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工笔表现特点解析论文

真正男子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真正男子汉”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当代新工笔表现特点解析论文(共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当代新工笔表现特点解析论文

当代新工笔表现特点解析论文

一、“新工笔”的发展历史情况

1、“85 美术新潮的影响”艺术之所以能够触动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所想所为,就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特有的记忆与创新的特性。艺术不是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真实存在的审美。不管是在哪个历史阶段,哪个地区的艺术家,都是在不断的思考人生当中进行创作的,而在每一个历史阶段,艺术家们都会面临新的艺术考验和艺术问题。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形态,为中国画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众多的选择与机遇。由此可见,艺术也是源自于生活,以一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条件作为发展前提的。所以,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在一定的社会阶段,对社会生活的抽象反映及内心的感受的表达。

在上个世纪兴起了著名的“85 美术新潮”,由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新一代的艺术家们开始在绘画的道路上探求更加多元化、多样性的绘画形式及绘画风格。不管是图像资料、行为举动还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元素,都能成为艺术家们笔下的艺术品。在艺术创作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艺术家们开始思考怎样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作品的主题。在“85 美术新潮”正是繁荣发展的时期,年轻的艺术家们开始感到迷茫和盲目,在一段时间失去了对绘画创新的评定标准。这一时期,中国画在批评声中艰难前进,这就导致经历了“85 美术新潮”之后的中国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管是在中国画的艺术作用方面,还是中国画的具体表现形式方面,都有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变化。

2、“观念”理念的应用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图像学”的影响。表现在中国画当中,就是将不同的图像进行拼接,让拼接出来的图像隐晦地表达某种深层次的主题或思想。除此之外,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看重作品直接呈现出来的美感,如今更加看重作品表现形式的新颖与独特性,注重作品所表达的观念。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笔画逐渐发展起来。在工笔画的发展过程当中,其有效突破了作品材料的限制,突破传统创作理念,结合中西方的艺术思想,在对传统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作品的创作当中突出了“观念”的重要地位,侧重于对当代社会的反映和表达,作品当中更丰富的就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新工笔”是艺术家在绘画创作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新的认知,是对当前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突破了过去传统工笔画的局限,给予了工笔画创作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新工笔”的艺术界定

1、“新工笔”的艺术定位

在 年的时候,著名评论家杭春晓在其著作《灰色的影调――“新工笔”收藏价值浅说》当中提到“新工笔”一词的概念,由此,“新工笔”作为一个新的绘画名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新的时代环境当中诞生的“新工笔”概念,赋予了传统工笔画新的含义和意义。与传统的工笔画相比,“新工笔”在作品画面的设计方面,仍然沿用了“三矾九染”的创作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精致精美。在色彩运用方面,有了更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将传统工笔画水墨的痕迹减弱,在色彩的选择过程当中做到统一和协调,用灰色调和淡一点的色彩作为气氛的渲染,经过一定的虚化和主体突出,让整幅画更有层次感。与此同时,在艺术思想方面,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绘画经验和视觉表现方面的手法,突破了传统工笔画材料的限制,对色彩的追求更加大胆,将作品所想要表达的人文情感很好地投射到现实社会当中,让整个作品的意境更加深远,更具有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2、“新工笔”的语言表现

当代的艺术家具有一个共性,就是注重在创作过程当中对“观念”的表达和体现。而在“新工笔”当中,与传统工笔画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念”的体现。相比传统的工笔画,“新工笔”更加注重作品的“观念”,注重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思考与理解,注重人对事物的情感表达。

正如上述分析所指,“观念”是“新工笔”的一个核心要素,那么“观念”应当作何理解呢?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观念”不是实际的创作材料,也不是具体的创作形式,而是作品所表达的观念和态度。“观念”不是一种介质或者类型,是对艺术的思考和质疑。特别是对传统艺术定位的质疑。作品的表现方式越来越丰富,这就使得对观众的反应也越来越看重。除此之外,“观念”不仅是指人脑中的思维,同时也能够通过一定的'介质表现在具体的作品当中,包括生活用品、图像、录音、语言等等。正如著名评论家杭春晓所指出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之间就发生了一些摩擦和冲突,二者并不是完全协调地存在。基于此,“新工笔”的诞生,就导致纯人文主义的绘画形式应运而生,对现实生活当中的物质主义进行思考和表达,在持续的迷茫、盲目和批判当中,将实际生活中的元素带入到绘画作品中,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感受,而不只是通过虚幻的精神思想作为创作的元素。另外,在“新工笔”当中,所用到的观察手法也更加丰富,常用的就是微观观察法。另外,“新工笔”更加注重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让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也更加多元化。换句话说,随着地球村的出现和发展,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由此导致绘画艺术也出现了同一的趋势,使得东西方绘画创作有了进一步结合的契机。

三、“新工笔”的艺术表现特点

1、传统工笔画的艺术表现

从传统工笔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比较注重的是整个作品的工整和精致,追求整个画面的美感以及绘画对象的形似。在形体的表现方面,仔细观察,就能看到十分丰富的线条变化。在色彩的使用方面,提倡以最能描写形体的色彩来表现形体,以色彩来反映材料的色彩,对绘画对象进行具体的描绘。在图像构造过程当中,注重严谨和渲染的层次感。在意境的追求方面,青睐于作品的风格、雅致,侧重于作品的传神。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工笔画在绘画方面具有比较统一严谨的要求和规范。

2、“新工笔”的艺术表现

自从“新工笔”这一名词兴起之后,有关“新工笔”的画家都受到了一时的追捧,包括罗寒蕾、徐华翎、张见等等。这些画家在创作过程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创作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切实感受和认知,将自__己的文化素养与生活现实有效融合,打破了传统绘画模式的局限,通过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表达出来。在传统工笔画审美观的基础上,这些画家们扩大了创作材料的选择范围,大胆引入了西方优秀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手法。如今,“新工笔”中所用到的材料和手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图像或者一种符号,而是通过这些材料来表达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与意义,重要的是怎样灵活运用这些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来体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主题。例如在罗寒蕾画家的作品中,在人物表现方面,仍然采用的是传统表现手法,但是在具体的肌理处理过程当中,凸显了“新工笔”的不同之处,增加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意念。因此,最后的成品中肌理的表现略显夸张,通过错觉、模糊等视觉效果来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又比如在徐华翎画家所作的《后花园》、《香》等作品中,对线条的表现手法有所减弱,不再是以线条作为整个画作的框架。在媒介的选取方面,大胆突破了传统工笔画绘画思想的束缚,在画面的呈现手法上,也不局限于娟、纸等材料。另外,徐华翎通过K3 墨水艺术微喷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背景,再通过对色彩的搭配让整个画面更加虚幻,更具朦胧美,从而为女性柔美性质的表现烘托了氛围,同时给予了观赏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3、图像的象征性表达

随着我国和其它国家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我国的绘画也受到了国外艺术的影响,尤其是西方“解构主义”和“野兽派”,对于我国工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新工笔”也开始对语意表达加以研究和重组,对于传统的工笔画形式进行了突破,采用不完整构图、透视及平面的转换多空间构图等方式来使得图像界限得以突破。在“新工笔”中,图像的象征性表达对于呈现艺术家的观念和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往往在传统的东方绘画之中,象征是非常明确的,许多的图像都被用来象征人们所向往的强大与美好,比如说龙、麒麟等形象,而且这些图像往往都是带有神话和超越本性色彩的,但是在西方却有所不同,西方的艺术创作中,图像的象征性往往都是出于对社会以及自身生活经验的一些反思,所表现的更多是人的本性,所以说其图像的表现不像东方绘画这样明确,往往都十分隐喻,“新工笔”对西方的这种图像表现进行了借鉴,将东西方的文化和艺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体现出了一种别致的美。比如说雷苗的“新工笔”作品《金鱼系列》,他对画面全部都进行了灰调处理,而且在内容上也并非意意象性的抒情,在其画面之中对于隐喻的手法进行了应用,而且也通过画面来体现了作者的一些感悟,在其作品之中,把人和作品进行了置换与联系,比如说在《鱼际关系》之中,作者安排金鱼游走在由水瓶和花卉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之中,无论是空间还是逻辑上,都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但是作者还是进行了虚构的组合,从而预示了一种虚无和矛盾的人际关系。在画面之中,鱼是在玻璃器皿的里面游走的,鱼和鱼之间能够看到彼此,它们也都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却不能够进行交流。而在《假想敌》之中,金鱼在玻璃前面看着自己,然后将玻璃中自己的成像视为自己假想的敌人,这些表达实际上都是对于我们生活中种种机遇的映射。又比如说沉宁在其作品《流言系列》里面,也对自己的观念意识进行了有效的呈现,在其构建画面的过程中,把一些对象的功能和本身的意义进行了重置,从而使得这些对象有了隐喻的作用。在其作品之中,把从口中所吐出的蝴蝶作为流言的隐喻,除此之外,在画面之中还有着许多的符号性的画面,通过这些符号性的画面将人们代入了一种特殊的情境之中,然后使得人们在这种情境之中对于自己的生活加以反思,从而使得人们通过他的作品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新工笔”的艺术价值

1、发挥传统媒介的作用

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往往都是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情感,所以这些艺术作品实质上就是一个媒介,无论是画家采取何种技法,应用何种媒介,最终的目的都是将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加以表达,对于任何的艺术品而言,它都是艺术家思想的一个承载体。“新工笔”也不例外,“新工笔”就是一个有效的传达媒介,它对于当代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们的思想方式进行了有效的传达。从古至今,绘画都具有媒介的作用,因而也就有许多的艺术家将其作为自身思想观念的载体,对于自己所理解的知识加以传达。虽然“新工笔”是一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但是其仍然发挥着传统的媒介作用。2、为中国画创新提供思路

我国的绘画艺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时代的更迭,但是绘画艺术却历久弥新,在不同的时代,中国画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扬和传承,“新工笔”的出现,又一次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思路。在当代,我国的经济、科学和工业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所以这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平台,我国传统的工笔往往都是以自然创作体裁为主,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艺术家都无法对传统的创作环境加以体验,所以他们只能够对于自身在当前生活环境中的经验加以表达,从而完成艺术创作。当代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艺术也必须要随之而变,“新工笔”就是中国画创新的一次尝试,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对艺术家的世界观进行了诠释,所以“新工笔”的出现也给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3、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要想使得艺术得到更好地发展,仅仅依靠丰富的材料或者是当代观念作为创作的主旨是不能够实现的,虽然材料和观念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材料和观念,则会使得艺术创作的初衷和意义有所改变,仅仅成为了图式的代入。虽然当代的绘画艺术较之于传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代绘画创作就否定了传统绘画艺术,相反,当代的绘画艺术是在对传统的精华进行吸收和传承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也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而“新工笔”的出现正是展现了这种转变,“新工笔”在对传统工笔加以传承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所以实现了创新。

五、小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艺术也在不断地进步,“新工笔”就是传统工笔画在当代所呈现的全新的状态,当代的新工笔对于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进行了有效的呈现。

篇2:艺术设计基于当代语境的表现特征解析论文

艺术设计基于当代语境的表现特征解析论文

艺术设计是我国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具有良好的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讲述当代语境中艺术设计的定义,分析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表现特征和具体应用。

1、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定义

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表现艺术,一般情况下,都是以人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人们可以在艺术设计的作品中,直接的表达出自己对一些事物和事情的感觉、思想,也可以间接的在艺术设计作品中表达出自己对于一些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美好幻化。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主要是一种表现艺术,是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角度表述自己对世界的态度的一种方法,是艺术家对生活不同感悟的一种表述,将艺术设计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了更高的层面,是设计者灵感迸发时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另一种角度看,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的表现艺术,是艺术设计者将平常生活中的情感融入到文学中。例如,艺术设计者通过对声音的分析,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声音的感受,描述出声音的特征。音乐中的声音,包括哀伤、愉悦、凄凉和清新等。通过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的表现艺术,可以在自然生活中增加很多表达出人情感的艺术。

2、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表现特征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在当代语境中应用的表现特征也越来越多样化。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实现了人们精神灵魂和物质生活的完美统一,而且统一了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审美观。在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可以让人们在艺术中找到生活美好的灵感。当代的艺术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技术的方便,还可以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的应用过程中,主要的因素就是人为因素。如果艺术设计不能实现和人们情感的共鸣,就不能发挥艺术设计应用的真正意义。所以,艺术设计的作品,只有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艺术设计作品的价值。当代的语境中实现对艺术设计的应用,主要是以人们对美的认识为基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加舒适和谐的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正如我们平时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凌驾于生活之上”。

3、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

3.1 工艺美术设计的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的表现艺术不同,具有不同的作用。工艺美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也是艺术设计表现中的一种。工艺美术在语境的表达上,不同于普通的雕塑和绘画,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工艺美术主要是主观的体现出了客观世界,以艺术设计者的主观情感作为主要的表现,而不是对主观事物的再次呈现。工艺美术的设计宗旨,就是最大化的体现出艺术设计者的创作情感和思想。相对于普通的美术作品来说,工艺美术更加鲜活。主要的原因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工艺美术属于一种不存在的幻化物体。但是,艺术设计者却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活灵活现的表现出工艺美术。从而,实现了工艺美术在当代语境中的有效应用。

3.2 设计艺术的应用

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出来。艺术设计的主旨在于表现形式,与工艺美术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长期以来,工艺美术都是依靠“美”维护长久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工艺美术的作用主要是实现对建筑或者某一事物的'装饰,实现的方式主要是人工制作。工艺美术的应用,更加重视塑造人的情感和环境的氛围,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用来制作一些工具,具有赏玩和愉悦人心情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工艺美术品也会作为生活中的备用。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在艺术中融入了现实和科学,更加重视艺术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实现了审美观的统一。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融之处。工艺美术主要是来源于人们对生活中美的感悟,而艺术设计主要是为了人们生活中的美观服务。从观念上说,艺术设计和工艺美术设计并不冲突。艺术设计侧重于实现对设计事物的生产,主要应用在生活中实物的产生。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忽视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价值。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艺术美的观念,不仅可以观光和赏玩艺术中的美,还实现了生活中的美。

3.3 艺术设计中的人性特征和美

在当代语境中实现对艺术设计的应用,需要人们认可和接受艺术设计中的美。艺术设计中的美观,主要是通过不同人的情感表达出的。例如,在唐朝的时候,女子以胖为美;在汉朝的时候,女子以瘦为美。但是,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不论是体现出的哪一种美感,都是人们在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一种再现。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的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特征,是艺术设计中一种最直观的体现。艺术中体现出的情感,主要是以人的情感为主。在现实生活中,艺术不是来源于人们在生活中对物质的渴望,而是来源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精神的需求。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设计,用一种外在的形式表现出了自己的内在品质。虽然我国的社会经济一直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促进艺术的发展。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也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实现对艺术设计在当代语境中美的分析,可以对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充分的考虑,分析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结合艺术设计和人们的实际生活,体会艺术设计中的另一种美感。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4、总结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精神享受的需求不断的提高。在当代语境中应用艺术设计,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作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修养,促进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篇3:宋代工笔花鸟画与当代工笔花鸟画比较的论文

宋代工笔花鸟画与当代工笔花鸟画比较的论文

当代工笔花鸟画作为我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体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工笔花鸟画有着不同的审视观念。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绘画艺术的核心精神。南齐画家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所有的工笔花鸟画应当遵循的绘画框架准则。在宋代时期,由于皇室对于工笔花鸟画的重视程度较高,因此成就了工笔花鸟画的巅峰式发展,这一阶段的巅峰艺术气息对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传承了宋代的绘画艺术精髓,但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将绘画语言加以创新,笔者希望通过将宋代与当代工笔花鸟画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工笔花鸟画艺术理论的前进。

一、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辉煌发展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我国的绘画艺术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更是经历了萌芽、发展、辉煌、衰落这四个历史阶段。在宋代,由于皇室对于工笔花鸟画的特殊重视,一度将这一画种推至一个发展的巅峰并对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背景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是在丰富的色彩基础上对外形的肖似加以完善,它力求通过形似而达到神似,加之宋皇室作为主要赞助人,其技法得以更加完善,同时在宋代也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工笔花鸟画画家和珍贵作品。北宋时期,翰林书画院的成立标志着工笔花鸟画从此开始了繁荣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画家要数黄荃父子,他们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深受宋太祖、宋太宗的喜爱,其作品线条细腻、色彩饱满,早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声名大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平婆山鸟图》,画幅中鸟儿在枝头探头仰望,微微颤动,仿佛看到了不远处的果实,其构图合理,色彩丰盈,开粉细腻。画幅内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绘画技法与绘画格调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风格特点

由于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尤其受到皇室的推崇,其画风也颇显富贵艳丽。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虽然其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在书法、绘画上颇有造诣。以其为代表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家的作品风格多以精巧秀丽为主,其作品《瑞鹤图》中一群白鹤在端午门上空飞旋,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祥和的吉兆,黑白相间的白鹤色彩分明,其姿态优雅却不损整幅画的庄严与恢弘,其沉稳的色彩精巧感,给观看者留有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在宋徽宗的推动下,宋代的工笔花鸟画进入到了一个稳定的成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工笔花鸟画风格也为推动后世的艺术层次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宋代工笔花鸟画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当代的工笔花鸟画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步突破了传统的桎梏而不断创新。当代工笔花鸟画比较注重对视觉冲击感的追求,但同时没有忽视对宋代技法的继承,其写实性仍然是当代作品追求的主基调。骨法和气韵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基调,大部分绘画者会认为在画幅中较多地体现写意性,能够使所表现的物象更加具灵魂感。因此,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也更多地融入了写意色彩,做到了具象与抽象的结合。

二、当代工笔花鸟画在传统技法上的突破与创新

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家大多继承了传统的绘画技法,但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写实,他们更加关注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性。当代许多个性十足的工笔花鸟画作家的作品或豪放或温婉,随着当代工笔花鸟画各派别的涌现与绘画技法的突破与创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正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一)形式上的创新

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家力求在意志与精神层面的改进,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新的构图方式和绘画表现形式的作品,较为典型的是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画家蒋彩萍的作品《筛月图》。虽然这幅作品应用了传统的方式进行轮廓勾勒,但画幅中荷叶的叶脉却以白描的方式用灰色来映衬荷叶的枯败。画家在忽略了荷叶原有颜色的情况下,大胆地以蓝色作为荷叶的颜色给观者一反常规的绘画视觉冲击,颠覆了传统的表现形式。

(二)着色技法上的创新

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家大多突破了传统绘画理念的桎梏,在着色观念、色彩语言、创作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创新。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的工笔花鸟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色彩应用体系,但由于绘画者对固有的着色观念的突破,很多作品的着色更加个性化、自由化,促使当代的绘画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格局。较为典型的作品有当代画家胡明哲的《秋色》,画幅中金属铂和红色为整个画面的主基色,弱化了线条与框架的桎梏,用饱满的颜色诠释了整篇画幅的色彩意境。其让观者眼前一亮的同时,呈现出了大气朴实的.艺术感。

(三)材料方面的创新

当代工笔花鸟画作品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如今多样的创作手法也被赋予了材料方面的创造性,随着艺术全球化的渗透,我国工笔花鸟画在材料方面的应用略显匮乏,这一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人士的注意,艺术家与材料生产商针对于绘画材料的研发被提上日程。时至今日,市面上的绘画颜料和品种样式大量增加,工笔花鸟画的作家有了更多的选择,特别是人造新岩的推出也催生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当代画家张导曦用不同的矿物质材料和金属铂金创作了作品《荷韵》,就鲜明地体现了不同状态下荷叶漂浮的状态,画幅中悠闲的鲤鱼、柔软的花瓣仿佛触手可得。

三、当代与宋代工笔花鸟画语言技法的比较研究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工笔花鸟画也应随之创新与改良。当下的工笔花鸟画作家要在宋代的基础上,对比并吸取前人的创作精华,寻找出一种适合当下时代潮流发展的技法,进而推动工笔花鸟画的新提升。

(一)选题方向上的比较研究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与艺术语言。因为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是在皇室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其选题不可避免的趋向赞助人偏好的富丽堂皇、华丽吉祥。与此同时,其创作追求的意境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选题。而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由于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其选题范围更加广泛,类别更加趋向多样化,但是由于时代与传统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比兴等手法不再像以前那般受到重视。宋代会将牡丹寓意富贵为题,但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中的牡丹也许会用以表达轻松愉快之感。在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线条与色彩更受重视。这些变化寓意当代创作者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被解开。生活在都市里的当代工笔花鸟画作者也许更加注重对盆花、雕塑的取材,当代作品《走过四季》就着重体现了创作者生活的某个角落,时代气息浓郁。

(二)构图方式上的比较研究

所谓构图,在古代的绘画中称之为“章法”。随着人们对于工笔花鸟画重视水平的提升,构图的地位也逐渐有了提高。宋代对于工笔花鸟画的描绘要求较为严格和周密,当时工笔花鸟画的构图主要有三个特点,即圆、小、空,此外还要于背景处留白。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多以立轴或长卷的框架为构图方式。随着画卷的打开,观众的视点会随之移动。这种构图能够更好地发挥空间艺术的特征,如南宋画家林椿的作品《梅竹寒禽图》,画幅中的背景多为留白,画幅前景有两三朵梅花,一只鸟儿栖息在树干上,整个画面给人以意境萧条之感。而现代的工笔花鸟画的特点多是大、方、满,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当代的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方式越来越多,但多数仍是遵循了宋代构图的散点透视原则,只是使用更加灵活。如现代工笔花鸟画作品《昂首浑欲学飞仙》,其画幅的构图就突破了传统的透视方法,使观众的视线更加集中。与宋代的工笔花鸟画的总体构图特征相比较,当代的工笔花鸟画构图融入了西方的构图理念,并在观念上更加大胆地创新,对于传统的构图方式而言有了极大的丰富和补充。

(三)造型类别上的比较研究

宋代工笔花鸟画的造型类别应当综合唐朝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来分析。唐朝的工笔花鸟画讲究精致,而宋代前期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则讲究严谨。直到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在造型精致、严谨的基础上的传神作品,较为典型的作品如当时的画家韩若拙笔下的动物形象。相比于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当代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更加注重写意造型,而且在逐渐淡化线条的作用,随着西方造型艺术思想的不断融入,当代的工笔花鸟画更注重对写实绘画作用的强调,这样有时会造成线条的失真。笔者认为,西方的硬笔是永远无法代替毛笔所创造的优雅线条的,但是当代的工笔花鸟画在融入西方素描的表现方法的同时,也强化了画幅体与面的表现力,进一步的丰富了画幅物象的表现力。

结语

创新式的工笔花鸟画发展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当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层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在选题、构图、造型三方面较之宋代更加多样。不同的时代对于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要求,人们既应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新予以肯定,又应看到存在着的弊端,如对意境化的理解逐渐减退。因此,时人应在集成传统工笔花鸟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文化的互动与沟通。作品在面对快速发展的时代时,应积极融入时代的特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我国工笔花鸟画艺术的不断进步。

篇4: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的特点解析论文

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的特点解析论文

【摘要】电影是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宣传媒介,通过电影的形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为了电影情感的升华和气氛的烘托,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它在电影中起到推动电影情节发展,观众情感带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一些经典电影论述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特点。

【关键词】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特点

电影音乐主要指两种,一种是主题音乐一种是插曲,作为电影艺术表达的重要工具出现,因此,它在表达情感时一定要符合电影情节设定和人物情感表达,可以说是为电影而生的,同时也是电影情感的重要载体。电影音乐除了有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都会有所变化,电影作为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其时代性非常明显。因此,从电影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期的电影其风格都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这样的时代特征。如王小帅导演的《我11》中,影片用广播的方式播放七十年代特有的歌曲,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同时也烘托了时代氛围,当学校的广播体操响起,相信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拉到那个年代。再如在《HALLO,树先生!》当中,导演常用电影音乐来切换场景和表达年代,如用村里的二人转舞台来交代地点,用流行歌曲来交代年代,非常具有代入感。在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作品中,常常用悲伤曲调来烘托日本人惨绝人寰的屠杀和侵略行径。

二、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体现在电影当中,不仅场景不同,同时电影音乐也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不仅能够准确地交代故事地点,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地域氛围。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就在故事情节中用一段段京剧经典桥段去营造人物的情感,使人们对那个走入戏曲而出不来的张国荣充满了同情,其最后用戏曲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更是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戏剧,戏曲音乐让整个电影得到了升华。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其中的插曲用南方的采茶小调来表达欢快的电影节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最近上映的商业电影《寻龙诀》中,也没有忽略用音乐来表达地域特点和影片人物情感,如三个主角刚到大草原时,当地的蒙古族向导,喝得酩酊大醉还开着吉普车在草原上驰骋的镜头,响起蒙古族的祝酒歌,配合广袤草原的背景,让人印象深刻。再如电影《长城》中,当唱起秦腔时,不仅让人感受到人物战胜饕餮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烘托了电影的悲壮色彩,展示了宏大的场景,非常震撼。

三、电影音乐与电影作品的依存性

电影音乐从产生背景上来说,是为电影情节服务的,如果没有电影音乐的加持,电影一味地去叙述人物、故事等,就会显得过分枯燥和单一,在情感共鸣上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而电影音乐的加入再配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就会给人一个视觉和听觉上的完美体验,增强电影的艺术魅力。如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因为给父亲送饺子而摔倒在路上,不仅没有送到,还丢了两人的信物,这时凄婉的.背景音乐响起,更加衬托了母亲悲伤的心情,也让观众对她充满了同情,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四、电影音乐的情感特点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去表达故事的主题,人物的情感,每一部电影都有其重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电影音乐可以增强电影的这种艺术表达效果,让人们更容易去理解去领会电影主题。它主要在电影中烘托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如在最近广受好评的电影《驴得水》中,女主人公一首《我要你》让人印象深刻,配合电影的光影手法,让人们在歌声中暂时忘记了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外表看似放荡的女主角内心的纯净和善良,和影片后来女主角的悲惨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电影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往往会通过音乐来表现,如在《柳堡的故事》中,小英莲的心思便是用歌声来传递的,既表现了人物娇羞天真的性格,同时也让电影的整体基调变得活泼明快,让人心情舒畅。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对艺术追求有了更高的重视,电影艺术一直是大众所喜爱的,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电影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电影烘托氛围、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交代故事背景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加入到电影中,能够让观众更有带入感,更容易去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意义,对电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丽君.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中谈影视作品中的音乐[J].内蒙古艺术,(01).

[2]彭雁.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与影响[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09).

[3]王平.歌声中的祖国[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4]马军红.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之一[J].大众文艺,(02).

篇5: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个体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在这种所有制形式下,生产资料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是一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一种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作为资本所有制的股东,仅凭所有权凭证即股票,就能以股息的形式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整个股份资本由职业经理人直接管理和控制,生产资料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另一种是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从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已经隶属于资本,在表面平等的交换关系的背后,是资本对劳动的实际支配和控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社会福利制度的普及化、全民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劳动者的社会状况。

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

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涨”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泛滥,西方国家普遍走上强化市场机制、弱化政府干预的道路。与此同时,经济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

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

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

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

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

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

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5、政治制度的变化

首先,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其次,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以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资本主义的社会特征及反资本主义的心理根源

1、至高无上的消费者

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最终供群众消费的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其结果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趋于持续地提高,很多人也日渐富裕。资本主义使“普通人”摆脱了“无产阶级的地位”(depoletarianize),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上,普通人是至高无上的消费者,他们的购买和拒绝购买行为,最终决定着应该生产什么东西,生产多少,按什么样的质量生产。那些专门或主要满足富人对较精致的奢侈品之需求的商店和工厂,在市场经济的市场结构中只占有次要的地位。它们永远不可能发展壮大成为大企业。大企业总是——直接、间接地——服务于大众的那些企业。

这正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巨变之一。那些在以前的所有历史时代只能沦为奴隶与农奴、贫民和乞丐的人,现在,成了买东西的主顾,商人必须唯他们的马首是瞻。他们是消费者,所以他们“永远是正确的”;他们是市场的主人,他们有能力让贫穷的商人致富,也可以让有钱的工厂主变穷。

在市场经济的网络中,是不容那些贩卖灵丹妙药的政府和政治人物胡乱搅和的,也没有那些随意欺压平民百姓、强征暴敛、肆意挥霍的公爵及其帮凶帮闲们活动的空间。在市场中,恶棍到头来会两手空空。利润制度使那些成功地以尽可能最好也最廉价的手段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人士发财致富。只有通过服务于消费者,才能聚敛财富。只要资本家没有把他们的钱投资到能最好地满足公众需求的项目上,他们就立刻会丧失自己的财富。市场上每天都在不断进行公民投票,每分钱都是消费者投出的一票,它决定着谁将拥有和经营工厂、商店和农场。物质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不过是社会的一个工具而已,至高无上的消费者既可以将其赋予某人,也可以从该人手里夺走。

这就是自由概念的现代含义所在。每个成年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计划塑造自己的生活。他不用再被迫按某个计划当局所制订的、由警察强制执行的唯一的计划——也即在强迫和强制的社会机制下——生活。限制个人自由的,不是他人的暴力或暴力威胁,而是他的身体的生理结构,和大自然给定的生产要素无可避免的稀缺性。显然,人塑造自己命运的自由权限,永远不可能逾越人们所说的自然规律所划定的界限。

确认这些事实,我们并没有从任何绝对的标准或形而上学概念的角度对个人自由的正当性给予论证。我们也没有对于极权主义形形色色的鼓吹者——不管是“右翼的”还是“左翼的”的时髦的理论学说作出评判。我们也没有探讨他们所声称的谎言:群众是愚蠢、无知的,根本就不知道什么东西能够最好地服务于他们“真正的”需求、利益,因而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监护人,也即政府,否则的话,他们就会自戕。我们也没有仔细考察他们的一个论断:有一些超人,正好适合做大众的监护人。

2、改善经济状况的强烈欲望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通人享受着很多带来方便舒适的设施,而在过去,人们听都没听说过,即就是最有钱的人,也不可能享受得到。当然,诸如汽车、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东西,并不能使人幸福。在他得到这些东西的那一时刻,他也许会觉得比这之前幸福。但是,一旦他的某些欲望得到满足,就会立刻产生新的欲望。人性就是如此。

很少有美国人完全注意到下面的事实:他们的国家享有最高的生活水平,在非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们眼里,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就跟神话一样,简直是难以企及。绝大多数人小视他们已经拥有和可能获得的一切,而汲汲于他们不可能获得的东西。为这种贪得无厌的欲望而痛心疾首,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种强烈的欲望,正是引导人们改善经济状况的驱动力。一个人满足于已经获得或可以轻松获取的东西,漠然地弃绝任何能够改善自己的物质状况的努力,算不得一种美德。这种态度乃是动物的行为而非具有理性的人的行为。人的最典型的标志是:他永远不会放弃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而提高自己的福利的努力。

但是,这些努力必须适应于自己的目的。它们必须有利于实现自己所欲追求之效果。我们当代绝大多数人的错误并在于他们强烈地渴望各种商品的供应更丰富,而在于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选择了不正确的手段。他们为种.种欺骗性的意识形态所误导。他们所喜欢的政策,其实与他们自己正确理解的根本利益恰恰对立。他们过于愚钝了,没有洞悉他们的行为的不可避免的长期后果,而对其短期的转瞬即逝的效果沾沾自喜。他们所提出的措施最终必然导致普遍的贫穷,导致劳动分工原则下的社会协作体系的瓦解,从而使人类重回野蛮时代。

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改进人类的物质状况:提高资本积累的增长速度,使之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投资于每位工人身上的资本数量越多,可以生产和消费的东西就越多、也越好。因此,正是资本主义,正是遭到太多攻击的利润制度,已经带来了、并且正在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当代的绝大多数政府及政党却急切地要摧毁这一制度。

他们为什么这么憎恨资本主义?他们为什么在享受着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却总是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和当今俄罗斯工人悲惨的生活状况投以羡慕的目光?

3、身份制社会与资本主义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仔细地对比一下资本主义与身份制社会完全不同的特征。

人们经常喜欢把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和资本家比作身份制社会中的贵族。人们之所以这样类比,是因为,这两者相对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来说,都更富裕。然而,如果我们相信这一比喻,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到贵族的财富与“资产阶级”或资本家的财富之间的本质区别。

贵族的财富不是一种市场现象;它不是得自于满足消费者的过程,也不可能由于公众方面的任何行动而被剥夺,有可能根本就不受影响。他的财富源于征服或其征服者的慷慨赐予。这些可能会由于他的主人的褫夺、或他遭到其他征服者暴力驱逐而丧失,他自己也可能将财富挥霍以空。封建主才不管消费者呢;平民百姓是否乐意,并不能有于损他们一毫。

企业家和资本家的财富则得自于那些惠顾他们的企业的消费者。一旦其他人可以更好或更廉价地服务于消费者,从而取他们而代之,他们就必然会失去这些财富。

本文并不想描述种姓制度和身份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在这种社会中,人们被划分为具有不同的地位、权利、资格的世袭群体,法律赋予有的人以特权,又剥夺有的人的权利;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记住,维护这些封建制度,是与资本主义体系不相容的。消灭封建制度,确立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就消除了阻碍人类共同享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度和私人企业所能带来的一切好处的障碍。

在一个基于地位、身份或种姓的社会中,一个人终其一生的活动都是固定不变的。他一生下来就具有某种身份,他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由僵化的法律和习俗所决定的,这些法律和习俗为每个阶层的人都分派了明确的特权、责任,或明确地规定他不具有某些资格。在某些很罕见的情况下,异乎寻常的好运气或坏运气,或许可以把一个人提升到较高的阶层,或者将某人贬谪到较低的地位。但通常,属于某个阶层、某个等级的个人的境遇,只能随着整个等级的境遇的变化而提高或降低。个人主要地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公民,而是某个种姓的成员(社会地位,état),只有借此,他才间接地整合进国家结构中。在与属于另一个阶层的同胞打交道的时候,人们不会有什么共同体之感。相反,他察觉到他和其他身份的人之间横亘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差异生动地表现在,不同等级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穿着不同式样的服装。在法国1789年革命前的]旧制度(ancient régime)下,欧洲贵族讲的都是文雅的法语,第三等级用的是“白话文”(the vernacular),而城镇的低等级和农民一般都说本地方言、[语法和词汇都不纯正的]混杂语(jargons)和行话(argots),受过教育的人士是听不大懂的。不同等级的穿着也不同。不管是谁,在随便什么地方碰见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认出他的等级。

那些对古老的美好时代赞颂不已的人士之所以对法律之下的平等原则提出批评,主要的理由就是,平等原则取消了等级特权和贵族的尊严。他们说,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原则使社会“原子化”了,使社会“有机的”阶层分崩离析为“无组织的”群众。现在,爬到上层的“人太多了”,他们的庸俗的物欲主义已经取代了过去高雅的标准。金钱为王。一点都没有品味的人拥有财富,享受着丰裕的生活,而理应得到社会享有这一切的人,反倒两手空空。

这种批评背后隐含的意思是说,旧制度下,贵族是由于他们的美德而出人头地的,他们是由于他们的道德和文化高人一等而拥有其地位和财富的。对这种神话,我们根本无须驳斥。历史学家由于不带价值判断,也不想表达价值取向,所以曾经毫不客气地指出,欧洲各大国的高级贵族都不过是那些在16、17世纪的宗教和宪政斗争中聪明地站在后来获胜的一方的将士、廷臣和交际花的后裔而已。

而资本主义的保守和“进步”之敌则都不同意对古老标准的这种评价,他们众口一词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准。在他们看来,那些最有资格的人没有获得财富和特权,反而是那些毫无价值的人志得意满。在台面上,这两个集团则大谈要用公平的“分配”方式,取代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制度下显失公平的分配方式。

今天,没有谁会主张,如果从外在的价值标准的角度来判断,在不受拘束的资本主义(unhampered capitalism)之下,那些生活得最好的人,应当是最受人们青睐的人。资本主义的市场民主所实现的,并不是根据人们“真正的”优点(merit)、内在的价值和道德出众来向他们分配报酬。使一个人富裕或贫穷的,并不是站在某个“绝对的”正义原则立场上对他的贡献的评价,而是他的服务对象完全从自己个人的需求、欲望、目的的角度所作出的个人评价。这正是民主的市场体系的含义所在。消费者是至高无上的——也即是君主。他们想要自己的欲望获得满足。

上百万的人都喜欢喝平卡平卡(Pinkapinka),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的平卡平卡公司供应的一种酒精饮料。成百万人都喜欢侦探小说、神秘电影、通俗小报、斗牛比赛、拳击、威士忌、雪茄、口香糖。成千上万的人投票支持那些渴望更新装备、发动战争的政府。因此,那些最好、最廉价地供应消费者用于满足这些欲望的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家就发财致富了。在市场经济框架中发挥作用的,并不是纯学理的价值判断,而是人们具体体现在购买或不购买的行为中的评价。

有些人牢骚满腹,抱怨市场体系不公平,对他们,我们只须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想获得财富,那么,就尽力去向大众提供更廉价或更好的东西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努力用一种调配了其他酒的饮料去取代平卡平卡。法律之下的平等已经给了你挑战任何一位百万富翁的权利。在一个不受政府强加的限制之阻碍的市场中,如果你没有的财富竟然超过某个巧克力大王、电影明星和拳击冠军,那你只能怪你自己。

但是,如果你鄙视你可能从服装生意或职业拳击比赛中赚来的钱,而更看重写诗或研究哲学所带来的满足感,你当然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过,这样一来,你当然就没有那些服务于大多数人的人士挣的钱多。这是市场的经济民主的规律。比起那些满足多数人的需求的人士来说,你只满足了少数人的需求,因而,你就只能吸引到较少的选票——美元。论起挣钱多少,电影明星肯定超过哲学家;平卡平卡的制造商肯定超过交响乐作曲家。

重要的是认识到,使人们获得竞取某种奖赏的机会的,乃是社会制度。而社会制度是不可能消除或者缓解大自然不公平地强加于很多人的天生的缺陷的。它不可能改变很多人生来就身患疾病或后天残疾的事实。一个人的生理机能严酷地限制着他所能挥洒的空间的范围。那些具有思考能力的人士与那些不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士之间,存在着不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4、受挫折的野心的怨恨

现在,我们就可以尝试弄清人们为什么憎恨资本主义了。

在建立在种姓与身份之上的社会中,个人可以把自己不利的命运归咎于他自己无法控制的环境。他是个奴隶,因为决定所有人的生命历程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力量,已经给他指定了这个地位。这不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因此,他没有理由为他卑微的地位而羞愧。面对着他现在的境遇,他的妻子也挑不出他的错。如果她对他说:“为什么你不是个公爵?如果你是公爵,我就是公爵夫人了。”他可以回敬她:“如果我生来就是公爵的儿子,我就不会娶你,一个奴隶的女儿;我会娶另一位公爵的女儿。你不是公爵夫人完全是你自己的错,你为什么不再聪明一点,生在一个好人家呢?”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情形完全不同了。在这里,每个人的生活境遇,都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每个野心没有完全实现的人都能非常清楚地知道,他错失了某些机会,他已经努力过了,但却发现,大伙儿对他不满意。如果他的妻子训斥他:“你为什么每周只能挣80美元?如果你跟你以前的朋友保罗一样聪明,你也早成了领班了,我也可以过上好日子了,”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低人一等,他觉得很丢脸。

人们经常谈论资本主义的残酷,说的最多就是资本主义是按照每个人对他的同胞的贡献之大小来安排他的地位、财富的。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根据成绩进行分配,自己境遇不好,只能怪自己,而无法找到借口。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成功了,而自己却失败了。每个人都知道,很多让他嫉妒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当初自己跟人家是同时起步的。更糟糕的是,他知道,所有人也都知道这一切内情。他从自己的老婆孩子眼中看出了某种无言的指责:“你怎么就不能聪明一点呢?”他看到,人们是如何赞美那些比他成功的人士的,对他,则是一脸的鄙视,甚至是怜悯,

让很多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自在的,正是下面的事实:资本主义给每个人都提供了爬到人人都向往的地位的机会,不幸的是,当然,最后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一个人本来期望得到很多东西,但最后,自己的雄心只有很少一部分得到了满足。他总是看到,有的人在自己失败的地方竟然取得了成功。总是有一些人超过了他,面对他们,他在潜意识中滋生出了一种自卑情结。流浪汉对拥有稳定职业的人、工厂的工人对领班、经理对副董事长、副董事长对公司的董事长、家产只有3000美元的人对百万富翁,产生的就是这种心态。每个人的自信和道德均衡感,都受到那些证明了自己天赋和才能更出众的人士的辉煌成就的冲击。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败和不足。

德国历史上有一长串学者都激烈地反对“西方的”启蒙运动理念和理性主义、功利主义、自由放任的社会哲学,及这些思想流派所提出的政策主张,其开山始祖是尤斯图斯·默泽尔(Justus Möser)。让默泽尔感到气愤的一个新奇的原则竟然是有人提出,军队军官和政府公务员的提拔,应当依据个人的优点和天赋,而不是取决于这些在职人员的祖先和其贵族血统,及他的年龄和服务时间。默泽尔说,如果成功只取决于个人的功劳,这样的社会是完全无法维持下去的。每个人天生都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价值和赢得的奖赏。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境遇是由那些在自己内在的功劳之外的因素所决定,那么,那些处于社会等级最低等的人就会坦然接受这种结果,他们会知道自己的斤两,他们仍然会保有自己的尊严和自尊。但如果完全按照个人的功劳决定生活境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那些没有成功的人士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凌辱和伤害。其结果必然是,他们将憎恨和敌视所有比他强的人。

资本主义的价格与市场体系就是这样一种靠个人的优点和成就决定每个人成败的社会。不管我们如何看待默泽尔对功劳原则的成见,我们必须承认,他对该原则的心理后果的描述还是正确的。他已经洞悉了那些做了努力但却没有讨得人们喜欢的人士的感觉。

为了自我安慰,恢复自信,这样的人就开始寻找替罪羊。他努力说服自己相信,他的失败并不是自己的错。他跟那些盖过了自己的人至少一样地优秀、高效而勤奋。但很不幸,我们现有的邪恶的社会秩序却并不是把奖赏给予那些最应当获得的人;相反,吃香的是那些不诚实的、无耻的恶棍、骗子、剥削者和“冷酷无情的个人主义者”。他太正派了,拒绝使用卑劣的诡计,而那些获得成功的竞争对手正是靠这些伎俩获得优势地位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不得不在美德与贫穷之间做抉择,也不得不在邪恶与富裕之间做抉择。而他本人,感谢上帝,选择了前者而拒绝了后者。

如果一个社会是按照每个人对他的同胞的贡献的大小而区别对待人们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掌握者,那么,寻找替罪羊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的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在这样的社会中,雄心壮志没有完全实现的人都会对那些获得了成功的人士的财富心生怨恨。愚蠢的人会用诋毁、中伤等形式直接了当地发泄这种情绪。而能说会道的人则不会一味地恶言中伤。他们会把他们的憎恨之情升华为某种哲学,反资本主义的哲学,为的是抑制某种发自内心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他们说,他们的失败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错。他们之所以狂热地为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评进行辩护,恰恰是由于下面的事实:他们正在拼命地与错在自己这种意识进行搏斗。

野心遭受挫折所带来的痛苦,是生活在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社会中的人们所特有的心态。这并不是由法律之下人人平等的原则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在知识天赋、意志力量和勤奋刻苦上的不平等,清楚地表现了出来。一个人事实上是什么样的人,他获得了什么,跟他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获得什么,两者之间的鸿沟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了。幻想某种按照他的“真实价值”对待他的“公平”世界,这样的白日梦正是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士的唯一的慰籍。

5、知识分子的怨恨

普通人通常没有机会与那些比他更成功的人士交往。他活动的圈子同样都是普通人。他从来不会在自己的社交圈子中碰上他的老板。他永远不可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了解,一位企业家或一名经理要想成功地服务于消费者所需要的天赋和技能到底有何不同。他的嫉妒和怨恨并不是针对某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指向那些苍白无力的抽象的东西,比如“管理层”、“资本”、“华尔街”。人们是不大可能用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对活生生的人的厌憎之感去憎恨这样一个模糊的影子的。

那些由于职业关系或家属关系而有条件与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人士打交道的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们自己相信,这些报酬本来应该自己得到的,他们的野心遭受挫折的那种情绪变得特别地刻骨铭心,因为他们的憎恨之情是由具体的张三李四引起的。他们之所以憎恨资本主义,是因为资本主义让另一个家伙抢走了本来应当属于他的位置。

这些心怀怨恨的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分子。即以医生为例说吧。日常活动和亲身经历会使每个医生清楚地看到,所有医务人员中按照各自的功劳和成就分成不同的等级。有些人比他更有名望,他必须学习和应用人家的方法和创新技术,才能跟得上发展的脚步。而上医学院的时候,他跟这些人也是同学,现在,他却只能给人家当实习医师,开学术会议的时候只能充当人家的助理。他在病人的病床前、在社交场合总是碰到这些人。其中有些还是他的朋友,或者跟他关系很密切,他们对他非常客气,竭力想让他觉得大家仍然是好哥们儿。但在公众的眼里,他们的地位远远高于他,收入也总是比他高得多。他们样样都比他好,他们现在属于另一个社会阶层。当他与人家对比,他就觉得很丢脸。而他又得小心地留意,否则,别人就会看出他的怨恨和嫉妒。哪怕是稍不留神露出一点这种情绪,也会被认为是没有风度,会使他在所有人眼里跌价。他必须强忍自己的羞辱感,他必须把自己的愤慨转移到替代性目标上,于是,他开始愤怒地控诉社会的经济组织,也即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然而,本来,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体制,才能使他的天赋和才能、他的热情和他的成就,能为他带来他所应得的财富。

很多律师和教师,艺术家和演员,作家和记者,建筑师和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和化学家,都处于这种情形之中。他们也都遭受了挫折,因为他们为他们更成功的同事、他们从前的同学和哥们儿高自己一头而恼火。而那些职业行为规范和职业伦理更加深了他们的怨恨,因为这些规范和伦理给残酷竞争的现实罩上了一层伙伴情谊、同事关系的温情帷幕。

要想理解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厌恶,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在他的心目中,这种体系是他所怨恨、他觉得使他的远大抱负遭受挫折的那些取得成功的同事的拟人化体现。他对资本主义的强烈厌恶,只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对那些成功的“同事”的憎恨而已。

6、美国知识分子的反资本主义成见

知识分子反资本主义的成见并不局限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不过在美国,要比在欧洲表现得更普遍、更严重。要解释这一实在令人惊异的事实,我们必须研究我们叫做“上流社会”、法国人叫做le monde的东西。

在欧洲,“社交界”包括社会领域中的卓越人士。国务活动家、议会领袖、政府各部门领导人,重要报刊的出版人和编辑,著名作家、科学家、艺术家、演员、音乐家、工程师、律师和医生,以及杰出的商人、贵族和名门望族的后裔,所有这些人加在一起,构成了人们所说的上流社会。他们在宴会和(午后)茶会中、在慈善捐款活动和义卖场上、在首场演出和艺术展览开幕式上,总能彼此碰见;他们去同样的几家餐馆、酒店和度假胜地。他们相遇的时候,以谈论思想问题为乐。这种社会交际活动模式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在巴黎的沙龙中盛极一时,随后被西欧和中欧各大城市的“社交界”所效仿。新观念和新思想在影响更广大的民众之前,先在这些社交聚会中交流碰撞。如果我们不分析“社交界”对文学艺术界重要人物所产生的鼓励或阻碍作用,我们就没有办法研究19世纪的美术和文学史。

欧洲的社交界大门对在任一领域中出人头地的人都敞开着。具有贵族血统和巨额财富的人,的确比拥有一定财富的普通人更容易进入社交圈子,但是,财富和头衔都不能赋予某个人以地位和特权,这些东西只属于那些本人超凡出众之士。巴黎沙龙中的明星人物不是百万富翁,而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知识分子在唱主角,而其他附庸风雅的人也对思想观念问题也不乏兴致。

美国是不存在这种意义上的社交界的。美国人所说的“上流社会”一般只指那些最富裕的家族。最成功的商人与我国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之间的交往少之又少。那些被列入社会名人录中的人物,不会跟决定着国家未来、塑造着公共舆论的人士和观念上的先锋人士在社交场合相会。很多“上流社会人士”对书籍和观念没有任何兴致。他们碰头的时候,如果不是玩牌,就是闲聊人家的是非;他们说的更多的是体育,而不是文化问题。而即使其中有些人并不反感读书,他也从来不会觉得有必要跟作家、科学家和艺术家之流的人物交往。在“上流社会”与知识分子中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可以对这种现象作出历史学的解释,不过不管如何解释,都不能改变这一事实本身,也不能消除或者缓解知识分子面对“上流社会”成员那种轻蔑态度而产生的怨恨情绪。美国作家或科学家总是倾向于认为,有钱的商人是野蛮人,是一门心思赚钱的怪物。教授们鄙视本校校友,因为他们感兴趣的只是大学的足球队,而不他的学术成就。如果他得知,足球队教练的薪水比著名哲学教授的工资还高,他就觉得受到了屈辱。从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的科研人员,则憎恨那些只对他们的研究工作的金钱价值感兴趣的商人。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美国大量从事研究工作的物理学家都同情社会主义或GC主义。我们也看到,由于对经济学的无知,大学里的经济学教师也反对他们轻蔑地称之为利润制度的资本主义。我们也不应该指望他们会有别的态度。

如果一个群体把自己与其他人隔绝起来,尤其是与其知识思想领袖隔绝起来,比如像美国“上流人士”那样,那么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被他们排斥在外的其他群体充满敌意的批评的靶子。美国富人所奉行的排他主义,已经使他们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弃儿。他们可以为他们的超凡出众而自我陶醉。但他们没有看到,他们自己的疏离心态,已经使他们陷入孤立状态,并激起了社会的仇视,促使知识分子热衷于反资本主义的政策。

7、白领工人的怨恨

白领工人除了受绝大多数人都共有的对资本主义的普遍憎恨的困扰之外,还有本阶层特有的两大烦恼折磨着他们。

他每天都坐在办公桌前与纸面上的文字、数字打交道,他总是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他跟老板一样,在撰写报告,阅读其他人写的报告,与他人直接谈话或者通过电话交谈。他自负地认为自己属于企业管理精英,他认为自己干的事跟老板干的事差不多。作为“脑力劳动者”,他对双手结茧、浑身油污的体力劳动者不屑一顾。让他惊奇的是,就是这样的体力劳动者,不少人拿的钱比他还多,也比他更受人敬重。他觉得这可真是奇耻大辱,资本主义没有按照他的“智力”劳动的“真正”价值对他作出正确评价,反而对这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家伙从事的简单乏味的劳动青睐有加。

在这种关于办公室工作和体力劳动的价值的陈腐观念影响下,白领工人不屑于根据局势作出更现实的判断。他没有看出,他自己的文案工作仅仅是完成日常事务,只需要简单的训练就足以应付,而他所嫉妒的“行家”,则是具有高度技能的技师和技术人员,他们知道如何操作现代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种.种复杂精细的机器设备。正是对现实的那种完全错误的理解,暴露了文案人员缺乏洞察力和理性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文案工作者跟专业人员每天都与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士打交道,这也给他们凭添了一层苦恼。他看到,跟他水平相当的同事已经爬到了管理阶层,而他却仍然留在最底层。就在昨天,保罗跟他还在一个级别,今天,保罗却成了重要人物,地位要高,待遇也更好。而在他看来,保罗样样都不如他。他当然就会得出结论,保罗之所以能取得这种成就,靠的就是玩弄那些卑劣的阴谋和手腕,只有在这种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面,这一套才吃得开,难怪所有的书刊报纸、所有的学者、政治家都在谴责资本主义制度是所有祸害和不幸的根源。

文案人员自欺欺人地相信,他们自己的低级工作也是企业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跟他们的老板干的事没多大区别。这种毫无根据的想法可以从列宁在他最流行的文章中所提出的“控制生产和分配”的设想中看到最经典的表述。列宁本人和他的革命同志从来不了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转的,他们也从来不想了解这一点。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全部了解,就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的罪恶。他们都是些职业革命家,他们的收入来源于党的经费,其中有的是自愿捐助的,有的则是来自强制——被迫——捐献和党费,有的是通过暴力“剥夺”得到的。不过,在19前,当他们流亡西欧、中欧之时,有些同志偶尔曾经在企业中从事过低级的日常文案工作。这就是他们的工作经验,他们不得不填写表格、抄写信件、在账本中填写数字、把文件归档,这些经验,就是列宁关于企业活动所能得到的全部信息。

列宁正确地区分了两类不同的工作,一边是企业家的活动,另一边是“受过科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农艺师等人”的工作。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属于命令执行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他们要遵守资本家的命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他们则将服从“武装的工人”。资本家和企业家的功能则是不同的:在列宁看来,他们的功能是“控制劳动和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那么,企业家和资本家的任务实际上就是确定,如何利用各种生产要素以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即决定应该生产什么,生产东西,质量如何。但列宁所说的“控制”却并不是这个意思。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没有意识到,在我们可以设想出的任何社会组织体系中,管理生产活动所必然面临的难题:生产要素必然的稀缺性,进行生产的未来环境必然的不确定性,必需得从各种各样的技术方法中挑选出适合实现自己目标的技术,而这一目标本身也是选择出来的,它对其他目标的实现构成的阻力最小——也就是说,必须挑选出生产成本最低的技术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来没有涉及到这些问题。而列宁从他的那些偶尔在企业办公室干过的同志们的故事中所了解的关于企业的知识就是,企业需要大量的文牍、抄写和计算工作。于是,他宣称,“计算和控制”是组织和和正确管理社会所必需的最重要的东西。他接着又写道,“计算和控制”已经“被资本主义简化到了极点,因而,他们已经成了监督、抄抄写写、开发票等非常简单的事情,任何人,只要能读、会写、懂得算术四则运算,就可以应付得了。”

这里,我们看到就是充斥在踌躇满志的文案人员心灵中的哲学。

8、“侄子”的怨恨

在不受外部力量干预之骚扰的市场上,把生产要素的控制权集中到最有效率的人士手中的过程,从来就没有停过。只要某个人或某个企业开始松懈,不能以最佳的方式满足消费者那些还没有被恰当满足的最迫切需求,靠从前的努力成功地积累起来的那些财富就会开始消散。这种财富的消散过程通常是商人还在人世但其上进心、精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由于年龄、疲劳和病痛的影响而减退的时候,在他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的能力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更常见的情形是,他的子孙后代的好逸恶劳很快会将遗产挥霍一空。假如这些懒惰、没有热情的后裔,并没有沦为无足轻重的人物,尽管自己很无能,却仍然是有钱人,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财富归功于具有反资本主义倾向的制度和政治措施。他们当了市场的逃兵,因为在市场中,除了每天都与他人、与已经存在的企业,与“小本经营”的新企业进行激烈的竞争以不断获取新财产之外,是没有办法保住已经获得的财富的。于是,他们购买政府债券,躲到政府的卵翼之下,政府已经许诺保护他们不受市场中的危险的冲击,而在市场中,没有效率就会遭到惩罚。

不过,也有一些家族,连续好几代都具有取得企业经营成功所需要的突出才能。有一、两个儿子、孙子甚至重孙子的才能跟其祖先不相上下甚至更厉害。于是,祖传的财富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这种情况当然不很常见。这种情况不仅因其罕见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做大祖传的企业,从而赢得了双重的敬重,人们对他们的祖先的敬重,及对他们本人的敬重。人们忽视了身份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区分,有时将他们称为“贵族”(patrician),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既具有个人教养、高雅的品味和优美的举止,又具有努力工作的商人的技巧和勤奋。他们中有些人属于全国甚至全球最富裕的企业家。

正是所谓的世家中极少数最富裕的人士的情形,值得我们进行仔细的剖析,以解释某种在现代反资本主义的宣传和阴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现象。

即使在这些非常幸运的家族,成功打理生意所需要的素质也是不可能代代相传的。通常,每一代人中,也就有一个、最多有两个人具有这种素质。因此,家族的财富和家族企业能够继续维持下去的关键,就系于将管理大权交给这一两个人,而家族其他成员则要被降格到只能享受自己所应获得的那个份额的地位。选择这种制度安排的方式由于各国和地方法律规定的不同而各有区别。不过其结果则总是一样的。要通过种.种办法把家族成员划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参与家族事业管理,另一类则只能置身事外。

第二类人与我们称之为老板的第一类人有很亲密的关系。他们通常是老板的兄弟、侄子、外甥,也可能是其姐妹,守寡的嫂子弟媳、侄女、外甥女等等。我们想把这第二类人统称为侄子。

侄子的收入来自企业或公司。但他们自己对生意声的事一窍不通,对于企业家必需处理的那些问题一无所知。他们从小上的是时髦的寄宿学校和大学,那里的空气充斥着对于一门心思挣钱的傲慢的轻蔑。有些人把自己的时间消磨在夜总会和其他玩乐场所,博彩、赌博,大吃大喝,纵情声色。还有一些人则玩玩绘画、写作或其他艺术事业,当然都是半吊子水平。可以说,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荒废年华、百无一用的人物。

这个侄子群体中一直有并且现在确实仍然有一些例外,他们中确实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远比他们征逐声色搞出来的丑闻更引人注目。很多最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政治家都是这种“无所事事的绅士”。由于不用汲汲于谋求令人痛苦的职业挣钱养家糊口,也不用非得投主流成见之所好,因此,他们成为新观念的先锋人士。另有一些人,尽管本人缺乏天分,但却成了艺术家的慷慨资助者;如果没有他们的财政资助和热烈喝彩,艺术家是不可能完成他们的开创性作品的。很多历史学家都注意到了有钱人在英国思想和政治演变过程的作用。19世纪法国的作家和艺术家所生活、并获得灵感的地方,就是Le monde,即“社交圈子”。

不过,我们这里既不准备探讨花花公子们的罪恶,也不准备研究另一群有钱人的卓越成就。我们所讨论的仅仅是专门传播旨在摧毁市场经济的理论的那部分“侄子们”。

很多侄子相信,他们受到了调整他们与老板和家族企业间财务关系的那种制度安排的伤害。不管这种安排是出于父亲或祖父的意志,还是他们自己签字认可的,反正他们觉得,他们得到的太少,而老板占有得太多。由于不熟悉企业和市场和性质,他们坚信——跟有些大思想家一样——资本可以自动地“生出利润”。他们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负责打理家族事业的这些成员应当挣得比他们多。他们觉得这没有道理。他们过于愚钝,根本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财务报表和盈亏帐目,他们就总是怀疑老板的一举一动都包藏祸心,是在有意欺骗他们,剥夺他该得的遗产。总之,他们总是愤愤不平。

毫不奇怪,老板对此大为光火。他们对自己成功地应对了政府和工会在企业发展道路上设置的障碍非常自豪,他们完全明白,如果没有他们的效率和热情,这个企业要么早就误入歧途,要么家族已经被迫将其出售了。他们相信,侄子们应当对他们的功劳公正一些;他们认为,侄子们的抱怨简直是厚颜无耻,令人不能容忍。

老板和侄子们间的家族内讧本来只是家族成员内部的事。但是,如果侄子由于对老板恼羞成怒而加入到反资本主义阵营,为形形色色的“进步”事业提供财政资助,家族内讧就具有了社会意义。侄子狂热地支持罢工活动,哪怕是他们自己家族企业的罢工也支持[4]。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绝大多数“进步”杂志和很多“进步”报纸都完全依靠他们慷慨提供的资助运营。这些侄子们向所谓进步的大学、学院和从事“社会问题研究”的研究所捐款,也资助各种各样的GC主义政党活动。他们是“空谈社会主义者”(parlor socialists)和“阁楼布尔什维克”(penthouse Bolsheviks),他们在摧毁“阴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产阶级队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9、百老汇和好莱坞的GC主义

资本主义让很多人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他们渴望休闲娱乐。于是,人们涌入剧院。表演活动大赚其钱。最受欢迎的演员和剧作家能得到6位数的收入。他们生活在有男管家和游泳池的豪华大宅中。他们当然不是“缺衣少食的囚徒”。然而,世界著名的娱乐产业中心——好莱坞和百老汇,却是GC主义的温床。在这里的作家和演员中间,可以找到最狂热的苏联崇拜者。

人们曾经从各种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绝大多数解释都言之有理。不过,这些解释都没有触及驱使舞台和银幕上的明星成为革命者的主要动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物质上的成功取决于至高无上的消费者对一个人的成绩的评估。不管是制造商所提供的服务,还是制片人、演员和剧作家提供的服务,概莫例外。而意识到这种依赖性后,表演行业中的人士比起向消费者供应物质服务的制造商来说更不自在。物质商品的制造商知道,他们的产品是由于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而被消费者购买的。他们可以理性地预期,只要公众还没有找到更好或更廉价的同类商品,就将继续购买他们生产的商品,因为这些商品所满足的那些需求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大会改变的。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商品的市场状态是可以被聪明的企业家预测到的。他们可以相当自信地预见未来。

娱乐行业却截然不同了。人们之所以需要娱乐消遣,就是因为他们觉得生活沉闷。对于娱乐消遣而言,跟以前雷同,就是最乏味的了。娱乐产业的本质就是多样化。掏钱的人最期望得到的就是新东西,出人意料、让人惊喜的东西。他们的心思变幻无常,无人可以预料。他们鄙弃他们昨天还珍视的东西。因而,舞台上或银幕上的大腕们,总是担心公众的变幻莫测。今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他可能还很有钱,很著名,但到了明天,就可以被人遗忘。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他的命运完全取决于那些追逐快乐的大众的一时兴致。他总是焦虑不安,心神不宁。跟易卜生戏剧中的建筑师一样,他总是担心突然来个不认识的新手,一个更有活力的年轻人,抢走大家对他的注意力。

显然,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这些舞台明星们的烦恼。于是,他们就到处寻找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们中有些人相信,GC主义可以解救他们。它不是一种可以让人人幸福的制度吗?最著名的人不都在宣称,人类的一切罪恶都是资本主义招致的,而GC主义则可以消灭这一切罪恶?他们自己不也都是辛勤劳动的人,是其他劳动人民的同志?

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好莱坞和百老汇的那些GC主义者,恐怕没有一个人研究过任何社会主义作家的著作,恐怕也没有人认真地分析过市场经济。然而,恰恰因为无知,所以漂亮的姑娘们,舞蹈家和歌唱家,连环漫画、电影和歌曲的作者和出品人,才会形成一种奇怪的幻想,以为只要“剥削者”被剥夺了,他们特殊的不平、苦难就不复存在了。

有些人认为,资本主义应该为娱乐产业中的很多愚蠢、粗鄙的产品承担责任。对于这一点,我们不需要强为辩解。不过值得记住的是,在美国,生产出这些无聊的戏剧和电影的人,恰好是那些最热烈地献身于GC主义理想的人。如果未来的历史学家要寻找法国文学批评大家泰纳(Taine)曾经高度重视的看似琐碎的历史事实恰可成为说明问题的权威资料,那么,他就不应忘了提一下,当今世界最著名的脱衣舞艺术家在美国的激进社会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

篇6:[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特点浅析

[高中生物论文]高中生物新教学大纲特点浅析

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 同年8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秋季在山西、江西、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 为在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 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

[1] [2] [3]

篇7:当代西方新思潮评介论文

当代西方新思潮评介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是关于西方新兴学科——进化认识论——的粗略介绍与评论,着重阐述传统认识论的局限与进化认识论克服这些局限的新尝试,表明进化认识论与其他诸多学科的相关性,同时回顾了进化认识论的历史起源。文章认为,进化认识论具有跨学科与元科学的性质,它有助于克服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幸分裂。任何真正关心当今中国哲学认识论变革的人,皆不可忽视进化认识论的有趣尝试。

【关键词】进化认识论/跨学科/实证科学

【正文】

一、进化认识论的崛起

“进化认识论”是西方新近出现的一股哲学认识论思潮,通常,我们将福尔迈(G.Vollmer)的《进化认识论》视作进化认识论诞生的标志。[1]福尔迈的书一经问世,便立即在德国许多专业报刊上激起热烈反响并获得高度评价:

“福尔迈的书给进化论、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认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描述。它尤其阐述了遗传与环境影响的问题,语言问题也在其视野之内。仅仅凭借其对现代认识的清楚细致的描述,该书就很值得一读。”(《物理学报》)

“福尔迈的书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重新对话作了准备。”(《哲学文献指南》)

“事实上,福尔迈的‘进化认识论’不只是对各门实证科学的研究成果作描述性的总结,而毋宁是系统地重建生物学的认识论。它不仅运用广泛的经验材料作佐证,而且试图发掘这种理论的科学理论基础。由此,正像太阳中心说之对于物理学、进化论之对于物生学、比较行为研究之对于心理学一样,进化认识论也为哲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西,它因此也标志着一场真正的哥白尼式的变革……在认识论领域,福尔迈的书对于真正理解人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乃是一次决定性的突破。”(criticon)

在未曾了解进化认识论之前,我们无法知道上述评价是否准确。然而,福尔迈的书在哲学认识论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影响,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低估其价值。

仅仅以德国为例。七十年代初,当福尔迈的书刚刚出现时,进化认识论思想还普遍不为人所知。但是很快,情况便发生了明显变化。下面列举的论著证实了这一点:

1975年,舒里希:《心灵的自然史》(二卷)[2];

1976年,迪特符特:《精神并非从天降我们意识的进化》[3];

1977年,班内施:《精神的起源》;

布律施:《生命途中进化无目标?》;

伦 施:《普遍的世界图景进化与自然哲学》[4];

1979年,里德尔:《认识的生物学理性之种系进化史基础》;[5]

尽管上述著作的倾向性与侧重点各有不同,然而在下面一点上却是共同的:它们都论述到了人、人的大脑与认知机能的进化的起源。它们皆把人的认识能力置于种系进化的框架加以理解。人们可以根据上述事实断言:自七十年代以来,进化认识论已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思潮。

二、传统认识论的局限与进化认识论的新尝试

进化认识论的崛起,当不是将生物进化论简单地运用于认识论研究的结果,但是从一开始,它就自觉地将进化的观念同传统认识论的根深蒂固的成见——忽视人的认识能力的进化——相对峙。

由于传统认识论通常将成年的文化人的认识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势必忽视以下若干方面:同一民族共同体中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天才、智力衰弱者、精神病患者等);人种之间的差异;成长着的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发育,亦即认识能力的个体发育方面(今天,它是发展心理学,首先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对象);认识能力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进化,亦即认识能力的种系发育方面(它恰好是进化认识论的研究课题)。

一般说来,古典认识论研究者虽然偶尔注意到了上述各种差异的个别方面(洛克就曾指出白痴与正常人的理智区别),然而,他们更多地是企图避开经验素材的各种细节,研究所谓“作为认识的认识”、“实质性认识”、“自在认识”(胡塞尔甚至提出了“自在真理理论”)、研究所谓“哲学意义上的认识”,研究个别知识的一般条件等等。这样一种“纯粹”的认识论曾经并始终认为:认识论的分析与反思从原则上应当预先综合专门科学的知识,反之,专门科学的知识就其意义与价值而言,必定在认识方面未能得到事先确证。因此,专门科学知识就不可能修正认识论或对认识论作出建设性的贡献。认识论与专门科学知识相互决定的观点,在传统认识论研究者看来,乃是一个必须抛弃的“循环论证”。

但是,进化认识论却宣称:这样一种循环论证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就完全没有必要固执下述成见,即认为认识论本身能够独立于各专门科学知识而一劳永逸地证实它的陈述。进化认识论认为:认识论的各种陈述与命题只能作为假设而进行演绎,因而一种要求它也至少能够将认识论的陈述作为“虚假”的而加以显现。因此,进化认识论的一个主要关切点,就是展示具体的历史性认识与认识论是怎样互为条件的。正如福尔迈所指出的:“无论如何,对于符合时代潮流的认识论所提出的要求,便是它与经验事实的相关性。进化认识论是满足这种要求的一种尝试。”[6]

这样一来,进化认识论就不能不具有如下主要特征:A.历史性:强调人的认识能力的进化的起源,认定历史与认识是互为条件的;B.实证性:强调哲学认识论与所有实证科学的相关性,并企图把不同的实证科学与元科学的观念组合成一个有牢固基础的认识论“玛赛克”(mosaik),在这个玛赛克中,认识能力的进化构成了中心;C.跨学科性:这是它同实证科学的相关性所直接决定的。福尔迈的《进化认识论》的副标题就是:“在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与科学理论框架中探究人的天赋认识结构。”

可以认为,进化认识论是对现代科学认识的一次新综合,它不仅力图克服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分裂,而且还想把各门自然科学中有价值的成分系统地综合起来。简言之,进化认识论是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重新综合所导致的一种新的收获。正是在综合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进化作系统研究的过程中,进化认识论尝试对经典认识论所要解决的一系列“经典问题”——关于人类认识的起源、效力,范围和界限等问题——重新作出解答。“例如,进化的观点,导致了一种认识立场,我们称之为‘投影认识论’。它特别说明了关于世界的客观认识在何种意义上是可能的,它虽然不能为许多有争议的哲学问题提供一劳永逸的解答,……但是却采纳了一种立场,或者作出了一种明智的判断。这一点,对于先天综合性问题,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争论,对是否存在认识的界限问题,都是有效的。当然,它也对语言哲学、人类学和科学理论问题也有效。”[7]

三、进化认识论思想的起源及发展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历史意义的欠缺是所有哲学家的遗传病……然而,万物皆变,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事实,也不存在什么绝对真理。——依此,从现在开始,历史性的哲学思考就迫切需要了,而且与此相关,需要培植谦逊的美德。”

虽然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我们就可以发现“一切皆变”的思想,在恩培多克勒那里甚至可以发现有关人的认识能力的进化的思考,然而,有关“人类认识能力不断进化”的假设,只有在十九世纪发展的观念孕育了生物进化论之后,才可能真正确立起来。譬如,我们知道,天赋观念的问题在认识论的历史发展中始终起着关键作用,[8]但是,“我们的认识结构是否具有一种生物学的意义?”这一问题,只有在建立了一种不仅是描述性的(如在亚里士多德与林奈那里),而且是说明性的生物科学之后,才能得到富有意义的讨论(因而这一问题只是在1990年以后才得到讨论)。

主体的认识结构的生物学条件是由下述人物所肯定的:

哲学家:尼采、齐美尔、斯宾塞、皮尔士、巴德文(Baldwin)、F.C.S.席勒、罗素、波普;

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彭加勒、马赫;

心理学家:齐亨(Ziehen)、皮亚杰、坎贝尔、符尔特(Furth)、赖尼贝格(Lenuberg);

生物学家:海克尔、V.贝塔朗菲、伦施、洛伦茨、摩尔、莫诺;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康茨(Katz)。

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斯威德茨基(Schwidetzky)

然而,上述人物并非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的进化并实际上采纳进化认识论的基础思想。六十年代之前,只有少数(主要是生物学家)研究了认识能力的进化问题。再者,尽管有些生物学家、遗传学家与行为研究者抓住了这一重要课题,但他们却不想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敞开并力图进入一种元科学的,即认识论的领域之中。相反,哲学家与认识论研究者只是很少或至多只是暗示性地考虑到认识能力的进化问题。西蒙正确地看到了这一点:“从进化的立场出发对知觉所作的研究在绝大多数认识论研究者身上没有产生影响,此乃哲学与自然科学持续分裂的许多症状之一。”[9]

诚然,人们可以从上述人物的论著中找到进化认识论思想的闪光,但是,在六十年代之前,人们毕竟未能结合各门具体科学的成就,在跨学科的框架中研究认识能力的进化问题。一般说来,在追溯进化认识论思想的历史起源时,人们都会提到下述人物及其著作:

1955年,V.贝塔朗菲:“论范畴的实在性”[10];

1959年,坎贝尔:“认识过程的比较心理学之方法论启示”[11];

1967年,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

摩尔:“科学与人的实存”[12];

1968年,伦施:“生物哲学”;

乔姆斯基:“语言与心灵”[13];

1969年,符尔特:“皮亚杰与认识”[14];

1970年,莫诺:“偶然与必然”;

西蒙:“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知觉”[15];

1972年,波普:“客观的知识”[16];

1973年,洛伦茨:“镜子背后”[17];

1974年,坎贝尔“进化认识论”[18]。

可见,进化认识论在哲学中直到最近才得到认真讨论,特别是在福尔迈的《进化认识论》问世之后(参阅第一部分),才明确规定了进化认识论的研究重心,才能把诸多问题放在跨学科的框架中加以解答。对进化认识论的粗略回顾表明:进化认识论虽然与各门实证科学相关,但它却决不限于任何一门专门科学的单一研究。因而我们可以宣称:进化认识论是综合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研究、语言学、人类学、逻辑学、哲学认识论与科学理论等学科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

四、进化认识论与其他学科之关联

为了更好地说明上述断定,我们有必要指明进化认识论所研究的.问题与其他学科所蕴含的根本难题之间的相关性。

逻辑学:逻辑学当中最为困难、最为关键的问题不外是:逻辑公理是必然的,抑或仅仅只具备一种心理学上的必然性?亦即:以约定论为基础的逻辑公理站得住脚吗?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人们诚然可以认定逻辑规律具有一种假设的性质,但是由此又会导致下面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恰恰按这些公设而不是按照别的公理进行推论呢?进化认识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立足于下述观点之上:我们的认识能力是在不断进化中发展起来的,因此,逻辑公理之所以可以充当一切推论的前提,正是由于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受住了自然选择的检验。

先验哲学:如果人们接受康德及康德主义者的根本观点,即认为认识主体的天赋认识结构在构造经验与现象世界时起着主导作用,主体的直观形式(时、空间)与思维形式(范畴、原理)使经验成为可能并限制知识的地盘,那么悬而未决的问题是:这些天赋结构究竟从何而来?它们为什么在所有主体身上皆同样有效?进化认识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在康德的先验哲学的立场上不可能弄清主体的认识结构的起源。这主要是因为,遗传进化的观念,就像当时的生物学一样为康德所不熟悉,康德仅仅满足于宣布主体的认识结构是“天赋”的,而这些结构的起源和进化问题却在他的视野之外了。

认识论:人类认识的最大的谜之一乃是:在我们的知识的可靠性与经验印象的偶然破碎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怎样才能填补其间的鸿沟呢?换言之,人与世界所发生的关系是短暂的、有限的与个别的,但是人们为什么却对世界有如此广博可靠的知识呢?要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设定:我们的大脑早就具备着某种“前知识”了,它们不断地组织我们的经验印象并加以说明。按照进化认识论的观点,这些“前知识”是在千百万年的人的持续进化中得到的,并经受住了不断的检验。

行为研究:今天,行为研究给予“本能”、“天赋”这些概念一种在理论上站得住脚的、在经验上有意义的解释。人们了解到:不仅感官亦即解剖生理学的结构具有遗传上的条件,而且各种行为模式,包括动物的较高级的能力也可以遗传,它们被当作脑功能而得到理解。但是,行为模式的生理学与生物学的条件也引起了对这类能力作自然的解释的问题。行为科学家K.洛伦茨卓有成效地从进化认识论立场出发给这些问题以自己的回答。

进化论:发展的思想早已普遍化了。从涡旋星系到太阳系,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界到有机生命界,从动植物界到社会文化领域,皆处在进化之中。因而很自然地会引申出下述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进化的原理用来解释人类认识能力呢?对该问题的回答势必推动进化认识论的形成。

神经生理学:感官与神经生理学指出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其功能与认识的基本结构的关联。人们或许会问:神经刺激的传导过程中的“Alles-oder-nichts”(全收或全斥)的规律是否就是我们思维过程中的二元性(排中律)的根源呢?知觉的恒定功能对于客体概念似乎是构造性的;我们的空间直观至少可以部分地通过视知觉的深层结构并通过“内耳”才有可能;我们的时间直观离不开所谓“内在的钟表”……这许多现象都使生理学家感到奇怪,并促使他们去理解这类认识构造机制的合理性,最终从进化认识论的角度给予解释。

语言科学与语言哲学:现代语言学所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存在着一种“普遍语法”,亦即存在着基本的、所有语言共通的结构?这些结构是否可以遗传?乔姆斯基对这两个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强调指出:普遍的语法结构与普遍的认识结构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是同一的。但是由此也就要求研究这些结构的历史的起源。

心理学:皮亚杰及其学派详尽地研究了儿童在其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阶段。虽然个体的发育秩序并不一定与人类进化的秩序完全相应,因为海克尔的生物遗传学定律——个体发育是种系进化的浓缩的反映——只具有一种启发性意义,然而,对个体的发育秩序的研究却极容易导向遗传学进化论乃至进化认识论。

人类学:与早期人类学、民俗学不同,现代人类学研究的重心已不再是各个民族或民族的特殊性,而是各种文化类型的一般特征,正如在语言学领域一样,人们也可以谈论文化的普遍结构。列维-斯特劳斯就深信:这种共性依赖着隐蔽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渗透在语言、亲属体系、神话与宗教、巫术与艺术等等的结构之中。所有这类结构皆是“天赋”的,并在人类精神的进化中得以塑造。“人类学的结构主义是否为认识的普遍结构寻找到了运用的领域?”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进化认识论的产生。

科学理论:古典哲学所肯定的见解——存在着确定的知识——已遭到现代科学理论的彻底否决。一切科学皆具有假设性!倘若事实上没有什么关于世界的确定无疑的认识,那么,科学理论如此富有成效的原因就必定在于:自然界当中存在着一些恒定(不变)的条件——科学描述接近这些条件,另外,不仅在规范科学中只有经受住不断检验的理论才得以保存,而且人们的经验认识也同样需要经受不断的检验。这种自然选择与淘汰机制与进化认识论的关联是饶有趣味的(进化认识论与波普的“试错论”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进化认识论的问题当然不限于以上所述。但是,仅仅通过对以上各种问题的解答就使得进化认识论具有高度的说明价值与启迪意义。上述各个方面既可以视作由各门具体科学进入进化认识论的通道,也可以当作进化认识论在各个具体领域中的运用。

五、简单评论

最后,我们还想就进化认识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我们认为,进化认识论的确抓住了传统认识论的一些重大缺陷,诸如缺乏对人类认识能力作发生学的研究,忽视了人与动物在不同进化阶序上的认识能力的差异,忽视了各种文化与人种的区别以及同一文化共同体中个体智力上的差异,因此,当进化认识论尝试克服这些局限性时,它就是对一切自诩为“纯粹认识论”的倾向的反叛,就此而言,它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进化认识论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它与古典哲学(以黑格尔为代表)之抽象地强调认识的历史性不同,因而它坚决反对对认识的历史进化作抽象的思辨演绎,这就使得它站在坚实的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

进化认识论的产生对当今中国哲学认识论的变革具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第一,进化认识论有助于克服当今中国认识论研究中认识论同自然科学相互分裂的不幸局面;第二,进化认识论的尝试促使我们重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论价值。由于对西方各种思潮缺乏全面了解,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偏重于个体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虽然这种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并且与进化认识论密切相关,但是进化认识论却提醒人们:海克尔的遗传学基本定理只具有启发性的意义,对个体认识能力的发生研究不可能取代对认识的种系进化史的研究,进化认识论甚至试图把发生认识论综合进自己的理论框架之中。

诚然,由于进化认识论研究还刚刚开始,因此人们还不可期望它具备了完备的科学的形态,也不能认为它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可以指责进化认识论过分偏重了认识的生物学方面而忽视了认识的社会属性,还可以指责它过分强调了认识能力的遗传性而忽视了遗性的可变性,诸如此类,但是总的来说,进化认识论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值得我们给予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 Gehard Vollmer:Evolutionaere Erkenntnistheorie,4Baende,Stuttgart Hirzel Verlag 1987.

[2] Schurig,V.:Naturgeschichte des Psychischen,2 Baende,Compus,Frankfurt 1975.

[3] Dithfurth,H.v.:Der Geist fiel nicht vom Himmel,Die Evolution unseres Bewuβtseins,Hoffmann und Campe Hamburg 1976.

[4] Benesch,H.:Der Ursprung des Geistes,dva.Stuttgart 1977(dtv 1980).Bresch,C:Zwischenstufe Leben,Evolution ohne Ziel?Piper,Muenchen/Zuerich(Fischer-TB6802)1977.Rensch,B.:Das universale Weltbild,Evolution und Naturphiosophie(Fischer-TB6340)1977.

[5] Riedl,R.:Biologie der Erkenntnis,Die stammes-geschichtlichen Grundlagen der Vernunft.Parey.Berlin/Hamburg 1979.

[6] Gehard Vollmer:Evolutionaere Erkenntnistheorie,4 Baende,Stuttgart Hirzel Verlag 1987,212.

[7] 参见福尔迈《进化认识论》,舒远招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165页。

[8] 进化认识论所理解的“天赋观念”,指人的认识的先天结构。这样,“天赋观念”就有不同的意义:柏拉图(所有抽象理念);亚里士多德(逻辑公理);F.培根(各种假象);休谟(本能、推论规则);笛卡尔(第一原理);康德(直观形式与认识范畴);赫尔姆霍茨(空间直观);洛伦茨(行为模式、直观形式与范畴);皮亚杰(反应规则、认识结构);荣格(原型);列维-斯特劳斯(文化结构);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等等。

[9] Shimony,A:Perception from an evolutionary point of view,J.Philosophy 68(1971),571.

[10] Bertalanffy,L.v.:An essay on the relativity of categories,Philosophy of Science 22(1955)243-265.

[11] Campbell,D.T.:Methodological suggestions from a comparative psychology of knowlodge processes,Inquiry 2(1959)152-182.

[12] Piaget,J:Biologie und Erkenntn S.Fischer,Franfurt 1974(Biologie et connaissance,1967).

[13] Rensch,B.:Biophilosophie,G.Fischer,Stuttgart 1968.Chomsky,N.:Sprache und Geist,Suhrkamp,Frankfurt 1970(language and mind,1968).

[14] Furth,H.G.:Intelligenz und Erkennen,Suhrkamp,Frankfurt 1972(Piaget and Knowledge,1969).

[15] Monod,J.:Zufall und Notwendigkeit,Piper,Muenchen 1971(Le hasard et La,necēssitē,1970).

[16] Popper,K.R.:Objektive Erkenntnis,Hoffmann und Hamburg 1973(Objective knowledge 1972).

[17] Lorenz,K.:Die Rueckseite des Spiegels,Piper,Muenchen 1973.

[18] Campbell,D.T.: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In Schlipp,P.A.(Hrsg):The philosophy of K.R.Popper,Open Court.La Salle 1974,413-463.

篇8:当代建筑设计的新诠释论文

当代建筑设计的新诠释论文

一、当代建筑设计的新突破

1.当代建筑设计手法的突破。传统建筑设计与当代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分直观体现在其设计手法的不同。要说两者之间的关联,那可能是从结构主义开始,强调那种“永恒”的来源于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的深层结构随着时代的变迁依然沿用到了今天。就拿我们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而言,上世纪50年代初,对于那个以解决群众温饱的年代来说,建筑这两个字毫无疑问是强调功能主义至上的设计;再拿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来讲,四方、规矩、板正是对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北京建筑特色最中肯的评价。在这些传统建筑设计中,更多的是遵照结构主义的设计原则,当代建筑设计则是更多的偏向于解构主义。个人觉得,解构主义是原有固有模式的一种大胆的设计思维的延伸,是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大胆尝试,这种尝试并不是说随意的进行设计创造,而是在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对传统建筑老套设计的突破,如果我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是对现代主义的叛逆,那解构主义的存在便是对后现代主义的不安于现状。所以人们对于建设设计中的解构主义的设计,有些争议,它打破了形式与功能所必然存在的联系,但我觉得这也正是当代建筑设计的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对于建筑设计的突破大多数我们是通过与传统建筑不同的设计手法来进行创新,解构主义它不仅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也作为一种设计美学,它的设计思维贯穿着整个设计的始终。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解构主义是其中之一的设计手法。而与之不同一种设计手法——“折叠”也是建筑设计中作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语言,也对设计的空间、风格、结构都有着全新的定义。折叠这一词作为专业的建筑语汇,最早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传并盛行起来的,德勒斯在他的《褶子》里特地为折叠这种设计手法而颂文,这也是最早的相关领域的哲学参考文献,这一理论带给了一批设计师的思维启发:艾森曼认为,德勒兹的折叠这一概念打破了传统设计中的内外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的空间构成。克取斯蒂森则把折叠这一概念运用到城市肌理分析中,用以建筑设计对传统文化恢复以及它在社会角色中的表现力,他认为折叠这一手法既囊括历史主义中的再现色彩,又体现出了现代思想中的抽象儿何,是一种包容历史、现在、将来的共生形式。“变形”是近些年对当代建筑评价中出现较多的字眼。在“变形”的建筑设计中,“折叠”是较为突出的设计手法,它是一种与解构主义理念所不同的一种当代设计理念,甚至有些排斥解构,也排斥任何形式的设计模仿,总结起来,就是它是一种具有连续性的、个性突出的、全新形式的建筑设计手法,这也是当代建筑设计的一种突破。

2.当代建筑设计材料的突破。除此之外,建筑材料对于建筑设计来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整个建筑设计的最终的成品风格。混凝土在近期优秀建筑作品的出现越来越多,相比起其他材料,混凝土更专注于建筑本体的精神体现。它没有夸大的色彩表现,只是将单一、暗沉的混凝土加入到建筑设计中却能产生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呈现出一种安静、高雅的艺术氛围。对于混凝土这种材料是一种非自然性质的混合材料,它的表现属性具有着建造技术以及后期养护等一系列的众多因素影响,在建筑设计中的造价也普遍偏高,但是混凝土材料,尤其是清水混凝土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却是建筑师的.新宠儿。它在建筑设计中对建构逻辑以及艺术表现都具有着特殊的魅力。对于当代建筑而言,像类似混凝土这样的材料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出现又是一大创新所在,将建筑设计回归到最朴实、自然的状态才是它应有的状态。

3.低碳环保意识的加入。提到这里,低碳环保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值得关注的一大环节。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因工业污染掀起了绿色设计的**之后,这一概念一直影响到今天。建筑设计带给这个时代不同多样的色彩,我们社会的中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享受到建筑所带来的的好处以及作用。但是,建筑设计在给我们大众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是由于建筑设计在具体施工的发展过程中耗能多、碳排放量多引起的。所以低碳、环保、节能理念运用在建筑设计促使人们对社会环境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以下是加强低碳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可采取的两点中肯措施:一方面是针对于建筑内部设计,建筑各个不同环节之间要考虑到满足整体低碳环保的要求而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到建筑周围的外部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外部有利条件运用到设计中去来达到低碳环保的设计要求,同时也节约了设计成本;另一方面利用建筑顶部,在之上面加入低碳设计元素,屋顶的部分是与外部自然环境最直接的接触,在屋顶的节能环保设计中必然要充分利用上外部自然条件这一有利因素,来设计与自然贴近的环保节能新型屋顶。上海自然博物馆便采用这种低碳节能的设计路线,完美的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同时也和馆内主题相一致。由拉尔夫约翰逊的设计来源于一个“鹦鹉螺壳”,在这一基础之上对总体形态以及组织形式来进行思维创造。整个设计的外立面是作为表达自然元素的媒介。其中建筑中部的“细胞墙”象征着动、植物的细胞组织;建筑东部的“绿化墙”意味着地球的表面天然植被;建筑北部的“石墙”则暗喻着活动的地壳板块、被河流侵蚀过的峡谷岩壁。他将生物气候学加入建筑中,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由智能建筑外观来接受阳光照射,以达到最大化的日光,最小化的太阳能获得量。而椭圆形天井池的设计为整个建筑提供了蒸发冷却,在建筑内部设计中采用地热系统的调节来控制温度。前面有提到利用建筑顶部来加入到节能设计中,自然博物馆利用雨水等自然水资源从覆有植被的屋顶收集起来,将回收利用的雨水一起存储在池塘里,整个建筑将设计与低碳环保衔接的恰到好处,设计与生活是相通的,可以说设计本身是来源于生活,此类设计意识的加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时刻提醒着世人应该去关注自然,关注环境。

二、当代建筑师对建筑设计的新看法

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奠定了建筑设计是同样赋予了艺术形式的存在。多年以来,建筑一直是被看做是工科的一门学科,对它的定义更多的是来自于技术层次的诠释,严谨、逻辑是我们对于建筑设计的定位。但是建筑设计它是有生命的,当代有些这样一批人去改变着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印象,他们用实际行动去告诉人们建筑设计在艺术领域可以附有新的生机。“我知道你在看到我的作品时,你会哭。不论你们怎么看我的作品,只要每个人在看到这些作品时油然而生的切身感受,才是最后的评断标准。”这是林璎对自己的建筑所作出的评价,比如林璎所设计的越战纪念碑,以极简的造型来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意象,由一面刻满着阵亡战士姓名的大型V字形的石碑从两端低、中间高逐步上升,而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也由此逐步增加,来带给沿着石碑行走的人们所不由言说的一种的心理感受。但是其设计并没有高耸入云的宏伟,但是华盛顿宪法公园的尽头,大地开裂,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在阳光与黑暗的交汇处,讲述着无法被忘却的哀伤,这些是她的设计所带给人们的心理体会。类似林璎这样的建筑设计难道还是被认同成单一的工科作业吗?这样的一批建筑师更注重的是对生命的诠释,更多的是在他们的设计思维之下,去创造出赋予生命的建筑艺术设计,在他们的设计词典中,设计本该是纯粹的,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艺术的本源。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在现代主义阶段被看作是技术性的学科,也在被认同为艺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建筑设计正在逐步以一种朴实、素雅的姿态展示在人们面前,不管是设计手法还是所运用的材料都是当代设计师对这个时代所赋予上的新的标签,在经过实用主义年代的洗礼之后,它正在以自己特殊的语言由建筑形式来带给我们一种视觉享受,从外表到内在的帮助人们心灵以及这个社会的净化,我们当下也应该对充满艺术性的建筑设计产生一个新的定义。

参考文献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威廉弗莱明著、吴江译《艺术和思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一帆2000《基于视觉整体性的建筑形体研究》,《浙江大学论文》。

何晓斌《当代非线性建筑表皮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靳士雄靳天倚《“纯化”+“表现”——对“不完全形”概念的探讨》,《世界建筑》第3期。

菀玉成《创新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冯国瑞2004《论创造性思维》,《中国工程科学》第6期。

梅轶超1998《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创新手法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熊明2002《漫议建筑的原创性》,《建筑创作》第10期。

钱学森1987《思维科学》,《现代化》第1期。

篇9: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特点论文

当代国际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特点论文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高科技术革命的发展,对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至今仍在继续。除了七八十年代已经形成的趋势,如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增强,国际贸易适当的增速支持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易异军突起等以外,对本世纪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还有如下几个新的趋势,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一、WTO成为世界范围维护和完善贸易秩序的重要机制

国际贸易的进行和发展,需要比较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作为支撑环境,战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从林林总总的商品组织到联合国贸发会上震耳欲聋的讨论,从GATT的第一回合到多哈刚刚启动的新一轮贸易谈判,各国、各地区都在为改善自身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下,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日趋扩大,国际分工日益加深,世界市场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正是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的深切感受和发展自身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国、各地区不管国力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和文化差异,都在试图逐步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因而也就更加重视全球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WTO成员,目前已达144个,成员间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90%以上,这样就使它具备了根据全球化要求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全球通行的交易规则的能力和条件。 作为当今世界处理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WTO在以往的实践中,在所有成员的配合下,卓有成效地履行着它的基本职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规则并监督成员执行。WTO也成功地组织了多个国家的贸易谈判,为建立公共的国际贸易秩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微观经济活动中为促进贸易的公平进行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帮助和评断。WTO运转以来,以其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和实践,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WTO要求各成员实施统一的对外经贸政策,主张各成员不分大小,实行非歧视的贸易待遇原则,给予外国货物国民待遇,保护知识产权,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主张公平贸易和公平竞争。WTO的这些基本原则已为全球各国、各地区所接受,成为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说GATT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协调起来,追求国际贸易的良好秩序的产物,各国、各地区都视之为同国际经济体系联系与合作的重要桥梁;那么,当这个组织演变到WTO以后,就不仅仅是联系国际经济的简单通路了,当然它仍有这个作用,但这时的WTO本身就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可以这样讲,它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和舞台。它现在的方式、运行机制就是为经济全球化而设计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乌拉圭回合的19个协议,就很容易理解了。19个协议浩如烟海的条文,对全球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做了相当全面的规划,其精细与具体可谓无微不至,不仅WTO成员奉为至典,WTO以外的国家也不能等闲视之。当贸易专家们不时翻阅这个1995年文本的时候,参加多哈部长会议的贵宾们已经着手环保等更深层次与贸易有关的立法 了,人们当然还无法评估本次回合的成果,但有一点已经不容置疑,那就WTO为了国际贸易秩序的优化,为了从次优逐步过渡到最优,在严格监督现有环境的同时,还在不懈地推进新的立法。 不仅如此,WTO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的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它对各成员的国内立法产生了强制的影响。这就是各国在国内涉外经济立法和经济管理实践中必须坚持法律的一致性和透明度等基本原则。

法律的一致性是指禁止颁布与入世承诺相抵触的法规,这意味着不能通过与WTO规范相悖的法规。 公平地执行WTO规则是建立世界贸易秩序的又一基石,这一原则不允许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存在不平等的竞争和垄断。 透明度要求全面公布并提供与贸易有关的现行法律、规则和措施,其目的在于可使成员清楚地了解制度信息、准确评估贸易环境,可见,透明度也是法律一致性的必备条件。

二、FTA的贸易创造效应成为全球贸易新的增长点

各国、各地区出于深化国际分工和合作,配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已不甘于WTO所形成的次优原则和秩序,主动从双边交往和局部地区间的联盟寻求更大的便利和自由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 FTA无论是数量还是进程都变化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到底,全球已经完成和正在商谈的FTA总量已近50个,其中双边的FTA占90%;区域性的FTA绝对数量虽少,但影响深远。下面我们先简略描述在当今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况,来看FTA的'作用。 1985年6月欧共体发表白皮书,提出欧洲经济共同体于1992年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实现内部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自由流动的考虑。1986年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了《欧洲一体化文件》。该文件规定在1992年年底正式实现12个国家间统一市场。事实上,经过6个年头的努力,到1992年底,作为这个目标的重要标志,三个“自由流动”得以实现。

一是商品自由流动:取消共同体的商品在相互边境间的全部检查,统一商品技术、卫生标准; 二是资本自由流动:公民可在各成员国自由存款、贷款和投资,取消外汇管制; 三是人员自由流动:公民在欧共体内可自由迁徙,他国公民享受本国公民同等待遇,相互承认居留权、学历和技术职称。 在这个基础上,欧共体成员继续努力,1992年又正式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成立欧洲联盟,确定在上世纪完成单一货币、建立中央银行。如人们所见,随着欧元的启动,欧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入到了更高的阶段,此时的成员间,已经具备了完全的贸易自由和便利。

1991年2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公布了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同年,三国之间开始了协议谈判,在一年零两个月的争吵之后,于1992年8月达成协议,同年12月三国分别签署。 1994年1月1日三个国家正式步入自由贸易区,三国约定之内逐步取消货物和劳务以及资本流动的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过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基本的优惠安排: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的出口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65%已经在20前实现了免税。 一一美国、加拿大对墨西哥出口的汽车整车关税已经减半征税, 2000年前已实现了取消75%汽车零件出口的关税。

一一在原产地规则方面,实现了汽车必须包含62.5%的北美制造的零件可以享受减少关税的优惠安排。

一一墨西哥逐步开放对美国通讯设备及服务的投资限制。

一一墨西哥取消对美国、加拿大农产品实行的进口许可证,使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的25%获得了基本保证。

一一美国、加拿大逐步取消对来自墨西哥的纺织品和服装的限制。内实现没有壁垒。

一一墨西哥对美、加开放金融市场,经过6年的过渡期,美加银行、证券公司都可以在墨设立独资的分支机构。

一一2000年前已经开放了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所有资本市场。

一一三国间的货物跨境运输为贸易的便利和自由提供了支持。

一一三国一致采取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当然,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开放进程还在继续,自由化程度还在逐步提高,较之欧盟确实存在很大差别,但即使如此,我们从上述两个自由贸易区已经实现的目标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它对经济和贸易的积极作用和促进效果。 首先,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自由化进程度已相当高,在商品贸易上,不仅不能存在关税壁垒,就是比较复杂的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也都有了明确的时间表。 其次,为了实现区内贸易便利化,成员在开放投资、人才、技术、服务等领域上予以全面合作,贸易自由已逐步演变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成员原来追求的贸易便利化目标确实得到了实现,但成员很快就把这一成果作为推进区内经济一体化的手段,区内的各项安排产生了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虽然从其本意上是为促进区内的经济快速增长,但作为结果之一,区内的贸易以其独到的便利条件迅速增长,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全球贸易的迅猛发展。

第三, FTA间的攀比和竞争,使成员经济主权的让渡范围越来越扩大,欧元的启动把这一苗头发挥到了极至,人们现在考虑的已不再是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一系列原则问题,摆在日程上的是如何推进并尽快取得成效。 凡此种种,自由贸易区便利的自由的经济结构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的影响已经不言而喻。 第一,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综上所述,内部贸易壁垒的逐步消除及自由流通的实现,将促进内部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同时生产要素将得到不同程度的自由流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也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根据测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分别给各成员带来利益,节约了开支。 如欧盟在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自由流动后,可从取消的壁垒过程中获益3000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物价下降6%,公共费用减少20%,工业成本下降7%,增加200 - 300万个就业机会。 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同样使三国获利。美国可因此得到1715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对墨西哥的贸易顺差将增加100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以后的数据也说明了三国是受益的,贸易出口都有明显的增长,墨西哥年增长率最高达20%,其次是加拿大10%,美国是5%. 第二,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战后,世界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一直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FTA的产生和发展,将加剧这种趋向。以发达国家为主建立的FTA如上述的两个,由于区内逐步清除各种壁垒,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加速,各种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更趋合理,从而使相互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更为紧密。

FTA是区域间经济联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要看到FTA的产生又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联系。仅以资金和技术的流动就可说明,在FTA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国的主要使用者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因而对科学技术尤其是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也是巨大的,这样就势必造成了资金和技术首先是流向发达国家,之后才是流向区内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流向区外发展中国家的就很少了。

近年来,人们对FTA的作用和优势认识得越来越清楚,FTA的优化机制对非成员的吸引也很明显,这就引起了区内外合作的问题。为了分享FTA的利益,FTA以外的国家都在积极寻求与其开展合作,这样就出现了FTA之间相互投资和技术交往以及贸易交流,特别是为了绕过FTA的贸易壁垒,区外国家的投资设厂成为最普遍的进入方式。近二十年来的跨国兼并、战 略重组之所以发展很快,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第三,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FTA的基础就是内部开放市场,相互提供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以区内不断扩大和增长的贸易取代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不能享受区内的种种优惠,从而导致外来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如欧洲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支柱的农产品统一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排他性很强、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很浓的市场。

同样,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运行中,随着墨西哥产品对美输出的大幅增加,亚洲地区的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出口美国势必遭受巨大冲击。

三、FDI带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包括国际贸易的法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到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世界经济形势似乎变得越发有利于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各国政府竞相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贸易和投资壁垒大幅削减,全球和区域范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转移资源、扩张经营、全面开发市场已经非常便利。 据《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等权威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5万多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达30余万家,累计跨国直接投资总计约4万亿美元,其中30%是由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控制,由这些投资所创造的商品销售额,比世界出口总额还要多。2000年,跨国公司海内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达6.5万亿美元(其中30%是公司内部交易)。

各种数据都清楚地表明,跨国公司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而且成为推动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强大力量。 我们从既往的跨国投资实践中已经看到,跨国公司大规模向各地区渗透,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大大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采取全球经营的战略,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量,而且所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因其大大减少“交易成本”,使母公司分支机构间的内部贸易量急剧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中的重要构成。 据统计,上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20%;八九十二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至40%.目前世界贸易总量中有70 - 80%与跨国公司有关,而且这种趋势还有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之势。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要求各成员通报其与此相关的法规中存在的限制情况,并要求各成员根据确定的时间表在最长7年时间内取消这些规定。可见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制度保证。

作为90年代末最突出的全球经济现象之一,跨国公司的购并重组不仅对跨国投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世界贸易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了全球企业的兼并风潮,十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和股本在一夜之间易主,存续几十年、甚或上百年的公司、企业,一纸合同就改朝换代。从曼哈顿到地中海,从传统的制造业到充满高科技成分的IT产业,还有老牌的商业银行都在洗牌之中。 但这次兼并浪潮席卷之处仍以欧、美为主,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几未波及,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情况不同,美国是这次兼并浪潮的最大目标,同时也是自身兼并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与70年代的那一次“把企业作为一件商品”的兼并不同,这次兼并主要是基于公司的长远的全球的经营战略考虑,目的主要在于扩大规模,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优势互补,通过跨行业、产业的混合兼并,降低经营风险,避开贸易壁垒,开拓全球市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政府推动、金融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方位的推动兼并的大环境。 之所以要关注跨国公司的全球兼并,首先是由于它对全球经济产生着现实的与潜在的影响。毫无疑问,新一轮的兼并改变了国际资本的流向,推动 国际资本在发达国家中的流动,这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造成很大困难。

其次是兼并与重组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贸易壁垒在兼并浪潮的冲击下已土崩瓦解,很难发挥作用。可以说,全球跨国企业的兼并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国家之间,双边范围乃至多边场合久拖不决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再次是企业兼并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力量,扩大了他们占有市场的份额,使得国际贸易格局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四、电子商务所提供的交易平台迫使既定的国际贸易格局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适应国际贸易数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张的需要,9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电子商务一经问世,就以不可逆转的势头为世界贸易搭建起了快速运行的平台,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本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最具前途的领域之一。

在1995年以前,全球电子市场交易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论,但到就迅速达到约300亿美元,到2000年为2500亿美元。专家估计在21世纪的前十年里电子商务市场完成的交易额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超速发展,到,交易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将占1/3的比重。如果再划细一点,届时欧盟的网上出口交易将可能达到4万亿美元,美国可能在2万亿,日本在1万亿,亚太地区约15万亿美元。 人们还能看到,在进行电子交易的同时,各国、各地区已将传统国际贸易领域内正在进行的全球制度化建设的思潮同步应用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上,世界有关贸易组织、经济组织和致力于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发达国家都同样非常注重电子商务运行规则的建设。这个在国际贸易领域内,经过几十年间成千累万件交易实践才令世人基本认识的道理,在电子商务这个虚拟的交易产所内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了。

当然,由于电子商务平台自身运行的高技术特点,其规则的制定并非一蹴而就,但应当讲,人们的这一努力方向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而且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如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WTO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全球电子商务宣言》、WTO总务理事会通过的《电子商务工作方案》,OECD召开的电子商务部长级会议以及电子商务全球对话形成的《巴黎倡议》都是国际范围内进行电子商务规则建设的可喜成果。 又如美国的《全球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关于电子商务最佳实施方案调查的总结》、《互联网免税法案》,欧盟的《欧洲电子商务倡议书》,英国的《电子商务-英国税收政策指南》,亚洲国家新加坡的《电子商务比较框架》等都是从本国能力和利益出发完成的单项立法,虽然还不系统,但是对解决目前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障碍还是有积极作用和针对性的。

上述两个方面的概述虽然还不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全貌,但是已清楚地说明,电子商务提供的交易平台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电子商务优势多多,如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以及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小等。我们可以把其对现有国际贸易的影响大致地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是电子商务以其快捷的运行和履约冲击现有的交易方式,使交易商可以在传统的谈判室与因特网之间做出选择。 其次显然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业务从初始就进入网络运行而压根就与传统的市场没有关系。 第三,网上交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市场,数据库建设、域名注册等电子市场自身开发也在进行着激烈的商战。

凡此,都可以引导我们得出电子商 务将引发全球贸易又一次洗牌的结论。 与其他的趋势一样,电子商务以其自身的优势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信息跨国界传递和资源共享得以实现,从而使各国间的经济贸易联系大大加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发展看,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冲击传统贸易方式,它未来发展的结果将是取代传统的商务活动。因此,它的重要性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篇10:藏族声乐区域特点解析论文

藏族声乐区域特点解析论文

藏族声乐艺术的区域特色

相关研究表明,各地区民歌风格的形成,与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语言特点有着很紧密的联系。萨班《乐论》中提到:“前藏人声音洪亮而婉转,后藏人声音嘶呜而豁亮,阿里人声音挤压而短促,康巴人声音威武而雄壮。”前藏地区地势相对较平缓,人们之间的歌唱不存在太多音量的问题,因此相对来说,歌曲的演唱上偏婉转悠扬。后藏地区地势相对险峻,高山峡谷较多,造就了人们说话和歌唱喊得成分增加,声音相对嘶哑;那曲牧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促成了音域宽广、声音高亢、穿透力极强的牧歌演唱;阿里地区海拔很高,气候极度恶劣,高寒缺氧,虽然不是绝对,但这也是阿里人声音短促挤压的重要原因;康区海拔较低,植被丰富,人们以畜牧为生,性格豪迈奔放,因此,康巴人歌唱、说话声音威武而粗旷,尽显其自由奔放的特点。

尽管各地区的声乐演唱艺术无论是发声方法还是演唱特点都风格各异,但他们同时都具备一个很典型的审美特点,那便是“永恒”的快乐。各地的民歌中,悲伤情绪的声乐演唱作品很少,大部分的歌曲都是以欢乐愉快为基调。从狭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族民歌、牧歌、山歌再到广义声乐歌唱中的藏戏,我们都很难见到“悲剧”的影子。即便在藏戏剧目中,有不少主人公也受尽磨难、饱受折磨,但最后结局都是幸福圆满的。

这种审美取向的形成并不是偶然,这与藏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坚强乐观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青藏高原这个气候恶劣,高寒缺氧的环境,藏民族要在此生存和繁衍,除了对大自然极为有限的改造之外,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妥协”,对“神灵”安排的命运无条件的服从。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并没有让藏民族悲观厌世,而是让这个民族更加地乐观坚强,永恒地追求快乐,就像我们常说的“知足者长乐”。因此我们听到,藏族声乐演唱作品中表现悲伤忧虑、争强好胜的很少,大部分都是歌唱美好生活,赞美爱情,歌颂丰收,曲调朴实清晰、愉悦优美。这种独特的审美取向也成为了藏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重要的审美标志,人们一提到藏族民歌便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无忧无虑的快乐,这也是很多人对藏族声乐艺术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

藏族宗教诵经声乐与民间藏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1.宗教诵经声乐

萨班《乐论》中在提到什么是要学的音时这样讲到:“虽雄壮而又要华丽温情,既悦耳然而又不失骨气,既正直但又不失曲折婉转,既低沉但是字面清晰,既要协调但瞬间又有多种音调。总之能使愚昧者心悦诚服,使智者们内心喜悦。”[1]轨范师陀罗在《音论聪慧之颈饰》中写到:“虽为长乐然匀称得当,虽为短乐但音调完备,虽雄壮却又温情,虽动听但不失骨气,虽正直但又不失婉转,虽低沉但字清意明,虽嗓音多样还在瞬间饰有多种音调……。”[2]从这些理论描述中我们看出,早期的宗教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声音尽量做到兼顾,避免声音“顾此失彼”,对任何一种色彩的音都不能追求过度,而要让声音平衡和谐,圆润动听,即追求平衡,以和谐为美。笔者在日喀则采风期间,在萨迦寺中聆听了众僧早诵的吟唱,虽然现在科技先进,领诵人已有一小麦克风帮忙传声,但其嗓音浑厚通透、空灵悠长,气息可以轻松的保持十拍以上,足以见得其演唱功底的深厚,领诵人富有磁性的低音,再加上众僧整齐的吟唱,使人顿生敬畏,被带入空灵境界。

2.民间藏族声乐

在民间,我们现在听到的藏族声乐演唱便和这种宗教声乐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各个地区的藏族声乐艺术在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总的来说,它们也有很大的共性。大部分的藏族声乐演唱都会给人以豪迈奔放的直观感觉,即便是优美婉转的女声,其声音也是天马行空、自由空灵。在对声音共鸣腔体的要求上,演唱讲究声乐高亢明亮,追求声音的尖亮直白(特别是女声),并不刻意的在乎各个腔体的均衡应用;在对其音波的要求上,则以直音和大摆(振固)交替进行,这在山歌和牧歌演唱中最为明显。从这些声音特点我们看出,民间藏族声乐演唱对于声音有着很强的个性追求,非常重视演唱时声音对情绪的表达作用,并且喜欢用一些看似并不符合“通常意义上的和谐、均衡”的音色来进行演唱,对于演唱“功能性”(表达情感、传书送情、缓解疲劳)的追求远远高于对声音本身审美的需求,这样的演唱喜好决定了藏族声乐演唱艺术独特的.声音审美取向。因此,我们在聆听优秀的藏族歌手演唱时,在豪迈不羁、大气洒脱的声音背后,更多感受到的是真挚的情、真诚的意,那浓浓的高原乡土气息、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都在这样的歌声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综上所述,藏族声乐演唱艺术因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等影响,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艺术特点和愉悦、高雅、正直的审美取向。其美学价值讲究传情达意,美学理想追求风格韵味,演唱时充分运用歌唱的各个元素―字、声、气来增加歌唱的韵味,达到打动听众的目的,同时,强调歌唱的功能性,注重歌唱艺术对于“愉悦快乐”的传达。

篇11:当代岩彩画教学解析教育论文

当代岩彩画教学解析教育论文

一、在材质与绘制方法影响下的岩彩画教学

岩彩画材料的多样及绘制方法的独特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实施。虽然其教学方法在大方向上来说和油画、工笔画等画种无异,都有一个从认识材料到研究绘制方法的过程,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岩彩画从材料到绘制都和一般绘画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其教学方法也是独树一帜的,这同时也是岩彩画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的。

(一)认识岩彩画的历史及文化背景岩彩画,虽然在中国美术界尚算一个新名词,但它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却是可以上溯原始岩画,下延隋唐敦煌石窟壁画,是一个古老东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隋唐时期,我国绘画达到高峰,岩彩壁画是当时绘画主流,是融汇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多民族文化艺术精华的具有国际性特质的艺术。但随着北宋文人画的兴起,由多人共同完成的壁画被认为是工匠、画匠所为,中国古典岩彩壁画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千年的停滞更使中国古典岩彩壁画中的很多传统绘画技法失传,却在邻国日本得以继承与发展。6世纪中,随佛教的传播,中国岩彩壁画艺术传入日本。并于9世纪的平安后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大和绘风格。明治维新使日本画家开始从西洋绘画中吸收营养,并以“日本画”的名称来区别于西洋画。二战后,大量吸收了西洋绘画的许多造型要素的日本画得到了极大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日本画的表现形式。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画的表现及教学又重新开始关注中国敦煌初唐以前具有西域异文化风格特点的壁画,以及克孜尔壁画、中亚的土耳其、印度阿旃陀壁画等东方的表现特点,使现代日本画的艺术表现有了高度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这种以中国艺术文化为母体,融入日本本民族艺术特点,并吸收了西洋绘画表现要素的现代日本画开始回流影响到正在发展变革中的中国绘画,使岩彩画在中国得以复兴,称为现代岩彩画。对岩彩画历史及文化背景的认识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只有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了什么是现代岩彩画,以及中国古典与现代岩彩画同日本画的关系,才能找到学习现代岩彩画的目标,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二)了解岩彩画材料特征及用法岩彩画材料种类多、性质各异,并且在颜料调制中对胶的用量颇为讲究,这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因此,在岩彩画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先了解并熟悉岩彩材料的特性、颜料调和胶液的方法、金属箔的切、贴方法,以及天然矿物颜料和金属箔的加温变色方法、胡粉、捻纸的制作使用方法、不同季节胶的用法用量等。岩彩画从颜料调和到画面的绘制虽较繁琐,但每项都有其自身意义和价值所在,这些都需要专门设立相关章节进行讲解,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掌握岩彩画绘制方法岩彩画的绘制有其独特方法,这也是基于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言,掌握其绘制方法是岩彩画教学中的最重要环节。在岩彩画创作前必要进行古壁画的摹写,但它与工笔画中的古画临摹不同。工笔画的古画临摹重点是学习勾线、色彩晕染、罩染的方法等,摹写一般是按纸绢绘画的方法进行;而岩彩画的古画摹写重点是学习色层叠加方法,学习色彩及色面关系的处理方法和学习材料的使用方法等,摹写步骤是按古壁画的绘制方法进行的。通过古壁画的摹写掌握岩彩画基本的绘制方法,除此之外,岩彩画因材料的特殊性也发展出了很多特殊技法的应用。

(四)岩彩画特殊技法的应用受古壁画启发,现代岩彩画中出现了如洗、刮擦、立流、沥粉贴金等特殊表现技法,这让岩彩画的画面表现更多样化,因此,在岩彩画的教学中,对特殊技法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特殊技法的使用使画面增添了很多趣味性和不可预知性,画家的思路会随一些偶然出现的特殊画面效果随时做出调整,这让岩彩画的教学不宜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操作。在认识材料和一些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宜让学生自由发挥,按自身个性把握画面,包括作画的顺序步骤等。比如何时起稿,可以先起稿,亦可先打底色或叠色到中途或将近完成时再起稿。另外,对颜料颗粒粗细不同的选择也是根据画家个人喜好,颗粒粗细不同或使用材料不同,其画面的色彩效果就不同,所以,岩彩画教学中对不同材质情况下的色彩效果也要让学生认识和掌握。

二、岩彩画教学的信息反馈

通过岩彩画的教学,学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对于它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材质及绘制方法,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他们对岩彩画的学习认识及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多样,可绘制出多种画面效果,有助于自身想法的表达;

2绘制方法很特别,色层叠加的方法让他们更多关注材质和色彩的关系,注重画面色彩的发色;

3颜料调制方法需要用手指慢慢调和,让颜料和胶液充分接触,虽有些繁琐,但很多学生很享受这个过程,这有助于他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岩彩材质,感受它们的自然属性;

4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岩彩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岩彩画发展中渗入的异文化因子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认识了中国绘画的内涵和外延,并由此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要把中国文化艺术发扬光大。从绘画材料的角度谈现代岩彩画的教学,不但让学生认识了材料,掌握了绘制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中国绘画,并由此产生保护和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便是此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所在。

篇12:油画风景的色彩表现特点初探论文

油画风景的色彩表现特点初探论文

摘要:色彩作为视觉的主要成分,在绘画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它通常也被作为独立的课题来加以研究。要学好油画,除掌握造型手段的素描外,还必须掌握色彩的一切规律性知识,本文对油画风景的色彩表现特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油画风景;色彩;特点

自然界的色彩现象为我们的视觉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资源,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色相,而多种色相因为光的作用又产生多种不同层次的色彩,这便使得色彩在自然中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但是人们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总是同步进行的,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不仅认识到色彩的差异性,同时也认识到了它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这种色彩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构成了绘画中的色彩基本关系,成为我们掌握绘画中色彩关系的关键,使我们能驾驭和运用色彩,由此,色彩成为我们表现自然,表现情感的自由手段。

一、油画风景艺术中色彩表达

随着油画的发展,色彩的影响力也是极为显著的,它要求画家凭借自己的感受、理解、想象来充分地表达它,以显露其自身的力度和美感。因此,在这里画家的色彩感觉仍然是头等重要的,首先必须对色彩的`纯度、对比、和谐及微差有所敏感,才能驾驭它、发挥它的能量。古典油画则是主张色彩与形共存,其特征是强调固有色的力度,统一客观中纷乱的色彩,表现色彩的微差。它所表达的色彩关系是与形和谐的、互补的,但并不能因为它的色彩关系比印象派含蓄而否认它作为另一种系统的存在,因为它的庄重、典雅及和谐的品格是印象派所不及的。古典油画在色彩关系上同样是相当严格的,它只是以固有色的区别而展开,同样也有冷暖关系,只是将微小的冷暖变化控制在大的色域里,从而产生各种色相本身所具有的力度。

另外,它还非常讲究每种色相的纯度秩序,以造成色彩的层次感染力。在传统古典油画的技法中有许多方法都被用来达到其理想的色彩关系,如对纯色用亮底上透明纯色罩染的方法,可以使该色域既有形的细节,又有色彩的极强纯度,还不失透明感。在对待一些细微灰色上则采用干皴或半透明罩染,使这种灰色产生一种既明亮又含蓄的效果,而且还有利于表现微妙的色彩层次变化及冷暖关系,这是直接画法中无法达到的。另外,通过罩染还能控制整个画面的色调,抑制某些色彩的生硬和燥气,能产生色调的和谐同时还能使整个色彩保持一定的纯度。这些技法都直接地对色彩的具体效果产生作用,说明了色彩的表达欲望与产生色彩效果的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可见,古典大师们的色彩修养同样是其艺术成就的一部分,因为它与造型修养同时构筑了古典油画艺术坚固的堡垒。

二、印象派油画风景

在古典油画原作面前,我们总是对作品中形的完美和谐所陶醉时,同样也会被其色彩的魅力所打动。在艺术观念的变化下,使油画对追求视觉真实性以及表现感情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印象派便肩负起这历史的使命。印象派画家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姿态,大胆宣言:“走出人工的光线的画室,舍弃画廊的调子与褪色的颜料!到明快的日光中来描画!”舍弃想象而作写生画,走出人工的光线的画室而到野外的天光下作画,把旷野当作最好的画室,极力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于是明亮而美丽的阳光充溢了画面,一扫过去的沉闷与单调的褐色调,以一种空前新鲜、活泼、生动、自然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印象派”绘画运用色彩并置手法,突破固有色观念,画面获得辉煌效果。印象派在画面上采用色彩并列的手法组成色调,即把颜料从锡管挤到调色板之后,使用时尽可能不混色,将各种纯度高的色,用小笔触分开来描绘,从而增强了色与色的对比效果。印象主义大师莫奈正是看中了这种色彩效果的魅力,他合理的将多种颜色并置的笔触交错的平铺在画面上表达所需的色调,产生闪动的,迷人的色彩效果以表现大自然中阳光的绚丽与空气的颤动。正如他的那幅《日出・印象》已成为印象派的一面旗帜。

《日出・印象》的展出,使“印象主义”成了19世纪后半期一个重要艺术运动流派的称谓,成了极富号召力的光辉符号。莫奈在这幅画中只是用稀薄的色彩。对于这个新手法的展现,很多人为之激动不已,但也有大部分人包括当时一些成名画家不解或并不赞同。新事物的出现总是要受到旧观念的排斥。当然亦并不排除新事物自身的缺陷,比如“印象派”的描绘光色过于关注自然,而感情表现不足。但是他们的尝试不能不说是艺术史上又一里程碑,他们不单单创建了新的画派,更引发了同时代及后继者对色彩艺术的新的思考而成了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吾敬东,西方艺术的精神历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

[2]泽仁,中西绘画的起源与差别[J]文史杂志,,(02).

篇13:剩余价值规律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为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不断指引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而奋斗。

一、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内涵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它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它的产生只能够通过可变资本的增值来实现,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不是在流通中实现的。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没有进行交换前,它仅仅存在于产品中,并没有形成剩余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后,商品中的剩余价值转化成货币,剩余价值才真正实现,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产生,在流通领域实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也就是说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在其劳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还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二、剩余价值规律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

(一)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加大对复杂劳动的剥削,以攫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目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越来越自动化、控制化,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工人相对减少。但无论怎样,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告诉我们,机器只是雇佣工人把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手段,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都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

资本家在整个劳动长度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这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不受工人生理因素的局限,使得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更加隐蔽。也正是由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察觉,所以,成为现阶段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主要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雇佣劳动队伍和复杂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也相应的变化,许多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也参与到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中。

(二)在流通中,以垄断价格为杠杆,对总利润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和再分配。在现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实现形式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垄断资本也通过对市场和生产的控制来规定垄断价格,以此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垄断价格使垄断剥削的范围扩大,它不仅担负着实现直接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任务,而且还通过流通剥削国内外广大劳动人民。垄断价格的起点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产生了平均利润,部门内部的竞争产生了生产价格,在个别部门内部建立垄断组织是垄断的最初形式,随着垄断的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剩余价值总量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分配。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范围内的利润分配按照平均利润率,通过生产价格进行,而在垄断阶段却不是这样。当垄断资本在一个或少数部门取得统治地位后,就会向同它直接相关的部门扩张,通过竞争、合并、渗透等手段,垄断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市场。这样,在交换领域,垄断资本就可以通过垄断价格机制对这些部门的剩余价值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再分配。

(三)在对外经济联系中,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形式,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战后私人资本输出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国公司越来越把扩大商品销售总量以增加总利润量作为对外投资方向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的活动超过了一个国家的范围,使生产达到国际化的程度,但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到私人手中,为私人所占有,使得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越发加剧。发展中国家一边运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一边维护国家主权,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跨国公司的剥削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包括本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还包括发达工业国家的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跨国公司利用其垄断地位,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和销售,攫取了大量的高额利润。由于其庞大的经济实力,灵活的经营策略和扩张手段,以及对生产、销售的垄断,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四)国家直接参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全过程。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垄断资本对内和对外剥削的全过程,对于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垄断资产阶级国家以最大生产资料占有者和最大资本投资者的身份直接干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其次,以最大商品购买者和售卖者身份,直接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流通过程。最后,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和调节资本主义分配过程,对国民收入实行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分配和再分配,以保证垄断资本增加利润和积累。

三、总结

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与核心。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的目前情况表明,马克思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得出的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还在继续起作用。

篇14:美国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论文

美国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表现论文

一、建筑师的后现代主义表演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文化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原先流行的思潮突然在知识界失去了影响力,后现代主义便于上世纪 60年代与法国后结构主义和美国新实用主义结合,成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并非起源于哲学领域,相反它的主要成分来源于后现代文学艺术、建筑艺术风格和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科学。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是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钱普曼(JohnWatkinsChapman),他在1870年用“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 Painting)一词来评价比法国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方法,由此决定了“后现代”一词在它使用之初就表现出具有超越和否定的意义。用“后现代”来描述建筑的新形式出现于20世纪40、50年代,至20 世纪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现代建筑大师们如勒。柯布西埃,试图精心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呈现在世人面前,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的机器。

1966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且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6点特征:①历史主义;②直接的复古主义;③新地方风格;④文脉主义;⑤隐喻和玄想;⑥后现代式空间(或被称为超级手法主义)[1].正是通过文丘里等先锋派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狂飙表现,以及建筑评论家们理论层面的归纳总结,使得晦涩、难懂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争论形象化了,进而为普通人所体验、所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向受社会各种哲学思潮、流派影响的建筑设计领域,此次成了培育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一片土壤。

当然这些先锋派的建筑师不仅从理论上为后现代主义设计寻找合理的解释,而且还身体力行地投入到设计创作中。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筑设计中挥洒创作热情,还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1972年文丘里设计的富兰克林庭院,不是在遗址上对原有建筑物的重建,而是以其“幽灵式”的想象,采用一个模拟原有建筑的不锈钢骨架,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效果历史。1977年他在华盛顿宾西法尼亚大街设计的自由广场,则以一种平面的设计语汇结合历史片断,形象而简约的展示出场所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情感,从而消解了传统纪念性广场高耸的中心式构图。1980年查尔斯・摩尔为新奥尔良的一个商业和工业综合区设计的意大利广场,以历史片断的拼贴、舞台剧似的场景,戏谑式的细部处理,赋予场所“杂乱疯狂的景观”[2]体验,几乎成了后现代主义公共空间设计的代名词。

就在这些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以历史片断、符号、隐喻、媚俗、戏谑等手段张扬着自我和取悦于大众时,他们的同行景观建筑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应尽管显得有几分迟钝,但仍然有些前卫的景观建筑师在这股新思潮的鼓舞下,从毕加索、最低纲领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摩尔(Robert morris)等艺术家那里学习运用最少的元素创造出最具冲击力的设计;从地景设计师如罗伯。斯密森(Robert Smithson)、麦克尔・赫瑟(michael heiser)等艺术家那里学习新的视觉观念;从文丘里、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麦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等建筑师的作品中学习用历史片断、光和色来限定空间的技巧,在景观设计领域积极进行后现代主义的探索。

二、景观建筑师的后现代主义实验。

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首先是从小尺度场所开始的。1980 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玛莎。苏瓦兹(martha Schwartz))[3]在《景观建筑》杂志第一期上发表的面包圈花园(Bagel Garden),在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引起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广泛讨论,它被认为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行后现代主义尝试的第一例。面包圈花园坐落在波士顿一个叫Back Bay的地区,在那里每条狭长街道两边排列的都是可爱的低层砖房,它们集中了过去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且每栋建筑前都带有一个临街的、开敞式的庭院。面包圈花 园是个小尺度的宅前庭院,用地范围22×22英尺,面朝北方。花园空间被高度为 16英寸的绿篱分割成意大利式的同心矩形构图,两个矩形之间铺着宽度为30英尺宽的紫色沙砾,上面排列着96个不受气候影响的面包圈。

小的矩形内以5×6的行列式种植着30株月季。场地中还保留了象征历史意义的两棵紫杉、一棵日本枫树、铁栏杆和石头边界。在设计中,苏瓦兹想创造的是一种“既幽默又有艺术严肃性的”[4]场所感。这个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象征傲慢和高贵的几何形式和象征家庭式温馨和民主的面包圈并置在一个空间里所产生的矛盾;以及黄色的面包圈和紫色的沙砾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对比。这个迷你型的庭院以具有历史风格的花篱、紫色的沙砾、以及隐喻Back Bay地区象兵营式排列的邻里文脉的面包圈,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缩影。这个花园为人们开启了一扇小尺度景观设计的新视野――就是把传统的、有限的景观想象和新概念结合起来,创造出新景观。从而使这个迷你型的花园在学术性及艺术文脉两方面成为新设计的导向。

1983 年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SWA为约翰・曼登(John madden)公司位于科罗拉多绿森林村庄的`行政综合区一组玻璃幕墙的办公楼群设计的万圣节(harlequin)广场,设计不仅体现出文艺复兴式的历史主义风格特征,并且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赋予场所强烈的对景观体验主体―人的消解的解构特点这个占地1英亩的广场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双层停车场的屋顶,位于两栋玻璃幕墙建 筑之间,上面分布着一些高出地面约有3m左右的冷却塔和通风管。因为是个屋顶广场,所以考虑到屋面的结构承重能力,景观设计只能在50m×100m 场地中部一条12m宽的狭窄空间中展开。SWA的主要设计思想是设计一个具有公共功能的广场,重点强调远处洛基山的景观,同时减轻屋面上机械管道设备对场所的视觉干扰。在设计中SWA一改流行的传统轴线手法,而选择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参考点,来解决广场与周围玻璃幕墙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和狭长的洛基山视轴的关系。

首先,广场两侧的镜面幕墙赋予整个空间狭长的、眼花缭乱的、不可思议的迷惑感。顺着广场狭长的轴线向远处的洛基山方向看去,用玻璃镜面包裹起来的,突出屋面的通风管道和冷却塔就像被一只巨大的手神秘置于这个超比例的、形式滑稽的广场空间中,它们与地面形成倾斜的箱型体。这种充满动态感的姿态和黑白两色的菱形的磨石子地面,构成视觉上的迷幻和不确定感。此外设计者在建筑物出、入口两侧布置了略高于地面的草地,上面排列一组高矮有序的白色圆柱体,它们和反射在后面建筑物玻璃镜面里的映射,构成对修剪过的树林隐喻意义。这个设计的鲜明特征是采用了大量的镜面材质、倾斜的体型、产生错视的黑白菱形水磨石铺地,以及不对称的几何形体。

设计者利用镜子扭曲视觉以增加看到的尺度和视觉,从而产生一种古怪的类似基里科[5]似的超现实主义品质,将人这个场所体验主体消解为迷幻场景的一分子,有时甚至完全失落在这个梦幻般的场景里。最后,设计者在广场中间的契入一个狭长的切口,将广场分为两部分,使两栋建筑都有各自的广场空间。在这个狭长的切口里,设计者将传统的喷泉水渠和花草并置,产生出一种传统的乡村风景,令人在这个意想不到的,既充满幻想、又有点迷惑的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空间里,寻找到些许现实的支点。

1988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George hargreaves)为加利福尼亚San Jose市设计的市场公园(San Jose Plaza Park)[10]则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学特征,它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市场公园既是一个巨大的交通岛,又是该市最古老的公共开敞中心,因为它的四周环绕了该市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场地由南北两条直线连接两端半圆形曲线,构成类似运动场的形状。沿场地东西长轴哈格里夫设计了一条主路,用地中部一个新月形的斜坡堤将场地自然非为两部分,二者间高差变化以坡道和台阶过渡。用地西部,沿主路两边布置的是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和木制的座椅;草地上果树栽种方式是和中部新月形线型相一致的。东部在主路的尽端是两条成锐角的斜路,将人流向南北两个方向分流,由此形成的三角形用地是硬质铺地,以栽种的树木强调边界。中部新月形的斜坡堤上种植着四季变换的花草,斜坡的上层安置的是休息座椅,下层一边是网格式的喷泉区,一边是开敞的草地。

喷泉通过喷射形式的变换表现出随着一天中时间的转换,其形式由清晨的雾霭、小涌泉,到下午强力的水柱喷射,而晚间水柱在灯光作用下变得更加晶莹剔透和眩目。此外喷泉自我排水的设计系统,不仅使人可以观赏它的变化,而且还允许人们进入其中,嬉戏玩耍。场地中部一条由南向西和由南向北的两条斜线乍看上去显得有点生硬,实际上最符合人们走捷径的心理。就是这样一个构图简单的景观设计,蕴含了大量的历史隐喻和生活片断。网格式中的喷泉形式的灵感来自18场地附近挖掘的自流井,它们一天中的变化形式隐喻了水使Santa Clara山谷兴旺的这段历史。西边用地的果园也正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两次战争期间周围果木农场丰收景象的记忆。维多利亚风格的路灯反映的则是城市300年来的历史,而夜间灯光照射下的喷泉景象是对当代Silicon山谷高科技的暗示。这里的后现代文本不仅仅只是为一些设计人士所解读,而是通过哈格里夫把这些历史元素和片断组织到公园的主要公共景观片断里,并且传递给大众。

1991 年由 hanna/Olin和Ricardo Legorreta合作完成的潘兴(Pershing)广场受到抽象派雕塑、大地艺术、现象学和绘画的影响,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多义性和视觉革命的特点。潘兴广场位于洛杉矶市中心15大街和16大街处,它的历史可是追溯至 1866 年,经历过多次设计。20世纪50 年代一个1800hm2的地下停车场建在它的下面,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已成为了无家可归者和贩毒者的集聚地了。因此它也是城市雄心勃勃重建公共空间计划的开端,社会进步的见证。

设计者在总平面设计中采用直角分块的手法,将大空间分解为彼此功能独立的小型叙事 空间,多次重复的直角网格式平面划分手法是对原有城市网格状的历史机理的隐射。此外,设计者在粉红色混凝土地面矗立起10层楼高的紫色“钟楼”,并且与之相连的水渠的墙面也是紫色的。墙上有方形的窗户,它把广场的视觉框限成小的花园区。广场的另一侧是淡黄色的咖啡屋和一个三角形的停车站,它背后是另一片色的墙。

沿着广场前的街道是原有的通向地下车库的坡道,和一个连续人行道、斜坡相交一起。在这组空间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从抽象雕塑和后现代视觉革命中获得灵感,将三维体量引入水平向的广场空间,营造出类似现代艺术品展览的氛围。广场中央是一片桔树林,是对典型的洛杉矶特点的直接暗示。圆形水池和一个下沉式的圆形剧场为公园提供了两个规则的几何元素。水池以灰色的鹅卵石构成一个大的碗状的圆,水从水渠的墙面流入水池里,再通过一条锯齿形的类似地震后形成的裂纹向广场之外的空间延伸。可以容纳人的圆形剧场铺着草地和粉红色混凝土的台阶,四棵对称布置的淡黄色的棕榈树形成对舞台空间的暗示。整个广场的设衡。此外,钟楼和水渠的形式体现出对地中海传统符号的拷贝,场地中大量采用了高大的棕榈树,表现出浓浓的拉丁风情。所有这些都表现出设计者在创造这个多意性公共空间的热情,以及对这个汇集着多种族社区的城市的尊重。

三、结语

上述各历史时期美国景观建筑师在景观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探索,只是20世纪美国新景观设计潮流的几朵浪花,不过透过它们仍然能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在美国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总体轮廓。作为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因此决定了在纷扰复杂的后现代语汇中,景观设计师们汲取最多的是历史文脉元素,代表隐喻和玄想的符号单元。因此和他们同行的作品相比,除了部分采用鲜亮的色彩对比外,他们的后现代倾向显得温和而谨慎。此外,景观建筑师尽管吸收了很多后现代设计概念和新艺术手法,如构图的隐喻、视觉的变化和色彩对比等,但是他们并没有彻底抛弃树木、花草、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最后,人在场所中并非扮演主体的角色,人和景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有时候人甚至也成为景观构成元素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景观建筑师在设计中的表现多么前卫和狂飙,其所营造的场所氛围和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注释

[1]见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p290.

[2]戈德伯格对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的评价。引自孙成仁《广场设计的后现代语汇》,《规划师》,1期p81.

[3]玛莎。苏瓦兹(Martha Schwartz):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研究生院教师。

[4]Martha Schwartz Back Bay Bagel Garden 《Landscape Architecture》,January, 1980,p44.

[5]Chirico Giorgio de,基里科(1888-1978):意大利画家,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先驱者,早期作品受尼、采叔本华哲学思想影响,代表作为希腊神话人物画《赫克托耳和安德洛墨达》。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

[2]金广君。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4]倪琪。西方园林与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世界建筑导报(SWA事务所专辑)1998,(1)

[6]孙成仁。后现代城市设计倾向研究(博士论文)[C]

[7]Steven Best & Dougla s Kell ner,朱元鸿。后现代理论――批划的质疑[M].台北:台湾巨流出版社。

[8]Martha Schwartz.Back Bay Bagel Garden[J].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0,(1)。

[9]Contemporary Landscape in the World.

[10]Philip Pregill and Nancy Volkman. Land scape in History[M].1998.

[11]Sutherland Lyall.Designing the New Landscape [M].1991.

篇15: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论文

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论文

近年来,当代新儒家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研究群体内部的批评,确切地说是受到同样对儒家传统采取卫护立场的某些专家学者的批评。可以说自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一个派别出现之日起,此类情况就时有发生,但近年此类批评所表现出的系统性和尖锐性,却是前所未有的。应当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坏事,它在一定意义上标示了儒学研究的进展和深入,因为来自自由主义等方面的批评更多地是着眼于儒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对民族现代化所可能发生的影响,而来自传统营垒内部的批评则首先是着眼于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认识,从重建传统的角度看,应当说后一方面的争论更深入到了问题的核心。

无论人们抱怎样的态度,当代新儒家作为中国现当代的一个思想文化派别或思潮的存在乃是一不可掩盖的事实,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之加以定位,例如从近代以来的文化冲突中定位,从中国现当代思潮的相互关系中定位,从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定位,从纯学理的(哲学的或宗教的)层面定位,从学术史的层面定位,乃至从人类文化的现代发展及其前景方面定位,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我们对新儒家还必须从儒家思想自身的传衍发展的角度为之定位,这关涉到对儒家和儒家传统本身的理解和认识。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与核心内容?当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新儒家对儒家思想的诠释和发挥能够代表儒家思想之现代发展所应有的方向吗?亦或表现出某种实质性的误导与不相应?这一类问题的讨论和诘难已经与来自自由主义方面的批评有实质性的差异,因为在后者的批评中通常已经预设了新儒家思想与儒家传统之间的一致性。

在来自传统营垒的诸种批评中,又以余英时先生在《钱穆与新儒家》一文中对当代新儒家思想的检讨较具影响力和代表性。[1]本文的思考与拜读余先生的文章有关,但本文的立意却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呼应或回应余先生文章中的问题,[2] 而是立足于客观地分析新儒家道统论的形成及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儒家与新儒家的道统论(特别是儒家自身的发展中所谓道统与学统之关系)的一点认识。

一、 梁、熊、冯的有关思想

余先生在文章中论及三种道统观:一是为钱穆先生所批评的由韩愈首先提出、由宋明儒学加以发挥倡导的“主观的`”、“一线单传的”道统观,它表现为某种具体的传道谱系;二是钱先生本人所主张的谓“此一整个文化大传统即是道统”的“思想史家的道统观”;三是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的思想中表现为“以对心性”的理解和体证为标准的“哲学家的道统观”。[3]而余先生所论新儒家的道统观乃是特指“哲学家的道统观”而言,此所谓新儒家又是特指由熊十力的师门传承所形成的哲学流派,更确切地说主要是指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师徒而言。[4]

从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5]到韩愈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传道系统,[6]再到朱子《中庸章句序》明确提出“道统”一词,传统儒家的道统观确是与具体的传道谱系关联在一起。至于余先生所说“思想史家的道统观”自然已与宋明儒所谓“道统”的本义相去甚远,此在钱穆先生的著作中,本来就属退一步的说法或云姑且言之之意,因为钱先生本来就对理学家所谓道统持批评的态度。

至于“哲学家的道统观”,依

[1] [2] [3] [4] [5] [6]

篇16:新中式风格特点室内设计论文

新中式风格特点室内设计论文

一、新中式风格在室内设计中未来的趋势

由于现代的工艺制作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程度也在提升,人们在满足注实用性与功能外,更加注重家居环境的文化内涵。但是这与传统风格的造型、着色特点有所违背,但是经过一些手段方法还是可以补救的,将现代的元素渗入到传统元素中,便可产生现代人可接受的风格,呈现出“古色今韵”的别样现代居室氛围。所谓新中式的设计就是用现代的设计把中式元素包含其中,让现代人生活在其中会更加舒适。所以要看一个现代中式设计的成功与否,一是看有没有把一些中国的传统元素应用到设计当中去,二是看在满足人的生活使用功能之外还能让人享受其中。随着中国式风格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现当今中国式设计风格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再现当今中国式风格中流淌着文化的血液,潜移默化的加入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的思想,随着人们更加的重视建筑所带给人们的文化体现,中式风格会应运而生,独占鳌头。随着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未来家居设计将变得丰富多彩。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们向往自然,渴望住在天然绿色的环境中,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的需求从住宅需求中解放出来,寻求居住空间和人文环境的高度统一。随着设计师们的.技艺更加的具有创新性,其更能能够创造出符合大众的设计理念,最终达到有用户的目的,便可获得所要的建筑,达到享受所创造出的快感。

二、室内设计中新中式风格的特点

1、造型特点

在造型上,传统风格与新中式风格存在着不同之处,传统风格讲究的大气磅礴,高瞻远瞩的特点,造型均是造价昂贵,体态较大的特点;这边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现代人的均是喜欢那种简简单单,造型内敛的特点。现代的设计之中,选择那种直线条的简单的设计方式,叫人看着舒服自然。而且还要考虑其实用性,古代的建筑高大的特点尤为占用空间,而且只是摆设不具有太多的实用性,而现代采用短小精悍的设计思想,小而有用的特点被现代人所接受。

2、配饰家具特点

新中式风格的家具大多采用了明清时代的造型特点,选用木质材质作为建筑资本,加上布类作为衬托。其中造型上的特点多以简单化的直线条作为外观设计。在布置上更能具有比较灵活的特点。在功能的设计上,采用更加人性化的设计特点。根据不同的要求设计出适合各种人群的产品。

3、饰品特点

在新中式风格的住宅中,不仅仅仅有一种风格的装饰品,其包含了五湖四海的装饰品,各种饰品带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它们也是在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随是这样,但是中式风格的壁画、陶瓷着实显眼,叫人们流连忘返。

相关专题 工笔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