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

巴日和公主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巴日和公主”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共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

摘要:农业科技推广在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变为实际成产力方面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这一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下农村发展的形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然后揭示了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固有的局限性,最后是根据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几点对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对策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到如今差不多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资源没有统一布局,大批科技成果没有被农民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发挥它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中国在各方各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在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农业推广网络,发挥了科技的强大发展力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地区农民收入的差异[1]。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存在很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目前我国社会注意下的市场经济,这是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内涵

“农业推广”这个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有人使用,1949年后通常叫“农业技术推广”,现在大家慢慢开始采用“农业科技推广”的说法[2]。农业科技推广是综合运用试验、教育、带头应用和解答疑问等方法把可以应用于农业的新型科技成果和知识传播扩散于农业生产整个过程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也随之发展,与之对应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也在逐渐的发展和变化。

1.2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真正得到国家注重,建立了各级科技推广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农业高速进步,总产值连续二十年平均增长5%,而之前的25年平均增长只有2.1%。我国目前实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建立的,该体制由中央—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推广组织组成,在机构设立,经营方式都是由政府主导。这种体制不可否认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到了巨大效果,促进了我国三农发展。虽然多年来我国也在推广机构组织形式、推广机制上不断改革,一些新的推广主体和模式也在不断产生和发展,但是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推广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下采用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简单推广方式。这一方式的长处是能够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总布局,很容易具备农业推广的条件,但是这一模式问题也很明显,即机制僵硬,科研、教育、科研三者被割裂的问题尤其突出。

2.1重科研、轻推广的传统观念严重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理所当然的把农业科研摆在了国家重要战略的位置。根据资料显示,1979~的十年时间,各省级行政单位认定的科技成果高达50000多项,促进了农业的极大进步[3]。相比而言,我国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视度却不够。造成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推广工作。

2.2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背景下建立的,它的运行原理全部是根据计划方式形成的,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范围的设定表现的不是市场发展的要求,而是传达的是政府行为。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本身有权选择生产经营和技术内容。但是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农民只能被动的接受推广的技术,霸占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益,从而导致推广效果不好。

2.3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弱,人员素质差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推广人才建设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人数少、素质技能低、结构不合理等。因为以前的分配工作制度,很大一部分推广人员只有较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胜任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这必将极大阻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3完善我国农业推广体制的对策

3.1增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扶持

政府部门第一步是要依照法律落实公益性推广任务的基本经费。然后加大农民技术推广经费投资,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推广,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因为我国农户家庭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和大部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很低决定的。

3.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在国际上发展的一大趋向是由上到下的推广方式转变为由下到上的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是推广的科技满足了农民的实际需求。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点,它能施展大学的科研、信息和人才优势,可以实现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和运用,具有形式多样和机动灵活的特点。

3.3提高农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

完全运用目前存在的各级各类农业院校,调整推广人员的相关知识储备,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踊跃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焦源,赵玉姝,高强.我国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率及其制约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12-18.

[2]钟秋波.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3]王勇.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的重难点及策略[J].南方农机,,47(12):10-11.

篇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

摘要:目前,由于我国的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其中,农业科技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针对这些现状给出了相对比较合理的对策措施,从而能够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对策

篇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完善对策论文

1.1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投入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通过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资金也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5%左右,然而,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占农业总产值不足0.2%,尤其是近些年来,工作需要和资金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

1.2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针对目前我国基层推广人员现状来看,推广人员大都是具有中等农业专业学历以上,并且还会因为投入的资金不足没有进行再教育或者是进行相关的培训机会,进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因为基层的环境问题以及对推广人员的待遇问题不好,所以基层推广部门就不会对那些具有高知识层次的人才产生吸引力;其次,由于基层推广部门没有对相关知识的更新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就会缺乏一定的农业新技术操作能力;再次,就是因为推广相关单位部门对专业的分工相对比较细,而且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也相对比较单一,所以就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效农业发展的多样化,也没有一定的权威感。

1.3科研、推广、教育割裂现象明显

通常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和科研以及教育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三者之间所起到的作用同等重要。然而,农业科技推广、科研以及教育之间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因为针对农业科技专业方面的学科设置相对于国际上而言比较陈旧,关于新兴学科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不能跟上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二是因为在对学科的建设方面、研究方面以及实际应用方面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而且科研的目标和市场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对于农业科技研究的目标也相对比较单一,研究领域也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2.1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力度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除此之外,由于目前我国的.农户具有相对比较小的生产规模,经营也相对比较分散,组织化程度也相对比较低,大部分农民所具有的科技素质仍然比较低,所以,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的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的财富等,就一定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投入力度,使人们充分的认识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借助一些重大的推广项目使得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的转化。

2.2实施培训工程,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素质

要能够充分的利用各类农业院校,加大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的力度,对农业科技的专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而且还要经常开展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进一步的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让他们成为农业科技的应用者以及受益者。

2.3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的力度,充分的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作用,深入农村进行科普宣传;另一方面要培训一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农民企业家,组织系列和农业科技相关的农民科技企业家培训班;除此之外,要坚持不懈的展开农民技术培训工作,要致力于培养一批不仅能够掌握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结束语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农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农业的增产以及农民的财富增加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农业科技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速度相对比较慢,产业化程度还相对比较低,科技对生产贡献率也很低,就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保证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亚红.日韩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18).

[2]王晓红.高校农林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推广模式[J].山西农经,2016(09).

篇4: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

1.1区域适应性

农业生产易受气候环境、立地条件以及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不同,光、热、水、土等自然环境条件差异甚大,形成了不同区域的生态类型和农耕习俗,因此,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研制出的农业科技成果,只能在相同或相近的生态区域推广使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适应性。

1.2综合相关性

农业科技成果往往是集成多个单项技术措施配套组装而成的综合技术,各项技术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表现出复杂的相关性和互作效应,其综合效果一般高于各单项技术效果的简单累加。农作物新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只有良种配良法,科学运用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科学的耕作制度、肥水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等新成果,良种内在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1.3自然开放性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和应用多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且必须在田间条件下示范,这就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一般难以保密,一些技术和方法很容易被效仿和复制,因此,农业科技成果具有自然开放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篇5:农业科技成果现状及对策论文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不断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在农业基础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但真正运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业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却很少。这固然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有着密切关系,但农业科技成果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影响转化的根本因素。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质量比较高,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低水平或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农业科技成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成果内容“小、散、浅”,熟化程度不够

每年我国通过验收、鉴定以及评价的农业科技成果很多,但这些成果大多数比较小或由小成果简单拼凑而成,内容形式比较散乱,研究内容比较浅显,有的只是理论推测,没有物化支持,有的只有技术方法而缺乏理论支撑。研究成果仅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获得,没有经过区域性的试验与示范,研究成果熟化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一些科技人员急功近利,科学研究以评奖为目的、以追求数量为目标,不考虑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2.2成果内容重复性严重,推广转化效率不高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缺乏统一规划,造成科技项目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等问题,从而导致科技成果的复制和重复现象严重。这与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和主管部门的导向性有很大关系,有些科技人员为了晋升职称而组装、拼凑、复制成果,这些简单重复、缺乏创新的科技成果自然没有高的推广利用价值,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率。

2.3成果技术内容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

年复一年、季复一季,农业是个技术重复性很强的产业。根据农业区域性特征,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农业,虽然针对这些传统和特色农业的科技成果很多,但这些科技成果技术内容缺乏规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讲的好像都很有道理,但很难达到技术统一,标准化程度低,结果导致农业生产者不知如何选择。

2.4成果片面追求“高大上”,脱离生产和产业发展实际

国情决定了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同样农情决定了我国现行的农耕制度。一些学者、专家不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片面追求“高大上”,全盘引进西化的农耕技术,不计投入、不计成本地高标准、高规格进行试验与示范,一些好看不实用的科技成果不乏有之,严重脱离了生产和产业发展实际,也违背了农业科技成果区域适宜性的特点。

2.5成果程序复杂、赘述繁琐,简约化程度不够

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通过农户来转化,从而提高农业产出的效益。不经农户使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是没有使用价值的。我国的农业主要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农村人口中劳动力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所占的比例仅有1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居民比例不超过5%,对于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严格的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就不易掌握。而我国目前的一些农业科技成果程序复杂、赘述繁琐,简约化程度不够,一些技术和方法甚至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才能进行,农户根本难以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转化和推广了。

3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五化”同步,推动成果快速转化

3.1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完熟化

完熟化的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过多年多次重复观察、试验,并通过不同生产条件和气候条件下的验证,形成的具有重演性和应用价值的理论或技术,既有理论支撑,又有物化的成果支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完熟化,不仅可以减少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失败对农业产业造成的损失,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者对科技成果的信任与认可,有利于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示范与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带动周边农业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3.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标准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是检测科技成果熟化程度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标准化的科技成果必须是完熟化的,既要符合农业行业标准与规范,又要与其他技术和地方政策配tao。现代农业生产强调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配套、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协调、生物与环境相协调等等,这些都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由模糊转变为精确化、数量化,因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就成为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标准化,通过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按标准组织生产,不仅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的步伐,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而且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大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3.3加速农业科技成果集约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集约化不是将科技成果的简单累加,而是将完熟化、标准化的科技成果进行有机集成和系统融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例如,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中心任务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研究的科技成果汇集到以首席专家为首的体系中,通过区域试验,进行成果的集成与融合,最后形成适合区域农业发展的集约化的科技成果,再由国家进行导向性的示范与推广,自然易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4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简约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简约化程度是指成果在应用推广过程中的难易程度,是影响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对那些一看就懂、一学即会,操作简便,便于使用的“傻瓜型”科技成果,极易完成转化。而对一些原理深奥、投资水平很高、操作环节复杂,实施条件要求十分刻薄,甚至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创新成果,很难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例如,甜樱桃产业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我国栽培面积由的1万hm2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万hm2,产量达60万t,面积增长了10倍,这得益于我国甜樱桃苗木快速繁育技术和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等科技成果由繁到简的转变,以前苗木繁育和栽培技术是看不懂、摸不透,但现在通过参观与示范指导,农户很容易就能学习和掌握这些技术,并且很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樱桃好吃树难栽”已经成为历史。

3.5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智能化

我国是农业大国,传统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但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的出现和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而省力高效的机械化生产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建设以机械化为主的智慧农业,就要依托现代的栽培模式和物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多功能、智能化、能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科技,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智能化,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完熟化、标准化、集约化、简约化、智能化”发展,根本目的就是将深奥的科学研究转变成为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的技术、方法和标准,将技术先进、成熟可靠、标准规范、操作简单、适应生产需要和经济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农业生产力。“五化”作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凝练与创新、自身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对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吉寒 李国田 沈广宁 单位: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篇6: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严重,农业资金的投入较为短缺。我国农业投入具有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等特点,然而,我国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却很小,且资金投入的利用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农业对多变气候对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第二,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规模较小。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对于支援农村建设的贡献远远不够,是造成先进技术储备与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苦难。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不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且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多数强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弱化,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第四,农情信息网络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销路窄。我国农村信息工程建设的脚步十分缓慢,因而造成农村市场信息一直处于严重的闭塞状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这些都对农产品销路的拓展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2.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2.1合理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人均耕地面积小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相应的改造,通过不断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潮知识型的方向逐步发展。

2.2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以及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面对这一状况,相关政府部门首先要设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农业生产设备,帮助其减轻农业劳动的强度,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生产。其次,要重视对农民机械操作的教育培训,加强其机械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2.3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明确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严谨地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并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盲目种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农民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导向而合理选择种植方式,缺乏对气候及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充分考虑,违背了农业种植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原则。其次,种植布局缺乏合理性,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先进的'栽培模式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最后,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还有待改善。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仍需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引导。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却依然存在沿袭计划经济的做法,甚至为了实现产业调整的目标,强制推行一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进而阻碍农村产业结构的顺利优化与调整。

4.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

4.1建设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农村产业的优化调整首先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例如,在适宜种植大豆和水稻的地区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色大豆,绿色水稻,高油大豆或者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芽豆等。此外,要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开拓地方市场,形成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基地与企业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良好格局。

4.2转变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转变其自身职能,积极推动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产前,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优质的服务,详细的技术指导等,在产后,政府还应该努力帮助农民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政策推行扶持的力度,真正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4以市场为导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要充分掌握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并加大对高效,高质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力度;其次,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市场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与带动作用的基础,也是避免农业种植盲目性的重要手段。最后,还应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预警系统。

5.结语

加快农业经济水平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科学认识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农业发展的进程,并不断改进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篇7: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1 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对稳定推广机构和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 者:曾福生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刊 名:陕西农业科学(农村经济版)  ISTIC英文刊名:SHAANX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RURAL ECONOMY) 年,卷(期): “”(4) 分类号:F3 关键词: 

篇8: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一、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

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性环节,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农业发展团场增收职工致富,实现团场效益最大化。在实际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着众多问题,例如,目前团场农业推广模式过于单一,主要是团场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将农业技术向广大农民进行推广;农业推广体系不顺畅,极易受到团场各部门的行政干预;农业推广人员素质不高,农业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无法得到有效更新,人才布局呈现倒金字塔结构;农业推广资金缺乏,农业推广资金严重不足,农业推广设施落后,农业推广服务质量低,严重影响农业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策略

2.1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团场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首要环节是要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对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主要可以从2大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价值链。农业科技推广需要进一步改善自身组织形式,尤其是对推广资源,需要进一步做好资源整合。不仅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而且还要做好农业科技推广价值链的重新组建。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组建和完善过程中,农业科技推广部门需要做好与教育单位、涉农部门、农业科研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激励团场各部门广泛参与。目前来看,兵团有2大农业高校,这2大高校不仅拥有较强实力的科研,而且还有较广的工作经验。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第二,创新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要以身作则,将农业科技推广责任和创收区分开来,将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种责任,满足广大职工的实际需要。

2.2提升农业科技推广团队质量

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以及负责任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科技推广需要对新型农业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和引进,以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对于加入到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中的人员,需要进行资质考核,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资质标准。同时,做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知识、经验的介绍与培训,建立完善的业绩考核制度,有关部门根据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奖惩与选拔。对于资质考核合格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还需要加强其职业道德以及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在实际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激发其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增加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是团场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的坚强后盾。农业科技推广不同于其他工作,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上级部门和团场。因此,上级推广部门和团场才是科技推广站的最坚强后盾与力量。有关数据曾经表明,团场目前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资金投入极少,几乎没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利用率上,其成果转换效率也极低。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业科技推广调查工作,尤其是对于资金的投入力度应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控制,逐步增强农业科技推广资金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时,需要预留部分资金,保证农业科技推广拥有足够资金,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成果转化率。

2.4完善农业科技法律政策保障

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方法》。但是,《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是在1993年制定实施的,由于时间过久,《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势。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求。作为农业部门,需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推广的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法规体系。同时需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出一些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法律、政策等。例如,,团场要鼓励一线推广部门,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技术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团场组织多元化,保证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以及实效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创新,包括研发、推广、使用乃至信息反馈整个过程的创新,每一阶段的创新成果都直接影响团场职工的收入和经济发展。深入研究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策略,是今后兵团及各团场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重要课题与目标。

篇9: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论文

前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来说,其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肩负科技推广的职责,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措施,旨在探求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的富裕离不开农民的富裕。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中受广大农民喜爱并广泛应用的项目仅为1/10 左右,成果加配套措施项目为2/5左右,约有1/3 左右农民群众表示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科技成果如此现状不仅成为中国整个农业发展的.瓶颈,也影响到了我国农民的收入和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内涵

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界定内涵不同、解释和理解不一,核心内容却基本一致。基本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学术交流、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示范农业科技成果,指导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特征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的特征:

1.行业综合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行业产业,涉及农、林、水、牧、副、渔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从客观上看,它还跟科技、教育、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联系紧密,尤其是在当前产学研、政金介相结合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必然涉及到各个关联行业,成为一项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地域差异性。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地区、南北地区地域差别较大。由于各地域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农技推广服务也相应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成果时效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必须在农时季节及时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发挥科技成果的最大作用。如果延误了农时,就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打折”。

4.工作实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它们不以“物”的形式出现,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农村和产业种植领域大规模地加以推广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需求多样化。由于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民的科技需求表现出多元性的结构特征,并普遍存在于国内外。主要表现为不同目标、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同时存在。

6.业务风险性。一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要涉及很多的学科,不但研发周期相当长,而且科研难度非常大。有的时候,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一定见到成效,更谈不上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实施受当地当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经常面临着被生产淘汰的危险。所以,农民个人或组织应具备相当的化解和规避农技推广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能

农业科技推广是联系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具有催化和反馈两个基本职能。催化职能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传达式推广是指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传导到使用者;教育式推广是指帮助推广对象掌握如何学会使用新技术。反馈职能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效果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有利于农业科研部门更有针对性地的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据调查,寿光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着体制机制不灵活、工作职能不清晰、人员队伍不稳定、物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加之作为国家级的寿光市,寿光市农业整体规模小、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结合寿光市实际,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加以消化吸收、用于工作实践,探索一条适合寿光市实际、体现寿光市特色、展示寿光市水平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

1.必须建立合理的农业技术供需调节机制。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查,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重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用新技术来引导农业生产,本研究将从建立农技推广的合理供需机制入手,着力构建寿光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2.必须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目前,寿光市的农技推广组织大多是行政机关的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经常被抽调参与行政工作,机构设置不明晰,容易产生职能不清的问题,减弱推广效果。学习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种社会组织参与的合作推广机制。

3.必须建立农技推广的良性运行机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进行机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探索建立一种良性的运行工作机制,才能凸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进而更大力度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结束语

要想实现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与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只有农民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土地生产和经营中,才能有效的将使用的新技术进行转换,提高我国农民收入。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就必须要使用新的技术成果,农民使用新的科技就是,使用优良品种、先进的饲养和种植技术,对其所经营的土地和饲养的经济动物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对经济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显著的提升,其中在应用新科技的过程中,要坚持按照科技要求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涛,翟英军,程浩.对城市农业推广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村经济,(3):85-88

[2] 赵树凯.农村技术流动的组织化特征[J]社会学研究,(1):17-26

篇10:农业科技推广效益论文

江苏省根据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稳定发展农业生产,打造农业强省的目标,创新工作举措,强化科技转化运用的支撑和导向作用,着力攻克影响高产稳产的技术难点,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增加粮食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1.1粮食总产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粮食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8a增产。江苏省粮食总产达330.8亿kg,创新世纪以来最高水平,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414.6kg/667m2,连续6a保持在400kg/667m2以上,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553kg/667m2,连续18a保持在500kg/667m2以上;小麦单产322.9kg/667m2,实现了新的突破。

1.2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稳步提高围绕“四主推”和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全省各地切实加强农作物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关键生育时期,深入种田大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强化技术服务。20全省水稻、小麦、油菜优良品种覆盖率分别达83%、90%、98%;全省种植面积66666hm2以上的水稻品种有14个,其中,超级稻678000hm2,占30%,粳稻1956666hm2,占86%;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1949333hm2,优质化率达85%以上。全省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和油菜秋发冬壮高产栽培技术分别占50%、25%左右,其中机条播小麦占21%,水稻机插秧915333hm2,精确定量栽培、麦秸全量还田轻简稻作和塑盘旱育抛秧分别达1521333hm2、1044666hm2、196000hm2。

1.3农作物科技综合展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对新技术集成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一是充分利用并拓展农作物综合展示基地功能,依托展示基地面向农技人员、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宣传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发挥展示基地熟化集成、展示示范、观摩培训等功能,是农民亲近的田间学校。年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共建立了12个水稻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共展示水稻品种55个,展示技术12项,展示新产品15个、新模式5套,有效推动了全省农作物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推广。二是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幅提升示范带动能力。认定2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011年认定了4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总量达到71家,建成面积10hm2,占规划面积的68%。全省农业园区示范带动433333hm2,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各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1.4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2011年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共设立超级稻技术集成示范、水稻优质高效栽培、麦棉油超高产栽培、发酵床养殖、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家禽健康养殖、蚕桑高效养殖、果茶花高效生产、设施蔬菜高效生产、食用菌高效生产、智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12个重大技术推广专项协作组,每个协作组设1名首席专家,由首席专家加强协作组内项目实施的组织与实施管理,显著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1.5每年培训农民200多万人,极力培育一批新型农民农业农村人才的培养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全省3万多名县乡农技人员已普遍轮训一遍,2011年已开始第二轮培训。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参训农民达200万人,每年培育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农民10万人。在农民培训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组成有100名成员的.讲师团,积极开展培训。针对农村剩余劳力不足、素质弱化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造就新一代知识农民。

1.6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把新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自我省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来,全省选择16个县进行试点,率先在全国全面推进,实现产业全覆盖,20实现村村全覆盖;共选聘技术指导员16000名,培育科技示范户20多万户,辐射带动农户400万户。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到户指导,创新入户模式,严格督促检查,绩效公开,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成果转化“最后1km”问题。

2江苏农业推广存在问题

2.1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江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虽然不乏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但有很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传到急需的农民手中,形成闲置,无法融入产业。

2.2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不健全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接受农业行政部门和上级推广机构的双重领导,导致农业推广机构受行政干预影响严重,系统内的管理弱化。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是业务上的指导和建议,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系统功能和管理作用发挥不够。

2.3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数量及素质有待提高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载体,推广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效。但由于农技推广工作艰苦,尤其是基层的推广人员待遇低,基本生活、工作条件差,造成人心不稳,跳槽或改行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推广人员知识面太窄,技术陈旧,知识结构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实际经验尚不如长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的农民。

2.4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留守务农的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由于城市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而这些劳动力的知识水平整体偏低,对接受新技术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只能重复较低层次的简单再生产,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2.5土地经营分散化江苏省目前采取“一家一户”式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的仍占大多数,土地经营规模小,影响了农业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运用及土地产出的增加。

3加强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议

3.1明确推广机构职能定位,科学合理设置推广机构江苏省应在强调突出公益性职能的大原则下,进一步细化明确省、市、县、乡镇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责定位,省级农技推广机构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市、县级机构应逐步将工作重点放在公益性的农技推广服务上,与其他各类新的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成差异化服务。

3.2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合理配置人员对农技推广的人员配置,要通过实施项目管理、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严格考核、业绩评价等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真正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一线人员待遇,引导、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推广机构,到第一线工作。

3.3保障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费投入充足的农技推广经费是做好农技推广工作的保障。各级政府应对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通过省级财政增量投入调控和引导市、县、乡镇相应地加大投入。同时逐步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稳定支持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支持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将技术推广经费的使用置于有效的评估之下,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率。

3.4大力培育多元化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推进新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和壮大多元化的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主体,提高各主体的服务能力,并促使各类服务主体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格局。可以扶持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鼓励科研院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激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科技服务。

3.5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并将该中心建成集农业生产各专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机械等)的新技术引进与示范基地。由于各区域中心承担了多数专业的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活动,因此,中心站也是一个技术与信息交流的场所,成为农业新技术的扩散中心。所有区域中心试验站的人员构成应该以目前县乡两级技术推广人员为主。

3.6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引进竞争机制,对农技推广基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竞标制,并成立农技推广基金会,鼓励所有农技推广人员根据农民的技术需求,申报相应的农技推广项目,使最有能力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领衔实施农技推广项目,以取得好的推广成效,提高农技推广经费的使用效率。

3.7构建农科教企联合协作的推广机制支持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农技推广部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的服务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农村科技服务力量,将服务直接联入农户。

篇11:浅析完善农业会计核算的对策论文

浅析完善农业会计核算的对策论文

农业会计核算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农业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转型期,经济结构由原来的农业辅助工业,转变成为工业反晡农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向工业化方面发展,但是在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农业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我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比,农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再加上在复杂和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地区、不同生产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有可能不同,这就增加了农业会计核算的难度。

1.我国农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生产过程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再现自然的过程。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容易受到旱涝、霜冻、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粮食减产,也可能导致生产及运输设备的损失;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较长,从种植农作物到收获农产品,需要经历七八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我国在农业发展的前阶段没有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农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所以农业会计发展的效果也就不太尽如人意。

1.1农业会计处理与会计制度改革的矛盾性问题

我国在1985年1月21日颁布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分别于1993年12月29日、1999年10月31日对《会计法》进行了2次修订。自1992年起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16个具体会计准则;2000年12月29日又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会计法规之间,有些区域是空白的,甚至还有一些是冲突的。随着会计法规的不断更新,许多落后的农村地区还没有适应好上一步法规,新的法规又出台了,导致农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也得不到及时更新。而且,我国现在实行双层经营体制,家庭农场既是企业的承包经营单位,又是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与家庭农场的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统中有分、分中有统、统分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使得会计计量的难度更上一层楼。

1.2农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问题

农业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农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所以,农业会计核算的对象必然涉及到“活”的动植物。这些“活”着的动植物要经过生长、蜕化、生产和繁殖等自然的生物转化的复杂过程。例如,根据生物资产的分类,准备用来生产肉品的牲畜、养殖的鱼、玉米和小麦等庄稼、长成后准备作为原木的树木属于消耗性生物资产;而产奶的牲畜、葡萄树、果树、保留树干但收获柴薪的树木等属于生产性生物资产;从用材林中采伐的木材、奶牛产出的牛奶等收获的农产品由于其不再具有生命和生物转化能力或者其生命或生物转化能力受到限制,属于生物资产的收获品应当作为存货处理,但企业会计准则对生物资产中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处理各不相同。由此可见,农业企业的会计处理应该牢牢把握生物资产的转化特征,农业这一复杂的自然过程使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具有复杂性,从而使农业会计信息客观真实地反映具有现实的难度。

1.3农业会计核算中的信息化缺失问题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虽然中国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的时间不长,由于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会计信息化就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会计信息化对当前的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实现农业会计信息化的障碍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网络成本高,使用的效果不明显;二是会计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三是农民信息应用能力较差和农业会计信息技术人才缺乏;四是农业信息供给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

网络成本高,使用效果不明显虽然目前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每个农民家庭中,电脑还不是特别的普及。农民认为,电脑及网络的使用费会占他们收入的一大部分,而且,即使有了电脑和网络,对他们有真正益处的软件也不多,真正需要的网站并没有建立完全,一般网站内容单一、重复性高、时效性差,影响了农民通过网络寻求帮助的积极性,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

会计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当前市面上的会计软件不少,但是真正适合于我国农村现状的并不多。而且,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环境中,一个个虚拟的电子符号代替了数据记录,一旦修改几乎没有痕迹,使会计信息披露的几率增加,会计信息的安全更受到了挑战,财务数据能够更加容易地被复制、传播和盗取;财务软件操作简单,如果密码泄露,内部人员可能以他人身份修改或盗取财务数据。种种问题,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农民自然也不愿意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他人窃取。会计信息化的`普及受到了软件发展的桎梏。

缺乏农业会计信息技术人才农民长期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文化条件中,他们对信息文化的认识也就不是那么深刻,不了解当今世界科技的格局以及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也制约了其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影响了信息的有效利用。对会计信息核算的知识有深入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缺乏专业的农村会计信息队伍,这对于加快农村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是极为不利的。

农业信息供给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农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涉及到了农业宏观决策管理、学术研究和开发推广、涉农企业、农户等不同部门,各部门对农业会计信息的要求也不同,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农业网站或期刊,满足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不同层次的信息的需求。

2.完善农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2.1改革现行会计制度与国情相适应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特殊行业都有单独的会计标准,因为特殊行业具有很多特殊的会计核算要求,是—般企业会计制度所包含不了的。考虑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有必要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等国外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定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对农业活动实行专业化核算。这样一来,既能反映农业的总体财务状况,又能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突出农业活动的特点,增加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2.2采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科目

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根据农产品的生产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可以分为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但由于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其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在具体运用某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农产品生产成本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设置“农业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账户,突出农业活动的特点,以便正确反映农业活动中所消耗的机械作业成本,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另外,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农业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这部分损失,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做相应的会计处理。

2.3完善农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降低网络应用成本政府作为农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应确保农业会计信息化建设顺利持续发展。农业会计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必须在建设开发资金和信息系统日常运行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会计发展资金,统筹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通信网络运营商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农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多方投资。通过对农业会计信息产业实行贴息或低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政策来鼓励社会资金的参与。

加大农业会计科技的研发力度政府部门应在对农业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研发,以能为农民带来高经济收益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为主。提高我国国内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应用,以国外先进的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不断吸取经验,加快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农业会计处理软件的步伐,满足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体化的全球农业会计处理系统,与国际接轨,优化农业会计信息网络的建设,提升我国信息服务水平。

重视农民的培训和农业农村信息队伍的建设农业会计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最终造福于农民,用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完成最费功夫的统计计算。可是由于农民的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其理解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加强培训,壮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立良好的农村信息市场,为农业会计信息化提供群众基础。与此同时,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也必不可少,会计的电算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专业性的人才是农业信息队伍不可缺少的一环。只要有了专业会计技术性的团队,农业生产、经济管理与决策服务,都会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整合资源,满足各种会计人员的信息需求为了满足各种会计人员的信息需求,需要政府和农民齐心协力,加大农业会计信息的采集面,完善农业会计信息的采集方法与途径,提升会计信息服务,建立起农业部门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交流共享机制,统一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管理,确保采集加工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农业会计计量提供有效的资源,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核算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3.结语

农业会计核算的顺利开展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分工合作。解决农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只要坚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践,就可以促进我国农业会计水平的提高,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专题 农业科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