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论文

啥也不晓得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啥也不晓得”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论文(共13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论文

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及其评价体系构建的论文

[摘 要]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重大影响。构建一个较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 力的测度和分析。本文根据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成员、协同过程及协同形式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框架,对 测度内容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并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评价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尺度下的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由于行政区划、产业间竞争、产业内协调和政府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系统内的企业、产业和城市之间缺乏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协同,这种缺乏同样体现在区域的技术创新协同上面。技术创新协同的缺乏对于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有效发挥技术扩散的福利效应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缺乏创新协同,资源和风险的约束将对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形成重大制约;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技术创新的协调和管理,即使产生创新成果也很难在相关产业和区域内扩散和共享,企业乐于单方面的模仿和抄袭,这又进一步削弱了创新主体的创新意愿。简单来讲,这种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二是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有序扩散;三是不利于在已形成的产业簇群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簇群。

因此,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研究对于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对于区域内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对于加快区域内技术创新的有序扩散、对于形成并引导创新方向,对于促进并最终形成地区甚至国家级的创新簇群,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区域创新协同的研究较少见。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协同的关键要素、阻碍机制、技术创新协同网络的成员关系等方面,且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另外,在现有的评价体系研究中,即使对于区域创新系统,也尚未有较为一致合理的区域创新系统测度理论和方法。从现存的创新测度指标体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部分指标体系的指标都集中在系统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等方面,在测度形式上基本都是面向结果的综合评价,尚没有反映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内部技术创新协同的相关指标体系。

因此,设计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分析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测度内容并构建一个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丰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开展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相关实证研究,并有助于对理论研究结果的检验。

本文首先根据技术创新协同的网络构成、协同过程及协同形式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测度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对测度对象分配具体评价指标,并最终形成一个能够用于实证研究的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一、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框架

根据区域技术创新的协同网络成员构成、协同过程、协同形式的不同,可从不同角度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进行测度。

1.在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成员构成方面

按照Cooke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并结合文献的论述,我们认为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系统是指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通过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利用区域市场进行资源协调配置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技术创新协同网络系统。如图1所示。因此,根据协同网络的成员构成来看,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应包含以下内容:

(1)对技术创新主体的测度。即对区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测度;

(2)对市场中介机构的测度。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中介机构包括信息中心、咨询机构、经纪组织、评估机构、仲裁机构和交流中心等;

(3)对区域市场的测度。区域市场包括人才市场、金融资源、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等。

(4)对政府的测度。在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中,政府是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主体。同时,政府还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因此,对政府在协同网络的中作用测度是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2.在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过程方面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知识产生到技术的市场实现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概念。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于简单的科技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它主要由不断提出新知识的知识创造能力、不断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知识/技术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组成。因此,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应包括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网络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的和互动程度的测度,即把企业、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创新要素的网络化程度或者说知识在几个要素间流动的程度作为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评价指标。根据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过程,具体测度内容包括:

(1)对知识创造能力的测度。一个具有良好知识创造能力的区域技术创新协同体系应有一个开放的、可利用全球和国内各种资源的知识获取体系、一个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创新体系、面向创新管理的政府工作方式、适宜创新的环境和基础设施。

(2)对知识/技术转移能力的测度。知识转移能力包括技术流动能力和技术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技术能力不同与技术具有非流动性,往往依托于人所在的网络中,它的获取依赖于学习,主要是干中学,因此对技术能力的测度实质上就是对技术学习能力的测度。而技术流动能力的测度主要是针对技术流动障碍的测度,包括人为壁垒、知识产权、交易成本和知识形态(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等。

(3)对技术的市场实现能力的测度。

3.在区域技术创新协同形式方面

创新协同主要包括联合研究公司、研究合同、技术贸易或转让、技术许可、制造或营销许可协议、研究人员的交换或转移等,不同形式的技术创新协同对创新贡献也有显著区别(Bowon Kim,)。

另外,还有其他外部环境也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产生了影响。如区域内创新和协同的文化环境(包括竞争公平性、合作倾向、市场开放性、个人自由度、国民素质等非物质因素)、不同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程度如区域产业集群也会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产生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在短期内无法通过管理手段加以改变,本文暂不对这些因素进行测度。

综上所述,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框架可用图2表示。

二、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为了能将上述测度框架应用于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实际评价,还必须给上述测度对象赋予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指标分为定量指标(主要用于对协同相关绩效的评价)和定性指标(主要用于对协同相关机制或制度的评价),部分定量指标可通过查阅统计年鉴等文献直接或间接推算得到,其余指标则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估分的方式取值。

1.区域技术创新协同成员评价指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协同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真正“生产”者和实际执行机构。而政府、技术中介和区域市场为技术创新协同提供了创新协同的基础环境。对创新主体和区域市场的评价同时也反映了对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的评价。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成员评价指标如表1所列。

2.知识/技术流动能力评价指标。从协同网络成员间的关系来看,技术流动能力在区域技术创新协同中的关键作用,评价体系也侧重于对知识/技术流动能力的评价。对知识/技术流动能力的评价指标如表2所列。

3.技术的市场实现能力评价指标。技术创新必然要完成市场实现。技术的市场实现能力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

4.区域技术创新协同形式评价指标。包括不同协同形式的数量评价和绩效评价两部分。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形式的评价可用于对不同环境下的比较分析,可为协同成员选择协同方式提供借鉴,提高协同的绩效。区域技术创新协同形式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

三、总结

应用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评价体系,可从实证角度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绩效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分析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测量出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系统内各主要角色、政策工具以及创新环境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影响,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区域创新管理的政策建议。

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涉及了政治、经济、人文、空间、资源、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有些方面是可以精确计量的,有些方面只能做定性描述,如果采用主观定性评价则随意性和主观性太大,容易以偏概全。而完全定量精确的测度对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系统本身也是不具有实践意义的,因为区域技术创新协同本身是一个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体系。所以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评价体系应该不只是包括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而应该全面反映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结构、功能、作用和过程。

篇2:管理会计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管理会计素质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在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与美国会计协会(AAA)提出的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能力框架基础上,考虑我国时代需求背景,初步构建了管理会计人员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判断、职业道德和领导力5项一级指标以及具体15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指标体系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我国会计的变革,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紧跟国际会计发展的脚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发展管理会计;另一方面,由于海量的会计数据在财务共享中心得到归集与处理,传统的手工账务处理逐渐被自动化所取代,会计人才格局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楼继伟指出,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人才培养是核心,是推动管理会计持续发展的关键。优秀的管理会计人员不仅是企业价值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贡献者。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起步较晚,没有规范性组织,加之企业及社会各界重视力度不够,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并未取得良好的发展。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仅有少量学者粗略提及了管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但并未达成得共识。本文在借鉴和分析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观点基础上,考虑信息化时代给会计人员带来的新挑战,以期构建一套科学合理且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评价体系。

二、研究现状

11月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管理会计是会计人员通过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报告,进而指导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制造业企业、金融业等也都开始针对于本行业的特点研究适合于自身行业发展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是发展管理会计的基础与关键,是开展其他管理会计活动的前提。虽然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仍处于萌芽期,面临着不成熟的管理会计应用工具、匮乏的高级管理会计人才、尚未全面普及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等压力,但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国外成熟的管理会计理论,是完善我国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强有力的催化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对会计人员也有了新的期许,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何在正确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战略性决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水平,成为了管理会计人员面临的挑战。财政部会计司刘光忠副司长将管理会计人才定义为:大型企事业单位中精通财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掌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成立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并加强管理会计人才体系构建。然而近年来,对于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虽小有起色,但仍不尽如人意。张继德指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缺乏相应的管理会计组织对人才进行集中培训教育,存在管理会计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矛盾,没有完善的管理会计人才评价体系等。笔者认为,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均应先定性,后定量。对于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应确定适宜的管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划分评价指标,然后针对不同级别管理会计人员对指标进行加权计算,最后得出量化评价标准。“互联网+”时代给会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会计电算化2。0向会计信息化3。0转型升级。传统的管理会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评价、预测、监督,侧重对企业内部提供决策信息,而现今的管理会计更侧重于对外提供信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也将达成深度融合,云会计、财务信息共享虽然能将海量信息归集整理,但也仅是进行初步处理,管理会计人员需要通过自身专业技能对半成品信息进一步加工成产成品信息,满足管理者的决策需求。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对海量信息有一定的洞察力、分析力、胜任力。王舰提到,“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要从信息生产者向信息消费者转型,管理会计人才要提高信息胜任能力,通过预测和规划来发挥数据、信息资源的价值。

三、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当今时代,人才资源已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步入转型升级,企业面临着去产能、调结构、提效率的压力与挑战,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设管理会计人才队伍,但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做起,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才能力框架和人才评价体系;其次,人才的培养需要基于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使得人才的培养更有目的性,更具标准化;最后,用科学的标准来规范具体实务,以此标准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建设。

(二)有利于指导管理会计实务

管理会计人员评价指标体系就是理论,它来源于管理会计实务,是对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的提炼与总结,将管理会计的各项运作具体到每个人,并对管理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个人素质进行指导,评价体系指标对不同的等级、类别的管理会计人员有不同的标准,规范不同等级、类别管理会计人员的会计实务,以此做到分工高效。在“互联网+”时代,云会计、财务信息共享系统应运而生,是对管理会计实践的新挑战。对于新兴事物,人们往往难以系统把握与学习,而人员评价指标体系,则可以明确什么职务的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掌握这样的知识与技能。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旨在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实践,提高管理会计人才水平,壮大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管理会计人员评价体系要建立于管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基础之上。

(一)管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与美国会计协会(AAA)近期制定并发布了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征求意见稿)。该框架将管理会计能力素质划分为规划与报告、决策、科技、营运和领导力5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又细分出28个管理会计核心胜任能力指标(表1)。1。规划与报告能力是管理会计人员要具备掌握最基本的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该能力指标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具备洞察未来、衡量绩效、报告财务业绩的能力。2。决策能力是指管理会计人员在具备基本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提供合理决策信息。该指标要求管理人员具备指引决策、管理风险、建立道德环境的能力。3。科技能力是指管理会计人员能熟练掌握ERP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软件的操作流程。该指标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驱动有效运营的能力。4。营运能力是指管理会计人员在了解行业情况及具备企业营运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企业运营过程提供指导,以提高营运效率。该指标要求管理人员具备作为跨职能的商业伙伴和协助于全公司营运转型的能力。5。领导力是指管理会计人员能够以最小成本最大化地利用人力物实现管理目标。该指标要求管理会计人员具备与他人合作和激励启发团队去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二)管理会计员素质评价体系

1。指标体系的构建。在IMA和AAA的管理会计能力素质框架的基础上,笔者初步构建了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综合分析了规划与报告、决策、科技、营运、领导力这5项能力要求及28项具体能力指标,将各指标中的`共性进行整合,个性进行提炼,划分出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判断和领导力这5项指标,作为管理会计人员素质评价指标的二级指标,再将一级指标与28项具体能力指标结合考虑,得出49个三级指标,如表2所示。(1)职业知识。该项指标包含了会计理论知识、信息化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人才管理知识和其他知识5项二级指标。会计理论知识包含了会计账务处理与财务报表编制、预算流程、绩效管理流程、成本管理、企业税务和国际会计准则6项三级指标;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包含了战略规划、公司金融、决策分析、企业风险管理、资本投资决策、企业运营、质量管理7项三级指标;人才管理知识包含了人员分配、激励与协作2项三级指标;信息化知识包含了信息化软件处理流程、互联网知识2项三级指标;其他知识包含了其他非专业知识1项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是管理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2)职业技能。该指标包含了财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信息胜任技能3项二级指标。财务技能包含了编制与使用财务报表、统计技术、设计业绩管理系统、成本会计计算和纳税筹划5项三级指标;管理技能包含了SWOT分析、PEST分析、利用COSO框架评估风险、确定资本筹集方案、情景分析、敏感分析定量定性分析6项三级指标;信息胜任技能包含了应用云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ERP系统操作、使用XBRL报告工具和EXCEL处理会计信息5项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是管理会计人员在进行实务操作时所必备的工具。(3)职业道德。该指标包含了自我约束和外在约束2个二级指标。自我约束包括客观认识利益冲突和保持独立性;外在约束包括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和遵守法律法规。这些指标是管理会计人员在工作时的道德底线。(4)职业判断。该指标包含了客观和谨慎2个二级指标。客观包括能够真实、公允反映具体管理会计实务1个三级指标;谨慎包括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对职业判断的要求1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是管理会计人员灵活处理特殊业务的前提。(5)领导力。该指标包含了学习力、思维力、沟通力和应变力4个二级指标。学习力包括了终身学习理念与相关证书的取得2个三级指标;思维力包含了互联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和大局观3个三级指标;沟通力包含了传达指令、解决纠纷和对外交流3个三级指标;应变力包含了应对复杂环境、应对特殊时期和应对特殊业务3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是管理会计人员高效执行业务的保障。2。评价结果分析。该评价指标体系仅是对管理会计人员能力框架定性分析的结果。一方面,为准入型管理会计人员提供参考,使其能客观评价自身准入条件及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为技术型管理会计人员提供衡量指标,使其能深入了解自身职责以及确定培养方案。指标A较全面地涵盖了管理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各种职业知识,根据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时所需具备不同的理论知识,将指标A细分为5部分,其中,A1主要用于评价初级和中级管理会计人员,A2和A3主要用于评价高级管理会计人员,A4和A5是信息化发展对所有管理会计人员的总体评价标准。指标B涵盖了管理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各种职业技能,由于这些技能较为复杂,因此该指标主要是用于评价中高级管理会计人员,初级管理会计人员只需了解与运用简单的职业技能即可,如:B12统计技术中的回归法、平滑指数法,B21中的SWOT分析等。三项指标中,B3指标是应对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在评价时应给予较高权重。管理会计人员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时,必然涉及到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的方面,因此就要用到指标C,这是对所有管理会计人员提出的评价指标,在进行职业判断的时候,要保持客观公正的处事原则,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真实、公允地反映经济业务活动。指标D是会计人员从业的基本素养,是对所有管理会计人员提出的评价指标,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评价。指标E是对高级管理会计人员自身特质提出的评价要求,通过E1、E2、E3和E4指标对高级管理会计人员是否能高效实施与完成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评价。

五、结论

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是基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与美国会计协会(AAA)发布的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之上构建的,具有国际色彩,促使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紧跟国际步伐。另外,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同时也考虑了信息化发展给管理会计人员带来的挑战,具有时代色彩,促使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符合时代需求,培养兼具国际、时代特色的综合管理会计人才。通过构建管理会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级对人员素质的需求不同,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以实现专业内的专业分工。管理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繁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响应。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国家鼓励支持,也需要每个会计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N]。中国会计报,—11—14。

[2]赵治纲。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核心内容及应用挑战[J]。会计之友,,(8):19—21。

[3]童延安,唐子惠。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四届会计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11):89—91。

[4]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0):122—126。

[5]王舰,平思宇。“互联网+”驱动下会计人员信息胜任力提升策略[J]。财会月刊,(4):19。

[6]郑贵华,姚慧慧。论现代包装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包装学报,,(4):43—46。

[7]财政部会计司。人才培养是关键提升核心竞争力——《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四[J]。财务与会计,2015,(5):6—9。

篇3:建筑节能方案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建筑节能方案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建筑节能方案指标构建的原则,由此确定以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施工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建筑节能方案评价体系。

1.1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建筑设计的五大方面,即照明系统、供热制冷系统、给排水系统门窗、墙体。在不影响照明效果的情况下,不应采用大能耗的照明产品而使用低功率而发光效率高的光源。此外光源的密度分布设计也是重要的节能设计;供热制冷系统是耗电量最大的一个部分,提高供热制冷系统的能效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鼓励使用高效率主机和供热制冷节能高新技术;给排水循环系统的节能设计大多体现在别墅和酒店的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和泳池用水上。这需要对雨水贮藏系统、中水再利用系统和节水浇灌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对于普通家庭则应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这主要包括阀门和管道;门和窗是建筑物围护结构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密闭、采光、通风、隔声减噪、防水、防火等基本功能外,其在节能方面还应做到保温和隔热。针对采用不同保温材料制造的门窗,提出更详细节能设计方案;对建筑墙体的节能设计主要考虑其内外部的保温设计,特别是对外墙的保温设计。保温材料的选择和保温材料厚度的计算对建筑墙体的节能设计至关重要。

1.2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针对建筑节能方案的资金投入和效益进行评价,这需要对建筑节能方案资金投入与产出的经济信息(如工程造价、运行维护费用、节能收益、拆除费用)进行收集和分析。

1.3施工指标

建筑节能方案除考虑技术和经济类指标外,还应考虑施工指标。施工指标指把建筑节能设计方案中采用的节能技术的成熟程度和由此带来的风险。施工指标主要包括施工难度、建设工期和耐久化设计。

篇4:建筑节能方案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利用模糊数学中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或主要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价。

3实例分析

文章以西安市长安区一座办公大楼为研究对象,运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性能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3.1指标权重向量

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一级和二级指标中的各个因素进行评价。本次调查选取了建筑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员共8人。各位专家根据建筑节能方案各性能指标的'重要程度并结合判断尺度标度给出了判断矩阵中各个元素的值,得到了判断矩阵和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3.2判断矩阵及综合评判

为了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我们同样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专家依次对二级指标中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

4结束语

建筑节能方案评价是一个多因素综合评估问题,通过应用模糊数学的处理方法就可以得到一个模糊评判结果。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建筑节能方案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通过对某办公大楼节能方案的综合模糊评价,验证了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进行建筑节能方案模糊综合评价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模糊综合评判法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不同评测指标和权重,快速有效地评价建筑节能方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5: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从而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以互联网为平台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产业的改变的成果已经十分显著。因此,本文通过对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内涵进行分析,接着对构建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所应当准许你的原则进行分析,从而构建一个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以及相关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篇6: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我国最早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等十所高校共同承建的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远程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产业当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目前来看,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构建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从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入手,分析当构建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构建出一个适合于我国现实情况的现代元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高校信息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而进行的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其中,主要采用的互联网技术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具备实时性的和非实时性的两种,前者指的是实时地将课堂上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传输到一个或者多个学生之处,而后者指的是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通过视频、音频或其它形式进行储存,从而反复多次地传输到一个或者多个学生之处,现代远程教育以其具备的特点而成为当前全世界贯彻“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清华大学及其它九所高校承建的“中国科研和教育计算机网示范工程”网站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初形态,而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当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超过70所,成为了我国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国民进行终审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从多个角度来看,高质量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包括如下特点:

(一)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互联网是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依托的平台,而教育本身面对的对象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种需求的。因此,互联网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能否满足选择现代远程教育的学生的需求就是衡量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的重要参考之一。优秀的现代远程教育应当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应当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即包括了教学之前的预习资源,教学之中的辅助资源,以及教学之后的复习资源。

(二)硬件设施与技术的结合。在现代远程教育当中,其主要依托的互联网技术本身包含了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两大部分。因此对于一个高质量的现代远程教育来说,构成了教育环境、平台、工具等方面的硬件设施以及维护、管理、辅助的软件设施的质量要求应该都比较高。同时也应当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技术互相结合,从而在远程教育的过程当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的服务和管理。依托于互联网的现代远程教育,一方面弱化了实际意义上的“课堂”概念,另一方面,也因此加强了管理的难度和管理的重要性。在高质量的.现代远程教育当中,应该做到对教学活动的完善的管理,同时也应当做到对学生的学习的支持和服务的功能,从而既能够帮助学生加强与老师之间沟通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应当有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预习和复习的相关配套服务。

(四)对学生的需求的把握。从某种程度来说,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现代教育理念,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高质量的现代远程教学就应当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够全方位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思路。

二、构建体系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其优势之一就在于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在对现代远程教育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其是否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即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也就是能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二)以提高总体教学质量为目的。对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最本质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总体的教学质量,现代远程教学也不例外。这也就意味着在进行现代远程教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就应当以提高总体教学质量作为最终目的,即通过对教学质量提出最低标准,从而最终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三)以提倡自主学习为方向。现代远程教学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当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在现代远程教学之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会存在一定的延时性,因此,这就从反面要求了在现代远程教学当中的学生应当具备相当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现代远程教学在本质上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对“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贯彻,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是构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三、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要素

1、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育活动的起点的落点,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来说,教学理念也应当与其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向适应,因此就应当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当中,主要包括办学宗旨和教育保障两个方面。

2、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学生进行学习的总体环境。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来说,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其中,硬件环境包括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两种,软件环境包括师资力量和教育资金两种。

3、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的保障。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来说,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因此在其中实现完善的教学管理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来说困难较大。其中,教学管理包括招生管理、教学组织以及考试管理三项。

4、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是能够直观地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应当结合学生、社会两方面考虑,即综合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满意度和社会的满意度,故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满意度评价和效果评价,其中满意度评价包括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两种,教学效果评价包括研究成果及就业情况两种。

5、展望与反思。随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其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在本研究中构建的体系尚属于实验阶段,仍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距离真正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主要问题有二:其一,相关量化指标仅具备一定的参考意义,不具备实践意义;其二,评价体系中的分值主观成分较多,不具备实践意义。在对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当中,我认为主要应当考虑两大问题:其一,在构建评价体系的时候,应当全国范围统一来看还是根据地方情况单独来看?同时,应当主要从主观出发,即以定性评价占比较大还是应当从客观出发,即以定量指标占比较大。其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总体上提高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提供质量保障,因此,是否应当更多地结合学生的意愿而进行相关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无论如何,对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仍然是具备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实践的推移,相关研究的丰富,也必定将其体系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慧敏.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8)

[2]黄宇,周少华.现代远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1)

[3]张立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篇7:职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对策论文

职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对策论文

摘要:职业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要加强教学评价。当前,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存在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方法不完善、评价主体不健全、评价内容不合理和评价结果处理不恰当等问题。基于有效教学理论提出构建完备的教学评价制度、制定明确的评价目标、探索适合院校自身评价需求的方法、建立合理的评价主体机制、设计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建立有效的评价结果处理方式和反馈机制等是职业学校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对策,并能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效教学理论;教学评价;职业学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的普及化进程,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导致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严重下降。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为主,要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职业学校必须加强教学评价。当前,职业学校教学评价存在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方法不完善、评价主体不健全、评价内容不合理和评价结果处理不恰当等问题。基于探讨有效教学理论,开展职业学校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对策,有助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构建完备的教学评价制度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有效性特点,提高职业学校教学水平,有效开展教学评价,需要构建完备的教学评价制度,保障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的有效实施。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学又是学校一切活动的核心,建立有效性教学评价制度首先要尊重和重视教师的劳动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职业学校可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以自身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关心学生、更新教学思想和知识技能等方面为侧重点的教师自评制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师生关系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为侧重点的学生评教制度;方法的'针对性、教师的专业素养、技术水平、教学的启发性和手段的时代性等方面为侧重点的同行及专家评价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基本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为侧重点的教学管理者评价制度;实践教学水平、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工作作风、学生意志力和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为侧重点的企业与社会各界评价制度。

二、制定明确的评价目标

开展教学评价的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并非管理或评优需要。根据有效教学理论的目标性原则,职业学校需要加强教学评价目标导向,强调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作用,及时反馈给教师评价结果,指导教师教学,在教学评价作用下观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三、探索适合职业学校自身评价需求的方法

目前,职业学校教学评价主要采取的是专家评分,但由于专家的主观因素致使评价结果往往不客观,需要创新有效的职业学校教学评价方法。职业学校在创新教学评价方法时,应基于有效教学理论,建立集思广益式的集体评分方法,不要过分迷恋专家,要充分发挥广大专业评价机构、教师、学生和企业等方面的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要按时委派专门的管理机构定期评价职业学校教学。同时,家长和学生代表同学的利益,企业和用人单位代表社会的利益评价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充分利用集体评分方法,创新集体评分方式,协同合作,实现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主体机制

不同的评价主体参与机制是职业学院评价结果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效保证。职业学校的教学职责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职业行为素养,而学生提高这些技能都需要由不同的评价主体来完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应由一纸成绩单为主,应包涵不同评价主体机构的共同参与。如:教师的教学成果由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专家评价等构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则可由教师评价、督导评价、专业评价和企业评价等构成,每方评价主体占评价体系的不同比率。

五、建立有力的评价指标设计

职业教育的评价指标是根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真实客观地反映职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每项评价指标都与学生获取职业息息相关。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输送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学校在设计评价指标时,需更注意评价指标与评价目标分协同一致性、评价层级关系的科学性、各层级评价指标的自主性、评价指标与职业能力的共生性、各评价指标与职业能力的完整性、评价指标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可操作性等。结合职业教育独特性,构建强有力的评价指标作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终级需求,建立一套完备而科学的评价指标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六、建立有执行力的评价诊断机制

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诊断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需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课程、教材选择、教辅编制、师资结构比率等方面开展评价诊断;(2)对不同教学标准的制定是否是明确,可从教学大纲、教学时数、教学实践等方面开展评价诊断;(3)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是否落实,从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式等开展评价诊断;(4)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需求,从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手段的辅助、学生参与和学生反馈等方面开展评价诊断。要实现学生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双赢,教学评价诊断机制必不可少,它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提高管理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七、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体现。作为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学生的评价反馈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师角度而言,评价反馈能让教师感知教学能力的不足,促进自身提高教学能力,探索新型教学手段,从而改革教学。从学生角度看来,评价反馈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中的不足,加强师生沟通,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策略,缩小学习差距。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评价反馈能从微观视角审视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以此制定学校发展的宏观目标。职业学校要重视评价反馈结果,建立多维评价反馈体系,注意信息搜集渠道,立足于开展教学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指导课堂教学培优、创新。

八、结语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步入社会不惊慌、不迷茫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离不开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从我国的《学记》到西方教学的《大教学论》,再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enjaminS.Bloom)指出教学评价是实现和体现教学任务的重要方面。如今,职业教育已迈向教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繁荣期,注重有效性提升教学是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诉求。因此,在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构建,可规避职业学校和教师忽视社会需求与学生需要的弊端。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支敏.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运用[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黄光阳.管理学科教学质量管理及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4]邵珠建,周万津.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思考[J].现代交际,(8):204-205.

[5]张桂萍.人性化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6]李楠.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7]程洋洋.翻转课堂中过程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8]杨德芹.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及案例分析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9]杨化玉.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职业学校教学评价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10]张桥影.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篇8:如何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论文

如何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论文

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师的基础素养。通过分析信息化教学构成要素,从信息化教学思维、信息化教学技能及信息化教学智慧等方面构建了高职教学三维度五层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剖析了各层次知识与技能的构成,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高职教师

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教育信息化从1.0进入到了2.0时代。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信息化应从技术融合应用到创新发展转变,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以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技术带给教育的变化。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的现状,高职教师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合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已成为必备的基本素养。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化教学构成要素分析

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及教学环境的重构,特别是近两年来在线开放课程的兴起,对高职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教学已不再单纯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而演变成了系统化的体系结构,当前开展信息化教学应具备三方面的要素,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图1信息化教学构成三要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支撑,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部分。从硬件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基本上是按照传统课堂形式组织的,以幕布投影、黑板及固定的桌椅为主。这种形式的环境已不适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探究式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从软件角度看,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具备信息化课程学习的平台,如智慧职教、超星泛雅、爱课程等,这些软件环境基本满足了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需要,但尚未能与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及教学管理信息化。目前更加高效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先决条件是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重构,从人文关怀及提高教学效率角度出发,构建适合以学生为中心、方便探究式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随着MOOC的兴起,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线开放课程已成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线上自主学习。职业教育自开始启动了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截至20已经有113个资源立项建设,丰富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为推动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信息化教学理念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核心。虽然目前信息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其作用尚未能完全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能适应当前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及个性化教学。只有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价值,适应信息化教学2.0时代的教学需要。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

进入到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已不只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能力,而是深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演变成了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借助于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通常认为其核心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和评价能力以及信息化环境下自我发展能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在职业教育特定情境下的转变,需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学需要,并能够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结合。为此,将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通用能力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分成了三个维度五个层次,如图2所示。图2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三个维度主要从信息化教学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构建,主要包括信息化思维、信息化技能及信息化智慧。信息化思维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具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设计思维。信息化技能是指教师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学生特点,需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资源基础开发能力。信息化智慧是指教师能够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并能创新应用的能力。五个层次主要从教学需要角度,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及教学流程,通过分析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求,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技能等级,分别是责任理念、基础技能、设计开发、教学应用及研究创新。责任理念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能够具有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责任意识,能够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理论学习,能够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理念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能够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意识,能够对资源进行筛选、重组及引用。基础技能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工具对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优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设计开发是针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资源运用特点,结合学情,有效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能力。教师应能够针对当前职业教育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的学情,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手段,如AR、VR、MR、2D3D动画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设计开发,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完成知识构建。在MOOC快速发展及国家大力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背景下,教师还应具备根据课程特点及专业教学需要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并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学应用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与信息工具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学应用是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的核心,只有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其他层次的技能才能体现出价值。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已成为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它们能够更好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及信息化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应具备借助于MOOC或SPOC等信息化教学载体及资源开展混合式及翻转课堂等方式教学的能力。研究创新是指教师能够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及教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能够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实现教学环节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与教学理念也时刻发生着变化,这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出现了滞后或者跟不上教学需要的状况。教师需要一套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来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由于缺少对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的深度关照,缺少对能力动态生成的适度关注,缺少对交流与分享的有效支持及缺乏有效的提升途径等,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使得高职教师能力提升缓慢,远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的需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师提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不断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等新要求,同时MOOC正在迅速推动着教学改革。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提升信息化教学技能,利用信息手段重构教学。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及教师教学需要及信息化应用现状,围绕着信息化教学三要素及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模块进行了详细划分,设计了从教学环境重构,到教学资源设计开发,到教学理念提升与应用等层次的知识与技能模块(如图3所示),以帮助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提升模块,如教师完成在线开放课程制作,要想开展课程的教学应用,则可以进行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互动工具应用等知识技能模块的提升。

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对于现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在能力体系构建基础上,注重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和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不仅从思想上提高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还应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并通过理论研修、实践教学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在线开放课程,推动线上自主学习。为适应当前移动端泛在学习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可以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中的知识与技能模块分别转换为对应课程,并进行在线开放课程构建与开发,形成满足教师线上自主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课程体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需要,自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在线学习,实现个性化的能力提升。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规划,激励教师自我提升。学校可根据实际教育教学推进与改革的需要,制定层次性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规划,逐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以混合式教学为主,而混合式教学的主要载体为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又是在线开放课程的核心,因此针对学校现状及教学发展规划可以为教师制定从信息化资源开发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再到混合式教学一系列的提升规划,从而分阶段分步骤地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在线学习与技能认证相结合的方式激励教师自我提升。开展教学实践交流与理论研修,实施知识到应用的迁移。信息化教学能力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由点到面的方式逐步进行辐射推广,通过构建信息化教学团队、竞赛交流等方式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教学应用的迁移。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重构学习空间。当前以黑板、固定桌椅为主的教学环境,已经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学习空间的重构,将学习空间从以讲授为主的环境模式,转变为以探究、讨论为主,注重构建基于项目协作、自主学习、个性展示、舒适放松的多样化学习空间。

篇9:浅谈大一新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 要】大学生活对于刚刚脱离中学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面临着从生活、学习以及各方面的转变。刚刚步入这个环境的大一新生具备着怎样的心理特点呢?针对这些特点应构建怎样的能力培养体系使大一新生尽快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特点 能力培养体系

1 引言

大一新生,经历了残酷的高考,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激情和憧憬,来到梦寐已久、苦苦追求的大学,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涯。在这里,他们面临着由高中到大学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在这里,他们面临着人际关系的重新构建和新的文化环境的适应;在这里,他们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自主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因此,大一新生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大一新生的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搞几个活动、听几场讲座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和协作。当前,只有准确把握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力培养体系。

2 大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2.1学习上的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较为自觉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应试教育的诱因致使在中学往往缺乏这种必要的训练和准备,习惯于老师和家长的灌输与安排。这样处在高中与大学过渡阶段的大一新生,就会产生种种学习上的不适应性。

2.2角色上的不习惯

大学是一个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中学生转型到综合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过程。步入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中时代的佼佼者,一些学生难以接受自己从优秀人物到平凡角色的转变,产生情绪上明显波动和心理失衡。

2.3情感上的不成熟

大一新生由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群体生活,远离了原来较为熟悉的生活群体,亟需新的友谊来补偿情感的缺失。同时,由于在中学时家长及老师的过分紧张与关注使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难免会产生一些情感上的问题。

2.4经济上的不平衡

现在高校的学生中农村生源占相当大的比重。某高校通过对贫困新生调查了解到:12.5%的同学认为自己没见过什么世面,对新环境很恐惧,常常封闭自己。“富学生”易心高气傲,沉迷于玩乐;而“穷学生”则易出现自闭、自卑等心理。

篇10:浅谈大一新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

3.1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3.1.1培养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指在教学内容、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等进行及时的更新,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应试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自主学习。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时的更新教案,创新授课方式,使学生们能够从强制自己学习转变为从兴趣的角度学习,形成师生良好互动,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1.2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首先,以基础教学为根基即是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具有学习的主动能动性,为开拓创新奠定夯实的基础。其次,以专业教学为主干即是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增加专业知识课的比例,使学生尽早接触本专业的内容。最后,以跨学科学习为枝干即是提高大一新生中选修课的权重,使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实现知识面横向的扩展。

3.1.3营造浓厚的创新环境

积极邀请校内外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报告会使学生感受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观科研实验室,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置身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科技创新,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加入教师的科技创新团队等,使学生将创新思维付诸实践。 3.2以交际能力为基础

3.2.1改变对交际能力的错误认识

多数人认为:“学生只要考个好成绩,找个好工作就行。”这种认识是偏面的。只会做工作、不会交流,最终只会成为一台工作着的活机器,永远不会成为引领者。只有既会工作又会交际的人,才能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3.2.2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可以举办“沟通你我他”系列讲座,使学生深入了解现代化社交礼仪、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现在交际礼仪典范。另外,可以举行“点滴生活”情景模拟短剧比赛,让新生在调查了解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生活的方式后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这样能使学生尊重认知不同的社会群体。依托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增进班级内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化班级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

3.2.3构建“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的良性循环沟通机制

构建“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有效的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和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以寝室为单元,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地了解,帮助学生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使学生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进而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3.3以适应能力为纽带

3.3.1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讲座

使学生尽快地了解新环境、融入新集体。通过以讲座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学校、学院以及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和陌生感,正确地认识大学生活,做出合理的规划。

3.3.2在寝室中设立“成长之路”展板

从入学初开始在寝室内设立“成长之路”展板,让学生们将自己的长期以及近期目标公布出来,由大家来共同见证,以期达到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目的。积极推进高低年级对接活动,建立“点对点“的沟通方式,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

3.3.3进行“零”起点教育

“零”起点教育是使学生充分意识到高中时的佼佼者在高手林立的大学校园里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去面对新的生活,开始新的奋斗旅程。“零”起点教育能及时地消除学生在入学后由于从佼佼者到小角色的心理落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使大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4 结语

列宁曾说过:“如果没有学到实际本领,任何学校,任何大学都是一钱不值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两角书柜”,而是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文化底蕴深厚、道德品格高尚、专业技术精湛、工作态度良好、交流沟通高效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就需要针对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立明,魏莉,毛俊华等.大一新生心理和行为特点浅析与对策研究.三峡大学学报,,(6).

[2]战君,潘瑞.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建设教育,,(2).

[3]肖伦友,蒋智慧.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

[4]季怀萍.大学生非语言信息沟通能力培养.怀化医专学报,2006,5(2).

[5]孟昭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途径探析.教育与职业,2006,4(12).

篇11: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论文

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论文

当今变革创新的时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开普勒452b大发现、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智能机器人及3D打印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国别间壁垒逐渐消融,竞争性态势日趋凸显。这些引发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人们也将可持续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准则。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聚焦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近况令人担忧。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较高的就业率相比,就业质量却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岗位迁移能力差、适应性不强、离职率较高等方面。例如,高职高专院校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就业满意度为54.0%,半年内离职率为43.0%,相对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的40.0%,54.0%的就业满意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43,75,78,182。这引发了人们对高职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期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追问。

一、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义及内涵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界尚无定论,通过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让我们来窥视其本质要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的发展报告(1990)》中明确阐释:人的发展是一种扩大人们选择范围的过程。由于人类对各类资源的过度索取和破坏,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致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即既要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基于上述两个概念,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设定为:作为个体的人历经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系统的学习,其短期预设目标可以成功地约束在可持续发展阈值内,同时又能满足未来社会和环境对其所做出选择所需要的能力。

首先,学生可持续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学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发展,不仅要立足人的成长规律,遵循生理及心理发展规律,还需符合社会和环境规范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选择。因此,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工程。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要满足其在校期间或毕业时用人单位的能力需求,同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满足学生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能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将随着学生的成长而增长。最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个能动工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外界或教育强行赋予,而是受外部诱因激发学生强劲内驱力以实现超越自我认知的全面发展,逐渐转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继而主动去维持和发展这种能力,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就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鉴定和评价而言,评价指标设置得是否合理而科学,是极其关键和重要的。其不仅要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而且要能够反映学生真实能力的程度。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学界研究已久但难以统一。吉尔福特(J.P.Guilford)认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造力相匹配,他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指出人类智力应由三个维度要素组成,而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美国CDIO工程教育团队认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人的素质能力对应,CDIO 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历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将大学生毕业三年后重要工作能力分解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协调安排、学习方法、时间管理、解决复杂的问题等能力。劳动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的研究课题中,把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了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有学者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界定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从而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有些学者将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化分为思想素质、身体素质、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核心为良好的生存能力、优秀的学习能力、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观点,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构建不仅要兼顾要素与实力的关系、关注物质要素或可检测要素作为构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注重精神要素作为协调性因素,还要平衡物质要素、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构成是否合理等情况。基于此,文章基于层次分析(AHP)视角,将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限定为,以高职学生终身发展为时间域,且在此时间域内自然禀赋、智力开发、社会融通等方面交互融通发展,实现其在各自领域储备的叠加,实现其整体实力的提升。这种能力是维系和推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系统,由基础支撑合力、持续发展潜力、社会融通能力、持续发展动力等构成,其实际进程体现出显性和隐性的动态变化。

基础支撑合力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其他各项能力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基础支撑合力主要由健康禀赋、智力水平、情商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水平等构成。持续发展潜力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不仅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差异的重要源泉,也是高职学生持续竞争力强弱的隐性支撑力量。持续发展潜力包括价值取向、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社会融通能力主要体现能力主体及层次间的协调联系,重点强调高职学生基于个体融入社会所需能力,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深化。社会融通能力包括团队精神、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等。持续发展动力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具象和表征,是高职学生立身和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高职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得以融通的体现,形成反哺其他发展能力的动力,实现整个能力发展。持续发展动力主要包括知识迁移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身心调节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基于以上所述,文章构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数据收集与整理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本研究遵循学生决策中心原则,采用模糊评价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借鉴萨蒂(Thomas L.Saaty)教授判断矩阵元素9分位标度法,以苏州某职业院校(简称__S学院)已毕业五年的学生为调研为对象,实施问卷调研,确定不同方案的选择。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为70%

(二)权重的确定

针对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的多目标性、高阶性以及评价指标的模糊性,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分阶计算指标权重,步骤如下。第一,建立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即建立一个包括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第二,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本研究对照萨蒂定义的相对重要性尺度表,以已毕业五年学生为调研对象,让他们对各层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打分,形成比较判断矩阵。第三,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首先,依据矩阵加法运算规律,根据调研单个矩阵采用加法运

四、案例院校在校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应用分析

按照前述的评价步骤,对S学院103名在校大学生基于自身情况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测评,与毕业五年学生的指标单层权重相比,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处于接近水平。同时,如表4所示,一些指标层要素偏差值大于1%。S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健康禀赋、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权重低于毕业生。基于五年毕业生利用自身实践经验得出的评价权重优于在校学生的假设,其间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代生育政策、生活条件、营养结构、科学技术、通信工具等诸多因素,促使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息无规律、贪睡缺餐、迷恋网络、过度依赖手机。结果是,体育锻炼减少,健康意识淡薄,给他们未来的健康留下潜在隐患。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囿于技能传授和知识讲解,赋予或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项目探索的机制、师资或措施存在缺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学生难以体验创新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对创新能力的赋值下降。再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缺失。无论是常规课堂,还是学生活动,学生参与其中将有助于增强表达能力,有助于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上述差异也可能是因为毕业五年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磨合,对社会的认识更清楚,对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设定更符合实际。因此,上述差异表面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结果的差异,背后是由社会及高校等在人才培养某方面缺位或不足而导致。五、提高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以人学为宗旨,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教育思想及理念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具有先导作用。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教育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需求,我们的追求”而开展人才培养服务工作。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落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体系落地。教育服务体系,不仅仅要“以学生为中心”,且一切教育活动要源自于学生的需求及符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契合教育规律,避免人才培养理念高挂或停留于纸面;同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帮助他、关心他、感化他;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其次,满足学生内在合理的多层次需求。学生的需求具有层次性,是一个区分高低不同层次系统的体系,这一属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在需求多元化的能力特质相契合。教育服务主体应尽其所能满足学生内在合理的多层次需求,基于学生整体性心理素质及身体健康等方面进行考虑,破除非智力因素差异,针对学生的个体需求及需求的差异性进行预判设计,做到整体需求与个体需求相统一,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创新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应该教育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教育实质在于激励学生形成怀疑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品质、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思维立场、开放性和多向性的思维形态,开发基于现有知识创建全新世界的能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当高等职业院校将创新作为应然的选择时,它们需要在其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所体现。首先,促进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相融合。对社会而言,创新能力价值体现往往与素质高低有些密切的关联。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过于强调职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拓展的职能,将素质教育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做到躯体健康、人格完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土壤。其次,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有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课堂等,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从哲学范畴而言即物质决定意识。教师的中心地位、脱离实际的课程内容、一言堂课教学方式、填充式教学方法,将极大地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完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吸纳有创新意识的师资团队,采用尊重学生个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以实践为引领,突显人才培养特色

实践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标志,也是高职教育内在特征的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非脱离客观基础,非远离内在特征重搭炉灶,而是将实践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再造。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源自实践。所谓逻辑起点源自实践,即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源自于当前社会各界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诉求、社会发展的预判等实践性调研而设置,使学生经历高等教育阶段性学习,不仅能够让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且使其在面对社会职业技能转换时能够从容应对。二是人才培养的过程要素突出实践。所谓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即构建“教学工厂”的真实学习环境,做到实训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程与工艺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边学边做,学做结合”。如此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企业环境下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学习效度进行检测。三是人才培养的实效延伸体现实践。所谓实效延伸体现实践,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并非对学生“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强调的是怎么学,而非学什么;改变一味技能强度训练,而是在实践训练中学会技能迁移,学会融会贯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以能力为导向,采用项目培养模式

综上所述,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特征的体现,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但现实情况是,社会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缺乏后劲。之所形成这样共识,因为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使学生能够按既定任务进行标准化的“规范”操作,以期达到做事的目的。然而,变革创新时代,资源禀赋的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生产周期缩短等外部变量倒逼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会做事,更侧重于能做事、做成事。实践性教育难以满足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需求,基于能力导向的“项目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采纳。其内容大致如下:基于CDIO工程教育,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实现从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到运行(Operate)四个步骤的操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和认知项目环节知识链接,使学生养成现代职场工作所需的职业素养。其中在构思与设计两个环节,老师以逆向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突破正常思维界限,让学生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逐步形成以新颖独创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我们应通过项目实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项目的制作,提升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12: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人才的培养备受全社会的关注,会计是企业财务管理与计划的重要工作人员,其专业素养影响着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为了能够强化高职院校对社会的人才输出质量,必须对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唯有如此,才能让会计专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完善。本文对会计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做出分析。以期能为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会计专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对会计人才进行教学培养中,需要对其专业学习质量进行评价,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评价体系中完善自身的不足。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缺乏科学评价体系构建意识,这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阻碍。为此,必须加强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而让高职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得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能够最快速地培养出应用型会计人才,进而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需要。然而,良好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检测高职会计人才是否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标准之一,其体系构建便对社会企业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良好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社会企业的自身发展模式不同导致了每个企业的质量评判标准存在着差异性。为此,高职院校亦应该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建立本校的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提高会计人才的输送标准与质量。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能够让教师明确会计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漏洞,以及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学习中的难点。进而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在日后的教学任务中针对性的做出科学调整,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第二,能够提高各个高职院校的交流和发展。高职院校会计质量评价体系具备一致性,全国多所高职院校在构建并实践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经验和难题。各个学校可以将彼此实践中所总结出的经验进行融合分析,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出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质量提高。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要符合社会企业的标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实践性较少,其总体的实践水平是否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难以确定。为了能够确保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及时对会计学生的不足之处按照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重修。让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企业的需求的标准中逐渐改变学习方向,并提高技术能力,进而满足会计工作岗位所提出的硬性要求。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路径分析

(一)基于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会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其培养目标多为“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够满足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并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软件等”在目标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中主要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严格遵守《会计法》中相应的各项规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内部审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二,学校要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学生在实践培训的过程中掌握税收和审计工作等方面的详细要求。第三,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从业人员要具备基本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报表分析等基础专业技术能力。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

专业素养评价体系建立于目标评价体系之上,在目标评价体制构建之后便需要一系列的实施计划,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构建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进而明确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其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通过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找出学生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倘若从学生身上寻找教学中的漏洞必须从整体学生进行着手,以班级为单位,从班级整体学生会计实践中出现的失误进行整合,进而转变教学策略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必须通过笔试和计算机实践测试两种方式进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进行评价,进而找出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并针对性的完善。第三,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实习质量评价主要应用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系统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通过实践结果的审查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评价,训练的过程要完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由于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善的专业素养评价体系能够直观地将学生的水平显现出来,这样便能够让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业提出的财务工作标准相对接,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与社会需求相对接,在会计专业知识教学中应积极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并严格按照社会企业的相关标准实施,让会计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必须将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联系在一起,通过合作测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教师亦要整合并研究其评价结果,完善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赵雪梅,庄胡蝶,汤长胜,翟卫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市场论坛,,05(05):46-47.

[2]刘霞,伍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企业导报,2013,05(13):156-157.

篇13: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目前各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聘请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即有别于专职教师,也有别于校内兼职教师。其特点是教师本身更具有实践的工作经验,教学内容更突出职业性,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对学情了解不深。如何能够科学合理地对他们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就变成了急需研究的问题。

一、构建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按照《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度责任感。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把这些要求折射出来,还要具备教育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要强调学生学的能力培养,学的效果反馈。

二、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将职业教育做人与做事相结合教育的核心对象是人,而对于人的教育首先是立德。立好德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企业兼职教师现场经验丰富,在讲授实际案例时都会涉及到对本工作领域一些现象的看法和评价。这一过程就是在传递给学生如何对待工作,是立德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在此评价体系中我们将政治方向正确,遵守宣传纪律;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法律知识;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教学态度认真作为师德师风德的内涵进行评价。虽然在总分中占比不大,但是一旦触及红线就视为评价不及格。以此来强调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思想。

(二)将学习效果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来进行的,而这一过程直达的目的是要学生有所收获。有些企业兼职教师比较健谈,结合他多年的工作经验,有时不知觉就讲开了。老师讲的兴致勃勃,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教学过程流畅,互动也好,形成了浓厚的课堂氛围。但讲授的内容是否紧紧围绕了教学目标?单听每一段似乎都很有用,可仔细一回味已经远离了本次的教学目标。又如进行实训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会出现教学环节不完整,可就是只用了几个关键动作,几句关键的话就提升了学生的技术能力,使得学生大有收获。基于此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必须要把学习效果与教学过程相结合。从学习效果的情况来衡量其教学过程的合理性。

(三)突出实践能力和教学规范相结合企业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这是其自身的优点,但有时这一优点也成为了他们和学生之间隔阂的鸿沟。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学情掌握不准。我们的学生不仅是没有工作经验,还没有工作的体验,甚至连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因此要求企业兼职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们不仅是要有经验知识的储备,还要懂得教学的规律。上课前要了解给谁讲(一年级学生还是要毕业的学生;学生都学过什么课程;有无跟习、践习经历),讲什么,尤其要设计怎么讲。最终这些都要落实到教案准备中,这样授课时才会遵循教学原则和规律,形成良好的教学规范。

(四)将科学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一个评价体系是要涵盖这些因素体现其全面性,但又不能细而杂,不然就会造成什么都评价,分值分配的小而散,导致评价结果没有反映出主要问题,导向性不强。基于此在设计此次评价体系时我们采用了评价指标分级的方式。指标逐步进行细化,抓住主要矛盾,体现导向作用。

三、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评价体系时,采用评价卡的形式进行实施。依据目前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开设的三种常见课型构建了不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理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德、能、勤、绩。二级指标为师德师风、职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准备、成效考评。三级指标为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现场经验;知识架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教学指导;教学资料;环境设备;学习效果;考核评价。

(二)理实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德、能、勤、绩。二级指标为师德师风、职业能力、教学能力、教学准备、成效考评。三级指标为政治立场、职业道德;现场经验;知识架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教学环节;教学资料;教具学具;学习效果;考核评价。

(三)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实训准备、实训过程、实训效果。二级指标为实训资料;实训设备;实训制度;职业能力;实训内容;教学方法;实训指导;学习效果;成绩考评。

参考文献:

[1]倪东辉,程淑琴.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8).

[2]陈智球,马芜茗.职业教育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