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生活的审美体验论文

男孩的短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男孩的短裙”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现代都市生活的审美体验论文(共11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现代都市生活的审美体验论文

现代都市生活的审美体验论文

一、生活

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构成了这个世界,宇宙苍茫,千万人中,每个人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他们属于自己的色彩斑斓,那便是生活。生活是美丽的,美的不仅是它多样的存在,还在于它的艺术性,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激发了人们创作的灵感,促进了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想象那别具个性的服饰,美无处不在;想象那绝味的各式美食,香浓的咖啡,香醇的鸡尾酒,美无处不在;想象那自然地插花,略带复古情怀的红木桌,闪亮的水晶灯,美无处不在;还有那历史悠久的青花瓷,赏心悦目的绘画,美无处不在…… 生活如此平凡却又如此唯一,我们如何用我们创作的灵感去为之涂上绚烂的色彩,去彰显生活的魅力呢?我的生活,我的美丽,我的追求。

二、现代条件下的审美体验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对生活美学这个词没有什么概念,印象中觉得这是上层社会才会有的体验,但在理解了它的含义后,我发现它本来就在我们身边,也许连我们都难以去说那就是生活之美的体验,它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没有那么的丰富,没有那么多姿多彩,但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平时我们都有去赴宴的经历,除了这是品尝当地美食,满足口福 的机会之外,我们更体验了宴会上的讲究与礼仪,比如说主客之间的座位安排体现了来宾的尊卑,点菜遵循量入而出、相互体谅的礼规,还有上菜的内容也是有特定顺序的……

回忆一下自己那温馨的家,其实处处都有美的身影,夏天和冬天的家显现出截然不同的味道,冬天的暖色,地毯的出现,织物的密布给予我们我们无限的温暖,夏天的冷色,单调的装饰又给我们清凉一夏;客厅的吸顶灯明亮和谐,卧室的壁灯又营造出舒适温暖的氛围;还有家里的装饰画为山间瀑布,自然优美;就连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杯子盘子都包含精湛的陶瓷工艺…… 还有那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家里招待客人那是必不可少的饮品;酒,朋友间吃饭畅言的调味品;还有自己平时还来点红酒显示自己的品味……

虽然这样看来,我们在生活中已经拥有了不少的审美体验,但整体看来我们还只是在房子里呼吸从花园里传送过来的香气,我们不断喝着速溶咖啡,从不知道如何冲泡一杯好茶,从来只是看着墙上的花语买着已经插好的花,等等如此。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去追求我们的生活之美,我们无法尝尽天下美食,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无法付诸行动去完成对生活的遐想,虽然我们受环境的局限,缺少创造力,但对生活的热情是不减的,我们期望去好好体验生活中的美并营造美丽的生活环境。

三、未来的完美体验

我们即将步入社会,并完全跟随城市那匆忙的脚步。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我们更要冲破枷锁拓展我们的生活空间。生活空间,不是物化的概念,而是由心灵把握的生命体验。我们通过营造居住、活动和旅游的空间,追求丰富的身心愉悦。我们追求生活美的境界,居家、旅游、健美锻炼、各式聚会等等去创造生活的完美体验,让我们在千篇 一律、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中神游一番。 下面就让我来对未来的生活憧憬一番:

首先,我要尝尽天下美食,体验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和由饮食说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自古中国有八大菜系,鲁菜的纯正,川菜的酸辣,粤菜的新颖独特,闽菜的细腻等等都是我所向往的,更有那最著名最豪华的大宴满汉全席更是中国饮食业的伟大结晶,我一定会去好好体验这唯美的'美味佳肴。当然,除了纯粹的饮食之外,它的很多方面更有讲究,餐饮有很多种情况,意义也不尽相同,比如举行一个宴会,餐前筹备,如何安排餐桌,如何位次安排可要大费周章了,因为这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来宾的尊卑,主人的态度,就连点菜都要满足中国的传统礼仪。餐桌上的礼仪同样不可忽视,西方则更为艺术,如何使用餐具,刀叉、餐匙、餐巾,都有特定的用法,一个动作可能就有截然不同的意思,你一个不小心可能就让服务员把你餐具给收了。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先是开胃菜,再是主菜副菜以及汤,这一般都比较科学,满足饮食的特性。每个地方的饮食方式都相差甚远,它受各个地方不同风俗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性格态度与 价值观取向,比如西方人更注重品味,高贵以及现代的开放,中国人则更重视伦理以及十=事物的口感十足……饮食文化永远都是生活之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它的向往永远不会消停。

说完了食,接下来就是住了,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归宿,我们自然要把它布置的美好,我也不例外。在风格方面我更倾向于清新自然淡雅,以轻松的浅颜色为主要格调,简单而又不单调,再加上自然地插花,恬淡地装饰画,让每个置身于其中的人都能找到生活的闲适,体验回归自我的美好。我还要经常对它改变,富于动感,将所有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它还是一片属于自己灵感创作的土地。 我要学会插花,用自己的艺术构思和技术插花创造美丽;我还要学会品尝中国的茶文化,一本书,一杯茶就是生活;我还要学会品尝咖啡,高雅的生活离不开咖啡加牛奶;还有那酒,香醇诱人……

四、结语

生活可以包含所有艺术。她不仅有着艺术品的表现力,更有着艺术品的精髓――震撼心灵的感情漩涡。年轻的我们是艺术品的塑造者,用手,更用心,创造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艺术品。 好好体验生活,美就在身边!

篇2:走向审美体验

走向审美体验

传统的反映论和再现说不是丈艺研究的惟一方法,也不足以揭示艺术本质的.全貌。艺术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物态化形式,研究审美体验是揭示艺术本质的重要途径;审美体验与人的生命存在直接相关,深入研究审美体验是对导致人和社会异化的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反拨;现代主义艺术重在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深入研究审美体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作 者:王苏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3(5) 分类号:B83-0 关键词:美学   审美体验   艺术本质   工具理性   现代主义  

篇3:阅读教学要注重审美体验论文

阅读教学要注重审美体验论文

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课为学生审美体验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

一、创设情境体验美

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他们的求知欲望就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真可谓,强扭的瓜不甜。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善始者,事半成”,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因此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应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顺利进入思维状态之中,让他们兴奋起来。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如《静夜思》写的是一首思乡的诗,教学时,面对眼前这些从未离开过父母,离开过家乡的小学生,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思乡,爱国的情感呢?可设置这样的情境:奥运会期间,当你看到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升起时有何感想?学生说:“看到运动员、华侨哭了,自己的鼻子也酸了”;有的说:“自从看了电视后,在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中,好像自己就在奥运会场上,心中充满激情”,使学生对作者异国他乡的苦闷和落叶归根的追求产生深刻的体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品味形象感悟美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和认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品赏美,感悟美,和学生一起去品味各种人物形象。这样,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得到改善,感悟美的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形象美和情感美德特点,它总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而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品味形象是阅读教学中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如:有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为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老军需处长;有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蔺相如;有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小姑娘(《在金色的海滩上》)……这些形象投射出来的人格感召力,可以激发起学生崇高的信念。学生受到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美好情感的产生,从而萌发一种向这些人物学习的激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形象性,就没有叙述和描写,也就没有什么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感可谈了。高尔基说:“作家的作品要能够相当强烈的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作家所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等,能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也能够各式各样地去‘想象’它们……”在阅教学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内心视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或者知道时间的发展、空间的移动、事物的运动等等,这就是形象感受。感受形象的过程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也是深入挖掘、引发情感、产生审美体验的过程。

三、注重情感发现美

学生的审美体验因人的性格、生活环境、思想状况、知识水平等的不同而不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情感体验中的闪光点,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由课内到课外,教师要全程跟踪、指导,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尚浅,要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必然有很大的困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高尚的情境中得到陶冶。如教学《难忘的八个字》一课时,课文中小女孩儿得心路历程贯穿全文,由受人嘲笑到受到老师的疼爱,由感到无奈到对生活充满信心。以小女孩儿的心理体验来写伦纳德老师,通过故事――耳语测验的过程,写出了小女孩儿终生难忘的原因,写出了对伦纳德老师的喜欢和敬慕。

四、激情朗读意境美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阅读中读者会受到作品思想的浸染,使读者心灵受到美的陶冶。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语言艺术再造美的形象,正是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激情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篇、章,把想象到的形象进行分析、比较,更加深入地领会文章的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如《瀑布》,叶圣陶笔下的瀑布“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写出了瀑布雄伟的气势;“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写出了瀑布奇妙的变化,这美景使作者看得如痴如醉。此情此景何须多讲!带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那雄伟壮观,绮丽多变的瀑布是学生如临其境,得到审美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等,从而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篇4: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

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以“格物”为逻辑起点.以“味象”为基本方式,以“物化”为高峰状态,以“虚静”为心理条件。这些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体系。

作 者:吴建民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 中文系,江苏 徐州 221009 刊 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6(2)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审美体验   格物   味象   物化  

篇5:审美体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审美体验可以分为许多层次,层次越高,主观的成分就越大.按照由浅入深的`精神活动进程,审美体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直接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直接体验是审美体验的起点.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是对直接体验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作 者:王苏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EDUCATION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0(2)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审美体验   直接体验   认同体验   反思体验  

篇6: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

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

科学需要体验,甚至也需要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审美体验与科学体验可以相互渗透.当代社会,由于科学的负面效应对大自然和人类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阐述并提倡科学与审美的统一、科学体验与审美体验相互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作 者:王苏君 Wang Sujun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7(6) 分类号:B83-02 关键词:审美体验   科学体验   艺术体验  

篇7: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和审美特点表现论文

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和审美特点表现论文

1、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性表现

平面设计的概念、策略、视觉形式由始至终都被创意性所贯穿,创意性是设计作品的生命之源。集合符号文字以及图片等多种方式传达讯息的平面设计作品通过新颖的创意传达产品的优势和特点,能够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质感,是产品能够提高销量,得到高收益高回报。平面设计的创意性就是设计中思想理念的出新,并且以现代人物质、精神生活的改善提升为设计宗旨。平面设计的创意是以消费群体、目标人群的利益实现为前提,以达到个人、企业、社会的双赢为目的,设计因此而拥有长久的生命。

1.1 以色彩、图形和文字作为创意切入点

色彩、图形以及文字符号是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平面设计作品以物质形象为表现形式,以视觉传达为目的,创意是将设计内容图像化地展现出来,设计直观的形象。色彩在视觉感知角度中是最先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元素,是平面设计中无声的语言。人们对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魅力和气质。色彩的选择和合理搭配,能让作品脱颖而出,也能更准确的传达产品的特性和理念,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和目标人群。其次文字符号是人类进行交流沟通传达思想的符号工具,能够准确地传达思想理念,被广泛地在平面设计中运用。图案则是意念的传达,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表达作品的思想。例如法国广播电台设计的系列音乐连续海报,是由菲利普・米洛特设计的,(见图1)这张平面设计的作品就是将色彩、图案、文字符号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在版面编排上,平面的组成成分被集中在一起使用了视觉双关语和夸张的表达方式。

1.2 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我们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是人们智慧结晶长期积累沉淀创造的产物,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积累的并行的。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成为沟通联系的桥梁,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快捷,各种文化理念相互碰撞、相互冲击,我们应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秉承和向世界传播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我们平面设计中也应该结合和适当加入民族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设计作品的基石和底蕴。例如,(图2)创作者设计的是一幅以“家”为主题的作品,作品中用各种书法字体写出不同的'“家”。正中间最大的是一个草书的“家”字,后面的背景衬托的是篆书、隶书等字体写出的“家”,这些不同字体的“家”融合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书法文化。这幅设计作品点睛之处是“家”右边的撇捺以台湾省图形表示,整幅作品表达和传递了国家统一这个整体性的突出概念。

2、现代平面设计的审美性表现

愈演愈烈的商业竞争以及人们不断进步和变换的生活方式促使现代设计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和多维化。平面设计中的表现手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断促使现代平面设计良性发展。

各种设计元素组成的审美组合。平面设计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吸引受众,并且能够打动他们,勾起消费群体、目标人群去拥有或者行动的欲望。平面设计作品通常是采用文字、图形、色彩等元素结合,以视觉形式将信息展现出来,准确、清晰的传递信息和理念。因此,在现代化平面设计中设计者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的职业素养、过硬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在设计中把自己放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分析他们所需要的或者感应他们所喜欢的情感要素,简言之,设计者的设计要先能够感动自己,才能感动目标群体。一个好的设计师,设计一个出彩的设计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图形创作、文字组合的阶段,而是综合了多项脑力劳动成果和情感转移的结果。因此,现代平面设计势必将形成一项高要求的专业特征。这就更加提高了对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多重知识的要求、较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创新思维。例如,文字横向或者纵向的排版、图形的比例位置、色彩的呼应或对比、图片的选择等,都是决定设计好坏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他们的重视和运用既要相互协调又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并且给人们印象非常深刻的北京奥运会申奥会徽――五环太极的平面设计作品就是创意性、审美性的完美融合,贴切完美地阐述了北京申奥的理念。设计者将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组合成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图案――“同心结(中国结)”。图案采用抽象的手法表现了一个人正在打太极拳的形象,其简洁的动作、流畅的线条无不蕴含着一种优美、和谐和力量,也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能团结、合作和交流的美好愿望,同时它也是对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表达。

3、结语

在平面设计中,使用视觉元素来反映设计者的设想或计划,利用符号、图形或文字等一些设计元素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从而达到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指向性信息的目的。平面设计就是设计师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实现创造性思维具体化的过程。一个平面设计作品能否成立的基本条件,就是/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看它是否足够具备感动观众的力量,是否能够确切地传递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信息和意义。设计师将创意性、审美性、实用性完美结合,才能使平面设计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篇8: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美术教育中审美体验探讨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而在各个阶段的学生当中,因心理发展以及青春叛逆期的因素,以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最不稳定。因此,本文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对我国社会中小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映射。虽然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并不在少数,但是却偏向于理论方面的研究,而在中小学生这个阶段,学生处于叛逆期,一板一眼的说教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造成审美疲劳,降低学生心理素质,给心理教育带来阻力。因此,重塑学生心理审美和价值观的方式就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

二、教育心理学以及审美体验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项分支学科,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科学产物,是能够有效帮助学校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目的,多角度分析学生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变化规律。这种分析学生心理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另外一方面则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来制约一些对学生不利的因素,更好地保护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心理学的活动过程就是通过对個体的心理以及观念的变化进行记录,从而分析出能够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因素。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方式之一,同时审美教育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现代美术教育当中,审美教育是让学生能够在精神愉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并且这种教育方式,对现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

心理教育活动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的开展主要分为“教”和“学”两个部分,这两个不同的部分对学生教育产生的心理规律也有所不同。在现代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当中,明确指出: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发展将学生学习分为认知性学习和技能类学习两种不同的模式。其中认知性学习又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学习和理解学习两种,而这两种学习状况下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对机械学习的理解,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事物进行机械性记忆,第二种是具有目的性的机械学习,如学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唐诗、乘法口诀等。

举个例子: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美术绘画的专业知识,其中就有关于不同的绘画体系具有不同特性的知识点。学生在对这些不同种类的绘画的特性进行记忆的过程中,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往往要比死记硬背更加轻松。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忆,但是其内涵和性质却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记忆会相对深刻,持久保持,但是后者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这两种记忆的结果,也可能会导致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不同。前者因为学习效果良好,因此在学习上更加具有主动性,乐于学习;而后者因学习效果不佳,会处于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当中,最终可能会厌恶学习。当这种学习被运用到美术教育当中的时候,可以使用在对绘画的'种类的认知上。比如教师对学生讲述油画、中国画、版画等的区别,这种认知性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如果教师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是机械地学习,这将失去学习中国画的意义。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即使学生可以绘画出中国画,也仅仅是学到了绘画技巧,并没有领会到中国画的神韵。

如果教师采用理解学习的认知方法,对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过程进行引导,将中国画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由工具到作品一一进行讲解和展现,将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国画和中国画所要表现的中国气节和精神的理解。对中国画的讲解可以从中国绘画中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开始,国画是以毛笔线条的技法绘画而成,也可以是通过书法篆刻等技术结合,从而创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形式。教师在对这些中国画原始符号进行教导以及演示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含义,同时利用美术教育能将具体事物形象化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如此便能真正落实美术教育在我国现代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四、审美情感体验活动的心理学条件

审美活动其实就是在对某一事物进行判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规律,这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人们往往会受到来自外界或内在的各种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同样也和这个人的教育水平和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关系,并且这种影响效果会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文化发生改变。

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进行着审美,审美对象可以是一片风景、一盘菜肴、一位美女等,当这些对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时,人们在心理上和思维上都会下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虽然这种审美层次较浅,但同样也是在检验着人们的审美水平。因此,审美活动的内涵会因心理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审美过程是人们对于事物真、善、美的一种心理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因每个人的个体素质而产生差异。如果个人对文化艺术的认知积累不够,就会造成所谓的“看不懂”或“不理解”的现象。在美术教育当中,美术作品往往是曲高和寡,学生如果缺乏审美认知以及专业知识,就很难正确解读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涵义。因此,当代教学当中,美术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提供相应的审美教育,同时也对学生的知识库进行填充,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水平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五、美术教育下心理教育动机以及反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外来因素的推动,将美术教育与教育心理学进行结合,就是为了能够通过心理教育体现出当下美术教育体系的活性,为学生学习美术教育注入动机,并且这种动机必须具有激活性、指向性和强化性。在当代的教育当中,所谓的学习动机,往往就是指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某种目的或需求,而在我国,美术一直都被当作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类似于小说、画展、音乐、舞蹈等等,都是通过审美动机而推动人们的行为。学生通过美术艺术能够更加深刻地进行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高度,同时,学生在进行审美活动时,身心会获得一定的愉悦,从而增加学生对审美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审美的主观意识,为我国艺术教育的扩展奠定基础。

审美体验有正向和负向两种,但是由于人们审美认知的缺乏,也时常出现把假、恶、丑当作是真、善、美的现象,出现这类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因为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了错误的审美观点。教师作为学生审美观点的引导者,应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加正确的审美体验。而审美体验又包括了悲剧的体验,没有“悲”,從何体现“美”?因此,这种体验在人们的审美体验当中具有重要意义。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摧毁给人看,同样也是属于艺术作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将人们痛苦的情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去进行审美体验,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美术教育当中,人们通过对美术的审美欣赏,获取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愉悦,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即是审美体验。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正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育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审美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环境、思想水平、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观念以及认知,情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悲观厌世等消极观念的出现。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审美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用教育心理学中的理论,对学生产生的审美活动因势利导,比如说在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美术展览、分析美术作品或观看影视作品后写出相应的观后感,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交流活动等。

六、结语

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下美术教育体系中的审美体验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教育心理学与美术教育进行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辨识社会中的事物,丰富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得我国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运用美术教育的形象性以及感染力,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以及心理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现代美术教育肩负的使命。

篇9: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论文

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论文

摘要:传统审美理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受时代影响的。中西方文化、思想、审美、社会背景等都不相同,中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也有所区别。该文从传统审美理想出发,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从西方现代美学看西方的“意”和“真”以及西方艺术的现代性。

关键词:审美;现代艺术;美学

一、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美和丑是相对的,美和丑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与生俱来,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就产生了审美。美学在提高人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方面是不断变化的。美学作为一门年轻而又古老的学问,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历程。20世纪时,中国曾经出现过几次“美学热”,在当时国际上美学处于发展低谷的时候,美学一下子成了中国人热烈探讨的学说,并且在各方面都有深入的探究。传统审美理想伴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并受到时代的影响。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时代倾向性,传统审美理想深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唐代的女子以丰满为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丰满为美是那一时期人们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一时间女子都追求丰满与圆润的美感。但杨玉环霓裳羽衣舞时曼妙、丰满的身姿在如今以骨感为审美标准的社会是不会被归为理想美的。时代对美女的判断标准从以丰满为美发展到如今的以骨感为美,由此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审美理想是变化着的。

二、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

笔者比较分析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时发现,传统审美理想的发展受到艺术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首先,在“真”和“意”的中国古典美学里,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氛围对传统审美理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以传统艺术门类之一的绘画为例,笔者发现中国的传统审美理想更重意象,而西方的传统审美理想更重具象,这从中西方绘画的材料与表现手法中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画的水墨意象感受与西方油画的写实感受截然不同,中西方传统审美理想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其次,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古典审美中,都不难看到继承、积淀、中和等思想。西方历史中出现的新思潮美学,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的美学思潮,如古希腊人的审美喜好;另一方面,在继承的时候,又有所发展,而且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了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把宇宙、人生、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相互联系的、和谐的、平衡的、有序运动的。儒家以“内圣外王”为人格理想,而“内圣外王”的极致就是“天人合一”,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三、从西方现代美学看西方的“意”和“真”以及西方艺术的现代性

西方现代美学中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内容,它是对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美学的反叛。我们不能说西方现代美学没有意义、思想、主体、客体等。西方传统美学从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开始不断发展,讲究比例和谐美、理性美、浪漫美等。西方现代美学追求新的审美对象,讲究抽象美、工业美、媒体美等,它从形式到物质,再到精神,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对于艺术现代性的讨论始于19世纪晚期,然后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现代艺术流派有许多,如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出现了一批新的艺术流派,如抽象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我们不能忽视艺术的时代性,艺术思想的“维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随着现代艺术的出现,新的艺术理念和艺术思想对传统审美理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也说明了艺术多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代绘画艺术是从印象派发端的。与以往的艺术理念相比,印象派的艺术理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印象派主张户外写生,追求光与色。印象派向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理念发起了挑战,但初期印象派的作品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之后,后印象派画家继承了印象派鲜丽的色彩,但他们更强调个人主观因素在绘画作品中的表达,他们通过笔触和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与传统决裂的法国画家塞尚,追求亮色和笔触的荷兰画家凡高,抛弃欧洲文明而到塔西提岛追求原始文明的高更,等等。后印象派艺术家的思想、理论影响了许多画派,如毕加索等开创的立体派、马蒂斯等人开创的野兽派、德国的表现主义。后来,美国纽约取代法国巴黎成为新的艺术创作中心,在艺术火花的撞击下开始了新的征程,如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重视过程而轻视结果,体现了美国人追求自由和富有创造力的特点。安迪沃霍尔于1962年创作的《金色调玛丽莲梦露》把商业图像变为艺术图像。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仍然是造型艺术,是对传统审美理想的巨大挑战。现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艺术家利用新的材料、技术、理念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越来越多的现代艺术家没有具体的流派可言,因为这些现代艺术家追求个性、表达自我。从此,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现代艺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和融合,并且逐渐生成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理念。新的审美价值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方向,促进了现代艺术的成长,其本身也接受来自传统审美理想的考验。

结语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之前人们难以接受的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大众的认可,成为人们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重要媒介。凡高曾说:“无论艺术被世界描绘成什么样子,它都没有腐朽。”现代艺术与传统理想审美不断碰撞,永恒不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正因为如此,艺术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金丹元.艺术感悟与审美反思.学林出版社,.

[2](美)卡斯比特.艺术的终结.吴啸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10:现代歌剧艺术审美的人文主义的特征解释论文

现代原创歌剧艺术审美的人文主义的特征解释论文

公益广告是一种场景化、多层次、综合性的艺术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主流意识,具有较强的严肃性,公益广告创作中把核心价值思想性融入艺术性之中,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公众看了产生共鸣,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1.引言

公益广告区别于商业广告主要在于,它面向社会大众,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广告的形式传播进步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益广告可谓一盏明灯一直贯穿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素养的职能。在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怎样运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突出艺术的感染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艺术的创造过程中,提高其传播效果对于创作者来说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2.艺术感染力与核心价值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基础之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也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益广告恰恰是传承了人们对文明社会的美好希冀和憧憬,弘扬的是真善美,体现的是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在全社会呼唤道德和任性回归,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相向而行,具有独特的优势。

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关键在于让观众接受倡导的价值观念,首先不能把观众当成被说教的对象,而应以亲和的姿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观众的情感,力求通过独特的情感路线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引起观众强烈的心理共鸣,使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1]。表达方式注重优美而含蓄,注重观众的联想参与,如:在“两岸本一家,祖国要统一”的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利用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来表达主题,“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提及两岸统一,却含蓄地抒发了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心境,给人以强烈的思绪空间[2] 。创作的结构美、旋律美、意境美相结合,提高艺术感染力,如中央电视台梦娃系列《中国梦我的梦》的公益广告中,“梦娃”形象最为引人注目,“梦娃”原型为天津泥人张泥人作品,形象萌动可爱,微微盘坐于画面的左下部,面部表情为若有所思,整个作品让人浮想联翩,中国梦是大家的梦也是我的梦。“梦娃系列”公益广告的播出,取得了轰动效果,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梦娃系列”也被纳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动画视频推广展播计划,并在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播出。这种萌动的形象与欢快的童谣音乐相结合形式朗朗上口,在视觉表达上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公益广告创作过程中音乐美也是提高艺术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如在“不要让爱越走越远”的公益广告中,音乐的转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作品是讲述孩子一出生到功成名就的整个过程中,母亲与孩子的距离是越来越远的,而我们要表达的主题是不要让着这种爱越走越远,作者巧妙地利用一个尺子来形象的表达了这种距离。作品中当孩子逐渐长大,音乐轻快,表达了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快乐成长;大学毕业时转换为欢呼的音乐;最后是儿子拉着一个皮箱西装革履的大步地头也不回越走越远,而背后是拄着拐杖的母亲遥望的眼神,此时背景音乐转换为伤感的音乐,烘托出母亲期盼儿子回来悲情情感。对于当今社会,孩子逐渐长大,而母亲逐渐变老,特别是孩子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都不在一个城市,其实母亲每年最期盼的一句话就是“今年过年回家”。这个作品就是表达了这种母子亲情,孩子无论工作有多忙也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3.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益广告的艺术加工能够激发全社会的正能量,奋发向上,崇德向善。公益广告的艺术感染力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它使得情感与信念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全新的艺术探索与实践。艺术感染力能够让人们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善美的精髓所在,这样的艺术作品更容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篇11:现代社会情境下的景观设计审美转变论文

引言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景观设计成为人类追求优质生存环境与渴望自然的必然结果,并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传统景观设计的审美观念由东西方园林设计中的审美意识共同组成,虽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在外形美、神居美、自然美这三点审美意识上极为相似。现代景观设计在受到传统景观设计审美观念影响的同时,也必须不断满足新的时代需求,最终在矛盾演化的过程中,新旧两种审美观念形成了三对承接关系,即对文化传统的延续、神权至上的改写与自然审美的回归。

一、现代景观审美转变的社会情境

传统审美观念与现代社会情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引起现代景观设计审美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的时代语境迫使现代景观设计必须打破传统,向着更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方向上发展。

(一)多元文化环境的发展

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伴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理性思维”主宰下的景观设计抛弃了历史、民族中的文化内涵,结果使得自身陷入“人文困境”。在中国这一情况尤其严重,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自卑心理而产生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盲目崇拜,造成了中国景观设计的文化断层与价值观混乱等问题,这不但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也破坏了宝贵的人类文明。而随着多元文化环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此种盲目的不合理性,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将重新得到认识,人们对文化、历史、艺术有了综合性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中寻求文化归属感的趋势,使得纯粹的视觉审美注定将要被改写。

(二)新的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

现代景观设计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它受到来自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推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出现了城乡、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人口、家庭的结构性变化。人们在工作、家庭多方面的重压之下,对城市中有效景观空间的需求变得分外强烈,追求健康生活成为时尚话题,不分年龄、地区的人们在这个话题的意见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户外活动成为人们健康生活、放松身心、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因此,景观设计必须关注、迎合现代人类的生活所需,这是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提出的全新课题。

(三)可持续设计思潮发展的影响

在“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潮影响下,人们不得不从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景观设计。现代景观设计成为全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它既要肩负着缓和城市空间过分拥挤、冰冷的重要责任,又要建立在低能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单纯的形式主义、人工美学显然已无法与此相适应。对于景观设计而言,生态性显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但是生态问题严重的今天,它是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环节,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景观设计既是现代人类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寄托,同时也是实现生态主义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既包含了对传统自然审美的回归,又包含了对其的全新发展。

二、现代景观设计审美转变的影响因素

旧时的社会体制、生活方式促成了传统景观设计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而现代景观设计所属的社会情境显然已与过去截然不同。因此,传统景观设计中的审美观念与现代景观设计审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从功能需求上来说,传统的景观设计所强调的实际上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设计观,设计者强调景观中布局、造型、色彩、装饰的自然美,要求人与景观相适宜,可以说传统景观设计的主要功能应当是欣赏层面上的。而现代人类对景观设计的需求显然不止如此,使用功能、自然归属、文化体现都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现代景观建设也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成为保持区域特色,提升土地价值的核心竞争力。在由景观环境带领商业、城镇、公共设施发展的现代社会,其功能上的突出矛盾,是促成现代景观设计审美观念发生转变的直接影响因素。从设计对象上来说,传统的东西方景观设计都曾经服务于皇权、贵族等小众群体,在设计审美观念上崇尚神居美,景观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取悦于它的所有者,以及彰显其所有者的身份与地位。这种对于神居美的追求所传达是一种奢靡而被禁锢的思想,在这样的景观空间中,人们需要严守自己的本分,这未必让使用者感到舒适,而现代景观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问题,要满足的是服务大众的设计需求两者之间的强烈矛盾,意味着传统审美观念必须要产生转变。从空间尺度上来说,无论是东方精致巧妙的园林,还是西方恢弘大气的景观,都是在古典建筑的基础上设计建造的,传统景观设计的小尺度设计既无法与现代巨大的建筑体积相匹配,也无法满足现代急速增长的人口使用需求。显然,现代景观设计绝不可能在对传统设计的盲目抄袭中生存,若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则将寸步难行。从设计美学的角度上来说,20世纪以后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界限,使得艺术走进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这一变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公众审美意识的增强,意味着景观设计需要更多的艺术性与文化性。而如今,非物质、地域性和包容性的设计导向使得普罗大众对景观设计又提出了新要求,优秀的传统美学思想将得到重视与延续,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文化驱动力。

三、现代景观设计审美的转变

(一)由“外形美”向“内涵美”的转变

无论是在传统古典园林兴盛时期,还是工业革命以后,景观设计一直被认作是视觉审美的产物。而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艺术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审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传统文化、民族归属感的追求也变得空前高涨,这意味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向着重视“内涵美”的方向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从社会发展必然性的角度上来说,这是现代艺术进入现代生活,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隔阂而形成的必然结果。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下,设计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它是工业革命以后,艺术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科学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意味着现代艺术的生活化以及人们被长期压抑以后产生的对文化、艺术、历史等人文内涵美学的强烈渴望;从现代景观设计自身的角度上来说,现代景观设计中关于设计地域性、乡土性文化特质的缺失,以及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展现手法粗暴而不合情理,激发了人们对景观设计文化内涵的追求。景观设计受到这一要求而使得设计者在设计之前必须对设计对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挖掘出其地域文化内涵,这一设计趋势在设计各地的景观设计中都有十分具体的表现。而如何实现景观设计由“外形美”向“内涵美”转变?现代景观设计的特点之一就是多元价值并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二是对地域特色的尊重,三是对怀旧心理的关注,四是对传统设计美学的提炼、整合与运用。因此,“历史”与“现代”的有效结合将是实现转变的有效途径。如王向荣教授在2012年新加坡花园节上展出的“心灵”花园设计项目,整个公园只有100平方米,却充分表现出了中国花园丰富的空间变化和诗意,其设计理念是要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的花园带给人们来自于心灵的宁静和感悟。在王向荣教授看来,中国的花园能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中国感或者中国园林美学,对于中国园林来说,人也是园林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能够带给现代人心灵上的舒适和宁静。“心灵”花园由水池、竹柱、帷幕、汀步、竹林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汀步与竹林所组成的悠悠曲径以及掩藏在花园中心的一汪池水都是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与塑造的,人们需要经历重重曲折才能见到公园中心那一池莲花,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这种来自中国人本性的含蓄、内敛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情趣。但对传统园林的传承不意味着设计师对传统景观设计美学的全盘接受与模仿,在该设计中,设计者没有使用传统景观设计中的白墙与假山,而是利用白色的帷幕缠绕着围合着曲径,通过白色帷幕的重叠和缠绕,打造出一种脱离世俗的梦境感,引导着人们渐渐的远离尘世的喧嚣。这同时也是对传统园林设计所进行的一种现代语言的抽象运用,既维持了对传统景观设计审美观念的沿袭,丰富了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又体现了现代景观设计对于传统美学的抽象与运用,极好地诠释了设计师对于“历史”与“现代”两者关系的理解。

(二)由“神居美”向“人居美”的转变

现代景观设计向着人居美的方向发展,是其审美观念另一个重要的转变趋势。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景观设计服务皇权贵族的时期已经过去,在现代社会中,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它的最终目标是要创造为人类所使用的室外生存环境,因此,它是一门为人创造安全、舒适、高效环境的科学与艺术,现代景观设计的社会性是第一位的,关注人类的日常生活需要对现代景观设计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北欧国家及德国的设计师已经在全球树立了榜样,其设计对象是群体,而不再是个人,设计不再追求流于表面的设计形式,而更在乎如何将景观功能化,可以说其对实用功能的强调应该突破了以往景观设计中的任何时期;其次,现代景观设计对人性化设计提出更高要求,当然这也是由于当下景观设计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某些城市中大尺度的广场设计中过度追求尺度与形象,缺乏对人需求的关照,最终导致夏冬两季无法满足使用需求而遭到荒废。城市中缺乏真正可以利用的公共景观空间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面积的公园草坪设计常常附带着“禁止踏入”这类的标识牌,这就意味着再多的景观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人不能使用,也就失去了景观设计缓解城市紧张空间的意义。景观设计师带给景观设计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自身能力的缺失,或者急于达到设计效果而忽略了景观时效性,最终使得植物侵占道路,植物相互拥挤导致畸形生长等这些问题对于景观设计而言都是致命的`,它们使得现存的多数景观空间显得既不实用也不美观。这些问题的存在实际上反应的是一种现代“神居”,虽然皇权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现代景观设计对使用者的考虑仍不充分,这些无效的景观设计之所以存在,实际上与政府政绩要求、商家商业卖点或是设计者本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用者并没能成为这些无效景观设计考虑的核心。本文将其理解成为一种存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隐性“神居”现象,打破这种隐性“神居”现象是现代景观设计审美的必然走向。现代景观设计的“人居美”应当是“服务”与“功能”相结合的,也就是在充分考虑人使用的心理、行动基础上,提供恰当的景观空间,来满足人们日常散步、聊天、遛狗等使用需求。例如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实际上是对一个废旧工厂的改造设计。在该项设计中旧工业设施经过改造后,具备了展览、集会、销售、健身、娱乐、休憩等多个功能,几乎可满足周边居民来自物质、精神生活的多项要求。设计者甚至连公园中的工业高炉都没有浪费,高炉与废弃的高架铁路向结合,成为提供游客安全攀爬、眺望、游览的立体游览系统。其布局设计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所需,首先被考虑的是辐射范围内人的使用需求,针对日常生活,在贴近住宿区的附近分别设置了体育场、儿童嬉戏场、休憩空间等七个不同使用功能的场地,同时针对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公园中也设置了可以进行小型聚会、音乐会、展览会的场地,以展示设计对人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尊重。改变了传统设计中为个人、贵族服务的审美趋向。整个设计在设计审美上,以最朴实无华的设计语言创造符合现代人类审美需求的景观设计,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玩耍、散步、放松心情。设计达到了尊重现代生活的人类需求且真实可用的目的,实现了现代景观设计由“神居美”向“人居美”的审美观念转变。

(三)由“人工美”向“自然美”的转变

工业时代“理性思维”下的设计推崇“人工化”、“工业化”的审美观念,理性设计也曾一度统治全球。而如今的人们已经厌恶统一、生硬的工业化气息,而渴望自然的语言与表现形态。现代景观设计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找到了灵感,即对传统自然审美的回归。从传统的“自然美”到现代的“自然美”,两者之间是一种回归的关系,也是一种发展的关系。不同的时代语境下,“自然美”也有了不同的解释。“自然”在传统东、西方的景观设计中都有所体现,《园治》中就提到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的就是妙造自然的设计观,“自然”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西方园林设计中则把自然美作为一种素材,他们将自然形态的素材运用到人工景观设计中来体现自然美。因此,对自然美的追求是传统景观设计的天然导向,是人类崇尚自然、模仿自然美学的表现与物化过程。而“自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设计素材,更重要的是一种设计理念、设计意识。另外,“自然美”亦来自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设计产生的影响,现代景观设计追求的是更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它将不仅仅具有作为景观这一种功能,而将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一部分力量。“地域”与“科学”相结合,是实现“自然美”的一种方式,具有“地域性”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对实现景观设计低能耗有重要意义,而“科学”是现代设计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载体。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性不等于绿色,景观设计不可能抛弃植物、抛弃绿色而单独存在,因此将景观设计单纯地理解为生态是肤浅的。景观设计对“地域”与“科学”的重视,意味着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将最大程度的被减弱,因此必须注重对乡土植物的应用,以及场地的自然再生力。在这一点上俞孔坚教授设计的“绿荫里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设计可以说是一个突出代表,该项目是对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廊道进行生态修复的改造设计。设计面临着自然物种丰富、环境杂乱无章、安全不可保障、使用需求多样、开发压力巨大等多重挑战。为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同时又能满足城市扩张对本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设计者将河流廊道的自然形态和周边居民对它的功能需求两者合起来,以实现汤河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科学保护水源、乡土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满足休憩、审美、科普教育等的功能需求。设计的基本框架由七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对水域、植物的保护;建立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多功能景观带;景观节点塑造;植物园区建设;旧有建(构)筑物的梳理以及解说系统。这七大系统的组织与建立,基本实现了设计者对该项目提出的设计构想,最终一条500多米长的红色飘带整合了座椅、照明、植物展示等多种城市功能并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场地原有的乡土物种和生态环境。该案例的成功打破了将自然河道改造成以单一防洪为目的的粗暴做法,为挽救自然河流避免遭到硬化、渠化做出了实际的证明,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景观空间,正是现代景观设计审美观念所追求的“自然美学”。俞孔坚教授认为,现代景观所要看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景观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景观设计领域的全球设计趋势,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尊重乡土知识,让自然做主必将是实现景观设计生态性,实现景观设计向“自然”审美转变的重要手段。

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不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活动,它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同时满足这人们对文化、功能、生态的追求。由此可见艺术性、社会性与生态性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一方的流失都可能导致设计的缺陷,甚至是失败,它们促使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审美观念正在逐步发生转变,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风格与形式的景观设计多元并存现象的产生,这种转变既是现代景观设计对以往设计缺失的弥补,也是对传统设计审美意识的延续。城市对自然的渴求将逐步加深,增添更多有效的、自然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环境是人类的强烈需求,也是景观设计未来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晓光.景观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09):82.

[2]孙明,曲惠萍.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01):8-12.

[3]曹磊.中国当代的艺术观念与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09):32.

[4]俞孔坚.城市绿道规划设计[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0-97.

[5]俞孔坚.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J].中华建设,2013,(06):51.

[6]高贺,杨淘.我国面向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J].设计,2017,30(5):101-103.

[7]王春申,谭凡,赵雁.探究低碳理念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设计,2017,30(6):104-105.

[8]李文.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和新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15,(07):222-230.

相关专题 都市生活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