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全球现代化创新纲要论文

飞天小女景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飞天小女景”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文全球现代化创新纲要论文(共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人文全球现代化创新纲要论文

人文全球现代化创新纲要论文

在当今世界共同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时刻,人们日益发现自己周遭的现实生活越发呈现国际化的趋势。每一个人不管置身于怎样的国家、民族、政党等局部社会群体中,都愈来愈习惯于用宏观的视野来处理自身面临的问题。同样,作为代表局部社会群体利益的国家政治团体、党派、教派势力也都自觉选择站在全球化背景下来。确立应对外部世界的观念和政策。与国际接轨,参与世界范围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领域广泛交流与合作,被日益认定为是局部社群寻求更广阔长远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事实上,这种在开放形势下,实现的世界范围内局部共同体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正对从根本意义上消除共同体间的文化隔阂和观念屏障,开创世界文明全面交汇共荣的局面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历史的看,人类社会确由诸多不同背景的民族、国家、政党、教派等集合组成,人们惯于根据自身所处的特定历史、地域状况来形成认识、改造世界的方式和立场。同时,强化人们这种建立在局域视野下的社会角色,并形成其相对牢固的人生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向,也是代表局域势力的共同体集团所极力维护经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人们普遍的心智水平还停留在一个有待开化的程度,需要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作为维系局域社会群体正常延续、发展的纽带。于是这些共同体所倡导的带有很强排他性、专断性、教条性的思想与相应实践对人类社会初级阶段的有序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人类普遍心智水平的提高,主体认知实践范围的扩展、能力的加强。局域共同体灌输给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便日益表现出狭隘、保守的负面效应。以致于当人类在形下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活动空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时,却仍然在群体潜意识之中固守着源于历史的原始共同体形上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使得人类在迈向更高文明的进化中,由于世界观的落后以及对原有价值情结的执守,造成了众多共同体间激烈冲突和对抗事实。

因此,我们面对今天全球化浪潮的奔涌之势,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原始共同体价值倾向在当代的消极影响。它在全球化运动中更多体现出借扬世界一体化之名,行局部利益占有、个别权欲扩张之实。在宗旨上是极端局域势力的维系。在方式上是强权与利诱的手段滥用。如此全球化与人类要求全面和平、平等交流、共同进步的大方向是相违背的。所以,真正坚定世界共和目标的人们应充分借助国际范围内事实层面一体化进程的诸多有利现实,在尊重各局域共同体文化多元、平等共荣的基础上,从价值观,世界观等形上层面作出与世界化趋势相呼应的建设工作。为人类超越现有共同体互求功利、各自为政的局面,以达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和、文化交融、道义互助、精神默契等理想状况寻求确立全新理论依据与价值判断。重新整合人类历史文化资源,使之在广泛意义上结成祸福与共、血脉相连的共融态势。

当我们要为这实质意义的全球化进程作一定义时,便发现世界历史上许多智圣先哲已经对此作过不同程度的描述,他们都曾超越各自所处的局域共同体,预言了人类必将走向大同的趋势。这方面在东西方历史上虽然阐述和实践表现各不一样,但究其精神实质却是极其相同。我们会在先圣先哲的经典中看到来自东方儒道文化体系中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描述;来自西方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关斯多噶世界主义以及基督教普世精神的描述。这些早期先圣们对人类社会未来构想与预言,都极大丰富人们对世界前途的认识。这里我们首先要沿看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上溯到其早期阶段,探讨全球化的源流。

西方全球化尽管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开始有所体现,但真正形成普世主义并在全球广泛流传还是其标志“天道世界主义”的宗教文明时期。“天道世界主义” 全球化运动是通过天道教化的方式传播到世间的。天道教化是直接呈现高于人理解能力的自然规律和法规,通过神圣人士的传扬布道活动,以宗教的方式自上而下对人类社会的知行模式确立一套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律法规范。西方二大宗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便是以神道设教方式建立的天道世界主义价值体系。其通过种种制约人欲泛滥道德戒命和超越尘世的价值感召,激发人性中对内在精神品质提高和人生终极归向实现的强烈愿望,从而达到超越人的本能欲求和局域共同体意识,在更广大范围内兑现社会团结、共融的局面。

“天道世界主义”全球化运动在人类文明早期的确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人心,正向调动社会资源的作用。人们怀着与生俱来对冥冥之中自然规律的神秘感和畏惧感,顺从地接受了来自超自然的宗教力量。他们一方面坚守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警醒,通过忏悔、祷告、行善、团契等方式来获得灵性生命成长;另一方面,积极向更广泛人群传播其天道理念,通过和平的“传福音”和诉诸武力的“圣战”向世界推广其普世主义的价值观。

“天道世界主义”全球化运动的局限性在于强调天理对人欲的直接约束力,并遵循迅速简易地扩充其影响更广大人群。使得其在合理疏导人的本能欲求层面和充分阐发揭示宇宙自然道理层面均表现不足。同时宗教化特征也使人的知行状态陷入某种程度的消极被动,一味听命于神的安排,造成相应的人性弱化,求知意识淡薄,奴性意识加强。加上行为戒律的种种约束,使得人的自然欲求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和转化,普遍存在着心理受抑和精神异化,人的内在智慧、道德潜能不能获得真实的开发。另“天道世界主义”运动的宗派化特征使得人们建立起对自己所皈依教派的极度忠诚,并相应地排斥其他信仰宗派,形成非善即恶的二元价值判定方式,它导致了宗教派别间长期而频繁的矛盾和冲突。

中世纪以来,随着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兴起。人的自由精神、自主意志得到了很大的发扬。于是社会理想也逐渐表现出日益倾向人间成就,人性解放的特征,一改中世纪以前,人们热切想往回归以神主宰天国而表现出对现世的厌离情绪。随着地理大发现,科学技术及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似乎感到生活在地球上也能获得不少自由与欢乐。于是对尘世利乐的追求便以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逐渐在其导引下成为近现代全球普遍认可的价值趋向。它一方面是对中世纪以来,西方宗教文化中过于禁锢压制人欲的反动,从另一极端呈现放逐本能的事实。另一方面对极大地激发了人自身的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地促成了人类前所未有地国际化背景下的社会经营活动,使得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拓展和加快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这种“事实形态”的世界一体化运动是以资产阶级的重商主义为观念原动力,以欧洲国家的全球殖民活动为开端。英国、西班牙、荷兰俨然成为功利世界主义的先锋代表,他们以非凡的勇气胆识,超人的聪明意志,在很短时间便将欧洲文明带到了世界各地。那是一个强势文明取代弱势文明,充满血与火的野蛮征服的时代。理智的人们在接受资本主义无与伦比的创造开拓精神之余,也相应地对其征服世界方式和建立在原欲实现基础上的价值观产生质疑。于是一批反对重商资本主义价值寻求,要求在合理、有序、道义、适度基础上建立社会理想的杰出人士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们。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阶级向全球施展其最野蛮的掠夺和占有时,宗教,作为一种制约人之劣根性影响的文明力量,始终未再次发挥主导作用。而人间非道义、不公正的事实纠正在近代完全让权给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标志,以苏联、中国等国家的无产阶级解放为实践标志的社会主义运动。同时,作为这一运动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理想,也是极具国际化意义的。它是在资本主义建立于自我利益占有,强权征服,人欲终极自由实现为特征的世界一体化趋势下,营造的一种有益于人类社会道德,精神品质提升的全球化理想。它不同于宗教文明以神的律法教规为社会统合力,而是坚信人的自觉自善的本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人性内蕴的道义、公正、良知得到足够的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英、美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世界主义理想,更突出社会公正,人伦改善,道义伸张的理想关怀。这样,到20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便形成了两个共同坚持人道精神但各存不同角度传播世界一体化理想的阵营: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两个阵营的领导者都是胸怀世界,目光远大,意在用自己认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改造人类社会。他们是最坚定彻底的世界一体化理想主义者,但是他们在传播“真理”和“福音”的方式上随着社会进程表现了不同的方法论。

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由于过分相信自身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内容,日益忽视社会改造手段上人的本能层面合理调整,专制、争斗之风日盛,初期社会正向资源日渐匮乏,人们自我功利欲求随着社会理想宣扬力度削弱而相应增强,体制内人心涣散,社会主义的原有价值体系不能继续发挥全方位有效整合的作用,使之在20世纪末以来的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运动的低潮。

而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由于在与社会主义争夺世界领导权的较量中,不断地修正自身原始积累以来的权利获取和占有方式,加之科学、民主精神的广泛传播,极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同时相对合乎人情的管理方式和迎合人欲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也使人们日益满足沉溺于现实生存状态。人们出于本能地接受现有资本主义制度并为维护其发展和将其世界化做着不断的努力。

于是,在人类步入21世纪的今天,尽管人们在更多谈论着民主、自由、多元化的同时,社会现实中也呈现出多种文化形态并存、政治民主、经济自由的局面。但实质上人类较20世纪中叶以来,全面进入了一个单质化的时代,即在以功利资本主义价值观全球化为标志的单质社会。到目前为止,任何文化政治团体都没有力量重新在广泛意义上恢复社会主义带给世界空前的道义共鸣,普世关怀、人伦感化,群体团结和文化理想追求等方面超越人本能欲求之上的内涵。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体现,更是一种精神感召。这就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20世纪末取得冷战胜利并大张旗鼓地将其社会理想世界化同时,也很明显地暴露出其固守价值观缺陷。这是失去制衡力量资本主义自然显露出的不因手段改善便能解决的源于资本主义文化本质的弊端。若将现有资本主义作为全球模式广泛推广,必然导致世俗物质文化的泛滥。这种全球化背景下充斥着社会功利纷争与矛盾,同时使人文资源和人的精神世界置于荒芜冷落的境地。现代社会虽然使人们的物质利益获得极大满足,但精神家园却没有归向之处。整个社会缺乏长远的、利他的、公义的价值导向。生存其中的人们自然养成短线的、利已的功利的行为习惯。资本主义世界化只在外表上兑现了一个国际形象。

人类寻求文明超越的历程在经历了“天道世界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的阶段后,正在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向人文全球现代化转化。从进化论意义上讲,宗教是人类文明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维护人类有序生存,防御行为失范的基础上的.。随着人类普遍心智水平的提高,宗教愈来愈成为人类个性解放,求知创新、人格成长的障碍。于是随着人文主义的传扬,资产阶级的革命,以及工业文明的蔓延,资本主义充分继承了宗教文明具有的普世精神,开始向世界渗透其影响力。直到今天,资本主义已经在全世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正如宗教文明在中世纪发展全盛期所必然出现的危机,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也在其充分实现了全球扩张梦想、达到鼎盛之时,暴露出其严重缺陷。人类必然要从终极关怀的立场来清算资本主义作为人类中级形态文明的过分世俗化,本能化价值取向之负面影响。它虽然很大地实现人性自主开拓,创新发展,但由于价值归向上缺乏超越功利的精神内涵,仍然不能实现人类社会更高层面的整合、共融。人类内在精神生活和生活人伦没有获得充分的建设和开发。种种迹象表明资本主义正处于被优化和改造的前期,它必将被注入新的内容,以实现人类向更高文明阶段的迈进。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一个无处不打上人的活动印迹的世界,人已全面成为了地球主宰者。但这一拥有巨大权柄和活力的高等物种仍只停留在智力水平和意志品质的开发利用状态。人类,从总体上还未达到将自己修炼为完善的“万物之灵”地步,出于私欲本能的一切经营都表明人类文明仍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进化阶段,与其高度发达智力水平和意志品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对低下的道德水平和终极价值判断能力。人类社会还不能形成一种对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激发道义、良知等品德成长的氛围,反而充斥着个我实现、原欲诱惑的价值引导,使得当出现愈来愈多的人伦缺失、社会动荡时,与其就事论事地急于处理具体问题,是否更应该关注我们观念、文化建设上所出现的失误。人是社会的人,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造就什么样的社会人格。而社会形态又受其认定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信念的直接影响。目前,由于人类文明的近现代一体化进程加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进入到以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为引导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使得在这种主流资本主义文化影响下,全世界都表现出所面对社会、自然问题的相同境遇特征。这样,一个相对有利的事实摆到文化建设者面前,即可以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大时空中考虑对全球化背景下主流文化的改造@#?x?/p>

在人类面向种种对资本权利无止境欲求和无公义占有而导致社会政治动荡、自然生态危机、人伦扭曲失调、精神消沉空虚等现实时,必然应当由人类自身(不是神)生长出防范人类行为进一步失范,改善社会存在状况的道义文化力量。他是人类避免自取灭亡,寻求现实自我拯救的努力,是制约改善现实人的生存方式,但完全建立在观念建设、文化感召、和平治理的基础上。这种完全出于人自为自善的价值理想便是人文全球现代化理想。

人文全球现代化的传统是从东方文化体系中最先生发的。它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遵重人的求真致善本性,并通过一系列社会文化教育手段引导人趋于世界观丰富完善,人格道德的成熟健全。这种人文设教不同于神道设教,它更突出在理解人性本能欲求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帮助人提升世界观认识。以种种文化艺术手段,将人们克服偏狭人欲,实现道德成长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乐趣之事。这种贯穿于生活,形似于游艺的教化手段成为东方人格完成“内圣外王”“返朴归真”人生境界的保证。

东方以中国文化为表现的人文世界化传统更善于从内在调动人潜在的天道体验,实现从内在扩充每个人的终极关怀和真理寻求的渴望,培养一种深厚的天下与个我共命运,同休戚的“家天下”情怀。所以梁漱溟先生说:“历史上中国的发展是作为一个世界以发展的”,而不是仅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意义。同时遵循“文化至上”的原则。这种文化应是指非强制的道德教化,她表现为人本发扬、良知开启、文化感召等特色。使得古代中国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精神文化高度发达,讲情义,重人伦,朴实自然,智慧仁爱的礼义道德之邦。从历史时期上分析,至少汉朝在充分接受秦朝政治上实行“民族主义”策略导致政治手段上过于专制、保守而终于灭亡的教训,吸收了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包含世界一体化文化:孔孟与老庄的思想。最终如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所言:“到汉朝以后,就放弃了战国时代的好战精神……汉朝刘邦把中国人的民族感情的平衡,从地方分权主义持久地引向了世界主义。”(《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第294?95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11月第1版。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极丰富人文意趣和大同精神将中国人对自然理解能力和道德自我完善要求都推向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中国古代文明超越了人类社会由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自然推进的发展规律,直接表现为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启迪和开发,由内向外的通过文化的手段实现社会问题的根本治理。这种以善化人性为前提的人本政治观念和文化立意,在世界范围的文明形态中确实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是“早熟的”。正因为这种更接近终极意味的“早熟”文明形态,中华古国才表现出极大的文化包容力和极高的道义感召力。他通过其独特的人文摄服力,表现了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转人欲入道智,转人道成王道的治世效果。以一派自然和平的气象令人性回归真、善、美的佳境,实现了天理人道的交通与共融。

如果将中华古代文明偏重文化治世,直指人性的道德启迪等特征理解为“跳跃”式社会进化形态。那么现代人类文明偏重经济发展,科学、民主精神发扬则可理解为“渐变”式社会进化形态。后者肩负着对更广大人群的文明启蒙和引导之职必然遵循为多数人心智接受和理喻的方式,其渐进化、通俗化的文明阐述就显得十分必要。并且这种现代化文明渐进历程还遵循人的主观能动行为活动下物极必反的反应原则,以表现出人类自身对文明调控和改善能力。当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成就了其经济、科技、民主、法制等方面文化普世扩张和传播后,仍然不能够实现全面有效的社会治理和调动,这时中华文明独具的人伦、道德、文化治世资源理应在当今世界发挥其巨大的效用,不失时机地促成人类文明跨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是我们要大力弘扬和推广人文全球现代化理想的原由。

人文全球现代化是在人类制度文明、经济文明基础之上,对东西方古代先哲们提出的大同社会,世界共和的境界作进一步的现代实践,以期在更高层面完善人类文明。今天的人类比历史上任何阶段都更关注自身的自由与解放;社会管理、协调的主动、自觉;现实生活拓展之丰富与广阔。人们比以往任何历史阶段都更拥有顽强生存意志和自我完善的渴望。因此,为了克服种种生活、自然危机困境,理智地选择一条适合于全体人群长久、合理、有序的发展道路是今天日益趋于心智成熟人类的共识。每一个人,无论处于以往怎样的民族文化熏陶,国家政治影响,宗教派别归属。今天,都要学会站在全体人类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个我与群体的相互关系,寻求共同协调发展之可能,同时遵循平等交流、和平共处的合作原则。日益成熟了的人类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仅仅以其发达的经济、科技文明立足于世,更要擅于开发人类在文化、道德建设上的潜能。力使在智力、意志品质之上完善人本具的仁爱、正义、智慧品质。而这些更内在的品质便是构建人类大同社会,成就理想人文世界的基础保证。

于是,人文全球现代化理想得以传播,关键在于树立以精神文化价值导向为主体地人生观、世界观。在全社会培养一种以重文化、讲道德、爱公益的良好风气。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体会到人与自然、社会更内在的文化意义,使个体生命获得不断的充实与健全,逐渐从对外在物化生活的寻求转向关注心灵品质与精神涵养的丰富与提高,学会和平、宽容、仁爱的人生态度。人文全球现代化理想是新世纪人类的“福音”,她是人类克服目前各种生存困境,寻求和平与进步,重建精神家园等一系列要求的支柱。他将指导人类一方面充分反省现实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种种过失和误区,积极调动人们从形下层面作出多方面的补救与治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他将帮助人们从内心世界完成天道与人性沟通,实现人类的终极意义的道德体认。通过“心灵改良”等文化教育运动,让更多优秀的人性道德品质重新在社会生活中复活,令世界重新充满关爱、友善、公义、良知。新世界文明一体化的 “福音”将以东方精神文明传统的现代复兴为契机,使人文大同理想传播到全球,促成人类终极意义上的自由与解放和世界人民的团结与共融的势态。每个地球村民都将在经过这一文化浪潮的洗礼中而获得新生。

篇2:城市创新精神、现代化与人文关怀

城市创新精神、现代化与人文关怀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创新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蓬勃向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动力.归结起来,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城市创新精神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现代化与人文关怀.

作 者:隋映辉  作者单位:青岛社会科学院 刊 名:理论学习 英文刊名:LILUN XUEXI 年,卷(期): “”(3) 分类号:G0 关键词: 

篇3:现代化医院管理创新战略论文

现代化医院管理创新战略论文

1科学决策促进变革管理新轨道

1.1通过评审制度来进行管理转变

卫生部门颁布的医院评审标准就是当下现代化医院管理的标准与主要内容,将医院评审工作的开展视为医院提升与发展的机会,应抓好急于,明确工作任务,注重实际效果,让全院人员得到评审精神的灌输。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工具,围绕着高质量、高标准、高服务、高管理、高效率的全方位高标准要求进行整体管理工作的提升。将整体布局和细节落实有效统一,并且进行持续性改进,让发展的推动力量能够一直有效的作用。

1.2管理模式的精细化变革

注重管理职能化的框架构建调整,让运营体系信息化贯穿;临床学科的培育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服务体系注重客服中心优质建设;薪酬体系要将责任、权利和利益相结合,重新调整薪资分配制度,并完成绩效考评制度;将全程化导医、诊疗预约、治疗援助、诊疗照顾、出院随访、健康管理和医疗绿色通道等全程优质化服务,让医疗服务机制有效拓展;注重实验室建设,将基础、临床、特检中心等实验室体系进行全面规划;优化医院的全程物流管理系统,使医院运营管理和财务处于同一水平,使管理、流程在行为变得更加细致、精准、明确,经过精细化和高校的运营管理推动医院的全面改革。

1.3加强医院以教研为重点的管理动力

对于当地的重点和特色学科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其区位优势以及薄弱环节,收集问题以及突破点,制定好工作执行规划表,同时将目标与任务做好分解,创立重点学科,并不断向学科领域高地发展与掌控。在学科管理上勇于创新,面对现有的'临床专科与亚专科情况,要积极发掘专病发展,同时跨学科合作,让各个学科相互交叉、融合与渗透,从而将医院的综合医疗技术实力提升。开展学科带头人和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通过主诊医师负责制来进行临床医疗工作的运作。在科研教学工作上重视协作性。通过邀请权威专家来院做技术指导,并聘用资深临床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利用有技术专长的人员对科研方面做专项负责,鼓励学生创新,提升学科建设的品质。

2管理理念深入达到执行力变革

2.1营造高效执行力

环境医院高效执行力依赖于执行力体系的运转,只有将工作人员的动力与机制进行有效的配合才能达到高效管理的氛围。医院管理要注重执行力文化氛围的建设,注重求实、责任、诚信、精细的实施文化环境,使发展战略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重视计划、研究、目标、执行、管理的整体人文环境,让制定的制度成为人们的习惯,因为习惯而形成良好文化氛围,帮助理念不断得到创新,高效运转组织,并在行动上能够有效落实,逐步实现远景规划。

2.2汇集战略执行智慧

进行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人才的聚集,要重视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推崇。进行中层干部能力培养工作,设立相关管理培训安排,让决策层进行职业化的培训,进行医院管理的提升课堂,让先进的管理知识与理念进行有效的培植,让决策思想得到有效的传输,让政策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将价值得到有效的能量释放。做好人才的知识储备,促进人才能力的快速提升。树立好组织内部的价值体系,崇尚学术、技术和风险精神,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管理升级为整体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狠抓学风,通过行医、治学等氛围进行优化来做好整体医院文化的建设,从而提升整体的执行力。医学人文精神要弘扬发展,重视医疗人员的品德、科室品质和医院品牌性的观念培植,重视基本素质、品德、能力、行为的培训,让人性与技术得到有效融合与配合。

2.3做好执行团队基本保障

做好制度、人才和激励机制的保障。对战略、目标、文化、绩效、流程等体系进行有效管理规划,通过制度进行执行力的领导。做好技术团队与精英管理团队的建设保障,积极用好、稳步、引入和储备人才来做好人才基本保障。运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科技化的手段与机制来达到高效管理状态,建立健全完善的薪资和绩效考核体系,做好人力资源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的积极能动性。

3结语

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创新着眼点在于根据医院自身资源和时代特点进行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施,强调医院发展的特色性、与时俱进、突破性、科学性。无论是在医院硬件的建设规划,还是人才软实力的构建上,都要达到高水准才能促进医院整体的全面发展,任何一方面的跛脚都会造成整体的失败和资源的浪费,这需要医院领导者把握好医院发展方向,执行者做好实施落实,从而达到整体建设的和谐性。

篇4:立足创新精心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论文

立足创新精心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论文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学校自身求生存、谋发展、铸辉煌的必由之路。现代化学校品牌建设,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展和优化学校的生存发展环境,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办学理念的创新是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的基础

学校能否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树立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必须基于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实际,而不应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和玩时髦的文字游戏。鉴于此,笔者所在的学校树立了“中西兼学、情智双修、德才并育”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立校,服务兴校”发展战略,并一以贯之。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的保证

现代化品牌学校的管理更加倡导的是人本管理,即通过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激发活力,促进和保证师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为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和现代管理理念下,学校就应以校本研究的方式从事学校管理,以倡树理念和构筑愿景为前提,以引领学习和实践为基础,以加强全面修为、服务师生发展、打造精英团队、创设良好机制为保障,高效能地促进学校、干部队伍自身和全体师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近年来,我校围绕提高管理效能的主题,探索实现了对话式管理、降低管理重心的团队化管理、校本研究式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兼容并包的学术文化与自主、创新、协作、高效的团队文化建设,突出了校内督导等一系列民主化、制度化的'管理措施,有效地实现了质量管理和效能管理的初步探索,建立了教务管理以级部为单元、教研管理以教研组为单元的双轨并行的管理制度。新的制度的建立,使学校在管理上降低了重心,减少了层级,增强了互动,促进了教师间的协作与教育、教学、教研成果共享,提高了团队整体创新能力和管理的整体效益,有效地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课程建设的创新是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的核心

课程校本化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办学思想的载体。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策略是个性化和适用性,为此我校把因地制宜地取材、科学研发、有效组织、系统评价、凸显和发展已有优势、创造稀缺优势、做精做细每一门课程作为当前很长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国学、外语、科技、艺术、校本体育等多门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施,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艺体育人、科技育人、国学育人正在成为学校的课程特色。

――“以行立德,以德促行”的品德教育理念,催生了传统文化以及全球多元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校本德育课程――《校本礼仪》、《品德综合课》。

――有趣的科学校本课程给孩子们带来了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动手实践、发明创造成为每个爱好者的内心需求。

――学校英语校本课程也别具特色,老师们创造性地使用了张思中教学法,集中识词、分段教学、七种教学法、五种课型……独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生机盎然的课堂学习氛围,听、说、读、写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体验。 ――从经典诵读开始的国学课程,让唐诗、宋词、论语、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文字修养、人格训蒙、人文教育、世界观的影响,恰如春雨润物,随着琅琅的读书声入心入脑……

――艺体校本课程包含了美术、舞蹈、欣赏、合唱、排球、篮球、武术、棋类等分支课程,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

――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进行自主实践与探究提供了条件。学校先后开设了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技能类、拓展延伸类等综合实践课程,通过写作、口语、田径、书法、绘画、科技、器乐、棋艺等二十多个兴趣小组,让孩子们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施展才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协作、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每年一度的国际交流活动,师生们与韩国庆山市河阳小学的师生欢聚一堂,在为期一周的相互访学活动中,走进韩国家庭,走进韩国学校,了解异域风土人情,增进了理解、尊重的国际观念。

四、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的关键

现代化学校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内部主要因素与外部诸多相关因素的和谐发展与适时的整体推进。当前,学校内部要充分汲取社会工作的思路来拓展视野,借鉴各类文化背景下优秀的现代企业和其他管理领域的先进成果,加强科学性、实效性和人文性的研究与实践,合理组织各类资源,有效提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境界。同时,在外部要妥善解决好来自政府、学术、媒体、社区、家长等多个相关方的相关问题,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抓住契机适时进行品牌建设的稳步推进。

――校企共建,赢得了经济效益。学校近年来采取多种方式,与多家知名跨国企业实行校企共建活动。在共建活动中,学校获得了企业的优势资源支持,在多家企业建立了综合实践基地,使综合实践变得更具备现代化的意义;获得了在校舍改造、维修、建设、仪器配备方面的无偿支持,每年度都能够明显地改善办学条件,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为学校发展赢得了十分必要的经济效益。

――社会参与,提高了管理效益。近年来,学校主动与政府、社区、企业进行广泛沟通与真诚协作,成立了学校管理咨询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邀请知名人士、商界领袖和社会各界关心学校的人,参与学校规划、管理、咨询和指导。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卓有成效地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管理效能。

篇5:总体把握全球创新发展的大势论文

总体把握全球创新发展的大势论文

科技正处在革命变革的前夜。一方面,大科学计划和大科技工程,正在使科学世界发生深刻变化,改变人们对世界的深层理解。有很多在颠覆我们传统的认知。另一方面,全球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形态边界日益模糊,科技变革突破的能力不断积蓄,某些领域即将引发群体性、系统性突破。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科技金融创新加速融合又不断地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这些状况势必引发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那么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可能走向,经过研究以后,总体判断,可预见未来,世界的科技发展有八大走向。

一、未来世界科技发展八大走向

第一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将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第二“互联网+”蓬勃发展,将全方位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第三智能化将成为全球机械化、电气化与自动化之后的最重要的技术特征。第四科技制高点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拓进,前沿基础研究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和极端条件方向交叉融合发展。第五军民技术界限日益模糊,融合向着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发展。第六科技创新活动日益的社会化、大众化,刚才我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网络化,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将显著改变创新生态。第七国际科技合作将逐步提高层次,共同面对全球挑战。第八全球创新格局就是正在从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格局发展。

在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八大走向的同时,世界的产业变革,与正在加速的向重点领域聚焦,概括起来主要有七个领域。

二、未来世界产业变革七大领域

第一先进制造领域。

(一)先进制造领域

包括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个性制造、极端制造快速崛起,其中智能制造现在中国还是智能制造的初级阶段某种程度上还是数控一代的水平,很多是工业自动化的概念。智能制造如果从分子层面设计、制造和创造新材料,如果再与直接数字化制造结合,那将会产生爆炸性的经济影响,也就是智能制造的2.0和3.0版本会达到这个效果。

第二互联网领域。

(二)互联网领域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生活,移动可穿戴终端包括下一步的VR、AR。人工智能和机器智能,网络制造和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兴产业将突飞猛进。

第三个大健康领域。

(三)大健康领域

包括安全食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管理、养生养老,这将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很可能是未来五到十年中国产业增长的最大空间。因为一切发明创造最终是为了人的健康快乐,在温饱解决之后,大健康产业可能是未来中国产业增长的.最大空间。

第四是新能源领域。

(四)新能源领域

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新能源广泛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可能进入后化石能源时代,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很多新能源,不是真正的新能源,比如说新能源汽车,实质上是清洁能源概念是电能转化成动能,真正的新能源概念是颠覆传统能源,是后化石能源时代的产物。

第五新材料领域。

(五)新材料领域

特别是以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材料将加速商业化,重庆也有一些基础,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发展前景广阔,我们二十多年以前,就是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所谓“三新”的概念,现在这个工艺也重要,但是新能源和新材料是未来可预见的未来产业变革的重点聚焦方向。

生态环保领域。

(六)生态环保领域

包括污水处理、污染防治、土壤修复,包括汽车车检等新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催生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全球全国引领的汽车拆解项目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为新一代这个汽车的业态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汽车使用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现代农业领域。

(七)现代农业领域

包括育种、栽培、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将会推动农业进入生态高效可持续发展时代。

也就是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的科技发展有八大走向,产业变革将聚焦七个重点领域,未来我们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未来我们搞招商引资,搞引才聚才,要大体上把握全球创新发展的大势,对立大势就会出现低效、无效甚至导致恶劣的后果,背离科技发展的方向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也事实上是死路一条,无谓地消耗公共资源,包括政府的土地资源和财税补贴资源。这里面全球发展的大势,我给大家提供了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新兴技术成熟度分析预测判断,对我们探索未来产业、引领新兴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对我们把握技术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产品的升级换代都有很大的技术帮助。理解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总体上把握了全球创新发展的大势之后,我再讲第七个问题,要进入实战状态,就是要着力强化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支撑。总体把握全球创新发展的大势

篇6:中国现代化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兼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责任

中国现代化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兼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责任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但传统现代化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文明面临新的危机.传统现代文明陷入历史误区的根本特征是人在现代化中的错位.要实现现代化的全面创新,就必须从人本发展观出发,促进人自身的现代化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进化和升华,实现由物质财富增长为中心的物本现代化向以人的'幸福的增进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人本现代化的转向.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具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作 者:梁桂全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州,510610 刊 名:广东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年,卷(期): “”(2) 分类号:C3 关键词:物本现代化   人本现代化   人文社会科学   创新   责任  

篇7:试析人文关怀在《天天630》的运用与创新论文

试析人文关怀在《天天630》的运用与创新论文

摘要 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范例――《天天630》,立足于人文关怀,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新尝试,其成功的经险和面临的问题,都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天天630》 人文关怀 民生新闻

电视作为强势的新闻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李普曼曾预言:“电视机很有可能成为新的特洛伊木马,电视将成为麻醉剂……但如果电视始终发挥自己的长处,它也能成为人的伟大导师。”电视要担当起人的“伟大导师”,就应该着眼于个人与人类整体的和谐,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和命运。近年来,各电视台风起云涌的民生新闻,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报道的主体是人,关注的焦点是人的命运。

当人文关怀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时候,电视媒体理应顺应民心,为每一个公民服务,以满足他们的期望与需求。同时,民生新闻又以其丰富的人情味、亲和力和趣味性而为众多老百姓所青睐。在传播人文关怀上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生命

民生新闻以普通老百姓为核心、以他们生活中的平凡事件为叙述主体,关心他们的柴米油盐、冷暖人生。因此。电视传媒中,对普通人给予人文关怀的民生新闻,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热切关注和特别喜爱。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现改名为《第七日》),在电视荧屏上已具备民生新闻的雏形;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位于“民生的内容、民生的习尚、平民的视角”。掀开了大时段城市民生新闻电视新闻节目的序幕,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由此兴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的热潮。诸如,安徽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时间》、福建台的《现场》、杭州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江苏教育台的《服务到家》、南京电视台的《直播南京》和重庆台的《天天630》等等,甚至地级、县级电视台也群起而效仿。一时间,民生新闻成了各电视台竞相追捧的必备栏目。

推出民生新闻的电视台虽然众多,节目形态也不尽相同,但是,立足于“人文关怀”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一些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对家庭琐事喋喋不休。热衷于猎奇和娱乐,连篇累牍地报道凶杀、车祸、骗局等负面新闻,对老百姓的切实利益漠不关心,长期与社会发展最深刻的变化脱节。在很多重要领域无法承担起引导公众舆论的责任,将民生新闻的生命“人文关怀”,弃之不顾,引起观众的不满。也在所难免。在成百上千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央视2套的《为您服务》、央视10套开播、后来以收视率第一的身份挺进央视1套的《讲述》和重庆台的《天天630》,是较为成功的。

二、《天天630》人文关怀的创新尝试

《天天630》始播于4月20日,是重庆广电资源全面整合,由重庆有线电视台新闻栏目《有线报道》改版而成。“承担了电视新闻改革攻坚重任”的《天天630》,是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第一档立足于重庆本土的大时段民生新闻栏目,开播四年以来。“开创了电视新闻的新形态、打造了电视新闻的新品牌、拓展了电视新闻的新市场、树立了电视新闻的新形象”。

四年多来,《天天630》栏目以关注民生为已任,将人文关怀进行到底,创造出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栏目已为重庆老百姓妇孺皆知,收视率持续攀升。在本地长期排列第一。在全国35个大城市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排行榜中,《天天630》的年均收视率也位居榜首。早在,栏目的广告收益就过亿元。

“天天630,贴近老百姓”是《天天630》栏目的定位语和宣传词。四年多来,这句话不仅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详。而且“贴近老百姓”也成为了重庆市民对《天天630》的客观评价和由衷赞叹。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抑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少市民首先想到的是“赶快给630打电话!”

《天天630》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在于它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坚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服务宗旨,以本土民生新闻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了三个体现“阳光温馨欢乐”的特色栏目――《重庆好心人》、《我的亲情故事》以及《请让我来帮助你》。同时,在不同阶段还推出了《春来进社区》、《梦在深秋爱相随》、《我们是一家人》、《运动我家》等大型公益社会活动。

《天天630》的这些特色栏目,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弘扬正气和舆论监督。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对老百姓的人怀关怀。众所周知,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主要区别是其主角的不同,如果民生新闻定位在社会的精英和行业的领导,老百姓就会弃之不顾。因为这些与他们的.生活不相关。《天天630》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将对老百姓的人文关怀浸透到他们易于接受的正面报道里。比如《请让我来帮助你》,通过具体事例,报道个人或社会公益部门对一些弱势群体的无私资助。为那些无助或弱势的民众,打开了一扇希望的门。《天天630》在做这些报道时,都是有意放大,并配以相关的宣传片,甚至还专门为亲情故事写了一首主题歌,尽量把这些给人以暖色的东西放大来平衡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

民生新闻的一个重要看点和竞争力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使政治民主在媒体上得以形象化、具体化。进入2l世纪,政府的职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其服务职能和相关的法律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虽已开始建立。但还很不完善,而老百姓的维权意识又逐步觉醒。在此情况下,老百姓就想通过媒体来解决问题,这就为民生新闻提供了空间。老百姓在诉求不畅时,想到的就是通过媒体来为自己呼吁和维权。这种社会背景的客观性,使电视媒体具有了核心竞争力:舆论监督。《天天630》每天电话不断,80%的是投诉。民生新闻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然而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天天630》为了扬长避短,采取以下步骤来彰显其魅力和规避其风险:第一、坚持民生新闻的正面表达,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第二、立足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采用追踪报道和回音的方法,反馈问题解决的情况,将舆论监督进行到底;第三、以点说点,绝不以点带面。此外,慎重地面对矛盾的三个层面:个人、机构和政府。牵涉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机构较易把握;而牵涉政府与个人,政府与机构的矛盾,则慎之又慎。只有这样,对老百姓的人文关怀才不会架空。

三、《天天630》人文关怀的成功经验

民生新闻既然是指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在反映老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那么。电视媒体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是如何实行“人文关怀”的?“人文关怀”在民生新闻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天天630》以其成功的经验予以了回答。

第一、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差异导致了对信息量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受众的个体和群体之问的差异性和关联性,使他们在收看电视节目时,既有复杂的个性,也有相同的共性。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几乎兼容了所有的人际传播符号,可以大大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天天630》灵活而有效地寻求到了一些跨阶层、跨行业、跨文化程度的新闻题材和报道模式。在一系列独家策划的特色栏目中,将人文关怀的精神贯穿其中。如《重庆好心人》等栏目,通过记者身体力行的现身说法,与观众一起体验鲜活的历史真实,见证生活中的感动。加上主持人特有的亲和力的平民气质,也充分展示了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修养。使观众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报道,不仅使《天天630》,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文化。更体现了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

第二、民生不仅仅是老百姓个体的生存权,还应包括公众的普遍发展权。因此,关注民生,不仅仅是报道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琐事,帮助他们解决一两件生活中的困难。更主要的是探讨这些个体事件背后的带有典型性的社会意义,寻找其中最有价值的生活信息,以此关注和思考这些带有普遍性的新闻和公共事件可能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的影响,惟其如此,才真正体现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天天630》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如《请让我来帮助你》栏目,对一个个受困中的个体的追踪报道,引起了社会热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积极参与。从而,在整个社会上播撒了乐于助人的种子,弘扬了自助和助人的社会风气,使人文关怀的民生新闻报道具有了普世价值。

第三、电视节目要为老百姓所接受和喜欢,最主要的是要感动他们。“感动”在某种意义上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节目资源。报道凡人小事、悲欢离合的民生新闻,表面上琐碎庞杂。但只要经过精心策划,一样可以为观众开辟一片精神的净土。如《天天630》开辟的《春来进社区》、《梦在深秋爱相随》、《我们是一家人》等专题栏目,既丰富了电视媒体的表现手法,又弘扬了平凡人物身上的“真、善、美”。这种将人文关怀的作用集中发挥,更能走入观众的心灵。

第四、民生新闻的感人题材,要靠记者的深入发掘。《天天630》的热线,固然是新闻的一个线索,但有价值、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新闻还需要记者与编导的精心策划和身心投入。《天天630》为此专门策划了《双喜寻到我家门》、《630新春欢乐送》、《2008运动我家》等大型公益社会活动,给那些普通人一个展示的舞台,请他们走到镜头前和荧屏上。现身说法。这样,不仅拓展了民生新闻栏目的空间和影响力,而且也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让群众与栏目贴得更紧。四、《天天630》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简言之,《天天630》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相比于收视的强势,民生新闻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弱势。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但要从教育、引导甚至是灌输的传统新闻理念转变到平等的沟通、交流和传播,并非易事。所以,加大民生新闻的理论研究,不仅必要,而且也是民生新闻蓬勃发展之需。

在节目的实际运作中,要解决人才的储备,克服人才短缺的制肘。民生新闻栏目是一个争分夺妙、比拼速度的栏目,跑民生新闻的记者又以年轻人居多。由于节目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问题。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在现行的用人机制下,经常流动,主力记者永远处在培养期和经验丰富期。这必然会给节目的深度拓展和后续发展带来一些弊端,如何打破收益的强势和用人机制的弱势这个瓶颈,关系到民生新闻的发展后劲。

此外,对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而言,《天天630》对城市关注较多,农村关注相对较少;对个人关注较多,对单位关注相对较少,这必然容易造成舆论监督节目的力度不够,基本上只能管管小事,大点的事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了了之。这既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又使人文关怀只落在点上,难以铺在面上。虽然如此,我们仍然深信,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强,新闻法规的健全,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在未来的实践中会逐步得到解决的。

篇8:注重人文绘精彩语文作业的方式创新论文

注重人文绘精彩语文作业的方式创新论文

一、营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情感磁场

我总是利用“语文作业本”这个磁场,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维系,得到展示,让他们尽情地“撒野”,竞展风采。

1.绘一张充满童趣的封面

之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小学学生通用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颜色都是土黄色,除了“练习簿”几个字外,没什么内容。拿到作业本,我让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作业本的封面穿上漂亮的“外衣”。而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大胆构思,设计封面。学生们可有兴致了,想象、构图、画画、上色,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设计的封面色彩鲜艳,形式活泼,富有个性:有的封面是卡通明星;有的是课文故事的场面图……

2.创一些自助式作业形式

在选择、布置作业时,我注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一方面,采用作业“自助餐”和“套餐”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教授新词生字,一般让学生根据自身掌握能力,选择性抄写或是默写;每次布置语文作业,我总是提供多个作业的形式,在保底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切合自身实际的若干个形式去完成。另一方面,我给过去单调的文字作业赋予更多的形式,如:辅以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等表现手段。在学习《水上飞机》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水上飞机或其他机种的图片、实物模型、有关飞机的文字资料。学生把收集来的文本材料粘贴在作业本上会同实物模型,带到学校在同学们面前展示,那是多么的快乐。

二、营造一个资源生成的情感磁场

语文作业中,在师生、生生的作用下,新生成的图案、文字的活动过程,无疑是极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果能让学生每天置身于一种氛围中作业,不是优化了“磁场”的环境吗?

1.给封页换新

作业本的封二、封三、封底,很有文章可做。首先,一改作业本传统的“黄皮肤”,换成各种彩色。并通过尝试,我们动手特制了专门的语文作业本:在封二、封三、封底有时写上名人读书的故事,有时写上一则耐人寻味的小寓言,有时写上读书方法介绍……

2.给内页添彩

在页眉和页脚的位置上,可写上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一首趣味无穷的童谣、一则轻松愉快的小笑话、一则科学小常识,甚至是一句名言、一条警句、一个歇后语、一个小问题……学生翻开作业本时即是受教育时。在内页左侧,印上一些提醒学生认真作业的话语,如:“老师只是你的一块基石,飞翔还要靠自己!”使学生在作业之余甚至在作业时翻一翻、想一想,得到一些教育、一些启迪。显然,长期的熏陶,学生既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和作业本的感情。

三、创设一个学生互勉互励的情感磁场

1.小组批改互勉

在实践中,我选择一些作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间批改。我让学生四到五人自愿组合为一组,要求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轮流做批改作业的主持人,由主持人先组织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出正确答案,然后相互交换,独立批改,要求学生不定期地写出简短的评语。批改完毕,还要改正错误的地方。最后,我把全班的语文作业本收起来,逐个进行检查。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从同伴的评语中,可以感觉到对方的欣赏、帮助,从而受到鼓舞。在与别人的'对比中,自觉进行反省,找到差距,产生动力。

2.集体点评激励

对学生相互间的批改行为,不能放任自流。我在审查学生批改的作业和拟写的评语的基础上,适时地在全班进行点评,对作业的质量及批改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胜小组。学生经过锻炼,作业看得真真切切,评语写得精精当当。

3.作业竞赛鞭策

合理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我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将全班语文作业整齐地放在各自的课桌上,每个同学可以选择最好的一次作业打开,全班同学个个充当评委,由他们自己打分评选出“作业明星”“作业能手”。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有了赶超的目标,完成作业更自觉,更喜欢动脑,更重要的是学生都已习惯于将每一次作业当作体验成功的机会。在这个互动的平台上,学生经历了独立完成、互改促进、完善提高的“做作业”过程,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竞赛、合作,共同进步。

在我们师生共同营造的这个特殊的情感磁场里,语文作业成为了鲜活课程资源的有情载体。师生快乐对话,共享有情;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在这个特殊的情感磁场里,学生获得了最多的自我表现机会,获得了最真诚的谈心空间,获得了最细腻、真挚的指正帮助。

相关专题 纲要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