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论文

止喻iris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止喻iris”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不同角度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论文(共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从不同角度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论文

从不同角度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论文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生理方面迅速发展,达到一个发展的高峰期,同时这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很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就是在青春发育的早期,所以我们要及时预防,做好准备工作。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就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生自身

1.生理因素

(1)遗传和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各种疾病也层出不穷。有些学生被天生或后天的疾病所缠绕,如兔唇、侏儒等。正是由于这些外在生理的缺陷,他们总是能成为周围人关注的焦点。长时期面对这些异样的眼光,儿童在生活中容易形成自卑、孤独、自闭等性格,从而不愿与人交流,把自已锁在内心狭小的空间不愿走出来。

(2)生理发展

小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期,生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身体发育加速,男女在第二性征上出现明显的区别,男生主要表现为睾丸增大,女生为乳房隆起,有些发育较早的女生会出现月经初潮。这些生理上的变化会使他们对对异性充満好奇,但又感到焦虑,恐慌,不安,在对待异性时也会变得比较小心,谨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指导,防止儿童从简单的焦虑、不安情绪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2.心理因素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田景波指出,在青春期以前,思维水平上呈现对感觉、动作或是具体经验的依赖,而到青春期则能进行抽象思维,按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这个时期的儿童因为身体的迅速发展,他们期待心理的成长,希望家长和老师不要把自已当小孩子,相信自已能够独立解决问题。但他们确实从外形上像大人,而内心里还是孩子,依赖与独立的矛盾突出。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一个家庭的人员组成、人口数量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儿童心理的发展。据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其儿童心理的影响最为明显。

单亲家庭又称缺失性家庭,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有一方与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据相关的研究,中国80%的单亲家庭都是由离婚所致,所以父母的关系对儿童心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单亲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儿童,缺乏关爱、孤独、容易产生妒忌、和对父母和社会的仇视。

2.家庭氛围

是指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的气氛与情调。它存在于每个家庭中,并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卫萍、陈雪梅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使儿童形成活泼、开朗、诚实、谦虚的性格。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容易表现出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等。

3.家长教养方式

主要是指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同样重要。但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是一味地追求自我认同的教育方法,而对一些正确有效的方法不能达到理性的认识。只要是他们认为正确的,就会运用家长的权威优势,使孩子无条件地服从,从而影响到儿童个性化的发展。

(三)学校因素

儿童到适龄的阶段后,便会进入到学校学习生活,虽然说学校是儿童成长、学习的第二场所,小学教师是儿童的第二任老师。但是由于儿童在进入学校之后,大多数时间是呆在学校,和老师和同学相处的时间增加了,从而也就减少了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所以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同学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1.教师

首先,在当代的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的时候,父母以他们为中心,来到学校,他们也同样认为自已会是老师关注的焦点。所以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差距时,难免会引起心理的落差感,造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等不良现象,久而久之就可能引起心理问题,如焦虑、厌学等。

其次,教师公平性的体现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大家都有这样一个惯性认识,那就是老师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喜欢成绩差的学生。我们不排除是有这样一类教师,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表现出明显友好的态度,而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则经常在公开课堂进行严厉的批评。这种明显的态度差异会使优秀的学生产生一种优越感,而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更加厌学,甚至逃学、早恋、迷恋网络,以此来寻求心理的释放。

2.同学

在家里父母给了儿童尽可能多的关爱,从而使得他们进入学校之后也认为得到所有同学的喜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面对这种一个班级同学的相处,每个人性格不同,难免会存在一些小群体。对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可能存在攀比的现象,比如说谁的朋友比较多,谁的爸爸是校长,谁的衣服好看,老师更喜欢谁等。学生中的差异对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会产生自卑、恐惧、孤独等心理,而对于强势群体的成员来说就可能会存在炫耀、骄傲、自私等。

(四)社会因素

据卫萍等的研究表明,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大众传媒、社区环境三方面的因素,而我认为除了这三方面还应加上一个社会风气。所以这里我主要说明社会风气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思想“一切向钱看”“要嫁就嫁高富帅”这样会导致学生从小就养成错误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有的学生还有可能想辍学去赚钱,或者过分注重外貌而产生厌学现象。并且在现实和思想发生冲突时,他们就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严重的可能导致抑郁。

篇2:基于小学生角度分析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论文

基于小学生角度分析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论文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历来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略,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本文拟从农村地区的小学生角度出发,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1学生约束力和自制力差

在一些农村地区,有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城市打工,将这些学生交由留守在家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由此而疏忽了对他们的管教,而祖父母由于和学生在家相依为命,容易对学生宠溺,使得一些小学生展现出没有毅力以及自制力差的`表现。这些没有自制力的中学生个性特点十分的鲜明,而且感情充沛,容易凭借感情行事,自由散漫。

2父母教育不当

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或根本就不识字,对孩子学习辅导无能为力。他们很少意识到监督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便是意识到了,由于农活、家务繁重,再加上自身能力有限,也只能是管管孩子的吃穿而已,对孩子的学习无从辅导。这样的家庭条件使得学生在学习上难以得到辅导,随着小学生所学知识的逐渐深入,这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无法给以帮助,从而使得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下,最终影响到心理健康发展。

3学习不重视思想教育

在农村地区,学校仍旧以升学率为其最大的追求,为了实现较高的升学率,学校将学生的精力全部放在文化课上,忽略体育课和德育课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不合理的教学模式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无形中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学习德育课和体育课是在做无用功,只要能够将文化课学好,那么就能考上好的大学,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认识会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使得他们的思想产生偏颇,并最终对其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远离德育思想课以及体育课,使得这些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最终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篇3: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论文

分析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论文

我校地处豫南山区农村,学校为六年一贯制小学,学校师生共600多人,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文化氛围不浓,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时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很薄弱,受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小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是复杂多样的,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统计我们找到了四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不良现象。它们是:厌学、多动、任性、说谎。

一、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因素

自尊心的增强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导致他们常抱怨,甚至批评父母、教师和社会。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时虽然也知道应该学习,却又忍不住想对抗父母和教师,表现出来的就是没有坚持学习的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2.客观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

(1)不当的家庭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导致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农村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要求苛刻。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脱贫致富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顾子女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加以训斥、打骂,导致学生恐惧上学、厌恶学习,出现逃学旷课现象。

(2)教育评价体制的不足。导致老师们“重智育,轻德育”,导致老师们加班加点的进行课业辅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学生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心理辅导。

(3)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冲击。一段时间以来,格调低下的,充满暴力的,黄色内容和恐怖的影视书报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农村“六害”中的“几乎全民参与”的,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塑造了不良心理行为模式,无意中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二、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新形势的要求,实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通力协作,共同来完成。

1.厌学现象的训练。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份慈爱,少一份严厉;多一些关心,少一点冷漠。多留心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特长、爱好,关注他们最感兴趣的学科和最不感兴趣的学科。

2.多动现象的训练。小学生多动现象大多是由于注意力差造成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整志向水平。明确目的和任务,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要,并进而为满足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这是稳定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越明确,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越强,越利于注意力的集中。反之,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动机,势必造成他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具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稳定愉快的情绪和优秀的意志品质,这对完成学习任务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有意注意。利用小故事,认识注意的重要性。教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多给学生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执行,这种严格要求是对付任性的小学生的最好办法。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改变任性。在活动中由于任性不改变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导致失败。这样用活动事实的成败教训来教育他,使他改变任性。③用转移注意的办法使学生收敛其任性活动。有的刚入学的'低年级的小学生,3受到教师批语教育时,就仿效在家中任性的做法,躺倒地上大哭大闹不肯起来。你越去搀扶他,他就越不起来,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有趣的活动去,不再去理会他。由于受到活动的吸引,他转移了注意力,他就会收敛任性活动,自己停止哭闹站起来,想参加到有趣的活动中去。

4.说谎现象的训练,每个孩子都有自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发现学生有说谎或欺骗的行为,不一定非得打破沙锅问到底,追个水落石出。不要强迫学生承认其错误,受到“严刑逼供”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会说谎。不然,儿童要么“顽抗到底”,死不承认;要么认了错,也大伤自尊。与其逼迫学生承认错误,不如教师主动搜集信息作出判断。处理说谎行为时,老师可以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避免难堪,又难以赢得对老师的信任。让学生拥有一自由宽松的环境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师承诺的事情应该从量办到,不要随便哄骗学生,如果错怪了学生,教师要有勇气向学生认错。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实践经验表明:教师只有倾注了自己的“爱”,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只有竭尽了自己的“能”,才能更好地引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健康成长。

篇4:考研专业选择: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

考研专业选择: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

提到考研目标,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报考各大高校,而且越名牌越好。发达城市的名校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环境,这是很多考生梦寐以求的地方,但这些院校的报录比经常是几十比一,甚至是几百比一,同样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能力,否则就是“炮灰”。那在选择院校时应该从几方面来考虑呢?接下来我们从院系名气、学术氛围、录取率、师资、就业、录取率、调剂机会六个角度全面进行对比分析。

1、院系名气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相对于本科阶段来讲要更深,更细,考生在某个学科上能否接触到前沿的东西,能走多远,学校的专业实力不可忽视。每年,教育部和有关机构都会公布大学以及各专业的排名。我们可以根据这份排名表直观地看到研招单位的实力。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目标单位的网站和通过其他渠道来了解学校声誉、历史、学科架构、硕博士导师数量和质量、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数目以及开设的年份、学校所在地理区域以及就业情况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我们选择学校时作为评判研招单位实力的依据。学校的综合实力能说明学校的资源、学校可以提供给的一个发展的平台,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能学到的东西也会截然不同。因此、需要在专业实力和学校综合实力当中寻找一个平衡。所以建议考生在在研考报名时就对之进行客观分析。

2、学术氛围

对读研来说,学术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读研就是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慢慢熏陶并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一般来说,热门院校冷门专业会拥有自己良好的学术传统,在这个学术传统中读书的人会不自觉地烙上这个学校自身的气质与秉性。并且,在热门院校里,会有各式各样的学术讲座,图书馆里会有更丰富的藏书。对冷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言,冷门院校的学术氛围是相对不够浓厚的。学术讲座很少,可能在一个学年里也听不到几个学术牛人来讲学,学校里面的图书资料也不够完备,学术资讯会比较闭塞。

3、师资力量

读研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研究活动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导师对研究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读研是很讲究师承关系的,好的师资对学生从事学术研究非常有帮助。一般而言,热门院校里的冷门专业具有不错的师资,这是与热门院校尤其是名校自身雄厚的师资配备紧密相关。考取热门院校的冷门专业,有可能跟随一位很有名望的导师来从事基础性强的学术研究。对于冷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言,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很多冷门院校纷纷申请并开设热门专业的硕士点,以吸引更多生源。但是,这些冷门院校所开设的热门专业由于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没有很好的师资,尤其是没有名师。因此,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的'师资相对较弱。

4、就业前景

就业是选择院校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考生在决定了专业后所以奔著名校去就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江浙、广东等发达省份的大城市,人才就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公司更加看重工作经验,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直接在大城市就业的难度比较大。当前一些报道说研究生就业率低,就指这些地区。而正在发展中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却少有人问津,这种巨大的反差也是造成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所以考生可以摆正心态,立足实际,在就业上理性选择。我们可以把目光放在一些中小的城市,硕士研究生学历在那里会受重视,同样机会就多,成功的机率也大。

通常而言,热门院校看似有着不错的就业前景。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但是这句话其实还有半句没说出来:在成为英雄之前,是要问出处的。在毕业时参加工作应聘,如果在同一个专业之内进行选择,大多数单位可能会优先考虑热门院校的毕业生。然而,冷门专业的社会需求是比较少的,相反,社会对热门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比较大。因此,热门院校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社会需求较大,可能会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5、录取率比较

考生参加考研,都希望自己能金榜题名,能否考取是衡量考研是否成功的标志。报考热门院校的人数是很多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很多人都集中于报考这些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因此,报考热门院校冷门专业的人数可能并不多,录取率可能较高。相反,对于冷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言,一方面,考生会认为冷门院校相对好考;另一方面,大多数考生选择报考热门专业。这两者结合起来,冷门院校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反而可能很多。

篇5:从不同角度分析雅思写作审题方法

从不同角度分析雅思写作审题方法

雅思作文跟国内写作一样都是话题作文,在紧张的时间里抓住题目思想进行立意是关键,雅思写作和国内的写作不同之处在于:

一、考题范围广并多涉及负面问题。

雅思考试的作文涉及教育、科技、犯罪、媒体、政府等各个方面。这是由英国的教育方式决定的。国外多是小班教学,以讨论课为主。学生围绕一个topic,进行辩论、相互驳斥,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例如:关于交通警察是否可以配枪的`话题。这个问题反映了现实意义:当时的伦敦和柏林等地区有多处骚乱,而这个问题英国议会真的有辩论过。这就要求我们考生要关注国际环境,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

二、重辩论能力。

雅思考试是国际性的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提出质疑,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这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完全不同。但是考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要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也不需要政治腔。如考题是否应该废除死刑。不管哪种都要以站得住脚的论证和角度来分析。建议就这个题,最好应和国际走势选择反对死刑,这也是所谓的国际视野。

篇6: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的论文

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的论文

为适应培养大批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我国对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其中,国际金融课程被设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非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可见,国际金融课程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也成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的高校对管理专业都是严格遵循按专业设置课程的思维模式,金融方面的课程能砍就砍,课时一压再压,导致国际金融课程成为非金融专业的“插花”,甚至在有些院校的非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中面临“下岗”的尴尬境地。在过于强调专业本位的思想和舆论下,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金融知识和理论背景浅薄,加之大部分学生对国际金融学存有“难、杂、乱”的心理,导致学生不爱学,教师没激情教的局面;进而造成了国际金融课程在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学生凑学分,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影响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素质。

笔者认为,改变目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尴尬境地,使之在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顺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宽基础”的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管理各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从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

—、明确教学目标,体现管理专业特色

课程教学目标要服务和服从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当然,对于不同培养层次而言,“三型”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对于本科生,应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要突出应用性。总体而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国际金融实务方面的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合对外经济交往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同时,针对不同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上又应有所侧重。例如,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应提高对学生在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方面基本业务和技能的要求;针对企业管理专业,应通过国际金融风险、跨国企业的资本运营和国际投融资问题以及汇率变动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理念,具备企业资本运营的国际化视野。通过教学目标的明确,使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更好地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体现管理特色,为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创新教学思路,兼顾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管理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应改变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轻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创新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思路。国内外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思路一般有两种:一是经济学院模式,它偏重理论和宏观,侧重各种模型、学术观点的介绍、评论以及政策分析,而且体系完整,逻辑线索清晰。二是商学院模式,它偏重实务和微观,强调应用性和实战性,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不考虑作为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关系。这些差异在本科阶段教学上尤其明显。以上两种教学思路各有所长,也都存在不足。经济学院模式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能够增强学生对国际金融问题的宏观把握和分析能力,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针对特定课题(如特定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的分析能力可能不足;商学院模式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但学生对国际金融问题的宏观把握和分析能力则可能较弱。

事实上,对于管理专业本科生而言,较系统地掌握了某门课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较熟练地掌握基本业务和技能,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负责专门技术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因此,在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该通过教学思路的创新,把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但在教学实践中限于有限的学时(32—40学时),很多同行反映在教学中很难兼顾:一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理论部分的讲授蜻蜓点水,实务训练浓墨重彩;而另一部分教师的做法则正好相反。笔者在教学采取了“一纲两线”教学思路。“一纲”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展开,并紧密联系实际;“两线”即一手抓理论主线,围绕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展开,做到有主有次;一手抓实务主线,围绕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展开,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具体施教中,采取先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后学习基本实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原理和理论,又为实务的学习做好必要的概念和知识的铺垫,并通过具体实务和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三、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内容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线索复杂多样、各部分知识多有交叉、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等诸多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限于有限的学时(如前述),很难面面倶到,所以,教师在开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并把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明确地交待给学生。

在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设计好逻辑主线。国际金融主线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从国际收支开始,依次讲述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等,采用得最多。该种做法入门较难,但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较好。如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湖南大学杨胜刚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和上海复旦大学姜波克教授的《国际金融学》(第三版)均采取此做法。第二种是从外汇开始,依次讲述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收支等,其特色是比较容易入门。如韩博印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即采取此做法。第三种是从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如我国国际金融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陈彪如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相对来说这种设置方法最少,但也有自身的特色——符合客观事物的历史演变。对于管理专业而言,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这种方法从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开始,由浅入深,易于学生接受和激起学习兴趣。

二是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思路的基础上,突出内容的现实性、应用性和生动性。如针对跨国企业经营风险问题,强化外汇风险管理的内容,围绕这一主题,重点讲授外汇与汇率、汇率变动的原因和对经济的影响。之后可进行两个方面的延伸:可近距离延伸到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插入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现状的简介)和外汇管制的内容;远距离可以把这一主题与国际金融风险、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和国际资本流动等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再比如,针对跨国企业投融资问题,重点讲授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容,适当介绍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国际金融创新等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线索,又可以使教学重点突出,并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展开,对提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活动的持续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开课前,把教案、讲义、思考题、讨论题、案例等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料制成网页供学生网上学习和浏览;把课程讲义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网站的BBS、论坛、博客,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方面的资料信息获取渠道,引导学生登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各大商业银行和相关专业网站,有目的的查阅专题资料,鼓励和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解决问题。通过现代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把网络变成随时随地的课堂,使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逻辑上浑然一体,从而打破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教学、专业人士讲座、讲问结合、问答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由于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各种模拟软件和实践教学场所众多,因此,应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这两种方法。通过引入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述外汇风险问题时,可以先通过许多现实经济生活中真实案例导入问题,再逐一加以分析,进而引出外汇风险的三种类型和不同类型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外汇风险给出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避险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观摩,了解金融机构对外金融业务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建立直观的印象,增强感性认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金融案例和模拟综合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进行基本业务和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优化考核方法,注重能力考察和检验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目前,在一些院校的课程考核方法中,“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现象依然普遍,通常是教师在考前指定重点内容,给定复习范围,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平时成绩无论好坏,只要考试前刻苦攻读,一样可得高分。这种僵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的结果往往是不客观的,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法根本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落脚点,以提升人才培养素质为指导思想,大力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笔者认为,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把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实务考核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试、课堂讨论、小组辩论和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30%左右,其中小组辩论和专题研究是平时成绩测定的重要依据。通过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布置作业、和组织讨论,既可以使学生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论考核方式可采取开卷或闭卷,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左右。实务考试可采取口试及手工操作、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其实际动手能力。实务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篇7: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角度分析论文

今年5月1日起,全国的手机用户的“来电显示”都无条件地每月交费5元。而这样的规定,移动和联通只是发了一个“短信息”,就算通知用户一下。短信息的内容大体是:“从5月1日起,所有手机用户的来电显示每月收取服务费5元,如不订制此项服务,请回复。”面对这样的信息,真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不回复就等于默认;回复不订制,则买手机何用?

在正式阐述观点前,有必要引用江苏法制报的一篇报道:

8月12日,徐州金华星律师事务所律师刘茂通诉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以下简称“联通公司”?、中国联通有限公司电信服务合同纠纷一案在徐州市泉山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也是徐州市联通用户状告联通“来电显示”收费第一案。

2000年2月18日,刘茂通在联通公司营业部购买手机一部,并办理了GSM“如意行”业务服务合同,当时他在合同上签完字后,联通公司即称其可以免费使用“来电显示”业务。至于来电显示是否一直免费,服务登记表上没有说明。而今年4月7日,联通公司突然在媒体上刊登业务通告,称从今年5月1日起,将对2003年5月1日以前入网的联通用户收取每月5元的“来电显示”费,用户如不办理来电显示关闭手续,公司将开始对老客户收取“来电显示”费。刘茂通认为联通公司未经作为平等主体的广大老客户的认可,单方变更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是无效行为,侵犯了包括原告在内的广大联通老客户的合法权益。

2004年4月16日,刘茂通将联通公司起诉到法院,请求依法判令被告单方变更合同的行为无效,并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8月12日,徐州市泉山区法院鉴于本案是一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遂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

庭审中,双方争议的焦点主要围绕联通公司的该项收费是否合法这一点上。刘茂通首先强调自己在入网的时候,固定电话还是不具备来电显示功能,手机区别于固定电话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来电显示,因而他认为“来电显示”是手机的一项基本功能,且从入网至2004年5月份4年时间均未收费,这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口头合同。根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说明联通公司提供免费“来电显示”服务的义务已经成立;其次是联通公司属于公用企业,该项收费是其滥用提供电信服务的垄断地位,其行为实质上是限定用户接受其提供的来电显示服务,违反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属于限制竞争行为。因此,联通公司的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他个人利益的`侵犯,也是对所有联通用户合法权益的侵害。

联通公司则辩称,一是原告的诉讼存在常识性错误。因为原告请求法院判决联通公司单方变更合同的行为无效,从请求和依据来讲单方变更合同不存在无效,而无效只能以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为依据。在现实中,原告虽然免费享受了“来电显示”业务,但这并不是手机的功能,联通公司没有义务来提供免费的“来电显示”;二是联通公司没有向原告提供免费“来电显示”服务的义务。联通公司所提供的“来电显示”是一种增值服务,本案的“来电显示”也是可供选择的。通过法庭调查,除了双方签订的登记表以外,没有其他的合同,联通公司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为其提供了免费服务,但这并不能上升为合同约定;三是联通公司没有法定和约定的义务。联通公司原来提供免费服务不能上升为法律行为,即便是一种单方的法律行为,联通公司可以单方撤销该行为。因此,联通公司认为,虽然登记表没有说明来电显示是收费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是长期免费的。手机的基本功能只是通话,来电显示是补充业务,是独立的可供选择的增值业务,既然是单方的行为就可以变更,不需要征求客户意见,公司没有义务一直提供免费服务。综上,联通公司认为刘茂通的起诉事实和理由没有法律依据,请求依法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庭审中,法庭主持双方进行调解,但因原告不同意而未果。随后法庭遂宣布休庭,择期宣判。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各站在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此案的焦点始终没有脱离合同法的条款。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很多遗憾。我认为,如果引入经济法的观点,特别是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条款作为原告的法律依据的话,可能更有说服力。

一、该行为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篇8:教育心理 -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的一些日常行为

教育心理 - 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的一些日常行为

心理防御机制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是其人格构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与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紧密相连的。

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包含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其中本我是无意识、无理性的,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要求无条件的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由于受到了现实的熏陶而变得渐识时务。本我由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进入意识;自我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照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超我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监督和控制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三种人格构成是不断交互作用的: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照现实的原则,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部分的表现。自我对上按照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的欲望,对外适应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综上所述,也就是说自我不但要同时服务于超我,本我和现实,而且要使它们的需要得以相互协调。在这种协调过程中自我会承受一定的压力,如果其难以忍受的话,它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焦虑的产生会促使自我发展一种机能来调节冲突,缓和危险对自身的威胁:既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能使本我得到满足。这种发展出来的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反应。自我在采用防御机制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因而会相应地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除了弗洛伊德以外,其他的心理学家对于防御机制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综合他们的看法,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压抑、投射、否认、升华、置换、反向形成等。1)压抑。压抑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一种防御机制,是指一些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冲动,需求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了无意识之中,使自己意识不到其的存在。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消失,它依旧在无意识中不停地运动,伺机寻求满足。例如:一个厌学的儿童由于不愿意去上课,总是自己寻找一些理由,结果不能去上课。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种想法。2)投射。投射也是比较常见的防御机制之一,是指将自己的想法、愿望与动机强加于他人,断言他人也是有此动机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想法、愿望往往是超我所不能容的。例如:一个小男孩喜欢上了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到可以谈恋爱的年龄,所以他不敢想她有所表示,只能把这中喜欢深深地压在心底),又不能表示出来。他就有可能起哄说同班某个同学喜欢这个小女孩,即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他人身上。3)否认。否认是指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拒绝承认一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认为它们从未发生过。这些事件会使人伤心、痛苦。例如:心爱小宠物的死亡、深爱着自己的人的故去等等。我们经常听说的某人拒绝承认亲人的死亡,依旧坚持说其未死的事例就是否认的生动例子。4)升华。升华就是把那些不能被社会和超我所接受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力量。例如有的孩子具有攻击性,在他小的时候大人还可以容忍,当他大一些后就会因攻击他人受到惩罚。那么他会怎么来发泄他的那些能量呢?他很可能会试着学会一些充满竟争的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等。他会在这些充满竟争的比赛中发泄自己的那些攻击能量。这样就既满足了自己自身的需要,又符合社会的要求使其不受惩罚。5)置换。置换是指人们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身上去,就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了。例如一个低年级的孩子在学校被高年级的学生欺负了,他又打不过人家,为了发泄心中的不平和气恼,他就很可能回到家以后把他的弟弟作为出气筒来发一通气。他就是通过置换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内心的压力,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平衡。6)反向形成。反向形成说的是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反向形成在儿童之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例如一个孩子偷偷吃了放在桌子上的苹果,当妈妈追问苹果的下落时,孩子马上高声说“不是我吃的”就是这个反向形成的例子。

总之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有很多,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对心理防御机制有一些了解不但有利于我们对儿童行为的理解,而且会有助于我们发现儿童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篇9:浅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论文

浅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论文

1.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可以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还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探寻相应的疏导策略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2.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辅导,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但由于家庭辅导不重视,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逆反心理强,不听从教育。一些小学生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待人不礼貌、不谦虚,性格比较倔强,他们不听从老师、监护人等的批评、管理,逆反心理强。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2嫉妒心理,厌学情绪。小学生在学习中也处在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而小学生又具有好深心强的特点,存在着一种排斥他人的心理,在与其它同学的竞争中存在着嫉妒心理。另外,一些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着厌学心理。

2.3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但在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较忙,经常不在家里,小学生缺乏与父母正常交往的机会,使得它们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无法倾诉,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排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信任,不仅性格变得孤僻,还会影响他们与人的交往。另,外一些小学生还存在着害羞,自卑心理,与人交流时表现得比较害羞,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小。或者担心自己的家境条件不如别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表现出自卑心理。

2.4自制力差,自暴自弃。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具有贪玩的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与人交往,生活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2.5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隔代看护中表现比较突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眼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祖辈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而小学生认为自己的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不仅不听从他们的教导,还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

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某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具体来说,导致小学生存在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今后需要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辅导对策。

3.1自身方面的成因。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遇事不能独立处理,缺乏自我调节意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处理。另外,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

3.2家庭方面的成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以及监护人监管不到位。第一、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然而在一些家庭,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相应的指引和辅导,小学生的心理烦恼无法向人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这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需要监管,在心里上需要辅导。但一些小学生的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对他们的学习缺乏关注,更别说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3学校方面的成因。一些学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不重视,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有关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课程辅导,影响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成为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中重要原因。

4.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然而,小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同时,完善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值得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现状,考虑到小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4.1小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调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小学生自身,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有利调节。在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途径。小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用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小学生也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并磨练意志,勇敢面对和客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加强自身的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心理上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2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是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它能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要想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亲应该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职责,不能过分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前程问题。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明确父母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责任和使命。如果父母远在它乡,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多倾听子女的心声,并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孩子解答疑惑,排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仍然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为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倩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小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小学生更多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和辅导,对于心理健康存在缺陷的小学生,教师则要特别关注这类学习,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小学生的管理。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能够针对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帮助小学生面临的疑惑。此外,学校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经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工作效率,妥善解决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位学习,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和活动当中,要关注每位学习,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同时,对小学生要注重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探索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并在教材编写上进行探索,同时引进具备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专门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结束语

总之,加强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让小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应尽的职责,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解决这个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多方面长期共同的努力。加强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和适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及时疏导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篇10:从工作分析的角度浅析如何当好总监论文

从工作分析的角度浅析如何当好总监论文

摘 要:从工作分析的角度出发,根据GB/T50319-《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相关规定,“总监理工程师是由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全面负责履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是项目监理机构的负责人”,其在工程监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求总监必须具备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要做好总监必须做到严字当头,认真履职,做团队的榜样;加强监理团队建设;完善集体学习制度、总监检查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突出重点,做好现场监理工作。

关键词:工作分析;总监理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C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10-0189-02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经济发展对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对于监理企业,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以下简称总监)的岗位是企业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总监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工作分析的角度出发,对于总监这个职位,其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要求是什么?如何当好总监、如何充分发挥总监的潜能和积极性,使企业获得生存力与发展力,从而更具竞争力,笔者就粗浅的认识简析如下:

一、总监的职务定位和职责

从GB/T50319-201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来看“总监理工程师是由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全面负责履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是项目监理机构的负责人”,这就确认了项目总监在工程监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确定了项目总监是项目监理工作的核心。

从《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规定了项目总监在工程监理工作中应履行的15条职责来看,其主要职能在于组织协调,这就要求其在具备履行监理工程师职责的基础上要兼具组织协调的职责。

二、总监应具备的能力

1、领导能力

总监在监理项目的定位和职责决定了总监是监理项目的“领头羊”,作为监理机构的最高领导,要有一定的领导能力。所谓领导能力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热情与想象力的能力,也是一种能够统帅团队成员全力以赴去完成目标的能力。监理项目人员大多来自四面八方,专业不同,能力各异,业务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把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充分发挥每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团结带领监理团队共同完成监理合同的目标任务是总监的首要任务。总监要担此重任,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敢于担当,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并在项目监理机构这个团队中,让监理人员对团队目标有清楚的`了解,并相信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作用,以及怎样协同工作,以此激励团队成员认真履职,共同完成目标任务。

2、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讲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管”就是积极主动任事,勇于承担责任,不拖延,不推诿,职责所在,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理”就是把事情理顺,千头万绪要理清楚轻重缓急,先后顺序,然后落实计划,认真执行。

在履行监理合同过程中,总监要认真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提高监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要对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等了然于胸,对所监工程的设计施工有总体清醒的认识,要掌握工程项目的重点工程、控制工程及安全质量监控重点,要全面了解监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和性格特点,针对性地合理安排监理任务,实行进行精细化地管理,保证监理项目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转,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3、组织协调能力

目前建筑工程的现场主体已经由以前的甲方、监理、施工简单的三方变成了甲方、代建方(项目管理)、监理、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分工越来越细,由于各方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总监积极主动地同各方沟通协调。现场大量工作需要总监协调实施,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化解各方由于各自利益和对问题的不同理解而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推动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沟通协调无处不在,总监只有具备沟通协调能力,才能有效地履行职责。

4、学习能力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随着科技发展,建设工程监理也面临着诸多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工程监理中会遇到许多新难题,新挑战。监理行业是一个“技术服务性”行业,所以专业技术技能、业务素养的提高是个人、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及未来的竞争就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对总监来说,外界环境的变化,业主的需求升级,自身发展的要求,新技术的应用,都需要通过快速学习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快速提升,以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提高监理服务质量,学习能力是总监必不可少的必备能力。

总监应注重对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和了解所监理项目中的每一项技术,这样才能全面掌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可通过有关的技术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监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应该是工程建设的“多面手”、“万事通”,如法律法规、经济管理、合同管理、建设工程相关的专业知识等,能自觉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规范、强制性标准条文等,以此规范和控制工程建设行为。

三、怎样当好总监

1、严字当头,认真履职,做团队的榜样

在监理工作中,总监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个人,也代表着项目监理机构,更代表着监理企业,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形象,所以总监必须做到严字当头,对自己严格要求,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工作中要充满激情,要克服困难,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对待工作,认真履职,用责任心来严格自律。要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要勇于负责,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格魅力去带动人,影响人。要经常地自我反省,克服自私、嫉妒、怨恨、怨天尤人等人性的弱点,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与人为善,关爱下属;同时也需要站在对方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分析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监理项目树立一面充满正能量的旗帜,作团队的榜样。

2、加强监理团队建设

成就事业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团队,现场的监理工作也必须靠全体监理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打造一支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首先讲的是团结,做为这个团队的排头兵,总监要有大局观,要注重以德服人,以诚相待,做事严谨认真,将自己定位为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员,不摆架子,不断提升亲和力和感召力,要深入到基层的各个工点,了解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多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为他们答疑解惑,努力做到在工作上支持,在学习上帮助,在生活上关心。在团队内部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工作氛围。要经常组织学习,学习上级主管部门的最新要求、图纸、规范等,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3、完善制度

制度是管束人们的一系列规则与规范总和,它通过提供一系列规则界定人们的选择空间,约束人们的行为,告诉人们如何做,怎么做才能合乎规范。制度能够有效地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使之能够控制团队成员按期、按质、可控地完成各项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打造优秀的监理团队,必须建立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项目管理制度的整体框架,明确项目管理的整个操作过程和管理流程,从总体上表明项目管理的任务与过程规范要求。还必须要落实制度,提高团队的执行力,而制度建设能够规范监理人员的言行,促进工作的开展,以形成一个共同的工作目标。

首先要严格遵循国家法规、公司规章和项目业主的各项管理规定,在此前提下建立下列制度:

3.1集体学习制度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等,设计文件及图纸的熟悉及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需要监理人员不断学习。总监要组织监理人员加强对相关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采取每周的例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员工学习,鼓励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升监理人员之间的合作默契程度,进而提升团队的执行力。另外,结合工程进度,将默图的能力培养及养成反复默图的良好习惯作为团队学习的重点,使监理人员对工程进度做到胸中有图,掌握所监工程的重点。圆满完成监理任务。

3.2总监检查制度

总监责任制决定了总监必须清楚监理的工作程序,并实施自己对监理项目日常工作的检查职责。例如:按照监理工作程序和监理工作实务的要求,每天检查监理日记,这样有利于掌握工程进展的实际情况,监理指令的落实及信息反馈,以及时调整团队的工作偏差,更加合理地管理和授权,更好地做好监理工作。

3.3考核激励制度

考核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激励是企业能否留住员工的一个关键。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工资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不同的监理人员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在实际工作中,总监应根据实际情况在项目建立考核激励制度,对监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对工作尽职,表现好的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相反则予以惩处,以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激励员工发挥自身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4、突出重点,做好现场监理工作。

做好现场监理工作,总监首先要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从《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可以得知,总监工作的重点是使“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和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总监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去展开,当安全、质量与投资、工期发生矛盾时,要以质量、安全目标为前提条件,态度鲜明,处理问题要果断,要运用好总监的权利,在进行沟通与协调时,强化服务意识,对业主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对施工单位监帮结合,主动配合。在施工进展中,总监要做到预控为主,强化过程,把握原则,关注细节,在开工时就要根据项目实际对重要工程部位及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分部、分项工程中容易出现的进度、质量问题,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严格要求监理人员运用检查、检测与旁站等监理手段,力争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把安全始终作为重中之重,确保监理任务圆满完成。

篇11:从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探讨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论文

从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探讨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 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中医医疗行为中的心理因素,认为中医学术观形成是受到医家个体心理因素影响的,从而提出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研究方向上都应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并提出了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培养中医思维模式,通过心理测评指导研究方向的选择等具体的心理指导措施,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学术观; 心理; 中医; 研究生培养

中医医学流派历来存在百家争鸣、学术观点不一的现象,在促进中医理论发展,提高临床疗效水平方面都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当今临床中很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包括普通的中医师即使没有鲜明的学术流派特征,也往往在多年的临床探索和论证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医学见解和学术观点,并且始终用自我铸炼的学术观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最终搭建了自己主要的医疗领域和医疗方向。笔者在研究阴阳人格体质对中医学术流派的影响中,注意到心理学在中医学术观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此引发了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引入心理分析的想法。试探讨如下。

1、中医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

学术,系统专门的学问,早前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延伸开来,学术也可以用来指“知识的累积”,专家学者把知识经验的积累更多地上升为理论层面,而普通医家往往也有他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认识,如擅长应用小柴胡汤调治抑郁类病症,擅用五味消毒饮治疗病毒性疱疹等,可能还上升不到理论层次,但不可否认这些是这位医家个人的较为独到的见解,即使有失偏颇。而在这些观点的形成中,心理学发挥着隐形的不可或缺的影响。

1.1 中医体质学说中的心理学中医体质学的提出是近几十年的事,但体质的学说和思想早自《内经》时代即已形成[1],并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渗透到历代医家自成一派的中医学理论中,如金元四大家中的河间学派大谈火热,攻下学派重视寒凉攻下,丹溪学派注重滋阴降火等,这些学术观点各说不一,但放到他们医疗的具体时代条件、自然环境下,又处处弘扬着中医辨证论治的医疗特色,体现出体质学说的影响[2]。而体质的影响又是通过人格中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渗透进来的。以滋阴派的朱丹溪和攻邪派的张从正为例,朱丹溪沉静内敛、深居简出、不善于表现自己,而善于内心的自省与思考,潜藏而不露,在体型样貌上也较一般人瘦长,善治杂病,长于治郁证,善用养阴方药,成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张从正性格直爽豪迈、敢作敢为、思维敏捷、好言大事,在形体上健硕强壮、红光满面,主张治病首先以驱邪为要,多用汗、吐、下三法,后世称之为“攻邪派”。二者体貌特征所反映的个体体质、行为特征最终形成医家的人格心理特征而影响着其学术观的形成,医家行为、体质特征正是通过心理途径烙印在学术思想上的。

1.2 中医医疗行为中的心理学不可否认医疗行为的过程始终贯穿着医患双方的心理学反映,甚至疗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心理的干扰。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历来辨证重于辨病,从医生来看,个体经历对中医辨证论治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受到潜意识而非意识的支配。那医生在做出证的诊断时的潜意识来自于哪儿?临床上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解释了这个问题:中医医生在治疗与自己患过、自己的至亲亲属患过,或自己亲手诊治过的疑难案例相似的病证时,往往有独到的过人之处。为什么呢?这就是感同身受,其中医家患过的“证”本身就是受医家体质的影响的。自己患过、至亲患过、疑难案例都会给医家个人留下切肤之痛或深刻的印象,这个疼痛的印象会在不知觉中植入医家的潜意识中,而影响着他以后诊治过程中的判断。尽管我们是那么希望客观,但颇受主观经验影响的中医辨证论治仍不可避免地出现偏颇。当然这个偏颇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使某些相似病证,甚至是疑难病证应手而瘥,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医家的先入为主,出现诊治失误,疗效不佳。

就患者而言,口碑相传是患者聚集在某位医家门下的重要途径。而在口碑相传中,除了肯定医生医治的疗效,患者往往会对自己的症状进行比对来决定是否就医,即循症就医。如果自己的症状与前面那位疗效好的患者相似,他会认为这个医生也同样能治好自己这相似的病证。而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就是患者的症状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以其内在的联系性决定了证的趋势性。这样就使相似的证集中到某位医家的门下。长期诊治类似病证的患者,医家的辨证、处方、用药也就逐渐囿于某一个较单一的领域,正所谓“术业有专攻”,长期的历练使这位医家对这一类病证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进一步上升为学术理论。

从上述医患两方面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医家的体质与病家的体质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较为相似的,往往疗效更好。

2、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心理学应用

对传统中医药学的继承,是我们寻求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基础 ,这是中医研究生教育所必须牢记和做到的 ,这也是中医药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必须看到中医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一批批研究生走出来,踏上工作岗位,作为未来中医药事业的继承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无论从理论思维还是临床实践上越来越偏离中医,越来越西化,甚至中医研究生不能用中医治病。此外导师负责制的中医研究生培养制度使导师在研究生的学术发展、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导师的学术观点、心理特质、人格特征都会对研究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对中医学术观形成的心理分析,来探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的心理学应用。

2.1 培养模式中引入心理学的指导有临床能力的研究生的培养事关中医存亡,临床能力的培养就是思维的培养,中医思维模式的认同才能彰显传统中医药特色。尽管在课程设置的.合理与教学方式的有效等方面[3]已做了大量的改进,对提高研究生对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治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研究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还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改革培养模式的探讨。由于特定的生产和科学水平以及文化结构、民族心理、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4]为主导,以表象和观念为加工内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汉语为表达工具,采用形象思维主导下的形象比较、倒果求因、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

笔者认为中医思维的培养有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中医思维模式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生长的沃土。当今的大多数中医研究生从小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非常弱化,尽管有了中医本科教育的经历,仍很难在他们思维中真正植入中国哲学思辨的根,对很多中医理论的理解仅限于教材的字面解释。从心理学上看,这些研究生的内心深处,或者说潜意识里并没有真正认同中医理论和学说,自然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丢掉那些死记硬背的中医经典,逐渐让现代科学观指导下的西医充斥他的意识和潜意识。这样的后果是中医发展的岌岌可危。

因此在研究生常规教学的改革中应该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如建立必修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儒家、道家文化研究等选修课程,开设《易经》等专题讲座,鼓励研究生不仅跟踪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也练习书法,修习太极拳、呼吸吐纳等。通过综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的交融共赏,培养中医思维模式,一定比单一的中医学习更能奠定中医研究生的心理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中医研究生才更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2.2 研究方向上引入心理学的指导如今研究生都是自主选择报考的导师,进来之后却发现学生的思维、目标、要求和导师对学生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千辛万苦的考上了,却和理想偏离太远,而研究生的学院内调配等也都有较大的盲目性。中医研究生往往是通过跟师的形式,学习导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领悟其辨证论治的思想和方法,来提高自己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能力。研究生对导师学术观的认同对其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尽管兴趣可以由后天陪养,但如果能在师承导师、报考方向上提前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导师,岂非更好。本科生限于教育资源和条件限制,大锅烩,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提倡因材施教了,而这个材就包含认知、情感、意志等众多的心理因素。研究生在研究方向上完全可以引入心理分析。如前所述,“感同身受”,个人经历对中医医生有很大的影响,有至亲或自己患过类似病症,则对某法、某方有所偏好等。根据这些生活经历事件、性格特征可以制定相关的心理测评,心理测评的结果又可作为研究方向、导师选择的参考。

个体心理差异,包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多重心理特征。个人学术观的最终形成,与其人格体质特征形成过程中的经历背景、体貌特征、行为特征、性格特征等多个方面都有联系。当然人格等心理特征对学术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领域,波及面广的课题,这里仅为初步涉及,影响的程度和具体模式还有待探讨。此外,中医医生在辨证论治这一主观思维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自我感知觉、认知觉地调控,而出现一定思维倾向性。一方面,如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心理学上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选择师承专家,有导向地发展个人的中医学术思想,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给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的新的思考角度。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这一认知规律可能导致辨证主观化的扩大,而损害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临床辨证论治中有意识地克服它,将有利于辨证水平地提高。对中医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探索其成才的心理规律,对于中医、中医人才培养以及中医心理学发展都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王米渠. 试论《内经》阴阳人格体质学说[J].心理科学通讯,1984,12(2):13.

[2] 熊 玲.历代学术流派蕴涵体质学思绪评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5(7):1435.

[3] 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5(6):824.

[4] 代晓芳,张 琦,谢克庆.从《礼记·学记》看中医在研究生阶段的教学[J].甘肃中医,2007,20(5):70.

篇12: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的论文

一、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高职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通过学习得以实现和提高。高职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习问题也是学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了高职生的学习。

2.情感心理问题。一般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高职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高职生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感情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情感严重压抑,情绪体验消极。

3.个性心理问题。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高职生中“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这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这表现在: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高职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4.自我心理问题。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表现在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自我中心意识过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当代高职生生活在一个变化激烈的时代——社会结构变化,收益分配调整,信息急剧膨胀,竞争日益加剧,生活、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学生群体中来。

2.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家庭不和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以及自信心的发展,易引起心理失衡。

3.学校因素。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中生是被老师严格要求学习,死灌知识。而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不仅学习需要自觉,而且高职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许多学生不仅要拿毕业证,还要考取各种技术等级证书,并要独立面对各种生活琐事,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对这些学生来说,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并由此引发出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高职学生年龄多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之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强但不成熟,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估计过高(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或缺乏自信(感到校名、学历不如人);有些学生社会认知偏离,错认主流;有些则在遇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难,表现出了较低的抗挫折能力;还有些缺乏正确的恋爱交友观,走入爱情误区。以上这些势必引起心理失衡。

三、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1.加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人际关系。首先,要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再次,要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

2.进行心理调查,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所以新生一入学,就应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和测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能力、人格特征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同时,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充分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

3.在社会实践中对五年高职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材的大课堂,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增强抗风险、抗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这对学生适时调适自己的心理十分重要。职业院校其学生毕业后在文凭上比其他高校的毕业生要低一个档次。要达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就更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基层工作的实践能力。

篇13: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崇拜心理论文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崇拜心理论文

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度持续高涨,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可以说他们代表了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因此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崇拜心理的根源与发展意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大学生崇拜心理的特点与引导方式。

崇拜心理是人类通过自我意识的一种产物,更是人类的思维和社会历史发展、想象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某种意义上讲崇拜心理是一种人的精神支柱,反应了人们特定的实际需要,可以说对于处在人生旅途转折点的大学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崇拜心理的根源

许多年来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都对崇拜心理有过讨论。对于唯心主义者而言崇拜心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早期的唯物主义者也讨论过崇拜心理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导致他们对于崇拜心理的论述有许多不足之处。直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成熟后才准确揭示出了三种崇拜心理的根源。

心理根源:关于崇拜心理的根源,情感因素至关重要,人们往往在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时候,并且处于缺乏对现实直接成功的把握的时候,就可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力来催动现实的.发展趋势,期望得出一种理想的现实,使得心理得到一定的慰藉,这就形成了崇拜心理。

认识根源:人类的思维能力必须达到某种高度是崇拜心理的产生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说人类必须把自身与自然区别开来,并且能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但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思考,总是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还受到本身认识水平的制约。这种水平的制约,使人们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总是处于一种有限的认识中。那么,如何处理这种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呢?人们只有借助神灵崇拜、祖先崇拜来渴望灵魂永生,以化解个体生命的无限性和自然无限性的矛盾。

社会根源:崇拜心理在一开始是以自然崇拜的形式出现的,其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对自然力量的无奈和恐惧,对强大的自然力量无法解释便把自然当做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顶礼膜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之间的压迫、剥削、斗争十分激烈,阶级对立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恐惧比大自然还要频繁和沉重。广大劳动者对摆脱阶级压迫的需求十分迫切,最终形成对带领他们打破压迫形式的英雄的崇拜。而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因为社会因素而形成的崇拜广泛了开来,产生的偶像也越来越多,大学生这样一个主流而且特殊的社会活跃群体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崇拜心理。

二、偶像崇拜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

积极方面: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一个从准成人向成熟成年人过度的时期,是个人价值的认同和建立正确理想的时期,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自我的确认和定向。例如,六十年代的雷锋就是人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是众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可见,正确的偶像崇拜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大学生对个人心目中高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偶像所建立的特殊感情依恋也常常给大学生带来一种近似童话世界的精神满足,一种自我陶醉似得情感体验。而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也需要有这样的精神体验来梦幻自己未来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发展。

消极方面:心理学认为,对偶像人物的神话会导致狂热的个人崇拜及个人的自我迷失。当我们在崇拜某个偶像人物时,我们不能将其在舞台、屏幕、书籍中的形象过分美化或夸张,那样会使偶像脱离生活而成为个人心目中的神。一个偶像人物一旦变成了神,则很容易导致其崇拜者盲目和狂热的追逐。结果是不但会情迷于偶像人物的外部而不能自拔,也很容易自感渺小无比。虽然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维独立性较强,但他们重感情、好幻想、情绪易冲动、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再加上他们缺乏社会阅历,认识水平也有限,有时就分不清什么是虚幻的偶像、什么是自己真正应该崇拜的偶像,偶像的崇拜常常只是迷恋其外表形象而不注重其内涵,甚至出现超越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如一些大学生出现性观念激进、故意破坏社会规则等行为。

三、如何对待大学生崇拜心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初期就已经有了崇拜心理,这是一种需要的产物,一个人从懂事那天起,父母就以自身经历和自己的期望影响孩子,而学校则以国家的需要教育孩子,大学生是在这种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对自己该做什么样的人有了丰富的想象,他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找一个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偶像就应需而生了。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偶像崇拜是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种正常表现并且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大学生虽然年龄、学历较高但依然处于成长阶段,心理成长并不一定与年龄成长成正比发展而且大学生对涉及自我的认识问题更关心,更希望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加之现在流行的偶像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市场行为、商业炒作。在自我教育方面: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文化内涵,提高自身修养,科学理性地选择偶像崇拜。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正确看待大学生崇拜这一现象,走进其内心世界,尊重选择,平等沟通,协助其寻找适宜崇拜对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通过科学的分析崇拜心理影响加强思想品行,道德素质的教育给大学生以正面的引导。在社会教育方面: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弘扬正确有益的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感,同时呼吁全社会,特别是媒体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大学生群体形成科学、正确、合适的崇拜心理营造出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14: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从阅读心理的角度谈现代文阅读教学

殷飞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摘要: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包括速成心理、喜恶心理、取舍心理、认同心理、偏执或盲从心理、质问心理等。关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助于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关键词:阅读心理 现代文阅读 举措

一、学生的阅读心理扫描

阅读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人”“文”对话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要由注重研究“文”向更加关注研究“人”的方向转变,具体到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以更好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有:

1.速成心理,即忽视对文本的细细品读而急于寻求答案的心理。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匆匆浏览文本后,就忙着以“题”对文,这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这种心理极为普遍。

2.喜恶心理,即对文本本身的喜欢或厌恶的心理。有数据表明,学生对文学类文本(尤其是小说、散文),喜欢的占70%以上;对实用类文本,喜欢的占78%以上;而对论述类文本,喜欢的仅占56%。学生对不同阅读文本的喜恶,直接导致阅读中情感倾向的明显差异。

3.取舍心理,即对文本多方面内容的关注或忽略的心理。学生由于阅读兴趣不同,知识、能力和审美的能级不同以及情感倾向不同,往往表现出对作品理解和感悟的主观取舍不同。一项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学生只是也只能关注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方面,仅有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的学生能自觉关注阅读文本的语言、结构、表达等艺术方面的特性;90%以上的学生能自觉地关注文本中的显性内容,却不能发现和思考文本中的隐性内容。

4.认同心理,即对阅读教学目标以及结论答案接受认同的心理。阅读教学必须要明确阅读什么、思考和理解什么、怎样才能获得某种感悟和收获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学生只有认可了,才能从中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满足感。然而,这种认同的获得,多数表现为学生的被动接受。长此以往,这种扭曲的认同心理往往会转变成学生的依赖心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日渐削弱,直至消失。

5.偏执或盲从心理,即对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或趋众附和的心理。对阅读文本理解的偏颇固执,源于对文本整体理解和局部剖析的不全面和不深刻、思维出现漏洞、思考缺乏严谨性、表达出现偏差甚至紊乱。而趋众附和,则是由于学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而造成的,人云亦云,缺少自信力。

6.质问心理,即善于提问和追问的心理。具有质问心理的往往是少数学生。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或答案,喜欢追问这种结论或答案是怎样来的,喜欢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出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纠正错误、怎样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等。有着这一心理的学生更多地关注阅读理解的思路、思考表达的方法和应该掌握的一些阅读技能和技巧,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的指导举措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阅读心理,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走到科学思维、有效阅读的轨道上来。比如现代文阅读,教师可循序渐进地进行引领和指导。

(一)引之以“欲”,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轻视文本阅读或是对阅读存在厌恶心理,主要是对文本没有阅读“欲望”。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阅读文本采取相应的方法,消除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疏离感。

一方面,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指向性要十分明确,这种“指向”要讲究艺术性,即要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要快速而有效地切入文本,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走进文本。(语文教学论文 )此外,应当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把握阅读速度的“快”与“慢”,理清文章内容的“纲”与“目”,梳理行文思路的“骨架”与“血肉”,标出内涵丰富的“语句”与“细节”,等等。

另一方面,有效的主体参与,才能使得学生的阅读“欲望”得以保持。阅读教学活动是“多边”联系、“双边”互动的复杂活动。“多边”联系,是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双边”互动,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导读之外,更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认同心理是建立在教师的学术权威性基础之上的,但是这种“权威”不可束缚、压抑学生的思维,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适时点拨、中肯评价、科学引领、规范表达,能够使得学生的认同感转化成一种经过了亲自思考、亲身实践,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之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细化目标,培养思维品质

文本是语言艺术的凝结,这种艺术无论是侧重描述形象、唤起阅读者生动的形象感,还是侧重阐述事理、给予阅读者严谨的逻辑感,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精心构建、宣泄情感的独特表现形式。阅读教学有着综合性的特点。所谓综合性,是指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而这种理解和感悟是动态的,思维呈现出灵动性、发散性等特点。阅读时,学生表现出取舍失当、偏执或盲从,均不足为怪。阅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学生获得阅读技能并不是朝夕之事。只有通过细化目标,培养阅读的思维品质,长期、有序地训练,学生才能懂得适当的阅读取舍,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形成阅读理解的能力。

细化目标,要着眼于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整体阅读是依托文本,着眼于“披文人情,缘文质理”,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内容要点、思想感情、表现艺术等;局部品读是深入文章内部、剖析语句含义、理清前后(文)联系、赏析表现艺术等。整体阅读和局部品读的结合,实际上是依据文本实现了由文本的“面”到文本的“点”,再回到文本的“面”的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主要指对文本信息的'发现、整合、概括以及对问题的甄别、推论和表达等方面的特质。培养这些思维品质,能有效地矫正学生偏执或盲从的不良阅读心理。

(三)指导方法,开展探究性阅读

何谓“探究性阅读”?我认为,基于原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体现阅读者个性理解且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阅读便是探究性阅读。这里首先要廓清一种错误的认识:误以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都是探究性阅读,将阅读教学均归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我们不能把“探究”混同于一般的理解和分析。受制于作者和作品,并不是所有的阅读问题都是“见仁见智”、自圆其说的。语言文字、行文思路、表达技巧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和效果,换言之,它们的“功能和效果”是确定的,要靠阅读者立足于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综合地理解和分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确定探究阅读的论题,授予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第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二,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人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心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能更有序、有效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为独立阅读、深度阅读奠基。

相关专题 小学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