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诸葛亮形象的论文

韓流服飾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韓流服飾”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论述诸葛亮形象的论文(共11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论述诸葛亮形象的论文

论述诸葛亮形象的论文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真正主角,是维系全书的灵魂。罗贯中满怀挚爱之情,倾注全部心血,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他塑造为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一个光彩照人的不朽典型,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

我历来十分敬重历史人物诸葛亮,也深深地喜爱艺术形象诸葛亮。二十余年来,我曾多次撰文,谈及诸葛亮的方方面面。,又郑重撰写《忠贞智慧,万古流芳论诸葛亮形象》一文,比较深入地论述了诸葛亮形象的成功之处。此后几年来,有关诸葛亮的评议仍层出不穷。其中,严谨的探讨、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固然不少,而无根之谈、轻率之议、轻薄之言却也颇多。要区别这两类看法,得出有根有据、有说服力的见解,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事实出发,从真实可信的材料出发,以公允的态度,作出有分寸的评析;还要坚持同情之理解的精神,尊重历史背景和特定语境,设身处地地理解前人,既要体现当代意识,又要注意尊重历史;既不盲目地对古人顶礼膜拜,又不以后来居上,的优越感而藐视前贤。为此,特再撰本文,就人们议论较多的三个问题,略加辨析,以就教于学界师友。

汉末建安十二年(207),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向年仅二十七岁(虚岁)的诸葛亮请教。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拟定了两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先夺荆州,再取益州(跨有荆、益),形成天下三分。第二步,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等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州分兵北伐:一路直捣政治腹心地区宛、洛一带,夺取东汉首都洛阳;一路夺取西京长安和整个关中地区;两路夹攻,以图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在刘备的恳切敦促下,诸葛亮慨然同意出山辅佐。从此,这条卧龙冲天而起,在历史的舞台上夭矫腾飞,大展宏图,而《隆中对》也成为刘备集团发展的战略蓝图。罗贯中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天才想象,用了三回半的篇幅(第35回38回前半),将三顾茅庐的由来和过程写得曲折有致,摇曳多姿,情韵深长,令人悠然神往。特别是第38回前半,集中写刘备见到诸葛亮后的精彩对话,更使《隆中对》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人们对《隆中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正确地预见了政局的基本走向,堪称刘备集团的最佳发展战略。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能提出如此英明的战略规划,实在令人惊叹。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便情不自禁地赞颂道: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嘉靖壬午本、周曰校本、李卓吾评本;毛本第38回末句作真万古之人不及也!,不过,历代也有人对《隆中对》不以为然,有人批评诸葛亮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此策之下者。(北魏崔浩语)然而,这其实是对《隆中对》的歪曲。诸葛亮说得很清楚: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且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孙权据有江东(扬州大部),根基已经稳固。在此形势下,要寄人篱下、势单力薄的刘备盲目地与曹氏争天下,实属迂腐之见;刘备首先需要拥有自己的地盘,才能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进而联合孙权,讨伐曹操。而综观天下版图,全国十三州,当时尚未被曹、孙两家控制者,仅剩荆、益、交三州(张鲁割据的汉中本是益州的一个郡)。其中交州远在荆州、扬州之南,刘备无法夺取(建安十五年,孙权控制了交州),剩下的`就只有荆州和益州了。所以诸葛亮向刘备明确提出两步走的战略:先跨有荆、益,再伺机两路北伐。应该说,这是对当时形势最正确、最可行的判断。至于何时夺荆州,怎样夺取,这当然要看机会。三顾茅庐的次年(建安十三年,公元2)秋天,曹操南征,刘表病死,其子刘琼向曹操请降,诸葛亮就劝刘备攻打刘琼,一举夺取荆州;可惜刘备未能采纳,错过了大好时机;直到赤壁大战后,刘备才夺得荆州江南四郡。当然,在诸葛亮看来,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益州比荆州更适于立国建都。这是总结了汉高祖刘邦以巴、蜀、汉中为根据地,打败项羽,终成大业的历史经验,而且是许多杰出人物的共识。例如庞统后来也曾对刘备提出:荆州东有吴孙(指孙权),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③刘备入蜀时,以庞统随行辅佐,诸葛亮留镇荆州;只是当庞统在锥城(今四川广汉)中流箭而死后,诸葛亮才率兵入蜀增援,而留头号大将关羽镇守荆州,可见他对荆州始终是重视的。而作为刘备的股胧之臣,刘备后来称王称帝,诸葛亮也必须在其身边辅佐,只能让其他得力人员镇守荆州,这哪里是要委弃荆州呢?

现代有的学者因为《隆中对》提出的两路北伐的目标未能实现,便怀疑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规划行不通;有的学者认为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这两大原则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等孙权夺得荆州,刘蜀方面承认既成事实,才能与孙权重新修好,因而《隆中对》的基本国策是错误的。

篇2: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在中国人民心中,有一个家喻户晓、极富魅力、光辉四射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三国时代那位羽扇纶巾的军师、丞相诸葛亮。清代才子纪晓岚曾用他响亮的名字出了一副上联:“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几百年来一直无人能对,成为世间“绝对”。其实,真正成为千古“绝对”,无人媲美的,恰恰是诸葛先生本人。

“智多星”的丰采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智慧之神,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在当时即有“智多星”的称号。高卧隆中时,他还只是一介书生,即被当时大名士宠德公称为“卧龙”,司马微赞为“识时务的俊杰”。公元2,他出山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先与孙、曹逐鹿中原,后与司马懿争雄天下。正是他的智慧,曾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能走出困境,取荆益两州,三分鼎足,成就帝业。也正是他的智慧,庸主刘禅能坐稳江山,长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使司马懿“畏蜀如虎。”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在深度上表现出多层次性,兼具大智与小智,并具急智与远谋。智有大智与小智之分。有小智者未必有大智,有大智者也未必有小智。宋代吕端,颇有智谋,但小处不甚精明,宋太祖谓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智还有急智与远谋之别。这二者也常不可得兼。与诸葛亮同时代的鲁肃,有大谋远略,但乃一忠厚长者,做事、决策未必敏捷过人。如此看来,诸葛亮确实是完美的智者。他有大智,有远智,自不待言。他的“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策”,奇就奇在他第一个预见“天下三分”,并进而提出促成天下三分的战略战术。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果如他的预言判断。真可谓智转乾坤!刘备伐吴大败,病死白帝城,蜀国从其颠峰上一落千丈。他再次受命危难之际,毅然重整旗鼓,闭关息民,养精蓄锐,和吴平戎,使蜀吴又成犄角之势,共钳曹魏,并毅然六出祁山,以攻为守,虽最后回天乏术,但数载保全之功同样是体现深谋远虑。但诸葛亮如果仅凭如此,还不足以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机智、敏捷、善辩、尽能上,既有大智大慧又有小处的聪颖、细节的精明,既能远虑周详,更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民间传说他“一步三计”,三国演义更是绘声纭色地描写了他卓绝千古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智算华容”“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空城计”,甚至死了还要以木像吓走司马懿,真使人莫测高深。这些虽有艺术夸张,故事的虚构,但也说明了他确是足智多谋,为同时代的兵谋家所望尘莫及。

诸葛亮才兼文武,在智慧的广度上亦是前无古人。在政治上,他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仁德施之于民,又将法家之法用于治国治军。陈寿的《三国志》称道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将一个国空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岂不令人惊叹!在军事上,他发展了孙吴兵法,世所推崇。司马昭灭汉后,特令军事家陈勰学习他的兵法兵制,推行为晋朝的军事制度。诸葛亮还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创造了著名的八阵图,发明了元戎(一种新式连弩),钢刀及木牛流马,威力无比,杜甫曾作诗称赞“八阵图”的神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西晋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流马更是世间神物,惜早已失传。在理财上,诸葛亮同样显示出杰出的才能,他治蜀期间,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务农植谷,推广生产技术,因而出现了国用足、民财阜、人口旺的景象。至蜀亡时,府库仍储有“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绢各二十万匹”。以一个小国支持频繁的战争而不至使人民饥困,到亡国时还有这么多盈余,如非诸葛亮及其后继者善于理财,焉能这样! 诸葛亮因何如此才智超群?先天的颖慧加上后天的努力。他饱读先秦诸子,博古通今,并能运用自如。可以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集百家而成大智。他有道家的淡泊风范,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有法家的法治精神,及至墨家的科技杂艺,纵横家的纵横捭阖,名家的机智善辩,阴阳家的奇门遁甲,无不一一具备,从容体现。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是外交家、理财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富发明创造,亦可称是发明家、科学家。在文学上,他虽无曹操的横槊赋诗,但一篇《出师表》,大情大义,不知要压倒多少千古雄文!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一首曾极尽赞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人格神”的魅力

诸葛亮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神,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神与人格神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

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诫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2、尽瘁国事,忠心辅政。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3、任人唯贤,清正廉明。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t,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伯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光明磊落。苍天可鉴。

4、坚韧一心,竭尽人谋。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篇3: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1811岁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189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19212岁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19414岁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19515岁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章)。

建安2年197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19919岁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207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建安208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209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21131岁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21434岁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15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21838岁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221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223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22444岁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225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226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227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228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229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230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23151岁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23353岁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234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篇4: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论述

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论述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而这三个人物,也就成了全书的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贾宝玉在这三个中心人物中又居于主要地位,并且全书所有各类人物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他而展开的。作者在创作中,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贾宝玉形象。现在,试着讨论一下贾宝玉这一形象的典型性及其典型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贾宝玉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在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影响,发生作用,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1、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一个形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男人居于统治地位,男尊女卑的思想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封建贵族们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孙接受最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加官进爵,功名出仕。在这一要求下,不少纨绔子弟都曾为之而奋斗。象贾宝玉这样的贵族公子,也就必须接受正统的封建教育,努力地去维续贾家的荣耀,但是贾宝玉生性“顽劣异常,不喜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第三回],所以,他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他的思想同当时的世俗社会相抵触,跟封建秩序相违背。当然,贾宝玉之所以会在其隶属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眼里形成这样的印象,是和他自幼的表现分不开的。

贾宝玉自“衔玉”而生开始,就被视作“奇异”,周岁时抓取“脂粉钗环”的举动,更是惹得政老爷“不喜欢”,十来岁时是“异常淘气”,说出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的“混话”。这在当时那种“男尊女卑”的社会里,简直是一种叛逆,一种大逆不道。这种叛逆,也必然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的。象他这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的纨绔子弟,在当时那种“成则公侯败则贼”的价值取向里,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中,当然是得不到正统思想的认可的。我们知道:贾宝玉在荣国府是处于继承人的地位,他的“聪俊灵秀”的天赋,使这个贵族家庭对他寄予了特别殷切的希望和要求,然而,他不仅丝毫无意于立身扬名、治国经家,而且他对那个家、国已经彻底绝望,并走上背叛的道路,他和他的父亲是那样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他不爱读的书,偏偏要他读;他不爱做八股文,偏偏要他做;他不爱和那些峨冠博带的家伙应酬,偏偏逼他出去应酬;他认为茫茫尘世,只有女孩子们的世界是一片净土,他的父亲总要把他拉出这片净土,他的母亲总要来摧残这一片净土,还有他的伯父、哥哥、侄辈之流总要来污秽、践踏这片净土。特别是,他爱的人,偏偏不许他爱;他不愿结的姻缘,偏偏要他结。“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第五回 ]尽管家里人逼着他去做这些事,他仍然坚持着不去做。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宝玉确实是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他在其父母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统治阶级眼里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

2、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形象:

贾宝玉有与封建主义格格不入的性格,站在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来看,贾宝玉其实是那个年代——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萌芽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在封建主义母体里萌动着的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胎儿。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鲜明、线条清晰的民主主义精神的完整轮廓和雏形:这在当时我国历史现实中,在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中,无疑是“新人的典型”。

贾宝玉的民主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的“爱人”上,即对于有些寒素和卑微人物的爱慕和亲近,尤其是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这就积极方面意义看,实即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实质上也就是人道观念和人权思想,就是进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红楼梦》反复写了这个特征,有时还用神话(如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描写)和夸张的笔墨(如“抓周”试志,对刘姥姥信口开河信以为真)渲染强调这一特征。他还没有出场,作者就借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谈话介绍了他七八岁时说的孩子话:“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第二回]后来又写了他这样的想法:“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他对许多少女都多情。不但对于活人,连画上的美人也怕她寂寞,特意去“望慰”一番。他既然对许多少女都多情,就不能不发生苦恼。有一次,当林黛玉和史湘云都对他不满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越想越无趣”,“目下不过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又欲何为?”[第二十二回]又一次,当晴雯要和袭人吵闹的时候,他就伤心地说:“叫我怎么样才好呢?把这个心使碎了,也没有人知道。”[第三十一回]虽然通过“龄官画蔷”一事,“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第三十六回],不可能死时得到所有女孩子的眼泪,但他喜欢在女孩子身上用心的痴性并没有改变。如警幻仙子所说的“意淫”。这样概括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特性,不单因为贾宝玉生长在少女群中,多所眷爱,而且他的爱并非只是男女之爱,而是更广泛意义上的对周围不幸者的爱。所谓“爱博”或云“博大的爱”似应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这种爱是广义的,包括亲近、爱恋、体贴、尊重、同情等;因此其二:这爱所及的对像也就是比较广泛的。不限于黛、钗、湘,也包括晴、袭、紫鹃、鸳鸯、平儿、香菱和其他一些小丫头等等。惟其“博爱”,所以“心劳”。设想贾宝玉心目中仅有一黛玉,他哪里至于如此劳碌!为人担忧,代人受过,替丫头充役,这类事在贾宝玉的“行状”中简直多不胜举,俯拾即是。即如“平儿理妆”一节,事情原本与宝玉毫不相干,然而他十分同情平儿的不幸,不仅“劳形”、为其理妆,而且“劳心”、叹其身世。他想到“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淫,凤姐之威,他竞能周全妥帖,今日还遭荼毒,想来此人命薄,比黛玉尤甚。”但因他能为平儿理妆,补偿了他平日不能“尽心”的“恨事”,竟感到是“今生意中不想之乐”。香菱因斗草弄脏了石榴红绫裙之后,他让袭人将同样一条裙子送给她换,也是很高兴得到这样一次“意外之意外”的体贴和尽心的机会。后来他又把香菱斗草时采来的夫妻蕙和并蒂莲用落花铺垫着埋在土里,以至香菱说他“使人肉麻”。可见宝玉并不因为钟情林妹妹而一叶障目,无视其他众多女儿的不幸和痛苦。他的心怀,可算得较为博大的。即以其对林黛玉的爱而言,如果仅属单纯的性爱,也不至于“劳心”到那种地步。他对黛玉的爱,正是以同情、关切、尊重、相知为基础的。同情和爱情自然是两回事,但同情可以是爱情的起点和支柱。这边,一曲《葬花辞》尚未吟罢;那边,早已恸倒在山坡之上了。足见宝玉对黛玉的身世、处境、病体、心性体察最深,感受最切,这些绝不是单纯的性爱所能包容的。贾宝玉的“多所爱”的确包含了对弱者的不幸和痛苦的同情和关切。这种性质的爱,就叫人道主义!

还有他和“年近七十”、“宦囊羞涩”的“营缮司郎中”秦邦业的幼子秦钟见面时的谈话[第八回],和“一贫如洗”、“父母早丧”的破落世家子弟柳湘莲缔结浓厚的友谊[第四十七回],对为当时社会所轻贱的“唱小旦的”蒋玉菡的衷心倾慕[第二十八回],也完全是这种对于寒素和卑微人物的爱慕和亲近。当然,秦钟、柳湘莲、蒋玉菡等人的“人品”,是贾宝玉同他们亲厚的主要原因。假如没有具备这种使他引为知己的“人品”,贾宝玉对他们的交情是建立不起来的。比如对贾芸,最初宝玉是怀有好感的,但是接谈了几次之后,看到贾芸人品的庸俗,他就不愿和他交往了。

贾宝玉非常讲究尊重个性,尊重意志。第二十回他对贾环说:“大正月里,哭什么?这里不好,到别处玩去……譬如这件东西不好,横竖那一件好,就舍了这件取那件……你原是要取乐儿,倒招的自己烦恼。”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写晴雯生气说到怕砸了盘子,宝玉笑道:“你爱砸就砸。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欢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砸了,也是使得的,只别在气头儿上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这番议论,我们今天看来自然觉得太过分,很不妥帖,其中流露了浓厚的贵家公子气味。但主要的意思,却是尊重意志,尊重个性;用当时思想家戴震的话说,就是“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转引自吴组缃《论贾宝玉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十六回写“情悟梨香院”的一段,贾宝玉兴冲冲去找龄官,因素日和女孩子玩惯了,只当龄官也一样,央她唱一套《牡丹亭》曲子。不想龄官见他坐下,忙起身躲避,正色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宝玉见此景况,从来未经过这样被人弃厌,自己便讪讪的,红了脸,只得出来了。后来看见贾蔷那样体爱龄官,龄官又那样自爱并爱着贾蔷,他就悟出“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的道理。

他是完全尊重龄官的个性、意志和她与贾蔷的关系的。他平日和姊妹、丫环们一处,也总是尊重别人的意见,很少拿自己的主张;更不想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贾宝玉也一贯流露这一思想。第四十回贾母、王夫人和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贾宝玉因说:“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儿,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十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这意见立刻为贾母所接受。他做诗也不主张限韵,要求自由发挥个性。

贾宝玉这种思想是和封建主义原则正面抵触的,它直接破坏着封建秩序。贾宝玉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总是否定封建社会的礼法观念,主张听任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心愿去自由活动。

他对弟弟贾环:“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做兄弟的怕哥哥,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的”。“并不想自己是男子,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是以贾环等都不甚怕他,只因怕贾母不依,才只得让他三分。”[第二十回]

他对茗烟,也是亲密无间,没有什么主奴的界限。像第十九回写他对茗烟和万儿的喜剧,第二十三回写的茗烟替他买来各种小说,第二十六回写的茗烟受薛蟠之嘱竟诳说老爷叫他,第四十三回写他和茗烟偷偷到水仙庵去祭奠,茗烟祝告的时候说:“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

在丫环们跟前,反倒经常服待她们;并且受她们的排揎,不以为忤。正如袭人说的:“你这个人,一天不捱两句硬话村你,你再过不去。[第六十三回] ”麝月甚至这样“村”他:“你偏要比杨树,你也太下流了!”[第五十一回]傅家婆子议论他:“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得了!”[第三十五回]。

在贾宝玉这种思想影响下,怡红院关起门来,除了袭人作些梗,可说是个没多少封建礼法观念的民主自由的世界。第六十三回描写“寿怡红”,林之孝家的走后,丫头们要为宝玉安席,贾宝玉笑道,“这一安席,就要到五更了。知道我最怕这些熟套,在外人跟前不得已的,这会子还怄我,就不好了。”众人听了,都说:“依你。”于是先不上坐,且忙着卸妆宽衣。出现了“吃酒从未如此者”的场面。尤其姊妹们散后,简直弄得“无法无天”。但他觉得称心如愿,无比的快乐。袭人也说:“昨日夜里热闹非常,连往日老太太,太太带着玩,也不及昨儿这一玩。”这话从袭人这样思想的.人说出来,可见她们这些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女子们都是喜爱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方式的。所以平儿说:“还说给我听,气我!”

从这些颇具规模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看,当时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为一个统治阶级的儿子所安排的道路,贾宝玉当然不能遵循。除了家庭中晨昏定省而外,一切应该参加的交游和礼节,他都不愿参加,尽力逃避。这是明显的事,他和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孩子们的纯真自由的世界,与居于统治地位的庸俗腐朽的男子们或利欲薰心的士大夫们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在贾宝玉的具体生活环境里是尖锐地矛盾对立着的。对这两相矛盾对立的生活道路加以抉择的问题,早就提到贾宝玉的面前。自幼虽经家长训诫逼迫、袭人和宝钗等规劝,他却利用衰朽制度和腐败社会的空隙,极力抗拒逼来的压力。他批评“读书上进的人”是“禄蠹”,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浊物”,把所有士大夫都骂为“国贼禄鬼”。

二、贾宝玉性格形成的原因浅析:

贾宝玉的性格特征是复杂多端的,但民主主义却无疑是最为主要的内容。我们知道,人的性格是生活中的诸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对他影响,发生作用,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贾宝玉的这些典型性格也和他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1、他家庭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人的影响:

他生活的典型环境是一个腐朽衰败的“侯门公府”的封建贵族大家庭,但这个大家庭的“荣华富贵”已经面临着无法长久持续下去的境况了。富贵家庭趋于衰败的具体现象,使贾宝玉看到了自己所隶属着的阶级的末路的即将来临。在全书中有这样的具体描写:以男性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封建统治权力,到儿孙们时已是腐朽无能了。我们看贾家两宅的老爷少爷们,实在没有一个不是腐朽无能的。他们虽然各有不同的面目,但共同的特点是不管事,不负责,没脑筋,没识见,荒淫无耻,作恶多端,精神堕落,道德败坏。贾政算是他们之中的一面旗帜。但是他的毫无办法和极端庸陋,从他管教子侄、结交门客和言谈治事等等方面可以看出来。

贾母这个利己享乐主义者对于孙儿的庇护和骄纵也是贾宝玉性格形成的一个原因。贾宝玉自幼受祖母溺爱,在祖母这边屋里居住,“和姐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无人敢管”[第三回]。贾政来叫,贾宝玉吓得“死也不敢去”。贾母就说:“好宝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屈了你。”[第二十三回]又当着贾政的面骂赵姨娘等人。甚至男孩子受一切封建社会生活教育的机会也给挡开。贾宝玉挨打后,贾母因怕将来贾政又叫他,就把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唤来吩咐:“以后倘有会人待客诸样的事,你老爷要叫宝玉,你不用上来传话。就回他说,我说的,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门。”[第三十六回]并把这话告诉宝玉,叫他放心。从此宝玉“不但亲戚朋友一概杜绝,连家中晨昏定省,都随他便了”。兴儿曾对尤三姐等谈到贾宝玉:“他长了这么大,独他没有上过正经学。我们家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学里的师老爷严严的管着念书?偏他不爱念书,是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敢管了……”[第六十六回]这番话,可以说是很好地概括了贾宝玉在受封建主义教育方面的特点。

由于以上原因,贾宝玉虽然生长在贵族统治阶级家庭里,但自幼并没有受到封建主义统治势力正常的熏陶教育。

2、贾宝玉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对他的影响:

在贾宝玉的现实环境里,却有一个和罪恶腐败的统治势力鲜明地对照着的女孩子们的世界。这些女孩子们,除了为数不多的姑娘们,绝大多数都是丫鬟们。贾家的丫鬟有两种:一种是如鸳鸯和小红一类的所谓“家生子儿”;一种是如袭人和晴雯一类买来的。另外还有唱戏的女孩儿,是从苏州采买来的贫家女孩子,如芳官、龄官等。她们所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影响当然各有深浅,思想品格也各有不同,但在客观上都是处于被奴役和被蹂躏的地位,都各有一番辛酸悲苦、混和着血与泪的身世经历,还各有一个惨淡的未来命运等在前面:这方面她们是完全共同的。贾宝玉实际就是在这些以丫鬟们为主的女孩子群里长大的。其中许多女孩子服侍他,看护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围绕着他,倾注着他。贾宝玉自幼不止在生活上跟她们亲密,精神上也是亲爱着她们的。

作者特意为我们描写了跟贾宝玉生活上最密切的袭人的家庭和她的身世。同时写了和袭人思想品格相对立的是被称为贾宝玉的“第一等人”的晴雯,还有贾母的丫鬟鸳鸯…… 所有这些女孩子一般都有她们真挚纯洁、自由不羁的一面。像那些唱戏的女孩子们,都是些豪爽坦率、慷慨好义的小英雄。比如派给怡红院和贾宝玉发生了亲密友谊的芳官,那种勇敢无畏,豪迈开朗的性格,好像从来就没有受过封建礼教的拘检一样。她受了干妈的不平待遇,立刻抗争;她横遭赵姨娘的欺侮,别的小英雄就义愤填胸,一窝蜂跑去找赵姨娘对打。

另外,为贾宝玉所亲近,引为知心朋友的,还有外边的秦钟、柳湘莲和蒋玉菡。他们有的身居贫贱,有的是没落了的旧家少年。贾宝玉在和他们的友情关系中自然要受到影响的。这里所说的影响,不只是指她们或他们的思想品格的本身,重要的还应该是她们或他们的社会存在。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里面传统的人民性或民主性的文化思想,自然也给贾宝玉的性格以重大的影响。贾宝玉喜读诗词,喜读《庄子》,喜读《西厢记》和《牡丹亭》,就是具体的例子。第二回里,贾雨村对贾宝玉的性格有一番评论,提了一大串古人的名字,其中有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卓文君等等,认为他们和贾宝玉都是易地皆同之人;称为清明灵秀之气,仁者之所秉;说他们往往成为情痴情种,逸士高人,断不为庸俗所制。这正是说的贾宝玉性格的传统因素。

这些方面的因素,对贾宝玉性格的形成,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为离开了上述种种社会现实的条件,就形不成贾宝玉所特有的性格。

三、作者对贾宝玉这一形象的态度浅析:

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正好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由“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贵族公子,降为落魄的“寒士”,当他著书时已是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和“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他对过去的生活经历作了一番深刻而痛苦的回顾。这就为定下了《红楼梦》的基调,那就是抱着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不满和批判的态度,对贾宝玉以热烈的赞扬的肯定态度来创作的。

开头安排了一系列的神话,突出地渲染主人公为世俗所不容的新的性格和他跟林黛玉的悲剧关系。关于他的前身,一面说它是“顽石”、是“蠢物”,一面说它是“通灵”、是“宝玉”;一面说它“无才补天”,一面说它“灵性已通”。整个的神话以及这种正反两面的口吻,都表露着作者反对世俗之见,寄予主人公特殊的揄扬和赞美。

第二回用冷子兴和贾雨村的谈话来介绍还未出场的主人公,也是先说世俗之见的评论,而后又用较为高明的见解予以驳斥,再从而极力加以赞扬。

书中特意安排主人公和林黛玉见面的场合出场,以最重的着色之笔来反复描绘。仍然先介绍出于世俗成见的贬词,再用站在面前的主人公光彩耀人的具体形象把那些贬词批判掉;两首《西江月》,也还是取嘲弄世俗的反语,以贬为褒,以抑为扬,对主人公作了笼括全书的赞美。

作者所采取的这种从批判反面来歌颂正面,或从否定世俗来肯定反世俗的态度和描写手法,在全书里面是一贯的。我们前面的阐论正是从这两相对立、彼此映照的具体描写来说明作品的思想倾向性的;这里面自然也正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态度和手法。

作者在书中猛烈地攻击了腐朽罪恶的封建主义统治势力,对贾宝玉反封建、反世俗,一心倾向于被压迫、被糟践者的正义感情,以及他的全部以初步民主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活动作了极高的评价,并且以一种不胜悲慨之情,给予全心的同情和歌颂。

二○xx年xx月xx日

篇5:评《失街亭》中诸葛亮的形象

课文《失街亭》对诸葛亮的刻画,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在《三国演义》全书中,诸葛亮上通天文,下懂地理,无事不晓,神机妙算,预测阴阳,确实被神化了,鲁迅称之为“智而近妖”,一点不错。而在《失街亭》这一回中,诸葛亮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寻常人物。

面对司马懿来犯,马谡请命守街亭时,诸葛亮并未直接答应,而是叮嘱再三,严密部署作战计划,其谨慎之心由此可见。当马谡、王平领命去后,他还放心不下,又调拨诸将屯兵于街亭四周,作为危急时的后援。其谨慎之心再次被深化。

当接到王平所画的街亭防守图本,诸葛亮拍案大惊:“倘魏兵大至,四面围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三日,军自乱矣。”当即料定街亭必失,而且司马懿断水的战术也在定算之中。忽报马到来,闻街亭、列柳城皆失,诸葛亮跌足长叹:“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在这里,诸葛亮既有料事如神的预见,令人佩服;又有如常人般失色后悔的描写,真实可信。

而最能刻画诸葛亮人物性格的,则是在他挥泪斩马谡时所表现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曲折有致,令人感动。诸葛亮赏罚分明,当赵云、邓芝未曾损失一兵一卒回营时,他欲赏赐赵云、邓芝及其部下;而马谡误失街亭,自缚跪于帐前时,他则变色严词质问。他既重情义,又讲原则,在马谡托付儿子时,他流泪答应,足见他与部下的情义之深,非同寻常;然而为了“制胜于天下”,虽有蒋琬努力相劝,他仍然按军法把马谡斩首,可谓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当武士献上马谡首级时,他想起了先帝遗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老泪横流,既表明他对先帝知人善用的佩服,更表明对自己错用马谡误失街亭的深深追悔。

综合以上的文字,我们便可以看出作者对孔明的形象性格的塑造,并未简单地拔高神化,而是抓住了人物内心的矛盾,通过语言行动表现出来,有血有肉,合于情理,真实可信。你读《失街亭》,对诸葛亮人物形象,不知是否也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感觉?

篇6:林冲形象论文

林冲形象论文

摘 要:《水浒传》中创作较为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汉子,他出生世家,谦和、隐忍、重感情等优秀品性在他身上都得到了较好的表现。

关键词:林冲:形象

林冲是《水浒传》中创作较为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汉子,他出生世家,谦和、隐忍、重感情等优秀品性在他身上都得到了较好的表现。金圣叹评为“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

林冲出场是在小说的第六回,读者从鲁智深的眼中看到的他的形象: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位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

这一顿的精彩描摹,让我们看到了林冲的全貌,一个有板有眼的汉子。“豹子头”的'称号也是在一开始就有所预见。通过这么细致的肖像描写,没有理由想不出他的容貌,他的衣着以及他的谈吐,这时的林冲豪放而又不失风度,颇有几分官场人士的气质。

林冲携妻赴庙中还香愿,其妻遭高衙内调戏, 林冲呵斥对方,举拳欲下时却认出了那人是高俅螟岭之子,于是手软了,但“怒气未消, 一双眼睛睁着瞅那高衙内 ”,林冲对鲁智深的解释是:“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的态度不同:“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 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林鲁不同表现常使人对林冲有所垢言,责其为怯懦,我认为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于林冲有所不公。试想鲁达此时已是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早已豁出去的人,而林冲则是在职禁军教头,对方又是自己顶头上司的儿子,且当时高衙内也只是出言不逊,语言骚扰, 还未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对于性格谨慎的林冲举拳之后又放下了,以“小不忍, 则乱大谋”的原则处之,应说并不有悖情理,这是林冲身上的第一桩“忍”。

金圣叹先生说林冲“算得到”也是有理有据的,这在《水浒传》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显露无遗。发配上路之前,张教头一番打点,林教头一番嘱托“一路翁婿往复,凄凄惨惨,曲曲折折”,或许正是看到了高衙内的豺狼之心吧,林冲写下了字字如锦的休书。

林冲的隐忍让自己丢了官,休了妻,散了家,可是这隐忍并没有为林冲带来一个善果,相反却激发了他内心的断然爆发。当陆虞候与富安等几个奸人以为自己的阴谋得逞, 望着毕毕剥剥爆响燃烧的草料场沾沾自喜之时,林冲以复仇之神的面目出现了。林冲性格的第一次突变在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表现的淋漓尽致,出其意料的快人快语,一改林冲以往软弱退让的行为,不再甘于隐忍,他的爆发展示了作为一个教头所应有都是果断风范,一个敢作敢为的英雄本色,一个不忍之人的决绝之举。这一节应该是林冲英雄形象的定性和定型之章,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林冲的精细,看到了他的爆发,看到了他的嫉恶如仇,凛凛大丈夫气质。

上了梁山的林冲,即使有柴大官人的举荐,也没有受到应得的重视与尊重,备受王伦打压,林冲忍了,可这种打压之势毕竟只是暂时的。在第十八回:“林冲水寨大v火晁盖梁山小夺泊”中,晁盖等人因打劫了梁中书的生辰纲,逃上梁山要求入伙,而王伦却因为妒贤嫉能,不肯接纳晁盖等人。这时的林冲已经是内心中充满了愤怒,一开始还没有表现出来,而后实在是无法抑制内心怒火。林冲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义愤填膺,立刻拨刀火并,发出了斩钉截铁的怒吼:“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这样的行为,这样的气魄,这样的决断,充分展现了林冲性格的坚毅和刚强。火并王伦,是林冲人生经历中十分精彩的一笔,可以说,这一举动,是他性格彻底转变的一个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举动对梁山泊事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林冲在山寨是重义的,他曾说“我今日以义气为重,立他为山寨之主”这里的他就是指晁盖。林冲是谦让的,谦的光明利落。他一直坚守着做人的初衷,结拜即是兄弟,结拜即为生死。起初对陆虞侯如此,在第五十九回“公孙胜芒殇山降魔晁天王曾市头中箭”中,晁盖下山之前,林冲力谏晁盖,体现了他的远见。晁盖中箭后,林冲叫取出金枪药敷贴上,极写林冲的生死之交,用以深恶宋江。晁盖死后“林冲却把那支誓箭,就供养在灵前”。这都表现出“山寨定鼎之功,实为林冲始终以之”。

林冲是《水浒传》中唯一一个严格意义上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极具悲壮色彩。《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所谓上山就是造反的意思,就是反叛统治阶级,就是敢于起来抗争。由忍辱屈从到被迫反抗,这是林冲性格的根本转变。

随着人生苦难经历的逐步深化,林冲从一个职守本分的教头变成了敢作敢为的英雄,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我们无法理直气壮的说林冲是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是那个时代改变了林冲,使其性格趋于丈夫,趋于英雄。

篇7:班主任论文:浅谈班主任形象-

班主任论文:浅谈班主任形象-

班级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等主要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校行政领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同时也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的工作无疑是任重而道远的,那么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不管是作为班主任还是教师,都要有宽广的胸襟,有一颗为了孩子的成长甘愿改变自己的性情的诚心,具备无微不至的细心,铁杵磨成针的耐心与慈母般的爱心。当学生犯了过错时,班主任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度量;要千方百计的想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赤裸裸的教训学生。当学生犯同样的过错时,班主任要用极大的耐心去宽容,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有所反复是必然的,我们的孩子可能犯一千次同样的错误,而班主任就要有一千零一次的耐心。记得刚接手我们班时,我开始紧抓学生的上课习惯。刚开始几天,学生很配合,效果自然也不错。于是,我慢慢把注意力放到别的方面上去,但过不了多久,我发现,学生之前的一些好习惯似乎荡然无存了,上课之前拖拖拉拉,要到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才看到大部分人开始心急火燎的找书、找本子、卷铅笔……总之是一团糟。一看到这,我火了,把书重重的放在讲台上。突如其来的巨响让学生全都停了下来,我开始大声训斥。可想而知,那节课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那节课之后,班内情况似乎好了一些,可还有一部分人还是依然故我,甚至其中还有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批评教育似乎完全没有效果了,我束手无策。后来,经过老教师的指点,我改变了方法。再到上课时,看着一些人又开始找书找本子的混乱起来,我大声地表扬了坐的非常端正的几个学生,果然,其他人也飞快的坐好。如此重复几次之后,一听到上课铃声,学生自动自发的全都坐的端端正正,或许还有几个人没坐好,但他们也不再拖拖拉拉的,而是加快了速度做准备工作。我想,用这种“表扬”教育给其他学生以良性的刺激,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不丢学生的面子,比起正面说教、批评训斥,效果无疑更胜一筹。由此可见,教育人时应委婉细心地谆谆教诲。宽容不是容忍学生的过错,批评说教也要讲究技巧。不妨换种方式,润物于无声,教化于无痕,这样,既给学生良性的刺激,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如同武功境界中的“无招胜有招”,在呵护和引导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班主任有了宽容之心,教育效果会格外明显,宽容的班主任会让学生更加难忘。

2、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时期,班主任是学生人生路口的'领路人,班主任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行举止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班主任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我修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对教师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出了相应的标准,教师要以身教代替言传,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学生难以做到的,自己也应先行一步。教师的这种表率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学生,影响着他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班主任如果自己言行不规范,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学生,也就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班级。

3、集腋成裘,积沙成塔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要引领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细节中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班主任用一桩桩,一件件小事让学生受到启发,而这些细节,往往在生活中很容易被人忽视,尤其像我这样的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为了刻意追求整堂课的完满而疏忽了一些很重要的细节,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提了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往往只会注重答案的正确与否,却忘了注意学生的措辞用语是否用对,及时纠错也是一种细节的体现。还有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后,迟迟没有学生答对,我心里着急,不断引导,却忘了对那些回答错误的孩子给于评价,这个无疑会对孩子的积极性造成打击。看来课堂上的细节还真是不容忽视啊。当然,除了教学上的细节,还有一些行为习惯上的细节,比如举手问题,排队问题等等。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教育学生也是如此。只有注重学生的细节培养,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那么学生必定会健康的发展,教育也能够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现实和预期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在班主任的道路上上下而求索,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离心中的那个形象越来越近。

篇8: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论述行政法制化论文

摘要: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开始及核心,行政决策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在政府行政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我国的行政决策能否法制化,这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国际大环境。本文则是着重从四个方面对行政决策的法制化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一是对行政决策法制化进行理论分析,界定了什么是行政决策及行政决策法制化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二是分析了我国行政决策法制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三是分析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行政决策系统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并阐明.了西方行政决策制度有哪些借鉴价值;四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西方行政决策的一些较为科学的做法,提出了我国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行政决策;决策程序;决策主体;决策失误;决策责任

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开始及核心,行政决策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在政府行政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推进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提高政府的行政决策水平,保证政府部门有效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基本理论

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核心,是政府行政机关为实现其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进行的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决策,又称政府决策或公共决策,是决策领域的一个子系统。对于行政决策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阐述:

一是认为,“行政决策是行政官员处理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根据一定的条件,作出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经过比较,从中选择一种最佳方案去付诸实施,并在执行中进行反馈,使决策符合实际。”①

二是认为,“行政决策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为解决行政管辖范围内的问题决定的对策。它不仅限于行政管理的内容,还包括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内容。”

三是认为,“行政决策是行政机关采取行动之前的意志反映,是行政机关为达到某一目的选择的一种办法。”③此外,行政决策理论的创始人赫伯特·西蒙还认为决策是公共行政学和公共行政管理的核心,管理即是决策,行政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

综上所述,行政决策的内涵概括如下: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根据掌握的行政信息,依法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多个备选方案,并作出选择以及付诸实施的动态过程。行政决策由于其所在决策领域的特殊性,它除了具备决策的一般特性外,同时还具有其自身特征。总的来讲,行政决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决策主体的特殊性。行政决策的决策主体是管理国家及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层次的行政机关及其行政领导。

第二,决策内容的权威性。行政决策的内容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具有权威性。

第三,决策过程的规范性。行政决策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限和规定的程序进行,因而具有规范性。

(二)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行政决策的整个过程,所有行政决策的组织、活动过程以及行政决策的执行、监督、反馈等均必须遵循的原则。行政决策主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行为的一种,毫无疑问,效率是行政决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公平则是指与社会发展的理想相符合,足以保证人们的合理需要和利益的.一种状态。

第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原则

现代国家是法制国家,行政决策的合法化是法制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制定和执行行政决策的全过程的每一个行政决策环节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第三,科学化、民主化与公开化原则

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指行政决策应符合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符合行政决策的客观现实。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是指行政决策程序应当要有人民群众的参与,行政决策方案应当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公意。“决策民主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⑤行政决策的公开化,是指行政决策程序的任一环节都应该向社会公开。

二.我国行政决策法制化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还需逐步完善。但是我国目前的行政法制监督体制还只是初步形成,加上新旧体制的更替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行政法制监督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人民法制观念薄弱、国家民主程度不够、决策辅助机构有形无实、行政决策责任难以追究、行政决策监督不力等,其中行政法制监督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监督软弱,流于形式。我国的行政监督工作,由于存在党与政府、党与行政机关等的职权范围不分,权力过分集中在党身上,这样一来就使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制约也就显得软弱无力。

第二,监督体制不健全。我国的监督体制很不健全,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

第三,社会监督缺乏有效介入。在我国许多社会监督机构在监督中反映的问题,难以被重视,社会监督与行政监督没有很好的结合,而是被割裂开来。

三、西方行政决策法制化的比较及借鉴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现行的行政决策体制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都早已实现从非程序决策到程序决策、非法制化决策到法制化决策以及个体决策向组织决策的过渡。

(一)西方行政决策系统的构成要素

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决策系统,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

一是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行政决策的中枢机构,也就是行政决策中心,主要由行政决策组织中的领导人员组成。

二是行政决策的咨询系统。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行政决策咨询机构的建设。

三是行政决策的监督系统。行政决策的监督系统属于行政决策的监 控组织。

四是行政决策的执行系统。西方行政决策的执行机构可以是政府组成部门,可以是法律规定的机构,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等。

(二)西方行政决策制度的借鉴价值

西方行政决策制度因各国国情不同而不同,不过有些共性因素是我们可参考借鉴的。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决策体系,有些问题应认真思考:

一是行政决策的决策范围应集中于核心职能的范围。随着政府干预范围的扩大,行政决策的范围也日渐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是行政决策方案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行政决策方案的合法化过程也就是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得以实现的过程。

三是决策必须与执行分开。为了提高行政决策的品质与行政决策的执行效率,当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决策与执行出现依法分开的趋势。

四是行政决策的过程必须法制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很重视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问题,强调对行政决策程序进行法制化管理。

五是应建立行政决策的责任机制。行政决策体制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对行政决策主体部门和公民来说是互为赢利的格局。

四、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实现途径

行政决策法制化的前提是行政立法的存在。良好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是有效规范行政决策权力行使的根本保障。实现行政决策的法制化,这是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决策观念的现代化

决策观念是不是现代化,直接关系到行政决策的方方面面。这里所讲的决策观念的现代化,是指整个社会普遍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以及服务于人民的意识。有人曾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法治的最大危险不在于宪法或法律的不完备,而在于公民法制观念的稀缺。”06因此,要实现我国行政决策的法制化,就要解决的是行政决策观念的问题,要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树立行政决策主体的服务意识,加强行政决策主体的责任意识。

(二)决策制度的民主化

行政决策民主化,是指行政决策的主体部门在行政决策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让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充分表达对行政决策的意见,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国在行政决策领域引入听证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决策过程的程序化

任何行政决策都有一定的行政决策过程。行政决策程序的首要功能是规范、制约、监控和促进行政决策权的合理、合法地行使。

(四)决策责任的法定化

健全和实施行政决策责任制,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需要以创新的精神来创设新制度,开辟新路径。目前应从以下方面抓起:

一是要制定《行政决策程序法》,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二是要建立行政决策违宪、违法审查制度。违法必究,这是行政决策法制化的根本保证。

三是要建立行政决策主体问责制度。行政决策主体包括决策信息的提供者、方案拟定者、咨询者、决断者、执行者等,他们在整个决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五)决策失误的救济化

行政决策失误的救济,是指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决策行为加以纠正,或对因政府行政决策行为而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损害而予以弥补的制度。行政决策失误救济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补救作用。对于行政决策失误给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所造成的损害,法律救济具有其他救济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是监督作用。行政法律救济制度通过受理相对人请求,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予以审查的制度。

三是教育作用。行政法律救济制度旨在把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争议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以法律法规作为判断标准。在我国,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律救济制度:

一是建立和完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在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复议申请进行复议时,允许行政相对人和有关人员列席旁听并可提出申辩的制度。

二是确立行政决策行为的司法审查。我国的行政救济法律制度本身就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司法则又是行政救济法律制度中最为有力的监督机制。

三是建立创新抽象行政行为决策体制的司法审查制度。我们应尽快完善和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抽象行政行为予以监督和控制,以建立创新抽象行政行为决策体制的司法审查制度。

五、总结

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是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也愈益显得尤为迫切,尤其是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逐渐提到日程上来。行政决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政府就是在行政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循环往复中一次次完成行政管理过程的。因此,行政决策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已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决策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我国的改革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决定着政府改革的成败,同时对整个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也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邹钧,《日本行政管理概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 王健刚等,《简明行政管理学辞典》,上海交大出版社,1987年版.

[3] [罗]未哈依.T.奥洛维亚努,《国家行政管理学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 [美]H.A.西蒙,《行政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5月版.

[5]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6] 王雨本,《法制,法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篇9:论述人力资源审计论文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贡献已经远远大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形成、培植、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决定一个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人力资源审计的基础性理论,现阶段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审计;基础性理论;问题及对策

一、人力资源审计的基础性理论问题

首先,人力资源审计的概念。

人力资源审计,是指国家、社会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的使用及其会计核算进行监督、评价,以促进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第二,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历程。

1950年马丁德尔在《对管理的科学评价》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组织中管理能力的评价问题,并明确提出包括对董事会和经理人的业绩评价在内的10项评价标准。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产业会议委员会出版了《致高级管理层的人事管理审计与报告》。人事管理审计被定义为对决定公司人事管理效果的人事政策、程序和实践的分析与评估。

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公用事业管理审计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得到强化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无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开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领域,已形成不少完善的理论与模型,诸如人力资源指数、人力资源计分卡等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还做成了软件投入使用。

篇10:论述电子商务事例论文

论述电子商务事例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电子商务的定义,提出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展望了电子商务今后的发展前途。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交易 发展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那么,电子商务具体指的是什么呢?电子商务即Electronic Commerce,其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事实上,电子商务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始了,电子数据变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就是典型的电子商务活动。正由于当时用户有限、成本高昂等原因未能普及。直到近年网络用户迅速增加,加上多媒体与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网上商业活动日益明显,电子商务一词才以新涵义开始受世人注目。

今天的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讲,也就是电子交易,主要指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在网上进行交易活动,包括通过Internet买卖产品和提供服务。产品可以是实体化的,如汽车、电视机;也可是是数字化,如新闻、录像、软件等基于的产品。此外,还可以提供各类服务,如安排旅游、远程教育等。并且,电子商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在线买卖。它将从生产到消费各个方面影响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除了网上购物,电子商务还大大改变了产品的定制、分配和交换的手段。而对于顾客,查找和购买产品乃至服务的`方式也大为改进。

从广义上讲,电子商务还包括企业内部商务活动,如生产,管理、财务等以及企业间的商务活动。它不仅仅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更是把买家、卖家、厂家和合作伙伴在Internet、Intel和Extranet上利用Internet技术与现有的系统结合起来进行业务。从最初的电话、电报到电子邮件以及20多年前开始的EDI,都可以说是电子商务的某种形式;发展到今天,人们已提出了包括通过网络来实现从原材料的查询、采购、产品的展示、定购到出品、储运以及电子支付等一系列贸易活动在内的完整电子商务的概念。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通过Internet进行交易已成为潮流。基于电子商务而推出的金融电子化方案、信息安全方案、Internet方案,又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产业,给信息技术带来许多新的机会,把握和抓住这些机会,正成为国际信息技术市场竞争的主流。

二、电子商务的相关信息技术要求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确信电子商务毋庸置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是新型的商业模式,在经营思路方面和商品营销方面,都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有很大差别,也正是由于各种差别的存在,让很多开始从事电子商务业务的网站开始探索其中的一些营销规律。

另外,由于网上购物的风险性与不可预知性,要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交易的平台,如支付宝、贝宝、财富通等,这样在交易时,买方可先将货款打入第三方支付平台,然后由该平台通知卖家发货,当买家收到货并验收合格后,再通知第三方支付平台将货款转给卖家。并且同时推行信用评价的手段,反应卖家和买家在历史交易中的信誉表现,给以后的交易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样可以充分降低网上购物的风险,大大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再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一不小心就会中病毒与木马,造成账号或密码被盗,所以解决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也是一个约束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阻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难题之一是网上结算、网上支付手段的安全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已会同12家金融机构,共同制定了一个CA网关认证系统。目前基于中国电信CA认证体系上的电子银行业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通过了国家鉴定。据了解,这项电子银行业务范围包括银证转账、银企对账、网上交税、网上购票、网上支付电话费等方面。电子银行的支付体系是个人或企业通过银行在网上设立电子银行贴,用户完成支付指令,通过CA网关认证,到达对方的账户。这个过程中,CA网关起一个“门卫”的作用,保证了合法用户的资金安全,也避免了恶意进攻者的攻击。

三、电子商务未来的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的全球迅速普及,使得商业具有不断增长的供货能力、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不断增长的全球竞争三大特征。

任何一个商业组织都必须改变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以适应各种全球性的发展和变化。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使传统的基于纸介质的数据和资料的处理、传递和存储等作业方式,被电子方式所取代。电子商务涉及通信、计算机等各种技术,应用面很广,主要有金融服务、媒体、娱乐业、电信、获取商业情报、市场销售与促销、签署商业合同、开展股票、期货交易、商业研究与发展及其他商业活动等。电子商务具有诱人的前景。

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据有关专家介绍,,全世界网络贸易总额达到了3000亿美元左右,另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到,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国际贸易可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30%。

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作出了从现在到下一次部长级会议之前,不对网上贸易征收关税的决定。这项决定使网上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真正的“税外区域”,这将极大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6月,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了《电子商务示范法》。7月,在德国波恩召开了有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级会议,讨论了规范网络商业市场问题。与会各国一致同意在国际网络商业活动中维护自由贸易的原则,各国不得擅自设立关税壁垒。因此,电子商务将成为21世纪人类信息世界的核心,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具有无法预测的增长前景和财富效益。

篇11:论述人力资源审计论文

主要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的总目标是人力资源财务报告或财务报告中与人力资源有关信息的公允性,人力资源合法性审计的总目标是与人力资源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的总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益性。

相关专题 论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