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论文

小肥羊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小肥羊”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论文(共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试论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它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全面、生产经验丰富、劳动技能先进”,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输送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基础。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其专业实践技能及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专业类的技术岗位,经营类的管理岗位和操作类的智能岗位。他们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需要企业环境、企业文化的熏陶。在计划经济年代,国营企业除了担负经济生产任务以外,还要担负社会政治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生产实训工作基本上由政府部门负责安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发展,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性和经营发展自主权增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逐步放权,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联系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特别是,近些年来,高校的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学生需要走进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这就增加了难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新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从学校理论走向社会实际有个过渡,在校内就可以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具备满足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功能,能有效实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教学目标。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能较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各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相对于教学性实训而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国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备受推崇的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性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进行投资建设,也可以与政府、行业或企业联合共建。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培训,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特别是质量意识、品质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和爱岗敬业、吃苦奉献精神,以上这些只靠学校单一的教育教学是无法完成的。根据合作形式的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建成公司型实训基地、附属型实训基地和协作型实训基地。

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以学院专业师资或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注册成立校企一体、教学实训一体的公司。它面向市场需求,以企业订单生产形式,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批量生产,获得经济效益。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公司化管理,让学生真实体验公司运行情况和生产性实践,增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目前,公司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最急需的是政策上支持,应该像过去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那样享有一定的税费优惠。

附属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院提供场地、劳动力资源和管理,由社会行业或企业提供资助,建成工学一体、学研一体的校办企业。它是企业的附庸,是企业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机构。企业负责给学生开设技术应用课程,与学校实训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组织学生生产。学生定期在基地内开展实训,企业还可经常性地筛选一些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方面的问题,交由实训基地的师生进行讨论攻关,提高师生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合作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由企业提供技术,学院自主投资或融资的校办企业。它专门承接企业外延生产任务,教师按照图纸技术要求和学生职业培养目标,组织生产。学生在实训基地从事产品生产活动,企业按照图纸,对产品实行检验收购。

以上几种模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项改革的`新事物,其运行管理和调控在多数高职院校正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

(一)重经济效益和轻学生素质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训具有生产性的特点,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基地的生产和实训目标经常会发生冲突,在经济效益和学生素质的培养这两者关系上发生倾斜。企业通常会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大等情况,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学生数和时间,出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基地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效果。

(二)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有些教师原为实习工厂老职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只适应传统的理论教育模式,缺乏一线生产经验;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根本没有实践经验和一线生产的基本素质。

(三)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通用性和系统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缺少系统考虑,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

(四)缺乏法律保障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内生产性实训管理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法律上对学生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

(一)建立健全基地体制机制

首先要按照企业实际进行改造和布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配备符合培养目标的常规机械和先进设备,并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运作。要根据各个院校专业特点,设立基于操作型的实训基地、产品生产型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型实训基地和营销服务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实训,能够体验企业的工作环境,培养企业意识[1]。充分发挥基地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功效,更快更好地促使学生完成由在校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其次,要处理好实训与生产、学生与工人的关系。实训是属于教学的范畴,是教育的环节;生产是一种生产经营行为。学生的生产是为了学习,工人的生产是为了获得劳动报酬。这些都是有着质的区别的。再次,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课程的旧有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引入企业的实际生产题目、教师的科研题目,尽量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在教学举例、习题、实训等方面尽量取材于企业实际生产的模具零部件。采用项目教学法,零部件、图纸以及工程技术资料均来源于企业,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同时结合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模具设计制造大赛等技能比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校内实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主动性学习的风气,掌握实践动手能力,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兴致大增。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培养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毕业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职业能力得到认同,必将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二)配齐配强实训教师队伍

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求职就业信息的提供者,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既具有教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有实训基地教师的个性特征,应该注重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潜移默化地贯串于整个训练教学过程中[2]。因此,建立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的具有全程职业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十分重要。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校企合作,共同来培养。教师队伍从教师骨干、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师及岗位骨干中进行筛选。学校选择专业基础扎实,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任务,实训指导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要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形式灵活的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骨干侧重于企业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并鼓励考取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企业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同时积极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构建了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同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三)合理合适调控实践任务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规律与特点,灵活地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例如需要合理分析合作企业生产任务在一年中的分布规律,然后尽量将实践教学安排在任务相对比较轻松的时期,以减轻教学对企业生产任务产生的影响,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应尽量早些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安排以书面的形式递交给企业,以便企业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将这些实践教学任务完成。

(四)建成建好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好质量评价体系,是监控和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要求、岗位要求、学校标准相互协调的质量标准体系,并由此建立起质量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质量保障及监控。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证,使学生“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3]。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骨干行业与企业标准、国家与省的职业技能大赛等标准为依据,推行由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要求、学校标准所组成的三方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现有的成熟技术,而且还要考察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采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与成果相结合的全方位学生评价与考核方式,并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工具钳工、数控车(铣)工、CAD/CAM软件应用中级等等折算成相应学分,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上,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强化优化安全法律保障

要明确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安全管理人,院系、教师和学生要签订相应的安全责任书,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要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及时排查所用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应该给学生办理相应的安全保险,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发生意外能妥善及时地得到处理。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具体的、有效的、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解决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索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基地建设管理的整个过程,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效率和效益,才能充分利用基地的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篇2: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讨论文

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讨论文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学生实训实习往往接触不到实际工作的单证,难以涉足会计工作。鉴于此,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充分挖掘校内实训资源,通过与校内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合作,建设系处联动、“校内模拟+真账实操”实训基地,引入记账公司工作实际案例,搭建校内会计专业实际操作平台,让学生掌握真实的会计业务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要想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就需要通过模拟实践、虚拟仿真实践、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来实现。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前提和第一要务。近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充分挖掘校内实训资源,通过与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合作,建设“校内模拟+真账实操”实训基地,搭建实际会计操作平台,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掌握真实的会计业务技能,创新了育人途径,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1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与定位

会计专业系处联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采用系处结合的方式,将学校财务、审计职能部门作为实训基地的一部分纳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面向全体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兼顾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提供会计技能训练、技能竞赛、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服务的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训练实训基地。系处联动、真账实操校内实训基地具有教学和服务的功能。定位于教学兼服务型实训基地,凸显教学性,辅助服务性,以学生学习未来职业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建设目标。“教学服务型实训基地”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学功能,以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岗位技能训练作为基地建设的重点。在校内职能处室建立实训基地,最直接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体会实际工作氛围,练习实际岗位技能,学习整个会计工作实际流程。二是辅助服务功能,引入代理记账公司,在校内设立分部,师生参与对外记账代理公司的小部分记账业务,对外提供记账服务。在系处联动实训基地,学生足不出校就能掌握书写、建账、记账、凭证审核、报表编制等专业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学习过程更加真实,增强了学习的挑战性、实效性,使学习和实践形成良性互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只学不练、学练脱节的难题。

2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梳理

会计专业第一类岗位是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事务所中介机构的会计相关工作岗位。国内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也是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的最大就业方向。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要求不高,会记账、会算账是基本要求,企业的财务监督和控制相对简单,一般职业类院校的学生就可胜任。会计专业第二类岗位是外资企业会计相关工作岗位。外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普遍较高,高学历、有工作经历是考核的基本内容。这类企业规模较大,财务监督和控制体系成熟,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专业技能程度高。高职毕业生要想胜任这类企业的会计工作,就要全面掌握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知识,并需要在财务岗位工作若干年,对会计知识和技能操作较为熟练。会计专业第三类岗位是理财咨询业务岗位。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个人理财越来越重视,会计人员应聘从事社会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的机构将是一个发展趋势。从上述会计专业就业的情况来看,高职毕业生一般在中小企事业单位和事务所中介机构工作的居多,这类单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能够使用真实的账、表、凭证,并具备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到工作一线去实习、实训和实践,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就可以直接工作,实现学习和工作零距离对接。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有:票据扫描、单据审核、业务制单、账簿登记、报表审核、纳税申报、凭证打印、资料归档等等。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等特点。会计专业系处联动共建的实训基地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一线会计教师,有真实的会计工作,有具体的工作情境,有符合实训教学条件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能够满足典型工作项目实训需求。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岗位技能训练正是系处联动、真账实操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重点。

3系处联动校内实训基地的方案设计

第一阶段,建立系处联动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内容以模拟仿真为主。按照会计工作流程,学生通过见习或跟岗学校财务的真实业务,模拟业务的记账、记录活动,从而对会计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此阶段实训内容为基础性、规范性训练,看似简单,但对学生却是相当重要的。案例的选取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涵盖需要训练的每一个基础技能。要求实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操作经验,必须指导到位、实训得当,能够深入浅出,对学生学习有积极促进作用。第二阶段,引入代理记账公司,成立校内分部,以真账实操为主开展实训。要做好学习动员,安排好训练内容,首先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性质、所属行业、发展历史、组织结构、规模情况、生产产品情况、销售分布等;其次要了解企业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第三,掌握会计岗位设置及其主要职责情况,掌握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以及会计政策;第四,了解会计工作中的缺陷、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能否提出合理化建议等。把上述情况编辑成册下发给学生,要求在实际实习中注意观察、了解、学习,进而反映在实训报告中。系处联动校内实训基地要选好地址。根据系处的共同安排,选取能够近距离连接处室的区域,建设具有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教室,方便财务与审计部门的教师指导教学,同时方便安排轮训的学生到财务与审计部门现场见习或跟岗实训。配备有电脑、打印机等财务办公设备。另开辟若干间办公室,作为合作代理记账公司的校内分部。由财务处办公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代理记账公司校内分部构成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点钞、翻打传票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些课,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很实用,财务部门教师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对此类工作任务介绍讲解,弥补了教学上的不足。总之,系处联动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好会计理论知识,达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模式分析

学生在基本会计知识学习之后,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学生到系处联动一体化实训基地实训,开始“模拟—仿真—全真”递进式实训教学。

4.1基于高校会计业务的模拟实训,培养基础业务处理能力

通过梳理岗位任务,总结高校财务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将高校财务业务引入实训教学。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建会计核算、个人的五险一金、纳税申报、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政府采购的相关内容等,涉及收费软件介绍、点钞、翻打传票、凭证账簿的装订整理,以及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这些都是高校财务涉及会计的基本内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确定实训内容,将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通过系处研讨,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个部分作为校内实训的重点内容,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建会计核算、国库集中支付、凭证账簿的装订整理、点钞、翻打传票等,将岗位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实训项目(单元),对学生进行岗位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实训的效果决定于导师的水平。为了提高实训效果,选择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根据实习内容编写教案、制作PPT,通过多次演习、专家讲评后开始会计业务实训教学。

4.2基于代理记账公司业务的仿真实训,培养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学生顶岗实习前,在大二下学期转入记账公司实际案例教学。引入多家规模较大的代理公司的业务案例,满足大量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师要预先整理出一定时间单位(或按季度或月份)业务量的原始凭证,一般选择跨年度、包容性强的这段会计业务,加工成适应于学习训练的仿真案例,让学生分组完成账务处理工作。同学们按照财务分工各司其职,协作完成工作任务。一个时间周期的业务完成后,小组进入交流总结阶段,开展财务管理分析,甚至可以开展审计业务。这样的仿真实训,充分考虑到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会计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基于代理记账公司业务的仿真实训,也为从事会计教学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4.3基于代理记账公司分部业务的全真实训,培养实际岗位应用能力

系处联动实训基地引代理记账公司入校,成立代理记账学校分部。实训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或者最后一学期(安排到最后一学期,是为了照顾最后一学期参加专升本考试不能校外顶岗实践的学生)。学校免费提供场所、设备等办公条件,企业负责代理记账公司日常业务,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案例,学校教师参与其日常的工作运营。可以借鉴现代学徒制的做法,让5~7名学生与1位指导教师结对,进行会计仿真实训。由公司职员作为实训教师,将实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财务工作的特点将学生编成学习小组,按岗位分别设置会计、出纳和会计主管,分别对实训老师交付的业务进行核算。学生在核算中对业务不熟练或者对财政、财务政策把握不准确的,一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研究,在讨论、争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二是翻阅有关的教材,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知识再次熟悉、掌握、理清;三是向实训老师求证。核算业务完成以后,实训教师对实训进行总结,找问题、找不足,查漏补缺,使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学生可以轮岗实训,达到每个人对每一个岗位的业务都能熟练掌握。第二阶段,在学生完成了第一阶段实训工作以后,通过实训老师的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真账会计业务核算工作,也就是从事具体的记账、算账等核算工作。学生在做具体业务时可能会比较紧张,老师要注意适当引导,尽可能让学生能够参与账户开设、资金筹集、财务系统调试等工作,以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实务。通过两个阶段的实践,学生跟着教师学会建账、企业经济流程、账务处理、税款计算、涉税账务、财务软件操作、云端(即网络)会计技术等技能。

5系处联动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与不足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三年来对系处联动、真账实操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工作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5.1取得的经验

一是系处联动、真账实操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到了会计的真实业务,去掉了会计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二是学生在校内进行真账实操的实训没有心理压力,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便于沟通,实习中如果发现教学上有遗漏或不足,更容易查漏补缺、及时纠正。

5.2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训内容不是很全面,学生毕竟不在企业,一些业务可能遇不到,实训内容稍显单薄。二是实训老师的实训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财务部门及代理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专业会计人员兼实训辅导,在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能力欠缺,在教学方法与技巧方面也不能达到相关要求。真账实操校内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将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探索解决。值得肯定的是,系处联动、真账实操校内实训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会计业务,开发基于会计工作岗位的实训项目(单元),根据校内实训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基础性、通用性、规范性的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突破会计专业“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困境,达到适应快、上手快的要求,缩短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参考文献:

[1]靳小玲,胡莉彬.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J].职教论坛,(24):82-86.

[2]徐军,高秀杰.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30):143-144.

[3]汪榜江.基于“双仿真”的代理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9):74-75,93.

[4]陈衍,郭珊,李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PPP模式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1):112-115.

篇3: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的论文

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讨的论文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而校内实训室不仅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场所,也是学生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安全生产意识、团队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场所。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的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职业行为和能力标准。而以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和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为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必须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产学双方在校园内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业环境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最有效模式。

1.实训基地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毕业生主要面

面向辽宁省物流业,主要为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熟悉物流配送、运输、仓储、国际货运代理等业务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技能,能够运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进行一线物流业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岗位可以胜任的工作有仓储配送部业务主管;物流运输部调度、车队队长;国际物流部报检员、跟单员;信息管理部主管等岗位。

根据专业毕业生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与要求,突出“岗位能力为本、工学交替、先进制造技术”的理念,进行校企共建,校企共同建设具有真实岗位,能反映当代生产一线自动化新技术,集“技能与创新训练、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技术服务与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省级技能竞赛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环境布置要融“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

2.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实训基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职业氛围的营造,场地的设计、设备的摆放和周围环境布置要体现专业特色,要使学生进入实习场所就能感受到企业工作环境和专业文化氛围。在实训中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注重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才能,使学生在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下全面提高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训基地建设还要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改善专业的实训条件,能积极有效地推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落后观念,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训基地建设要满足实施“嵌入式”教学模式的需要,使各工种职业技能考核内容与各专业实训项目结合,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内容嵌入实训课程中,实现“双证”融通。

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参与专业实训基地软件建设,共同制定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实训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实训室学生实训守则、安全操作规程等。编写技能训练指导书,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完善考核标准。与佳怡物流、圆通快递等企业合作,开发岗位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项目;编写和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训练指导书;完善岗位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核标准。

二、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设计原则

(1)先进性。物流实训基地应体现先进的物流管理思想,采用目前先进的物流管理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实用性。物流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物流业态较多。根据国家物流标准可分为运输型物流企业、仓储型物流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等三种。在设计现代物流实训基地时应选择典型物流企业为原型再现其业务与管理流程。同时使学生通过实训了解不同物流企业的流程,掌握物流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

(3)可操作性。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可按认知、操作和管理等三个层面来设计物流业务的范围和岗位职责。认知层面的实训重点是营造各种物流职业场景和物流文化,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物流操作层面的重点是物流业务操作和物流设备操作;物流管理层面的重点是利用it系统进行物流规划和物流方案设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4)开放性。企业的物流模式随着物流政策和物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物流实训基地应能动态地顺应物流企业的这一变化,具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5)可扩展性。任何周密的设计都有其局限性。随着物流的发展,会出现许多新的物流模式和物流岗位,从而对物流实训基地提出新的需求。物流实训基地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三、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1.加大投入,加快基础硬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我们聘请了该专业的教授、企业专家及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建立了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的实训企业基地。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并把校内实训基地向校外延伸。未来几年,我们还将行业内知名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中心。主要负责实训基地进行常规管理与运作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对校企合作共建项目。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训基地资源优势,极稳妥地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基本条件建设和开拓市场(拓宽专业设置、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组织生源、合作办学等)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素质为根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建成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合理分布教学培训站点,组成继续教育的开放式合作网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服务顺畅、效率和效益明显的局面。

2.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结合学院师资队伍规划的要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建设、优化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专业教学团队,重点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对象的“名师工程”、以青年骨干教师为对象的“青蓝工程”,以兼职教师为对象的“双师工程”等“三项工程”,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研创能力、合作能力,打造一支具有“理实兼备、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实现所有专业教师的企业轮训;通过设立的校企合作中心,吸纳企业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在教学岗位或管理岗位兼职;建立教师联系企业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开展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技术开发与服务,使教师能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在项目实施中提升专业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师资6人,具有高级工以上资格的“双师型”教师2人,这六名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有二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4人,专任实训教师3人。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派出5位教师参加了国家或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还聘请了校外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到校任教。

四、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围绕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战略,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走出一条发展、创新、改革之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师资为主体,以挂靠实体公司的形式,建成校企一体、教学做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专业为解决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核心业务处理的特殊性,解决校内生产性实训问题的途径为:

第一,通过为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互利互惠机制建设,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关系,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同步企业的真实业务,建立动态化真实性业务数据库,在校内计算机软件平台上实现真实物流业务原始单据流转,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物流管理软件平台上进行仿真生产性的技能训练和岗位模拟实训;

第二,将物流运输核心设备安装在易通公司物流的运输设备上通过网络和计算机管理软件,实时监控、采集物流运输信息,通过实时跟踪和信息分析,实现物流运输组织、运输业务筹划等企业物流运输业务的生产性实训。此外,在仓储配送业务实训室建设中,依托易通物流公司,按照企业仓储配送业务实际需要,共建“仓储配送实训室”,采用“业务托管式”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创造条件。仓储配送实训室的日常业务全部是企业的生产性任务,实训指导教师全部是企业人员,学生实训期间在师傅带领下完成生产性实训作业,达到岗位综合实训目的。

高职教育应当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面向技能、面向新技术、面向生产一线的职业技术教育上。加强生产性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实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替代的关键环节。

篇4: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校内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训完整的工作过程,生产出产品甚至商品,实现教、学、做的统一.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教量不足、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实践教学组织水平较低等问题.必须“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强化管理,统筹基地功能的发挥;增强软实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9(5) 分类号:G710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   引企入教  

篇5:建筑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讨论文

建筑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讨论文

一、建筑工程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现行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大部分都采用模拟施工工艺流程,先进行前半学期的理论教学,后半学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而实训场地一般利用宽敞的实训中心进行。该动手实践操作内容主要针对施工工序活动,实践环节的教师容易把握课堂效果,但是实践活动仅限于理论课程内容以及施工工艺技术进行考核,与现实中的工作场景有所区别,对学生的职场的应变能力、专业技术的提升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因此,要培养这一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高校建立相关类型专业的实训基地,以此保证实践课程的开展。由于建筑类行业的技术发展更新快,从而对于新型高科技的设备、软件也是更新很快,从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专业设备的更新无法与社会接轨;二是实训基地场地有所限制;三是实训基地建设的费用来源途径少;四是实训基地的建立很少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的贡献不大。

二、建筑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对于建筑类行业的工作流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理论学习(如力学、制图、房屋构造等)相关课程认识实习(房屋构造认识、建筑工地见识)专业课程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动手实践训练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从流程中可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按照教学体系的要求,提供便于学生进一步动手实践能力的场所、相关仪器设备、相关专业技术教师。由此,学校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来满足教学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该配备足够大的实训场所(满足学生在场所内进行建筑流程工序的实训)、模型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创新实训实验室等,以此构建成开放管理、创新思维、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筑工程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在高校中培养出应用技术型毕业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除靠自身财力以及教育部拨款外,还需拓展其他渠道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如何建设且符合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校内实训基地,仍需要积极探讨。

(一)“因企制宜”,加大引企进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的力度。在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中,与高校进行较好的合作关系主要是技术服务型企业,“因企制宜”,共建基地比较容易操作。企业缺少的物资,高校可以提供,如较宽的场地、师资以及相关设备;而学校缺的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或者说是生产技术,因而企业可以提供智力资源和先进的仪器没备、技术等。如此,根据企业所需要的资助来进行与高校合作,不仅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且也为学校提供了给学生社会实践。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不仅可以增加公信度,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等优势,拓展经营范围,开拓新业务。因此,与学校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产生的经济价值主要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如工程质量检测报告、鉴定意见书、设计图纸、招投标书、施工合同、预算造价书等。高校除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社会价值意识外,还可以将企业人员引入教学活动,将教师带入行业发展中,把行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能够融会贯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时间组织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生产实训。

(二)校校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由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设备费用较高,除了开展校企合作以外,还可以开展校校合作,与实训基地早已成规模的兄弟院校进行深度合作,相互利用对方的设备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基本上只是满足学生的实训条件为主,而设备真正的价值却随着设备的更新而折旧,因此,高校利用“校校合作”将在实训一线的教师队伍组织起来,共同探讨如何提高设备的经济价值,开拓“以训养训”的道路,从而将实训基地由消耗型转向为盈利型的运转形式。在校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将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以及实训教师成为共有的资源,转变实训基地建设管理理念,在共用资源的基础上引出对教学实践的探讨,实现由本校实训场所的教育转向到进入其他高校不同教学基地的教学体验,从而促进实训基地的更好建设。如学生在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可以到有该设备的合作兄弟院校进行实训,而本校的资金可以使用在其他的实训设备购置,从而更有利的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实训质量。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硬件措施外,还要有一批精、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将实践环节进入到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中。这样的队伍就是“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有在建设领域企业中深入一线工作的经验。组织建设这样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不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理论教学,还要求教师在寒暑假中进入到建设行业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经验相结合,做到授予学生的知识与行业的标准不脱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

四、结语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顺应社会教育的发展,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更应该以实践工作内容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不断创新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性的建筑业发展作出贡献。

篇6: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惠媛媛 白钰枝 党杰 靳全胜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企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产品制造过程为载体,通过产品制造过程的各阶段,探索焊接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职业技能职业素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12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基于以上指导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重要的内容,基于产品制造过程是重要途径,只有建立起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谈得上为企业服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的产学研道路才能顺利的走下去。因此,本文就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索。

一、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训基地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教学基地,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内生产性实行基地的建设,已经可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是结合某一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培养学生对产品制造过程的材料采购、材料预算、材料鉴别、材料领取、材料下料、材料清理、生产过程组织管理、技术操作要求等知识的掌握,通过各实训项目的实际操作,学生掌握真实生产过程,达到企业生产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零”距离就业。因此,建设这种基于产品生产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

二、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际上就是模拟企业生产环境构建的。以下以焊接专业构建典型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例进行说明。

建立低压容器产品制造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学生为主,进行低压容器设计、材料选择、材料预算、材料采购、材料下料、产品成型、焊接工艺制定、焊接实施等项目的实训。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身份的转换,学习生产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行业规范、企业文化、技术操作规范、产品质量要求等相关知识。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训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意识有所体会。因此,这一类校内生产性实训也具有它独特的特点。

(一)实训项目开发的特殊性。基于产品生产过程,实训项目开发结合专业教学要求,依托企业中生产的某一典型产品来进行。产品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简单可操作性,产品的制作过程应有行业规范和产品质量要求的约束。学生的实训内容包括产品开发选择一材料选择一材料预算一材料采购一组织策划生产一生产工艺制定一实现生产一产品质量检测等,整个实训过程实际上是策划完成某一典型产品生产过程,并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进行职业角色转换,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例如学生进行低压容器产品制造,通过学生实训,学生首先了解压力容器的构造、容器的分类、容器的产品质量要求、制造压力容器的材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过程焊接工艺制定、焊接操作规范、焊接职业检测方法、容器密封性检测方法、生产组织管理等。学生要在实训过程中掌握每个生产环节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术规范和遵守产品质量意识,实训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完全一致。

(二)对实训学生要求的特殊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学生的身份必须转变,对学生的要求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执行,上下班按时考勤,统一着工作服,实行班组长管理制度,学生在实训中的每个生产步骤严格按照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例如焊条的领取流程,学生严格执行填写领取单资料,用焊条保温筒存放焊条等。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既是生产组织的管理者、工艺员、材料员,又是实际的生产者。

(三)对实训设备要求的特殊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要求有先进性、开放性和实用性,整个实训基地的设备要求由若干个设备组成一个系统,能够完成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实训设备与企业尽量一致,工艺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与企业一致,达到企业产品的质量要求。

(四)师资队伍结构的特殊性。校内生产性实行基地的教学活动需要涉及到生产综合知识,因此它的师资队伍构成不是单一的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它需要建设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要求教师本身既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又懂得企业生产组织、企业技术规范、产品质量要求和产品技术标准。因此,组成教学团队的教学人员要求具有企业生产管理经验,且在教学岗位上有若干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

(五)生产环境要求的特殊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环境要求具有企业实际生产所需要的人文环境和实际操作环境的特殊性,生产性的原义具有企业所具备的一定生产能力,然而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又应该具备培养人的`特点,因此,实训基地应建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教学区,可供讲授生产工艺流程和相关技术标准使用,一个是技能操作区,供技能操作训练、生产的一体化区域。

三、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主要采用企业参与模式,即与企业合作组织生产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亦即通常的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提供焊接设备和实训场地,企业提供有技能的焊接技术人才和生产产品,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共同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在校内进行。主要类型有:

(一)企业选拔型。学校与企业预先沟通,针对企业使用的焊接方法,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有目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校组织相应焊接方法的技能大赛,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选拔所需的焊接人才,选定的人才再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最后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种方法我院已与中铁宝桥集团、西安向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过两期选拔,形成20~30人的顶岗实习团队,每期约有一半的人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二)订单培养型。学校积极与周边企业乃至全国的焊接企业联系,根据企业的需求,在新生中成立“订单”班,并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定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选派高级技术人才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学校教师参与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基础培训和生产性培训两年,之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毕业之后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并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目前我院已与中联重科建筑起重初步达成协议成立订单班。

四、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关键是能联系到愿意提供产品的生产厂家,只有企业将产品生产放在校内实训基地来做,才能真正带来经济效益。因此管理模式应考核联系的企业数量及产品的生产产值,并以实训基地负责人的经济利益挂钩,才能起到推动作用。此外,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项目也应进行考核,因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除了为企业服务,加工产品以外,其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科技服务功能也应该发挥作用。实训基地应满足教学需要与企业需要、社会群体需要于一体,使高职教育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强企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基于产品制造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要不断调整生产性实训的产品制造类型。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教学内容随产品制造类型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化、过程化、任务驱动化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企业的焊接人才需求。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流程、管理流程一定要适应企业的要求,学生经过校内产品制造过程的生产性实训之后,可以顺利地在相应企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角色快速转变,达到“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三)产品的类型要设计的典型、简单、学生经过努力之后可以顺利、保证质量的完成,才能具有实训效果。本论文为201 1年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支持。(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篇7: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凸显办学特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本文阐述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建设原则及功能,并从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作 者:申柯娅 王昶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1483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生产性实训基地   内涵   建设原则   功能  

篇8:服装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服装设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适应服装企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从而达到促进高职院校建设的目的.

作 者:张艳红  作者单位: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 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G64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   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  

篇9: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实训基地的分类和功能

从实训基地的依存关系和社会功能上,可以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两种。校外实训基地主权属于社会实体,学校与实训基地之间是合作关系,学校不拥有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权(或部分拥有)。校内实训基地主权属于学校,学校拥有(或大部分拥有)实训基地的经营、管理权限。

校外实训基地具有独立进行行业领域内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社会实体的运作行为,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原型和宿主。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是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教育,提供社会行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场所。所以,校内理论教学(基本素质培养)、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缺一不可的人才培养环节。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构建一批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和行业企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式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性适用人才,这就注定了其培养模式的不同。教学重点也从理论型教学转移到了实践性教学上。所以实训基地就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从校内实训基地到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过程,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这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训场所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所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满足以下功能:

1.满足基本理论的实践教学需要。这就类似于传统的实验室,通过试验环节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如电工、电子,模拟、数字电路等。通过实验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完成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2.满足技能性实践教学需要。技能性实践教学就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对设备操作、软件编程、系统设计等实践性专业课程的教学。这类课程往往是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项目,是各技能点的具体体现。

3.满足综合性实训的教学需要。综合性实训是对学生各技能点的整合,是解决具体问题或业务操作的完整流程。这部分训练项目有的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有的则需要到真实的行业实体(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此类课程对实训基地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模拟或真实反映行业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甚至校内实训基地具有行业企业相同的社会功能。

4.满足学生技能发展和特长训练的要求。往往有些学生在专业领域有更强的技能需求或创新意识,实训基地要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和创新环境。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实践水平,完成创新成果,提高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和声誉。

5.满足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需要。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要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通过不断参与专业领域内的实际工作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功能。

6.满足科研、研发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转化、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科研工作也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且科研工作对教学、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实训基地应成为学校科研、产品设计研发的中心,通过一定的渠道,加快成果转化。

7.满足社会服务的需要。社会服务是指除全日制人才培养以外的对社会开展的技术、培训、支持等方面的服务。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为社会企业、实体开展技术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的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8.实训基地应具有自发展能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而且实训基地要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超前。这就要求实训基地要能够自我发展,而不是靠外部的不断投入来进行发展。无论在设备、开设的实训项目还是管理体制上都要能够体现自我发展的特点。否则,实训基地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逐渐老化失效。

三、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教财〔〕9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原文如下: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可以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建设,也可以由地方政府统筹建设和管理;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参股、合资、合作等;实训基地要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在管理和运行上要相对独立,以使其增强活力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实训基地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不仅要完成对学生的实训任务,还应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开展技术服务,使其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文件中对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给出了明确的要求:引入市场机制、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建设成相对独立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结合文件要求和其他成功的案例,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训基地的主权归学校所有,但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积极引入市场运作机制,采用合作、合资、股份制形式等组建相对独立的实体,除给予一定的投资外,更要制定相关政策,使实体有更灵活的管理机制和发展空间。积极为实体创造融入市场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等业务。

2.实训基地要积极面向市场。不仅要不断开发出新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实践训练项目,更要把开拓市场作为实训基地生存和发展的主线。整合资源优势,人力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产品研发,自主创新,发挥高等院校的师资、科研优势,在行业领域内以高新技术和创新意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3.实训基地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完备的实训设备和场地设置,有具有竞争力的师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吸收有市场运作经验的校外人员参与到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作中。实训基地的管理要体现信息化,有完备的对外宣传、内部管理、奖惩机制。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区域内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研发中心。

目前比较成功的经验有公司制、校办工厂加实体等形式的实训基地模式,具体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特点来进行设置。相关学校的管理体制是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建立和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涉及到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和利益分配等问题。

篇10:高职医学检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和校内资源,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形式。

医学院校因行业的特殊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建设都还比较薄弱。

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设高水平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显得尤为重要。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筑巢引凤,校企一体”的形式,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公司合作,共建“盐卫金域检验所”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检教合一•项目驱动”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育人模式,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

笔者从基地概况、管理、运行、建设成效四个方面进行介绍,拟为高职医学类院校建设生产型实训基地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医学检验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在于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为大力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

构建和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盘活自身资源的同时,努力开发社会力量,以筑巢引凤,校企一体的形式,建设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盐卫金域医学检验所(以下简称基地),探索产、学、研融合,创新“检教合一•项目驱动”的检验专业育人模式。

1基地介绍

基地投资1000多万,建成临检室、生化室、免疫室、微生物室、血检室5个科室,采用LIS管理系统,配有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检验设备。

基地充分整合、共享双方优势资源,将学校专职教师和金域检验所的检验师有机组合,组建一支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效弥补高校教师和一线教师的缺陷,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利用企业和高校资金共同搭建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检教合一•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此产教融合、校企共建的平台,有效解决学生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科研实践的机会,创新学生见习模式,早期进入临床,让学生进校即进入临床岗位;也为专业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临床实践提供便利,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2基地的管理

目前,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学校管理模式,二是企业管理模式,三是校企共同管理模式,四是股份制管理模式[2,3]。

在总结诸多院校实训基地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4~6],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管理机构,共同负责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此模式校企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采用企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灵活管理,共同制定实训管理制度,见图1。

公司技术人员兼任专业实训教师,保证实训教师的稳定和教学质量,专业教师负责对企业人员进行教学理论和新规范的培训,校企人员、设备、场地共享,共同管理。

基地的生产功能及教学功能需有序结合,特制定《基地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训考核办法》、《样本处理流程》等管理办法。

这样生产性实训不仅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而且还引入了企业的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

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和职场体验的条件下进行实训,有助于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生物安全意识、质量控制意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提高岗位实践能力。

3基地的运行机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效率和生产经济效率,保障基地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基地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发挥。

在正确的管理制度的制约下,基地形成“对外服务企业化、人力资源共享化、课程开发项目化、专业实践提前化”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职业文化引进来,

企业生产、技术、标准、设备向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无偿开放,统筹发挥基地的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校企合作开发实训项目,推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共同编写实训教材,校企共同评定教学培训质量。

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互通、文化互融、人员互聘、资源共享。

3.1对外服务企业化

基地主要的生产运营模式采用企业化管理。

在协调好生产经营和教学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通过为各级医院提供医学检验服务,保证基地各个科室正常运转,保证企业的利益同时,也为教学科研提供平台。

大二的学生正在进行专业课的训练,每学习完一个检验项目后,即安排其去岗位上进行实践,样本接收-检验-报告,完成完整的.一个项目的检验。

3.2人力资源共享化

基地建成后,将一批教学能力强又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能手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来,他们不但参与教学过程,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选取和编写、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相关环节。

而在校教师要求定期进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两方面的人才在此过程中都有极大的进步,实现教学相长,保证了双师结构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级实训基地建成后,每个季度会邀请检验行业专家来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全校师生开展“大讲堂”,让师生能够了解最新的专业动向和行业发展前景。

3.3课程开发项目化

实现“课岗对接”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选出《微生物学检验》等六门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岗位分析,选择合适的项目。

在实施过程中,由学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一线专家所组成的“双师”共同参与项目化教学,整个实施过程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评价,评价主体有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方组成。

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训练进行全程的监护和辅导,最终使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全面得到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受到广泛好评。

3.4专业实践提前化

传统的见习模式是学生学习专业课之后再见习。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将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从新生入学开始,利用自习和双休日时间,安排学生轮流进入检验所见习,由临床检验人员指导,让其早期接触临床,熟悉检验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较早体验专业岗位角色,感知职场氛围,使其“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工作于学习环境中”。

4基地建设成效

4.1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增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检验专业的招生数在150人左右,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后,按照企业运行流程,以项目化来开展实训教学,工作任务驱动专业学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专业教师选择典型、完整的生产任务(或服务过程),把任务下发给学生,让其以团队形式开展检验工作,完成整个工作流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工作于学习环境中”。

经过几年的开展,依托基地的项目化教学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在近三年的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中,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获得综合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其他奖项若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大大提升,用人单位好评如潮。

4.2有助于继续教育的开展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医科大学联合开展医学检验技术继续教育,为各级医院检验人才的继续教育做贡献。

在2016年初,依托基地,还开展了妇科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和应用进展继续教育会议,苏北地区各级县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参加会议,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4.3基地经济效益明显通过实训与生产一体的教学模式,节省了校内实训材料和试剂的消耗。

实训中的试剂盒由企业来供应,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也降低了费用。

企业在检验所建设和设备购买上,节约了资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盐卫金域检验所,作为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承担了苏北五市的部分临床检验项目,年产值约2000万,为实训基地的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奠定了经济基础。

基地还定期进社区、老年公寓等,开展医学检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服务,累计约800人次/年。

4.4打造一支教学与实践能力强的双师队伍建立校企互培互聘、共同管理与考核的师资队伍建设系列管理制度。

广州市金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人才队伍最强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基地建成后,通过遴选将一批教学能力强又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能手充实到我们专业的教师队伍来;同时定期选送专业教师到检验所进行临床实践,从而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操作环境,进行真实的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切实提高了高职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高职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后期,如何对基地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提高基地利用效率,进一步实现校企利益更大化,还需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红.落细落小落实实现创新发展———职教界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4(1):55-61.

[2]贺彩玲,张玉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98(2):69-70.

[3]陆勤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9(7):61-62.

[4]江春然,张玉玲,顾洪洲.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19(26):153.

[5]白福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1):15-17.

[6]金欢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创新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31(2):48-50.

相关专题 校内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