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公司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与思考论文

沉默的包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沉默的包几”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油田公司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与思考论文(共11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油田公司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与思考论文

油田公司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与思考论文

一、PMP理论应用的背景

近年来,石油行业都非常重视引进和吸收PMP项目管理的理念。该油田技术服务公司较业内业务单一的专业服务公司存在业务范围广、专业跨度大、项目类型多和资源整合难等情况,在项目管理上暴露出许多不足:重视具体项目运作,缺乏多项目统筹;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完整性不够,应急和风控不到位;项目管理与产业特点契合不够,不重视对项目类别的规律总结;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低下等。这些都促使公司更加重视项目运转规律研究,并依照规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

二、PMP理论应用于项目管理的具体实践

公司项目管理团队在PMP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准确分析投资、基建和经营等类型项目的特点,控制过程管控节点并制定针对性管控措施,把握项目的类别特征、制约因素、生命周期和知识领域等维度,构建多项目(多类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如图1所示,最后形成具有自身产业特点的分类项目(单项目)管理和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图1项目管理实践组织结构示意图1.探索项目类型化管理的可行性。在项目管理的公司层面,公司在安全生产部设立项目管理岗位,作为公司项目管理的专职机构统筹协调公司多项目监控、协调和考核等职能。公司注重将产业特点纳入项目管理理念的范畴,根据项目类别和规模等特征,探索专职项目组管理模式以加强项目管控能力。通过类型化项目管理实践,总结同类项目管理关键节点,探寻不同类型项目管理的共性,先后区分生产经营类、设备投资购置类、大型基建及改造类等项目类型,并有针对性进行重点管理。例如:以注聚工程建设项目为代表的生产经营类项目,充分融合项目管控要素与过程管理;以连续油管项目为代表的设备投资购置类项目,追求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成功试验;以人工举升作业支持中心建设项目为代表的大型基建及改造类项目,严把合规质量安全关(详见图2)。图2基建项目IPMT+EPC+工程监理三级管理示意图2.成立项目管理专门机构。公司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履行项目管理统筹机构职责,与公司安全生产部合署办公,具体职责为:协调项目所需资源,履行过程监控职能,作为多项目管理机制的核心,考核项目实施质量。3.细化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公司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组的同时,将组织机构建设经验制度化,更重要地是把握项目的.类别特征、制约因素、生命周期和知识领域等维度,完善了项目管理制度体系。根据组织机构成立的实践,完善了项目组组建、关键岗位任用、行政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根据项目类别特征,细化了投资项目、经营项目和重点设备项目等项目管理制度;关注项目时间、质量和成本等制约因素,编制了质量、预算执行和费用、HSE等项目管理制度;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了计划、开工、进度、施工、竣工和报告等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管理渗透项目运作全过程。

三、项目管理成果

1.具体项目高效按期完成,保障公司生产经营。自以来,公司所有项目均按期保质完成,各类项目增效降本,未出现延期现象。同时,因为项目统筹的增强,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为公司承揽更多项目提供可能,甚至有专利、课题和技术体系的收获。例如,连续油管项目合计投资2.46亿元,较初期预算3.07亿元,节约成本20%,从列入生产建设计划到采办结束进度提升5%。2.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实现了项目归类管理制度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办公室作为公司统筹多项目管理的专门机构,实现了公司层面对多项目计划的安排、资源统筹和项目支持。公司形成以《公司项目管理办法》为总则,涵盖类别特征、制约因素、生命周期和知识领域等多个维度,包含17个具体管理方法为指导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公司探索形成了针对项目类别和规模等特性的管理模式。3.提升公司项目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合格的项目管理人才。随着公司项目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和各类项目实践,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提升。项目类型化管理普遍推广,而且为项目管理后评价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标尺,实践结果证明了PMP理论对公司项目管理实践的适用性。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其中有近40人取得了PMI资格认证。项目经理在完成项目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职业发展路径更加通畅。

四、结语

公司在PMP理论指导下把握项目的类别特征、制约因素、生命周期和知识领域等维度,建立了针对性的类型化项目管控措施,形成多项目(多类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形成具有自身产业特点的分类项目(单项目)管理和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体系。该实践是项目管理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基于产业特征和PMP理论的具体应用,对类似石油技术服务公司的项目管理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IEE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冯连勇.世界大型油田服务公司发展趋势分析及对中国公司的建议[J].石油大学学报,(4):1-5.

[3]钟峥.石油企业管理知识读本[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篇2:项目管理理论企业应用论文

与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相比,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经济实力上还是管理上都处于弱势地位,但其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认的,且其管理水平较之以往也有了大幅的提升。

为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维持自身健康长远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开始引入项目管理理论。

由此可见,项目管理理论对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性。

作者:范云生

一、项目管理理论

项目管理,是指以项目经理为主体,以有效资源为载体,对工程项目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活动进行管理与组织,促进项目管理作用充分发挥的一种管理理论。

实现项目施工管理的系统化是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它贯穿于整个工程生命周期之中,对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广泛,管理对象复杂繁琐,对管理人员要求较高,如具备多种学科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等。

对于中小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应侧重于施工环节的管理,以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从项目经理、人才和科学技术等几方面入手不断强化施工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应用项目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运用

建筑施工本身即为一项技术性工作,因而其施工管理也需要有科学技术作支撑,这样才能提高施工管理技术水平。

依据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与建设成果,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构建一套适合本企业自身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全局角度出发运用该信息系统对施工活动进行管理,实现施工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化。

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与作用远非如此,中小建筑施工企业除了应构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之外,还应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与网络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政府、建设单位、其他相关利益方与自身之间的数据共享,为自身施工管理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持。

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可以为建筑项目相关各方之间的协调沟通提供一个便捷的平台,同时便于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划部署,做好施工及施工管理准备。

(二)重视人才培养

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且管理内容多,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人员作为施工项目管理活动的中心,其水平、经验、业务能力、素养等很多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项目管理效率与管理成果。

为促进人才在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中效用的充分发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重视起对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正式开展施工以前,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组织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一次系统的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让员工对即将施工的项目所需技术、工艺等各方面有所了解和掌握,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

同时,通过安全教育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与安全责任意识,为建筑项目施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为施工项目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有个正确的认识,即人才培养不是一次工作,而是长期性工程,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定期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这样人才所掌握的技术、知识才是最新的,才能成为项目管理强大的队伍支撑。

(三)提升项目经理综合能力

从项目管理理论内容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项目经理在这一管理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项目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着项目管理的效率、质量与管理工作成果。

只有项目经理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项目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所以提升项目经理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首先,在人才准入制度上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应适当提高对管理层人才的选拔标准,提高人才招聘门槛,以吸纳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作为项目经理候选人。

其次,从人才培养中选拔出优秀的、能力较强的人才进行进一步培养,通过强化培养努力将这些人才打造成高水平、高能力的管理人才,以便为项目经理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从而达到提升项目经理综合能力目的,进而为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对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提供强大人力资源。

三、结语

综上,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在我国建筑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其非常有必要应用项目管理理论来对自身施工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数量与规模的不断上升,其对项目管理理论的应用也应扩大范围和力度。

篇3: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论文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项目管理理论的内涵和发展历史过程,其次,对项目管理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针对当前我国项目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的重点在于,对项目工程管理实际的操作流程做了十分详细的阐述,在项目管理操作流程中,借鉴国际通用的模式,把项目管理的操作流程分为项目启动,计划和实施控制四个阶段,对其中每一阶段中的重点和难点做了详细的描述。正是因为项目管理各个阶段都有着明确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因此,项目管理可以实现科学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这对于项目管理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能够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对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项目管理 ; 工程 ; 应用

自从有人类开始,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就已经开始不知不觉地利用项目管理的原理来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比如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建筑长城、金字塔,这些浩大的工程中都蕴含着项目管理的内涵,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对项目管理理论化、系统化的归纳,直到近现代,原来才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丰富经验,加以概括升华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从古代到近现代,项目管理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人们真正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作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因为战争的紧迫性,人员和技术的复杂性都促使人们意识到,是否能够有一种理论指导工程实践,获得最大效率。从此人们开始从理论上来对项目管理进行研究,以便能够促使项目目标的实现。

一、项目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公司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实际应用于工程实施,由于对项目管理进行了优化,因此给美国公司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从那以后,项目管理开始逐渐推广到全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项目管理应用开始标准化,美国成立了一个组织这个项目管理工会,他是现在项目管理最权威最大的世界性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在于深入研究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如何应用于实际。

二、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项经济建设形势和发展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就需要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按照新形势的变化要求,对项目工程管理的方法进行变革。由于在我国长期的工程管理建设中,采用的是国家行政直接管理的方法,投资人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因为项目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建设标准是按照国家行政命令?M行,只需按照要求达到目标即可,而忽略了建设的质量问题。因此在项目管理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工程管理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以行政为主体的项目工程管理,不利于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这样会导致项目管理分权不明确,责任机制不到位。由于项目管理的权利和责任界限不够明确,因此不能够提高项目管理过程实施中的效率,从而导致发展缓慢,质量低下。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要跟国际上接轨,改革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采用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是我们国家工程项目管理做强做大的的必经之路,是必然的趋势。

三、项目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项目管理,严格来说,属于工程管理的一个学科。而现在学术界对于项目管理的定义的内容是,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论,而对实际项目进行指导,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而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项目规划、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和项目控制。接下来本文将会对项目管理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四、项目管理实际应用

(一)项目管理启动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最初从项目计划开始,而项目管理启动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被忽略的过程,但是项目管理启动却有着对项目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项目管理启动,是一个制定项目管理战略的准备性过程,它主要决定你要达成怎样的项目管理目标。项目管理启动包括陈述项目管理问题和制定项目管理目标两个主要方面。 陈述项目管理问题,就是在制定项目管理目标之前对项目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环境以及条件作出评估。其主要过程为,对项目成果的特征进行详细的阐述,制定清晰的项目管理规划以及项目管理经验、收集整理。

(二)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不可能是一种短暂的过程。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对实现项目管理到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首先,制定好项目管理计划可以极大的规避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其实,进行项目管理计划,能够加强项目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群体之间的团结。最后,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计划,有助于缩短工作时间提高效率。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制定完善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在制定项目管理计划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项目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切忌偏离主题,好高骛远。避免不合理的项目管理计划对项目管理目标造成负面影响。

(三)项目管理的实施

项目管理的实施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包括项目执行和项目辅助两个过程。 首先是根据项目管理的综合计划,对项目管理过程进行指导,其次是采取预防性,管理措施规避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而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采取的主要到手段是运用项目管理的常用技巧,结合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标准来进行。因此想要达成预期的项目管理目标,就必须确保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才能保障工程质量达成项目管理目标。

(四)项目管理的控制

项目管理的控制,主要是在项目管理到过程中进行的,是对项目管理实施的质量保障,项目管理的控制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灵活的应变机制,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是依据项目管理的计划来进行的,是由于企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偏离原来的既定目标。因此需要项目管理对其进行控制,不断的对项目管理计划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对最初的项目管理计划和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之间的偏差进行合理的预估和控制。一旦二者之间的偏差超出控制范围,就需要建立紧急机制,来确保项目实施的过程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通常情况下,项目管理控制会对既定的项目管理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具体表现为,项目管理实施中对人员进行调整,通过调解项目实施的进度来确保能够按时完成既定的项目管理目标。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五、结语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化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竞争环境变得日趋激烈。项目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变革,提高自身的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发展壮大。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更为简约和科学,更具效率的项目管理形式,才能适应这个日趋变化激烈的经济环境。而项目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工程,单凭个人是无法完成,只有在科学的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才能降低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巨大风险,来保障项目管理能够成功。因此,掌握项目管理理论成为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已经把项目管理科学作为维持自己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只有按照科学标准的项目管理标准,并根据自己的项目工程具体情况,才能实现项目工程管理的最优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健. 基于集成理论的新能源建设项目群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高绍新. 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

[3]黄德春. 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

[4]高云莉. 工程项目集成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5]刘芬.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篇4:项目管理理论论文

项目管理理论论文

项目管理理论在招标代理机构中的运用

项目是为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与技术应用于项目轰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1]。

招标是指招标人(买方)发出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说明招标的工程、货物、服务的范围、标段(标包)划分、数量、投标人(卖方)的资格要求等,邀请特定或不特定的投标人(卖方)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投标的行为。

招标是一项临时性的服务过程,所以当一个招标代理机构接受业务委托进行招投标事宜,我们就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项目。

我们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思想对招标过程进行管理。

一、目前招标中存在的问题(从招标代理机构角度解析)

第一,一些招投标代理机构从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存在和投标人串通投标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标的不明确,组织评标能力不足,对投标人的资质审查不严格,这些因素都为招标工作埋下了隐患,再加上我国目前招标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招标文件不完善,这些问题都给招标过程中的不正当竞争提供机会,导致整个招标工作的不规范,影响正常的招标秩序。

第二,一些招标代理机构在承揽招标代理业务时,为了获取代理资格无视企业成本和招标代理收费标准,随意降低代理服务价格,形成价格恶性竞争,进一步降低了招标代理服务行业的利润率。

二、项目管理三要素在招标代理机构管理中的运用

(一)项目时间管理在招标代理机构管理中的运用

招标工作是一项程序性很强的`工作,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见各种问题阻碍招标工作的进展,作为招标代理机构,应考虑各方面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招标工作进行时间管理,对招标进度进行管控,编制每个项目的招标计划,合理安排每一阶段的工作,并按计划及时完成。

招标计划可以采用网络计划图、甘特图等工具进行编制,在招标计划的编制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招标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完成时间,保证每项招标工作满足甲方的需要。

招标计划编制完毕后,计划管理者要以计划为依据,将计划的各项工作分配到具体执行者并要求执行者严格以计划为依据推进工作。

计划执行者要严格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并保存相应记录。

良好的招标工作计划不仅能清晰明了的向我们展示每项招标工作的进展情况,还能帮我们了解各种偏差对招标工作造成的影响程度,此外我们可以将招标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时加以总结并推广,制定出标准化的流程。

如果招标代理机构的每个项目进度都能控制到位,不断提升时间管理能力,将会大大节省资源。

(二)项目成本管理在招标代理机构管理中的运用

上述招标存在问题里提到,现在招标代理机构竞争激烈,那么控制好成本就会提升利润空间,提高代理机构自身的竞争力。

所以应将成本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并能够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和长期的战略性方针体现于代理机构管理的所有层次、职能和环节。

成本管理在招标代理机构的实施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

首先,在招标代理结构打算接受一项招标代理业务时就要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预算。

预算科学与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好坏,并且预算要尽可能的具体,这样就有了成本控制的依据。

其次,要依据预算,有效控制招标的各个过程与环节。

例如:招标代理机构可以在电子招评标平台上发售招标文件(电子版)、网上接受投标文件、网上阅评标等,这样可以减少会场租用、人员投入、文件印刷、往来差旅等诸多方面的大量费用。

控制的过程就是将实际与预算不断进行对比,查找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的过程。

最后,整个招标项目完成,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本项目成本与类似项目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以后项目成本管理积累资料,同时我们根据成本考核指标对相关人员及部门进行考核。

通过以上三阶段的实施,使成本处于全过程的监控之下,即使发生偏离标准成本的情况,也会因为能在发生环节及时发现,而避免了成本失控的进一步扩大,使成本损失限制在最小程度。

(三)项目质量管理在招标代理机构管理中的运用

招标代理机构提供的产品是服务,上面问题里面也提到随着招标代理机构迅速发展,招投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招标代理机构服务内容单一、质量低下。

我们就需要来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以增加市场竞争力。

招标服务的质量无法像有形产品那样,可以在经过检验合格后才交付给客户,他的提供与使用具有同步性。

因此招标代理机构的质量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所以为有效开展招标服务质量管理可以建立招标服务质量体系。

首先,在建立招标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我们要确定招标的需要。

招标代理人应多角度,多方面与客户沟通,了解和收集客户需求(如招标人对项目的具体要求,项目人员组成情况,行政监管部门对政策法规执行的情况和监督尺度等)并对所有需求进行分析排序以确定关键的质量特性。

其次,就要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并配备人力、物资和信息等必需的资源。

尤其人的素质是决定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对人的管理就是资源管理的核心,要使每个人都明确其目标、职责和权限,并自觉的执行,要对领导和员工适当授权,使其积极主动的为自己的目标奋斗,进而实现总目标。

为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胜任其岗位工作,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标准化管理、绩效考核来提高员工的能力和素质。

例如:可以规定:送招标办备案的招标代理合同等文件代理人要签字或盖章,以此作为考核代理人员的依据并公布所有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考核情况。

凡公布的招标代理从业人员有违法违规、暗箱操作等行为一经投诉或考核不合格,取消其招标代理从业人员资格等等。

这将解决目前招标代理人员素质不齐的问题。

最后,要确定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过程、质量控制点和控制方法,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体系。

招标代理机构的服务过程就是从接受招标人委托到签订招标项目合同为止的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制定WBS将整个过程分解成各个子过程,并对各个子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每一个过程需开展的质量活动、需采取的控制方法,进而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满足其质量目标。

还要规定一些预防措施,防止招标过程中可能发生服务质量问题。

在完成对招标全过程的检测并逐项记录全过程各关键控制点的基础上,招标代理机构还应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实际操作过程与质量目标之间的差距,寻求改进方法,采用PDCA循环推进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招标代理机构运用项目质量管理思想,建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对所操作的每一个招标服务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为客户提供规范的招标服务;才能对每一个项目实施做到事前有依据、事中有检查、事后有评定;才能使员工改进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才能增加在招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三要素:时间、成本、质量均可以在招标代理机构进行运用并且可以适度的解决目前招标代理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然而时间、成本、质量就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角,任何一方的移动必定带动其他的变形,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找准一个平衡点,做好取舍分析,保证三个目标结构的均衡性、合理性,力求达到目标系统的整体优化。

篇5:项目理论项目管理论文

项目理论项目管理论文

一、项目管理理念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项目管理的理念在实践中运用和整合,是有效的解决现阶段,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部分情况或者问题。通过对现实实践的总结和完善自我。从一个项目的实施开始到结束,实行全方位管理,这是在管理理论上的一个升华。对一个理论的评析,在我看来最大的方法即是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才会触发最大的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建立完善的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明确项目的具体范围

了解项目管理的执行情况,利用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进度,适时调整,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针对不同的问题项目要建立相应的决策管理体系,并配有相应的管理决策制度。加强企业对项目管理者的培训教育,此间的投入,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对企业的后期发展,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很好的效果。

2、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正确选择

管理者首先要有责任感,其次要具备较强的行业专业知识,在这要有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一个项目的运营,需要管理者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强。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现阶段,国内的企业发展战略是转向国外,这就要求外国项目管理者更要专业精通,责任感更强,因为所管理的项目不仅仅代表一个企业形象,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

3、加强项目的团队合作,提高项目团队的战斗力

项目管理的方法提供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的方法,通过正确的运用,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士气和效率。项目管理可以使得项目的实施顺利,降低项目的风险性,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4、激励政策在企业管理中的方法创新

管理者要了解激励对员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员工的激励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行好坏直接影响企业整体工作的成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在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积极性的提高,满足员工对物质需要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充分挖掘潜在的人力资源,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优势,也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发现人才。

二、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竞争力不断地增加,这个社会现在拼得是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谁能在这些方面走在前面,那么谁就会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我局现在是走出去的战略发展企业,那么就更需要提高企业对自身人员、团体的管理建设。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学习管理理论,扎实管理技术水平,提高管理技术修养。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组织在关注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应注重项目管理知识的普及、人员培养与项目经验积累,逐步提高组织的项目管理水平和能力,最终提高项目管理绩效。

篇6:统计分析在油田项目管理的应用论文

统计分析在油田项目管理的应用论文

随着施工项目的增多,施工规模的变大,如果出现工期缩短,利润降低,只有通过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才能在项目上获取可观利润。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就是在项目管理上充分利用统计分析,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统计分析资料。要高度重视统计分析工作,从收集原始数据到数据整理、分析等各方面,切实抓好统计分析工作。

1.原始数据的收集

原始数据的收集包括以下要点:①设立统计组织机构并明确其职责;②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③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2.统计分析的方法

统计内容的整理分析包含总结性分析评价、进度性分析评价以及预测决策性分析。在分析进度完成的基础上,运用统计预测方法,对下一步施工进度做出科学推理判断和定量预测,目的是为增强预见性。预测分析的要求是基础数据要准确,计算上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紧密结合,提出预测的分析结果具有可信度。在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决策分析,为实施正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几点建议

做好统计分析工作,能对项目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情况,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应再用回实践中去,指导生产工作,使项目的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能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组织生产,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大项目统计投人。项目领导、管理阶层应认识到统计是知识的生产,可以实现信息的增值,为项目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应在管理过程中努力提高统计的地位,从各个方面加大对统计的投人。

(2)增强统计信息研究开发。大力研究开发统计信息,才能为项目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深度、更有力的依据,并为项目避免风险和寻找机遇。

(3)促进项目指标体系的改进。采用一些技术性较强、可信度较高的分析方法,对统计整体初步展开的总体数量特征做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发掘出项目管理中所需的知识,包括各种隐含信息。火花和摩擦撞击火花弓I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场所时有发生,因此也要加以防范。

篇7:理论整合与应用初探论文

理论整合与应用初探论文

一、问题的引入:财务管理目标新解

现代企业作为从事团队生产的经济组织,必须解决好两大关键问题:计算投入要素的生产率;计算投资回报扎抛开其在制度经济学中的宏观意义不谈,仅就微观层面上的操作而言,这两点都与财务管理有关。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目标的根本一致性,是公认的理论研究前提。但是,财务战略又不等同于企业战略,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事实上,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在当前的学术观点中通常被认为是侧重于“价值”角度,而较少从“物质”(或技术)角度去考虑,恰如一种观点所述:价值运动是物质运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物质运动。显而易见,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战略的地位相似,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侧重性)。

传统上认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常常取以下三者之一: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后两者由于反映了时间价值原理、风险与报酬对称等原理而受到重视。但片面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因不符合政治经济条件的现实而难以被接受;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够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所接受,比较而言应该是最佳的目标选择;利润最大化与前述现代理财观念相左而屡受谴责。

笔者认为对理财目标的理解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不同组织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而且应当有不同的财务目标。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之间,初创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企业之间显然不能追求相同的目标。第二,理论上算定的财务目标应当是一个可供选择或组合使用的目标集,而不是单一的衡量指标,某项目标只能够被理解为是满足某一特定假设平台的目标。第三,理财目标不能仅仅从终极静态的价值角度去理解,还应当考虑动态的物质、技术过程的因素。在控制权向技术结构阶层转变(从银行家手中转移到工程师手中)的情况下,技术增长是确定理财目标时不容忽视的基点。第四,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可能没有想象的那样不合理。在对价格和技术完全了解,并假设企业只为外部人生产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目标选择的结果。

根据以上讨论,本文认为,在当今国内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当更多地关注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对财务管理提出的要求。财务管理只有通过价值管理促进技术增长、增强产品竞争力、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才能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战略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盗合

企业战略管理从本质上看就是将企业看作是受环境影响和推动的自适应系统。在融入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领域的过程中,开放型经济势必要求企业充分关注市场环境中的商业机会并及时作出反映。一旦市场定位明确以后,谋求实现这一价值定位的关键,就是开发其所依赖的“技术”条件。

技术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现代企业价值最终只能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来实现企业的价值,这里的产品取广义的概念,既包括工业部门的商品产品,也包括服务部门的服务产品;产品的价值根本上决定于其所采用的劳动技术,这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对工业部门来说,强调技术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而对服务部门来说,强调技术因素“似乎”过于牵强,但是一旦我们认识到服务质量最终体现在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细微服务技术时,这一点便很容易被接受。

企业战略管理强调,以正确的经营思想作为优化战略的先导,因此要求企业树立质量第一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金融观念、时间和信息观念、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以及法制观念。笔者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应强调“技术优先”的思想,技术发展是企业目标定位能否实现、从而企业价值能否实现最大化的决定因素。因为,企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战略财务管理也应当着眼于支持技术发展,正所谓财务成长的幅度难以超越技术增长的限制。

笔者强调财务战略的技术基础,用意在于试图纠正长期以来关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的提法所造成的片面影响。事实上,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来看,所谓“资本运营、资本操作”等都是次级层面的观念,真正应当被重视的是企业持久、创新的技术动力(当然,此处无意否定资本运营的重要意义)。包括财务战略在内的企业经营战略,应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对于我国企业竞争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来说,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

战略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二者都强调与企业战略相融合,对于财务管理学与管理会计学的关系问题,不乏有仁智之见,但很难统一。一个简单的设想是:既然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都必须依赖于以会计资料为主的企业经济信息,才能进行分析、决策,而且它们在方法论上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可以考虑学科的整合问题。这种设想由于遭遇诸多阻力而难以实施。但是在战略层面上,战略管理会计和战略财务管理融为一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都大大地加强了。普遍认为,管理会计的显著特色是擅长短期经营决策,而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多是长期性的规划,这是财务管理学的强项所在。从国际上的学术进展来看,目前战略管理会计所关注的四个领域包括目标成本法(Target Cost)、战略成本分析(Strategic Cost Analysis)、产品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 Costing)和平衡财务与非财务

绩效表(The Balanced Scorecard)。显而易见,战略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财务管理也应当为技术创新服务,财务管理的中心不再仅仅局限于“价值”角度,而是日益关注“技术”层面的支持作用,民生银行股票发行与上市文件中对科技投资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既然战略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都以支持“技术增长”为目标,我们当然可以循此思路将二者整合为一个整体性的学科,从而更有效地研究增进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问题。

三、成本管理:战略财务管理的一个应用剖面

实现企业价值的前提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性能价格比合适的优质产品。依据公式“价值(V)=功能(F):成本(C)”可知在竞争的情况下,由于产品功能F是大致相当的(否则便不构成竞争),这时起决定作用的便是成本C.事实上,成本控制水平确实在企业中被广泛用于评价财务经理的业绩。在均势竞争态势下,对评价企业经理业绩的关键指标是成本水平,在这一点上战略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

理论界关于成本管理的著作颇丰,比较有综合性的成果是Emst & Youngo提出的TCM(全面成本管理)方法体系,TCM体系由三种方法构成:其一是业务过程分析(Business Process Analysis;BPA);其二是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其三是“持续的'改善”。这种方试体系的综合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TCM体系进一步发展了价值链(Value chains)分析的理论。自从Pone,(1985)首先提出价值链分析模式以来,对环境的全面分析就备受战略决策者所瞩目。TCM体系中的BPA就是对企业业务过程的全面分析,其中要运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第二,重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方法相比并无太多差异,我们不应将之视为一种“全新”的方法。从根本上讲,ABC只是将成本分配标准更进一步地分解为多个成本动因(cost dHver,或译为“成本元”),增强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循此思路,TCM体系运用ABC方法的目标是衡量每一项作业对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因此也体现了“战略”的特征。第三,BPA与ABC之间相互联结。正如Porter所说,作业分析的重点是价值链之间的连接关系,通常包括内部连接关系和垂直连接关系。通过分析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差异,并运用作业分析寻找新的价值链关系,可以实现持续改进成本管理的目的。

如果说均势竞争中管理绩效的主要衡量尺度是成本,我们可以认为战略层面的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在动态环境下,有效地通过成本管理增加竞争力。其作用方式就是使F/C=V变大。当然,在成本C变小的同时,功能F的技术因素不应被降低。这样,战略财务管理就得以实现“通过价值管理支持技术增长、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四、尝试性的结论与应用设想

战略层面上,战略财务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合二为一,没有必要分成两个学科进行研究。本文以成本管理为例将之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整合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之所以应当如此,是因为战略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使价值管理服务于技术增长,而后者恰恰应当是现代企业产品战略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很有必要强调“技术增长”的重要性,围绕这个中心做好战略财务管理,有助于增长国内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迈向国际市场的今天,树立这一经营思想,更为重要。有研究表明,战略财务管理方法不必等到企业全部条件成熟才施行,即使部分地实行,也会有较好的效果。当然,诚如邯钢经验所示,核心领导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注释:

①[美]德姆塞茨著,段毅才等译,《所有权、控制与企业》,经济科学出版社,版。

②凡勃伦(1921)、加尔布雷斯(1967)持此观点,转引自:[美]德姆塞茨著,梁小民译,《企业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版。

③本文仅就企业动机而言,不涉及教、科、技之间的关系问题。

④Ernst & Young. Ernst & Young Gide to Total Cost Management. Tohn Wiley & Sons, INC.1992

篇8:项目管理标准化应用论文

项目管理标准化应用论文

一、项目管理标准化的基本要求和做法

从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效果出发,在本中心原有制度基础上,吸取众多外部协作单位原有成功的管理经验,把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目标要求,统一到相应的管理标准之中,用《项目建设管理规定》来规范和管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摒弃原来各个单位按自行的管理方式、管理习惯、各行其是的做法。现行的管理标准较好地实现了要素完善、管理要求明确,标准实施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良好的总体要求,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

1.细化决策管理

在《项目建设管理规定》中特别重视项目初始阶段。该规定在项目决策与项目立项这两项关键工作程序中作出的各项细化要求。如,在项目提出与决策阶段,强调按本中心的理事会章程规定实施决策管理,实行理事会决策制、专家委员会咨询制、中心主任负责制等基本规定与要求,严格按照上述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进行决策。在项目立项阶段,应在中心内部对需建设的总体策划和先期设计方案作评审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这避免了以往项目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作太多的修改、变动、调整,以致造成不必要的返工、浪费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2.明确各个参与部门职责

对本中心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专业所(室),按照分工承担的'相应职责、权限和工作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对同一项工作有多个部门和专业所(室)参与时,将主办、协办和衔接接口等等方面相应的职责与要求,作了明确规定,避免了管理缺失、出现盲区或出现重复、矛盾和扯皮等现象的发生。

3.项目各阶段的制度细化

对相应的原有项目建设制度中较多条款与规定,提出了补充完善、优化简化、改善可操作性等等要求,从而使标准与原制度相比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鉴于项目建设中经常会碰到的因主客观条件和情况的变化(例如原材料或某品牌设备采购遇到困难,影响项目的质量与进度)而出现施工现场采取必要的变更等情况,《项目施工现场变更实施细则》作为《项目建设管理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避免了因情况变化导致施工现场出现管理失控、计划混乱等情况。如项目结束后验收及向专业所(室)交接,原来条款不够完善,规定不够明确细致,现在增加了《项目内部交接验收实施细则》,做到了验收要求具体、明确,分工细致。交接环节更是从专业所(室)接手后能立即投入新项目的操作运行出发,既规定了非常实在的工作流程,也对主要配套设施的交接提出了一项项具体要求与记录,避免了遗漏各种缺陷、追责困难、整改难以落实等烂尾现象的发生。

4.建立后评估制度

对项目建设完成后的后评估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对实施的每一个建设项目作出科学的评估评定,为以后项目获取更多的经验与教训,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本中心今后投入的每一个项目比以前有进步有飞跃,为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条件。

二、成果

《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出台以后,较好地解决了各专业所(室)参与项目建设工作存在时间滞后、参与深度与力度不到位的问题,实施动态的跟踪控制,确保了项目的保质按时完成,也为项目完成交接后,新检测(试验)能力投入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理顺了项目管理各个方面的管理关系,建立了清晰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层次,不仅明确了项目经理(负责人)的总职责、权限,也对各职能部门作出了职能分工,对参与项目的所有技术、管理人员应承担的工作、互相衔接接口都有清晰的说明,克服了管理缺失、盲区与漏洞。调动了所有参与项目建设的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管理效率、工作效率,整个团队工作心情舒畅。提高了先期总体策划和计划进度的严谨性与合理性。由于加强了对此的评审审查,即加强了对各合作单位先期上报资料、数据的审查,并对本中心综合协调后形成的总体策划和计划进度进行了评审审查,通过后才能实施,故减少了实施过程中不必要的变更、返工等情况,提高了项目实施的执行力,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了项目的经济性。项目管理标准化统一了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目标要求,增强了全员职工的管理意识、标准意识,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也对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原来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建设的工作进度需要延迟的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现在绝大部分项目能保质按时完成,对本中心检测(试验)能力的快速提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提高了本中心在汽车检测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今后,本中心还将在部门和员工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从比较基础的制度管理向标准化管理过渡,为进一步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促进本中心为汽车工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9: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新安全法和环保法的实施也彰显出了我国对于安全环保工作的严谨态度。油田作为国有企业,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深刻的认识我们当前安全环保工作的不足,对我们的安全环保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断探究更为有效合理的管理手段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现状及安全环保工作的开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全环保管理;培训;制度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随着石油行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石油工人生活的逐渐富足,伴随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石油行业和职工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在不断提升,客观上对安全环保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生产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大力加强员工的安全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油田的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篇10: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思考论文

随着国家对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视,新安全法和环保法的实施,油田的安全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但是我们一些制度和管理上的缺陷,尤其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的,依然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一是领导干部安全意识不强,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确,对自己负责的安全环保工作不够重视;二是企业依然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作为生产单位,依然没有完成新形势下思想的转变,没有意识到安全环保问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安全制度不够规范,各种安全文件繁杂,犹如打补丁一般,没有统一的规范,缺乏系统性,在执行的时候存在较大困难,监督人员随意性较大,基层员工无所适从;四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投入的主动性不足,对于安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滞后;五是油田工作岗位类型多,工艺繁杂,危险场所多,存在各项安全隐患较多;六是员工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的教材,缺乏奖惩和监督机制,员工安全技能不足。

2安全环保意识的转变

要完成安全环保意识的根本转变,企业、领导者、基层员工三者的安全环保意识转变缺一不可。企业安全环保意识真正转变过来,才能制定出真正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未安全环保工作打好基础;领导者安全环保意识的转变可以保证安全环保制度更为坚定的执行下去,可以保证各项制度不会沦为空谈;而基层员工安全环保意识的转变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安全环保意识只有真正深入了他们心中,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观念才能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3安全环保制度的建立

安全环保制度的建立,一是要有章可循,以公司规章制度为基础,认真贯彻执行生产要求,完善流程体系,使得其变得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使得员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重点突出,重点管理违章操作,重点抓问题的源头,大力落实监管力度、隐患及时治理,拿出方案、对策;三是要契合实际,安全环保管理人员不能自己闭门造车,拍脑袋定制度,一线基层是安全环保制度的着脚点,应该深入一线基层,多听听基层的意见和想法;四是要严格执法,对于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严格落实到实处,不能有法不依,也不能滥用权力;五是要戒除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安全环保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工作。

4安全环保培训的.开展

安全环保培训在企业的安全环保管理中占着十分重要的一环,有效的安全环保培训一方面可以提高职工的安全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职工的安全环保素养,保证职工具备足够的安全环保技能。在培训中企业应该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安全环保文化的培训,对专职的安全环保人员的培训,要特别注重系统性与职业性业务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专业培训不蹲提高其监管水平;对于企业基层人员的培训,则应注重增强其对安全环保中处理复杂情况及相应的应变能力;对企业内部关键岗位的生产技术性骨干人员的培训,要特别注重提升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环保文化素养,更好的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对于各种不断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要及时的进行培训和推广,对与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要及时的开展分析培训。

5结语

总而言之,油田企业应高度重视自身的安全环保工作,努力把企业安全环保工作贯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中,加强培养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促使所有员工都能把自身安全需求与企业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使安全环保意识能深入到员工思想深处,并成为所有员工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闻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思考[J].工业安全与环保,(9).

[2]牛增辰.关于改进油田安全工作的思索[J].大庆社会科学,(04).

篇11: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论文

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思考论文

摘 要 从“面、线、点”三个角度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与管理的若干问题。面———探讨了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两者要协调匹配;线———从轨道交通线路的功能定位、服务水平、开通水平与策划等方面,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建设中要体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建议要为运营和经营创造条件;点———讨论了轨道交通系统中服务界面、工作界面及车站的管理内容。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功能定位,经营管理,服务水平

目前全国轨道交通建设方兴未艾,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我国各地建设和管理轨道交通的情况各异。如何正确对待先期修建轨道交通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经验,并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还需要各位同行认真思考、努力实践。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根据广州地铁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也就是轨道交通特有的面、线、点关系的角度,探讨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1 “面”———与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匹配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子系统,必须从属于整个城市系统。由于其项目投资巨大,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影响深远,因此轨道交通对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

1.1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近10年来广州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不断修改完善。广州市的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形成了良性互动,也形成了广州地铁新线建设与城市规划关系的十六字方针:“依据规划、服务规划、超前规划、回归规划”。

在新的一轮发展中,为进一步巩固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并发挥其功能作用,广州市由原来的八大行政区增加为十大行政区,市区面积由原来的1443.6km2扩大至3718.5km2,城市已由东西向的发展形态向南北向形态转变。广州市总体规划确定东、南部为中心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中心城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根据城市发展的这一“八字”方针,广州市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的理念,由以往的“沿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布线、重点解决地面客流的快速运送,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的客流追随模式”提升到拉开城市布局、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交通引导发展(TOD)模式”。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特别是城市区域详细规划尚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轨道交通建设与规划部门的互动尤为重要,也是“超前规划”得以实现的条件。应当注意到,轨道交通建设再重要、再主动,也仅是城市发展的局部,它必须依据和服从城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超前规划具有主动性,但这只是一种手段,服务和回归总体规划才是目的和根本。

1.2 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关系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不能将轨道交通仅仅作为一种改善城市交通的公益性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作为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轨道交通建设来优化城市结构、引导人口分布、改善土地使用,进而在沿线土地升值中获取最大利益。

为此,政府必须要有合理的政策和体制设定,通过TOD策略,建立起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互动、轨道交通与周边物业发展联动的关系。

广州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中,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服务功能、拉开城市布局、加强区域合作等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并构筑一种依附轨道交通的新都市生活方式。

1.3 轨道交通发展对未来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广州要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城市”,为构筑“依附于轨道交通的新都市生活方式”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依附于轨道交通的新都市生活方式”就是“在充分享受郊区田园风光居住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共享各种城市社会资源。”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城”是权力和统治的象征,“市”才是各种城市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发挥作用和效益的所在。特别是目前大城市人口大规模集中,正反映出高效的城市资源具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在“衣、食、住、行”中,“行”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因此,轨道交通要想匹配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轨道交通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比其他交通方式更有优势,才能去整合人们生活的各种需求。

在城市中心区,轨道交通比常规公交具有速度上的优势;而在郊外,与高速公路相比,大运量是其显著的优势。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后,在车站500m半径的吸引范围内,集中了大量城市社会资源,“新都市生活方式”就具有很大的潜在顾客群。轨道交通每座车站的吸引面积约为78万m2。广州市1、2、3号线形成网络后,52座车站的.直接吸引范围大约为4056万m2,可以居住100~200万人。在此范围的居民和各种社会资源,是轨道交通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如果轨道交通在交通成本上合理安排,将具有相当竞争优势。广州轨道交通3号线就是与城市规划互动产生的TOD模式的范例。

1.4 一体化经营

对于轨道交通的效益,我们通常将其划分为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效益是轨道交通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但经营企业并未直接享受。因此应考虑相关的策略,即:间接效益的共享和转移、回馈。

放在更大的范围看,“依赖轨道交通的新都市生活方式”就产生了基于轨道交通的衍生产业群,为市民提供完整的生活服务,这也是产生间接社会效益的基础。

广州地铁采取相关多元化、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希望通过企业的运作,将间接社会效益最大程度地回馈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企业,也就是最大程度回归轨道交通最大的投资者———政府,以减轻其长远的财政负担。

当然,国际、国内多数城市采取的策略是在城市政府层面实现统筹,而不像广州在公司层面实现一体化。但是,地方政府必须坚持这样的统筹,并给予运营企业以足够的财政补贴和支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如果既要求企业按市场经济运作,但又不提供基本的条件,这是脱离实际的。

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助于企业主动整合整个路网的相关资源,形成客流的规模效益,特别是运营管理的规模效益和维修养护的规模效益,大大降低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避免浪费。

运营管理的规模效益和维修养护的规模效益体现在管理架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提供上,如几条线的控制中心、主变电站、车辆段、办公设施共用的问题。其中车辆段占地面积和投资庞大,对一次投资和运营成本影响深远。显然,修建计划对规模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汉城、墨西哥城同步修建几条轨道交通线,设施共用的问题可以统筹安排,规模效益也得以体现。目前国内各城市由于经济实力的制约,分期修建是现实的选择,这时如何统筹关系重大,必须慎重对待。在何种层面上进行统筹是关键的策略选择。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专家强调轨道交通路网规划,强调总体设计,就是希望通过理性的安排,争取投资效益最大化。

实际上,一体化经营强调的是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强调的是运营期的服务整合,强调的是项目寿命周期的投资效益,强调的是建设必须为运营和经营创造条件。

因此,从“面”上思考的上述问题,直接影响轨道交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轨道交通事业的成败。如何引导面上的决策是问题的关键。

2 “线”———轨道交通带状建设、发展阶段

2.1 线路的功能定位

对轨道交通线路功能的准确定位,将决定项目的服务水平和技术标准。

有专家提出一种新的轨道交通分类方式,即按交通层次分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城市组团间快速轨道交通、城市组团内轨道交通。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以商务、旅游等为主,要求出行时间短且准时、受控。因此,客流在时段上呈现均布。这样的交通需求应当以定时发车的高速和准高速列车来满足,旅行速度应当在100km/h左右甚至更高。

只要城市不是以“摊大饼”的方式发展,城市组团间快速轨道交通就一定应运而生,也常常以“TOD”的发展模式体现。这时的客流特征,时段上将呈现较明显的潮汐现象。组团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同时往往是城市交通的骨干线,缩短城市组团间的时空距离将是其主要的任务。因此,如何针对目标顾客群,在行车组织上提供一定的灵活性(适应客流的不均衡需求)、提供较高的旅行速度(50km/h以上)的服务(以缩短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提供完善的接驳交通(以扩大服务范围)等问题,是建设者和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和仔细研究的。

城市组团内轨道交通的车站较密,以通勤客流为主体,出行距离较短,早晚高峰明显,乘客更关注等候时间和交通可达性,旅行速度一般在30~40km/h,是大家熟悉的常规地铁系统。

实际上,轨道交通往往并不以上述划分的简单方式存在,而是在一条线路上存在既有组团间交通、又有组团内交通的混合交通形式。如广州至佛山的轨道交通,从行政区划看属于城际快速轨道,但从乘客角度看,应当是组团间的快速轨道交通与组团内轨道交通的组合,是以佛山、南海组团内的客流交通为主的混合交通形式。

在混合交通形式下,以一种系统的技术标准去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通常出现不易调和的矛盾。单一功能需求采取单一技术系统有助于问题的简化,但现实中往往不是这样,需要我们通过多样化的行车组织和较广泛的技术标准去满足,花费的成本代价也较高。实际上这是一个多目标系统的优化问题。

2.2 线路的客流特征

在一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和研究过程中,应从客流特征角度对线路进行功能定位。

如:广州地铁1、2号线属于“客流追随型”,也就是线路修建在城市规划建成区,沿城市客运交通走廊布线、重点解决地面客流的快速运送,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广州轨道交通3号线属于“规划引导型”,重点是“拉开城市布局、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即交通引导发展的TOD模式。

但是,在一条线路中,“客流追随”和“规划引导”混合出现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可能是必然如此。如广州地铁1号线两端的天河地区和芳村地区就存在规划引导型的成分,2号线两端的琶洲地区和白云机场地区同样是规划引导的类型,3号线虽然规划引导为主,但同样存在规划已建成区。不同类型仅是哪种成分占主导地位的问题。这时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技术系统和技术标准,适应和满足不同客流特征的功能需求。

2.3 线路的服务水平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为缩短城市内部的时空距离,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只有通过先进的交通工具才能予以解决。

广州在地铁3号线项目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快线”的概念,作为组团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将达到50km/h以上的旅行速度。

至于是采取120km/h最高速度的技术系统还是采取“大站快车”的80km/h常规技术系统,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技术比较后选择。但更重要的观念是满足城市布局拉开以后“半小时”出行时空距离的要求。在常规技术系统中,平均出行距离在7~10km。在城市空间布局扩大到20~30km后,需求采取踊切经济合理的技术手段,保证新城市布局中的出行时间仍控制在30~60min内。

要达到这一标准,平均旅行速度达到50~60km/h的技术系统是重要的。但同时还需要对整个出行过程进行优化。在到达车站、购票、进站、候车、乘车、换乘、下车、出站、达到目的地的整个出行过程的9大环节中,乘车环节的时间占到整个出行时间的1/3~1/2。如果对除乘车环节以外的所有环节进行了优化,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就可以缩短整个出行过程。

提高非乘车环节服务效率的措施有:通过接驳交通缩短到达车站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通过IC卡简化购票环节和检票环节、增加扶梯缩短进出站时间;通过“高密度、小编组”缩短候车时间。

因此,良好的车站布局、合理的行车组织、便捷的换乘衔接等问题,是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

2.4 轨道交通线的开通水平与策划

目前,编制项目建设的总策划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重要的管理手段。但仍普遍存在轻经营、轻运营、重建设的倾向,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开通目标的制订上。

从建设角度看,轨道交通最重要的是“车、电、轨”这三要素。由于车辆是较独立的采购行为,因此策划人员往往将注意力摆到了“电、轨”等建设行为上。对此,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策划明确了建成开通的时间,但忽略了开通的服务水平。实际上开通的服务水平才是对乘客最重要的指标。

因此,开通服务水平(行车间隔和行车计划)决定运营配车数量,运营配车数量决定车辆采购到车计划和调试计划,采购到车计划和调试计划决定工程策划的整个工期。

同时,必须编制运营准备的策划和经营准备的策划。需要考虑组织及人员准备,考虑票价政策,考虑相关多元化的衍生产业群的影响和安排,真正实现建设为运营和经营创造物质基础的意图。

在建设策划中,可以通过投资控制目标分解的方法,通过合同结构策划,明确界面与接口,向管理要效益,简化关系,减少管理行为,优化资源配备,实现均衡生产。

2.5 全寿命周期成本

建设为运营和经营创造物质基础,还体现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中,在设计和建设实施阶段就为控制运营成本创造条件。

对于“全寿命周期成本”,强调的不仅仅是建设成本(投资)的节约,还需要对运营阶段长期的养护、维修中的工人(工时)、材料的定额消耗进行统一考虑。

在实际工作工程中,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或是系统技术标准的不一样,存在“全寿命周期成本”测算的困难。但可以运用“二八原则”对主要的项目进行测算。这样的预测误差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全寿命周期成本”还体现了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养护、维修成本的思路。虽然有可能一次性投资成本增加,但综合的投资效益却提高了,反映了经营成果导向的原则。

2.6 设计管理的重点

对于涉及10多个设备系统设计单位和10多个工点设计单位的庞大设计的组合,在运用“二八原则”抓重点时,必须对轨道交通的设计规律有清醒的认识。

在明确系统功能定位、明确系统规模后,重点就在于通过稳定客流集散的站位来稳定线路。在明确了服务功能水平标准后,重点就在于通过牵引计算确定供电系统规模,通过模拟计算确定区间通风模式。抓住了线路、供电、通风三个关键,就可以带动和推进各项设计工作。因此,也需要业主为这三项设计的开展创造条件,做好设计服务。

这些设备一方面决定了系统规模,直接影响了工程投资。另一方面这些设备在运营后是能耗大户,也直接影响运营成本。这些都是建设为运营和经营创造物质基础的具体体现。

可见,无论是空间上、时间上(阶段上)以及管理上,轨道交通都带有很强的“线”的色彩。

3 “点”———服务与管理

3.1 与顾客服务的系统界面

地铁作为一个交通服务系统,乘客是在进站、购票、进闸、扶梯、候车、乘车、换乘、出闸、接驳交通等环节中,从灯光照明、空调环境温度与新风质量、装修风格与色彩、导引指示系统的信息、购票和提升设施的方便等方面,感受到地铁管理服务人员与设施的系统界面。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为乘客提供良好和友善的、方便实现“零干扰”的自助式服务,要认真审核车站总平面的人流组织,保证较短的购票和进闸排队长度,确保较高的服务水平。是否有良好的与顾客服务的系统界面,是设计水平高下的分水岭。

3.2 运营管理的人机界面

轨道交通系统中还有一批每天操作和控制系统的控制中心和车站管理的工作人员。要通过明确管理模式来明确管理组织架构,通过明确岗位的功能来设计相应的设施,并提供良好的人机工作界面,为他们的操作提供方便,高效地实现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在紧急状况的处理时,此工作界面应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提示,确保系统和乘客的安全。

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后,经常会出现人机工作界面的不合理问题,如:不能提供适宜的使用功能,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降低了工作效率等。

控制中心、车站管理有各自的人机界面,如果不能先定组织架构再定设施,将带来管理资源的浪费。

3.3 与维修养护的工作界面

每天地铁系统停止运送乘客后,将进入紧张的养护、维修工作。能否设定合理的流程,为养护、维修人员提供良好的养护、维修的工作界面,也是我们在设计阶段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需要通过简化养护、维修环节,减少工时定额消耗,减少部件材料消耗,来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减低。

3.4 车站

车站是地铁系统中最重要的“点”,它提供了集散客流的场所。广州地铁开始尝试在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中,要求设计单位通过标注500m吸引半径圈,来帮助判断站位设置的合理性,判断分向客流的构成,确定出入口的位置和规模。为此,尝试要求设计单位提供各车站每吸引一名乘客的当量成本,作为判断车站规模和投资合理性的要素之一。同时,引入功能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对不同功能模块的车站部分实行简化、位移,降低建设投资、减少工程实施的难度。

此外,通过倡导“规划满意、乘客满意、运营满意、施工满意、业主满意”,逐步引导建立车站设计成果好坏的评价体系。当然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仅是定性评价,而必须逐步量化评价指标,使车站设计更加理性。

3.5 车辆段

与车站相比,国内尤其缺乏车辆段的设计管理经验。如何根据车辆修程合理布局,压缩车辆段规模,减少内部运输成本,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各位同行积极思考探索。特别是当形成路网规模后,车辆段如何合理布局,共享维修、养护资源,从而形成规模效益,更应认真研究。但是,这实际上已经成为“面”上的问题。

相关专题 项目管理油田