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稀释的普鲁士蓝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稀释的普鲁士蓝”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论文(共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如何有效地、可持续地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职业院校依托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探索校企合作新的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开办企业冠名班,采用订单式培养,毕业生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企业冠名班 订单式培养

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影响和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调整、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高职院校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依托产业、行业和区域经济,走职业院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的道路,是当前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与企业一体化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能够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一、组建职教集团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高职院校四方共同努力推进工学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作为源头环节的职业院校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使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而成立职教集团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政府有关单位的指导下,成立由一所特色学校牵头,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学校组成的职教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旨在于以“大职教”的理念为指导,打破区域和部门之间的界限,以重点学校为龙头,以骨干专业为纽带,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拓展招生和就业渠道,增强整体实力;通过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城乡结合、校校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提高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做为“烟台市汽车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山东省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学校,在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了汽车专业的特色优势,从培养目标确立、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等几方面入手,加强与半岛制造业相关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二、开办企业冠名班

开办企业冠名班是校企合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即职业院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且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与其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双方签订培养协议,采用“订单式”培养,由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明确要求,对基本素质、基本能力、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然后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开设的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制定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手段,由校企双方进行实施。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并对全程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专业课和实践课程进行指导,每门课程结束时,由任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考评,做出评价;毕业时,企业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情况,安排到不同的工作岗位就业。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先后与浪潮LG数字移动通信(烟台)有限公司、得宝数字通信(烟台)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办了“浪潮LG班”、“得宝数字班”、“通用汽车班”。实践证明,这种校企合作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能有效地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毕业生就业率100%,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三、采用“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就是企业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订单的方式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订单”不仅是一张企业用人的“预定单”,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学校以企业“订单”为依据,组织人才培养工作。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要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新整合,经过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能力构成、将能力培养转化为课程设计“两次转换”,来设置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工作过程顺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可将课程分为公共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和拓展领域课程三大类,按照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服务于专业领域课程学习需要、专业领域课程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拓展领域课程服务于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要根据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按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对于公共领域课程,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对于专业领域课程,按照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对于拓展领域课程,按照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发展需要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增加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比例,按照单项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训“两层设计”的方案,进行重新组合和重新设计;落实实习实训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课时及考核方式和学分记绩,采用“技能、任务、项目、岗位”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做到“做中学、做中教”,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编写实训教材。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传统实训项目及教材的改进,结合企业岗位的工作程序编写实用的实训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校企合作,可以借鉴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实训基地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对企业的归宿感,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缩短从学校到工作的磨合期。

5、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企业可派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兼课,特别是对实践课程进行指导,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教师应当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扎实、表达能力强的骨干担任,从而形成实训基地中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既能体现高职教育价值观又能提高学生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模式重视学生的情操熏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提前熟悉社会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创造了条件,缩短了走上社会的适应时间,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建设与运行方式,不仅可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训条件,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力,而且可为企业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同时也可为企业进行员工职业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z],2006-11-16。

2、林少群关于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12)。

3、唐永泽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1)。

4、龚双江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合力提高育人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0)。

篇2: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通过结合“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探索实施了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在人才教育培养和技术开发、改造、创新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校企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的本质要求。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是软件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应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综合实训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为进人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因此,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要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中,进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之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主要的组织者,肩负着培养符合企业需求规格人才培养的任务。结合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开展了讲座、师资互补、教学方式、就业指导、工作室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讲座

讲座较之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宽泛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知识面。立体指讲座可以跳出书本、传授更加全面、丰富的知识;宽泛指讲座本身带来的`知识面、知识的体系更加宽。通过校企合作,针对“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地邀请到合作企业资深人员来学校举办“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PS页面设计”、“编码规范”等知识讲座。

“软件项目管理”讲座主要从软件开发团队组建、团队管理、成员之间如何进行相互协作,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及各个流程在资源(人力和时间)开销上占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软件公司如何组织人员进行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的真实流程,以及项目如何进行管理等知识。“数据库设计及优化”讲座主要介绍了数据库、表、视图等创建及在创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结合项目的业务流程,介绍了项目业务流程中设计到的数据表及对表的查询SQL语句及SQL语句的优化。结合项目中常见的几大问题,介绍了事务的处理方法及程序中如何实现事务的处理,数据库异常的处理等知识,本讲座结合企业中一些实例项目介绍了数据库的常见操作。“PS页面设计”讲座主要结合常见的网页设计软件,利用PS软件进行页面的设计,并对所设计出来的图片进行切片,结合CSS样式,实现将各切片图片制作成完整转换成网页。“编码规范”讲座介绍了公司在软件开发中对编码的要求以及规范性的命名方法等知识。这几个讲座分不同知识面、不同项目开发阶段为学生在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二、师资

师资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企业工程师有着对企业文化、企业运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以及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等优势;学校教师有着组织教学知识的丰富经验。企业人员可以有力的补充学校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为教学提供较真实“仿真”。学校将教师定期派遣到企业,以“访问工程师”,对企业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培训,同时也学习企业中软件开发相关技术,切身的体会企业文化。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先后从企业中引入了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数位企业人员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使得实训课程更加贴近企业软件真实开发过程。

三、教学方式

“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以开发“B/S结构的软件”为项目依托,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软件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通过采取网络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对项目软件进行源码、文档的控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拉近校企之间的距离,在学校可以访问企业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将教学中产生的资源上传到企业,方便企业人员对学生的指导。通过采取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可以提升教学的知识数量,使得在相同时间内传授的知识更多。教学软件的采取,可以及时将操作演示给学生,学生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播放软件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新的知识,而且能很快地进行知识的运用。在教学中,还采取了多元考核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来自企业的指导老师以及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个人评价方式,这是种较为合理的多元评价方式。

四、就业指导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企业和学校作为高职教育中“两个主体”,共同担负高职教育的使命、质量。高职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就业,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容易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在“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上,特意安排了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了就业方面的指导,包括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方面人才需求、企业员工常见的纪律、企业对员工软实力的需求等方面。通过企业员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得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务实性。

五、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室)

学校专业机房是为教学班级进行整体性开放学习的场所,针对学生领悟性不一致的情况,为了保障教学效果,企业在学校设置了工作室。工作室一方面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办公地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提高领悟性较差或者需要提高专业技能的学生一个场所和机会。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工作室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对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总结

校企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其对教学模式的改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有不到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高职教育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安雪晶.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

[2] 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第3期.

[3] 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月.

篇3: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资源,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校企联合教学模式,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多管齐下,才能更好的开展校企合作.

作 者:安雪晶 AN Xue-jing  作者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丹东,118009 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 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 年,卷(期): 11(3) 分类号:G7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模式   服务平台   人才培养  

篇4: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在对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指出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现状 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 模式

一、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在历经的风雨沧桑之后,正进入健康稳步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在职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是依靠中等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精神,无疑给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大胆改革传统办学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不断充实内涵、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我市根据发展需要,先后对比较分散的5处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后,市委、市政府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以协调解决,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措施,以及在管理过程中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整合办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上。可以说,这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为我校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打通了绿色通道。

2、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建立了40岁以下的年轻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必须至少有1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好实习计划,写出实习心得,记录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合作企业要认真予以配合,合理安排。

3、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签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现代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材,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实施培育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对接。

三、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推进企业与学校的相互渗透,共同办学,大力倡导“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要做好校企合作办学工作,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的`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就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顶岗实习。我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实行“2+1”分段学习方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将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既培养了独立处事能力,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进入企业直接上岗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订单培训。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我校先后与石横特钢集团、宝盛大酒店等市内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赢得了社会好评。

3、送教到企业。响应技能下乡,实现课堂前置,我校先后与银宝集团、云宇公司等七家企业达成了联合办班协议,采取进企业办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利用学员休息时间组织授课,安排班主任负责管理考核,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由学校统一办理毕业证书和有关资格证书。教学中,学校充分利用办学优势,抽调骨干教师为学员上课,讲授与企业生产相关的课程,现场授课,理论结合实际,易学易懂,深受企业欢迎。

4、校企共建基地。这种模式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职业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请进来,走出去”。也就是说,校内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操作熟练的工人要达到有效的互动,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篇5:山西探索研究生培养校企合作

山西探索研究生培养校企合作

为了充分利用企业、行业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县域经济的紧密结合,自20起山西省教育厅与省经信委共同开展了建设企业联合研究生创新中心的工作。,山西省政府学位办组织山西大学等8所省属高校与部分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联合申报了“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启动建设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从年开始,围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山西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学位委员会、山西省经济委员会、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联合启动了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全省5所高校与41个大型企业联合建成15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简称“中心”)。,山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整合5所高校,依托科研院所建立了6个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简称“基地”)。此外,山西师范大学在安泽县建立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医科大学在山西省心血管研究所、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建立了7个校级研究生培养基地。截至20,全省已有700余名研究生,400余名校企导师先后进入中心参加了400余个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项目经费达7000多万元。

二、主要探索与实践

一是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科技厅作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政府主管部门,发挥组织、协调与管理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依托研究生院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建立了涵盖学校、学院及项目的管理体系。研究生院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管理研究生、遴选校企导师、申报创新项目、推荐评价科研成果等工作。中心挂靠的学院或企业技术中心都成立管委会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

二是出台一系列保障政策。近年来,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产学研结合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配套政策和措施。4月,山西省政府下发《山西省推动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成立了山西省产学研工程领导组,负责全省产学研合作工作。2006年3月,山西省印发《关于建立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及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从企业中选拔具有丰富技术实践经验的高水平、高层次技术人员作为高校的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确定当年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时将对中心研究生的研发课题予以重点关注,优选安排与中心研究生培养相关的课题。”年10月,山西省出台《关于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意见》,进一步提出“研究生培养试行学校导师和中心、基地等合作单位导师共同参与的双导师培养制,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是保障专项经费投入。从起,山西省教育厅投入300多万元专项经费,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另外,在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的经费中,每年还要向中心重点倾斜。2011年,省经信委下达企业的技术创新资金中,专门列出600余万元用于中心建设。

四是优化中心教师队伍。从企业中选拔一批具有丰富技术实践经验的高水平、高层次技术带头人作为研究生导师,形成校内外结合的“双导师”团队。在中心的高校导师职称评审和考核中,适当减少学术性科研成果的要求,增加应用性研究的比重,学校每学期空出一定的工作时间让导师到企业参加技术项目研发。共建中心的企业对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的导师和技术人员制定鼓励性考核办法,企业导师或技术人员辅导研究生进行项目研究、到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等工作都算作正常的工作时间。

五是改革学位授予办法。山西省要求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专门对中心的研究生单独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同时中心也要做好成果界定工作。高校成立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单独组织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一般不再以在读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唯一考核指标,研究生在中心参加企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及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过程中,取得的发明专利、产品设计或高水平课题研究报告,可作为衡量能否毕业、授予学位的主要指标。

六是加强中心的考核与评价。202月,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按照考核评价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办法,、2011年2次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心进行考核评价,根据专家答辩结果并综合审核,确定考核评价结果。3月,山西省下发《关于山西省校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研究生毕业及导师考核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探索鼓励导师长期“深入企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三、经验与体会

一是企业及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条件。山西省经信委在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给研究生提供专门的研发项目需求清单,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人员津贴和中心运行费用。中心在企业成立工作站,为研究生提供课题研究所必备的经费、人员、项目、场所和设备;企业为进入中心的研究生提供生活补助、发放津贴,如山西省振东制药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每月补助硕士研究生3000元、博士研究生5000元,同时还有与业绩挂钩的奖励制度。

二是企业的青睐提高了学生就业机会。进入中心研究生的课题来源于共建企业的生产一线,提高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增强了对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手段、市场前景、设计规范、设计方法、先进设备等的全面了解,提高了工作的适应性,缩短了就业适应期。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直接在共建企业就业,许多研究生由于在中心工作的特殊经历,被免去面试环节直接进入签约阶段就业。

三是校企协同创新增强了服务能力。中心发挥校企双方的人员、技术互补优势,整合、提炼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学校科研成果,联合申报、参与高层次技术创新项目,提高协同创新能力。通过企业与高校人才互动交流,为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力支撑,初步形成了与山西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对接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集群,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是中心的成立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着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产学研联盟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大批教师走出实验室,投身企业生产一线,与研究生共同找项目、克难题、服务山西经济建设。学校研究生教育也迈上了以科研为主导、以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为目标、注重利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多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举的新路子。“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实施的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支持高校针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学校学科建设转向重视学术研究与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并重。学校导师进入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从事研究生培养和课题研究工作,有效解决了研究生教育经费短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实现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

( )

篇6:江苏将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

江苏将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探索校企合作

教育部网站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公布《江苏省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形成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体系。

江苏省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体制及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创新,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改变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要求,形成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体系。

该方案的阶段目标是:构建高-中等职业教育、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各层次技能型人才、职前-职后教育、普通教育-远程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立交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探索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规律和发展道路;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实现方案目标,江苏省制定了六项改革措施。(1)基于区域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园区内职业院校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整合高职园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区企业人才资源,建设共享的、专兼结合的高职师资队伍。创新公共资源平台建设模式,探索资源共享、学分互认新机制。探索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

(2)基于行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大交通”专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改革培养体制,由交通运输类高职院校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及交通运输骨干企业组成“3+1+N”教学联合体,培养“大交通”复合型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院校中选择具有各自运输方式特点的专业进行共建。共同制定“大交通”高职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共建共享就业市场,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联合打造交通职教品牌。

(3)依托职教集团构建纵横贯通、立体型、“大职教”人才培养立交桥。开展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衔接贯通试点,中职、高职教育衔接贯通试点,职前/职后、普通/成人教育衔接贯通试点。

(4)以若干专业大类为突破口深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基地,支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筑类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分担培养成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诚信、善沟通、会经营、能创业”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商融和、能工会商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制度创新,以提高课程结构化水平为重点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6)第一批在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开展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开展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在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扬州大学开展第一批复合型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

为保障试点的顺利实施,江苏省制定了两项配套政策和两项保障条件。两项配套政策是:(1)建立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出台《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建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经费。

(2)国家鼓励各试点单位在学位授权单位与学位授权点审核、招生、培养、课程设置、考核评价、学位授予等方面积极探索,予以政策支持。

两项保障条件是:(1)组织保障。一是成立江苏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省各有关部门、各省辖市政府人才培养会商机制。二是强化省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划与统筹,加强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分类指导工作。(2)经费保障。研究制定加大高校教学投入的办法,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的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力度。在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专项经费中专门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试点工作。

篇7: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

魏显金 吴士君 石红亮

摘 要:本文根据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状况,提出不断探索校企合作过程中应转变办学理念,开展合作办学新途径,实现校企共赢。

关键词: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 新途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大力推动中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市场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和开展校企合作新途径。在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断扩大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中职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遇到的现实状况是,各种办学形式如国办、民办和企业办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

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急需的中等技能人才需求。但随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量的急剧增加,参与招生的学校越来越多,导致职教市场竞争无序,招生越来越困难。另外,我国适龄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适龄上学人口呈现逐年递减的局面,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形势越来越严峻,不但影响到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导致企业出现用工短缺,技工难求。之后,企业“技工荒”卷土重来,、更是全线告急,珠三角告急,长三角告急,甚至江西、四川、湖南这些人口大省也出现技工全面告急情况。

20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在校企合作”。现实的'状况是,企业面临严重的“技工荒”急需中职技能人才,应该说这为中职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平台。然而,中职学校在国家大力支持和资助下,在良好的就业环境下,为什么又出现招生困难,不能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能人才呢?我们的技工教育或者说职业教育究竟怎么了?一方面是企业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中职技能人才,已经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一方面是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急剧扩张,生源逐年递减,面临空前的招生难,已经严重影响着中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针对目前中职学校招生难,企业出现“技工荒”的现实状况,学校最近两年转变校企合作办学理念,采取定向委培协议招生,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方法、新途径,实现了校企“双赢”,并收到了良好成效。

一、转变办学理念,开展定向委培协议招生

目前企业面临严峻的“技工荒”现象,可以说一技难求,中职学校又普遍存在招生难的困境。针对企业和学校出现的双重困难,学校应转变办学理念,全面开展校企合作,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定向委培协议招生。笔者学校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专业特点,有选择地深入山西华瀛集团、中煤建安公司、中煤第一建设公司和中煤第五建设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以及未来企业发展所需工种和专业等基本信息。经学校和企业双方考察、洽谈达成协议,建立起校企合作定向委培招生协议的新模式,即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中、高级技能人才的专业、数量,并由企业系统内的各用人单位招收职工进行定向招收委培生源,毕业后回到原委培单位实现定向安置就业;学校只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进行定向培养、学籍注册和教学管理,不负责招生工作,突破过去由学校进行招生、培养和就业的一条龙办学单一途径。(本网网 )通过近两年的校企合作,不但解决了学校招生难的问题,还及时满足和保证了企业长期稳定的用工需要,学校和企业实现了“双赢”。

二、增加设备投入,突出专业特色

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应该紧紧抓住企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企业急需技能人才的服务中去,主动增加实习设备投入,打造强势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和办学水平。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向企业输送合格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只有加大实习设备投资,淘汰技术含量低的实习设备,购买技术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备,才能满足学生掌握先进设备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需要。学校通过不断增加学生动手实习时间,提高学生熟练掌握一技之能。如学校近几年根据市场对车工、焊工和数控操作工等专业需求较大的情况,分别加大了以上专业实习设备的投资和技术更新。几年来,学校先后分别购买了10台普通车床,27台电焊机和40台PLC电脑,投资60万元购买了10台数控机床,投资100多万元购买了高级维修电工考核操作台,不但充实了学校实习教学设备,也大大提高了各专业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为学生走向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三、建设优秀教师队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负责定向委培招生,学校主要负责教学管理和培养,而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学校不断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制定出教师进修、技能培训的长期规划。积极开展技能交流活动,专业技术课教师跟班实习指导,实习教师兼任专业技术理论课教学等。为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采用了教师“弹性”工作制度。教师在无课时,可利用业余时间采取自修、业务更新学习等方式进行“充电”。学校利用暑假假期派年轻教师到中煤公司大机厂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业务水平,以充实教师队伍,为学校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积极开展职业培训,着力实施好职业资格证准入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GB 5306-85),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和管理,实现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学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大力开创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积极主动与中煤第一建设公司、中煤建安公司和邯邢矿山局等国有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本着对企业负责的精神,学校采取送教下企,送教下矿的教学服务方法,分别对电焊、主提升机司机等特种专业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着重为煤炭和矿山建设系统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逐步扩大和充实企业在职职工中级技能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的技能水平。20学校分别对在校学生、社会职工和企业在职职工实施了特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其中5000人取得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与管理,不但提高了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还为促进学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认真贯彻和领会中职教育的发展内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新方法和新途径,注重市场调研和深度分析,了解和掌握我国中职教育的现状。比如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而我国13亿的人口大国,技术工人只有7000多万,其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35%。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职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急需大量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新产品、新设备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企业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中高级技能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学校要特别注重加强校企合作新途径,增加师资力量和设备投入,打造拳头专业,创建品牌学校,搭建校企合作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赵伟。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1)。

[2]王保顺,王淑锋。我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34)。

(作者单位:邯郸工程高级技工学校)

篇8: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摘 要:专业实体化公司是校企紧密合作的重要形式。基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实体化公司前期运作方式、收获、困惑的反思,提出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从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明确专业实体公司定位、完善相关政策入手。

近10多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秉承“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理念,开展了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有收获,也有困惑,有待完善和深化。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做一些探讨。

一、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内涵和运作方式

推进专业实体化建设,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形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体化,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把专业办成实体,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经营和服务实体,也是经济实体。在具体实践中,各高职院校赋予其各具特色的内涵。专业实体化公司在湖北技术学院的内涵表现在: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主动把学校引向市场,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行业和企业,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质量”的思路,广泛聚集市场资源,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同校内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其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专业+公司”.这些公司既是生产、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公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是公司的主角,又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师生既是教与学的主角,又是公司的工程师和员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目的是将专业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内部运行机制灵活、具有一定造血功能的特色(品牌)专业。促进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紧密结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基本的运作方式是:

(一)按专业需要选择企业

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的.宗旨,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从学校的专业与人才优势出发选择需要开办的产业。如,围绕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组建了鄂职九洲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九洲数控),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建了鄂职四方模具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专业实体化公司。

(二)按股份制规范公司管理

学校与合作方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管理制度,确立学校行政管理与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市场关系。学校派出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派出董事参加董事会,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决策公司经营,按照公司发展计划检查和考核公司经营绩效。通过公司监事会保证公司经营班子正常规范运作。让公司经营班子放手自主经营,以公司注册资金承担责任,享受权益。

(三)按新技术高起点制定专业实体化公司发展方向

学校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始终坚持两个原则:(1)企业必须有主导产品,而且产品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方便教师、学生迅速进入该行业的前沿领域,产学研能够很快取得成效。(2)产品要有好的市场前景,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四)按校企合作需要招揽贤才

学校在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建设一支包括技术人员、经销人员、培训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和教育培训能力提供根本保证。

(五)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处理双方关系

学校对兴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求很明确,即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服务于人才培养。学校对每个公司都下达具体的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和考评措施。要求公司做到同时兼顾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努力做到产品生产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契合。在此前提下,专业实体化公司按照公司制实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与学校各项经济、科研、教学往来均按市场规则办理。

二、专业实体化公司探索中的收获和困惑

(一)收获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实体化公司运行好的专业其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明显提升,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技能大赛频频获奖。例如,由于九洲数控的成功运作,依托专业数控技术的建设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探索了“专业带企业、企业带产品、产品带就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其核心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力资源为依托,为科技创业园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学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企业成长;以园区企业为主干,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生产性教学平台,实施生产过程和学习过程一致的教学模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数控磨床、高精度模具、来料加工的零件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学结合”载体,学生在车间得到数控机床调试、维修、数控加工等方面的锻练,成为数控机床应用和维修的技术能手。

2.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1)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组建、经营、发展就是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2)以发展较好的九洲数控为例,该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化装备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组建了湖北九洲数控机床公司并入驻孝感市科技创业园,段正澄等三名院士在园区设立院士工作室。该企业有两项科技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XG系列曲轴轴颈自动磨削加工成套数控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20被评为“服务湖北先进高校”.(3)学校面向所有专业成立了湖北孝道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人社厅认定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该基地不仅孵化校内学生项目,也孵化社会项目,还与孝感高新区、孝感团市委合作组建了孝感市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推进了孝感“创新城市”的建设。

3.培育了学校的创新创业精神

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典型的跨界实体,它跨越了教育与经济。从经济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过程是典型的创业过程,

专业实体化公司创办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所以专业实体化公司能培育学校的创业精神。从教育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育人的体现。从实际效果看,我校大学生创业园正在孵化的50多家企业中,来自专业实体化专业的学生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二)困惑

1.认识不统一

(1)学校办不好企业,重点应抓教学。学校所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成长不平衡,有发展很好的,有依法破产的。办得不好的企业牵扯了校领导的很多精力,从而导致认识不同意。(2)利益分配不均。虽然原则上讲专业实体化公司应按股份分红,但学校当时入股专业实体化公司除了现金外,还用场地租金、实训设备,而且为了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还有一些附加协议或口头约定,从而导致利益分配上出现一些纠纷。

2.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学校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初始目标实际有偏离。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强调经济收入、造血功能,想作为与学费、后勤服务收入并列的学校经费来源的三大支柱之一,导致部分专业实体化公司教育功能衰减,从而进一步积累了对专业实体化公司存在合理性的怀疑。

3.政策不配套

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的通知中规定的“经高校、院所同意,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在鄂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留编制、身份、人事关系,档案工资正常晋升,5年内可回原单位”不配套,给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成长造成现实的困难。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兼任企业的负责人成为现实的困难。

三、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从政策层面上讲,组建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学校宏观办学层面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也是学校微观专业建设层面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这是党和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从育人规律上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紧密合作,而专业实体化是校企紧密合作的理想范式。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职教资源不丰富来看,专业实体化公司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2.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

(1)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一步明晰产权,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基础。(2)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学院是和专业实体化公司互动的主体,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核心。(3)学校进一步完善、健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管理制度,形成适切的治理结构,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保障。同时学校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如,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实行教学单位与公司一体化,可以借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经验试行专业法人制。

3.明确公司定位,突出人才培养

专业实体化公司事实上是“教学企业”,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在高职院校存在的前提,所以其定位一定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定位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公司章程中、落实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经营中;这一定位不仅在公司的创办之初是如此,

在公司发展、壮大了也是如此;这一定位要落实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体现在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之中。

4.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深化校企合作的氛围

国家要协调和出台政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中层负责人和专业实体化公司负责人相互兼职通道畅通,鼓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投入,税收减免等)鼓励专业实体化企业的发展,营造深化校企和合作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蔡泽寰,李祥富,许安保。高职专业实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XX.

马青林,卜红玉。专业实体化:职业教育新探索.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

万由祥。创建以专业实体化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XX.

孔新舟。专业实体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XX

基金项目:本文为20XX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指导性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jyte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9: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笔者对现阶段公立职业学校的管理和办学的'认识是:管理要经营,经营靠机制;办学就是办专业,办专业就是优化实践教学.

作 者:孙德奇 孙鑫淼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经济学校 刊 名:河南农业 英文刊名:HENAN NONGYE 年,卷(期): “”(4) 分类号:G71 关键词: 

篇10:校企合作培养协议书

甲方(校方):

乙方(定向工作单位):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一、甲方责任和义务:

1、甲方保证定向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限为___年。

2、配合并遵守乙方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乙方的统一管理和安排。

3、定向培养期满,配合乙方做好定向培养后的鉴定和转正工作,及时提供所需材料。

二、乙方责任和义务:

1、乙方有责任对定向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为其提供适合实习的岗位,保证学生在实习中的安全,同时向学生进行公司规章制度的教育,并严格管理,包括培训期的相关规章制度,培训协议及员工劳务合同,具体内容详见乙方单位出台各项制度。

2、乙方应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严重违纪乙方有权停止其实习,并解除定向实习协议。

3、实习期内,定向培养生实行实习补贴制,每周的公休日实行劳动倒班制。实习期间企业工作如需加班加点时,征得学生同意后执行,同时乙方应给予相等时间的补休或补助。

4、对定向培养生不服从乙方管理、不遵章守纪、造成严重医疗差错、事故及不良后果者,乙方有权终止其实习,由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法律责任均由学生本人负责。乙方单位不承担连带责任。

三、其他:

实习期满后,乙方应为定向培养生按照技术等级考核上岗,签合同上保险。

四、本协议自签定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 乙方:

代表签字:(公章) 代表签字:(公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相关专题 培养模式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