉兹说,电影艺术是大众艺术。电影的良性循环,要靠观众一张票一张票来捧。不论我们有多么不愿意,不论我们有多大的热情来当裁判员,无论我们对自己的无师自通的或渊源深厚的专业经验有多自信有多自恋,都无法改变电影工业被资本投入和回收行为左右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已经运行了100多年,证明观众才能决定你的电影艺术性和市场价值的关系,而且一直运行很平稳,没有出现与人类基本道德相违背的紊乱现象。比如今年,中国电影在运行增长之后,明显出现停滞,好作品少是主因。

豆瓣的基本运行特征,决定了它的文艺范和直男思维化,这些年黑粉、水军已经乘虚而入,成为一块有争议的鱼龙混杂的土壤和孳生地。豆瓣越发不能代表数量庞大的普通观众,评分机制与市场机制顶牛失灵的发生几率越发频繁。

豆瓣拯救不了中国电影,当然中国电影市场也没法让豆瓣归化。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气场不合是个实际情况。

说句有用的,若作专业的电影市场价值判断,可能需要和豆瓣保持一定距离,保持一份冷静和保有一项客观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技能。

影评家思维和豆瓣思维异曲同工天然融合。

5、影片弱点刍议

影片超时算一个。能在120分钟之内解决问题是最佳选择,这一点上,场景链条紧固提升是有空间的。

片名容易遭黑。《银河补习班》名字含义深刻,但在字面意思上容易直白浅表理解化。加上儿子父亲两次向空中打手电的细节,作为伏笔设计质量不高,呼应感弱,很容易让没看过电影的人在误导之下,误认为这部电影是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

其实就整部电影结构双人物双线系统组合配置而言,《银河补习班》是饱含深意的。因为主体事件是太空遇险,而儿子在遇险刺激下,在太空调动回忆,完成一次内心成长,则是银河补习班的深意所在。开头父亲的缺席和情感高潮父亲的出现完成闭合,工整。

但很遗憾,这一点,需要在被影片感动之后,经历一两天沉淀,才能体会到的。也许这就是当局者迷。他们对内容太熟悉之后,很难预估到这个问题。

最后一句话是,你要有普通观众心态,你要尊重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在笔者的课程里,情绪情感反应的强度和故事结构的完成度人物的塑造、主梗主题的吸引力有完全的匹配值的。假如你真被感动到了,还非常强烈,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情心同理心,而是移情级别的感动,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你就要坚定选择相信自己!

你可以的!

2019《银河补习班》观看体会

昨天,我带儿子一起去电影院观看了《银河补习班》。起初,我猜测这是部科幻题材电影才去的。但是观看后,才知道,这部电影对于父与子的关系、教育方式的探讨、成功的定义等有着深刻的诠释。可以这样评价,他对我的人生观和对处理父子关系、重新审视子女教育是有积极的正向影响的。

电影背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描述到现在。主人翁马皓文是一名桥梁设计师,因设计了一座大桥而走上人生巅峰,但又因大桥垮塌,从巅峰到入狱7年,错过了儿子马飞成长的7年。没有父爱的陪伴,儿子已然成为学渣和坏学生。出狱后,马皓文面临人生的屈辱,忍辱负重,肩负起对儿子的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但最终获得成功,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应和深刻反思。我捉取其中的几个片段,谈谈我的感悟。

“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家庭关系中,父与子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父亲马皓文在儿子的“见证下”从人生巅峰跌落低谷,作为父亲是极不称职的,从传统家庭教育角度,父亲应当在各个方面给儿子做表率,但事实完全相反。充斥着迷茫,儿子马飞相信了父亲提出的“从不同的路比赛谁先回家”的谎言,跟随母亲和继父度过了7年童年时光,这段时光是灰暗的。但伴随着马皓文出狱,经历种.种困难曲折,重新点燃了儿子马飞学习的希望,虽然很纠结,但马飞的人生渐渐有了色彩,这是积极的。反观父与子的关系,父亲给予儿子的“表率”不是事业上的成功或者经济上的发达,而是面对生活,那种决不认输的精神。那张儿子写给爸爸的不认输的纸条,就是马皓文与马飞父与子关系的体现和精神传承的载体。

“怎么写好作文?就是真实地去感受这个世界。遇到问题,你的脑袋要一直想。”换言之,对现实的我们而言,“怎么写好人生,就是真实的去感受这个世界。遇到问题,我们要一直想和做。”在马皓文父子在参观航展结束的归途中,遭遇特大暴雨和洪水,在生死离别的时刻,马皓文引导儿子马飞要用脑袋一直想,并且积极做,帮助马飞脱离了生命危险。期末考试中,语文作文的0分,满分和最终平均分也许是把剧情推向高潮的点,但真实的、真挚的还在于这个作文是真实的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结果。我在写观后感的同时,我的儿子也在写同样的观后感,他与我交流需要写多少字,我说按照你看了电影后真实的感受去描述和想象,不在于要多少字,也许你会写的停不下来,说明你真实的感受了,也许你无从下笔,说明你还不够用心。人生,酸甜苦辣,有的波澜壮阔,有的平淡无奇,但,马皓文的人生在大起大落后,坚韧、真实。我们的追求不能太物质和功利,也许精神的东西更可贵。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学习不应该是终身的事吗?你自己的事,别问我。”人生有目标,才有进取的动力,有的目标可能是一辈子的。短时的挫折不代表一生的失败。马皓文坐牢,他坐牢的7年是失败的,但也蕴藏着他对生活、对儿子坚韧的感情。出狱后,面对生活的窘迫,他没有退缩;面对儿子的教育,他没有放弃。言传身教大过指手画脚。也正是马皓文在出狱后,对儿子教育的坚持不懈,才造就了儿子的成功,这样看来,马皓文的一生算是有价值的,马飞也是成功的。人生路上,我们何必在乎他人的看法,纠结于窘迫的现实,但你必须要有你的目标,并为之持之以恒的去努力。

最后,《银河补习班》献给父亲,送给孩子;“我是一个骄傲的人,我有我的骄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桥,修好自己的桥,才是自己这辈子最重要的事!”送给所有人!

篇7: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

昨天观看了邓超和俞白眉共同执导的电影《银河补习班》,电影主要讲述了受冤入狱7年的父亲马皓文在出狱后教导自己的“学渣”儿子马飞逆袭成为学校学霸,最后成为万众瞩目的宇航员的温暖故事。在观影的过程中多次受感动忍不住落泪,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会让人收获欢笑和感动,还应该带给观众一定的思考与感悟。那么,这部《银河补习班》做到了上述两点。

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主题不够聚焦,电影好像是在赞美父子情深,又好似在探讨教育……我反而觉得这正好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它可以带给观众多维度的思考方向:父爱、父子关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探讨,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给孩子最大的成长自由

电影中的父亲马皓文在教育孩子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总是给儿子马飞最大的成长自由,保持孩子最本真的成长模样。这与电影中的马飞妈妈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妈妈要求马飞如其他学生一样去认真苦读,她从不相信马飞会是一颗“钻石”。但爸爸马皓文不一样,尽管马飞成绩年级倒数第一,马皓文依旧保持对马飞最大的信任,他不干涉孩子的成长方式,相信孩子的选择,保持孩子最大的成长自由,最大程度上地去开发孩子成长的可能性。马飞想去广州看飞行展,他就带着孩子去看;马飞想要一台电脑,他就尽力为孩子买来。他不会告诉马飞你应该怎样怎样,而是尽最大努力为他营造自我探索的环境和机会,尊重马飞的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成为宇航员的马飞。保持孩子的成长自由,让其始终保持自我成长和探索的主动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都必须要经历自我雕琢和自我探索才能成为美玉。

不要干涉孩子的成长,最大化地给予其成长自由。要相信他会做出最符合自己成长方向的选择。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面对生活中方方面面考验的能力。

二、父母陪我们长大的同时自己也在经历成长

身为人父人母,对于我们的父母来说,也是人生中的初次体验。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岗前培训和实习体验的工作,他们也是在摸索中成长,探索培养孩子的最佳方式。电影中的父亲马皓文说过一句“对不起,我是第一次做爸爸,我在学习做爸爸”,想必也是说出了广大父母的心声。有时我们的父母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也会失误犯错,伤害到我们,碍于面子父母们不会主动认错,作为子女的我们在这个时候就要多一些理解。父母们也要学着放下所谓的面子,与孩子平等地交流,真正做到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地相处。

三、于父母而言,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孩子的成长

影片中马皓文出狱后带着儿子马飞悄悄回到曾经的家,马飞看到曾经墙上画着自己身高刻度的记号,比量着自己7年来的身高变化。兴奋地叫着“爸爸,我比小时候,长高了那么多!”爸爸马皓文在那一刻怔住,不禁回忆起7年前马飞的样子,他的眼睛瞬间湿润,那是一种遗憾、一种愧疚,这一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于父母而言,最大的遗憾也不过如此。错过孩子的成长,那些时光一去不复返。如果可以,爸爸妈妈们,请珍惜陪伴孩子长大的机会,那是无论赚多少钱都带不来的满足感和幸福。

经典台词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等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做自己做喜欢的事情。

永远不要停止思考,永远不认输。

篇8:电影《银河补习班》的影评观后感

《银河补习班》讲了一个爸爸和儿子的故事:

爸爸是个工程师,人品好业务棒。某天,爸爸在最辉煌的时刻遭遇了最毁灭的厄运:设计的大桥塌了。

然后,爸爸坐牢了,替单位背了黑锅。

妈妈跟爸爸离婚之后又再婚,儿子上初中被送往贵族寄宿学校,开始了叛逆期。

爸爸出狱了,开始了独自带孩子的艰难日子,并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受到儿子的尊重,最终把儿子培养成材送上了太空。

故事的大部分篇幅集中在爸爸与叛逆期的儿子如何相处,及如何帮助儿子爱上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一直努力不放弃上。

这过程,是亲子教育的过程,也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斗争的过程。

其实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能和孩子平等沟通,就是一直没找到跟孩子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其实,就像邓超在影片中所说:

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谁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寻求着更合理更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而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克制自己的坏情绪。这对于在社会中为生存打拼的爸爸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爸爸并不多见,否则,就不可能出现在影片中,作为教科书式的存在。

很多爸爸,只要少在外边各种应酬,多回家陪孩子,少唠叨多干点儿实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影片中作为爸爸的邓超,教育孩子如何学习的过程,也是与现如今的应试填鸭式教育相抗衡的过程。

影片中的教导主任就是应试教育体制的代表,为了让学生考高分上名校,用尽各种手段扼杀孩子的兴趣爱好。

影片中金句频出,比如那句:

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分布在每一天,甚至每分每秒。

这话是针对教导主任说期中考试是孩子最重要的时刻来说的。

而邓超作为爸爸,觉得孩子的每一分一秒都很重要。

所以,他带着孩子逃课去看航展,去旅游,去体验生活,去验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理。

这得顶着多大的压力。后来教导主任的雷霆大怒,及把孩子的作文打零分,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中,要做一个冲破牢笼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用心的栽培,最重要的是要有明显的效果。

若那个孩子后来的成绩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而是继续倒数,那爷俩的行为还会不会编入剧中,引来孩子们的无限向往呢?

只能说因为剧中爸爸有着渊博的知识,阳光的永不服输的性格感染了孩子,激发了孩子的潜能,爷俩才在与教导主任的抗衡中获得成功。

影片有一个很完美的结局。

剧中爸爸心里的那座桥,永远没有垮塌,而他帮助儿子树立起来的那座桥,日臻高大坚固。

影片很有正能量,推荐爸爸们带着孩子们去观赏。

最后:

愿天下的孩子,都能有一个这样的爸爸。

也愿天下的爸爸,都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银河补习班》影评观后感【4】

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因为它本来就是一支天鹅啊!他父亲是天鹅,母亲也是天鹅,它当然也是一只天鹅。

马飞是弱智吗?当然不是。他或许学龄前发育有点晚,或许刚上初中有厌学情绪……但是,相信一个智力水平低下的人可以通过某种教育,而达到全县第一的水平,有这样的认知的人,一定是智力水平低下。

他的父亲是超高水平的工程师,可以给他提供知识和智慧的启蒙;他的母亲是商人,可以给他提供上最好学校的机会;就连他后爹都无条件给予他支持,甚至不惜为他打架……

加上遗传基因的加持,他最后获得好成绩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现实生活中初一初二不学习,初三学一年考上省重点高中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虽然很少见,但也算不上非常稀奇。

只是,大多数孩子都没有这么好条件,一直丑陋的鸭子,最好的结果就是变成一只漂亮的鸭子,无论如何也变不成天鹅。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结果,也不过就是让孩子不要偏离自己的上限太远而已。

不过有一个好消息,人类的智力水平总是正态分布的,会向中心回归,高智商的父母,孩子大概率会比父母差;低智商的父母,孩子大概率会比父母强。

所以也不要太灰心,爱因斯坦的父母也不过是普通人,最多比普通人稍强一点。

还有一个好消息,人类的财富水平总是指数分布的,父母越有钱,或者说父母给孩子花和留的钱越多,孩子更加有钱的几率就越大。

相比让孩子上“银河补习班”,还不如多赚点钱靠谱。从结果看马飞的父亲是对的,但其实马飞的母亲走的路可能更有效。

篇9:电影《银河补习班》影评观后感

近期由邓超和白宇主演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正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影片的故事跨度30年,主要讲述了由邓超饰演的父亲马皓文与孩子之间的教育成长故事,主要反映了应试教育和兴趣教育的相关问题。

影片还在热映中,关于影片的评价,大家也是各有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

小编我也是在上个周末看了这个影片,然后结合实际生活,来简单谈一谈孩子教育的三个问题。

1. 学习,不是一味地灌输书本知识!

影片中有一幕,父亲马皓文骑车送孩子去上学,还有十分钟就上课了,但马皓文还是不紧不慢,带着孩子来到草地上,让孩子亲身的体会自然的滋味,并告诉孩子,书上的东西,都是大自然的真实反映。

2.学习,要有目标,也要劳逸结合!

影片中有一幕,父子俩刚到废弃屋里不久,深夜,孩子说自己应该怎么努力,父亲说,现在,就是睡觉,并告诉孩子,清华北大不是学习的根本目标。

再往后,孩子马飞的班主任来找马皓文谈话,说孩子不交作业,别家的孩子,都是每天晚上学到十一二点,并希望马飞也向别人学习。马皓文听了后,表示完全不赞同。

3.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给孩子报补习班,不如报个兴趣班!

影片中有一幕,深夜,孩子马飞看到父亲深夜还在工作,然后问父亲说自己是不是也要学习,父亲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决定。

孩子喜欢飞机,有一个航展要举行,父亲便不顾要考试了的紧迫性,硬是去圆了孩子看飞机的梦想。(不过,现实情况下还是不可取的。)

其实,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我要学习。

我想,对于我们自己的工作,也是一样的。

篇10: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影评以及观后感精选

《银河补习班》是献给父亲的,印象里还有一本叫做《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书也是献给父亲的,确切得说,两者都是异曲同工地渲染父亲教子的智慧的。且不论《银河补习班》里邓超扮演的父亲马皓文是否如同《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父亲阿蒂克斯那样真的立得住“智慧父亲”的人设,最起码我们能看到一些值得深思或是值得探讨的教育理念: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是陈词滥调,但确是真理。

影片中马飞被幼儿园教师痛骂“缺根弦”、被中学教导主任怒下退学通知、被同学嫌弃,学习与如此不友好的学习环境相勾联,而被贴上被厌恶的标签,不爱学习,所以逃课,所以不完成作业,所以屡屡犯错,然后屡屡记过,恶性循环。马皓文从号子里出来的第一件事是做出马飞由寄宿转变为走读的决定,先脱离厌恶的环境,之后再慢慢培养起兴趣。

2、言传不如身教,也是老生常谈,但仍旧有谈的必要。

有一个记忆深刻的情节,夜深时分马皓文挑灯提笔撰写申诉书,马飞躺在船上看见父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的努力,于是也拿起了一本书。要讲述的道理和表达的方式都很老套,但是为人父母的究竟有几个能够时刻谨记,少一些说教,多一些以身作则。

3、将一个大目标合理拆分为数个可实现的小目标。

因为马飞是活在电影里的人,所以他爸可以拥有着不知哪里来的一股子勇气,和教导主任对赌一个学期马飞的学习成绩从班级倒数第一上升至年纪前十。且不去谈论大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单说马皓文是如何让马飞消化掉如此巨大任务量的,他把所有课本都从书包里拿了出来并叠放在一起,用一把尺子衡量书本的高度,然后对马飞说,你只需要每天学会0.1cm的知识,就可以完成目标,每天0.1cm啊。

4、精神胜利法,不是“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是“I believe I can fly”的精神胜利法。

马飞他妈馨予说马飞他爸马皓文就会洗脑,洗脑的本事仿佛传销组织出身一样。建立“我相信我能行”的自信和被人人唾骂的成功学看似有着不容易把握的尺寸,但其实是存在着自我相信之后是否有行动的根本上的差别。只是空喊着口号说我一定能成功,然后该吃吃,该睡睡,没有半点行动上的改变,试问谁给你的自信,你咋不上天呢。马飞确实是需要一个时刻为他灌输“他可以”的人,因为自小他身边的人都不认可他,甚至包含他的亲妈馨予女士。别人对马飞有多不认可,马皓文就要马飞有多自信。自信确实是成功的一个前提。

5、鼓励体验式教育,批判填鸭式教育。

马皓文骑着自行车带着马飞从一片茫茫绿色旁经过,于是刹了车,带马飞亲近这片大自然赋予的美好。马皓文说:“作文怎么写?一个字,真。”

在《上帝掷骰子吗》一书的评论中,我曾经写道:“作为典型的中国学生,早已习惯于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总有一个词形容中国的教育,叫“填鸭式教育”。我们社会进步的速度如此迅猛,以至于我们除了缺少钱财,最缺少的就是时间,我们踏不下心来做那些效率低下的事情。近几年,中国开始提倡“匠心”,何为匠心?笔者不才,用《圆桌派》里刘炎焱说的匠心“做的是99%到100%之间的事”,是大量重复之后从而追求极致。换句话说,用99%的时间追求1%的进步,这事情就典型的效率低的事情。我们缺乏的,所以我们才弘扬,才推崇。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同样如此。花费大量时间的通过实践获取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头脑思维归纳为理性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效率远远及不上背下前人总结过的公式理论。于是,我们的语文课是阅读书本完成,而自然科学的课程,比如物理、化学等,也是单单靠阅读书本来完成,老师的作用就是代替自我完成阅读,通过教诲完成阅读。

6、鼓励终身学习,批判应试教育。

马飞他妈让马飞好好学习,为了考上北大清华。马皓文听了,立刻反对,告诉马飞,考上清华北大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是终身的,我们要具备终身学习的心态和能力。

《银河补习班》里确实有许多前后自相矛盾的设置,也有许多不合情理的情节,还有激起网友热烈讨论的不恰当的表述方式。但有一些问题,真不应该是衡量一个电影好坏的标准。比如,为了美化马皓文这个人物形象,恶化所有其他配角形象,用其他人的恶来反衬马皓文一个人的“真善美”。有一种通俗文学讲的就是,黑白分明,正邪两派,最后好人打败坏人,大获全胜的故事。再比如,马皓文带着马飞逃学,天天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最后却还能考到年级前十。关于这个情节想说两点,一,不可能在一部电影里毫无意义地重复每天夜晚马飞苦读的镜头,一句台词带过就好;二,这是电影,并非真实世界,它比真实蕴含了更多的可能性,孕育了更多的梦想,放飞了更多的希望。

篇11:电影《银河补习班》精彩影评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精选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 1000字

李冰斌

浩瀚天空,航天员意外失联,在这绝境中他想到了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回忆这漫长时光,故事里充满了欢乐,温暖,泪水和奇观。

爸爸一手抱着儿子,一手举着火炬,望着自己设计的东沛大桥,说道:“儿子,爸爸变了一个很大的魔术。”话音未落,大桥塌了,马皓文也因此被捕入狱。

在狱中,马皓文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儿子,儿子也每天用手电筒在漆黑的夜空为父亲指引回家的方向,盼望爸爸回家。

多年后,父亲出狱了,儿子也长大了,可马飞的成绩和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当閻主任决定开除马飞时,马皓文承诺让他带孩子,期末若不是年级前十名,即可开除。同学们的笑声,閻主任不屑的眼神,并没有使他灰心,从他的眼里我看到了坚定和信心。

“人生就像是射箭,理想就是箭靶子。人生若没有目标,每天的拉弓有何意义呢.”“人生就像一张答卷,试卷上的答案应不止A,B,C,D,还应有E,F,G….在未来的人生中,难道每碰到一道难题就会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吗?”我认为不是的,每个人的答案应是千姿百态的,而不是千篇 一律的,你想选哪个选项取决于你自己,一旦选定,就去努力吧,让你每天的拉弓变得有意义。

“我才不管你是不是年级前十,我要的是你的脑子一直在转,一直在想。”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都开始忠于分数论,竭尽一切力量,只为让孩子考上清北,可在这种心理下成长的孩子的未来一定会美好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可“望”字在当今社会却变了味,成了“逼子成龙”。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在学业上可能很优秀,可他们的天性活泼却被掩盖了,变成了每天的郁郁寡欢,脑袋里只有每天所学的知识,从未感受到新鲜事物,不会思考,这样的孩子难道真的是父母愿意看到的吗?我想爸爸妈妈每天想看到的孩子应是活泼开朗,爱异想天开的,而不是死气沉沉的。

就比如说閻主任就是一位典型的“分数论”旧时代教师。他认为马飞就是一块煤球,无论怎么洗终究成不了钻石,坏学生就不能平等享有权利,在他眼中,好学生就像他的亲子女,而成绩差的学生就如那坐在路边的乞丐。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多鼓励,关注他们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他们的潜能是要挖掘的。

作为一个杰出的青少年要有开放发散思维,让自己的大脑积极运转起来。其次,还得有理想,有了理想,便是坚持,最后达到成功的彼岸。如片中的马飞在期末考试中语文作为0分,可其思维的发散和知识的丰富却被不少老师赞扬,最后打了高分。人生中只有参考答案,没有标准答案。又比如高三时,閻主任恳求马飞考取状元,为校争光。可马飞却坚持了自己儿时的理想,报考了飞行员。理想和命运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片尾,在马飞执行任务前,父亲找到了他,告诉他,他找到了真相,法院已经受理,马上就可以翻案了。而马飞为了自己的前程说:“爸,过去的事,咱能不能别折腾了?”马皓文听了,那一句“我的教育终究还是失败了”,让无数人泪目。返航后,马飞望着自己的父亲,饱含深情的说道:“这也是我第一次学着当儿子。”与前面马皓文的“我是第一次学着当爸爸”相呼应。

看完影片,感触颇深,有感而发。

也说《银河补习班》的那些事

其实一开始,因为邓超为了宣传自己的新电影,把自己一直保护得很好的一双儿女推到台前,为新片站台。我比较抵触,没打算去看。但公众号《镇西茶馆》上李老师的一篇影评,打动了我,另外也想让老公去看看,稍微提升一下老公和我教育的共识度。

李老师曾说,一些导演热衷于拍君臣尔虞我诈,拍嫔妃明争暗斗,把帝王将相塑造成“民族英雄”,把宫女太后吹捧成“中华女杰”,却无视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漠视人民的忧患与诉求,这是中国影视的耻辱!

李老师还说《银河补习班》的导演邓超和俞白眉为中国电影多少挽回了一点尊严。我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多么完美——比起印度的《起跑线》《三傻大闹宝莱坞》等电影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至少它或多或少表现了中国教育的某些真实。

的确,中国几千年来推崇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的研究,其中奥妙和运用精髓已被研究和实践地出神入化。记得有人曾说过,和天斗,和地斗,和人斗,其乐无穷。我实在不敢苟同。所以生活中,任何一部宫斗剧,从来不曾吸引过我的目光。

正如李老师所说,我更希望看到像《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我不是药神》等,能关注现实问题,探索破解方法,促进个人、社会提升的作品。看了李老师所写的《<银河补习班>都开设了些啥课程》一文,我决定举家去看看这部片子,并破天荒地给老公和女儿都布置了500字的观后感的任务。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用一个接一个的戏剧冲突,换取了我及家人的很多眼泪,有较强的观赏性。但我内心深处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剧烈的戏剧冲突,太过生硬和牵强。实际生活中那些家人相处的温情,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互动可能更能打动我的心。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在我和女儿的交流中,我们首先是吐槽了这个故事或者这部影片中的不足之处。比如,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从学渣就变成学霸,任何一个学霸的都不是一日之功练就的,每个逆袭的背后必定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我们希望看到的探索破解目前课外补习班的路径也没有看到,马飞爸爸带着孩子,丢开各种辅导资料,在考试之前带着孩子去看航天展,还差点丢了性命,在现实生活中,对孩子成绩的提高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

比如现实生活中,马飞的作文不可能被判为零分,连小学的作文都至少是几个评委的平均分。

比如,马飞在上错车之后,是可以立刻向司机求助的,上车三分钟就可以发现找不到爸爸,就应该及时想到办法,凡事及时处理及早预防,比在最后再亡羊补牢更重要。

比如,在大雨泥泞之中寻找马飞的时候,马爸爸是完全可以扔掉手上的两个包包,减轻自己的负担,提高自己的速度,在关键时刻保住性命更重要的,切不可贪恋或死死守住自己的身外之物。比如,马飞的后爸爸可是有钱有面的跌路局领导,不可能是影片中白痴一样的男人,如果是这样的男人,马飞妈妈又怎么能二婚的时候再瞎了眼找到他?

这些电影中的硬伤,软伤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任何一个电影作品就像孩子的作文一样,都不是完美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得失也不是我要讨论的,我只想结合我们自己的日常,谈谈我和这部影片观点共鸣的地方。

首先,马飞爸爸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开篇这句话就打动了我,因为我最近刚刚看的一本书《极简思维 高效能人士的思维跃迁》这本书提出的高效能人士都在运用的极简思维模型,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这个一体两翼的思维模型就像一只蝴蝶,蝴蝶头部就是目标的设定,如果一只蝴蝶没有头部,两只翅膀再绚丽再强劲有力又有什么用呢?

记得当时看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现在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反思我这四十多年的人生,这么多年忙忙碌碌,我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人吗?

学生时的目标是考出好的成绩,上大学,上大学然后就是上班,上班时候的目标就是把书教好,有了孩子之后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好,身体好,学习好,性格好。

每年元旦的时候我还会专门定一个来年的目标,比如带孩子去一趟香港迪士尼,比如和家人一起出一趟国,比如买一套房子,比如读多少本书。这样细细看来,其实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还是有目标的,就是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该做的事情做好。

比如学习阶段学习成绩好,比如工作阶段把书教好,学生成绩优秀,比如对孩子的培养目标是身体好,学习好,性格好。比如自己工作需要,平时多读书等等,这都是非常好的目标。那既然我不缺乏目标,我到底缺少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更远大、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执行力。

怎么说呢?学习好是一个大目标,我没有一个清晰的具体目标,好到什么程度?每一科考到第几名,中考要考多少分?高考要考多少分?要考什么样的学校等等目标并不清晰具体。

比如教好书,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优秀教师呢?武汉市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谁可以是我的榜样,我应该成为一个像谁一样优秀的教师呢?如果我一开始教书的时候,就能树立一个明确而远大的目标,找到一个生活中的实实在在需要学习和超越的榜样,我应该比现在更优秀吧?

树立远大且明确的目标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日复一日坚定不移地实现目标的执行力。目标的实现,就像登山一样,红旗已经插在高高的山顶,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能最终登上山顶,夺取红旗。空有目标而没有行动,光叫嚷着我要红旗我要红旗,脚步永远停留在山脚下,有用吗?

影片中被父子两个人刻在墙上的“一直想”绝对不是说,一直空想着自己的目标,而是指要不停地想办法,要想出从A---Z种办法,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实现自己目标。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也很打动我,那就是一群初中女生在楼梯间因为一代巨星张国荣的去世而痛哭,而此时的马飞迈着自信地步伐来到闫主任的办公室,礼貌且坚定地拒绝了闫主任要他冲刺省状元的要求。这应该就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最美的样子吧。

马飞有了当宇航员的明确目标,早早就知道为自己目标而努力,拒绝一切诱惑因素,在身边同学还在追星的时候,他异常成熟,要追也追宇航员英雄。当和自己的梦想有冲突的时候,哪怕是万人崇拜的省状元也可以放弃,因为我有更远大的梦想!多酷!

影片中有一个父子对话的细节跟我也很有共鸣,受了委屈的马飞问爸爸,爸爸为什么他们都说你是骗子,是贪污犯?爸爸说,也有人说你是缺根弦,说你笨,说你蠢,对吧?但我们自己心中应该有座桥啊!是的,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不能因为别人说你什么,你就是什么。嘴巴长在别人的身上,但路在我们自己的脚下,走什么样的一条路,做什么样的一个人,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说起金钱观,在这个故事中也有可以深思的地方。马飞的妈妈和继父拼命赚钱,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这是本事,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能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跟着妈妈和继父过上了优渥生活的马飞,用继父的话说是到了一个可以让他脱胎换骨的地方,在亲生父亲出狱之后,他丝毫不嫌弃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无所有。只要和父亲在一起哪怕是吃几块钱的面都开心。跟着父亲住桥洞,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住储藏室也从不叫苦,从不皱眉头。这里我看到了孩子的纯洁,看到了亲情的力量。

其实钱真的是个好东西,爱一个人就应该给她更好的生活。有能力让孩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有能力有自由给孩子买她想要的东西,这是我的骄傲。我也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要实现更大的梦想的时候,比如出国留学,开阔眼界的时候,我继续有能力做她坚强的后盾!

最近两年,跟着孩子一起看过不少漫威,DC的电影,连着看了几部之后,觉得大同小异,也没有特别感动我的地方,也不曾写过任何观后感。最大的一个原因,应该也是这类电影离生活比较遥远,没有关照现实生活。还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对美国这些电影里的一些价值观并不是很认同,比如这些电影里面的一些CP的梗。当然,并不是每部影片都要像《银河补习班》 ,《我不是药王》一样反应现实生活,我只是更喜欢这类的电影,因为它们可以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片尾曲《当你飞翔 我在仰望》,尤其是这几句:

谢谢你教会我什么是爱

赐我无穷的力量

看银河多浩荡

那么骄傲你和我很像

没有人能比我们更像

你会比我强壮

再次拥抱像童年一样

我也要谢谢我最亲爱的宝贝,是我的宝贝女儿教会了我什么是爱,是她让我变得更好,是她让我变得更强大!我为我阳光,善良,好学,上进,聪明伶俐又美丽大方的宝贝骄傲!

观《银河补习班》有感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看了一部电影,名为《银河补习班》。我刚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以为科技发达的人们在银河系创造了一个补习班,电影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这本电影中讲的是一对父子的故事。爸爸马皓文接火炬时,设计的桥居然轰然倒塌,于是进了监狱,一待就是七年,错过了他儿子马飞的成长。出狱后,在马飞要被开除学籍时,马皓文出现与主任打赌——一个月考试年级前十,主任应允。这时,马飞的妈妈后爸厂里出事,于是马皓文用别具匠心的教育方式教导马飞。考试半个月前,他居然带马飞出去玩,回来时却遭遇不测。光阴流逝,马飞选择了飞行员这个职业。几年后,他成了宇航员。马皓文发现了当年桥塌另有隐情,为了儿子的前途他选择了沉默。在航天飞行中,火箭发生了故障,马飞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修好了火箭,回归地球时,马飞发现了父亲马皓文,对他感到抱歉,最终,马飞的父亲不服输的精神使他恢复了名誉。

爸爸马皓文被别人用异样的眼神看待过,被别人唾骂过……但他依然坚持自己没有拿黑心钱,终于,真相浮出水面。

其实我不只一次想过,如果我是马皓文……

在这一次次接受异样眼光的时候,我是否能坚持下去,查找真相,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别人一句有一句质疑时,我是否能为自己辩解,坚定地保持自己的立场?

在别人围观和殴打中,我是否会落魄,放弃一切?

答案是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懵懵懂懂,答案似乎就在一念之间,怎么也抓不住。

我只知道,马皓文不会服输,不管发生什么,他都努力地寻找真相,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一次次努力被人以皮球踢后,他虽然很愤怒,很想放弃,但依然寻找着,不懈努力。

他虽然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打架后的狼狈,一次又一次遭受背叛,但他却依然顽固地爬起来,继续向前跑,不在最后的时刻,决不放弃!

对于马皓文他最喜欢的徒弟的背叛,马皓文他表示很愤怒,一种嫉妒,能让任何人脱胎换骨,成为祸害别人的“毒蛇”,即使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人物或者是一个高高在上万人瞩目的领导。

他在人们的咒骂中,一个个轻蔑的眼神中,他依然寻找着真相,为的就是自己的清白。

想到这里,我感叹马皓文不服输的精神。一件事情突破记忆的咖锁,呼吁而出。

那是一个十分美好的下午,我在家里学魔方。因为我觉得,把散乱的魔方拼好,就很会有成就感。于是,我拿起了一个魔方,随着公式有板有眼地拼着。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认为我成功了吧?不,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我怎么也拼不好。我想:谁规定学魔方要一下子就会的?我多试几次,肯定能行。五次,十次,十五次……我越拼越不耐烦了,到最后直接把魔方扔在一旁,走了。现在看来,我十分缺少马皓文那种不服输的精神。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战。我要像马浩文一样,不服输,坚持不懈,向前冲!

电影《银河补习班》观后感600字

上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一部正在热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它是由邓超、俞白眉导演,邓超主演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对父子情深的故事:,马皓文负责建造了东沛大桥,可就在交接完火炬的那一刻,大桥却意外的塌了!从此,马皓文背负上了罪名,并因此坐了牢,遗憾地错过了儿子马飞七年成长的时光。妻子离他而去,儿子在新的家庭里生活,并被学校和同学视为一无所长的“学渣”。但马皓文从不放弃马飞,出狱后的马皓文十分珍惜和马飞在一起的时刻,并鼓励他努力“逆袭”。有一次他带马飞出去玩,回来的路上,十分疲惫的马皓文睡着了,马飞下车去泡了一包面,结果一不小心上错了车,还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父子俩失散了……

过了许多年,马飞当上了宇航员。在浩瀚的太空中,宇航员马飞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父亲对他说过的话:“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你连箭靶子都找不到,那你每天拉弓又有什么意义?”马皓文不断地鼓励马飞要树立自己的梦想,并为了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向前。最终马飞有了自己的“箭靶子”,并且实现了梦想,登上了太空,当上了宇航员。

电影中浓浓的父子情深让我热泪盈眶,但最让我触动的是马皓文对马飞说的这句有关梦想的话。其实,我也有一个“箭靶子”,就是成为一名舞蹈家,当上一名舞蹈老师。我以后会更加努力,我相信在亲情和梦想的力量下,我的梦想也能成功!

这部电影非常令人感动,很好看。大家快走进电影院,欣赏一下吧!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600字

看了《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小男孩和他爸爸之间发生的事。这个小男孩叫马飞,他爸爸叫马皓文,东沛市的第一条大桥,就是马皓文设计的,这个大桥叫“东沛大桥”。

由于有人偷工减料,使这座大桥坍塌了,便使马皓文坐了七年的牢。他的老婆馨予带着马飞来看马皓文,马皓文为了让他儿子走,故意玩了一个游戏,让他儿子走了。后来七年,他的儿子都没来看他,馨予已经嫁给了一个姓孟的人,老孟十分有钱,马飞上了初中,就读博喻中学,是东沛市五大名校之一,第一个全省状元就是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马皓文出狱了,找到了馨予,馨予说儿子被她教育的很好,一个月回来一次。结果老孟来了电话,说儿子可能会被开除。他们来到学校,闫主任站在学校所有师生面前骂马飞,马飞还笑着,突然看到了他的亲爸爸。他爸爸跟阎主任说了一大串文言文,而老孟说,说的好,但又说了一句,是什么意思呀!最后马皓文答应了期末考试让马文考全年级前十名。他带着他的儿子经历了许多事情,最后成为全年级,成为学校唯一的希望,他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成为了宇航员。

我的感受是:《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有许多感人的地方,电影中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关爱有很多,俗话说“父爱如山”嘛!

但也有一点儿不真实,这位父亲没有辅导儿子任何东西,只是带儿子出去感受生活,就使他的儿子成为了全年级前十,在这个社会上,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是更不可能的,这就是我的感受!

篇12:《银河补习班》精选观后感影评

邓超+俞白眉的组合属实奥利给,都快顶上包贝尔+岳云鹏了,这组合都不是1+1<2了,应该1+1<1了。看出来邓超走的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老路,演啥都用力过猛,可惜又没有别人收放自如,邓超还是只适合在演员列表里面出现,其实邓超在这部片子里面表演还是及格,这小高老师和白宇可真是地狱级别的灾难演技,我真的宁愿小高老师是个不会说话的哑巴老师,在复印室里面那一段戏真的尬得我头皮发麻,我觉得自己仿佛在看土味挖掘机的微博。再说这白宇,本来之前光看照片还挺喜欢他有胡子的造型的,结果看了这演技就知道了为什么一个班子出来,朱一龙混的比你好几倍的原因了,要么就是面瘫脸,要么就是做作的挤眉弄眼,我寻思这演技还不如儿童时期和初中时期的自己,真的是人比人气死人嗷,或许这就是航空英雄应该有的表情管理把

回到电影中来,真的是最美的画面都给了预告片,本来看预告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结果全片也没啥几个亮眼镜头了,特效也是属实不太行,也说不上五毛特效,给个八毛把。这种双线叙事电影,如果能在两个时间段的转场镜头上多下功夫的话,将特别加分,可导演几乎全是硬切,搞得还不如就线性叙事,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全片的美术都特别平庸,就连最后撕卷子那个场面,都不能好好拍拍,多机位升格拍拍这个所有考生最喜欢的环节吗,当初预告片吸引我的原因就是这个片段,本来以为能看到大家压力的释放,结果只看到一个疯子在天女散花里面翩翩起舞,还设计个这么离谱的剧情,疯子还得是教导主任的儿子。全片唯一在线的,可能就是配乐,几次煽情配合做的还不错,旁边的小妹妹妆都要哭花了,这也是这部片子唯一剩下的,一些廉价的感动

全片学校方都是特别脸谱化的存在,甚至把学校塑造成反派的一方,男主带着儿子对抗体制,对抗应试教育。不知道这部电影放映完,多少小孩儿又可以在家和爹妈名正言顺的犟嘴“电影里面的男主可以不做作业”“妈妈,下周期末考试,我想逃课出去看展”,这不是抨击应试教育,这是在教育大家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尊重老师,逃课,夜不归寝,不完成作业,迟到,这一切从电影里面演出来都是那么理所应当,原来真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以后要考试之前半个月,都去旅游一圈,回来就是年级前十,真好。而且最后那篇作文,本应该是全片的点睛之笔,我也很期待能有怎么样的内容,结果属实是天马行空,如果作文只需要想象力就能满分,那么我们应该已经人均韩寒郭敬明了,毕竟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比比想象力嘛,如果真的教委的资深老师们能给这种作文打满分,那么这些老师的教师资格证我怀疑是买的。其他配角来说也是形象不太丰满,全部都是脸谱化的角色,其实大头可以作为应该不错的暗线串联全场,但是这剧情设计的是真的离谱,最后吃个面突然就反转了是把。还有对付父子情的刻画也是虎头蛇尾,搞不清楚编剧到底是想讲个啥,对于儿子长大后的刻画也是不够清晰明了,反正就是伟光正的宇航员,我牛逼我伟大,我父亲心里那座放不下的桥,也因为我去太空转了一圈放下了。

再说台词,有点让我看韩寒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的感觉,有时候莫名其妙就开始尬几句经典语录,我建议电影主创团队全快手关注一下:你的寒王,看看别人说经典语录的时候,多么的自然和切合情景。还有就是小高老师的台词能力,毕竟和任素汐老师一个剧组,能不能学学啊,虽然第一个镜头才出来的时候确实有种清纯的美感,但是真的是张口醉。还有这白宇,原来被选上宇航员,表达激动说话是个样子的,也许太激动以至于把演技都激动没了把。

说实话,这片子应该叫战狼三:地心引力,拍成一部太空科幻片,挺好的,正好今年是咱硬科幻元年,冲就完事了嗷,吴京联手白宇,对抗太空垃圾,我寻思这样可能更有卖点

篇13:《银河补习班》精选观后感影评

在这个充满意外的暑期档,《银河补习班》俨然成为最大的种子和“救市”之作。《银河补习班》的点映和宣发路径,跟去年暑期档的最大赢家《我不是药神》非常相似。在上映前两个月,《银河补习班》就在父亲节当日举行了超前点映,在正式上映前,也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连续多日的点映。提前且如此大规模的电影,体现了主创者对电影质量的信心,他们希望经由好口碑的积累在正式公映后迎来爆发。

《银河补习班》海报。原本定档7月26日,后提档至7月18日

但也不必讳言,一开始看到导演栏“邓超、俞白眉”的名字,很多人是不抱太大信任的,毕竟俩人共同执导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之尴尬令人心有余悸。《银河补习班》能否让观众对导演邓超刮目相看?

宏大的梦:马飞的航天理想

如果简单概括,《银河补习班》是一部讲述教育与父爱的电影。但具体来看,它的时间线挺漫长,从1990年跨度到,也包含了三条清晰的叙事主线。在下文的具体分析中会整合每一条叙事线索,涉及非常严重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电影的第一条叙事主线:20,马飞(白宇 饰)是国内最年轻的宇航员,跟随着载人航天飞船到天空执行任务,但飞船被不明飞行物击中,与地面失去联系。飞船处于危险之中,宇航员很可能回不去了。生命最大的绝境中,马飞回忆起自己那个最了不起的爸爸。

成年后的马飞,成为一名宇航员

飞船最后肯定会回去的。在戏剧创作中,主人公身陷危险处境,想要凸显的是主人公化险为夷的主角光环。而《银河补习班》也颇为聪明地将此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家国情怀、大国崛起等联系在一起,让电影具备了献礼片的气质。

那么,马飞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在危急时刻,他想起了父亲马皓文(邓超 饰)曾经对他的教育,“不要认输”“一直想”,以及在的那次特大洪灾中,他怎么在父亲的鼓励下逃生的经历。不同的时空,父亲的教诲一样有效,马飞化解了飞船的危机。

马飞的太空救援

需要一提的是,电影在处理马飞的天空自救这一桥段时非常潦草、没头没尾。一会儿在那边渲染生离死别,结果马飞出舱处理过程却显得非常easy。

既然马皓文对马飞的影响如此之大——宇航员到太空只能随身携带一样物件,马飞带走的也是马皓文送给他的用足球做的地球仪;那为何飞船出发之际,马飞的家属席是空的?马皓文为何没有亲自到场为孩子送行?

少儿马飞手中拿的这个足球款地球仪,是他与父亲之间最重要的“信物”

因为马飞觉得马皓文的“黑历史”会影响自己的光明前程。这就进入故事的第二条重要主线,父亲马皓文的“黑历史”。

残酷的现实:马皓文蒙难史

与其说是“黑历史”,毋宁说蒙难史。

韦唯熟悉的《亚洲雄风》响起,1990年北京亚运会前夕,火炬传递运动在东沛市(电影中虚构的城市)进行。马皓文作为东沛大桥的建筑工程师,也成为一名火炬手,他将拿着火炬跑过东沛大桥。但就在电视直播、万众瞩目的情形下,还未通车的东沛大桥轰然坍塌。

马皓文曾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工程师

马皓文替整个设计院背了黑锅,锒铛入狱。妻子馨予(任素汐 饰)与他离婚,少年马飞也被同龄人欺凌。等他减刑提前出狱时,已经是了。出狱后,马皓文遭到昔日朋友、同事的耻笑、非议和侮辱,而他辛辛苦苦找寻资料、写申诉信、找法院,却申诉无门。

马皓文申诉无门

这是电影最犀利的一部分,很隐晦地包含了对现实的种.种批评:人心的世故、算计、冷漠、残酷;傲慢、僵化的行政机关对小人物权益的轻视和忽略,对他们的诉求习惯性地“踢皮球”……电影中渲染的理想主义或许虚无缥缈,但马皓文面对的这些真实的困境,却会令观众心有戚戚:为何一个普通人想活得坦然而有尊严,会这么难?

马皓文坚持了20多年,案件终于有柳暗花明一刻。当马皓文第一次特地来到马飞的基地并告知他这个消息时,令马皓文寒心而未料到的是,马飞劝他放弃申诉。因为马飞的领导(吴京 饰)告诉他,宇航员会成为焦点人物,他的出身经历等都会被挖出,而马皓文的过去会成为马飞的某种“阻碍”。

马皓文对马飞说,他原以为自己对马飞的教育是成功的,现在才发现,他失败了。他未曾料到儿子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如此轻视他20多年的坚持——恢复他清白的名誉。他为此受过的苦难和煎熬,马飞并非不知道。

这一线索虽不是电影的重点——很多观众可能也在眼泪中忽略了,但在笔者看来,它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 篇章,是这部电影正能量、煽情的外壳下,暗含的一个坚硬的核,你如果咬到它,你就会被刺痛。

它甚至解构整部电影的教育理想主义:充斥在成人世界里或精致或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为何马皓文坚持的素质教育也无法避免马飞沦为自私者?难道宏大的事业重要,一个普通人的权益就可以忽略?

这些都指向更深层次的问题,点到为止,全靠心领神会。

理想的教育:银河补习班

马皓文是如何将马飞培养成一个宇航员的?这是电影的核心叙事线索,花费的时间最多,最浓墨重彩,也是电影片名的由来,所谓的“银河补习班”,就是马皓文对马飞的补习。

马飞小时候就被老师认为,脑子里缺根弦。马皓文入狱后,马飞遭遇欺凌,妈妈和后爸忙于生意将他送到寄宿学校,马飞更成了脱缰的野马。他的成绩班里倒数第一,上课看金庸的小说,常常旷课,被教导处阎主任(李建义 饰)开除。

马飞被开除时,正是马皓文出狱之日。在前妻恳求阎主任无果后,马皓文当着众多师生的面,跟阎主任打一个赌,阎主任说如果马飞期末考班级前10名就不开除他,马皓文说:不是班级前10,而是年级前10。

这一刻非常燃,也构成了电影最大的悬念:马皓文真的能让班级倒数第一的马飞进入年级前10吗?

阎主任代表的是老一辈教育人,曾经历苦难岁月,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他们信奉的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分数至上,高考定终生。所以阎主任的教育“武器库”里就那么几样:更多的作业+棍棒+激发羞耻感。他看不上坏学生,视马飞为眼中钉。

马皓文对教育的理解,与阎主任截然相反。虽然那是19,但马皓文的教育方式远远超前于那个时代,哪怕今日看来,仍旧超前。

它首先是鼓励式教育。不是激发孩子的耻感(像马飞妈妈说的“这孩子就这样了,没救了”),而是由衷地相信孩子是个天才。马皓文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敷衍,而是眼里含光,充满信任和坚定,让马飞建立起自信。哪怕打赌后马飞第一次考试是班级倒数第五,马皓文都夸儿子很棒,跟原来的倒数第一比有进步了。

马皓文一直告诉马飞,“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

它是一种以孩子兴趣为主导,充分张扬孩子自主性的教育。马皓文并未怎么督促马飞学习,当马飞问他,是睡觉还是看书时,他让马飞自己做决定。学校布置过多的作业,他也由着马飞爱完成不完成,在马皓文看来,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在他们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每天过重的学习负荷,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产生疲乏感。

就像高考结束时,高三学生疯狂撕书,纸片像雪花一样落下,阎主任认为这是孩子们的一种释放,马皓文则质问道:如果高三的学习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撕书,他们对学习是真的热爱吗?他们对学习还有热情吗?

当马皓文问马飞学习目标是什么时,马飞说“上清华北大”,马皓文说不对啊,这是过程,并不是目标,以后想要做什么才是那个答案。接着马皓文就说出了“金句”,“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理解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高考,孩子的兴趣与目标才是学习的终点。因此哪怕期末考马上到了,他还是带着孩子“逃课”(请假被阎主任拒绝)半个月去看航天展。班主任小高(王西 饰)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说: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该是均匀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期末考试,马飞真的进入了年级前10,他对航天的热爱,也促成了他的航天梦。

瑕疵

显然,在教育观念的分歧上,电影站在马皓文的立场上。马皓文与阎主任的几次辩论,都是阎主任败下阵来。电影也过度放大了阎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马皓文对马飞教育的可行性。

换句话说,电影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讨论,是简化的;其在对素质教育的倡导上,也过于理想主义了。一个最简单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平民父母,没有马皓文的思想和见地,他们疲于奔命,不像马皓文能够在1990年代末给孩子买得起近万元的586电脑,有时间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半个月旅行;而大多数孩子也资质平凡,不可能像马飞那样不怎么学习、不复习还能在一学期内从班级倒一进入年级前10。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应试教育仍旧是普通家庭的最优选择,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与此同时,电影对做作业、考试等的理解也非常狭隘,马皓文拿蒸馒头来对比复习看似有道理,实际略扯淡。反复蒸的馒头的确不好吃,但对于多数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的确得通过反复的预习、复习和作业加强,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虽然马皓文一直要马飞学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只是知识,但知识是思想和方法的前提,最基本的知识都掌握不牢靠,基础不扎实,谈何进一步的思想和方法?

导演太过于想当然,决定了《银河补习班》对现实的影响力量非常有限。它将当下诸多教育问题,单纯理解于教育观念分歧,丝毫没有触及到教育背后复杂的国情,牵扯到城乡二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的文化区隔、阶层流动困难等因素。反倒有这样一种嫌疑,将带有社会问题性质的教育问题,推到了家长身上,成了家长的个人观念问题。

任何一个被裹挟到教育竞赛中的家长深有体会,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时刻。就像电影中马皓文的前妻叫嚷的,“马飞不是你的实验品”。没有几个家长敢拿孩子的未来做实验。

教育的本质问题,不是相信不相信孩子那么简单

观念层面也影响了叙事层面。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大多非常平面,他们一条线走到底,没有什么人性的犹疑。像马皓文就是笃定他对马飞的教育会成功,但联想到他被冤枉、被损害的处境,他也未曾担心马飞长大后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人物的平面化,服务的是叙事起承转合上每一个转折、每一份感动都能打到观众,在强大配乐的烘托下,电影某些桥段的确是催人泪下,非常好哭,但哭完了也就完了。

《银河补习班》本可以更好的。三条线索如若相互影响,而不是彼此独立,它是可以成为抵达现实问题的力作的。前文说到,第二条线索是电影最华彩的 篇章,正是因为导演让三条线索相互作用,“残酷的现实”在拆解“宏大的梦”“理想的教育”,成年马飞的自私打了马皓文脸,让我们窥见影响教育/现实某种更强大的力量。虽然导演这样处理,也许只是单纯的先抑后扬,让父子俩感情上有一个升华而已。

胜在真诚

即便如此,《银河补习班》仍是迄今邓超、俞白眉合作执导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它有诸多瑕疵,却也有一个可贵的优点:认真/真诚。

对待电影、拍摄电影的态度,很认真。电影的时间跨度很长,对1990年代的许多重大历史节点都有所反映,比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2年亚洲足球杯、年香港回归、19大洪灾,历史场景还原得不错。导演聪明地通过1990年代几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串起整个故事,比如韦唯的《亚洲雄风》、毛阿敏的《渴望》、韩磊的《走四方》、刘欢的《弯弯的月亮》、陈明的《快乐老家》、张国荣的《当年情》等,怀旧气息很浓。

电影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虽然稚嫩,但也非常真诚。这部分带有邓超、俞白眉各自的成长经验,以及时下他们作为父亲教育孩子的经验。也因此,电影带有邓超的“阶层局限性”。记得以前他说过,不给孩子上补习班,要让孩子有个开心的童年云云。这个观念对于邓超这一阶层的人来说,当然没有错了,但如果把它当做一个理念推广到所有人的时候,就会流露出幼稚的一面。

而真诚,更体现在电影中的父子情上。电影虽以教育反思为“骨”,却以父子情为“肉”;电影的一个宣传语是,“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电影同样带有两个导演身为儿子/父亲的感情,饱含他们对各自父亲和孩子的爱。父子情充盈了电影中的绝大多数细节,真切、细腻、动人、催泪。

应该承认,作为演员的邓超比作为综艺MC的邓超有魅力多了,综艺消耗了很多人对于演员邓超的认知。这部电影立得住,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邓超令人信服地演绎了伟大的父亲马皓文,演绎出他对儿子无条件的“信”与“爱”。马皓文的许多台词是很鸡汤,也很空的,但邓超的肢体、表情、眼神包括台词功底,让这些略空大的东西落地了,马皓文真是这么“信”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邓超拍摄特写镜头时的花絮照,眼神很有感染力

编剧在马皓文身上也浓缩了太多戏剧性强的情节,比如卖血、为了保护儿子被小混混殴打、洪灾里对孩子撕心裂肺地寻找等,每一点都非常催泪。马皓文曾对马飞说,“桥会塌,但爸爸不会塌”,他默默承受着命运给予他的一切不公与打压,然后在孩子面前呈现出作为一个父亲所该拥有的最美好的品质:勇敢、自信、睿智、不认输。

洪灾中,马皓文与儿子失散这一桥段,是很多观众掏纸巾的时刻

就笔者个人而言,我会给《银河补习班》70分。这是一部有明显缺陷的电影,无论是航天线的潦草处理、略带假大空的刻意迎合,马皓文与小高老师情感线的冗余、完全可以剔除,还是对阎主任的夸张化刻画、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过于幼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个并不平静的暑期档,像《银河补习班》这一制作体量的电影能够顺利上映,本就多么难得。它在“取巧”,但它也是在“均衡”:邓超和俞白眉会是投资者最喜欢的那一类导演,因为他们“安全”,还能盈利。

做一个“观念中庸者”,生产出市场上严重匮乏的商业类型大片,不是什么丢脸的事,相反,它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非常重要——就像现在暑期档,就得指望着《银河补习班》“救档”。影评人的理想抱负,不要寄望于让一部电影替自己实现。何况,如果细细琢磨马皓文蒙冤线,结合成年马飞对父亲的“背叛”,你依旧能感受到关于现实的诸多复杂况味。

《银河补习班》不是那一类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它属于现实主义。

篇14:《银河补习班》精选观后感影评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银河补习班》的宣传语是如此的朴实无华,让我在观影之前小看了其内容的超高饱和,及其思想的先进态度。

表面上,电影讲的是父子间的情感牵绊,儿子与父亲的故事,忽近忽远、成长别离,亲情催人泪下;

中途一度进入《老师好》模式,穷凶极恶的老师,善良受辱的老师,没有好学生,只有坏老师;

幕间休息是几段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景MV,90年代大事件回顾,金曲串烧;

接着有太空戏,很专业的念白和极度紧张的救援,有点爱国,还有点科幻。结尾处是掌声雷动,加油助威,伴随有很强的民族性;

最后你发现,这部电影骨子里,藏着一颗压抑不住的战狼魂。

亮灯前,银幕上出现了这行字:献给父亲,送给孩子。

哪个父亲?谁是孩子?

???

有人辩解,题跑的太远是因为他想说的多。

我认为不是。或者说,是本身一个可以被发挥的教育情景和父子成长故事,被过度发挥,演绎成为了一种姿态高昂的自我传销。

父与子的故事在电影里并不少见,往往还是很受欢迎的正面题材。像《阿郎的故事》,《长江七号》,《当幸福在敲门》等等,他们都有个共同情节:受惨。

这类影片讲述为生活压迫,艰辛却乐观的父子俩,是如何相互感动、共同成长的。吸引人的东西绝对不是他们受的苦有多苦,他们面对的“坏人”有多恶,他们的口号多么响亮,他们的成功有多么地举世瞩目。

换句话说,父子的情感或许需要被外界的磨难衬托,但那些终究也只是个外因。让父子俩感动到我们的,是经历过这些以后,他们的改变,为彼此做过什么,怎么去做的,为什么能做到。

成功,未必是当宇航员,当英雄。

失败,也未必是英雄没当好,桥塌了。

所以见得,《银河补习班》这个故事的开端,就是有问题的。他的关注点并不在于如何教育孩子,当个好爸爸,一起渡难关,获取好生活。

相反的,电影一开始就站在了脱离大众的高位。

从始至终,都是在讲邓超这个好爸爸,是怎么(用一张嘴),做好爸爸的。被赋予了主角光环的好爸爸邓超,在电影里无所不能,即便工作失败,也是落魄英雄,能被平反。即便没钱,也能靠本事找饭碗,从天而降那种。从学校到社会,任凭一张巧嘴是出尽了风头,还不会翻车。最后,培养的儿子是宇航员,航天英雄,遇事不怕事,拥有一颗战狼心。

做梦呐?

是,电影本来就是个造梦机,造的是导演的梦,这样也没法反驳。不过,打从情节失真的这一刻起,这部电影就很难获得观众的尊重了。

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把观众放在眼里,这是一部只顾自我高潮的失态作品。

拿邓超饰演的马皓文不断教育儿子的方式来说,他告诉儿子要“一直想,一直想”,就能成功。

什么叫“一直想”?

您哪怕说一句:不要放弃梦想,我觉得都可以。偏不,非要搞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观众也可以动动脑子,真的只要“一直想”就可以了吗?

“一直想”能干嘛?

一天看0.1厘米厚的教材书,到考试那天轻松拿下。那么一天看10厘米不是更快,一天看10米不是更突飞猛进,有这本事当然不必读书,嘴皮子功夫谁不会。

真这么一直想啊一直想,不用回归大自然,谁都可以走火入魔。这样的鼓励和教导方式根本无法被拿来摆上台面炫耀,这样的教育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连讲大道理都算不上,充其量,算是说大话。

更不可理喻的地方是,你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影片对于这种台词的信心满满。天灾人祸都不怕了,吃点苦算什么?被冤枉算什么?咱们只要一、直、想,就能成功啊!

表面上,电影是在探讨应试教育的错误,鼓励青少年多方面发展。实际上,电影情节一直处于一个超现实的理想状态,既不告诉你是怎么做的,也不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给你讲的道理,其实也没啥道理。

作为导演的邓超,追求的是一个无缺点的完美父亲形象,他不在乎这个形象是如何建立以及有没有可能建立,而是简单粗暴的,就是要成为他。

影片创造的则是一个超现实的教育方式,尽管这种教育本身就萌芽于虚幻当中。

我认为,邓超在《银河补习班》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在讨不讨论应试教育这个话题本身,而是他企图脱离实际、抛弃生活,去触碰超出电影范畴以外的自我标榜,以达到成效甚微的艺术满足:他幻想自己是超人,是儿子的英雄,家长的榜样,教师的追求。

更有甚之,他要让你觉得,他就是他的电影。

哦,这倒也没错。

看的出,邓超作为父亲,心中对孩子有爱,想通过电影表达成为好父亲的愿望,亦或是希望孩子被教育成功的愿望。所以我说他虽卖烂梗、忽悠人、耍鸡贼,但特别真诚啊。

金曲人生,他的歌单很土,却意味深重——生怕你听不懂,传播的是时代的召唤,大潮流下的细微情感,这难道不是在哪个年代都流行?

行。

全世界最会讲道理的爸爸和最神童的儿子,在电影里制造苦难,打击恶的,宣扬自我。最艰难是,还要时刻顾及喜感。拼拼凑凑的春晚梗,前两年的网络俗段和拿现成的老金句:借了个第一次当爸爸、第一次做儿子的梗,草率结尾。

您是第一次当爸爸,但总不是第一回当导演了吧。头脑简单的痴人说梦,还想来几回?

这一切,都非常的魔性。所以我全篇都不敢说这是什么鸡汤,电影里暗藏着的卖血式教育,一点一滴可都是毒啊。

以上,对于《银河补习班》,观感真是七上八下,五味杂陈。“高光时刻”有点《飞驰人生》韩寒附体的意思,傲娇救援那里气势又不输《流浪地球》般豪勇,最后为祖国加油,全民族的骄傲,《战狼》上身。这得算是全中国的儿子啊……我有点理解开头那句宣传语的意味了。

就这点看,我挺震撼的。

相关专题 银河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