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营建实践模式分析论文

天选金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天选金瓜”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学校特色营建实践模式分析论文(共14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学校特色营建实践模式分析论文

学校特色营建实践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办学特色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归纳和总结目前学校特色发展的大量实践案例,可供学校选择的特色营建模式主要有:从创造主体来看,可以采取个体创造与集体创造两种模式;从范围和对象来看,可以采取从局部突破到整体优化两种模式;从实践方式来看,可以采取传统优势提升式、弊端问题解决式、机遇顺势利用式、空白不足弥补式、困境低谷脱身式、理想信念实施式六种模式。

[关键词]学校发展;学校管理;办学特色

走进今日之中国学校,一方面是学校缺乏特色成为我国学校最显著的特色;另一方面,出于对这种现状和学生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我国学校又在大规模地谋求各自的特色发展。从缺乏特色到重新营建特色的转换过程中,我们需要追问:可供我国学校选择的特色营建实践模式究竟有哪些?

一、学校特色营建的主体:从个体创造到集体创造

学校特色是学校基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实际情况,在较长期间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区别于同类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而且相对稳定的办学气质和办学风格。Ⅲ从学校特色的创造主体来看,学校特色营建可分为个体创造模式与集体创造模式。个体创造模式的发动者和实施者是个人。这种模式包括三种类型:校长独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教师的课程创生与教学特色;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个体创造模式是学校特色营建实践中比较普遍和广泛的一种模式。相对而言,集体创造模式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多个人、多个部门、多个单位。这种模式强调两点:一是分工与协调,各个人、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实行分工,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又要注意各自之间的协调;二是竞争与合作,既要鼓励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又要鼓励竞争,激发出各自的能量和积极性。

在现实的学校特色营建实践中,并不存在单纯的个体创造模式和集体创造模式,更多的是以某一个体的特色和创造为基础,进而将这种特色和创造加以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最终采取集体创造的实践模式。青岛市实验小学的“情趣教育”就是一例。20世纪90年代,青岛市实验小学杨屹校长在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总结并形成了“情趣教学”法,其主要思想理念后来被拓展到学校的课程、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学校逐步探索、完善和凝练出“教育与情趣同在,成长与快乐同行”的办学理念和“以情激趣,以趣陶情,以情润德,以趣导学,情趣交融”的指导思想,并最终形成了体现该校特色的“情趣教育”模式。

二、学校特色营建的范围与对象:从局部突破到整体优化

按照学校特色营建的范围与对象,学校特色营建又可分为局部突破模式与整体优化模式。

局部突破模式,指学校在办学工作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而获得的学校特色。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可以选择能够优化学校教育功能的某一个方面工作,制订学校特色营建方案,通过优越性与可行性的论证,付诸实践,也可以考虑到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创新,制订出一个协调配套创新的学校特色营建方案,经过论证之后,再付诸实践。20世纪90年代北京市十一学校在全国率先实行“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改革;太原市第十中学基于学生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培养,从1983年就开始提出和实践“五让教学法”;等等,都是局部突破模式的典型代表。

从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环节来看,学校特色营建实践的局部突破模式可以分成十种类型:第一,办学目标突破型,革除现行办学目标中所存在的突出弊端,革新陈旧过时的办学目标,弥补办学目标的不足之处;第二,办学理念突破型,根据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潮流和学校自身实际,确立学校新的教育价值标准和办学基本理念;第三,学校文化突破型,依据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学校所处社区的文化传统,挖掘其中核心的文化要素,凝练和提升学校的文化精神,美化学校的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和网络文化;第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突破型,根据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核心价值,改革学校的办学体制,转变学校的管理体制,创新具体工作机制;第五,办学资源突破型,重新建构学校、政府、市场与社区关系,实现内部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外部办学资源的整合运用;第六,教师队伍突破型,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自主发展和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践、交流、教研和学习,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第七,课程教学突破型,适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精神,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体现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学校课程体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第八,校本教研突破型,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问题,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展开教育教学研究,以科研兴校,以科研促教;第九,教育评价突破型,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创新教育评价的主体、内容、过程、方法与手段;第十,学生发展突破型,针对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重点突破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发展。

与局部突破模式不同,整体优化模式是首先从整体上确立学校办学目标,在学校办学目标的统领下,全面分析学校办学工作各个方面的目标、内容、方法,形成系统的学校特色营建方案,然后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试行,再投入到实践之中。例如,为实现“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思想,北京市景山学校率先实行“从小到大‘一条龙”’的“五四”学制改革实验。以此为基础,景山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统筹安排课程结构,自主研发了“景山学校系列教材”;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了汉字集中识字教学方法、数学速算教学法、听说领先教学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同时,景山学校把日常教学工作、教育改革试验和教育科学研究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模式,最终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际化学校。如果说局部突破模式注重的是通过学校办学的个别要素变革来达成学校的特色营建,那么,整体优化模式就是通过学校办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的重组来促成学校的特色营建。

三、学校特色营建的方式:从传统优势提升到理想信念实施

从学校特色营建的实践方式来看,学校特色营建可分为六种模式:传统优势提升式、弊端问题解决式、机遇顺势利用式、空白不足弥补式、困境低谷脱身式和理想信念实施式。

第一,传统优势提升式。以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简称“成师附小”)为例,创办于19的成师附小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赤诚教育、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传统。近年来,成师附小在承袭历史、思考未来、共谋发展中寻求了新的定位,提炼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办学理念和“积聚内涵、整合资源、集团发展”的办学思路。采取这种实践模式,学校以已有的传统和优势为基础,将其加以巩固、扩展和提升。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的问题。

第二,弊端问题解决式。采取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东北育才中学。20世纪80年代初期针对学校长期遗留下来的一大堆老大难问题,新的领导班子痛下决心,抓住行政和经济这两个关键杠杆,最后于1988年确定了以进一步落实校长负责制为突破口,以教职工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并在借鉴国内外优才教育实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1986年开始启动了整体的优才教育实验。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东北育才中学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成为国内率先推行结构工资制改革和实施优才教育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弊端问题解决式是准确、深刻地揭露学校发展中所存在的严重弊端和突出问题,并在认真研究这些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一旦影响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突出弊端和严重问题在根本上得以解决,就能最终营建出学校的特色。

第三,机遇顺势利用式。机遇顺势利用式即学校创造主体拥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学校办学实践过程中由偶然因素引发的某种特殊条件,顺势加以利用,并在学校办学的某些方面取得突破,然后将其加以扩展、充实和提升,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例如,上海市建平中学在深入研究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和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政策基础和发展机遇,自觉挖掘学校发展潜力,率先提出了“合格+特长”“规范+选择”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办学目标。鉴于此,建平中学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和上海市课程方案精神,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了以“领域、科目、模块”为系列的三级学校课程结构系统,并催生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高效能办学模式。

第四,空白不足弥补式。空白不足弥补式即学校由于某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学校办学在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等方面的“空白”“盲点”和不足,进而针对这些不足进行弥补,也能达到学校特色营建的目的。上海市和田路小学的科技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例。鉴于学生缺乏科技教育和探究能力这一问题,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利用学校所在社区的科技优势,开设了29个科技兴趣小组,规定每班要有1/3学生参加,同时开设29种3l项科技讲座和活动课,要求以班为单位全员参加,使“科技教育”受益覆盖面超过100%。时至今日,上海市和田路小学已经创建成为著名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第五,困境低谷脱身式。今天的杜郎口中学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教改前的杜郎口中学是远近闻名的薄弱困难学校,教学秩序混乱、师生关系紧张、厌学思想严重、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县里已经将这所学校划入撤并学校的行列。面对混乱局面和被撤厄运,杜郎口中学领导决定从整顿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手,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自主自信、探索创新”的办学理念,走出一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改革之路。在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三三六”的自主学习模式。前“三”是自主学习模式的三大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和快节奏;后“三”是自主学习模式的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和反馈;

“六”是课堂展示的六大环节,包括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工学习、展现提升、穿插巩固和达标测评。通过全校师生的积极探索,杜郎口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杜郎口中学的实践探索充分说明,在学校面临发展困境和处于历史低谷的情况下,由学校领导率领学校全体成员,理『生而认真地分析问题,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学校重获发展活力的过程中,学校也会营建成某种发展特色。

第六,理想信念实施式。理想信念实施式即学校在已有发展基础上,从学校自身的办学理想和办学信念出发,通过某种先进、可行的办学理念的实践,努力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而达到学校特色营建的目的。这里以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北京市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为例。快乐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儿童愉快发展”。“愉快”是多种类多层次积极的情绪体验,既是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外在特征,又是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情感动力;“发展”是全体儿童的发展,是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主动的发展、生动活泼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北京市一师附小围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展开了长期的快乐教育改革实验。在快乐教育的实验探索过程中,北京市一师附小始终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研究教与学的“愉快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教师善教之乐、学生学习之乐和师生关系和谐之乐的“三乐”课堂教学特色,创造出“激趣教学法”“参与教学法”“设疑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和“评价激励法”等五大类18种教学方法,制定了“快乐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成为国内快乐教育的成功典范。

最后需要指出,学校特色本身就意味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与个性,因而学校特色的营建并不遵循某种严格、普遍的逻辑规律,也没有某种标准、固定的实践模式。分析和归纳上述各种实践模式,仅仅是为学校的特色营建提供若干可供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篇2:学校心理服务的实践模式分析论文

学校心理服务的实践模式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学校心理服务的实践模式即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工作模式,本文将其总结为诊断、处方、干预、社会学习和机构发展等五种模式,为学校心理服务的最基本的五种实践模式。学校心理服务的实践模式的采纳,是以服务对象和环境因素为条件的。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服务;诊断;处方;干预;社会学习;机构发展

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育的组织方式、实践模式,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专门部分,学校心理服务理应拥有专门的服务组织、实践模式以及服务效果的评价方式。

从传统上看,学校心理服务大都是通过研究机构、心理诊所或儿童研究与指导中心之类的机构来完成的。现在,学校中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越来越多,教育管理者也对心理服务越来越重视,学校心理服务正在成为学校的一个有效的、独立的部门。心理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双方最大程度的合作与最小程度的摩擦才是学校心理服务的最佳环境。而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是一个组织化水平很高的机构,而心理服务本身的组织性很低,可以用“多样性”、“个性化”来形容心理服务的性质,因此在高组织性的学校系统与低组织性的学校心理服务之间如何取得协调就是心理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心理教师应该努力使自己适应严密的组织性机构的运作,同时保持服务的相对独立性,尽管这是很困难和矛盾的。

相对于学校其他工作来说,心理服务不存在着一个最好的模式。主要原因是这种工作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环境条件为变数的。

下面我们从六个角度对学校心理服务的五种基本模式进行分析。这六个方面是:第一,理论基础:心理教师在接受教育与训练时必须具备广泛领域的知识,如行为的生理基础、行为的认知和情绪基础、社会文化道德、行为的性别角色和个别差异等。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的社会和哲学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学习与行为障碍病因学、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学习中还应该包括教育理论与行政管理实践等。第二,价值观:关于儿童权利、家长权利、教师权利的认识和态度无不体现在每一种模式中,几乎每一个模式都包含着对符合道德的行为的支持,以及对人们怎样在一个充满限制的社会中尽量过上最充实、最自由、最有意义的生活的理解;另外,模式中还要考虑到人的变化,某个特定模式的内在价值观都是与其所处环境的价值观相一致的。第三,服务对象:每个模式由于其理论基础和价值观不同,对其所工作的对象的界定也是各不相同的。第四,服务目标:不同模式以不同方法看待心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它们的目标取向也是不同的。第五,服务方法:大多数心理学家都熟悉很多种工作的方法如测验、咨询、团队工作、研究、教学等,通常在一种模式中特别强调某种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或者说一种模式都是以一种或几种方法为主要工作手段的。第六,要解决的问题:无论心理教师本人还是学校其他人员,大都自然而然地将视其为解决问题的人,从哲学上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般是“问题的确定―分类―设计与发展方案―实施―结果确定”,然而,不同的学校心理服务实践模式强调的起始与终结步骤是不同的。

一、诊断模式

诊断模式的中心概念是诊断和干预,这是较早的一种模式,也可以说是心理学最早进入教育领域的一种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早期的学校心理学者就相当于学校里的临床心理学家。他们的服务对象就是受教育者,或者说儿童;工作的任务就是确定儿童的问题,并积极介入到学校特殊教育计划中去。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心理学关于个别差异的研究、心理测量理论和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学,另外还有发展理论、学习理论、人格理论,特别是这些理论中病理的部分而不是常态的部分。模式的'主要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第一,诊断是必要的,只有经过诊断才能了解儿童问题的原因和程度;第二,测验或其他程序也能帮助发现儿童的困难和问题;第三,儿童的困难和问题基本上来源于其自身。正如罗杰(Roger)所分析的那样,这种模式存在着“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偏离正常标准并向着负面方向发展的行为是病态的行为;二是病态的行为只有经过治疗过程才能使情况发生改变。”让儿童为自己的行为负全部的责任,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但生物和环境因素在儿童身上留下的功能不良的阴影必须得到诊断和分类,这一立场是没错的。所以,诊断模式是以测量为主要手段、把服务目标放在精确的诊断之上,以及在诊断基础上开处方来解决个体儿童的问题的。

二、处方模式

这一模式所描述的心理教师更像是一名教育者,与诊断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它更多关注教室信息,并将它们传递给其他学科的教师,或者共同来制订个体的教育计划,这种工作方法很像医生开处方。

心理教师的责任是研究学生的学习、学习的环境、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反应,对儿童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学习无能现象进行分析,对影响儿童学习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寻找一条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途径。虽然这种模式也要求进行测验,但与诊断模式所进行的测验相比,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它不以常模作为测验的参照物。它的基本假设是,一个儿童的技能,特别是课程学习的技能,决定着教师的教学。通过对儿童教育需求进行准确的教育测量以及设计相应的教育计划,提高学习水平和社会作用。主要工作方法是测验,但不是常模式测验,而是一种以标准为参照物,通过观察和总结,指向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测验。儿童的困难得到评估,并转化为教育处方,把受教育者的信息带入到教育过程中去,使教育教学更好地为受教育者服务,同时促进受教育者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个体。可见,该模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从教育的角度,根据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进行分析和开处方,并通过细致的任务分析和学习阶梯化来实现。

三、干预模式

这是一种在对测量和治疗的效率感到普遍不满的情况下所出现的模式,也是一种伴随着公共健康运动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模式。它基本上是采取心理健康咨询的策略,把学校心理学者看成是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在学校中的代表。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干预专家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学校的改变来适应儿童的需要。所有儿童都将享受到其潜能所允许的教育(一级干预),危机情境中的儿童将得到关心(二级干预),已经出现障碍并表现出落后特征的儿童将得到治疗和恢复(三级干预)。

干预模式的服务对象为学校全体儿童,有时也包括教师和家长在内,这取决于服务被定位在直接还是间接上。因为教师和家长接受服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来使儿童受益。有相当多的心理学理论成为这一模式的基础,但相对于那些特别拥护此模式的人来说,心理动力学原则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咨询中对于问题与困难的起因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此外,各式各样的发展理论也很重要,只有理解学生的正常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过程才能促进发展。可以说干预模式的基本信念有二:第一,早期干预,或者说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是比治疗更有效、更经济的做法;第二,学校心理专业人员本人最好不要直接干预。正如Bardon说到学校心理服务时认为“并不是要教人们去理解或改变什么,而是提供信息或创造一种更好的条件,使他们有可能自己来完成活动。”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学的“助人自助”功能。咨询中重要的是改变服务对象的知觉,继而影响他的行为,并最终完成行为的泛化。此模式还特别强调心理教师与学校其他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改变的发生需要适当的环境。

干预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传播心理学理论与技术,提升学校人员(教师和管理者)的作用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的,从而实现学校的心理学化,使学校更加充满人性关怀的味道。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咨询,咨询是心理学家与当事人之间的一种谈话关系,主要作用是在解决当事人问题的基础上,让他更好地发挥功能。其他的作用还包括筛选、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咨询、家长教育等。咨询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咨询者确定其问题原因,如缺少知识、缺少技能、缺少目标还是缺少自信等。如果是缺少知识和技能,咨询者要做的就是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或鼓励当事人选择参加适当的教育和培训;如果缺少的是目标和自信,咨询者就需要改变其对情境的认知,或向其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干预模式所受到的最多批评是,咨询和预防活动似乎并不是学校最想从心理教师那里得到的东西,它忽略了测验,不能完成学校管理者最想要的个别性的教育计划。用这个模式似乎更能创造出优秀的教师,而不是个体儿童。但是学校中那些最需要帮助的教师恰恰总是躲着他们,因为传统观念上被心理学家关照意味着失败和无能感。

四、社会学习模式

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学校心理学者来说已经成为其行为塑造工程的主要奠基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被视为学校里的行为技术教师或专家。这一模式的价值观与社会学习理论基本是相似的,即行为无所谓好与坏,它只不过是过去学习的结果。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对情境进行充分的控制而改变。

社会学习模式认为只有儿童的问题,没有“问题儿童”的存在,而儿童的问题主要不是由其自身引起的,而是由环境强化作用导致。因此,该模式的目标是通过综合的行为塑造技术来减少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的原则都是行为主义的,如正确反应的强化、即时反馈、错误反应的最小化、容许和鼓励学习的个别差异等。其他方法还有观察、认知构建、行为自我控制、访谈等,但并非所有的行为主义技术都可以运用到学校中来。社会学习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观察确定问题之所在,然后确定目标和迈向目标实现的具体步骤,或通过榜样模仿、刺激控制、行为评价等手段来实现目标。

社会学习模式受到的主要批评是,所确定的儿童的问题和为了改变而采取的措施未必都是对儿童最有利的。行为是否得当是按教师和社会标准衡量的,有可能把儿童塑造成安静的、乖顺的、听话的样子,这不一定就是心理健康的。在这种非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下,教给教师或家长的行为技术有可能被滥用。这些技术大多从动物实验中发展而来,很多原则直接运用于人类是困难的,特别是当涉及到儿童时,如果不充分考虑他们的情感需要、价值观念和理想,行为技术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种技术因其狭隘性,虽然是所有心理学技术中最快产生效果的,但通常是意义最小的。

五、机构发展模式

这是在对测验的低效和费时的不满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服务模式。心理教师的工作目标在于使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学校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这种模式中心理教师的作用类似于一个管理者或者说外交家,起到在相关团体、组织的协调和促进沟通的作用,以其心理学背景,使学校机构更具人性,更有效、更民主。我们不难看出,学校机构是该模式的服务对象之一。

机构发展模式的中心理论基础是勒温(Lewin)及其场论的思想,社会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生态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对该模式的发展也有相当的影响。关注人的本质和社会系统中的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从人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一个观念就是个体应该在影响其命运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主动的、积极的作用。如果说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单位的话,学校就应该有这种解决自身问题、发挥自身的积极功能的能力。如果一个儿童所生存的社会系统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话,帮助儿童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需要理解机构,才能理解个体的人。因为机构的变量通常掩盖住了个体的人的变量。学校是一个为了儿童的需要才建立起来的系统,它应该根据儿童的需要随时进行理性的变革和重塑。”学校心理服务的最高目标是帮助学校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效率,并使之对学生的需求更敏感,其次才是提高交流和促进机构自身的发展。

机构发展模式的主要方法包括访谈、观察、调查等,主要是通过与学校重要人物的咨询与反馈来揭露学校内存在的问题,评价机构作用发挥的水平,促进学校的民主决策。具体方式有:理解机构的重要变量,如权力、竞争、生产资源等,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理解这些变量对成员行为的影响,减少系统内部的消耗,促进机构内的交流和资源的更好利用;设计和实施系统水平上的改革策略,促进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应对技能等。

机构发展模式的主要不足是,其所描述的心理教师的角色作用和行为经常与校长或其他管理者有重复之处,似乎与心理教师的传统角色相距太远。

总结与比较学校心理服务范式与五种实践模式,可以看出,从诊断模式到机构发展模式构成了学校心理服务范式变迁的一个连续体:

个体范式→生态范式

诊断模式→处方模式→干预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机构发展模式

任何一种行为模式注定有其不成功的一面,人们面对不断转移和变化的环境的需要,行为肯定会有与模式不一致的地方。创造模式的人是想强调某种行为或实践某一理论观点。模式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就像是一张地图,尽管它有时不完善甚至有错误,让走路的人找不到要去的地方。但模式与地图一样也有重要的作用,就像地图能指明方向和大概的行走路线一样,模式能帮助专业人员找到工作任务的重点,尽管并不能规定细节。

没有一个心理教师或学校心理学者会说自己就是按某一种模式来工作的,他们大多会说自己是从不同的模式中吸收有益的资源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心理教师是学校中最独特的一种教师,也是最有可能形成个性化工作风格的专业之一。而真正做到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要处理好各种目标、方法、价值观和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当他必须选择以某一种模式为主时,一定要看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他的服务对象是什么,他自己对人类本质与人际关系的认识与态度是什么,还要尽可能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的价值观保持一致。一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心理教师在通常被认为是杂乱无章的日常活动中有效地承担起自己的角色作用,同时它也引导甚至决定着心理教师的教育和训练。更重要的是避免由于角色混乱而造成的低效、费时、工作枯竭或孤独的个人奋斗等消极现象。

篇3:综合性艺术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综合性艺术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综合性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应遵循人才培养定位和高端艺术人才培养内在规律,通过实施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建设综合性艺术院校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和艺术实践学分制度,优化综合性艺术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等措施逐次完善。近年来,吉林艺术学院按照以上思路创建起了较为成熟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文章通过对吉林艺术学院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综合性艺术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基础性人才;实践性教学

针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这项重要任务,着力分析综合性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综合性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解决综合性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同新时期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对艺术人才的需求紧密对接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消除以往综合性艺术院校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千人一面”,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可以发挥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优势,完善已有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更好地培养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并且最大程度地加强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育。吉林艺术学院从起,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更加符合综合性艺术院校办学定位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学院围绕这一重要核心议题,在完成多项研究课题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创建了全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经过全面实施,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生获奖作品数量和层次有了大幅度提升,在省内外及全国各类大赛上屡获佳绩。学院通过承担大型社会项目,在重大项目实践、推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升区域影响力方面为吉林省做出重要贡献。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得到高等艺术教育业内广泛认可和好评,并作为吉林省“十一五”期间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成绩,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赞许。

一、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的动因与研究基础

综合性艺术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的动因是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和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这是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重大任务和部署的重要举措,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艺术人才的多重需求。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以对综合性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为研究基础。综合性艺术院校培养的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分布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特点。在新的历史阶段,综合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坚持基层文化人才和高端艺术人才两个方面长抓不懈,以进一步满足艺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应性。

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的基本要求与目标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高端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内在规律性为基本要求。对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应以技术的掌控能力为核心,以自我主动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创新、协调、沟通能力为延伸,促使创新型艺术人才符合高素质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的要求。综合性艺术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旨在明确综合性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彰显出综合性艺术院校在培养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和创新型高端艺术人才中的特殊作用,体现出综合性艺术院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的独特地位,进而形成综合性艺术院校在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中的高地,为国内该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宝贵参照。

三、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的基本策略与措施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应重点以实施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建设综合性艺术院校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和艺术实践学分制度,优化综合性艺术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为主要内容。为此,吉林艺术学院进行了以下工作:第一,以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工程为引领,首次将新时期综合性艺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划分为两类,即适应性强的基础性人才和少而精的创新型高端人才,通过制定遴选标准,使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通道。学院通过严格的专业考核及发展前景考量,在全校遴选5%左右、具有优秀艺术潜质的学生,进入特殊的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通道。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不受现行教学计划约束,按照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育培养政策进行培养,以创新能力、创新水平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根本标尺,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展演、比赛。第二,将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人才质量标准体系作为基础性艺术人才和创新型艺术人才设置基本的培养指标。艺术实践学分制度对两类人才在校期间在专业艺术实践方面(如校内外重要展演、参赛获奖、学术研究、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等)及所须完成的最低学分做出不同要求。综合性艺术院校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对于培养指标的设置分为综合素质指标、基本技能指标和专业水准指标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渐次提高,相辅相成,成为科学化、系统化地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重要保障。艺术实践学分即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在专业艺术实践方面(如校内外重要展演、参赛获奖、学术研究、参与科研创新项目等)所须完成的最低学分,是吉林艺术学院所有专业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的必要前提。艺术实践学分的认定范围包括国家、省、市、学校组织的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各类大型展演;学术论文等成果发表;取得专业能力资格证;其他经学校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活动或项目。每个项目的'分值按照级别高低对应不同分数。未进入创新型艺术人才名单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所须完成的最低学分为10分,超出部分的艺术实践学分可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创新型艺术人才需要完成的最低学分为20分,相比其他学生高出一倍,充分体现了对创新型艺术人才的高标准、严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本院各个专业的特点,为创新型艺术人才在校四年必修的20分艺术实践学分制定年度考核量化标准,确保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对综合性艺术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内涵发掘和外延拓展,使其进化为与艺术学科发展紧密契合的动态教学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引入专业教学竞赛、毕业展演季等强化学生艺术实践的机制,利用高密度的竞赛、展演调动学生的舞台、展台实践。利用学分推动学生重视各级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激励学生的艺术创造精神,为学生们创造更多、更大的艺术实践展示空间。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吉林艺术学院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其次,集中建设了有利于学生外出艺术实践的选修课程自助自主学习的平台,实现校级通识级选修课的网上学习与考试。此举极大促进了学生外出艺术实践的自由度,使高年级学生的艺术实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延展。再次,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部分重点培养的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实践与该计划有机结合,根据专业特点,寻求进入市场的途径,使某些创新项目市场化、商业化。逐步实现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使该计划成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着重校内外实践场地的拓展与建设。近年来除了建设多个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吉林艺术学院还建设了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和戏剧影视表演实验教学中心两个校内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验区。这些实践基地成为拥有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及设备、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高水准的实验教学成果的实验教学平台,在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培育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成果、发挥教学特色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第四,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政策细化方案”为保障。吉林艺术学院于《吉林艺术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中,全面启动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通过设立“优秀艺术园丁奖”,极大调动了一线教师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学生奖励机制,设置了“最具艺术才华奖”“创新艺术人才奖”“‘学院奖’专业教学竞赛奖”,激励学生在专业领域不断创新、不断进取。该工程创设几年来,各个专业独具特色的特殊人才培养模式类型育人效果显著。学院每年度召开全院范围内的表彰大会,对获奖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奖励额度大,覆盖面广。该工程获得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创新优秀工作。同时,学院制定创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培养政策细化方案,对创新型艺术人才在考试加分、经费提供和各类评选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励此类人才进行艺术实践与创新。

四、结语

在教育部对高等艺术教育日益重视的今天,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尤其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国家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艺术院校的职能也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为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提供高质量和特色鲜明的服务,已经成为综合性艺术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机遇孕育精彩,创新成就伟业。相信通过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共同努力,将会为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篇4:寄宿制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分析论文

寄宿制学校德育工作模式分析论文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里,这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学管理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对寄宿学生进行规范化管理?笔者长期从事寄宿制学校德育工作,并进行了初步探索,概括出以下德育模式。

一、四级会议:确保工作安排到位

1.政教工作例会。每周一召开由主管副校长、政教主任、副主任、干事、生活指导教师、卫生管理员、门卫等参加的工作例会。会议上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查漏补缺;安排布置本周工作,使大家对工作了然于胸,各司其职,恪尽职守。同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修养,增强对工作的责任感。

2.值周教师工作安排会。学校值周工作担负着确保学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班级工作检查评比量化,督促学生按时就寝、起床,确保教育教学有序开展等重任。为使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并高质量完成,每一班值周教师接班时,值周领导都要召开工作安排会,针对不同时期,对每一个工作岗位,检查时段都进行精心设计、扎实安排,确保值周工作顺利开展。

3.班主任工作培训会。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推进学校管理的有力保障。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集体。为促进班主任带班育人能力的提升,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培训会,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和促进教育技艺的提升。

4.学生思想教育大会。初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处于叛逆期,易冲动,可塑性强。这需要加强养成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励志教育等工作。学校政教处要精心设计、认真谋划,利用学生教育大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由于参与面广,讲解集中,重点突出,因此教育大会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二、四种课堂:确保思想教育到位

1.青年班主任培训课。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已逐渐“孵化”出这样一种奇怪现象:青年教师中出现了不少“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专任教师”。为了改变青年教师“只会讲课,不会育人”的被动局面,学校要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培训工作。通过青年班主任培训课,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掌握了教育规律,提高了育人能力,管理学生的工作无论是高度、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的发展,为下一步顺利步入班主任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2.学生心理辅导课。寄宿学生,面对种种压力,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如,苦闷、彷徨、抑郁、自卑等,并由此引起厌学、恐学、情感脆弱等现象的出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开设学生心理辅导课,实践证明:这对于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3.主题班会课。俗话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想管理好学生、管理好班级,就应该从上好每一节班会课做起。可有些班主任对班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教师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上文化课,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德育工作做好了,才能保障教学工作。主题班会课针对现实,一课一题,一课一式,灵活多变,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少点多拨,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班会课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味,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4.团员上团课。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青少年价值观中的负面表现,如,利己主义的社会原则、道义缺位的互动信条、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自我放逐的人生轨迹等,这就要求团组织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团组织要通过凝聚青年、团结青年、感召青年、服务青年来提高共青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注重团员健康人格的.塑造。通过开展团课活动,拓展青少年的视野,强化思想教育,筑牢接班人的根基。

三、四级督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1.校级领导督查。学校确立校长抓总,副校长抓线,主任抓块,条块结合,指挥畅通的管理思路。校长督查副校长分管的工作,副校长督查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督查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使学校管理井然有序,教师各司其职。

2.年级组督查:为了掌握全年级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情、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每个年级由年级主任对全年级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年级组的“三风”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3.值周教师督查:值周教师负责学生到校、放学、操行、纪律、学习、就寝、卫生等方面的检查量化评比,并在举行升旗仪式时进行通报,使好人好事等先进事迹得到及时宣传,不足之处使学生能及时加以改正,及时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建设。

4.学生会督查:学生会干部,及时督促学生按时就寝,并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进行监督,利用他们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优势,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不良行为,以便学校果断采取措施,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成了教师管理的得力助手,弥补了教师管理的不足,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不可或缺的力量。

四、四级评比:确保奖优促劣到位

1.周评比:政教处每周对各班的卫生、纪律、学习、就寝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评比。经过评比,对成绩优异的班级发给流动红旗,以示奖励;对排名靠后的班级进行告诫,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高,并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2.月评比:每月对各班周评比成绩、年级组考核成绩、学生会检查成绩、德育考核成绩进行汇总公示,成绩与班主任当月的津贴挂钩,这有效地激发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期评比:一学期结束后,对各班的月评比成绩进行汇总公示,对成绩优异的班级授予模范班级、先进班级、文明班级等称号,这些光荣称号实行动态管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4.年评比:一学年结束后,对各班班风、学风、学生思想表现等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推荐市区级文明班集体的依据和对班主任进行评优树模的依据。

篇5: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方向、专业教学、教育实习、教学环境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培养高质量的能够快熟适应教学岗位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通过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切实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其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原因,提出实用的改进措施和对策并给出切实可行的能够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合理化建议,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未来十年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以学前教育为突破口达到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目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多途径加强幼师队伍的建设。学前教育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并提出要切实办好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应该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并能做到终身学习。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祖国培养高素质幼师队伍的重任,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出适合新时期学前教育发展的幼儿教师是对高校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当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1.1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偏重理论

当前传统的高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设置了各种的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为主,除了毕业前的四周教育实习很少有参与和接触到学前教育教学一线的机会,学生在理论方面往往是纸上谈兵,说起来都能头头是道,真正到了教学一线,面临众多复杂的情况和真实的教学环境,往往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学生显现出高分低能入职后面临适应学前教师角色困难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是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

1.2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高校学前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感受和知识的技能迁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文艺、舞蹈等艺术功底,忽视了艺术技巧和技能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出现了众多现实的教育情景就是,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却不能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学前儿童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情景的美术作品和课程;还有多数学生具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好像样的幼儿舞蹈课堂和儿童演出作品。

1.3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习趋于形式化

高校教育实习和见习往往安排在学生快要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相对都很短,或者学校跟实习学校合作很少,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个别实习领队老师缺乏组织经验,有的实习学校怕实习教师影响学校教学成绩,很少给实习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在临近毕业时安排教育实习,学生往往还要面临完成毕业论文和就业求职应聘等多重压力,既要实习还要查找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应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四处求职参加各种应聘会,让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对教育实习也难免有应付的成分,从而影响了教育实习质量。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2.1切实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学生实践教学环境

建设和完善高校内的学前教育实训教室和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和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首先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组成元素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学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技能培养目标,在开设艺术理课程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与幼儿看护技能实训室、教育活动模拟实训室等形成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功能优势互补的完备教学环境,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2.2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学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坚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技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合理整合教育理论专业课程,充实学生的幼教科研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内涵的实用性教育人才。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基准,改变单一化的教学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及实用技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结合课堂和课外学习成果,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诉求,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发展。

2.3改进教育实习缩短教师角色适应时间

教师角色适差缺乏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孩子活动的能力应往往是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更快的`角色适应为毕业学生尽快就业和融入教学提供了优势。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实习安排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深入教学一线和参与到实际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让幼儿园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高校要有自己的附属幼儿园或者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作为助手在经常参与到幼儿教学一线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幼儿园组织大型活动(如元旦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竞赛、表演等)组织学生观摩或作者为助手协助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越多获得实践经验越多,对缩短角色时应有很大帮助。

3高校学前教育完善培养模式教学建议

3.1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幼儿园实际需求培养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往往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然后就一直沿用下去,很难做重大改革和变化。对一线幼儿园的教学动态和学前教育用人方向很少去做调查,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和幼儿园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明显滞后,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和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要多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及时了解和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掌握好国内外学前教育的风向标,积极参与幼儿教学改革,根据幼儿园的需求来及时调整、更新和改革高校的教学内容。

3.2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方向不仅仅是幼儿园。更多的幼儿特长培训机构、亲子乐园、母婴生活馆、学前教育商业培训、大众媒体幼儿专栏、幼儿出版机构等都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专门为幼儿园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变被动培养为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改进培养方案,为学前教育培养方式开拓了新的方向。就要求在专业课设置和选修课内容增加相应技能的内容,或者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设相关课程。

3.3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需求来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同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和培养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获得更多更好的理论学习机会。还有一部分学生希望毕业后就直接就业;有的希望从事对科学、语言、健康等对艺术要求低的教学工作;有的愿意到幼儿园从事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专门教学工作。就要求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进行分班制教学根据学生毕业的需要分班管理,或者设立选修课制度,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毕业后的需求进行选修,修满学分即可毕业,满足了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都能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4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见习和实习,而是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的对学生专业态度的养成、专业情感的培育和专业能力的综合塑造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不逃避和不回避的客观面对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学前教育一线对不同能力教育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环境,以及不断提升我们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做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建立多元的高校学前教育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特色,强调个性,分层培养,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创新型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梁艳.学前教育专业的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初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04):73~76.

[2]刘海利.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110~112.

[3]丁敏.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05~108.

[4]曾彬.重新审视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25~130.

[5]张鹏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33~136.

篇6: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是当前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业难、工作难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为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突出重围,一方面需要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就需要我们的各大高校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据数据调查显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高速发展,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量,同时还存在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变革,积极的推动基于就业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具体论述。

一、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验,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同时提高[1]。但是,就目前来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社会实践机会少。一般院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太高的要求,社会实践主要安排在学生即将毕业的这一年来进行。而学生由于即将面临毕业,需要对许多问题进行处理,所以也就相应的减少了社会实践的时间,或者是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了毕业社会实践成为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原有的价值。(二)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较小。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的企业来进行实践,导致学生只能去一些专业不对口的`企业去完成实践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很难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发挥出来,所以也就很难体现出社会实践与就业导向的关联性。即便是一些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这些企业也只是将学生当作了免费的劳动力,认为培养学生耗时耗力,所以把一些无足轻重的任务教给学生去完成。学生没有实际上手操作的机会,只能够在一旁进行观摩学习。不经过亲身体验也就丧失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学生的专业技能依然没有办法得到提升,严重影响了学校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三)社会实践缺乏现代性。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成为了最有价值的资源,如何搜集到高质量的信息成为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2]。如今,会计领域已经实现了向现代化的过渡,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有所提高。然而我们各大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还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手工记账能力,而忽视了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实践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对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实际操作,且缺乏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学生毕业以后,到具体的工作单位中去对于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显得无能为力,还要重新花费时间去自己学习,费时又费力。

二、基于就业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措施

(一)更新会计信息化教学观念。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理念,对以往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行更新,提升对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3]。只有教育理念更新了,相应的才会产生行为的变化。一是要将信息化实践教学方法融入到会计教学中来。除了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要增添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技术、会计软件操作技术的等课程。二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要时刻树立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意识。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教学任务的引导者,而不是教学任务的主导者。在学生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时,教师应该以引导为主,把具体的动手操作步骤留给学生去自主完成,切实的提升学生的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二)创新会计教学考评体系。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所以对学生的考评主要以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评为主。这种考评方法即片面又缺乏科学合理性。用这种方法考评也是导致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对当前的以成绩考评为主的考评方式进行革新,将学生在会计实际操作中的信息化操作技能以及学生的实践课程的实际表现融入到当前的考评方式中来,促进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的构建。(三)积极构建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除了平时的课后会计信息化专业实践之外,学校还要积极的推动校企合作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去感知和学习,将实践的价值实现最大化[4]。由于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估计到自身的经济利益,所以面对这一情况,学校要积极的充当好中间协调人的角色,构建双方互动交流平台,将学生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同时实现最大化。(四)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不仅仅要求教师要有专业化的信息实践技能,而且要求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到更扎实、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学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结语

通过对当前的会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探讨,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学校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化信息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财会通讯,,10:36-37.

[2]贾榕泉.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模式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18:109-111.

[3]汪升华.关于构建高职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10:380.

[4]王志亮.校企互动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6,23:105-107.

篇7: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一、阶段性实践成果及反思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代理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二是建构研制特色文化建设研训体系,形成文化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联合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等高校,教研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训部门等直属单位,建构多方力量整合的、面对不同对象的特色文化建设研训课程,针对校长文化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大特色文化建设领域的有关课题,如区域推进的机制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发展研究等教科研工作的引领力度,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形成文化建设的“高端引领机制”。市、区教育局将进一步整合在宁专家资源,借力聚智。在市一级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开发、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文化发展评估等四个专项的专家团队,同时每一个区组建一支学校文化建设的专家团队,并且,各级各类团队中的专家,尽可能避免兼任,最大可能性地为南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多视角的指导。要通过与专家团队协调,形成常态化的研讨活动、分享活动、指导活动、评价活动,形成在专家全程介入下的工作机制。

篇8: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分析论文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分析论文

[摘要]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如软件需求分析、软件架构设计、软件升级维护等内容,都直接关系学生未来能否胜任就业岗位,能否在工作中顺利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文章从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入手,就当前软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方案,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应用研究

一、引言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在专业技能上又表现出更高的操作性。从学科特色来看,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融合,其内容围绕软件需求、系统分析、软件设计、技术实践等环节,强调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传统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内容往往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如软件开发中的数据流程无法提供应用环节,学生难以从中发现数据关联性问题,导致执行效率较低;在现代软件开发环境下,难以满足多层分布式架构设计要求。

二、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内容的拓展

(一)软件工程建模应用设计

传统教学中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建模设计,主要采用数据流程图方式,其优势在于从数据流程图的绘制上展现软件设计过程。然而,在绘制软件设计流程图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同时,由于对整个软件需求、软件功能分析不到位,导致数据来源不统一、数据需求不清晰、数据存储出现异常、数据冗余度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所以,有必要改进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拓宽教学方案,特别是在流程图设计分析上,需要从软件工程分析、软件数据分析、软件功能分析等方面适当延伸和拓展。如在软件功能分析上,需要借助于软件数据流程图进行顶层设计,抽象出各软件功能子系统及相关单元的功能;在软件数据分析上,需要区分软件实体、属性及关联性,并对相关数据库进行识别,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数据信息结构建立E-R模型。

(二)软件工程建模设计拓展

传统建模设计主要从系统功能上确定不同的模块,比较适宜面向过程的设计环境。但对于面向可视化、面向对象、面向事件驱动下的程序设计环境,则显得不相适宜。因此,需要从建模设计上进行扩展,保留原来软件过程类模块设计的主要内容,围绕软件结构、软件数据、软件界面等进行扩展。如在系统结构设计上,可以采用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还可以采用集中-分布式结构;在确定软件应用模式上,可以采用B/S结构,也可以采用C/S结构;在确定数据设计上,可以采用逻辑数据集关系进行规范化处理,也可以采用物理数据集关系进行编码和命名;在界面设计上,根据软件功能及业务需求,来组织输入、输出,从而满足不同软件设计的开发需要。

三、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优化上,联系软件工程设计实际,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根据软件工程类课程特点,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上,围绕实践教学纲要目标,融入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逐渐深入、细化软件工程理论知识与应用的展开。

(一)进销存C/S案例分析与应用

C/S软件结构基于客户、服务器关系,适用于业务流程复杂、对软件响应速度较高的软件开发项目。在C/S结构中,用户根据角色权限来操作相应功能模块,并实现进货、销货、库存汇总及各类报表的输出功能。在数据库设计上,要从软件执行效率、处理异常及满足业务需求等方面,设计系统数据库表、E-R图和数据视图。在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中,根据不同数据字段项的使用特点,来优化系统后台数据库结构。如在SQLServer数据库中,可以定义员工名称表、商品基本信息表、客户基本信息表、仓库部门信息表、进货商品信息表、用户权限表、退货商品信息表、销售商品信息表、库存信息表等,以满足进销存管理系统设计中不同业务信息的统计与关联。在数据库视图设计上,常用的有标准视图、索引视图、分区视图三种,利用Select语句进行视图检索,确定入库视图v-GoodIn、v-ReGoods、v-UserSell、v-Use-rView基本视图。针对C/S结构中软件表单编码的设计,要从信息交换、处理、传输、共享等方面来优化编码规则。如在进货商品基本信息格式上,以“系统当前日期+‘JH’+7位数字编码”为规则,来提升商品信息识别效率。在系统触发器设计上,要保证商品信息数量一致性。如在t-Goods触发器设计上,对于某商品信息没有历史记录者,则触发入库信息表tb-Stock;若该商品在库存信息表中,则将该余量进行及时相加,保障库存信息实时更新。

(二)进销存B/S模型设计与应用

B/S模式是基于多层应用结构,将原来的表示层、业务逻辑层进行分离,便于开发人员提供简洁的功能操作界面。下面以ASPNet为例来探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ASPNet三层应用结构中,第一层是用户表示层USL,封装了人机交互的表单与组件,满足业务逻辑层与系统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需要,并通过简单的校验后传送给浏览器进行显示。第二层是业务逻辑层BLL,主要是对不同应用业务规则和逻辑的封装,便于用户通过业务逻辑层进行多种功能的调用,以及访问数据库等;第三层是数据访问层DAL,通过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来获取查询记录、插入、修改、删除数据库记录等操作。在B/S软件工程模型中,数据访问包括业务实体访问和数据操作两部分,业务实体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类业务数据,而数据操作是基于对数据库的'检索来完成的信息传输服务。Model业务实体层主要存储与业务实体相关的数据属性值;DBUtility公共类主要是从Web.congfig配置信息库中获取类库,满足对数据库相应操作的访问;DAL数据访问层主要是记录数据库的表结构,满足增删、修改等功能;BLL业务逻辑层主要是满足创建数据库类,以及对数据库进行访问调用。

四、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案例实施要点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在案例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对于典型案例的选择与应用,要贴近软件工程实践需求,特别是接近行业软件开发现状,体现案例的实践性、应用性。二是在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授与实践操作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统合。如对于一些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可以选择面向对象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能够从结构化模型分析中,了解和认识不同功能模块的设计要求和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从项目讨论中,自己动手来设计程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三是要优化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案,不同案例的导入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让学生从案例实践中,明确为什么这样设计,懂得为什么要撰写不同的设计任务,根据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来细化程序设计要求,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具备什么样的功能等,多从程序设计案例分析上加深理解。四是案例分析要融入师生互动与参与,特别是通过对程序设计不同功能、不同环境的变化,如何从运行时效性上来优化程序设计;通过分组探讨等方式,来共同编写执行程序,来对各小组程序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提问与改进,从具体的程序设计开发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五是强调案例导入分析与总结归纳,特别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错误和不解进行归纳,来分析成因和问题所在,积极总结改进思路和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引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具有特色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程在实践应用中还有差异。如对于当前流行的软件开发语言及程序设计,NET与J2EE架构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在典型案例导入中,要结合企业需求、教学分析、学生实际来选择,体现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满足学生从案例分析到职场应用的有效过渡。

五、结语

高职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是增强毕业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必然选择。面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应该从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软件应用热情和主动性,着力以典型案例导入与具体程序设计任务驱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真正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软件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中育,吕振洪,叶荣华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10):48-51.

[2]李净,郭洪禹,红春.程序开发类课程群框架下“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实践教学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11):61-65.

[3]陆璐,张新红.《JSP动态网站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3-65,68.

篇9:九年级数学模式实践思考策略分析论文

一、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现状

1.教学理念仍存在不合理之处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育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决策者、组织者、参与者,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作为教学对象给与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并没有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又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教师没有进行恰当的指导。表面上看,课堂的教学效果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学到的知识微乎其微。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对现代初中数学教学尤其是九年级数学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2.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大部分学校招收的教师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刚毕业的学生从事教师工作,虽然新教师具备老教师没有的不少优势,比如对新的教学理念更容易接受、知识的更新比老教师更快等。但是大部分年轻教师还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工作经验,只能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受到新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不良的情绪会带到教学工作中;责任感不强、心态不好、容易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等。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素质的提不上去,会连带整个教育行业的失调,最重要的是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

3.教学形式单一,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各种教学资源的缺乏,我国自古以来教育都采用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的教学形式。该教学组织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一个班级,依据学校制定的周课表与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授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授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都必须保持一致。这就必然会存在问题。由于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无论是认知水平、认知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而班级授课制只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和同一种教学模式,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授课,根本做不到因材施教,那么取得的教学效果也肯定是极差。

二、提高九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与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既不能推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也不能一味地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是要将这两种教育理念很好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生活场景。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各门课程的任务繁重,如果可以采用恰当的情境进行讲授艰涩难懂的数学知识,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会出人意料。同时创设情境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素质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教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这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实践中提高以及定期接受专业的培训。其二,教师的道德素养。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是不够的,教师不仅仅承担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树立并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只有这两方面的素质都具备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未来的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重要,社会上需要的人才不再是单纯的高技能、高智商,更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数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是一名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使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达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知识又指导应用于实践的效果。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传授枯燥的数学知识时,可以适时地采用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事例,进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讲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恰当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大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要想真正提高九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将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机会,在实践中真正掌握数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从内心真正喜欢上数学课程。

篇10:九年级数学模式实践思考策略分析论文

小学数学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让小学生形成简单的逻辑思维,对于数学学科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因此,小学数学的课程设置大多比较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讲接受起来也比较快。但是,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到的数学知识高度抽象,难度跟小学相比有了很大的增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有的学生由于本身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较低,加之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成了数学学困生。尤其是进入九年级后,这些学生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他们的数学成绩也非常不理想,其对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更加没有信心。认真地分析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瓶颈,帮助他们提高数学成绩,促进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因素探析

(一)学生方面

从学生自身的原因来看,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数学学困生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学习的方法不当。有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欠缺,从小就对数学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数学课堂中,不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进行听讲,课下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了新知识后,更不能将新学到的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结合理解,相互融会贯通。而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数学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这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于重难点的公式或者概念不能進行理解性地记忆,举一反三。他们经常选择死记硬背,导致出现这道题会做,而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却不会解答的情况。这是很多数学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些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下滑,导致他们在班级的学习成绩也比较靠后,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厌恶情绪。在学习数学时上,因为害怕被其他同学嘲笑,这些学生不敢提出疑问,不敢向其他同学或者老师请教问题,他们会变得更加自卑,更加没有自信。

(二)外界因素

一直以来,数学这门学科都占据着初中教学的重要地位。学生进入九年级后,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都要远高于其他学科。有的家长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理想,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要求严苛,如果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他们大多会归结为孩子不够努力,而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难从而找到提升数学成绩的办法。从学校方面来说,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一股脑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甚至有的学校将数学置于其他学科之上,将数学学习成绩视为评定学生优劣的标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得不到正确的教导,学习遇到困难时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帮助,这样只会对他们造成越来越多的学习困惑。

二、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一)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进入九年级后,他们对于学习的认知已经有了重大的转变。九年级的学生明白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进入理想的高中。基于这一基础,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提升学困生数学成绩的首要前提。数学教师要细致地观察每一位数学学困生,针对他们遇到的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帮助方案。对于所要教授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要提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做好重点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突破。在课堂进行时要多提问这些学困生,多鼓励他们举手发言。

另外,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吸引学困生的注意,从教学方法的改进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图形的旋转性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树叶、课本等当做教学的参考物,在课件中将这些参考物进行旋转,以此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就所看到的图形变化作出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学困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透彻,他们能从新颖的教学方法中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长和学校的态度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有着重要影响。要想提升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家长和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要转变以前的传统观念,学困生在家时,家长要多和这些学生进行沟通,要了解他们在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惑,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好就进行责骂。学困生进入了九年级后,所面临的升学压力本来就比较大,学校要努力为学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升数学成绩提供坚实的后盾。比如,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成立数学学习小组,每一小组由数学成绩优异者和学困生组成,鼓励小组内部成员就数学问题多进行探讨交流。对于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布置好数学学习任务,让小组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任务。通过这种小组学习,数学学困生增进了和数学优异学生之间的感情,他们不再会觉得那些学生可望而不可即,有了任何问题他们能及时地寻求到帮助,能掌握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对于这些学困生而言,不再是困难的,不再是难以理解的。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困生对于学习数学的自信能重新树立,对于学习遇到的困难能知难而上,这样帮助他们缓解升学压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篇11:九年级数学模式实践思考策略分析论文

十多年的一线教育教学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素质对学生取得成绩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于临近中考的九年级学生,心理上的比拼也是决定中考胜败的重要因素。若在九年级复习的关键阶段能在梳理夯实知识点的同时,探究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并及时加以辅导,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从数学成绩看

1.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1)在肯定这类学生已有的数学成绩和数学学习态度的同时,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自身存在的数学学习问题,如:过于注重分数;数学成绩波动大;不能正确面对较难的题目;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从而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欠深入;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等。

(2)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如:勇于面对挫折、在“逆境”中能冷静地分析问题、及时修正错误。

(3)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适当削弱过强的学习动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数学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学生

(1)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数学明显是薄弱学科,数学成绩较差但始终没有放弃,数学学习态度认真。虽然他们在数学学习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数学成绩常常不能令人满意。在数学学习心理上表现为耐挫力薄弱,情绪波动大,特别在考试时易出现过于紧张或焦躁的心理。

(2)针对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和学习能力较低的实际状况,首先要帮助其弥补知识点上的缺漏;要指导其具体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数学学习时间如何安排、填空题如何训练、上课如何记笔记、课后如何对薄弱知识点作针对性的补习等等具体到中考数学复习的各个环节,并及时督促和检查其执行情况。这些对提高数学成绩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在数学成绩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必然水到渠成。对这类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是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想办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及时地对他们的学习成果给予表扬,帮助他们逐渐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4)抓住重点心理辅导时机。一是在考试前后,考前帮助他们分析目前数学学习进步的现状,缓解紧张的心理情绪;考后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分析差距,再提出具体的学习策略,消除学生自责、自卑等消极的想法。二是在数学成绩连续下降或不见起色的时候,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鞭策,稳定情绪,鼓舞斗志。

3.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

(1)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数学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甚至进入九年级,仍然没有认真对待数学的学习。原因在于在初一和初二的数学学习中已与班级的平均水平形成较大的差距,有些自暴自弃的心理。如果对于他们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不纠正他们数学学习的态度,不利于班级整体良好学习氛围的建立,对前面两类学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对于这类学生不能歧视或者让学生感觉老师放弃他们,主动接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同样在缺漏的知识点上给予他们确实的帮助;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减少作业题量和难度;让他们多有成功的体验,逐渐消除对于数学的恐惧感。

二、从典型的心理问题看

1.惧怕数学考试。小敏性格开朗,学习非常用功,语文和英语成绩优秀,数学成绩却经常不及格,就是怕数学考试。一听说要考数学,情绪就极度紧张。考试时,考卷发下来,甚至双手颤抖,头脑一片空白,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考试频繁的九年级,这种心理状况严重影响了学习。

(1)分析原因。小敏的父母平时对她要求过高,小敏本人对考试结果过分看重,造成較大的心理压力;小敏缺乏必要的应考策略和考试技巧,造成自信心不足;考场气氛紧张,对监考老师感觉陌生,也是造成情绪过分紧张的原因。

(2)具体的心理辅导策略。首先帮助小敏正确分析考试目的。考试目的是为了检查最近一段时间的知识掌握情况,一是查漏补缺,二是便于在后续的学习中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最终是为了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其次是帮助小敏在考前做一些放松训练,预想考试的过程,想象自己如何进入考场,如何拿到考卷,如何填写姓名、答卷、检查、交卷等过程,想象得越具体越好,边想象边体验全身心放松的感觉。再有对小敏传授一些应考策略和考试技巧。

2.数学学习颇感疲劳。小明在暑假参加了校外的补习班,开学以后仍然每周安排一次家教时间,他感到精神疲乏,心里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度减慢甚至停滞。

(1)分析原因。长时间繁重的学习,使小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一是长时间学习,大脑未得到充分休息而产生保护性抑制;二是学习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造成脑的疲劳。

(2)具体的心理辅导策略。首先帮助小明分析目前各科状况,把时间花在薄弱的学科上,将优势学科暂时放一放,目的是减少学习时间,并与家长沟通,告诫家长多考虑孩子的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注意孩子学习心理的调节。其次指导小明自我调节疲劳。一是通过沟通了解到他喜欢体育运动,于是与他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特别将体育运动时间安排进去。二是指导他抓紧时间休息,如课间、中午休息时间、晚自习前等,小睡十分钟都十分有效,以保证较初的学习效率。三是让小明学会精神愉快地去学习。

事实证明,心理问题的探究与辅导不能只在数学学科上做文章,需要讲一步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班级教育、各任课教师教育相结合,如何结合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篇12:九年级数学模式实践思考策略分析论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效整合设置问题串,对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是非常有效的,有利于指引学生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和学习,不断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

一、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串,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新课程对数学课堂设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关注。在实际教学中合理选用、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笔者结合宁德地处东南沿海,港口发展迅速,又常年会遭受若干个台风影响的实际情景,设置如下问题串:

案例1:宁德市气象台测得台风中心在宁德的正西方向300千米的地方,正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向北偏东60°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200千米的范围为受台风影响的区域。

问题:宁德市是否受这次台风的影响?为什么?若宁德市受這次台风的影响,则遭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长?若此时宁德某海港有一货轮正在卸货,为避免遭受台风影响,该货轮应在多长时间内卸完货物。

初步学完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应用颇感乏味,频繁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带入计算、求得结果即可处理课本的大量练习。整合相关练习设计贴近实际的问题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设计梯度分明的问题串,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进入九年级年后,同一班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更突显,若按同一标准去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必然不能充分发挥某些学生的才能和特长,这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设计梯度分明的问题串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是显著的。笔者在复习本章节的第1课时,在引导学生梳理完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后,根据班级学生层次的差异设计如下有关二次函数知识应用的问题串:

案例2:已知抛物线y=-x2+bx+c的图象如图(略)所示。

问题: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求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M;与x轴的交点A、B的坐标及与y轴的交点c的坐标;若将该抛物线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求平移后所得抛物线的解析式;若E(x1,y1)F(x2,y2)两点都在抛物线上,其中x1>x2>1,试比较y1与y2的大小关系;利用图象解方程:-x2+bx+c=0;利用图象解不等式:-x2+bx+c<0,-x2+bx+c>0。

二次函数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历年中考中是必考查的内容,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较基础的知识,也常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综合解题能力。

三、设计变式训练的问题串,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变式训练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九年级数学课堂中设计适当变式训练的问题串,对整合初中教材知识和归纳数学方法将起到很大帮助。如,在讲解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圆》的复习题时,为整合前后知识,归纳圆中常见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作相应变式训练如下:

案例3:如图(略),⊙O是△ABC的外接圆,已知∠ACO=30°

问题:(1)求∠B的度数。(2)若sinB=3/5,且OC=10cm,求弦AC的长。

通过变式训练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数学教学,使学生理解知识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变式训练正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解决一大类问题的变化,逐步养成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探索相关数学问题间的内涵联系以及外延关系,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设计开放式的问题串,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求解开放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中对一些典型问题设计开放式的问题串可以把一节课推向高潮,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复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时,设计开放式的问题:

案例4:如图(图略),在△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与∠BAC的外角的平分线,BE⊥AE。

问题:

(1)求证:DA⊥AE。(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证明结论。(3)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BE是一个正方形?并给出证明。

历年的中考中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开放性问题成为一种热点题型。这类问题常提供一些开放性,如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解题时需要灵活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设置有效的问题串有利于提高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授予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究,我们对九年级数学有效问题串式教学模式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收获。

篇13:九年级数学模式实践思考策略分析论文

提高九年级的数学课堂质量,不仅是指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包括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技能以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现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尖子生虽然成绩优异,但是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较弱,数学意识较差;中等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成绩不够稳定,学习兴趣较差;后进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课堂纪律涣散,在学习中自暴自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基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初中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下面,本文从以生为本、优化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个方面,阐述提高九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以生为本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以中考为指向标的,“考什么教什么”几乎已经成为所有师生的共识。九年级是比较关键的一年,很多老师会由于中考考点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无法让每位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要深入分析数学教材,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以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九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情绪也比较敏感,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所取得的进步与退步,都会扰乱他们的情绪,强大的心理也是影响中考成绩的重要因素。以生为本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的,在九年级数学课堂上实现以生为本,能够使其树立自信心,让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在“解直三角形应用”中,我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学困生必须主动参与教学课堂,维护课堂秩序,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如了解横断面图等;中等生要学会将一些复杂的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熟练运用三角函数;尖子生必须要学会灵活添加辅助线,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二、优化课堂效率

教师与课堂是初中生学习数学活动的主要场地,优化课堂效率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最主要手段。九年级的学生时间紧、任务重,教师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最优的数学知识。首先,教师要认真安排数学课堂,合理分配时间点。数学课时是比较固定的、有限的。在数学课堂开始之初,老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九年级的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促进他们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其次,老师要做好课堂小结,利用数学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避免学生的问题积少成多,成绩不断下滑,丧失数学学习兴趣。最后,教师要认真把握课堂节奏,明确每个教学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合理掌控课堂节奏。在“投影”一课中,我拉住教室的窗帘,利用灯光、手等,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手影,学生需要根据影子猜测这个手影的实际物体。然后,我问学生:“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手影。”我再接着问:“那大家知道这个手影的原理是什么吗?”学生在这个游戏中都表现出好奇心,并且积极参与“投影”的教学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堂课中,我安排了“手影”游戏、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教师点拨、课堂小结几个环节,时间为5分、20分、15分、5分。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认知”就是指学会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培养九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如果九年级学生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他们就可以开展有效的预习、复习等活动,明确自己的优、劣势,做到有目的地学习数学。首先,教师要开展激趣型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其次,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独立预习,课中认真思考、课下巩固复习,使其渐渐改正依赖老师的坏习惯。在“投影”一课中,我将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教学活动。学生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了解二者的特征与性质。每个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自己的探究思路。然后,学生必须要讨论每个小组成员的观点,求同存异,最终达成共识。每位学生都要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在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后,学生需要开展下一轮的复习活动,提出预习中所遇到的疑难点。

总之,提高九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是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发展,提高其数学能力,培养数学学科素养的要求。老师要以生为本,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数学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效率,使数学课堂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被充分利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掌握学数学的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14: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高校工科专业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激发兴趣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综合设计和执行能力以及综合表达能力。为提升这些能力,文章提出一种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沟通,使学生明确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并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任务或者实践项目。在参与实践中主动解决问题。在实践结束后,总结实践成果,并提出自己新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还能够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教育质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办学活力不够,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在于教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落后。”[1]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各个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本科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也显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下降。而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也是影响他们难以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2-5]。基于工科专业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近三年在实际教学中的探索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一、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

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基础训练。因为,在学生培养计划中包括了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内外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都是贯彻了“学生为主,质量为主”的原则,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自我个性需要的培养体系,使大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如下能力。

一是激发兴趣的能力。

对于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大学中的新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好奇心,甚至发展为对该事物的研究兴趣。但是当他真正接触该事物时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成为影响他们兴趣的根本。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而且需要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想学的而不是被迫学的。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因此,我们采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兴趣,而这个兴趣或许就是学生毕业后发展的方向。

二是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要学习很多的内容,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几十门课程,如果一味地像高中那样追求学习书本上的内容,那样将会事倍功半,最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知识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可以将自己已有知识内容组合成一个空间体,称之为“知识体”;同时,解决问题方式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将这些方式组织为一个空间体,称之为“方式体”。一般问题的答案就可以通过利用“方式体”中的相应方式在“知识体”中找到。当然这里提到的“知识体”和“方式体”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扩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在进入大学后,通过培养方案理解自己所学专业中包含的课程内容以及各课程之间的关系,需要把这些课程的主体内容放置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中,同时毕业后所学习的内容都可以放在这个“知识体”中,这样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67”和“方式体”分析并解决。长此以往,可以提高他们对各种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是综合设计和执行能力。

作为一个工科大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并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每个学生的能力问题了。当他们面对问题时,知道如何应用自己的“知识体”和“方式体”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执行,同时能够根据执行结果判定是否能够合理地解决问题,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能够进一步修改先前设计的'方案并重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很重要,但是方案的执行同样重要,二者互相独立同时又互相影响。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得再好,如果执行力不强会影响方案的落实;反之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即使有很强的执行力也同样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一个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方案设计能力和执行能力,这也是许多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提出的,也是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提出的要求。

四是综合表达能力。

综合表达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就所面临的工程问题与其他人直接沟通交流或者使用现代工程工具或信息工具间接沟通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等。这不仅是国内各专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是国际上各国各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于工科专业而言,其培养方案中实践内容时间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一般占到近30%,因此实践环节的实践效果和充实度对整个教学效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改善实践环节的实践效果和充实学生的实践环节内容,本文探索并实践了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是通过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自己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明确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刚从高中校园进入大学校园的每个学生(甚至包括部分大二的学生),在想法上大多都比较幼稚,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去想自己应该去做什么。因此,需要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要想学到知识首先需要实践。比如司机、歌唱家等,如果他们不练习开车或不去练声,那么他们永远不可能会开车或成为歌唱家,而且他们对车或声学知识的了解会在练习开车或唱歌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学习,并不是必须要求提前学习。

二是在学生了解实践重要性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学生亲自实践。在学生有了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参与学院或学校提供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实践任务或者项目(如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以及其他的相关比赛等),并与老师一起规划出详细的计划。开始一般实行周报制度(即一周汇报一次,一般不超过两周,否则容易失去兴趣),以督促学生自己能够完成本阶段的任务以及安排下个阶段的任务。学生参与的项目或任务的所需设备、仪器以及经费一般都由学院和学校给予解决。

三是指导并鼓励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以及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明确告诉学生遇到问题只要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即可,不要去纠缠于某门课或某些理论;或者指导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解决对应问题,让学生能够看到问题所对应的实践结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实践探索的兴趣。如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积极学习与任务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相关内容,要在任务中学习并运用相关理论。这样学生通过实践可以理解理论,反过来可以通过理论验证并进一步拓宽实践。

四是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总结实践成果并从中提出自己新的目标。经过一次实践任务,不仅让学生充实业余生活,更是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实践所带来的收获。因此,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情况写出相应的总结体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继续申报省级或者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甚至是企业项目,或者直接参与到企业项目中,或参加更高级的国家或国际比赛等。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成效及评价

经过近几年对该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并针对三届本科生中所指导的学生实践这种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成效明显。

首先,这种模式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各种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改善了整体学习环境。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项目,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明确了自己学习的方向,尤其对项目负责人而言更是锻炼了其管理和组织能力。近四年组织学生申报学校、省级和国家级UIT项目十几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10余队次。从参与学生的情况来看,一个负责的学生会带动一个宿舍甚至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几个学期这些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他们的考试成绩要远好于其他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答辩情况来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其次,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参加比赛,亲自动手开发程序、设计电路、调试系统等,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通过各种比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同时也体会到如何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这种模式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与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丰富了学生多个专业的知识,如在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中,电类专业学生亲自设计赛道、设计检测系统结构、规划车身结构等,在充实他们电类知识的同时,他们还学习了机械专业的知识另外,在参与项目结束后,学生还完成了多篇论文的写作,个别论文已经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录取发表。这些都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需求。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开拓他们的视野,能够改变学校工科专业实践普遍不到位或者实践效果不良的状况,能够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

[2]杨征.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16.[

3]杨珏,张文明.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30.

[4]于海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9.

[5]眭平.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8):89

相关专题 特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