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足迹的指标分类与整合进行分析的研究论文

诗人说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诗人说梦”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环境足迹的指标分类与整合进行分析的研究论文(共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对环境足迹的指标分类与整合进行分析的研究论文

关于对环境足迹的指标分类与整合进行分析的研究论文

自 年“足迹家族”的概念提出至今,系统性与综合性已成为足迹研究者追求的重要目标。随着生物多样性足迹、土地足迹、能源足迹、化学足迹、氮足迹、磷足迹、社会足迹和经济足迹等一系列足迹指标相继出现,足迹研究突破了以往聚焦某些经典足迹指标的局限,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统观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系统的压力和影响,在国际上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与反响。《科学》(Science)最近刊文,高度评价了足迹类指标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以降低人类足迹为目标的全球性技术、资源和经济变革迫在眉睫。一般认为,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是共同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三重支柱。其中,环境可持续性既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最难以实现的瓶颈因素。作为整个足迹家族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环境足迹为全面测度地球环境系统的人为压力及其影响、科学评价环境可持续发展状态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本文以环境足迹为研究对象,探讨指标分类的新框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两种环境足迹的整合范式,以期为环境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 环境足迹分类框架

随着环境足迹阵容的不断扩大,指标分类日益为各国学者所关注。国际上的相关研究主要有 :将碳足迹、水足迹、能源足迹、排放足迹和工作环境足迹与生命周期评价(LCA)相结合,从而形成环境绩效战略评价体系;将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分别归为土地类、LCA 类、物质流分析(MFA)类指标;将环境足迹细分为碳足迹、水足迹、能源足迹、土地足迹和水污染足迹;将环境足迹重新定义,包括生态足迹、碳足迹、绿水足迹、蓝水足迹、灰水足迹和材料足迹。上述分类方法各有侧重,但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1)环境足迹类型涵盖不全面,一些重要的足迹指标被遗漏 ;(2)未对资源消耗和废料排放的足迹类型作明确区分 ;(3)未对生态足迹和水足迹等经典足迹作进一步分类 ;(4)未考虑内部组分加和方式对足迹指标类型的影响。鉴于此,本节将根据各类足迹指标所涉及资源代谢方式和组分加和方式的不同,分两步构建一个新的环境足迹分类框架,以便为探寻足迹整合研究范式奠定基础。

1.1 步骤一:基于资源代谢方式初步分类根据所涉及资源代谢方式的不同,可将环境足迹分为资源足迹和排放足迹两大类,其中一些资源足迹或(和)排放足迹还组成了复合足迹。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1.1.1 资源足迹

资源足迹旨在表征产品生命周期中因自然资源开采而产生的环境压力或影响。按资源性质的不同分为可再生资源足迹和不可再生资源足迹两类。其中,可再生资源足迹包括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土地足迹等 :绿水足迹是指存储于土壤、并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消耗的淡水体积 ;蓝水足迹是指存储于地表和地下并被消耗的淡水体积;土地足迹以供给所需生物资源所占用的土地面积表示。不可再生资源足迹包括化石能源足迹、材料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迹等 :化石能源足迹通常以中和化石能源碳排放所占用的林地面积表示;材料足迹主要是指人类消耗的金属、建材和矿物等不可再生资源,也有研究将可再生资源包含在内;生物多样性足迹考查的是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红色名录所列的濒危物种,故也将其视为不可再生资源。

1.1.2 复合足迹

复合足迹是指由上述若干资源足迹或(和)排放足迹组成的环境足迹,如生态足迹、水足迹和污染足迹等。其中,生态足迹包括了属于可再生资源的土地足迹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化石能源足迹 ;水足迹包括了属于可再生资源的绿水足迹和蓝水足迹,以及排放足迹下的灰水足迹 ;污染足迹则由排放足迹下的灰水足迹、氮足迹、磷足迹和化学足迹组成,这里暂不考虑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账户重叠问题。

1.2 步骤二:基于组分加和方式进一步分类某些资源足迹和排放足迹还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组分。以材料足迹为例,其金属部分包括了锑(Sb)足迹、铜(Cu)足迹、铝(Al)足迹、铁(Fe)足迹等多种组分,目前有两种方式对其加和 :

(1)假定所有组分的权重系数均为 1,等权加和所有材料消费量,所得结果代表了材料消耗的总质量;(2)引入非生物质损耗潜势(ADP)作为权重,将所有材料的消费量与其对应 ADP 相乘,加和得到考虑稀缺度差异的材料消费量。其中,ADP 以 Sb 为基准,通过对比全球储量与现有消耗速度之间的关系,表征了不同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相对于 Sb 的稀缺度。2 环境足迹整合范式足迹整合是当前环境足迹研究中最核心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一些学者做了有益的探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 :为实现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在区域尺度上的方法一致性,提出了基于区域投入产出(MRIO)的足迹核算框架;为确保环境足迹在机构尺度上的方法一致性,基于 LCA 计算各类环境足迹;为保证结果的可比性,分别通过多标准优化法和生态时间法将各类环境足迹转换为欧元和时间。

但是总的来看,足迹整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共识性、普适性的整合路径。鉴于足迹内部的组分加和对足迹间整合有着重要启示作用,本节基于已构建的环境足迹分类框架,尝试性提出以下两种足迹整合范式。

2 结论与展望环境

足迹是近年来国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基于所涉及的资源代谢途径,将环境足迹分为资源足迹、排放足迹和复合足迹三大类 ;基于足迹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加和方式,又进一步细分等权加和特征化加和两类。该分类框架对环境足迹整合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据此提出了两种整合范式 :一种基于系统资源代谢,采用实物量等权加和所有物质输入、输出与消耗,从而实现了以绝对质量为单位的资源总足迹、排放总足迹和环境总足迹的公式化表达 ;另一种基于 LCIA,通过特征化加和清单物质达到核算各类环境足迹的目的,并对它们进行标准化和权重化处理,最终得到无量纲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数。包含清晰系统边界和所有物质组分的清单分析是实践两种范式的基础。LCA 主要适用于微观层面,而在中观和宏观层面引入 MFA、MRIO 或混合方法进行清单分析往往更为可行。因此,如何弥合不同尺度清单数据分析手段之间的差异,应作为今后环境足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由于环境影响有全球性、区域性和本地性之分,无论是特征化模型的开发、标准参照系的选取,还是权重因子的确定,都应符合具体研究的实际情况。在数据可得性有保证的前提下,以上两种范式均可用于产品、机构、区域乃至国家等各尺度的环境足迹核算与整合。当然,环境足迹仅能表征人类活动作用于地球环境系统的压力和影响,只有与承载力指标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由环境影响评价向环境可持续性评价的转变。

篇2:对固体矿产资源与矿产储量分类方法进行介绍论文

2.1 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类: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同矿产探矿的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相互对应。新标准明确了它们四类可靠程度的标准,也明确规定了矿产探矿四个阶段的工作任务,让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2.2 可行性评价

可行性评价主要是针对矿产探矿的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而能否对矿物进行开采就是需要对预测、推断、控制和探明的矿产储量和情况进行分析,看看对矿物是否有必要进行开采。比如有些石油储备是在南海深海当中,而结合目前的开采技术,对这些石油还是没有办法开采获得的。

2.3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就是对矿物储量和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看看有没有开采的价值。比如有些矿物在地下几千米的深度,但是储量并不是很大,将这些矿物开采出来获得经济收益还不够开采成本,那么显然是没有开采的价值的。

3 资源储量划分及其类别

3.1 资源储量划分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以将矿产资源划分为两大类别:基础储量与资源量。基础储量指的是那些已经勘探出来的储量,并且这部分储量是根据可行性评价和经济意义之后表明这部分储量是可以进行开采的。而资源量就是已经开采出来的储量,这些储量包含开开采和不可开采部分。

3.2 资源储量三维编码在固体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中我们通常建立一个三维坐标轴,分别是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和可行性评价阶。那么则查明的矿产资源就可以得到不同类别的资源和储量组合。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类,经济意义也有四类,可行性性研究形成不同的方案,方案数不确定。我们假定可行性方案有也有四种,那么最终查明的矿产资源就可以得到 64 类资源和储量的组合。

篇3:对固体矿产资源与矿产储量分类方法进行介绍论文

1.1 固体矿产资源与矿产储量重新分类的原因

在 年颁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之前,中国并没有统一分固体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的标准。我国法律规定,矿产储量的勘探、开采都是国家来进行,同时中国境内的矿产资源一律属于国家所有。如果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这对于我国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矿业投资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矿产资源全部由国家来投资勘探、开采也逐渐的看到民间资本的参与,甚至国外资本的参与。而传统的国有能源、矿产企业也在进一步开启市场化之路,在这些企业中民营资本和外资参股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前提下,传统的对于矿产资源的分类就先得太过落后,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各级储量比例要求不符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规律,不同种类的固体矿产标准不统一,和国际标准严重脱轨,此外,传统的分类也过于强调地质的可靠程度,将勘采无情的分开,忽略了经济利益。因此就继续一部新的分类标准问世,在 年《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出炉,紧随其后,中国在两年之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问世。

1.2 固体矿产资源与矿产储量重新分类的意义及影响

首先中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问世,是在《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前提下完成的,大部分借鉴了联合国的标准,而各国的分类也无一例外多数是借鉴联合国的标准,这样一来,就让中国的标准能够轻松的和国际上大部分国家的分类标准接轨,化解能源和矿产等领域国际间的合作矛盾。其次,新标准的问世也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通了民营外资进入能源矿产行业的渠道,让行业的发展充满希望。此外,新标准的问世也提高了勘探和开采的效率,有效的避免了国家勘探和开采资金的浪费。

篇4:对固体矿产资源与矿产储量分类方法进行介绍论文

4.1 新旧分类标准的主要区别传统的分类标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投资体制,新的标准是立足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且他们的分类标准也不尽相同,旧的分类标准将矿产按照储量分为五级,新的标准在上文中提到了,是根据地质可靠程度、经济意义和可行性评价阶综合来进行的,会有几十种上百种。

4.2 探矿阶段与地质可靠程度的关系前文也提到了,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四类: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同矿产探矿的.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相互对应。而探矿和考考成都一脉相承,首先,地质工作者会对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预查,预查的目的就是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初步的预测,接着,会对各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普查,普查完成之后就进一步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推断,然后在对该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详查,详查就可以获得控制的矿产储量,最后,在实地进行地质勘探,确定最终探明的储量。

4.3 可行性评价与地质探矿的关系在探矿过程中,可行性评价与探矿工作相互之间紧密的联系。这是因为可行性评价与地质探矿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地区的地质矿产到底有没有开采的价值。首先,地质探矿的目的就是基本的探明一个地区的矿产储量,然后在完成对这些储量所处环境的了解,接着就对这些矿产储量进行可开采可行性评价,看看这些已经探明的储量里到底有多少经济价值,多少不具备开采价值,多少是在未来技术问题实现了的可以进行开采的。

4.4 储量评审与矿权评估的关系储试评审是通过组织地质、选矿、采矿、和经济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探矿所获的储址和储量进行集体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其矿产的可靠性。评审的目的一方面是判定矿产的可开采属性,但是实际中大部分储量评审的目的是确定矿产的可开采属性之后,这部分矿产权计划转让或者卖卖。因此,矿权评估相比较可行性分析更加细致,需要具体的计算矿产的价值到底有多少,计算开采的成本,确保矿产的转让价格的公平合理。

相关专题 进行分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